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是准物權 准質權 准用益物權 ····
准物權指「依據行政命令而取得的具有物權性質的權利」。
這是個較為廣泛的概回念,不僅包括礦業權、水答權、漁業權和狩獵權,還包括公路收費權、森林採伐權等權利,並且這一概念所涵蓋的具體權利類型將隨著我國法律和實踐的變化而不斷發展。傳統物權體系是完全物權(所有權)+限制物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社科院法學所提出的建議稿採用了傳統物權體系。也有觀點認為准物權應當作為一類獨立的物權類型來看待,形成完全物權+限制物權+准物權這一新的體系。
其他的依次類推吧。
Ⅱ 民法高手進!關於用益物權和准用益物權
. 權利取得的方式不同。
准用益物權的取得往往需要前置的行政許可程序,准用益物權與行政許可的關系極其密切,如崔建遠教授所言「沒有行政許可,就沒有準物權(准用益物權) 」[10]。這種權利取得的特殊方式,反映了准用益物權後面強大的國家意志因素。而用益物權的產生,則是基於當事人之間的意思自治,其設立是通過合同行為而產生的,即使需登記,根據公示公信原則,這種登記只是一種物權的公示方式,而並非權利的創設方式。
2. 客體不同。
(1)用益物權的客體具有單一性和確定性。
用益物權的客體是單一的,一般是指土地和房屋,且該土地一般也是指地表而不包括其中包含的礦產和岩石等;而且客體為確定的不動產。
(2)准用益物權的客體具有復合性和不確定性。
其復合性表現在:一些准用益物權如礦業權的客體是特定礦區的地表或地下的礦產資源,捕撈權的客體為一定的水域和水中的水生動植物。
其不確定性是指:首先,該客體的存在與否是不確定的;其次,即使客體是存在的,其數量上也是不確定的。如漁業權的權利人可以在特定的區域行使該權利,但漁業資源是否存在及有多少,這是不確定的;礦業權客體中一定礦區土壤中的礦產資源不一定存在,有待進一步的勘探和開采; 水權的客體為水,而水具有流動性,難以確定。
3. 母權利不同。
准用益物權與一般的用益物權都是他物權,他物權必然產生於自物權,而該自物權即為產生他物權的母權利。
(1)准用益物權的母權利在中國為國家所有和集體所有。
(2)准用益物權的母權利具有限定性。
只有在特定的所有權之上才能產生准用益物權。因為准用益物權是針對具體的權利對象的,只有在這些特定的對象上才能設定準用益物權。而用益物權則是只要是他人之物,依法可設定用益物權者,即可設定用益物權,主體的特定性並不明顯,且對象廣泛,不局限於特定的對象。
4. 所負擔的義務不同。
准用益物權除了負擔用益物權所應承擔的私法上的義務之外,還承擔許多公法上的義務。公法義務表現為:
(1)對所有權人所負的義務。
即不得隨意改變資源的用途,繳納資源使用費和使用費;
(2)對社會所負的義務。
即合理有效地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保持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可見,准用益物權所負擔的義務,不僅有消極的不作為的義務,更有大量的積極的作為義務。而用益物權往往無此特別的要求,雖然現代民法要求用益物權也承擔各種義務,但此義務多為針對相對人的注意義務或對不特定人的不作為義務。
5. 權利的行使不同。
(1)准用益物權一般不以對物的佔有為必要,而用益物權則反之。
准用益物權可以分為目的性權利與手段性權利,前者是為直接支配,使用權利客體以獲得一定的利益,如海域使用權;後者是為獲取權利客體所設定的權利,該權利是取得對權利客體的支配手段,如漁業權。因而,在手段性的准用益物權中,並不以對標的物的佔有為必要,佔有標的物往往是權利行使的結果而非條件。
(2)權利的轉讓不同。
首先,准用益物權的轉讓往往受到許多限制。須經有關部門批准,而且轉讓的條件是有限制的,甚至根據現行的許多法規,有些准用益物權根本不允許轉讓。
其次,用益物權的轉讓相對自由,程序也相對簡便。
Ⅲ 民法中的處分行為包括哪幾種
處分行為是我國法律上一個特別鮮明的概念,它的適用范圍比較廣泛,能夠涵蓋大部分的生活方面。處分行為是直接使某種權利發生、變更或消滅的法律行為,其處分的客體是權利。處分行為包括物權行為及准物權行為,包括契約(如所有權的移轉、抵押權的設定)及單獨行為(如所有權的拋棄)。
《民法通則》第72條第2款規定:「按照合同或者其他合法方式取得財產的,財產所有權從財產交付時起轉移,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合同法》第133條規定:「標的物的所有權自標的物交付時起轉移,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根據這些法律規定,我國民法中的處分行為是指因行為人的意思表示可以引起物權變動的行為,主要包括:買賣,贈與,抵押,質押,出借等等。
(3)准物權意思擴展閱讀:
處分行為適用范圍
關於處分行為適用標的物特定主義,即物權行為和准物權行為至遲於行為生效時標的物需確定,並且一個標的物只有受一個物權行為或准物權行為處分(一物一權原則)。而負擔行為不受限制。
有效的處分行為,以處分人有處分權為要件。無處分權而處分標的物的,為無權處分,效力待定。負擔行為不以行為人有處分權為必要,如出賣他人之物,則買賣契約仍為有效。
Ⅳ 什麼是准物權
准物復權指「依據行政命令而取得的具制有物權性質的權利」,它是個較為廣泛的概念,不僅包括礦業權、水權、漁業權和狩獵權,還包括公路收費權、森林採伐權等權利,並且這一概念所涵蓋的具體權利類型將隨著我國法律和實踐的變化而不斷發展。
Ⅳ 多方法律行為
多方法律行為,又稱協定行為,是兩個以上當事人並行的意思表示達成一致才可成立的法律行為。兩個以上的合夥人訂立合夥合同的行為,即為多方法律行為。
多方民事法律行為只能適用針對多方民事法律行為的法律法規和《民法通則》中的一般規定。
Ⅵ 物權法中的准物權的定義是什麼。
准物權是指以物之外的其他財產為客體的具有支配性、絕對性和排他性因而版類似於物權的民權事財產權,比如佔有。
准物權具體包括海域使用權、探礦權、采礦權、取水權和使用水域、灘塗從事養殖、捕撈的權利,是用益物權的一部分。
Ⅶ 民法中的負擔行為和處分行為
【解析】:
負擔行為又可稱之債權、債務行為,指以發生債權債務法律關系的法律行為,有為單獨的行為,如捐助行為,也有契約行為,如買賣。它的特點是一旦負擔行為成立有效,債務人付有給付的義務,而債權人有基於契約或是法律的對債務人的請求權。如出賣人有交付物於買受人,並使其取得物的所有權的義務。
處分行為是直接使某種權利發生、變更或消滅的法律行為。處分行為包括物權行為和准物權行為,物權行為是指發生物權法上效果的行為,有單獨行為,如所有權的拋棄,有為契約行為,如所有權的轉移、抵押權的設定等。准物權行為指以債權或者無體財產權作為標的的處分行為,如債權的轉讓,債務的免除等。
Ⅷ 用益物權於准物權的區別是什麼
不是一個概念來。簡單自說明下
物權分為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
因此用益物權是屬物權范疇。
准物權就不屬於物權了。
「准」指的是像是相似的意思。
就是說雖不是物權,但是跟物權性質相似的權利叫准物權。
准物權不是物權。
准物權的產生基礎不是物而是權利。
Ⅸ 什麼是准物權
物權行為是直接變動物權效果的行為;准物權行為是直接變動物權以外支配型財產權設定以及一切財產權移轉或消滅效果的處分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