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十送紅軍歌曲著作權之爭

十送紅軍歌曲著作權之爭

發布時間:2021-09-06 09:48:18

Ⅰ 《十送紅軍》歌詞

歌曲:《十送紅軍》

編曲:張士燮,陳傑,姚學誠

譜曲:朱正本

歌詞:

一送紅軍下南山,秋風細雨撲面寒,樹樹梧桐葉落完,紅軍幾時再回山?

二送紅軍大路旁,紅漆桌子路邊放,桌上擺著送行酒,祝願紅軍打勝仗。

三送紅軍上大道,鑼兒無聲鼓不敲,雙雙拉著長繭手,心藏黃蓮臉在笑。

四送紅軍過高山,山山包穀金燦燦,包穀本是紅軍種,撒下種子紅了天。

五送紅軍澧水河,鴻雁陣陣空中過,鴻雁能捎書和信,捎信多把革命說。

六送紅軍兔兒岩,兩只兔兒哭哀哀,禽獸能知人心意,血肉深情分不開。

七送紅軍七里灣,七里灣中一片田,涼風陣陣稻穀香,新米上市人走遠。

八送紅軍八角山,兩只八哥吐人言,紅軍哥哥莫走遠,財主回來要倒算。

九送紅軍過大江,江水滔滔船兒忙,眼望江水肝腸斷,窮苦百姓淚汪汪。

十送紅軍轉回來,武陵山巔搭高台,盼望紅軍打勝仗,盼望親人早回來。

(1)十送紅軍歌曲著作權之爭擴展閱讀:

歌曲《十送紅軍》作為電視連續劇《長征》插曲、片尾曲,其悠揚而凄婉的歌聲,給人們留下難忘的印象。但直到2001年7月3日,劇中才恢復了歌曲作者朱正本的署名。此歌很容易被認為是一首江西革命民歌,而事實上它卻是一首編創歌曲。

空軍司令劉亞樓和部隊黨委決定由空政文工團創編《革命歷史歌曲表演唱》。其中有一場送別紅軍北上長征的內容。詞作家編創了一首《十送紅軍》歌詞給了朱正本。朱正本接到歌詞被深深打動,他立即想到那首江西的送別紅軍歌。

他說:「我採用了迴旋曲式手法重新創作,把六段歌詞的譜改成每段不同的人聲、不同曲調,並多次變化,以求情真意切。譜曲時,我投入了全部情感,在譜到『千軍萬馬江畔站,十萬百姓淚汪汪』時,我也流下了眼淚。整個曲子譜得相當順暢,總共不到一個小時。」

「由於當時劉亞樓司令為突出老區革命傳統,要求我們必須註明是民歌,總團領導建議我們署上朱正本、張士燮收集整理。這樣,《十送紅軍》就創作完成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十送紅軍

Ⅱ 《十送紅軍》分析

《十送紅軍》作者到底是誰

《十送紅軍》是一首家喻戶曉的歌曲,憑借著優美流暢的旋律、情真意切的歌詞,它幾十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但是,隨著電視劇《長征》的播出,一場關於這首歌究竟出自誰筆下的著作權訴訟浮出了水面。近日,作曲家王庸訴空政歌舞團作曲家朱正本、中央電視台、總政歌舞團作曲家王雲之侵犯著作權糾紛案二審在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開庭。

一審:王庸享有《送同志哥上北京》著作權

在此之前,此案已經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一審。上訴人王庸一審中曾訴稱,其為歌曲《送同志哥上北京》(以下簡稱《送》曲)的著作權人,1960年朱正本根據《送》曲曲調進行改編,形成歌曲《十送紅軍》(以下簡稱《十》曲)。2001年6月,中央電視台播放的電視連續劇《長征》中多次使用了《十》曲,王雲之對該曲的部分內容改編增加了和聲。在該劇的播出過程中,最初僅註明作者為王雲之,後經朱正本提出,作者改為朱正本及案外人張士燮。對此王庸認為,朱正本隱瞞了《十》曲改編自《送》曲這一事實,王雲之未經上訴人許可擅自對《十》進行修改並署名,中央電視台播放《長征》劇時大量使用了《十》曲,但並未註明改編自《送》曲且未支付報酬。據此,上述各方的行為均侵犯了上訴人的著作權,請求法院確認其為《送》曲的著作權人,並確認《十》曲改編自《送》曲,同時判令上述各方停止侵權並賠償損失10萬元。一審判決確認了王庸對《送》曲的著作權,但駁回其他訴訟請求。王庸不服,提起上訴,請求法院支持一審訴訟請求。

對於一審認定王庸享有《送》曲的著作權,雙方都無太大異議。《送》曲是王庸根據江西贛南民歌《長歌》改編而形成的改編音樂作品。原審法院認定,雖然《送》曲與《長歌》在節拍、旋律、調式、曲式等方面有一定的相同之處,但也有很多不同之處,主要是:結構和詞曲結合有不同,表達感情不同,增加了兩個小節,另有三個小節明顯不同。正是這些差異體現了《送》曲的獨創性,體現了上訴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和個性,從而使上訴人的作品得以區別於之前的作品,形成了不同的音樂風格和音樂形象。因此法院認為《送》曲達到了改編所要求的創造性程度,上訴人享有相應的著作權。同時,當時王庸雖然改編成了《送》曲,但並未署名。原審法院認為,《送》曲完成時我國尚未頒布《著作權法》,大家對著作權以及作者的署名方式等並不清楚,但不能因為當時署名的不當就永遠剝奪了王庸作為改編者後來署名的權利,只要一個作品具有創造性,符合創作或者改編作品的要求,作者在日後就可以要求還原自己身份的真實。

二審:《十送紅軍》是否改編自《送同志哥上北京》

二審中,雙方的分歧在於《十》曲改編的基礎是《送》曲還是《長歌》。焦點問題集中在朱正本在創作《十》曲時是否接觸過《送》曲和《十》曲使用了《送》曲具有獨創性的8個小節還是4個小節這兩點上。

王庸認為,朱正本是在實際接觸《送》曲的基礎上根據《送》曲改編形成《十》曲的。他說,1960年朱正本等人曾專門赴江西采風,應邀參加了在江西省九江市舉辦的江西省農村業余會演。在會演中聽取了包括《送》曲在內的曲目演唱,並且拿到了江西省音樂家協會散發的節目材料,還應邀參加了《送》曲的演出單位——吉安代表隊的座談會,並記錄了曲子和譜子。王庸表示,正是在應邀到會、聽取《送》曲演唱並記錄《送》曲曲譜的基礎上,朱正本創作了《十》曲。這一事實有當時出版的書刊證實。

對此,朱正本反駁說,作為一名采風者去采風,必然會接觸當地的一些民歌,並會著意搜集整理,這一點不可否認。但是,目前並無確鑿的證據證明,當時自己就聽過《送》曲並看過《送》曲曲譜。而即使自己確實接觸了《送》曲,也不能認為其就是據此改編的,更不能由此認定侵權。因為當時自己收集了《長歌》的不同版本唱法,並聽取了宣傳員的演唱和演出節目。《送》曲與《十》曲同源於《長歌》這種民間歌曲的情況,會使二者不可避免地存在諸多相同之處。另一方面,由於當時《送》曲未署名,即使接觸了《送》曲也不會知道是王庸改編的,僅認為是《長歌》的不同唱法而已,不具有侵權的故意。他們同意原審的最後認定結論:最多隻能認定《十》曲僅僅是在創作過程中借鑒了《送》曲的相關部分。

王庸認為,「借鑒」,關鍵是使用的程度,如果是合理使用,那麼就不構成侵權,如果是超出合理使用范圍,那麼就構成了侵權。怎樣才會構成侵權,那麼要看原審法院認定的「借鑒的相關部分」是什麼內容?由此可見,「相關部分」達到什麼程度是本案的關鍵。而據他們分析:首先,通過比對《十》曲A段和《送》曲,《十》曲A段與《送》曲24個小節中21個小節組成的旋律和過門完全相同,且《送》曲對於《長歌》的8個獨創性小節完整地包含在《十》曲A段中,且成為其主旋律。其次,《十》曲A、B、C三段曲譜中的36小節的音符和音符排列與《送》曲一致,其巧合的可能性並不存在。基於此,他們認為,《十》曲與《送》曲部分內容相同是「抄襲」而不是自然的「偶合」,《十》曲是從《送》曲改編而來而不是僅僅「借鑒了《送》曲的相關部分」。

朱正本則認為,《長歌》有很多版本,王庸所謂的《送》曲改編的特殊之處其實在《長歌》的其他音樂素材和唱法中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朱正本說,自己是從《長歌》的其他唱法中獲得創作的營養和靈感。而從詞曲結合的方式考察,《十》曲更接近於《長歌》,繼承了一唱三嘆的風格,而《送》曲過門上唱了詞,與《長歌》過門不唱詞明顯不同,二者並存在表達感情和思想主題方面的不同,可見,從風格和表達感情的基調來說,《十》曲和《長歌》的距離更加接近,應認定《十》曲是以《長歌》作為改編的基本母體的。

另外,王庸還對朱正本侵權的故意性問題做了闡述。他認為,按照我國著作權法律及司法實踐,著作權侵權實行無過錯責任,侵權故意並不是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不能以沒有故意而否定侵權行為的性質。

Ⅲ 十送紅軍的創作背景

創作背景

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色蘇區中的紅色歌謠,是產生於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陝南和川北大巴山區這個特定的環境,它有明顯的時代背景和鮮明的地方特色,由於風起雲涌的的斗爭生活,又為紅色歌謠的產生提供了不盡的源泉,使這里的山歌無論在思想上,藝術上有了新的發展。

在陝南、川北的群眾中,一方面剔除了山歌中滲入的某些不健康和落後的成分,一方面完美地吸取了新的題材,從而使那些以歌頌黨和紅軍、歌頌翻身解放,積極參加紅軍,反映軍民關系,支援反「圍剿」戰爭。

紅軍走後又產生了懷念黨和紅軍為內容的歌謠,增加了新的思想,煥發了新的藝術生命,使陝南川北地區的民間歌謠,在廣度和深度上,都有了新的繼承和發展。

(3)十送紅軍歌曲著作權之爭擴展閱讀:

作為電視連續劇《長征》的插曲和結尾曲,《十送紅軍》的歌聲悠揚悠揚,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但直到2001年7月3日,詞曲作者朱正本的署名才得以恢復。這首歌可以說是一首江西革命民歌,但實際上是一首編曲歌曲。

空軍司令員劉亞樓和軍委決定,由空管文工團編撰《革命歷史歌曲表演》。其中包括紅軍北上長征的告別。作詞人編了一首「十送紅軍」的抒情詩送給朱正本。朱正本被歌詞深深打動。他立刻想起江西紅軍的告別歌。

他說:「我迴旋曲式手法重新創作,把六首歌詞的樂譜換成每段不同的聲音和曲調,為了尋找真諦而多次變換。當我創作這首歌時,我把所有的情感都投入其中。在創作歌曲萬「千軍萬馬江畔站,十萬百姓淚汪汪」,我也流下了眼淚。整個過程相當順利,總共不到一個小時。」

Ⅳ 《十送紅軍》民歌反映的歷史時期,急!

《十送紅軍》反映的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1927——1937年)的歷史故事,但是主要是反映1928年——1934年之間的歷史。

《十送紅軍》作為電視連續劇《長征》片尾曲,其悠揚而凄婉的歌聲,給人們留下難忘的印象。但直到2001年7月3日,劇中才恢復了歌作者朱正本的署名。此歌很容易被認為是一首江西革命民歌,而事實上它卻是一首編創歌曲。在《長征》播出後,作者朱正本向媒體介紹了《十送紅軍》的創作經過。
「1960年春,我們空政文工團幾位創作人員到江西采風。在當地我了解到: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戰斗頻繁。每當紅軍上前線,各個村子的百姓經常到村頭、河邊、大道旁送別紅軍,有時一邊送一邊唱。其中一首送別紅軍歌,曲調非常口語化,歌詞中夾雜著不少俚語、方言,唱半句,停半句,旋律婉轉優美。

Ⅳ 請問《十送紅軍》是什麼時期創作的歌曲

1959年,劉光朗(陝南民歌演唱家)從西安藝術師范學校音樂專業班畢業回鄉教書,他說,「不久,符文學找到我把發表在《民間文學》的《鎮巴歌謠十送紅軍》詞交給我,讓我譜曲,看了歌詞後,我感覺非常美,當時心裡很感動。很快,我按鎮巴民歌的曲調譜了曲,並教給學生傳唱。」



(5)十送紅軍歌曲著作權之爭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色蘇區中的紅色歌謠,是產生於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陝南和川北大巴山區這個特定的環境,它有明顯的時代背景和鮮明的地方特色,由於風起雲涌的的斗爭生活,又為紅色歌謠的產生提供了不盡的源泉,使這里的山歌無論在思想上,藝術上有了新的發展。

在陝南、川北的群眾中,一方面剔除了山歌中滲入的某些不健康和落後的成分,一方面完美地吸取了新的題材,從而使那些以歌頌黨和紅軍、歌頌翻身解放,積極參加紅軍,反映軍民關系,支援反「圍剿」戰爭。

紅軍走後又產生了懷念黨和紅軍為內容的歌謠,增加了新的思想,煥發了新的藝術生命,使陝南川北地區的民間歌謠,在廣度和深度上,都有了新的繼承和發展。

鎮巴縣地處川陝交界,是「民歌之鄉」、「紅軍之鄉」,是川陝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年,在中國共產黨和紅四方面軍的領導下,建立了縣蘇維埃政權,宣傳土地革命,發動群眾參軍參戰,南面支援紅軍前線戰事,北面防禦國民黨的進攻,進行了英勇頑強。

艱苦卓絕的斗爭,留下了可歌可泣、震撼人心,光照日月的事跡。這些,必然要反映到勞動人民口頭文學的創作里,特別是巴山人民熱愛和熟悉的歌謠里。


Ⅵ 十送紅軍是哪十送啊我怎麼聽歌里只有四送

合)一送里格紅軍
介支個下了山
秋風里格細雨
介支個纏綿綿
山上里格野鹿
聲聲哀號
樹樹里個梧桐
葉呀葉落光
問一聲親人紅軍呀
幾時里格人馬
介支個再回山
(男)三送里格紅軍
介支個到拿山
山上里格包穀
介支個金燦燦
包穀種子
介支個紅軍種
包穀棒棒咱們窮人掰
緊緊拉著紅軍手
紅軍啊
撒下的種子
介支個紅了天
(女)五送里格紅軍
介支個過了坡
鴻雁里格陣陣
介支個空中過
鴻雁里格能夠
捎書信
鴻雁里格飛到天涯海角
千言萬語囑咐
紅軍啊
捎信里格多把
介支格革命說
(女)七送里格紅軍
介支個五斗江
江上里格船兒
介支個穿梭忙
千軍萬馬
介支個江畔站
十萬百姓淚汪汪
思情似海不能忘
紅軍啊
革命成功
介支個早回鄉
(男)九送紅軍上大道
鑼兒不聲鼓不敲
鼓不敲
雙雙里格拉著長繭的手
心像里格黃蓮臉在笑
血肉之情怎能忘
紅軍啊
盼望里個早歸
介支個傳捷報
製作:周曉敏
(合)十送里格紅軍
介支個望月亭
望月里格亮相
介支個搭高台
高台里格十丈
白玉柱
雕龍里格畫鳳
放呀放光彩
朝也盼來晚也想
紅軍啊
這台里格台叫
介支個望紅台

你看看是不是十送阿?

Ⅶ 歌曲十送紅軍的歷史資料和簡介

1961年8月1日在北京音樂堂首演說明書《革命歷史歌曲表演唱》中發表了《十送紅軍》。

十送紅軍

作詞:朱正本、張士燮收集整理

根據江西贛南民歌《長歌》改編

合:一送里格紅軍 介支個下了山 秋雨里格綿綿 介支個秋風寒 索索里格梧桐 葉落盡 紅軍里格團結掛在心間 問一聲親人紅軍呀 幾時里格人馬 介支個再回山。
男:三送里格紅軍 介支個到拿山 山上里格包穀 介支個金燦燦 包穀種子 介支個紅軍種 包穀棒棒 咱們窮人掰 緊緊拉著紅軍手 紅軍啊 撒下的種子 介支個紅了天。
女:五送里格紅軍 介支個過了坡 鴻雁里格陣陣 介支個空中過 鴻雁里格能夠 捎書信 鴻雁里格飛到 天涯海角 囑咐咱親人 紅軍啊 捎信里格多把 介支格革命說。
女:七送里格紅軍 介支個五斗江 江上里格船兒 介支個穿梭忙 千軍萬馬 介支個江畔站 十萬百姓淚汪汪恩情似海不能忘 紅軍啊 革命成功 介支個早回鄉。
男:九送紅軍上大道 鑼兒不聲鼓不敲 鼓不敲 雙雙里格拉著 長繭的手 心像里格黃蓮 臉在笑 血肉之情怎能忘 紅軍啊 盼望里個早歸 介支個傳捷報。
十送里格紅軍 介支個望月亭 望月里格亮相 介支個搭高台 高台里格十丈 白玉柱 雕龍里格畫鳳 放呀放光彩 朝也盼來晚也想 紅軍啊這台里格台名叫 介支個望紅台。

創作背景

江西贛南民歌《長歌》,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戰斗頻繁。每當紅軍上前線,各個村子的百姓經常到村頭、河邊、大道旁送別紅軍,有時一邊送一邊唱。其中一首送別紅軍歌,曲調非常口語化,歌詞中夾雜著不少俚語、方言,唱半句,停半句,旋律婉轉優美。泣如訴的《十送紅軍》,與蘇區人民的淚水流在了一起;再現革命的歷史畫面。

2001年6月,中央電視台播放的電視連續劇《長征》中多次使用了《十》曲,王雲之對該曲的部分內容改編增加了和聲。

Ⅷ 《十送紅軍》歌曲的簡介

《十送紅軍》作者到底是誰

《十送紅軍》是一首家喻戶曉的歌曲,憑借著優美流暢的旋律、情真意切的歌詞,它幾十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但是,隨著電視劇《長征》的播出,一場關於這首歌究竟出自誰筆下的著作權訴訟浮出了水面。近日,作曲家王庸訴空政歌舞團作曲家朱正本、中央電視台、總政歌舞團作曲家王雲之侵犯著作權糾紛案二審在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開庭。

一審:王庸享有《送同志哥上北京》著作權

在此之前,此案已經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一審。上訴人王庸一審中曾訴稱,其為歌曲《送同志哥上北京》(以下簡稱《送》曲)的著作權人,1960年朱正本根據《送》曲曲調進行改編,形成歌曲《十送紅軍》(以下簡稱《十》曲)。2001年6月,中央電視台播放的電視連續劇《長征》中多次使用了《十》曲,王雲之對該曲的部分內容改編增加了和聲。在該劇的播出過程中,最初僅註明作者為王雲之,後經朱正本提出,作者改為朱正本及案外人張士燮。對此王庸認為,朱正本隱瞞了《十》曲改編自《送》曲這一事實,王雲之未經上訴人許可擅自對《十》進行修改並署名,中央電視台播放《長征》劇時大量使用了《十》曲,但並未註明改編自《送》曲且未支付報酬。據此,上述各方的行為均侵犯了上訴人的著作權,請求法院確認其為《送》曲的著作權人,並確認《十》曲改編自《送》曲,同時判令上述各方停止侵權並賠償損失10萬元。一審判決確認了王庸對《送》曲的著作權,但駁回其他訴訟請求。王庸不服,提起上訴,請求法院支持一審訴訟請求。

對於一審認定王庸享有《送》曲的著作權,雙方都無太大異議。《送》曲是王庸根據江西贛南民歌《長歌》改編而形成的改編音樂作品。原審法院認定,雖然《送》曲與《長歌》在節拍、旋律、調式、曲式等方面有一定的相同之處,但也有很多不同之處,主要是:結構和詞曲結合有不同,表達感情不同,增加了兩個小節,另有三個小節明顯不同。正是這些差異體現了《送》曲的獨創性,體現了上訴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和個性,從而使上訴人的作品得以區別於之前的作品,形成了不同的音樂風格和音樂形象。因此法院認為《送》曲達到了改編所要求的創造性程度,上訴人享有相應的著作權。同時,當時王庸雖然改編成了《送》曲,但並未署名。原審法院認為,《送》曲完成時我國尚未頒布《著作權法》,大家對著作權以及作者的署名方式等並不清楚,但不能因為當時署名的不當就永遠剝奪了王庸作為改編者後來署名的權利,只要一個作品具有創造性,符合創作或者改編作品的要求,作者在日後就可以要求還原自己身份的真實。

二審:《十送紅軍》是否改編自《送同志哥上北京》

二審中,雙方的分歧在於《十》曲改編的基礎是《送》曲還是《長歌》。焦點問題集中在朱正本在創作《十》曲時是否接觸過《送》曲和《十》曲使用了《送》曲具有獨創性的8個小節還是4個小節這兩點上。

王庸認為,朱正本是在實際接觸《送》曲的基礎上根據《送》曲改編形成《十》曲的。他說,1960年朱正本等人曾專門赴江西采風,應邀參加了在江西省九江市舉辦的江西省農村業余會演。在會演中聽取了包括《送》曲在內的曲目演唱,並且拿到了江西省音樂家協會散發的節目材料,還應邀參加了《送》曲的演出單位——吉安代表隊的座談會,並記錄了曲子和譜子。王庸表示,正是在應邀到會、聽取《送》曲演唱並記錄《送》曲曲譜的基礎上,朱正本創作了《十》曲。這一事實有當時出版的書刊證實。

對此,朱正本反駁說,作為一名采風者去采風,必然會接觸當地的一些民歌,並會著意搜集整理,這一點不可否認。但是,目前並無確鑿的證據證明,當時自己就聽過《送》曲並看過《送》曲曲譜。而即使自己確實接觸了《送》曲,也不能認為其就是據此改編的,更不能由此認定侵權。因為當時自己收集了《長歌》的不同版本唱法,並聽取了宣傳員的演唱和演出節目。《送》曲與《十》曲同源於《長歌》這種民間歌曲的情況,會使二者不可避免地存在諸多相同之處。另一方面,由於當時《送》曲未署名,即使接觸了《送》曲也不會知道是王庸改編的,僅認為是《長歌》的不同唱法而已,不具有侵權的故意。他們同意原審的最後認定結論:最多隻能認定《十》曲僅僅是在創作過程中借鑒了《送》曲的相關部分。

王庸認為,「借鑒」,關鍵是使用的程度,如果是合理使用,那麼就不構成侵權,如果是超出合理使用范圍,那麼就構成了侵權。怎樣才會構成侵權,那麼要看原審法院認定的「借鑒的相關部分」是什麼內容?由此可見,「相關部分」達到什麼程度是本案的關鍵。而據他們分析:首先,通過比對《十》曲A段和《送》曲,《十》曲A段與《送》曲24個小節中21個小節組成的旋律和過門完全相同,且《送》曲對於《長歌》的8個獨創性小節完整地包含在《十》曲A段中,且成為其主旋律。其次,《十》曲A、B、C三段曲譜中的36小節的音符和音符排列與《送》曲一致,其巧合的可能性並不存在。基於此,他們認為,《十》曲與《送》曲部分內容相同是「抄襲」而不是自然的「偶合」,《十》曲是從《送》曲改編而來而不是僅僅「借鑒了《送》曲的相關部分」。

朱正本則認為,《長歌》有很多版本,王庸所謂的《送》曲改編的特殊之處其實在《長歌》的其他音樂素材和唱法中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朱正本說,自己是從《長歌》的其他唱法中獲得創作的營養和靈感。而從詞曲結合的方式考察,《十》曲更接近於《長歌》,繼承了一唱三嘆的風格,而《送》曲過門上唱了詞,與《長歌》過門不唱詞明顯不同,二者並存在表達感情和思想主題方面的不同,可見,從風格和表達感情的基調來說,《十》曲和《長歌》的距離更加接近,應認定《十》曲是以《長歌》作為改編的基本母體的。

另外,王庸還對朱正本侵權的故意性問題做了闡述。他認為,按照我國著作權法律及司法實踐,著作權侵權實行無過錯責任,侵權故意並不是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不能以沒有故意而否定侵權行為的性質。

Ⅸ 關於革命歌曲《十送紅軍》的詞曲作者及創作背景

1961年8月1日在北京音樂堂首演說明書《革命歷史歌曲表演唱》中發表了《十送紅軍》。

十送紅軍

作詞:朱正本、張士燮收集整理

根據江西贛南民歌《長歌》改編

合:一送里格紅軍 介支個下了山 秋雨里格綿綿 介支個秋風寒 索索里格梧桐 葉落盡 紅軍里格團結掛在心間 問一聲親人紅軍呀 幾時里格人馬 介支個再回山。
男:三送里格紅軍 介支個到拿山 山上里格包穀 介支個金燦燦 包穀種子 介支個紅軍種 包穀棒棒 咱們窮人掰 緊緊拉著紅軍手 紅軍啊 撒下的種子 介支個紅了天。
女:五送里格紅軍 介支個過了坡 鴻雁里格陣陣 介支個空中過 鴻雁里格能夠 捎書信 鴻雁里格飛到 天涯海角 囑咐咱親人 紅軍啊 捎信里格多把 介支格革命說。
女:七送里格紅軍 介支個五斗江 江上里格船兒 介支個穿梭忙 千軍萬馬 介支個江畔站 十萬百姓淚汪汪恩情似海不能忘 紅軍啊 革命成功 介支個早回鄉。
男:九送紅軍上大道 鑼兒不聲鼓不敲 鼓不敲 雙雙里格拉著 長繭的手 心像里格黃蓮 臉在笑 血肉之情怎能忘 紅軍啊 盼望里個早歸 介支個傳捷報。
十送里格紅軍 介支個望月亭 望月里格亮相 介支個搭高台 高台里格十丈 白玉柱 雕龍里格畫鳳 放呀放光彩 朝也盼來晚也想 紅軍啊這台里格台名叫 介支個望紅台。

創作背景

江西贛南民歌《長歌》,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戰斗頻繁。每當紅軍上前線,各個村子的百姓經常到村頭、河邊、大道旁送別紅軍,有時一邊送一邊唱。其中一首送別紅軍歌,曲調非常口語化,歌詞中夾雜著不少俚語、方言,唱半句,停半句,旋律婉轉優美。泣如訴的《十送紅軍》,與蘇區人民的淚水流在了一起;再現革命的歷史畫面。

2001年6月,中央電視台播放的電視連續劇《長征》中多次使用了《十》曲,王雲之對該曲的部分內容改編增加了和聲。

Ⅹ 《十送紅軍》的詞曲作者是誰

《十送紅軍》的詞曲是由
江西民歌改編

《十送紅軍》是一首反映紅軍即將踏上長征路的背景下反映軍民魚水情深的歌曲。從1960年張士燮、朱正本兩位音樂人攜手創作,到今天已經40多年

閱讀全文

與十送紅軍歌曲著作權之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
創造力閱讀理解答案 瀏覽: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