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知識產權公平正義參考文獻

知識產權公平正義參考文獻

發布時間:2021-09-05 23:26:43

1. 跪求啊!! 我的論文需要 知識產權保護的參考文獻

磕頭

2. 速求~參考文獻~三方面:一自主知識產權。二國際性知名品牌戰略 三實施ERP營銷戰略

網上絕對找不到的期刊網文章,發我郵件索取全文,pdf格式,不便粘貼,為了加快你拿到文章的速度,寫信前先看一下本人個人簡介。

7 【篇名】 從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說起…… CAJ原文下載 PDF原文下載
【作者】 陳小築.
【刊名】 電子知識產權 1999年04期 編輯部Email
CJFD收錄期刊
【聚類檢索】 同類文獻 引用文獻 被引用文獻
【摘要】 <正> 如今,我們經常能在新技術或新產品發布時聽到人們自豪的宣布,對某項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這真是一個令人高興的轉變,它說明在人們的頭腦中已開始建立起知識產權的概念,這是市場經濟不斷成熟和法制化的體現。 曾幾何時,在計劃體制下我們的教學和研究機
【光碟號】 ELAW99SI

9 【篇名】 論企業如何在技術創新中取得更多自主知識產權 CAJ原文下載 PDF原文下載
【作者】 王九雲.
【刊名】 中國軟科學 2000年05期 編輯部Email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來源期刊 「中國期刊方陣」入選期刊 ASPT來源刊 CJFD收錄期刊
【機構】 哈爾濱工業大學管理學院!哈爾濱150006.
【關鍵詞】 企業. 技術創新. 自主知識產權.
【聚類檢索】 同類文獻 引用文獻 被引用文獻
【摘要】 技術創新的過程也是可以取得自主知識產權的過程。企業是最重要的技術創新主體。無論是從促進企業發展的角度看,還是從促進我國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角度看,企業都必須善於通過技術創新取得更多自主知識產權。本文從十個方面論述了企業要想通過技術創新取得更多自主知識產權而必須採取的對策措施
【光碟號】 INFO0008S2

【篇名】 海爾集團國際化品牌戰略 CAJ原文下載 PDF原文下載
【刊名】 石油企業管理 2000年04期 編輯部Email
CJFD收錄期刊
【聚類檢索】 同類文獻 引用文獻 被引用文獻
【摘要】 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說 ,海爾的國際化的目標是「三個三分之一」 ,即最終實現國內生產國內銷售1/3 ,國內生產海外銷售1/3 ,海外建廠海外銷售1/3。為了實現這一目標 ,海爾的國際市場開拓遵循以下兩個戰略 :國際市場開發戰略————「先難後易」 ,好產品先進入發達...
【光碟號】 ELAW0008

【篇名】 品牌戰略與國際競爭力 CAJ原文下載 PDF原文下載
【作者】 謝弦.
【刊名】 福建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年02期 編輯部Email
CJFD收錄期刊
【機構】 閩江學院管理學系 福建福州350108.
【關鍵詞】 品牌戰略. 競爭力. 品牌價值. 區域品牌.
【聚類檢索】 同類文獻 引用文獻 被引用文獻
【摘要】 21世紀是強勢品牌爭奪天下的世紀。政府和企業應增強品牌意識,實施品牌帶動戰略,走資源節約型發展道路。通過提升品牌價值和區域品牌創建,培育一批國家級乃至世界級品牌,增強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實現中國經濟協調、健康、可持續的發展。
【光碟號】 SOCI0512

【篇名】 企業實施ERP的研究——我國中小企業成功實施ERP關鍵因素的探討 CAJ原文下載 PDF原文下載
【作者】 周竹青. 傅英亮. 楊井榮.
【刊名】 物流科技 2005年02期 編輯部Email
CJFD收錄期刊
【機構】 大連海事大學. 大連海事大學 遼寧大連116026 .
【關鍵詞】 ERP. 信息化. 關鍵因素. BPR.
【聚類檢索】 同類文獻 引用文獻 被引用文獻
【摘要】 從中小企業的具體情況出發,對企業能夠成功實施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的一些關鍵因素進行初步探討,主要從確立企業的信息化管理和運用信息的意識、重視業務流程重組和規劃、重視ERP的具體實施前後數據的管理等幾個方面來探討。只有理解這些實施ERP的重要因素,才能在眾多因素中找出關鍵的因素,進而能更好地把握全局。
【光碟號】 SCTC0504S1

3. 求一篇關於著作權版權的論文,2000字左右,要有參考文獻

試論著作權的繼承
楊唐勇

( 廣東培正學院 法學系,廣東 廣州 510830)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6908(2007)0420

著作權作為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和近代文化、科學技術發展的產物,歷史不很悠久。當著作權作為一項民事權利受到法律保護以後,著作權繼承也逐漸在各國法律中確立下來了,我國也不例外。由於法律對著作權的保護有許多特殊之處,因而,對有關著作權繼承問題的探討也就顯得很有意義。本文試圖對著作權繼承的理論基礎、特殊性、法律的適用以及實踐中具體操作等問題進行初步的探討。

一、著作權繼承的理論基礎

著作權的繼承是指根據著作權人的合法有效的遺囑、遺贈扶養協議或其它繼承方式,在著作權人死亡時,將其所有的著作權移轉給繼承人享有的一種法律制度。從各國的法學理論和立法實踐來看,著作權通常分為著作人身權和著作財產權兩部分。其中,前者與著作權人人身的存在不可分離,不具有可轉讓性,不可以由其繼承人繼承;對於後者,由於這種財產權利與人身可以分離,具有可轉讓的性質,各國通常在其著作權法和繼承法中明確規定公民死亡後,其生前享有的著作權中的財產權利可以依法由其繼承人繼承。因此,在本文論述的著作權繼承的法律關系中,僅僅指著作財產權繼承這部分內容,而不含著作人身權這部分內容。目前,世界上幾乎所有建立了著作權保護制度的國家都承認著作權的繼承製度,並在著作權法中作出了相應的規定。[1]

著作權成為繼承的客體,其理論基礎何在呢?

首先,著作權是一種財產權,具有財產屬性。從著作權客體來看,它是以某種客觀存在的具體形式體現出來的創造性的智力創作成果,即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是作者智力創造性勞動的結晶。由於創作作品的作者付出的勞動通常都不是一般的簡單勞動,而是能創造出較高價值的復雜勞動,這些勞動創造的價值均凝聚在作品之中。因此,作品是一種凝聚了一般人類勞動的勞動產品,必然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它可以在市場上交換、轉讓,和其他知識產品一樣都是一種具有財產價值的無形商品。

其次,著作權作為一種財產權,具有可轉讓性。著作財產權是一種財產權,可以與其主體相分離,從而可以轉讓。對此,我們可以考察一下世界各國有關著作財產權轉移的立法理論。各國對著作財產權的轉移存在著不同的立法理論。大多數國家採納著作權「二元論」的觀點,主張將著作權分成著作財產權和著作人身權兩部分,彼此相互獨立,認為著作人身權不能轉讓,著作財產權可以轉讓,從而可以被繼承。也有一部分國家採納著作權「一元論」的觀點。例如在德國,該國著作權法學者認為著作權是由著作財產權和著作人身權兩部分構成的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著作財產權的轉讓,必然涉及著作人身權的轉讓,由於著作人身權是不可轉讓的,因而著作權也就無法轉讓。該理論有礙於版權貿易的發展,於是,學者們又設計了一種「創設轉移」或「創設繼受」的理論,從而使得著作財產權可以轉讓,最終也可以被繼承。可見,無論是採用「二元論」理論的國家還是採用「一元論」理論的國家,其著作權立法或繼承立法都普遍承認著作財產權可以作為繼承的客體。[2]

著作權的財產屬性以及它具有的可轉讓性特點,決定了它可以成為繼承的客體。從民法學的理論來看,在繼承法律關系中,繼承的客體也就是遺產,判斷某一客體能否成為繼承客體,關鍵是看它是否符合遺產通常必須具備的如下特徵:第一,遺產是公民遺留下來的財產,具有財產性。第二,遺產是公民死亡時遺留下來的財產,具有特定的時間性。第三,遺產是公民死亡時遺留下來的個人財產,並且是依法能移轉給他人所有的財產,具有個人專屬性和可流轉性。第四,遺產是公民死亡時遺留下來的個人合法財產,具有合法性。從我們前述分析中知道,著作權的客體符合了遺產必須具備的特徵要求,因而,在遺產的具體范圍上,各國從自己的國情出發,分別作出了相應的具體規定,通常都把著作權中的財產權規定為屬於遺產的范圍,能夠成為繼承的客體。

我國充分借鑒了世界各國繼承立法和著作權立法的經驗,在繼承法和著作權法立法過程中,均明確規定公民享有的著作權中的財產權可於公民死亡時由其繼承人繼承;在我國司法審判實踐中,也審結了許多涉及著作權繼承糾紛的案件。例如,馮雛音等八人訴江蘇三毛集團侵犯著作權糾紛案;[3]裴立、劉薔訴山東景陽崗酒廠侵犯美術作品著作權案;[4]……通過對案件的審理,法院均肯定了作者的繼承人依法享有被繼承人著作權中的財產權,包括對作品的使用權、許可使用權、獲得報酬權等;對著作人身權,繼承人只能給予保護,而沒有繼承權。

二、著作權繼承的特殊性分析

(一)著作權主體的特殊性

著作權的主體是廣泛的,既有自然人,也有法人和其它組織,甚至可能是國家(例如我國)。但是,能作為遺產成為繼承客體的著作權,其主體只能為自然人,這是由繼承法律關系的本質所決定的。因為繼承法律關系,從本質上說,是一種發生於自然人之間權利與義務的承受關系。法人或者其它組織作為著作權人,發生變更、解散、撤消或終止法律關系時,其著作財產權在法律規定的保護期內由承受其權利義務的法人或者其它組織享有;沒有承受其權利義務的法人或者其它組織的,由國家享有,但這不是繼承。因為法人和其它組織不能成為被繼承人,因而不產生繼承法律關系。只有自然人死亡時,其著作權才能成為該繼承法律關系的客體。由此可見,著作權的可繼承性僅限於作為著作權主體的自然人個人。著作權中的財產權在作為著作權主體的自然人死亡後,可以由其法定繼承人或遺囑繼承人繼承。[5]

(二)繼承期限的特殊性

作為繼承客體的著作財產權,各國著作權法普遍規定了一定的保護期限,超過了有效保護期,該著作財產權就終止,這種智力成果也就進入公有領域,成為人類社會的共同財富,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該保護期通常包括著作權人的生存期間和死後一定期間。目前,在世界各國的著作權立法和國際著作權立法中,對著作權的法律保護期限,有的國家規定為著作權人終身加死後25年,如波蘭;也有規定為著作權人終身加死後75年的,如德國;還有規定為著作權人終身加死後80年的,如西班牙;甚至還有長達99年的,如象牙海岸;但大多數國家都規定為50年。這決定了繼承人所繼承的被繼承人的著作權也有期限限制,只能限定在著作權人死亡後有效的保護期內。

(三)繼承數額的不完全確定性

著作權作為一種無形財產權,其價值是不確定的。它本身並不具有直接的物質財富,必須經過物化過程才能產生一定的物質財富,通常要通過對作品的使用才可實現其價值。著作權人使用作品的方式有多種多樣:可以是發表作品,從而可獲得稿酬;也可以是許可他人以復制、發行、翻譯、改編、網上傳播等方式使用自己的作品,從而獲得報酬;而且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一些新的使用作品的方式還將會不斷出現,這都可能給著作權人帶來財產利益。因此,著作財產權的財產利益在數額上是無法完全確定的。在著作權人死亡後,其繼承人繼承了其著作財產權,他也可以通過類似方式使用該作品,從而獲得報酬。甚至將來出現新的作品使用方式,該繼承人也可使用,只要在著作權保護期內就可以取得收益。由於法律對著作權的保護深及作者死後的幾十年,這就使得被繼承人生前擁有的著作權中的財產利益在數額上是不能完全確定的,因此,繼承人所繼承的著作權在繼承數額上具有不完全確定性。

三、著作權繼承的法律適用與繼承方式

各國著作權法或繼承法都有關於著作權繼承的規定。由於著作權繼承與有形財產權繼承之間並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著作權繼承當然也可以適用各國繼承法中關於繼承的原則規定。[6]不過,由於著作權的特殊性,許多國家並沒有簡單地援引其他單行法或民法一般原則來處理著作權繼承問題,而是在著作權法中對著作權繼承作出專門的、具體的規定。有些國家甚至在著作權法中特別指出民法中關於繼承的某些一般性原則,不能適用於著作權繼承。在這一類著作權法中較典型的,恰恰是在民法典中對繼承的規定最為詳盡的法國和德國。[8]

根據我國《著作權法》規定,著作權屬於公民的,公民死亡後,他享有的著作財產權在本法規定的保護期內,依照繼承法的規定轉移。因此,在我國,著作權的繼承有法定繼承、遺囑繼承、遺贈或遺贈扶養協議繼承等方式。繼承開始後,按照法定繼承辦理;有遺囑的,按照遺囑或遺贈辦理;有遺贈扶養協議的,按照協議辦理。當享有繼承權的繼承人為復數時,通常要進行遺產分割,最終使每一個繼承人得到自己的遺產份額,由其單獨行使佔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能。由於著作財產權與物的所有權不同,因而其分割的方法也有區別。一部著作、一幅畫的著作權是不可能像糧食、布匹等物品那樣按繼承人數分成相等的若干份。因為著作權是無形的,對著作權載體的分割不等於對著作權的分割。如果將一幅畫的載體分割成若干塊,不僅不能分得這幅畫的著作財產權,而且會毀了這副畫的載體,也會毀了這副畫的著作財產權。因為它再也不能以這幅畫的價值進入商品流通領域了。[7]因此,在著作權分割過程中,對於被繼承人死亡時只獲得了權利而沒有取得實際財產利益的那部分,通常要等到實際財產利益實現時,其繼承人才可以通過分割而實際獲得。對處於這種狀態的著作財產權,共同繼承人應該保持一種共同共有關系。但是,繼承人也可以通過將它折作價款歸其中一人所有,而由他向其他共同繼承人支付相當於他人繼承時應分得的同等份額的價值以補償其損失,從而分割遺產。繼承人還可以通過向第三人轉讓全部著作財產權並獲得價款的方式,從而進行實際分割。當然,這只是在一般情況下平均分割著作財產權的辦法,若發生繼承人中有人應多分、少分或不分等特殊情況時,則應按照繼承法的規定區別對待。此外,由於著作財產權價值的不完全確定性,各繼承人可結合著作財產權進行價值評估,以免日後產生更多的糾紛。

參考文獻:

[1]王利民主編,《知識產權法學》,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年版,第105頁。

[2]參見吳漢東等著,《西方諸國著作權制度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120~122頁。

[3]唐德華主編,《知識產權案例實錄與解析精要》,研究出版社2002年版,第150~154頁。

作者簡介:楊唐勇,男,江西泰和縣人,廣東培正學院法學系教師,碩士,研究方向:知識產權。

4. 速求:《侵犯知識產權犯罪法律適用問題研究》方面的參考文獻越多越好,謝謝大家了

嘿嘿
樓主看來沒怎麼寫過論文的哦。
後面的參考文獻你只要把按照老師要求的格式寫上作者書名還有其他的頁碼等寫好就可以了,那樣的書很多的啊,就算沒的話你也可以杜撰的啊。我們寫論文常常就這樣,老師又不看,很討厭現在大學的論文。浪費時間和錢財。

5. 關於知識產權法的論文

淺析知識產權法與公共利益

【摘要】知識產品不僅是一種個人財富,更是一種社會財富,知識產品的推廣和應用關繫到社會公眾的切身利益。這就要求我國在進行知識產權立法時要兼顧知識產權人的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達到兩者的平衡。

【關鍵詞】知識產權;公共利益;社會公共利益

「私權」性是知識產權的基本屬性,知識產權作為知識財產私有的權利形態,得到法律的嚴格保護。但是,知識產權的保護客體——知識產品,是一種信息,具有私人產品和公共產品的雙重性質,而由此帶來的權利義務的分配,不僅關繫到知識產權人的個人利益,也關繫到社會公共利益。因此,知識產權立法在確認和保障知識產權人的利益同時也需要兼顧對公共利益的保障。近些年來,國際上的一些知識產權公約明確地對知識產權法中的公共利益問題作了規定。確保公共利益已成為各國知識產權立法的宗旨。本文僅結合知識產權專門法中的著作權法、
專利權法、商標權法的相關法律規定,分析知識產權法對公共利益的保障作用。

一、知識產權法在賦予專有使用知識產品的基礎上激勵知識產品的創造活動
知識產品作為無形財產與有形財產不同,知識產品一旦被公開就很難由原來的知識產品所有人專有地控制。競爭者可以通過研究、模仿市場中的知識產品生產同類產品,而不需要付出大量的智力勞動和研發成本,並承擔相應的市場風險。因此,競爭者可以以更低的價格在市場上出售同類知識產品,與知識產品所有人展開競爭,這使得知識產品所有人很難從其智力活動中收回投資,更談不上收益,極大地挫傷了知識產品所有人進行智力活動的積極性。知識產權法賦予知識產品所有人以專有使用權,排除他人擅自使用,知識產權的權利人可以憑借這種壟斷地位收回自己為進行智力活動所進行的各方面的投資,這種制度設計激勵著知識產品的創作活動,例如,著作人身權財產權的賦予激發對智力作品的創作和傳播、專有實施權所帶來的巨大收益激發人們從事發明創造活動、商標的專有使用促使廠商改善商品質量,創造出更多的知名品牌。所以說,知識產權法反映了賦予有限的壟斷權刺激革新目的的動態效率,它通過授予有限的壟斷權利刺激了知識創造活動,報償在創新上的投資從而刺激對創新者在時間、精力和資金方面的投入,從而創造出更多的知識產品,不斷地滿足社會對知識產品的需求。

二、以壟斷換「公開的機制」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公共利益
知識產權法通過一系列制度設計激勵將知識產品向盡早社會公開,可以說公開也是一種重要的社會公共利益。它不僅保障公眾正當地接近原創者的知識產品,為後續創新提供充分的「養料」,促進技術創新和文化創新;而且避免了對同一客體的重復創作和研究,節約了社會資源。這一點在著作權法和專利權法中表現的尤為明顯,著作權法賦予了權利人專有復制發行權換取了對作品的公開,為後續性創作提供了大量的資料,雖然限制了對作品的自由接近,特別是帶有贏利性質的利用和傳播,在獨創性的層面上刺激更多的合乎社會需要的新作品的創作,最終促進了文化繁榮和文明進步。專利法更是如此,專利法通過專利的「充分公開」要件確保所授予的專利公開,這些以公開的專利成為重要的信息來源,為後續發明和研究提供了技術信息和知識,避免了對同一客體的重復投資,研發者將節省的時間和經費來進行其他的研發,不斷促進新發明更多的被創造出來,以滿足社會對技術進步的需要。

三、適當的限制知識產權人的權利以達到個人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平衡
國內外相關法律,都將公共利益作為知識產權人行使其權利的前提,如我國《著作權法》第四條第2款規定,著作權人行使著作權,不得違反憲法和法律,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再如美國,其立法和司法都強化了「知識產權是為了實現社會目標的有限的權利」的觀點,堅持「對知識產權人的報償是作為第二位考慮的」。因此,知識產權都具有有條件的獨占性、有限制的排他性和有期限的時間性的特點。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知識產權法對知識產權保護做了時間和范圍的限制。如我國現行《專利法》對於發明專利的保護期規定為20年。經過20年後,發明專利就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財富。其次,知識產權法還規定了一些「合理使用」、「法定許可」以及「強制實施」條款。我國《著作權法》規定:為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使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專利法》規定:專利權人製造或者經專利權人許可製造的專利產品售出後他人使用或銷售該產品不構成侵權即專利權人權利用盡後的使用不侵權。在充分保護權利基礎上對知識產權作以必要的限制是為了在保護私權的前提下維護公共利益,尋求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平衡。正所謂權利的限制,應是在充分保護權利基礎上的必要限制;權利的保護,應是在實現社會利益前提下的必要保護。

四、促進公平競爭,維護良好的市場秩序
對有效競爭的促進是知識產權法的一種重要的公共利益。通常,生產者可以使用市場中任何可以獲得的手段,針對他們的競爭者來獲得優勢,但是這種手段必須正當、合法、體現市場主體之間的公平競爭。在缺乏知識產權的保護下,企業可以立即復制被改進的技術與改進者展開競爭而沒有必要投入時間和精力進行技術改造;廠商可以採用「搭便車」,「傍名牌」的方式展開市場競爭而不是在提高產品的質量上展開競爭。這些都是違反市場競爭規律的不正當的、不公平的競爭,嚴重地擾亂了市場競爭秩序。相反,在賦予專利權的情況下,競爭者意識到他不能隨意地復制、模仿專利發明,因此,不得不進行獨立的研究和開發,形成替代發明和改進發明,因為他們知道擁有一個合乎社會需要的、具有廣闊市場的專利是企業佔領市場和開拓市場的重要砝碼,是取得巨大經濟效益、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的重要手段,這一種競爭是在不斷開發新技術的基礎上展開的公平競爭。商標權的賦予使得商標作為一種識別性的商業標記,商標權人有權禁止他人在核定使用的同種或類似的商品或服務上使用與自己的注冊商標相同或相似的商標。通過制止市場中商品的商標被混淆而維護競爭秩序,促使廠商在提高產品質量的基礎上展開市場競爭。

五、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知識產品作為公共財富,最終要進入流通領域,成為消費者手中的消費產品,所以,保護消費者的利益也就成為知識產權法的立法目標之一。知識產權法是通過兩方面的機制來保護消費者利益的:一方面,賦予知識產品所有人以專有使用權,這使得不同知識產品所有人所創造的知識產品得以區分,也使得假冒的知識產品不能進入市場流通領域,從而保證消費者可以購買到自己信得過的、高質量的產品。如商標法保護商標權人的商標專用權,從而區別產品或者服務來源,確保了消費者能夠憑借商標按照自己的意願選購自己需要的產品。商標不僅具有區別商品來源的作用,而且具有標識商品一致質量的作用,一旦消費者習慣於將一個特定的商標作為特定商品質量的符號,他就會確信其購買的這種商標的商品具有質量的一致性,逐漸形成一種 「品牌認知」, 並且願意為此商品支付較高的費用。廠商便可藉助商標贏得消費者對其商品的青睞,這樣就能獲得較大的利潤,激勵了廠商提高產品的質量以便利用商標實現更大的利益,最終保證了消費者可以獲得高質量的產品。

所以,知識產權法在以法定形式確認和保護知識產權人利益的同時,也兼顧了對公共利益的保障。雖然知識產權的取得意味著權利人獲得一定程度之壟斷地位,這是社會公共利益所做出的讓步,以鼓勵技術創新,權利人在行使權利時也要注意與社會公眾之間實現利益平衡.

僅供參考,請自借鑒。

希望對您有幫助。

6. 知識產權及其制度本質

一、引言
知識產權及知識產權制度的本質是一個眾說紛紜的學術話題,國內外專家學者的意見很不一致,對知識產權概念的定義也各不相同。《法律辭典》(參考文獻1)的定義為:「自然人或法人對自然人通過智力勞動所創造的符合法定條件的智力成果,依法確認並享有的權利」;《大辭海:法學卷》(參考文獻2)的定義為:「人們基於自己的智力活動創造的成果和經營活動中的經驗、標識等依法享有其利益並排斥他人干涉的民事權利」;《辭海》(參考文獻3)的定義為:「公民或法人對其智力活動創造的精神財富所享有的權利」;《法學大辭典》(參考文獻4)的定義為:「法律賦予知識產品所有人對其智力創造成果享有的專有權利」;《中華法學大辭典:民法學卷》(參考文獻5)的定義為:「法律賦予知識產品所有人對其智力創造成果所享有的某種專有權利」;《政治經濟學大辭典》(參考文獻6)的定義為:「行為主體以智力勞動的方法在科學、技術、文藝等領域里創造的精神財富的專有權」;《大網路全書》(參考文獻7)的定義為:「知識產權是一種私權,指對特定智力創造成果所依法享有的專有權利,或者說是以特定智力創造成果為客體的排他權、對世權」。《蘭州市專利工作未來十年發展戰略研究》(參見文獻8)的定義為:「知識產權是法律賦予單位或個人對智力勞動成果和其他商業成就所享有的佔有、使用和支配的權利,它包括工業產權與著作權」。其他專家學者的定義也各不相同(參見文獻9-19)。其中文獻9在對知識產權的各種不同定義進行較為深入的分析後,給出的定義為:「知識產權是對特定智力成果的支配權」,並明確其主體為「民事主體」,同時指出知識產權具有5個特徵:「1、知識產權系由法律直接創設;2、知識產權的內容是對智力成果的直接支配性;3、知識產權依附於無形的智力成果;4、在有的情形下,可以由多個主體同時對同一智力成果享有知識產權;5、知識產權可以由多人同時行使」。另外一些教科書和學術專著並不給出定義,只介紹各類知識產權(如專利、商標、版權等)的具體內容或范圍(參見文獻20-28)。關於知識產權的各種國際性文件通常也迴避對知識產權的定義或本質的闡釋,而只羅列知識產權涉及的內容或范圍。如:《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僅列出知識產權的8項內容;《成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僅列出知識產權的8項權利;《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僅列出工業產權的9項內容等。

7. 知識產權方面的英文文獻

相關參考文獻:

1、[德]柯武剛史漫飛著:制度經濟學-社會秩序與公共政策.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第476頁

2、Peter Schlechtriem,《統一買賣法》(1986年版)。

3、Fritz Enderlein,《國際貨物買賣中賣方在CISG下的權利和義務》,Petar Sarcevic & Paul Volken出版社,1986年版。

4、John O. Honnold, 《統一國際買賣法》, 3rd ed. (Kluwer 1999) 。

5、Allen M. Shinn, Jr.《<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42條下的義務》,刊於1993年Minnesota Journal of Global Trade冬季號。

6、Christian Rauda and Guillaume Etier,《國際貨物買賣中的知識產權擔保義務》,刊於Vindobon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Law and Arbitration,2000年第1期。

7、Schwenzer,《<聯合國貨物銷售合同公約>評論》,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329頁腳注33。

8、Yearbook,VIII(1977)。

僅供參考,請自借鑒

希望對您有幫助

8. 老師讓寫一篇結課論文,關於畢業論文中的知識產權問題,誰知道怎麼寫啊謝謝大家了!!

試論跨國公司知識產權戰略管理的若干問題[知識產權] 參考資料: http://www.eshuihan.com/soft/sort011/down-9910.html 目錄 一、跨國公司知識產權戰略管理概述1 二、跨國公司知識產權戰略管理的特點1 (一)戰略的全局性1 (二)管理的規范性2 (三)以專利戰略為核心2 (四)實施策略的多樣性2 (五)以高新技術為主要陣地3 三、我國企業知識產權戰略管理存在的問題3 (一)跨國公司的知識產權戰略對我國的影響3 1.跨國公司大量湧入,國內企業產權競爭壓力迅速上升3 2.跨國公司知識產權的范圍不斷擴大,權利內容不斷深化4 3.技術壁壘成為跨國公司保護知識產權的新趨勢4 4.跨國公司濫用知識產權,阻礙國內企業自主技術創新5 5.跨國公司對我國的知識產權訴訟明顯增加5 (二)我國企業知識產權戰略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原因6 1.存在的問題6 2.主要原因7 四、開放條件下我國企業知識產權戰略管理的構建思路8 (一)以鼓勵和促進國內企業自主創新為出發點8 (二)有效限制和消除外資企業的知識產權濫用9 (三)建立基於我國技術標準的新體系10 (四)增強知識產權意識,設立專門知識產權管理機構10 (五)國內企業組成戰略聯盟,加強行業間合作10 五、結語11 參考文獻12 致謝13
記得採納啊

閱讀全文

與知識產權公平正義參考文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
債務糾紛律師費必須提供發票嗎 瀏覽:876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
創造力閱讀理解答案 瀏覽: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