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張愛玲有哪些名著
長篇小說《半生緣》,《怨女》
《色,戒》,《金鎖記》,《傾城之戀》
㈡ 求推薦研究張愛玲比較好的學者和著作,或者是關於她愛情觀的著作神馬的。有英文的文獻的最好哇~~
《重讀張愛玲》 上海書店出版社
由陳子善教授所編,夏志清、李歐梵、劉紹銘、陳建華等多位名家著述的《重讀張愛玲》,這是迄今為止海內外第4部張愛玲研討會論文集。本書收錄有張愛玲研究者最新的研究成果25篇,研究領域側重張愛玲晚年的創作與研究,包括她晚年創作的小說《同學少年都不賤》,晚年從事的《海上花列傳》英譯,對長篇小說《十八春》的修訂,在電影劇本創作上的風格與得失等等,力圖展示近年「張學」研究的新成果和新趨勢。
《平視張愛玲》
全面總結張愛玲的文學成就和創作特色,梳理其美學和文學理念,還張愛玲一個更真實更具親和力的形象。書中還收錄了作者對張氏作品和人物形象的探討文章,文采斐然,可堪一讀。
《張愛玲私語錄》
張愛玲文學遺產執行人宋以朗將其父母宋淇、宋鄺文美與傳奇作家張愛玲四十年間的三百多封通信內容加以整理,編成《張愛玲私語錄》一書,即日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本書記載了張愛玲與宋淇夫婦真摯堅固、相知相扶的情誼,也為張學貢獻了新的研究資料。一般讀者只知道張愛玲和炎櫻等關系親密,卻多半忽略了宋淇夫婦才是她下半生最信任的好友,《張愛玲私語錄》即是體現他們半世紀交往的友情之書。本書內容豐富,包括大量圖片、張愛玲遺囑手稿等珍貴資料,不僅呈現了張愛玲在海外的生活境況,也對其晚期創作心路歷程有具體的描述,是目前了解張愛玲海外生活最重要的作品,也是解開諸多張學研究謎團的重要線索。透過這些內容,我們將看到一個更立體、更生活化、更真實的張愛玲。
如果想了解張愛玲的愛情生活 《今生今世》和《小團圓》可以對照看
英文文獻 用知網搜就可以了 不過得是會員或者用高校圖書館連接
希望對你有幫助!
㈢ 對張愛玲的評論著作有哪些權威的
陳子善的《重讀張愛玲》陳子善是中國研究張愛玲最權威的人!
㈣ 張愛玲最著名的作品是什麼
張愛玲,現代女作家。筆名梁京。1943~1945年發表了《茉莉香片》等小說,代表作有《傳奇》、《流言》等。抗戰後,改行編寫電影劇本,後居美國。自出道後,盛名至今不減,「張迷」遍布全球。古人雲:傳奇者,因奇而傳。事,無奇不傳。 對於傳奇,張愛玲有自己的說法:書名則傳奇,目的是在傳奇里尋找普遍人,在普遍人里尋找傳奇。其實,傳奇無需尋找,張愛玲其文其事便是了。都市千般繁華下的滿目蒼涼,溫柔富貴中的凄情哀婉,張愛玲的筆宛若金針,貌似漫不經心地描龍綉鳳,實際上卻將字字句句都刺在了你的心上。提到中國現代作家的成長, 沒有人比張愛玲更配得上「傳奇」一詞了。 她的家世,她的早慧、早熟,她獨特的創作歷程,無不具有著某種神秘感和傳奇色彩。巧妙的是她最著名的小說集就取名為《傳奇》,這對她是再恰當不過的了。說張愛玲是天才作家並不過分,但在遠離那個轟轟烈烈的成名場面的我們看來,與其說她是天才的成功者,不如說她是一個成功地利用天才的聰慧女子。
㈤ 這篇文章選自張愛玲的哪本著作
不都說了是愛么?
㈥ 張愛玲的經典著作
小說 《傾城之戀》,我看過的只有這個,《色戒》好像也是她寫的
㈦ 求張愛玲生平簡介以及她的相關著作。
張愛玲的祖父張佩綸原是清末的著名大臣,而她的祖母李菊耦則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鴻章之女。可到了她父母一代,家道已然完全敗落。父親屬於遺少型的少爺,母親則是一個時髦的新女性。3歲時張愛玲隨父母生活在天津,有一個短暫的幸福童年。受父親風雅能文的影響,張愛玲從小就會背唐詩,給了她一些古典(圖片-新聞-網頁)文學的啟蒙,鼓勵了她的文學嗜好。同時也受母親嚮往西方文化的影響,生活情趣及藝術品味都是西洋化的。然而好景不長,父親娶姨太太後,母親不但勇敢地沖出了家庭的牢籠,而且更勇敢地與姑姑一起出洋留學,而年幼的張愛玲,則在失去了母愛之後,還要承受舊家庭的污濁。因此,張愛玲後來在文學創作中總是以\"衰落中的文化,亂世中的文明\"作為文化背景。
張愛玲是一個天才兒童,6歲入私塾,在讀詩背經的同時,就開始小說創作。如果說第一篇小說寫一個家庭悲劇,可以看出家庭環境對她的影響,那麼第二篇小說寫一個女郎失戀自殺的故事,則充分顯示了她的文學創造力。此外,她還寫過一篇名為《快樂村》的類似烏托邦式的小說,寄託了她對未來的幻想。1927年,7歲的張愛玲隨家回到上海,不久,母親回國,她又跟著母親學畫畫、鋼琴和英文。張愛玲對色彩、音符和文字都極為敏感,她曾說:\"我是一個古怪的女孩,從小被目為天才,除了發展我的天才外別無生存的目標。……九歲時,我躊躇著不知道應當選擇音樂或美術作我終身的事業。看了一張描寫窮困的畫家的影片後,我哭了一場,決定做一個鋼琴家,在富麗堂皇的音樂廳里演奏\"。因此,張愛玲筆下的女人都是怕窮的,為了不過窮日子,在當時女性無路可走的情況下,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婚姻作為自己的奮斗方式和目標。
張愛玲從四十年代初開始文學創作生涯。1943年,張愛玲在周瘦鵑主編的《紫羅蘭》上發表了《沉香屑 第一爐香》後,一鳴驚人(這年她23歲,與曹禺十年前發表《雷雨》時同歲)。從此,她一發而不可收,在兩年的時間里,她在《紫羅蘭》、《萬象》、《雜志》、《天地》、《古今》等各種類型的刊物上發表了她一生中幾乎所有最重要的小說和散文,包括小說《沉香屑 第二爐香》(1943年5月)、《茉莉香片》(1943年6月)、《心經》(1943年7月)、《封鎖》(1943年8月)、《傾城之戀》(1943年9月)、《金鎖記》(1943年10月)、《琉璃瓦》(1943年10月)、《年青的時候》(1944年1月)、《花凋》(1944年2月)、《鴻鸞禧》(1944年5月)、《紅玫瑰與白玫瑰》(1944年6月)、《桂花蒸 阿小悲秋》(1944年9月)、《等》(1944年11月),以及散文《到底是上海人》、《洋人看京戲及其他》、《更衣記》、《公寓生活記趣》、《燼余錄》、《談女人》、《論寫作》、《有女同車》、《自己的文章》、《私語》、《談畫》、《談音樂》等。晚年從事中國文學評價和《紅樓夢》研究。事實上,張愛玲在五十年代已完成她最主要的創作,包括《傾城之戀》、《金鎖記》、《赤地之戀》、《半生緣》等等。她的作品,主要以上海、南京和香港為故事場景,在荒涼和頹廢的大城市中鋪張曠男怨女,演義著墮落及繁華。
在張愛玲的這些作品中,最能代表她的風格的當數《傾城之戀》。《傾城之戀》是寫一對精明過份的男女是如何在愛情上錙珠必較,功利全局,最後卻因香港的淪陷而成全了那份世故的婚姻。這是一部香港式的\'傳奇\'故事,卻深刻地反映出亂世中的人情全然沒有些許純真,使人性得到穩定和規范的竟是險而又險的\'傳奇\'力量,這部小說對人性冷漠的描寫令人震懾,彷彿出自一個飽經滄桑的大家之手,其藝術之圓熟,語言之精美堪稱中國現代愛情小說中的經典之作。《張愛玲的這些作品曾被當時的評論家評為:「我們文壇最美的收獲之一。」這是她用靈魂去讀靈魂的所得。
㈧ 張愛玲的名著有哪些
1.霸王別姬 2.創世紀 3.多少恨 4. 等
5.沉香屑第一爐香6.沉香屑第二爐香 7.封鎖 8.桂花蒸
9.散戲10.鴻鑾禧 11.花凋 12.金鎖記
13.殷寶灧送花樓會 14.留情 15.琉璃瓦 16.茉莉香片
17.年輕的時候 18.色戒 19.傾城之戀 20.談女人
21.五四遺事 22.相見歡 23.紅玫瑰與白玫瑰 24.心經
25.不幸的她 26.小艾 27.連環套 28.十八春
29.怨女 30. 半生緣 ……
其中個人推薦——《半生緣》、《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沉香屑第一爐香》
㈨ 張愛玲的書算得上世界名著嗎
張愛玲的書算不得世界名著的,但在民眾間流傳的也很廣的。很多的平民百姓也十分喜歡讀他的書的。
㈩ 請介紹張愛玲研究的歷史和現狀
陳子善是被公認為最熱心的張愛玲研究專家.文學研究者、美籍華裔教授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在上世紀80年代傳入內地,使得張愛玲的名字和她的作品(包括錢鍾書、沈從文、林語堂、路翎等一批作家),像「出土文物」一樣浮出歷史地表。由此,才便有了《收獲》刊出的《傾城之戀》以及文學界的相關評論。其後,張愛玲迅速走紅,形成內地的第一次 「張愛玲熱」。一批被塵封已久的作家,如錢鍾書、沈從文等人,也因為夏志清的推崇而同期走紅。夏志清用42頁論張愛玲「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傾城之戀》如此寫道,而淪陷的上海,是張愛玲的成名地。張愛玲,原名張瑛,筆名梁京,祖父張佩綸是清朝御吏,祖母是李鴻章之女。23歲時,張愛玲以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一炮走紅,成為當時文壇上的一顆耀眼明星。對張愛玲研究產生推動的,是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1961年,曾與張愛玲當面交談過的文學史家夏志清出版英文著作《中國現代小說史》,張愛玲首次進入中國文學史。1979年,這部書的中文版在香港出版,並於 80年代初引起了內地學者的注意。此時正值改革開放初期,內地與香港的交流逐漸增多,許多學者從香港帶回了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由此,張愛玲開始進入研究者的視野。 作家止庵說,自己從一篇文章中看到,《中國現代小說史》用了26頁論魯迅,卻花了42頁論張愛玲,就很關注張愛玲, 1991年到香港,自己專門去買了夏志清的這本書。「夏志清在這本書裡面推出了四個人,沈從文、張愛玲、錢鍾書和師陀,前三個人因此名聲鵲起並在海外引發研究熱潮,台港一些著名作家如李昂、白先勇等人都對張愛玲推崇備至,這股風潮回過頭來影響內地。」寫過《張愛玲傳》的於青回憶,自己1978年在北大上研究生之前,從未聽說過張愛玲的名字。「七十年代末正是門戶洞開,思想解放之時,我們這批『老學生』如飢似渴地找書讀,越是開禁的,或未曾聞識過的,就越是有興致。我們從圖書館塵封的『庫本』中找到張愛玲的《傳奇》,當然還有錢鍾書、沈從文、廢名、路翎等一批作家作品,這驟然改變了我們的『文學史觀』。初接觸張愛玲非常個性化描寫所產生的那種藝術感受稱得上是一種『沖擊』。不久,大概是1979年,我們磕磕巴巴讀了夏志清英文版的《中國現代小說史》,越發相信我們自己的藝術判定:張愛玲是不應被文學史遺忘的一位傑出小說家。」《收獲》讓張愛玲浮出水面真正促成張愛玲進入內地文學評論界和作家關注的還是《讀書》和《收獲》。1984年,《讀書》和《收獲》雜志同時發表了作家柯靈的《遙寄張愛玲》,又同時刊登了張愛玲的成名作《傾城之戀》。自此,張愛玲作品進入大眾視野。《收獲》雜志主編程永新回憶說,柯靈《遙寄張愛玲》在寫完以後,被當時《收獲》雜志的負責人肖岱看到了,當時,這篇文章已經被《讀書》約走了,肖岱認為柯靈的文章寫得很好,考慮到《讀書》和《收獲》的讀者對象不同,加上當時《收獲》有一個介紹作家的作品專欄,每期推出一個,在刊登一篇作品的同時,也刊登一篇有關作家創作的評論。就這樣,柯靈的《遙寄張愛玲》和《傾城之戀》一起刊登在《收獲》雜志上。程永新記得,「我們發表張愛玲作品,還是有一點點顧慮的。但是,她的小說確實很好,估計發出來即使有一些爭議,問題也不大。」《遙寄張愛玲》發表後,看過文章的張愛玲的姑媽和姑夫一起找到柯靈,感謝他為張愛玲說了公道話。而作家阿城曾在文章中這樣寫道:「一九八四年底,我在《收獲》雜志見到《傾城之戀》,讀完納悶了好幾天,心想這張愛玲不知是躲在哪個里弄工廠的高手,偶然投的一篇如此驚人。」作家蘇童將張愛玲的一部作品選入「影響我的十部短篇小說」,稱張的作品是「標准中國造的東西,比詩歌隨意,比白話嚴謹,在靠近小說的過程中成為了小說」。蘇童說,「我讀張愛玲的作品,就像聽我喜歡的音樂一樣,張愛玲的作品不是古典音樂,也不是交響樂,而是民謠流派,可以不斷流傳下去的。」作家葉兆言甚至認為,張愛玲的作品讓寢室的夜晚不再孤獨。「大多數讀者恐怕都和我們一樣,或是覺得張愛玲應該一心一意寫小說。」賈平凹把張愛玲稱作「會說是非的女狐子」,看了她的散文,叫好不迭,又去找她的小說,在香港訪問期間單挑張愛玲的書買。「當看到《傾城之戀》、《金鎖記》、《沉香屑》那一系列,中她的毒已深。明明知道讀她只亂我心,但偏要讀。」賈平凹坦誠自己對張愛玲作品的迷戀。在研究領域,根據學者艾曉明的回憶,新時期最早重新評價張愛玲的學者是北大王瑤先生的研究生趙園,她寫了《開向滬港「洋場社會」的窗口——讀張愛玲小說集》,這篇文章比《遙寄張愛玲》還要早兩年,後來收入她的論文集《論小說十家》。隨著時間的推移,內地文學評論界內部對於張愛玲的評價也開始發生變化。 1985年,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等人出版了《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這是首次將張愛玲寫入內地的文學史。在這本影響極大,被全國許多高校作為教材使用的文學史著作中,吳福輝負責撰寫了張愛玲的部分。在論及「孤島」與淪陷區文學時,本書用了大約800多字來寫張愛玲,指出張有「古典小說的根底」,又有「市井小說色彩」,展現了「洋化」環境中仍存留的「封建心靈」和人們百孔千瘡的「精神創傷」。盡管有人後來認為本書評論張愛玲「筆墨相當經濟」 ,但是無數的大學生從這本書中知道了張愛玲,按照陳子善的說法,在高校中文系學生的論文中,研究張愛玲的一直名列前茅。「涉張」圖書達到近百種80年代學術界的研究帶動了張愛玲著作的出版。出版者一開始比較小心,出版其作品大都打著「研究和教學」的名義,此後便一發不可收拾。1986年2月,張愛玲的小說集《傳奇》由人民文學出版社重新排印,前面還附了作者像。1987年3月,《流年》的影印本出版;《十八春》由江蘇文藝出版社重印;《半生緣》由花城出版社重印。此外,張愛玲翻譯的《愛默森文選》由北京三聯書店重印出版。」1992年,出版界摸准了大眾閱讀取向,出版張愛玲著作。當年,安徽文藝出版社出版了四卷本《張愛玲文集》。花城出版社、浙江文藝社、台海出版社、華夏出版社、光明日報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山東畫報出版社、四川文藝、三聯等都出版過張愛玲圖書,總數超過50種。1995年9月,張愛玲在美國逝世,張愛玲再次引起矚目。一些國內報紙均做了重點報道。由文學研究界開始的「張愛玲熱」,此時擴散到公眾領域。據陳子善教授統計,內地眾多出版社,總共推出了近百種有關張愛玲的圖書。另外,一些研究張愛玲及其作品的書籍,也順勢走紅。在「張愛玲熱」中,張愛玲研究者金宏達、於青主編的《張愛玲文集》影響最大,這套正版發行量達五六十萬套的書,更引來了遍地開花的盜版。時任安徽文藝出版社編輯的江奇勇說,盜版遠遠超出正版,數量無法估計。《張愛玲文集》是1992年出版的。起初,安徽文藝出版社認為這書很可能賣不出去,把它當作賠本項目,在出版進度上略有延遲。當時安徽文藝出版社社長粱長森到中央黨校學習,於青特地找到他,說明這套書的價值和意義。最後,粱長森拍板推出。這套書首印5000套。不久,他們發現,必須加印才能滿足讀者的需求。1995年和1996年,這套書迎來銷售高峰。各地發行商和書店先把款打入出版社賬戶,排隊等著發書。由於印刷廠忙不過來,拿不到貨的客戶非常著急,一再催促,有些書直接就被發行商從印刷廠領走。因此,《張愛玲文集》盜版書「應運而生」。江奇勇說,不僅外面的人盜版,就他知道的情況,出版社內部有人和外面勾結起來盜版。因為排隊等著發貨的客戶遲遲沒有拿到書,而有些書直接就從印刷廠發走了。「張愛玲、李澤厚、傅雷作品,當時是安徽文藝出版社既有經濟效益,又有社會效益的三塊項目。」江奇勇說。1995年,張愛玲逝世。此後一兩年時間里,讀者對張愛玲表現出了空前的熱情,張愛玲著作被改編成電影和話劇。而在上世紀80年代被批判的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2005年7月終於與內地讀者見面。愛死了張愛玲陳子善表示,張愛玲熱興起和持續的原因,有很多因素。比如,張愛玲人生經歷奇特,富有傳奇性,她罕見的文學才華,與胡蘭成的愛情和婚姻,以及她獨特的個性都很有傳奇色彩。在內地學者和「張迷」中間,廣泛流傳著台灣的張愛玲研究專家唐文標先生「愛死了張愛玲」的故事。從1973年決定研究張愛玲後,唐文標10年之間「足跡幾乎遍及諸大洲自由世界各大學圖書館」,1984年,他將收集到了所有上海淪陷時期有關張愛玲的出版資料,包括張愛玲的照片,張愛玲畫的插圖、扉頁、漫畫、書籍封面,第一次發表文章的刊頭及發表過張愛玲作品的各雜志的封面及目錄頁等等,匯總原樣影印,印成一冊16開,383頁厚的《張愛玲資料大全集》,在時報出版公司出版。張愛玲知道以後,認為此事侵犯了自己的著作權,便讓擁有自己作品版權的皇冠出版公司跟時報出版公司交涉,於是,時報公司就停止了這本書的發行。1985年6月初,時報出版總經理柯元馨打電話給當時住在台中的唐文標,說倉庫還有四百本書,你如果要,我就雇一輛車給你送去;如果不要,就准備銷毀。因為編這個書很費勁,他說要,於是,出版公司把幾百本書拉到樓下,卸在那兒就走了。因為夫人不在家,患鼻咽癌多年的唐文標就自己把書往上搬,鼻咽癌傷口因承受不住重力壓擠而出血不止,第二天凌晨三點在台中病發身亡,時年58歲。一位台北文藝界朋友聽聞消息後痛哭失聲,頻頻嘆息,最後罵道:唉,唐文標,愛死了張愛玲!止庵說,「真正因為喜愛一個作家而死,這樣的事情在別的現代作家身上沒有發生過。另外,陳子善先生特別可愛,這么多年來不斷發掘張愛玲作品,他在別的作家身上沒有用過這么大的勁。像《鬱金香》被發現,在全國的媒體上就引起了很大反響。一個作家到這個份兒上,真的是她莫大的光榮。」陳子善認為,80年代,中國出現了瓊瑤熱,但是,人們讀多了之後,發現瓊瑤的作品只是空中樓閣。90年代之後,文學被邊緣化,市民社會開始逐漸形成。而張愛玲的作品耐讀,有一種歷史的價值,她寫的人和事,好像就發生在人們身邊,她討論的感情、婚姻、家庭等問題,依然是人們所關心的。當然,張愛玲熱興起後,對其人其作一直存在爭議。《收獲》副主編程永新認為,「張愛玲的作品確實不錯,但是現在對她捧得太高。她的作品在題材上還是有一些局限,像《色戒》,實際上是一部失敗的作品。但是,因為李安執導的電影的走紅,有人也評論說這部小說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