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家怎麼看待瓊瑤和於正關於版權之爭。
門診問題:從《宮鎖連城》與《梅花烙》看著作權法應否對「思想」加以保護
門診專家:北京理工大學副教授侯仰坤
北京東易律師事務所合夥人趙虎
◇《宮鎖連城》與《梅花烙》從故事框架到內容都有雷同
◇判斷是否抄襲侵權,主要適用「實質相同+接觸」原則
◇故事梗概和故事情節屬於作者的構思,不能與表達形式分開
◇有些法律條文,無論是國際公約還是國內法,存在理解差異的原因不在於法律本身,有些是屬於翻譯的問題,畢竟國際公約不一定能完全准確地符合中文理解
◇故事情節是一部作品的靈魂,故事情節和故事梗概同樣屬於法律保護的內容
◇就瓊瑤和於正的著作權糾紛而言,如果瓊瑤的反映完全符合事實,構成侵權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近日,台灣作家瓊瑤通過微博發布《瓊瑤寫給廣電總局的一封公開信》,認為編劇於正新作《宮鎖連城》抄襲她的舊作《梅花烙》。而於正否認抄襲,稱「只是巧合和誤傷」,湖南衛視也始終沒有作出回應。對此,有人認為,於正的作品屬抄襲,侵犯了瓊瑤的著作權,但也有人認為於正的新劇沒有侵權,理由是:根據思想、表達二分法,著作權法只保護表達形式,不保護思想。
正值第14個全國知識產權宣傳周,就「思想」是否屬於著作權法保護范疇問題,本報記者采訪了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知識產權研究中心副主任侯仰坤副教授、北京東易律師事務所合夥人趙虎律師。
兩部作品是否存在雷同
記者:《宮鎖連城》與《梅花烙》內容是否雷同?
侯仰坤:我比對發現,《宮鎖連城》中出現了大量《梅花烙》的內容。
從偷龍轉鳳的故事情節和基本內容看,《梅花烙》中,王府的福晉為了能在側福晉之前生下兒子,避免失寵,把自己剛出世的女兒送出,偷偷換回一個男孩來冒充自己所生。為了日後辨認,在女兒的右肩上烙下了一個梅花的印記。在《宮鎖連城》中,將軍府的福晉也是為了趕在側福晉之前生下兒子,避免失寵,把自己剛出世的女兒送出,偷偷換回一個男孩冒充自己所生。而其女兒左肩上有一個紅色的長條胎記,為日後相認提供依據。
從被送出去的女孩的職業身份看,《梅花烙》中,被送出去的女孩(白吟霜)成了一名江湖藝人。《宮鎖連城》中,被送出去的女孩(連城)也成了一名江湖藝人。
從男孩與女孩的關系看,《梅花烙》中,被偷換來的男孩生長在王府里,擁有顯赫的家庭背景,卻偏偏與身處社會下層的賣唱女白吟霜產生了愛情。在《宮鎖連城》中,被偷換來的男孩生長在顯赫的將軍府里,奇跡般地愛上了流盪在社會下層的江湖女孩連城。
從皇帝下嫁公主的情節來看,在《梅花烙》中,正當換來的男孩與被送出去的女孩產生愛情時,皇帝突然決定要把公主嫁給這個男孩。而《宮鎖連城》中,正當換來的男孩與被送出去的女孩產生愛情時,皇帝也突然決定要把公主嫁給這個男孩。
從男孩新婚之夜的故事情節來看,《梅花烙》中,男孩在新婚之夜不與公主圓房。《宮鎖連城》中,男孩在新婚之夜也不與公主圓房。
從被送出去的女孩做了使女來看,在《梅花烙》中,為了幫助「兒子」,福晉冒險把送出去的女孩白吟霜接進王府做了丫頭。在《宮鎖連城》中,為了幫助「兒子」,福晉冒險把送出去的女孩連城接到府中做了婢女。
從女孩成為姨太來看,在《梅花烙》中,接進王府的女孩最終做了偷換來的男孩的姨太。《宮鎖連城》中,接進將軍府的女孩也做了偷換來的男孩的姨太。
在公開信中,瓊瑤提出,在故事情節的主線方面,《宮鎖連城》在有關偷換來的男孩、送出去的女孩、公主三人之間的關系,以及三位主人公的出身背景,社會身份、主從關系、情感交織和變換等故事情節上,都與《梅花烙》完全一致。在故事情節的支線方面,《宮鎖連城》將軍府中的將軍、福晉、側福晉、庶出兒子等相關內容,除了姓名改變以外,人物關系亦與《梅花烙》中的一致。
記者:為什麼說類似內容構成抄襲而不是像於正所說的「巧合」?
趙虎:理論上講,巧合是有可能發生的,比如兩個人想法相同,都獨立創作出了相同的作品。但是這個比例非常低。在知識產權法律實踐中,判斷是否構成侵權,主要適用「實質相同十接觸」的原則。如果經過判斷,兩個作品存在實質相同之處,那麼就要考慮後一作品的作者是否存在接觸前一作品的可能性。如果前一作者的作品從來沒有出版過,自然沒有接觸的可能性。但是像瓊瑤的《梅花烙》膾炙人口,當存在內容實質相同的時候,推脫為「巧合」、不存在「接觸」,是無論如何也不能讓人信服的。
此外,侵犯著作權有程度之分,有的抄襲多,有的抄襲少。抄別人多的,侵權嚴重,抄別人少的,侵權輕微。抄多抄少屬於定量的問題,並非侵權的定性問題。抄襲的數量是法院在判決賠償數額的時候考慮的。有人認為,抄襲20%以下不構成侵權,我不敢苟同。如果抄的是《白鹿原》,20%可能已經上百頁了,怎麼能說不屬於抄襲,不構成侵權呢?
抄襲他人「思想」構成侵權嗎
記者:有人認為,故事情節、故事梗概是作品的一種框架,屬於「思想」而不是「表達形式」,而「思想」是不受著作權法保護的,這種觀點有何依據?
趙虎:著作權法只保護表達形式,不保護思想,即思想、表達二分法是被許多國家接受的判斷著作權法保護范圍的理論。這一理論主要來源於國際條約。根據TRIPs協議(《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第9條第2款的規定,版權的保護應該延及表達方式,但不延及思想、程序、操作方法或數學概念本身。根據該理論,前人寫了諜戰劇,不能阻止後人接著寫諜戰劇;前人寫了羅密歐與朱麗葉式的愛情故事,不能阻止後人寫類似的愛情故事。任何人不能壟斷思想,否則將阻止人類進步。在我國法律實踐中,法院也多次根據該理論對作品的保護范圍作出判斷。
侯仰坤: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國際局著作權和公共信息司司長克洛德·馬蘇耶在其所著《伯爾尼公約(1971)指南》中指出:「能受到保護的是表現形式而不是思想本身。」我國是《伯爾尼公約》和WTO組織的成員國,當然在自己的國內法中應當遵守國際公約的規定。並且,國務院《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2條規定:「著作權法所稱作品,是指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並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智力成果。」這就意味著我國著作權法對享有著作權作品的要求是有一定的表現形式的。
記者:瓊瑤說,故事主線發展情節、主人公之間的主從關系,支線中的人物關系,某些細節等相同。如何區分這些是「思想」還是「表達」?「思想」與「表達」的分界點在哪裡,哪些屬於「思想」,哪些屬於「表達」呢?
趙虎:有人認為,瓊瑤所述屬於「思想」,不屬於「表達」,甚至舉出了「太陽冉冉升起」和「太陽從天邊慢慢升起來了」的例子。就這個例子而言,如果就是這么簡單兩句話,自然不會構成侵權。因為一般單句話構不成作品,沒有著作權。但是,如果瓊瑤有一本書,別人用這種同義詞替換的方式又寫了一本書,還不構成侵權嗎?無論是理論上還是實踐中已經認定,赤裸裸的同義詞替換肯定是侵權的,別說同義詞替換了,不同表達形式的替換也會構成侵權。一個人寫了一本書,另一個人未經著作權人同意把這本書拍成了電影,具體的文字和電影畫面肯定無法一一對應,但也構成侵權,至少侵犯了作品著作權中的演繹權,因為所講的故事是相同的。將「表達」僅僅局限於文字的具體表達,屬於對「思想、表達」二分法的機械理解。應該說「思想」和「表達」一般情況下是清晰的,但要將兩者截然劃分卻很難。一個作品的主題肯定屬於思想的范圍,具體的語言表達肯定屬於表達的范圍。但是表達的范圍並不止於具體語言的表達,情節設計、人物關系也往往屬於表達的范圍,故事的梗概有可能要進入思想的范圍。要把思想和表達完全區分開,需要根據具體案件具體分析。就瓊瑤與於正之間的著作權糾紛而言,我認為,其中瓊瑤指出的人物關系、背景、發展趨勢和細處描寫應該有一部分屬於表達而非思想,應該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
記者:法律不保護「思想」的做法對嗎?
侯仰坤:其實,在著作權法中,關於「表達」指什麼,「思想」又指什麼,長期以來爭議不斷。學生們都是在一種似是而非的狀態下背誦、理解這一觀點的。個人認為,這種觀點是錯誤的,違背客觀規律。因為,表達形式和反映作者思想的內容是分不開的。形式和內容相輔相成,不可或缺。任何一部作品都是內容和表達形式的組合體,內容是在具體的與之相對應的形式的組建過程中誕生,並依據這些形式而存在。具體的形式也都是按照內容所需求的條件和規律構建的,並且為所構建的內容而存在。就作品而言,「故事情節」、「故事梗概」本身就是作品的內容,與作品中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行為、每一個人和每一個事件密切相連,不可分割。故事情節是一部作品的靈魂,因此故事情節和故事梗概應同樣屬於法律保護的內容。
以該事件為例,我分析發現,《梅花烙》中的故事情節恰恰能反映出作者的創作內容。
首先,在主人公方面,瓊瑤設計了王爺、福晉、偷換來的兒子、送出去的女兒、公主五位主人公,然後為他們設計了各自身份、性格特徵、相互關系等內容。顯然,這些內容都是瓊瑤經過潛心思考和構思的結果,體現著她的創作特點。
其次,《梅花烙》中圍繞著幾位主人公所發生的一系列故事情節,更是作者獨具匠心的構思和創作的體現。創作的核心在於構思,然後把構思的內容表達出來,在表達的過程中也有構思。構思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反復進行設想、選擇、取捨、思考、斟酌、推敲、對比和掂量的過程,這一過程是最花費創作者心血的過程,也是最能夠體現創作者藝術水平和創作能力的過程,這一過程所對應的勞動成果就是作品的故事情節和故事梗概。小說作品中精彩的語言描述和准確的語言表達都發生在對構思的表達階段,構思和表達相比,構思更重要,因為構思而來的故事梗概和故事情節才是一部作品的核心和靈魂。抄襲他人的故事情節和故事梗概就是在盜竊他人的勞動成果。
再次,對於構思過程在創作過程中的重要性及其對作品獨創性的體現,可能有人並不重視,他們認為這些家庭爭斗和兒女情長不屬於獨創。但這種觀點忽視了創作的基本過程和基本特點,用一個簡單的例子說明,如果給10位作家提供下列一個題目「請以『王爺、王爺的夫人、偷換來的兒子、送走的親生女兒和公主』作為主要的主人公創作一篇小說」,可以毫無疑問地說,只要他們都是獨立創作完成,那就一定會創作出10部故事情節不同的作品來,這樣的結果才是現實中客觀存在的,也才是真實的。
記者:法律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嗎?
侯仰坤:其實,有些法律條文,無論是國際公約還是國內法,存在理解差異的原因不在於法律本身,有些屬於翻譯問題,畢竟國際公約不一定能完全准確地符合中文理解;有些則是該問題的本質已經不屬於法律領域而屬於哲學領域,像這里涉及的「表達形式」和「思想」的問題,其實質是「形式與內容」的哲學問題。黑格爾在他的《小邏輯》中陳述了內容與形式的相互關系:「內容並不是沒有形式的,反之,內容既具有形式於自身內,同時形式又是一種外在於內容的東西。」「內容非他,即形式之轉化為內容;形式非他,即內容之轉化為形式。」「這種相互轉化是思想最重要的規定之一。」所以,我們不應當盲目崇拜國際條約,也要適時調整國內法律。
如果確認抄襲,侵犯哪些權益
記者:如果於正作品構成抄襲,按照現行著作權法,其侵犯了對方哪些權益?
侯仰坤:按照我國法律規定,《梅花烙》享有著作權。作者瓊瑤享有下列權利:未經她的許可,任何人都不能擅自修改小說《梅花烙》的內容,否則就侵犯她的修改權;未經她的許可,任何人都不能依據原有的小說續寫續集,或者利用原有小說特有的故事情節、人物特徵編造或者演繹創作新的作品,否則就侵犯其改編權。任何人都不能以任何方式歪曲、醜化或者篡改小說中原有主人公的形象和已有的故事情節,否則就侵犯其保護作品完整權,承擔侵權的法定責任。個人認為,《宮鎖連城》直接侵犯了瓊瑤女士享有的著作權中的「保護作品完整權」、「改編權」和「獲得報酬的權利」。
趙虎:就瓊瑤和於正的著作權糾紛而言,如果瓊瑤的反映完全符合事實,構成侵權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此事說明,保護知識產權依然迫在眉睫,希望有關部門依法履行職責。
2. 關於版權的官司
版權(英文名稱:right)即著作權,是指文學、藝術、科學作品的作者對其作品享有的權利(包括財產權、人身權)。版權是知識產權的一種類型,它是由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及文學、音樂、戲劇、繪畫、雕塑、攝影和電影攝影等方面的作品組成。「©」符號在計算機中打法:「Alt + 0169」
法律規定編輯
根據著作權法的規定,版權所有人可以根據法律在法律規定的年限內對作品享 有獨占權。一般而言,其他人需要使用作品,應當事先取得版權所有人的許可,並向其支付報酬。但是著作權法也規定了若干情形,在法律規定的使用方式下,該種使用無需取得版權所有人的許可,或者無需向其支付報酬。版權的期限,簡單來說,對個人而言,是死後五十年,署名權等精神權利期限無限制;對單位和法人而言,是作品首次發表後五十年。
外國人或者外國在中國國內首次出版的,受我國法律保護,其他的根據國際條約確定,多數重要國家已經和中國一起參加了共同的國際條約,在這些締約國境內產生的作品同樣受到我國著作權法的保護。根據學理,版權具有地域性,也就是說,各國承諾保護作品的知識產權,但是如何保護,作者有哪些權利,保護期限多長,由各個國家自己決定,在中國發生的作品使用行為顯然就需要按照中國的著作權法來判定,在美國發生的著作權使用行為就需要按照美國的版權法來判定。
版權,又稱著作權,含以下人身權和財產權:發表權,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復制權,發行權,出租權,展覽權,表演權,放映權,廣播權,信息網路傳播權,攝制權,改編權,翻譯權,匯編權,應當由著作權人享有的其他權利。
無國籍人的作品根據其作者所屬國或者經常居住地國同中國簽訂的協議或者共同參加的國際條約享有的著作權,受我國法律保護。外國人、無國籍人的作品,首先在中國境內出版的,其著作權自在中國境內出版之日起受中國法律保護。
非法轉載
當作者明確禁止轉載時,強行轉載,雖然註明作者並用鏈接方式指向原文,這仍然屬於侵權。
目 前互聯網管理沒有出台專門的法律文本,現在最全面的互聯網法規是國務院出台的互聯網工作條例,互聯網無時無刻不在飛速發展,我們期待著全面完善的互聯網法律的出台。
版許可權制
從版權法產生之初,版許可權制與版權保護就如影隨形:版權保護為作品的創作與傳播提供物資和精神的激勵,版許可權制則確保社會公眾及時獲得作品、最大限度地分享文化進步藝術繁榮帶來的利益,從版權法平衡作者與社會公眾利益的立法目的而言,二者不可偏廢。版權保護與版許可權制既處於此消彼漲的永恆沖突之中,又總是追求和諧共存的動態平衡,一部版權發展史其實就是追隨技術進步的步履不斷調整保護與限制平衡點的歷史。
隨著數字網路時代的到來,作品的復制與傳播成本日益低廉,復制質量完美無缺,無所不在的私人復制嚴重損害了版權人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觸動了版權體系的傳統平衡,於是版權人竭力要求強化版權保護,取消對版權的限制——正如美國推出的《知識產權與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報告即白皮書所述:「在數字世界,合理使用制度的適用范圍將日益縮小,如果不是完全消亡的話。」事實上,正如版權發展史所表明的,即使在網路時代,基於人權保護、促進競爭、保護公眾利益和公共政策等多方面的需要,版許可權制制度也仍然有適用的餘地。「即使數字技術將改變一切,也無法改變作者、出版商、唱片製作者、讀者之間的利益關系」,而維持上述利益的平衡則是版權法永遠的目標。
3. 版權爭奪戰終見分曉 到底誰是「中國好聲
筆者認為,本質上「中國好聲音」是一個劇本性質的著作權,當然是受版權保護的,那麼這個劇本為什麼沒有在中國注冊,中國也要保護它呢?根本原因在於中國加入了《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伯爾尼公約》的四個基本原則1國民待遇原則 聯盟任何一成員國公民的作者,或者在任何一成員國首次發表其作品的作者,其作品在其他成員國應受到保護,此種保護應與各國給予本國國民的作品的保護相同。 2自動保護原則 指作者在成員國中享受和行使《伯爾尼公約》規定的權利不需要履行任何手續。 3獨立保護原則 根據《伯爾尼公約》第5條第2款規定,各國依據本國法律對外國作品予以保護,不受作品來源國版權保護的影響。 4最低保護限度原則 雖然公約中並沒有設定「本公約的規定為最低保護」的規定。但是最低保護限度作為公約的基本原則在一些條款中體現出來。根據這一原則,伯爾尼公約要求各成員國對著作權的保護必須達到公約規定的最低標准,即公約特別規定的作者所享有的各項權利。這個問題其實我很早就想寫篇文章,但是最近一直沒有單獨的時間來做這個工作。「中國好聲音」是引進國外版權的,中間修改也需要國外授權方的同意,例如上次爆出的為什麼改變導師決定權沒那麼容易,需要和授權費協商,也就是需要得到授權方同意。
4. 版權和著作權之間的區別
大多數人認為版權和著作權完全是同一個意思,那麼版權和著作權是人們所理解的那樣嗎.
版權來自與英美法系國家,是從英文right譯過來的,從單詞上就能看出它的直意是"復制".顯而易見的,該類國家更重視作者的財產權利.著作權來自大陸法系國家,相反的,大陸發現國家非常重視作者的人身權.但是隨著知識產權保護的國際化,大家都有共同融合的趨勢.
版權和著作權之間有什麼區別
版權和著作權的區別
在我國,版權就是著作權,沒有區別.版權是指文學、藝術、科學作品的作者對其作品享有的權利(包括財產權、人身權).版權的取得有兩種方式:自動取得和登記取得.在中國,按照著作權法規定,作品完成就自動有版權.所謂完成,是相對而言的,只要創作的對象已經滿足法定的作品構成條件,既可作為作品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在學理上,根據性質不同,版權可以分為著作權及鄰接權,簡單來說,著作權是針對原創相關精神產品的人而言的,而鄰接權的概念,是針對表演或者協助傳播作品載體的有關產業的參加者而言的,比如表演者、錄音錄像製品製作者、廣播電視台、出版社等等.
版權是作者在自然法上的財產權(所有權)還是社會作為讓步而由法律授予作者的有限的法定壟斷權(調整權)?對這一問題做出正確回答的前提是確定版權的理念:
版權是為了保護作者的權利而設立還是為了知識的進步而確立?當然版權法律同時擁有這兩種功能,但是那一項是它的基本理念呢?當作者權利和公眾的福祉發生矛盾的時候誰是第一位的呢?
版權的主要目的是以知識的進步促進新作品的復制和在公眾中的傳播,版權通過賦予作者復制和分發的專有權以激勵創作者的創作活動.為了促進公眾的福祉的目的,作者的這些權利有很多的限制,這些限制主要是通過合理使用制度體現來.版權調整的權利涉及到三個利益群體——作者、發行者和使用者.版權法作為支持知識進步的基礎既要考慮給與創造者和傳播者報酬也要重視支付這些報酬的使用者的合理的權利.從18世紀早期英國開始,版權一直是為了試圖平衡創作者(和他們的出版者)的權利與使用者的權利的產物,現在是將來也是.三個利益群體都在使用版權作品,使用的目的不同,作者用來穿作新的作品,發行人在市場上分發作品,消費者在家中、學校和辦公室使用作品,作者進行創造性的使用,發行者進行商業使用,消費者進行可能涉及也可不涉及商業問題的個人使用.對版權資料的創造性使用和私人使用會與發行人和企業主控制商業使用的目的發生沖突,這使得平衡各種
競爭利益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使事情更復雜的是,不同團體的成員在不同的時間會有不同的立場.例如,一個作者會希望可以自由的引用他人的作品,卻不希望別人引用自己的作品而自己得不到補償;一個出版商會希望可以出版他人的一本書的一部分,但卻不願給與別人這種優惠;只有消費者的立場是不變的:他們希望可以自由的使用這些資料.
5. 如何看待國家版權局約談音樂服務商叫停音樂獨家版權
您好,據《人民日報》報道,近日國家版權局約談境內外音樂公司及國內幾大網路音樂服務商,核心內容是要求網路音樂全面授權。這無疑給正在如火如荼搶奪獨家版權的各大網路音樂商澆了一盆冷水。國家版權局管理司副司長段玉萍表示,此舉是為了更好保護現有良好的音樂版權秩序,同時遏制不正常競爭。
從2015年國家版權局開展網路音樂專項整治,結束了網路音樂盜版亂象,使混亂的網路音樂市場變得有序、正規。但是也導致了另外一個極端——各網路音樂服務商紛紛開始「獨家版權」的爭奪,出現惡性競價。常常一家唱片公司會有三四家網路音樂商與其商談獨家版權代理。
今年年後,騰訊音樂一舉拿下環球音樂、華納音樂、索尼音樂「三大」獨家版權,使原本三四千萬美元的版權費用,在最高時被竟抬高到了四億美元。資金雄厚的大平台迅速瓜分市場資源,騰訊的版權曲庫佔到了中國總曲庫的90%,其中有獨家權利的版權佔到了總版權曲庫的80%,而實力相對較弱的平台則被淘汰出局,或者並入大平台。
網路音樂與太和音樂合並,酷狗和酷我從競爭對手變成隊友,後又並入QQ音樂,這導致用戶需要下載幾個不同的APP才能聽到自己想聽的音樂。拿到版權的巨頭對網路音樂市場有了更多的控制權,「一家獨大」的情況下,整個音樂產業鏈也就失去了創作活力。段玉萍還表示,這種情況會導致盜版的反彈,破壞來之不易的網路音樂版權良好秩序。
此次約談對大的網路音樂平台是不利的,重金買下的版權優勢不復存在,但對於用戶和音樂行業的健康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6. 中國版權侵害現象嚴重嗎
還是挺嚴重的。大的作品有些都會有人侵權,更別說小的了。有些不出名的人寫的一些內容往往會被稍微有名氣的人據為己有,而且去爭辯一般並沒有什麼用。特別是wb這個軟體。看過好多這種事,總是很無奈,做不了什麼,只能從自身做起,不看盜版,抄襲等東西。
唉。還是很心疼那些被侵權的人。所以,能幫則幫吧!也就一會兒的事,但是受害者來講這是一種鼓勵。
7. 版權最先在哪個國家出現
「版權」在英語中叫做right,字面意思就是「復制的權力」( + right)。在歷史上,「版權」最早確實就是指復制權。
在印刷術出現之前,並不存在「版權」這個概念。中世紀的時候,書都是抄寫而成的,所以幾乎不存在盜版動機,因為盜版的成本同生產原書差不多。另一方面,那個時候作者寫書也是沒有報酬的。
十五世紀中期,印刷術發明,從此出現了盜版現象。為了保護印刷商的利益,使得某些政府希望流通的書籍不至於沒人印刷,義大利的一些王國最早規定了印刷特許權制度。王室將某些書的印刷特許權授予某些出版商,在某個期限內(一般不超過14年),他人不得印刷該書。
這說明了三點:
(1) 版權本質上就是復制權;
(2)版權制度的起源是為了保護印刷商的利益;
(3)最早的版權保護期僅為14年。
十六世紀,印刷術傳到了英國,於是英國也出現了類似由王室授予的「印刷壟斷」制度(monopolies)。
1662年,英國通過了《授權法》(the Licensing Act),規定印刷書籍必需有許可證,同時必須將一部印刷好的副本存放在倫敦出版業公會(the Stationers Company)。這部法律實際上只是將早已存在的做法,明文規定而已。
1710年,英國通過《安妮法》(Statute of Anne),將版權的保護范圍從印刷商擴展到了作者,禁止印刷商不經作者同意擅自印刷和出版書籍。同時,該法規定版權的有效保護期為28年,此後該書就進入公共領域(public domain)。
一般認為,《安妮法》是歷史上第一部版權法,它有三個特點:
(1)早先的「印刷特許權」制度只是將版權授予印刷商,因此版權成了印刷行會成員的私有權利,而《安妮法》規定任何人都可以擁有版權,因此使得版權成了一種公有權利。
(2)《安妮法》規定版權源於作者,印刷商只有得到作者讓渡的權利才能獲得版權。
(3)《安妮法》明確規定了版權的期限。在該法頒布時,已經出版的書籍擁有版權年限為21年;那些尚未出版的書籍,版權保護年限為首次出版後的14年,但是作者可以申請繼續延長14年。但是印刷商爭辯,版權在首次出版時已經由作者讓渡給了印刷商,因此印刷商也可以申請延長版權。
8. 國家為什麼要出台版權政策
1、版權的保護時間最長,如果權利人是個人,即該作者一生及身後50年; 若權利人為單位的即為50年;均從作品完成之日起算。
2、版權不受地域的影響,及全球都承認的。你在中國完成的,在其他國家依然享有著作權(版權)。
3、在發生著作權糾紛時,《著作權登記證書》是主張權利的有力武器,可以維護作者或其他著作權人和作品使用者的合法權益,作為權利的初步證明,同時也是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司法保護的前提。
4、在進行軟體版權交易,進行版權轉讓、許可使用等活動時,也需要《軟體著作權登記證書》作為權利證明,有利於作品,軟體的許可、轉讓,有利於軟體作品的傳播和經濟價值的實現。更有利於交易的順利完成。
5、企業申請是辦理雙軟認定、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得前提,可以享受國家稅收優惠政策,是企業創新實力的表現,增強企業市場的有效競爭力。
9. 版權局叫停音樂版權大戰,看看主流媒體都說了什麼
9月12、13日接連抄兩天,國家版權局相繼約襲談BAT、網易等網路音樂服務商,以及環球音樂、華納音樂等境內外音樂公司,核心關鍵均在「獨家版權」四個字。此前,阿里音樂、騰訊音樂和網易雲音樂三家陷入版權糾葛:騰訊音樂娛樂集團(以下簡稱「騰訊音樂」)與阿里音樂達成版權互相轉授權合作;而騰訊音樂和網易雲音樂因為版權問題正面臨互相起訴的尷尬。除此之外,用戶逐漸培養起付費購買數字音樂的同時,卻逃不開「聽個歌要下載好幾個APP」的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