『壹』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三步走」發展路線第二步是什麼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三步走」發展路線第二步是建設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中國高度重視北斗系統建設發展,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探索適合國情的衛星導航系統發展道路,形成了「三步走」發展戰略:2000年年底,建成北斗一號系統,向中國提供服務;2012年年底,建成北斗二號系統,向亞太地區提供服務;2020年,建成北斗三號系統,向全球提供服務。
截至2019年9月,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在軌衛星已達39顆。從2017年底開始,北斗三號系統建設進入了超高密度發射。北斗系統正式向全球提供RNSS服務,在軌衛星共39顆。
(1)衛星導航知識產權擴展閱讀:
發展特色
北斗系統的建設實踐,實現了在區域快速形成服務能力、逐步擴展為全球服務的發展路徑,豐富了世界衛星導航事業的發展模式。
一是北斗系統空間段採用三種軌道衛星組成的混合星座,與其他衛星導航系統相比高軌衛星更多,抗遮擋能力強,尤其低緯度地區性能特點更為明顯。
二是北斗系統提供多個頻點的導航信號,能夠通過多頻信號組合使用等方式提高服務精度。
三是北斗系統創新融合了導航與通信能力,具有實時導航、快速定位、精確授時、位置報告和短報文通信服務五大功能。
『貳』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開放民用了嗎
已經投入民用了,但需要安裝專用衛星導航晶元。
2012年12月27日,國家正式宣布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試運行啟動,標志著中國自主衛星導航產業發展進入嶄新的發展階段。其中,衛星導航專用ASIC硬體結合國產應用處理器的方案,成為北斗衛星導航晶元一項重大突破。衛星導航專用ASIC硬體結合國產應用處理器打造出了一顆真正意義的「中國芯」。該應用處理器為國內完全自主開發的CPU/DSP核,包括指令集、編譯器等軟體工具鏈以及所有關鍵技術,均擁有100%的中國自主知識產權。其擁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多線程處理器架構,可共享很多硬體資源,並在提供相當多核處理器處理能力的同時,節省晶元成本。
『叄』 北斗衛星導航什麼時候投入民用
北斗衛星2012年開始實現小規模使用,2020年覆蓋全球使用
但是民用之旅陷入泥沼
自 「北斗一號」衛星升空之後,國家有關部門就全面開始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民用化工作。中國GPS應用協會資源與環境委員會主任委員、清華大學GPS應用研究室主任過靜王君教授告訴記者:「到目前為止,只有『中國衛通』、『北斗星通』、『神州天鴻』3家公司被批准取得了『北斗一號』特許民用運營權。」
據介紹,北斗星通衛星導航技術有限公司是中國衛星通信市場的主導企業,2000年轉制為民營企業。2003年12月15日,北斗運營服務中心正式投入運行。
「如果按照每位用戶平均每年約50美元的消費標准計算,北斗系統潛在的市場規模可達1.5億美元。但事實上,『北斗星通』正式投入運營1年多以來,其注冊用戶僅有幾千名。」長期關注於衛星定位行業的市場專家張彤萱稱。
「北斗星通」業績如此,那麼,「中國衛通」和「神州天鴻」的情況又如何呢?為「中國星通」提供終端設備的下游廠商長春巨龍公司總裁王少軍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稱:「為『中國衛通』生產終端設備的下游廠商有兩家,因另一家的技術沒能獲得『中國衛通』通過,因此只有我們一家為『中國衛通』供貨,目前只為其提供了幾十台終端接收機。」
而據「巨龍北斗」總經理王建忠介紹,到目前為止,他們只交付給了「中國衛通」10套終端設備,近期正在生產200套,按計劃今年將交付1000多套。
相較於「北斗星通」和「中國衛通」,「神州天鴻」的日子也並不好過。「神州天鴻」市場部總經理劉艷武告訴記者:「我們現在所擁有的客戶僅為1000個左右,其中正式商業用戶只有800個,另有200個還是處於試用產品階段的試用用戶。」他給記者算了這樣一筆成本和收益賬:為搭建民用平台而建立的運營中心耗資2500萬元,設備維護、消耗每年達300萬元,以1000個用戶每個收取30000元費用計算,收入為3000萬元。如果再加上人力和管理成本,「神州天鴻」已經無利可圖。「如果長期虧損,我們也有可能放棄。」劉總經理這樣告訴記者。
被批准取得「北斗一號」特許民用運營權的3家企業業績都不佳,「北斗一號」叫好不叫座,為什麼?難道專家們興奮的前瞻真的只是一個美麗的夢?
「北斗一號」照亮衛星導航產業
2003年5月25日,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將第三顆「北斗一號」導航定位衛星送上太空,標志著我國擁有了自己的第一代完善的衛星導航定位系統。被批准取得「北斗一號」特許運營權的「神州天鴻」公司總經理劉艷武接受記者采訪時稱:「該系統是我國第一代全天候、全天時提供衛星導航信息並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區域導航系統,它由兩顆工作星和一顆備份星組成。前兩個『北斗一號』衛星分別於2000年10月31日和12月21日發射升空。」
「北斗一號」的升空曾引得我國從事衛星導航業務的企業一片歡呼,認為我國衛星導航定位應用已進入高速發展時期。有關專家測算,到「十五」末期,我國衛星導航定位應用市場的產值將超過100億元,而由它帶動的相關產業產值將是這一數字的5倍至10倍。
這一產業真的有那麼大潛力?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將靠什麼來吸引消費者?
「衛星導航定位是指利用衛星導航定位系統提供的位置、速度、時間等信息來完成對地球各種目標的定位、導航、監測和管理。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都要用到衛星導航定位,通信行業用衛星導航定位技術做時間同步;電力、有線電視、城市地下管道採用衛星定位技術布設線路;公安、銀行、醫療、消防等用它營建緊急救援或報警系統;汽車、船舶用衛星定位技術導航;在電子商務領域,衛星定位技術被用於客戶管理和物流配送。」北斗星通衛星導航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儒欣說,「現在有的手機上已經安裝了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晶元,衛星導航定位與普通百姓的關系越來越密切。電腦製造商、通訊設備商正在推動通信、電腦、衛星導航定位接收器一體化的各類移動信息終端,衛星導航定位進入消費領域將是一個非常大的市場。」比如,車載導航系統已經有一部分民用的市場開拓。車輛安裝了衛星定位系統後,一是不會迷路,二是當遇到匪徒時可用它來報警。
專家們興奮的前瞻描繪了這樣一個讓我們同樣感到興奮的夢想:將來每個人都可以配一個衛星定位終端,我們每個人以後都可以與「星」同行!但讓人困惑的是,第三顆「北斗一號」上天至今已近兩年,為何在其民用化道路上卻碰了個灰頭土臉呢?
技術先進、市場滯後
「除了從媒體上零星得知外,我們從來沒有看到過有關方面對『北斗』的宣傳,也沒有業務員上門和我們聯系過,成本是多少、有無優惠政策、什麼機構在具體運作這些問題都不知道。」經營美國GPS衛星定位系統而拒絕使用國產「北斗一號」衛星定位系統的金22世紀(北京)網路技術服務有限公司一位李姓業務經理這樣告訴記者。「美國GPS衛星定位系統中有24顆衛星,不管目標在什麼地方,都有4顆衛星在圍繞目標同步運行,而『北斗一號』總共才只有3顆衛星。」「不是說『北斗一號』比美國GPS更先進嗎?」記者問。李經理稱並不了解,近期也不打算引進「北斗一號」項目,因為重新更換系統的成本非常大,除非上游廠商能夠提供政策、技術和資金支持,否則他們不會考慮使用。
而引進「北斗一號」項目的「長春巨龍」總裁王少軍也有一肚子苦水。他告訴記者:「作為『北斗一號』下游終端生產廠商的投資很大,這就要求我們去融資。但『北斗一號』由於星道比較狹窄、發展比較晚、商化程度低等原因,投資方往往持懷疑態度,擔心『中國衛通』不能付款,導致我們融資出現極大困難。資金鏈出現問題,就必然會影響到客戶的開發,從而影響到『北斗一號』的民用化進程。另一方面,被批准取得『北斗一號』特許民用運營權的企業實力不是很強以及市場推廣、品牌宣傳力度不夠等也制約了『北斗一代』的民用化。」
「在用戶群方面,不能把『北斗一代』和美國GPS相比較。『北斗一代』作為軍用和民用的衛星定位系統,提供給民用的大約在100萬戶左右,客戶群應該鎖定在災害監測等特殊客戶群體方面。」 中國GPS應用協會資源與環境委員會主任委員、清華大學GPS應用研究室主任過靜王君教授說。不過,專門從事衛星定位系統研究的她也承認,「北斗一代」在民用開發利用上「慢了半拍」,「美國GPS是同步進行,而『北斗一代』是在衛星上天後才開始終端設備研發等民用化工作的,這應該是一個教訓。」
「此外,我國衛星導航應用在產業化過程中還存在其他一些問題,首先是車載導航地圖成為制約的瓶頸。在車載導航產業鏈中,最為上游的是導航衛星系統,其後是電子地圖生產商,之後才是西門子這樣的硬、軟體廠商,汽車生產商則處於這個產業鏈的最下游。目前,中國多數GPS導航系統都是進口的,價格高達1萬元到1.5萬元。價格偏高,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消費,加快國產化進程勢在必行。但是,目前中國僅有兩種車型提供車載導航系統,該產業仍處於萌芽階段——而且由於政府對地圖數據的控制,中國已實現地圖數字化的地區極少。迄今為止,兩種具有車載導航系統的車型僅覆蓋了20座城市,而且只有3家公司獲准製作和銷售數字地圖。」 西南證券研究員張彤萱分析說,「對於參與定位系統的公司來說,除了在電子地圖業務上目前沒有任何回報而需要持續投入外,拿到原始地圖也是問題之一。一般來說,要先從各地測繪機構購買相關地圖資源及衛星地圖,再進行數字化。但是,作為國家事業單位的測繪機構在出售地圖產品時,必然會涉及到地圖產品的知識產權如何定義和對待的問題。地圖測繪的產權歸屬問題導致購買者購買的價格難以達成共識,電子地圖製作公司還遇到測繪機構不願意出售自己測繪資料的情況,於是部分地圖製作單位只能自己投入人力、物力去測繪,這一操作模式的投入成本極大。」
據了解,在民用化工程中,「中國衛通」也將觸角伸進了移動通信市場。目前,「中國衛通」推出的衛星移動手機除了通話功能外,由於通信制式不一致,發簡訊、上網等相關增值服務還未開通。這款依託「全球星」的雙模手機,其資費為每分鍾2.60元;而面向個人用戶的亞星資費稍低,為每分鍾2元。較之以前每分鍾9元至20元的「中國衛星」通話的高資費,這一價格水平已經大幅下降。由於目前銷售量還不大,「中國衛星」電話機的價格仍較高,全球星SAT550手機高達8500元,遠比市場上一般的GSM手機高出許多。
此外,「在中國目前的GPS行業中,短期行為比比皆是。比如,產品未經過有效驗證、不了解國家有關政策便倉促上馬、未調研就盲目布設銷售網點、產品質量低劣、做冒險的『一錘子買賣』等等,影響了行業的名聲。」深圳賽格導航公司萬新宇總監直言不諱地說。
毫無疑問,衛星導航產業已經成為21世紀最熱門的投資領域之一。在發達國家得到廣泛應用的導航系統已經產生了巨大經濟效益,而我國自主開發的「北斗一號」衛星定位系統,在民用化之路上正面臨著「技術先進、市場滯後」的困局——如何打破這一困局已是相關各方不得不面對和思考的問題。
『肆』 我國是第幾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國家
導航定位很早就抄成為人類襲社會中不可或缺的一項技術。從當時的技術水平和當時可以預見的未來來看,衛星導航技術是一種比較理想的導航工具,其實質是把無線電導航台搬到太空上去,因而能克服地面無線電導航台的先天不足,不受氣象條件、航行距離的限制,且導航精度也比較高。2003年12月15日,「北斗一號」正式開通運行,中國從而成為繼美國GPS、俄羅斯格洛納斯之後第三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國家。
『伍』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我國自主研製、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空間基礎設施,它有哪些成功經驗值得借鑒
北斗系統是我國重大空間基礎設施,是提供世界服務的公共產品。
1、衛星關鍵器部件全面實現國產化。北斗衛星平均單星使用各類器部件近10萬只。「十一五」末,關鍵器部件引進,約占整星器部件總量的20%、經費的80%。通過10多年努力,北斗系統每顆衛星器部件供貨商都已經成為中國企業。
2、用戶設備全面實現國產化。「十一五」末,國內衛星導航終端的晶元、模塊、軟體基本依賴進口。通過組織開展北斗晶元、模塊、軟體等基礎產品自主研發,實現衛星導航產業「去空芯化」。目前,導航類晶元模塊銷售量突破6500萬片,高精度天線國內市場佔有率約90%,相關產品出口到80多個國家和地區。
『陸』 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定位系統與美國GPS有和區別
中國北斗定位系統與美國GPS性能比較
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是中國自行研製開發的區域性有源三維衛星定位與通信系統(CNSS),是除美國的GPS、俄羅斯的GLONASS之後第三個成熟的衛星導航系統。
GPS系統概念
全球定位系統(NAVSTAR GPS,NAVigation Satellite Timing And Ranging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以下簡稱GPS)是一個中距離圓型軌道衛星定位系統。它可以為地球表面絕大部分地區(98%)提供准確的定位、測速和高精度的時間標准。該系統的組成包括太空中的24顆GPS衛星;地面上的1個主控站、3個數據注入站和5個監測站及作為用戶端的GPS接收機。最少只需其中4顆衛星,就能迅速確定用戶端在地球上所處的位置及海拔高度;所能收聯接到的衛星數越多,解碼出來的位置就越精確。
該系統是由美國政府於20世紀70年代開始進行研製於1994年全面建成,原是美國國防部為了軍事定時、定位與導航的目的所發展,希望以衛星導航為基礎的技術可構成主要的無線電導航系統,未來並能滿足下一個世紀的應用。第一顆GPS衛星在1978年發射,首十顆衛星稱為BLOCK I試驗型衛星,從1989年到1993年所發射的衛星稱為BLOCK II/IIA量產型衛星,第二十四顆BLOCK II/IIA衛星在1994年發射後,GPS已達到初步操作能力(Initial Operational Capability,IOC),24顆GPS衛星提供全世界24小時全天候的定位與導航信息。美國空軍太空司令部於1995年4月27號宣布GPS已達到完整操作能力(Full Operational Capability),將BLOCK I衛星加以汰換而24顆衛星全部為BLOCK II/IIA衛星,之後又發射四顆BLOCK IIA及一顆BLOCK IIR衛星,成功地滿足軍事實務的操作。
由於此技術的迅速發展,使得民間應用的需求與日遽增,對於傳統導航方式更有革命性的影響。
全球衛星定位系統介紹
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實際上是由24顆衛星所組成,其中有3顆為備用衛星,這些衛星分布於距地表20,200公里的上空,而且分屬於6個軌道面;衛星軌道面傾斜角為55度,提供全球全天候,每秒一次,持續不斷的定位訊號。這些衛星每11小時58分環繞地球一次,即每天繞過您的頭頂二次,就像是月球一樣不停地繞著地球旋轉,其速度約每秒1.8哩。這些衛星需要地面管制站隨時加以監控是否GPS衛星在其正確的軌道上及正常運作,另外監控中心可上傳資料給衛星,衛星再將這些信息下傳給GPS使用者使用。地面共有五個監控中心,四個上傳資料站及一個控制中心,這些控制站以緯度來劃分其所控制的衛星。在概念上,GPS是代表著整個系統,包括天空上的衛星、地面控制站及GPS接收機。不過一般而言,GPS即意指一個GPS接收機,這是因為我們在使用上多半隻會接觸GPS接收機的緣故。一般所使用之GPS接收機在任何時刻接收到4顆或更多的衛星。使用者只需擁有GPS接收機,無需另外付費。GPS信號分為民用的標準定位服務(sps,standard positioning service)和軍規的精密定位服務(pss,precise positioning service)兩類。民用訊號中加有誤差,其最終定位精確度大概在100米左右;軍規的精度在十米以下。2000年以後,柯林頓政府決定取消對民用信號所加的誤差。因此,現在民用GPS也可以達到十米左右的定位精度。
GPS系統擁有如下多種優點:全天候,不受任何天氣的影響;全球覆蓋(高達98%);三維定速定時高精度;快速、省時、高效率;應用廣泛、多功能;可移動定位;不同於雙星定位系統,使用過程中接收機不需要發出任何信號增加了隱蔽性,提高了其軍事應用效能。
為了使民用的精確度提升,科學界發展另一種技術,稱為差分全球定位系統(Differential GPS), 簡稱DGPS。亦即利用附近的已知參考座標點(由其它測量方法所得), 來修正 GPS 的誤差。再把這個即時(real time)誤差值加入本身座標運算的考慮, 便可獲得更精確的值。
GPS有2D導航和3D導航分,在衛星信號不夠時無法提供3D導航服務,而且海拔高度精度明顯不夠,有時達到10倍誤差。但是在經緯度方面經改進誤差很小。衛星定位儀在高樓林立的地區撲捉衛星信號要花較長時間。
北斗衛星
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是中國自行研製開發的區域性有源三維衛星定位與通信系統(CNSS),是除美國的GPS、俄羅斯的GLONASS之後第三個成熟的衛星導航系統。該系統由三顆(兩顆工作衛星、一顆備用衛星)北斗定位衛星(北斗一號)、地面控制中心為主的地面部份、北斗用戶終端三部分組成。可向用戶提供全天候、二十四小時的即時定位服務,定位精度可達數十柰秒(ns)的同步精度,其精度與GPS相當。
三顆導航定位衛星的發射時間分別為:
2000年10月31日;
2000年12月21日;
2003年5月25日,第三顆是備用衛星
系統構成與工作原理
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系統構成有:兩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地面中心站、用戶終端。 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基本工作原理是「雙星定位」:以2顆在軌衛星的已知坐標為圓心,各以測定的衛星至用戶終端的距離為半徑,形成2個球面,用戶終端將位於這2個球面交線的圓弧上。地面中心站配有電子高程地圖,提供一個以地心為球心、以球心至地球表面高度為半徑的非均勻球面。用數學方法求解圓弧與地球表面的交點即可獲得用戶的位置。
由於在定位時需要用戶終端向定位衛星發送定位信號,由信號到達定位衛星時間的差值計算用戶位置,所以被稱為「有源定位」。
北斗星導航系統與GPS系統比較
1、覆蓋范圍:北斗導航系統是覆蓋中國本土的區域導航系統。覆蓋范圍東經約70°一140°,北緯5°一55°。GPS是覆蓋全球的全天候導航系統。能夠確保地球上任何地點、任何時間能同時觀測到6-9顆衛星(實際上最多能觀測到11顆)。
2、衛星數量和軌道特性:北斗導航系統是在地球赤道平面上設置2顆地球同步衛星顆衛星的赤道角距約60°。GPS是在6個軌道平面上設置24顆衛星,軌道赤道傾角55°,軌道面赤道角距60°。航衛星為准同步軌道,繞地球一周11小時58分。
3、定位原理:北斗導航系統是主動式雙向測距二維導航。地面中心控制系統解算,供用戶三維定位數據。GPS是被動式偽碼單向測距三維導航。由用戶設備獨立解算自己三維定位數據。「北斗一號」的這種工作原理帶來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用戶定位的同時失去了無線電隱蔽性,這在軍事上相當不利,另一方面由於設備必須包含發射機,因此在體積、重量上、價格和功耗方面處於不利的地位。
4、定位精度:北斗導航系統三維定位精度約幾十米,授時精度約100ns。GPS三維定位精度P碼目前己由16m提高到6m,C/A碼目前己由25-100m提高到12m,授時精度日前約20ns。
5、用戶容量:北斗導航系統由於是主動雙向測距的詢問--應答系統,用戶設備與地球同步衛星之間不僅要接收地面中心控制系統的詢問信號,還要求用戶設備向同步衛星發射應答信號,這樣,系統的用戶容量取決於用戶允許的信道阻塞率、詢問信號速率和用戶的響應頻率。因此,北斗導航系統的用戶設備容量是有限的。GPS 是單向測距系統,用戶設備只要接收導航衛星發出的導航電文即可進行測距定位,因此GPS的用戶設備容量是無限的。
6、生存能力:和所有導航定位衛星系統一樣,「北斗一號」基於中心控制系統和衛星的工作,但是「北斗一號」對中心控制系統的依賴性明顯要大很多,因為定位解算在那裡而不是由用戶設備完成的。為了彌補這種系統易損性,GPS正在發展星際橫向數據鏈技術,使萬一主控站被毀後GPS衛星可以獨立運行。而「北斗一號」 系統從原理上排除了這種可能性,一旦中心控制系統受損,系統就不能繼續工作了。
7、實時性:「北斗一號」用戶的定位申請要送回中心控制系統,中心控制系統解算出用戶的三維位置數據之後再發回用戶,其間要經過地球靜止衛星走一個來回,再加上衛星轉發,中心控制系統的處理,時間延遲就更長了,因此對於高速運動體,就加大了定位的誤差。此外,「北斗一號」衛星導航系統也有一些自身的特點,
1. 「北斗」具有定位和通信雙重作用,具備的簡訊通訊功能就是GPS所不具備的。
2. 「北斗」定位精度一點二米
3. 「北斗」終端價格兩萬元左右
4.採用接收終端不需鋪設地面基站
5.災難中心的船隻一秒鍾就可以發出信息
對比 :
雖然GPS已廣泛應用,但也絕非完美無缺。
1. 其規模太大、造價太高,其他國家很難效仿,俄羅斯和歐洲的空間局就是典型的例子。
2. GPS只能用作導航卻無法實現通信功能,因而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用戶需求。如果僅依賴GPS,則容易受別人的控制。「??性衛星定位系統,這方面的應用業務剛剛開始,在這之前民用的一些試驗試點工作已經開展一年多了。
「北斗一號」和GPS的區別主要在於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技術體制的區別,GPS是一個接收型的定位系統,只轉播信號,用戶接收就可以做定位了,不受容量的限制。「北斗一號」是雙向的,既有定位又有通信的系統,但是有容量的限制,GPS是美國軍方控制的軍民共用的系統,對世界開放。我們中國人所說的使用的GPS是可以免費接收它的信號,但美國人並不承諾保證你的使用,他目前不收費,但沒有承諾永遠不收費。
美國的GPS在當年剛剛被使用時要比「北斗一號」貴得多,早期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人們在用GPS系統時最便宜的GPS接收機就要幾萬美元,貴的要幾十萬美元,一套兩個。北斗現在的用戶終端的價格是比GPS低端的價格要貴,現在GPS價格一般導航系統在幾千元人民幣,高精度GPS幾萬到十幾萬元人民幣不等。北斗的用戶終端目前在兩萬元左右。
另一個問題就是它的用途和特點是不一樣的,GPS解決了一個我在哪裡的定位問題,比如在沙漠里,在海洋上。而北斗不僅僅解決了我在哪裡,它還解決你在這里他在哪裡的問題,北斗的用戶終端實際是具有收發功能,而GPS只具有接收功能,它通過接收才知道位置,而北斗是具有收發功能,它的定位需要發射然後再得到位置,同時它的位置可能傳給你也可以傳給關心你的人,實際上北斗是具有一個定位和通信雙重功能的設備,在用戶群上是不一樣的,接收的場合是不一樣的。
PS:北斗當年論證的時候,國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的一位研究員出了一份論證報告就是談這個問題的,北斗系統將成為一個生命線工程,就是和人類生存活動相關的一些工程,比如說大地震,地震後我們所有的有線系統都可能失去功能,而北斗系統作為一個衛星監視系統既可以有及時的位置報告,又可以通信,比如說海嘯,實際上是由地震引起的,北斗去做救援是非常有用的,它可以及時地發送位置和與位置有關的相關信息,我們可以把信息發送給有關部門。價格問題,實際上價格和用戶的數量有關系,一千個用戶與一萬個、十萬個用戶來比,用戶終端的成本會有很大不同,現在主要的成本就在用戶終端里,北斗用戶終端剛才說了是有發有收的,隨著用戶業務的開展,成本一定會降下來。 所以說「北斗」是平民化的
北斗一號」的潛力所在,主要在定位通信綜合領域上,對這種綜合功能有需求的領域都會得到充分的應用,現在僅有定位需要的客戶,對北斗的需要不迫切。但是對於既需要位置又需要把位置傳遞出去的用戶,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是非常有用的
北斗定位精度與GPS相當,一般都在1.2米左右。按照規定,目前,北斗導航系統在國內是開放使用的。
PS:北斗雙星定位導航系統的手持機已經配發到邊防基層連隊,並且得到廣泛應用。
一、整機組成
手持機外觀結構: 整機外觀由軍綠色和暗灰色組成; 整機具備一定的防雨水、積雪、高低溫和防腐蝕能力; 具有觸摸屏和鍵盤兩種操作模式; 外形尺寸≤225×8165×5850mm3,重量:720g;
手持機內部結構: 手持機內部包括天線、射頻模塊、主板、電池等;主板上設有電源開關和顯示終端工作狀態的指示燈,即:電源和發射狀態指示燈、鎖定衛星信號指示燈(2個); RS232介面(1個),介面數據線2米;機內配置的電池能夠保證終端持續工作88小時以上(發射頻度不超過1次/分鍾);
二、基本功能
1、定位功能
設備應能夠通過北斗定位申請指令實時提供其所在位置的經度、緯度與高程,定位精度小於20米,並以標准形式顯示(經度,度分秒)、(緯度,度分秒)、(高程,米)、(時間,年月日時分秒)。採用BJ54坐標系。
設備收到北斗定位信息時,根據設定給出聲、光或符號提示,並可方便轉化到其它界面。
設備可以設定北斗自動定位頻度,定位頻度受終端的用戶等級限制,設備在自動定位時仍可以正常進行通信。
終端接到授權用戶(指揮機)發出的北斗激發定位指令後,自動發出定位請求。
2、通信功能
用戶每次最多可以傳送120個漢字的信息,特快通信一次最多隻能發送13個漢字。
終端設備本身具有電文鍵入、編輯、發送、接收和顯示功能。
信息發射後具有要求系統回執功能,該功能可人工設置。
接收到通信信息時,根據設定給出聲、光或符號提示,實時顯示通信時間、發信地址和通信電文。
通信電文中的數字、字元採用ASCII碼編碼,漢字採用GB 2312編碼;對外設傳入的數據不改變編碼,透明傳輸。基本漢字字型檔要求為國標GB 2312-80一級字型檔。
按先進先出的原則動態存儲接收的通信信息,通信信息含通信時間、發信地址和通信電文,接收的通信信息可人為鎖定存儲、解鎖和刪除。存儲容量為20包數據,鎖定存儲能力為10包數據,每包數據不超過200個位元組。
用戶終端可向中心控制系統查詢其他用戶發給本用戶的通信電文和通信回執。
3、校時功能
終端設有時鍾(年-月-日-時-分-秒),用系統接收信息進行自動校對。
4、集成了氣壓計、溫度計和電子羅盤
5、遙閉功能
終端設備在收到控制中心發出的遙閉指令後,將終端永久關閉。
6、數據介面功能
用戶終端機應具備通用數據介面(RS232串口),以便於與外部設備進行數據通信。
7、用戶識別功能
終端具有多用戶識別功能,採用智能IC卡的方式來實現,智能IC卡的相關規定和協議參見衛星定位總站的相關技術文檔;
三、工作環境:
溫度:-20~+55℃ 存儲環境:-40~+80℃;
濕度:5%~98% 沖擊:6g/s
振動:0.1g/(20~100)Hz
『柒』 北斗衛星導航什麼時候投入民用
北斗衛星導航從2012年12月27日投入民用。北斗系統空間信號介面控制文件正式版1.0正式公布,北斗導航業務正式對亞太地區提供無源定位、導航、授時服務。
衛星導航系統是重要的空間信息基礎設施。中國高度重視衛星導航系統的建設,一直在努力探索和發展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衛星導航系統。
2000年,首先建成北斗導航試驗系統,使我國成為繼美、俄之後的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該系統已成功應用於測繪、電信、水利、漁業、交通運輸、森林防火、減災救災和公共安全等諸多領域,產生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特別是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汶川抗震救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了更好地服務於國家建設與發展,滿足全球應用需求,我國啟動實施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建設。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建設原則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建設與發展,以應用推廣和產業發展為根本目標,不僅要建成系統,更要用好系統,強調質量、安全、應用、效益,遵循以下建設原則:
1、開放性。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建設、發展和應用將對全世界開放,為全球用戶提供高質量的免費服務,積極與世界各國開展廣泛而深入的交流與合作,促進各衛星導航系統間的兼容與互操作,推動衛星導航技術與產業的發展。
2、自主性。中國將自主建設和運行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可獨立為全球用戶提供服務。
『捌』 求問衛星導航類上市公司有哪些
衛星設備上市公司:
1. 中國衛星(600118.sh),公司是目前A股上市公司中唯一的衛星製造公司,衛星研製與應用是公司業務的兩大支柱,目前衛星應用收入佔比30%以上。
2. 火箭股份(600879.sh),公司的主要業務為航天配套電子產品,分為電子元器件和單機及系統產品,可用於航天感測、遙感、導航和通信等業務。
3. 國騰電子(300101.sz),公司專注於高性能、高可靠性射頻、基帶、視頻/圖像處理晶元和頻率合成器等產品的設計、開發和銷售,以滿足航空、航天、電子、兵器和船舶等特種行業對國產高性能核心元器件的需求;掌握了北斗射頻收發晶元、基帶處理晶元、功率放大器、北斗天線等北斗關鍵元器件的核心技術,並實現了功率放大器、天線、濾波器、低噪放等元器件的量產。
4. 華力創通(300045.sz),公司已把衛星導航作為未來一個重要的業務方向,並且有發展計劃。
衛星通信網路上市公司:
1. 北斗星通(002151.sz),公司專業從事衛星導航定位產品、基於位置信息系統應用和基於位置運營服務業務,已逐步確立了在用於測繪國產高精度接收機核心部件、海洋漁業安全生產應用、軍事指揮控制應用和港口集裝箱作業應用等細分領域國內領先地位,在國內機械控制港口集裝箱作業應用領域佔有100%市場份額,在測繪領域"中國製造"高精度接收機核心部件市場佔有90%以上市場份額。
2. 航天晨光(600501.sh),從事航天發射地面設備和車載機動特種裝備的研製和生產;公司託管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持有的中國伽利略衛星導航公司20.97%的股權,該公司是伽利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中國特許運營商;公司持有重慶航天新世紀52.5%股權,重慶新世紀研製開發的"動中通"、激光陀螺及慣導系統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可以軍民兩用的高技術產品。地圖數據和GIS軟體上市公司:
1. 四維圖新(002405.sz),導航電子地圖行業龍頭企業,主要經營模式為按照終端數量銷售電子地圖許可。公司產品應用於三大領域:車載導航、消費電子導航(GPS手機導航地圖)和電子地圖服務,公司在三大領域市場佔有率均為第一。
2. 超圖軟體(300036.sz),公司主要從事專業地理信息系統(GIS)軟體產品的開發及技術服務業務,主要客戶為各級`、!3,`!E9C部門及企事業單位,公司產品主要涵蓋GIS基礎平台軟體、GIS應用平台軟體及GIS技術開發服務3個領域;公司擬搭建GIS系統在線服務平台,以供中小客戶方便地構建基於其自身需求特點的GIS應用系統。
GPS應用上市公司:
1. 江蘇三友(002044.sz),公司控股子公司江蘇北斗科技有限公司投資的"北斗/GPS雙模授時站間同步設備項目"(用於中國電信C網以及電網授時設備市場)進展順利。
2. 合眾思壯(002383.sz),公司是中國衛星導航定位領軍企業,技術涵蓋GPS、GLONASS、北斗及多系統組合導航定位,以GIS採集、高精度測量、系統工程、汽車導航、汽車信息技術、航海電子、航空電子、北斗及軍工項目八大事業集群,服務於40多個國民經濟基礎領域,業務涵蓋專業應用和大眾消費兩大領域。專業應用產品包括GIS數據採集產品、高精度測量產品、系統產品和車載導航產品中的車輛監控調度產品,大眾消費產品主要為車載導航產品中的PND產品。
3. 中聯重科(000157.sz),涉足衛星導航定位產品,公司與國防科技大學共同合作開發、生產的北斗一號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用戶機,已進入批量生產階段。
4. 大唐電信(600198.sh),大唐電信擁有控股100%子公司大唐電信(天津)通信終端製造有限公司是中國無線通訊行業產品研發領先企業,技術涵蓋GPS、CDMA、GSM、WCDMA等專業通信技術領域,在多系統組合導航定位,安防系統工程、汽車導航、無線通信等諸多領域處於國內領先地位。(南方財富網個股頻道)
(責任編輯:張曉軒)
『玖』 全球四大衛星導航系統
GPS、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格洛納斯、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
1、GPS 是英文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統)的簡稱,而其中文簡稱為「球位系」。
GPS是20世紀70年代由美國陸海空三軍聯合研製的新一代空間衛星導航定位系統 。其主要目的是為陸、海、空三大領域提供實時、 全天候和全球性的導航服務,並用於情報收集、核爆監測和應急通訊等一些軍事目的,是美國獨霸全球戰略的重要組成。
2、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是中國自行研製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由空間段、地面段和用戶段三部分組成,可在全球范圍內全天候、全天時為各類用戶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導航、授時服務,並具短報文通信能力,已經初步具備區域導航、定位和授時能力,定位精度10米,測速精度0.2米/秒,授時精度10納秒。
3、格洛納斯(GLONASS),是俄語「全球衛星導航系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的縮寫。
該系統最早開發於蘇聯時期,後由俄羅斯繼續該計劃。俄羅斯 1993年開始獨自建立本國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該系統於2007年開始運營,當時只開放俄羅斯境內衛星定位及導航服務。到2009年,其服務范圍已經拓展到全球。該系統主要服務內容包括確定陸地、海上及空中目標的坐標及運動速度信息等。
4、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Galileo satellite navigation system),是由歐盟研製和建立的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該計劃於1999年2月由歐洲委員會公布,歐洲委員會和歐空局共同負責。系統由軌道高度為23616km的30顆衛星組成,其中27顆工作星,3顆備份星。衛星軌道高度約2.4萬公里,位於3個傾角為56度的軌道平面內。
(9)衛星導航知識產權擴展閱讀:
北斗晶元
2012年12月27日,國家正式宣布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試運行啟動,標志著中國自主衛星導航產業發展進入嶄新的發展階段。其中,衛星導航專用ASIC硬體結合國產應用處理器的方案,成為北斗衛星導航晶元一項重大突破。該處理器由中國本土IC設計公司研發,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並已實現規模應用,一舉打破了電子終端產品行業普遍採用國外處理器局面。
衛星導航終端中採用的導航基帶及射頻晶元,是技術含量及附加值最高的環節,直接影響到整個產業的發展。在導航基帶中,一般通過導航專用ASIC硬體電路結合應用處理器的方案來實現。此前的應用處理器多選用國外公司ARM處理器晶元核,需向國外支付IP核使用許可費用的同時,技術還受制於人,無法徹底解決產業安全及保密安全問題。
而通過設立重大專項應用推廣與產業化項目等方式,北斗多模導航基帶及射頻晶元國產化現已實現,中國人自己的應用處理器也在北斗多模導航晶元中得到規模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