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在物權法中,質權與擔保物權的區別
質權是擔保的一種方式,指債權人與債務人或債務人提供的第三人以協商訂立書專面合同的屬方式,移轉債務人或者債務人提供的第三人的動產或權利的佔有,在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債權人有權以該財產價款優先受償。也叫「質押」。
擔保物權,是與用益物權相對應的他物權,指的是為確保債權的實現而設定的,以直接取得或者支配特定財產的交換價值為內容的權利。
㈡ 物權法對於權利質押的規定是如何的
《物權法》規定:
第十七章質權
第一節動產質權
第二百零八條 為擔保債務的履行,債務人或專者第屬三人將其動產出質給債權人佔有的,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或者發生當事人約定的實現質權的情形,債權人有權就該動產優先受償。
前款規定的債務人或者第三人為出質人,債權人為質權人,交付的動產為質押財產。
第二百零九條 法律、行政法規禁止轉讓的動產不得出質。
第二百一十條 設立質權,當事人應當採取書面形式訂立質權合同。
質權合同一般包括下列條款:
(一)被擔保債權的種類和數額;
(二)債務人履行債務的期限;
(三)質押財產的名稱、數量、質量、狀況;
(四)擔保的范圍;
(五)質押財產交付的時間。
第二百一十一條 質權人在債務履行期屆滿前,不得與出質人約定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時質押財產歸債權人所有。
第二百一十二條 質權自出質人交付質押財產時設立。
第二百一十三條 質權人有權收取質押財產的孳息,但合同另有約定的除外。
前款規定的孳息應當先充抵收取孳息的費用。
第二百一十四條 質權人在質權存續期間,未經出質人同意,擅自使用、處分質押財產,給出質人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㈢ 淺析合同法、物權法與財產權關系
十處區別:
物權法第一百七十八條 擔保法與本法的規定不一致的,適用本法。
1、 擔保物權的定義
物權法;第一百七十條 擔保物權人在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或者發生當事人約定的實現擔保物權的情形,依法享有就擔保財產優先受償的權利,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擔保法-抵押權:第三十三條 本法所稱抵押,是指債務人或者第三人不轉移對本法第三十四條所列財產的佔有,將該財產作為債權的擔保。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債權人有權依照本法規定以該財產折價或者以拍賣、變賣該財產的價款優先受償。
物權法增加了當事人可以約定發生擔保物權的情形的內容,擴展了行使擔保物權的條件,便於債權人行使權利。如此,在製作擔保物權合同時,可以將交叉違約情況列為實現擔保物權的情形。
2、 區分物權合同和物權行為
物權法:
第十五條當事人之間訂立有關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不動產物權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合同另有約定外,自合同成立時生效;未辦理物權登記的,不影響合同效力。
第十四條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自記載於不動產登記簿時發生效力。
第一百八十七條以本法第一百八十條第一款第一項至第三項規定的財產或者第五項規定的正在建造的建築物抵押的,應當辦理抵押登記。抵押權自登記時設立。
第二百二十七條 以注冊商標專用權、專利權、著作權等知識產權中的財產權出質的,當事人應當訂立書面合同。質權自有關主管部門辦理出質登記時設立。
擔保法:
第四十一條 當事人以本法第四十二條規定的財產抵押的,應當辦理抵押物登記,抵押合同自登記之日起生效。
第七十九條 以依法可以轉讓的商標專用權,專利權、著作權中的財產權出質的,出質人與質權人應當訂立書面合同,並向其管理部門辦理出質登記。質押合同自登記之日起生效。
可以看出,在物權法中,擔保物權合同與擔保物權本身的效力已經得到區分,二者可以分離,而非擔保法中的合一。在物權法下,擔保物權合同一般自合同成立時生效,而物權自登記時設立(在需要登記時)。
第二部分
3、 擔保物權與保證
物權法:
第一百七十六條
被擔保的債權既有物的擔保又有人的擔保的,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或者發生當事人約定的實現擔保物權的情形,債權人應當按照約定實現債權;沒有約定或者約定
不明確,債務人自己提供物的擔保的,債權人應當先就該物的擔保實現債權;第三人提供物的擔保的,債權人可以就物的擔保實現債權,也可以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
責任。提供擔保的第三人承擔擔保責任後,有權向債務人追償。
擔保法:
第二十八條 同一債權既有保證又有物的擔保的,保證人對物的擔保以外的債權承擔保證責任。
債權人放棄物的擔保的,保證人在債權人放棄權利的范圍內免除保證責任。
擔保法司法解釋:
第三十八條 同一債權既有保證又有第三人提供物的擔保的,債權人可以請求保證人或者物的擔保人承擔擔保責任。當事人對保證擔保的范圍或者物的擔保的范圍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的,承擔了擔保責任的擔保人,可以向債務人追償,也可以要求其他擔保人清償其應當分擔的份額。
擔保法刻板地遵循了物權優先的原則,卻限制了債權人的選擇權,將債權人置於不利地位。擔保法司法解釋試圖彌補這一錯誤,然而這一規定並未能在實踐中得到法院良好的執行。物權法將當事人的約定置於最優先的地位,尊重當事人自治的權利,並再次賦予債權人選擇的權利。
4、 抵押財產的擴展
物權法:
第一百八十條 債務人或者第三人有權處分的下列財產可以抵押:
(一)建築物和其他土地附著物;
(二)建設用地使用權;
(三)以招標、拍賣、公開協商等方式取得的荒地等土地承包經營權;
(四)生產設備、原材料、半成品、產品;
(五)正在建造的建築物、船舶、航空器;
(六)交通運輸工具;
(七)法律、行政法規未禁止抵押的其他財產。
抵押人可以將前款所列財產一並抵押。
擔保法:
第三十四條 下列財產可以抵押:
(一)抵押人所有的房屋和其他地上定著物;
(二)抵押人所有的機器、交通運輸工具和其他財產;
(三)抵押人依法有權處分的國有的土地使用權、房屋和其他地上定著物;
(四)抵押人依法有權處分的國有的機器、交通運輸工具和其他財產;
(五)抵押人依法承包並經發包方同意抵押的荒山、荒溝、荒丘、荒灘等荒地的土地使用權;
(六)依法可以抵押的其他財產。
抵押人可以將前款所列財產一並抵押。
最顯著的變化是,物權法所允許抵押的財產包括所有法律、行政法規未禁止抵押的財產,而擔保法所允許抵押的財產是依法可以抵押的財產。法律本身,應該是個自下而上的東西,而非自上而下的玩意。法,總是與自由在一起的。看起來,在對法的本質的理解上,已經進了一大步。
5、 承認浮動擔保
物權法:
第一百八十一條經當事人書面協議,企業、個體工商戶、農業生產經營者可以將現有的以及將有的生產設備、原材料、半成品、產品抵押,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或者發生當事人約定的實現抵押權的情形,債權人有權就實現抵押權時的動產優先受償。
擔保法未承認浮動擔保。物權法在此又是一大進步,並且,未將適用范圍僅僅限定於公司法人上,合夥、個體戶也可以享受。
浮動擔保物權的行使,是以破產清算制度為依靠的。因此,梁慧星教授對物權法此條持有異議。破產法的通過與施行,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彌補,只是仍然有不足之處。
6、 房產地產統一抵押
物權法:
第一百八十二條以建築物抵押的,該建築物佔用范圍內的建設用地使用權一並抵押。以建設用地使用權抵押的,該土地上的建築物一並抵押。
抵押人未依照前款規定一並抵押的,未抵押的財產視為一並抵押。
擔保法:
第三十六條 以依法取得的國有土地上的房屋抵押的,該房屋佔用范圍內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同時抵押。
以出讓方式取得的國有土地使用權抵押的,應當將抵押時該國有土地上的房屋同時抵押。
鄉(鎮)、村企業的土地使用權不得單獨抵押。以鄉(鎮)、村企業的廠房等建築物抵押的,其佔用范圍內的土地使用權同時抵押。
在集體建設土地使用權上,二者規定一致。在一般的房地產抵押上,物權法的規定比較全面。
物權法的改進體現在兩點:
(1)規定了房地產統一登記制度,見第十條:不動產登記,由不動產所在地的登記機構辦理。國家對不動產實行統一登記制度。
(2)第182條第2款的規定:抵押人未依照前款規定一並抵押的,未抵押的財產視為一並抵押。
兩個法條相結合,可以杜絕之前房產、土地分開登記造成的混亂。在擔保法下的現實中,房產、土地分別抵押給不同的債權人,給債權的行使造成了很大的麻煩。
7、 行使擔保物權的時限
物權法:
第二百零二條抵押權人應當在主債權訴訟時效期間行使抵押權;未行使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
擔保法
第十二條第二款 擔保物權所擔保的債權的訴訟時效結束後,擔保權人在訴訟時效結束後的二年內行使擔保物權的,人民法院應當予以支持。
物權法所規定的行使擔保物權的期限,為主債權的訴訟時效期間,亦即債權人應該在對主債權提起訴訟時同時要求實現抵押權。該等規定短於擔保法所規定的主債權訴訟時效結束後兩年內。
8、 最高額抵押主債權的確定
物權法
第二百零六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抵押權人的債權確定:
(一)約定的債權確定期間屆滿;
(二)沒有約定債權確定期間或者約定不明確,抵押權人或者抵押人自最高額抵押權設立之日起滿二年後請求確定債權;
(三)新的債權不可能發生;
(四)抵押財產被查封、扣押;
(五)債務人、抵押人被宣告破產或者被撤銷;
(六)法律規定債權確定的其他情形。
而擔保法對此未涉及及其司法解釋僅有少量涉及。
擔保法司法解釋:
第八十一條 最高額抵押權所擔保的債權范圍,不包括抵押物因財產保全或者執行程序被查封後或債務人、抵押人破產後發生的債權。
9、 權利質押登記
物權法:
第二百二十四條 以匯票、支票、本票、債券、存款單、倉單、提單出質的,當事人應當訂立書面合同。質權自權利憑證交付質權人時設立;沒有權利憑證的,質權自有關部門辦理出質登記時設立。
第二百二十六條 以基金份額、股權出質的,當事人應當訂立書面合同。以基金份額、證券登記結算機構登記的股權出質的,質權自證券登記結算機構辦理出質登記時設立;以其他股權出質的,質權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辦理出質登記時設立。
第二百二十七條 以注冊商標專用權、專利權、著作權等知識產權中的財產權出質的,當事人應當訂立書面合同。質權自有關主管部門辦理出質登記時設立。
第二百二十八條 以應收賬款出質的,當事人應當訂立書面合同。質權自信貸徵信機構辦理出質登記時設立。
擔保法:
第七十八條 以依法可以轉讓的股票出質的,出質人與質權人應當訂立書面合同,並向證券登記機構辦理出質登記。質押合同自登記之日起生效。……以有限責任公司的股份出質的,適用公司法股份轉讓的有關規定。質押合同自股份出質記載於股東名冊之日起生效。
第七十九條 以依法可以轉讓的商標專用權,專利權、著作權中的財產權出質的,出質人與質權人應當訂立書面合同,並向其管理部門辦理出質登記。質押合同自登記之日起生效。
物權法關於權利質押登記的規定遠較擔保法全面。其中,明確了普通公司股權質押以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登記為准,取消了擔保法記載於股東名冊的規定,在客觀上有公示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物權法對應收帳款出質的登記做了規定,對金融機構開展保理業務大為方便。
10、 關於留置權的范圍
物權法:
第二百三十條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債權人可以留置已經合法佔有的債務人的動產,並有權就該動產優先受償。
第二百三十一條債權人留置的動產,應當與債權屬於同一法律關系,但企業之間留置的除外。
擔保法:
第八十四條 因保管合同、運輸合同、加工承攬合同發生的債權,債務人不履行債務的,債權人有留置權。
法律規定可以留置的其他合同,適用前款規定。
當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約定不得留置的物。
物權法擴展了留置權的范圍,將其擴展至一切債權人合法佔有債務人動產的場合(企業之間),僅在涉及自然人時限定動產與債權應屬於同一法律關系。而在擔保法下,僅保管、運輸、加工承攬三種情況,這與紛繁復雜的經濟活動顯然並不相稱,不利於對債權人的保護。
此外,在登記制度上,物權法比現行制度大為簡化,並限制登記機構利用職權之便設置令當事人十分厭惡卻又無可奈何的障礙,比如不動產評估。在擔保法下,登
記機構常引用第三十五條的規定要求當事人提供評估報告,並限制登記的債權不得超過不動產的評估價值。而為令債權得到充分的保障,債權人常常不得不設法將抵
押物評估價值抬高。物權法在這點上,可謂做了件小功德。
物權法:
第十條 不動產登記,由不動產所在地的登記機構辦理。
國家對不動產實行統一登記制度。統一登記的范圍、登記機構和登記辦法,由法律、行政法規規定。
第十二條 登記機構應當履行下列職責:
(一)查驗申請人提供的權屬證明和其他必要材料;
(二)就有關登記事項詢問申請人;
(三)如實、及時登記有關事項;
(四)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職責。
申請登記的不動產的有關情況需要進一步證明的,登記機構可以要求申請人補充材料,必要時可以實地查看。
第十三條 登記機構不得有下列行為:
(一)要求對不動產進行評估;
(二)以年檢等名義進行重復登記;
(三)超出登記職責范圍的其他行為。
擔保法:
第三十五條 抵押人所擔保的債權不得超出其抵押物的價值。
財產抵押後,該財產的價值大於所擔保債權的余額部分,可以再次抵押,但不得超出其餘額部分。
㈣ 從質押合同與質權生效要件的區別看物權變動中區分原則的意義、我們論文題目,求求各位幫幫忙啊!!!
商大的吧?
㈤ 物權法上是如何對質押規定的
《物權法》規定:
第十七章質權
第一節動產質權
第二百零八條 為擔保債務的履行,債務人或者第三人將其動產出質給債權人佔有的,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或者發生當事人約定的實現質權的情形,債權人有權就該動產優先受償。
前款規定的債務人或者第三人為出質人,債權人為質權人,交付的動產為質押財產。
第二百零九條 法律、行政法規禁止轉讓的動產不得出質。
第二百一十條 設立質權,當事人應當採取書面形式訂立質權合同。
質權合同一般包括下列條款:
(一)被擔保債權的種類和數額;
(二)債務人履行債務的期限;
(三)質押財產的名稱、數量、質量、狀況;
(四)擔保的范圍;
(五)質押財產交付的時間。
第二百一十一條 質權人在債務履行期屆滿前,不得與出質人約定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時質押財產歸債權人所有。
第二百一十二條 質權自出質人交付質押財產時設立。
第二百一十三條 質權人有權收取質押財產的孳息,但合同另有約定的除外。
前款規定的孳息應當先充抵收取孳息的費用。
第二百一十四條 質權人在質權存續期間,未經出質人同意,擅自使用、處分質押財產,給出質人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㈥ 關於合同中的物權和所有權
您好。你的理解是錯誤的。
1、物權包含所有權。所有權是對物的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
2、買賣時,雙方協商一致後合同生效,這時產生的只是合同債權,也就是說,一方負有交付貨物的義務,另一方負有交付金錢的義務。在合同簽訂當時,並不能發生物權變動的法律效力,需要完成貨物的交付後,物權(即所有權)才發生變動。
3、動產抵押只適用於價值較大的,如車輛等。像衣服這種價值較低的動產,是不能抵押的,可以質押。即使辦理了抵押,所有權也不發生變動,抵押權人只取得抵押權,而不是所有權。
物權、所有權、債權是民法的核心,需要綜合起來理解。你學完後,就能理解了。
㈦ 質權中關於質押合同的成立與生效以及質押權成立的區分
質押合同生效與質權設立也是不同的兩碼事,不能將二者混淆。
1、從物權行為理論來看,質押合同是物權變動的起因,質權設定則是物權變動的結果,原因應當與結果相分離;
2、從目的來看,質押合同重在明確出質人和質權人的權利義務,質權設定則重在增強公信效力,確立質權人對抗第三人的優先權,質押合同生效不等於股權完成設質。
3、物權法顯然是有意將質權設立與質押合同生效區分開來。
該法第二百二十六條明確規定出質權設立的時間,即「以證券登記結算機構登記的股權出質的,質權自證券登記結算機構辦理出質登記時設立;以其他股權出質的,質權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辦理出質登記時設立」。
實踐中,非上市股權質押有可能已「記載於股東名冊」而未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辦理出質登記」,或者已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辦理出質登記」而未「記載於股東名冊」。
前者導致質權未能設立,從而使質權人無法以優先受償權對抗第三人;後者則可能導致質押合同存在效力缺陷,致使質權設立的基礎存在重大瑕疵。
(7)物權與合同質權擴展閱讀:
湯頭法庭公開宣判一起質權不成立案件
物權法第二百一十二條規定:「質權自出質人交付質押財產時設立。」
據此,當出質人和質權人以書面形式訂立質押合同後質押合同即成立並生效,而質權的設立還須質押財產移交質權人佔有。
本案中,第三人臨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相公支行、中國農業銀行臨沂河東支行均與被告臨沂嘉禾食品有限公司訂立了書面質押合同,該合同符合法律規定的實質要件和形式要件,質押合同成立並生效。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八十七條第一款規定:「出質人代質權人佔有質物的,質押合同不生效;質權人將質物返還於出質人後,以其質權對抗第三人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根據該條款的規定,質權人必須實際佔有質押財產,雙方當事人不能約定由出質人代為管理質押財產。
本案中,被告臨沂嘉禾食品有限公司與第三人臨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相公支行、中國農業銀行臨沂河東支行簽訂質押合同後,雖在形式上簽訂了質押監管協議,但監管地點在被告臨沂嘉禾食品有限公司院內倉庫,庭審時第三人臨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相公支行、中國農業銀行臨沂河東支行未提供監管公司實際履行監管義務的證據。
結合被告臨沂嘉禾食品有限公司先後向第三人臨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相公支行、中國農業銀行臨沂河東支行出質本案爭議的脫水薑片、先後向兩家銀行委託的監管公司出租其本公司倉庫的情況,可以確認被告臨沂嘉禾食品有限公司在經營過程中仍實際佔有管理質押物,公司倉庫仍由被告臨沂嘉禾食品有限公司管理使用,兩家銀行委託的監管公司並未實際監管被告臨沂嘉禾食品有限公司出質的財產。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第三十六條「商業銀行貸款,借款人應當提供擔保。商業銀行應當對保證人的償還能力,抵押物、質物的權屬和價值以及實現抵押權、質權的可行性進行嚴格審查」之規定,銀行負有對質物權屬的嚴格審查義務。
本案中,第三人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臨沂河東支行、臨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相公支行在與被告臨沂嘉禾食品有限公司分別簽訂《動產質押合同》及《質押物清單》時均未對被告臨沂嘉禾食品有限公司出質的質物權屬進行嚴格核實,其對質物的權屬審查停留在被告臨沂嘉禾食品有限公司承諾的書面層面,不免流於形式而使上述法律規定的權屬審查目的失去意義。
而作為長期從事信貸業務的金融機構和商事主體,第三人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臨沂河東支行、臨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相公支行在臨沂嘉禾食品有限公司以其無權處分的95.982噸脫水薑片向其進行質押時,理應審慎審查臨沂嘉禾食品有限公司交付的質押物的權屬來源。
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臨沂河東支行、臨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相公支行均未對上述脫水薑片權屬來源進行嚴格審查。同時,動產質權以出質人移轉質物的佔有為設立和生效要件,其具有排他性,不可能在同一質物上設立兩個質權。
本案中,被告臨沂嘉禾食品有限公司將涉案的95.982噸脫水薑片先後出質給第三人臨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相公支行、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臨沂河東支行,同時設立了兩個質權,事後兩位第三人均沒有提出異議,明顯違反了法律規定的質權成立要件。
綜上所述,原告毛利軍有權取回其儲存在被告臨沂嘉禾食品有限公司倉庫內的95.982噸脫水薑片,第三人臨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相公支行、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臨沂河東支行無權依據善意取得制度取得對95.982噸脫水薑片的質權。
㈧ 物權法出來後關於質押合同的效力的疑惑
呵呵,我很同情樓主的發問,因為我也在查了相關規定後很是頭疼。在此之前我只記得「質權合同自合同成立時生效(除有其他約定或法律規定)」的筆記。沒有相關的法條支持的學者理論,可以作為審判的依據么?我反復地在腦子里想,結果,翻出了一些關於「一人公司」的司法實踐的記憶:
05年《公司法》修改之前,我國公司法是不支持一人公司的,至少在法律條文上明確規定,「有限責任公司設立需要有2人以上、50人以下的股東」。然而,在新公司法頒布之前,已經有大量的一人公司存在,連法院都在審判中承認了這個事實。我還記得那個判例中法官的說法,至今讓我佩服:「公司法規定了2人以上的股東數的限制,但沒有明文禁止公司存續期間股東數減少到1人時的情況,因此根據私法自治的原則,應該判定該公司為合法存續。」之後的不久,立法機構也認識到了這一點,一人公司合法化勢在必行,所以才有了新《公司法》對一人公司的承認。
我覺得,這是一個立法滯後和法官根據立法精神進行目的解釋的問題。就《物權法》和《擔保法》的比較來說,只要它們在同一個問題上有不同規定,則適用新的規定,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如果僅當擔保法的具體規定(甚至它的2000年的司法解釋)與物權法的立法精神相違背,又該如何處理呢?我認為,在私法領域,賦予法官更大的自主權,在立法出現缺陷的情況下,結合立法精神進行補充解釋,應該是符合社會發展的。
一樓的回答希望你能接受,他說的沒有錯。
㈨ 物權、抵押權、質權、留置權是什麼關系
物權包括後三個權利。。
物權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抵押權、質權、留置權都屬於擔保物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