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叫物權的追及效力
為什麼抄不直接網路搜索襲呢?網路就有額。
通俗來說就不管物到哪裡,到誰那裡,你都有權利可以拿回來。
但是現代法律為了保護善意第三人,無權的追及效力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
算了,你還是直接搜無權的追擊效力吧。。。。
② 什麼是物權追及力
物權的追及效力,是指物權的標的物無論輾轉落入何人之手,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物權人內均可追容及至物之所在行使物權的法律效力。物權的追及效力主要表現在以下兩種情況中:
當標的物由無權處分人轉讓給第三人時,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物權人有權向第三人請求返還原物。物權在此種情況下所具有的追及效力屬於物上請求權的一種形式。
當抵押人擅自轉讓抵押物給第三人時,抵押權人得追及至抵押物之所在行使抵押權。 物權的追及效力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
物權法為維護交易安全,保護善意第三人的利益,對物權的追及效力設有若干限制。
第一,善意第三人對標的物佔有受即時取得制度和時效取得制度的保護。當善意第三人按即時取得制度或時效取得制度取得標的物所有權時,原所有人無權請求善意第三人返還原物,只能請求無權處分人賠償損失。第二,物權未按法定方式公示者,不具有對抗善意第三人的法律效力,即對善意第三人不具有追及效力。例如,未經登記的抵押權,如抵押人將抵押物擅自讓與第三人,抵押權人不得追及至第三人行使抵押權。第三,物權登記錯誤時,與登記名義人進行交易的善意第三人受登記公信力的法律保護,真權利人對善意第三人無追索力。
③ 所有權的善意取得和物權的追及效力
簡單的說,就是你媽媽雖然是出錢得到的這個勺子,而且不知道你爸爸並不是勺子的所有人,但是這個勺子仍然不是她的,你是可以取回來的
一、善意取得的物不應僅僅限於動產
通常認為善意取得僅限於動產,不動產不適用善意取得。這樣的觀點有失偏頗,不足以保護善意第三人的利益和維護第三人對公示公信力的信賴。
公示原則要求物權的產生、變更、消滅,必須以一定的可以從外部查知的方式表現出來。公示的作用在於昭示物權的變動,保護交易的安全。通常認為動產以交付佔有為公示方法,不動產以登記為公示方法。公信原則的基本要求指物權變動以登記和交付為公示方法,當事人如果信賴這種公示而為一定的行為,即使登記或交付所表現的物權狀態與真實的物權狀態不相符合,也不影響物權變動的效力,其目的在於保護交易的安全,穩定社會經濟秩序。
在動產所有權轉移方面,第三人善意而無過失地相信動產的佔有人即為合法佔有並擁有合法處分權的所有權人,從而與其締結合約,支付相應對價後應當依法取得該動產的所有權,即使該佔有人實際上並沒有所有權和處分權,也應當承認交易的有效性。但對如贈與等無對價存在的第三人,即使第三人為善意,也不宜認定其合法取得動產的所有權。因為善意取得制度設立的目的是為了保護交易的安全,而贈與等無償行為不屬於交易的范圍,不在保護之列。而對於從受贈與人處有償取得該動產的,則應當認為交易有效,由受贈與人在受益范圍內承擔返還義務。
對於不動產,第三人善意無過失地相信行政機關登記的公信力,或者確信不動產登記的所有權人的代理人有權處分,從而與其發生交易行為,並進行了產權變更登記的,應當保護第三人的合法權益,確認其依法取得的產權為有效。即使該行政機關的登記有誤或代理人實際並無代理權也不例外。財產所有權人的損失可以由無權代理人承擔賠償責任。
故而,善意取得的財產不應僅為動產,也包括不動產,如此才能全面保護交易的安全,促進經濟繁榮發展。
二、 善意取得只要求取得財產時為善意
通過對善意取得構成要件的分析,應當認定只要求第三人在取得財產時為善意且無過失即可,即使事後第三人知曉與其交易的人並無合法處分權,也不影響先前交易的效力。
但取得財產的時間如何界定呢?有人認為應當是合同簽訂時,有人認為應該是第三人交付錢款時,有人認為是標的物實際交付時。筆者認為應該界定為實際交付時為妥。
如果是動產,自該財產交付給第三人實際佔有前,第三人始終善意且無任何過失,該財產交付即所有權轉移,即使第三人尚未支付價款也不影響所有權的轉移。如果確未支付價款,僅在交易雙方之間形成債權債務關系,而並不導致所有權移轉的無效,因為動產所有權的轉移以交付為公示方法。
如果是不動產,交付並由第三人實際佔有並不構成所有權的轉移。這是法律有明文規定的,應當認為,只有合法辦理了產權變更登記之後才發生所有權轉移的效力。因此,只有第三人在辦理產權變更登記之前為善意且無過失,才可以構成善意取得。否則,應當不影響不動產實際所有權人的追及權的行使。
所以,對善意取得的成立應當以第三人取得財產前為善意且無過失,才發生善意取得的效力。
三、 盜贓物產權的變動
按照通常的觀點認為,對盜贓物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無論幾經轉手,國家機關主要是偵查機關都可以從第三人處追回。且通常的觀點也認為善意取得制度僅限於動產,不動產並不適用。但筆者對此持不同意見。
(一)盜贓物中動產的善意取得
如果以不正當的低價與非法佔有人進行交易,無論任何情況均不得構成善意取得,更無須說無償取得,即使是善意也不能產生善意取得的法律效果。而如果第三人善意且無過失並支付了相應的對價的話,應當產生善意取得的效力。原所有權人包括國家機關也不得向第三人行使墜及權。原所有權人的 損失可以通過侵權之訴或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來解決。
(二)盜贓物中不動產的善意取得
通常認為不動產不能成為盜贓物,但現在理論和實踐中對此都已經有了突破。比如某人以暴力或脅迫等非法手段,使不動產的所有權人到登記機關辦理了產權變更登記,登記到了行為人或他人的名下,爾後登記後的權利人與第三人訂立合約,並重新變更登記,應當認定合同有效。至於原所有權人的損失,可以通過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向行為人追償。
再比如,由於登記的行政機關的過錯造成登記的錯誤,被錯誤登記為所有權人者與第三人交易的,同樣應當認定善意取得的構成,即使是盜贓物也不例外。
宗上所述,善意取得構成對物權的追及效力的合法限制,甚至以犧牲原所有權人的利益來保護交易安全和第三人權益,這是市場經濟秩序的需要,符合現代的價值趨向。(D)
④ 關於物權的追擊效力,案例如下:
此問題屬於拾得遺失物問題,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脫離物不適用),A有權迴向受讓人答D追回遺失物(手錶),但是要向D支付他拍得手錶所支付的費用。
理由:
拾得人對遺失物予以有償轉讓的後果要看權利人如何選擇。
一、向受讓人主張追回遺失物。
由於遺失物原則上不適用善意取得,故受讓人即使善意且無過失,也不能依善意取得主張對標的物的所有權;權利人當然有權向受讓人追回遺失物,期限是自知道或應當知道受讓人之日起2年。就受讓人已經支付給拾得人的費用問題,處理規則有二:
第一,受讓人通過拍賣、向有經營資格的經營者購得該遺失物的情形下,權利人追回時應當支付受讓人所付的費用,以保護此類受讓人的合法權益。此謂「有償回復」制度。當然權利人支付給費用後有權依據不當得利或者侵權賠償規定向拾得人這個無權處分人追償。
第二、除此之外的情形下,權利人追回的,不須支付給受讓人所付的費用,這就意味著標的物被追回後,受讓人只能在符合法定的條件下向拾得人主張費用返還請求權。
二、權利人也可以不向受讓人追回標的物,而向無權處分的拾得人請求不當得利返還或侵權損害賠償。
⑤ 物權追及效力
1、D是善意取得,A無權要求返還,A所能主張的權利僅僅是要求B或C予以賠版償。2、動產的善意取得制度權在制度設計上就是為了保障物的順暢流通。小額標的的保護。3、不動產在程序設計上,善意取得制度就不怎麼使用了。
⑥ 物權效力的追及效力
所謂物權的追及效力,是指物權標的物無論流於何處,無論落於何人手中,除了法律另有規定之外,物權人都有權追至物之所在而行使物權。物權是對世權,物權人之外的任何人都負有尊重他人物權,不侵害他人財產,不妨礙他人行使物權的義務。無論是所有權還是他物權的標的物轉移至何處,物權人都有權對其權利客體行使權利。物權追及權的主要表現有:(1)所有權的追及效力。當所有權標的物被無權處分人非法轉讓於第三人時,所有權人有權請求第三人返還原物,此時物權的追及效力表現為物上請求權。(2)他物權的追及效力。如抵押權的標的物被抵押人擅自轉讓給第三人時,抵押物上附著的抵押權依然存在,抵押權人有權追及至抵押物的所在行使抵押權。
追及效力是否為物權獨立的法律效力,學界素有爭論。否定說認為追及力不是物權的獨立效力,追及效力可以包含在物權的優先效力和物權的請求權效力之中。如果將追及效力理解為物權人可以追及到他人的權利,則物權的優先權規則即可解釋,如果將追及效力理解為物權人可以追及到他人非法佔有的物權標的物,則物權請求權規則即可解釋,故無需另將追及力視為獨立的物權效力。肯定說認為追擊權應當是物權的獨立效力且不同於物權請求權,物權的追及力需通過物權人行使物權請求權加以實現。本書認為,物權的追及力和物權的請求力不能等同,物權追及力一般只限於物權人對其標的物喪失佔有情形,體現為權利人與物分離之後,無論該物輾轉流於何處,物權人都有權追索,表現為主體對客體的權利,但追索喪失佔有的財產要通過行使物權請求權,具體而言需行使返還原物請求權才能實現,二者關系中,追及力是基礎,請求權效力來自於並取決於追及權效力,二者是有區別的,故將追及力與請求力視為一體不當。此外,物權的優先力也不等同於物權的追及力。如前所述,物權的追及力針對物與權利人分離之情形,權利人有權追索,從而最終恢復物權的圓滿狀態,實現物權。物權的優先效力針對同一物之上並存多項權利時何種權利優先實現的問題,物權與債權並存時物權優先;物權與物權並存時,依法定或依約定確認某一物權優先於其他物權,依次排定物權實現的先後順序。
物權的追及效力並非絕對,在一定條件下,物權追及力會受到限制。例如善意取得制度,就限制了物權人對其權利標的物的追索。無權處分人非法處分他人財產,第三人通過法律行為取得該財產時主觀上為善意,則物權人不能請求善意第三人返還,而只能要求非法處分人賠償損失。又例如取得時效制度,也限制了原物權人對財產的新的所有權人行使追索權。不過,在現代社會中,物權追及力的現實社會意義已不是特別重要,因為現代社會強調發展經濟,鼓勵財產流通與財產的利用,注重保護財產的交易安全,財產交易安全相對於恢復物權人對標的物的支配權和佔有權,其社會價值更為重要。同時,現代社會的物質供應日益豐富,人們並不一定需要追索原物以滿足自己的利益需求。
⑦ 物權的追及效力
惡意可以要求返還,否則是不可以的,只能追求乙的責任
⑧ 請問法律界前輩:物權的追及效力在特殊情形時如構成善意取得,追及力中斷。能否給舉個具體的例子謝謝
簡單的來說,A丟了手機,B撿到了,然後借給C,這時不管手機在B還是在C手裡,A都可以主張追回。再後來,如果C按市場價格賣給了不知情的D,D構成善意取得,然後A就不能向D主張物權的保護了。
⑨ 物權中涉及到追及效力與善意取得的問題怎麼區分
我國《物權法》第106條規定:「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內人有權追回容。」在此種情況下所具有的追及效力顯然屬於物上請求權的一種形式,但它是一項獨立的物權效力,不能等同於物上請求權。另外當抵押人擅自轉讓抵押物給第三人時,抵押權人得追及至抵押物之所在行使抵押權。
物權的追及效力不是絕對的,法律在確認善意取得制度之後,物權的效力應當受到善意取得適用的限制。換句話說,善意取得制度就是對物權追及效力的限制,但並不是說物權的追及效力與善意取得制度矛盾。物權追及力說的在我有物權的前提下,無論物被誰佔有控制,我都可以追及至物的所在地行使權利。善意取得說無權處分權人未經我的許可把我的物賣了,第三方不知情又支付了對價,那麼第三方即善意的第三人就對該物取得了所有權。關鍵是一物一權,你有了所有權我就自動喪失了所有權,沒有了所有權,自然沒有辦法再追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