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美國與中國的選舉制度的異同
1、選舉的原則不同:
中國的選舉權的普遍性原則。這是主要適用於直接選舉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基本原則。根據《憲法》第34 條規定:
在中國享有選舉權利的基本條件有:具有中國國籍,年滿18 周歲,未被依法剝奪政治權利。除此之外;其他任何情形均不能導致選舉權利的喪失。
美國憲法將眾議員的選舉原則規定為:國會眾議員依據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名額選出,眾議員與人口的比例不得超過1∶3萬(即每位眾議員至少須代表3萬選民),但每個州至少應有1名眾議員。美國人口普查每10年進行一次,依普查結果重新分配眾議院議席。
2、選舉的方式不同:
中國有直接選舉和間接選舉。根據《選舉法》第2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代表,省、自治區、直轄市、設區的市和自治州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由下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縣級及鄉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由選民直接選舉。
美國憲法規定眾議員所代表的選民數不得少於3萬,但實踐中發現這個規定范圍太寬。與最高法院通過案例確定的「盡量使每一位議員與其他議員所代表的選民數相當」原則不相符。因此最高法院又通過一個案例裁決劃分選區時要使各選區人口比例差額不超過3.1%。
3、選舉的機構不同:
中國是由各級人大代表來選舉,人大代表從中國公民中選出。
美國是由各州的議員來選擇投票。
(1)中國的一物一權制擴展閱讀:
我國秉承平等選舉的原則:
選民在平等的基礎上參加選舉。每個選民在一次選舉中只有一個投票權,每張選票的效力相等。西方國家曾實行過一人多票原則。
如英國曾實行復數選票制,即選舉人除可在其住地選區投票外,如佔有一定數量的財產或達到一定學歷,還可在其營業地選區或大學選區再次投票。這種不平等的選舉資格直到1948年才廢除。「一人一票,一票一價」已成為各國普遍採用的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選舉制度也採用這一原則。
選舉程序:
包括設立選舉機構,劃分選區,確定選民資格,進行選民登記,提出候選人,競選,進行投票和計票等程序。
Ⅱ 什麼是中央集權制
中央集權制中央集權是相對與地方分權而言,其特點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沒有獨立性,必須嚴格服從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控與中央。
順便說一下專制主義,專制主義是一種中央內部的決策方式,即一切事務由中央的某一人來決斷。在古代主要體現在皇權與相權的關繫上。
在我國古代封建社會,一直採用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就是削弱地方的權力,削弱宰相的權力,加大皇權。
在當代看來,適當的中央集權,有利於國家的統一發展,但專制主義是一種獨裁統治,有弊無利。在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都有一定的好處,它們都起到了鞏固了國家政權的作用。
中央集權
centralization of authority
中央集權的產生最早由中國戰國時期思想派系之一的法家系統提出君主專制形式所衍生出的一種政治結構,法家代表之一的韓非子在他的論著中認為:在現有社會局勢混亂,割據勢力強大的情況下,需要君王統一國內一切力量來維護統治,這便需要有一個權力集中的政府來輔助君王統治國家,擴大領土。同時在當時社會中農業自然經濟需要有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發展,同時作為社會中主要生產資料的佔有者地主而言,也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政府鎮壓農民的反抗,來維護自己對土地的所有權。
秦成為第一個將中央集權付諸實施的國家,公元前3世紀秦國商鞅推行的變法初步確立了中央集權的雛形:將地方一級官員的委任權劃歸中央,並統一了部分物資的流通。這為日後秦有能力統一六國,建立一個統一的國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當秦帝國正式建立的時候,李斯利用已有的經驗建立郡縣制,並統一地方文字、財經、度量衡,建立了一個實際意義上的中央集權國家。
隋朝時期隋文帝成功的進行了一次中央集權的改革:推行三省六部制,將中央政府的權力進行了劃分,不僅令政府機構效率、職權范圍提高,也使各官員的權力相對分散,保證了皇權的穩定,從而加強了中央集權的穩定性。唐朝在這一改革的基礎之上進一步加深改革,並廣泛推行科舉制度,提高了官員整體文化素質,令平民也有機會成為社會的上層人物,穩定了中央集權後帶來的社會底層不穩定因素。這次成功的改革經驗也傳至中國的周邊國家,加強了這些國家的集權體制。
公元14世紀,中央集權的影響逐步為君主專制所替代,通過設立一些特務機構加強了帝王對政府、社會的管轄,在中國,清朝廢除行省,設立三司,設立軍機處;印度莫卧兒帝國則在17世紀中葉建立一套極為完善的集權整體,標志著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的發展達到了頂峰。15世紀後期到16世紀初,歐洲許多國家建立了中央集權制。隨著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發展,資本的集中要求政治權力的集中,更趨向於中央集權。採用單一制的資本主義國家,多實行中央集權;採用聯邦制的資本主義國家,地方政府雖有相當的權力,但國家大權仍集中在中央政府手中。
隨著19世紀中期後大批的中央集權國家半殖民半封建化的開始,中央集權制遭到近代民主制度的強烈沖擊。尤其是要求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的近代民主政治制度,其理念正是對中央集權的全面否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實行中國共產黨宣稱代表了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會制,號稱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相結合。
Ⅲ 中國國家權力的象徵「青銅鼎」,是怎樣造出來的
人類文明進化史上,曾經出現了以下四個時期:石器時代、銅石並用時代、青銅時代以及鐵器時代。而中國的古代人民,早在青銅時代便創造了獨樹一幟的青銅文化,青銅器的出現讓中國古代人民的生活由原始邁入文明。不但如此,青銅器在人類生活中的應用,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夏、商、周時期是青銅器發展的第一個巔峰時期,隨著時間的流逝,古代人民對於青銅的冶煉技術愈發成熟,對於青銅器的圖騰紋案雕刻愈發美輪美奐。因此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古代青銅器的鑄造,步入了又一個高潮期。
青銅鼎作為青銅器中,最能代表至高無上權力的器物,在春秋戰國時期時刻展現著其耀眼的風采,所以青銅鼎成為了中國古代燦爛文化的載物之一。
本文將為大家詳細介紹春秋戰國時期青銅鼎的起源、功能、以及藝術特色等等。
六、結語
鼎,是文明的見證,也是文化的載體。青銅鼎作為中國古代的禮器之首,是青銅器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原始社會時期,原本只是普通炊具,。但到了原始社會末期,鼎的性質發生變化,其中一部分作品製作加工講究起來,體量也加大了,實用意義逐漸減弱,逐漸成為權勢的象徵物。
青銅鼎的發展歷經了漫長的歷史,承載了古人的智慧與審美,也凝聚了民族的力量與精神。它的造型雄偉祥和,古樸端正,象徵著王權。
有史學家認為,青銅鼎是我國青銅藝術成熟期最具有審美價值的青銅藝術品,它充分體現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以及燦爛的文明,是舉世無雙的瑰寶。
Ⅳ 什麼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制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根本的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1954年9月15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舉行,標志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來,中國人民找到了實現民主權利的制度載體。
這是我們國家政治文明發展史上的一個偉大跨越,是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偉大創造。
一個國家的性質是這個國家的國體,一個國家的政權組織形式是這個國家的政體。我國的國體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與之相適應的政體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這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意願和奮斗的結果。在我國,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下,整個國家機構按照一切權力屬於人民和民主集中制的原則組成和運轉。
這就是按照法定的程序,由選區選民或者選舉單位在民主選舉的基礎上產生各級人大代表,組成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即國家權力機關,再由其產生其他國家機關,行使國家權力;
各個國家機關以及中央與地方合理地劃分職能,在中央統一領導下充分發揮地方的主動性、積極性,使國家權力既避免過分集中又避免不必要的牽扯,從而保證國家的各項工作有序、高效地進行。
Ⅳ 中國近代器物之變,制度之變,思想之變,風尚之變
是寒假作業吧……。。。
器物:洋務運動
19世紀60年代——90年代 李鴻章 張之洞 創辦招商局 漢陽鐵廠 北洋水師等 影響:中國近代化的開端 減緩了中國半殖民化的進程,促使了教育軍事海防近代化,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隨著1894-1895年的那場甲午中日戰爭中國的慘敗洋務運動最終破產
制度:百日維新
1898 康有為梁啟超 辦學報 提出廢除八股 裁撤綠營 開鐵礦 改革吏治 辦新式學堂等 影響:資產階級的第一次愛國救亡改良運動,近代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但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妥協性,以及發展的不完善,所以失敗了
制度:辛亥革命
1911年10月10日 孫中山等人 武昌首義 各省響應,軍政府林立,南北議和 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結束了二千多年的帝制!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思想:新文化運動
1915年開始的 以陳獨秀的新青年發表為標志, 打著科學 民主的旗號 實行革新 意義:封建思想遭到批判沖擊 民主科學思想得到傳播 為五四運動的爆發做了思想准備
風尚:可能是五四運動。http://ke..com/view/14478.html?wtp=tt
不打了太麻煩,網址給你,自己去對著看看吧~大致是這幾個事件。。。
祝你寒假愉快。
Ⅵ 制定物權法的必要性
一、制定物權法的必要性。物權法是規范財產關系的民事基本法律,調整因物的歸屬和利用而產生的民事關系,包括明確國家、集體、私人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以及對物權的保護。我國的民法通則、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產管理法、農村土地承包法、擔保法等法律對物權作了不少規定,這些規定對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改革的深化、開放的擴大和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發展,為了適應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有必要依據憲法,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制定物權法,對物權制度的共性問題和現實生活中迫切需要規范的問題作出規定,進一步明確物的歸屬,定分止爭,發揮物的效用,保護權利人的物權,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物權制度。制定物權法是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需要。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通過制定物權法,明確國有財產和集體財產的范圍、國家所有權和集體所有權的行使、加強對國有財產和集體財產的保護,有利於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明確私有財產的范圍、依法對私有財產給予保護,有利於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制定物權法是規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需要。產權明晰、公平競爭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通過制定物權法,確認物的歸屬,明確所有權和用益物權、擔保物權的內容,保障各種市場主體的平等法律地位和發展權利,依法保護權利人的物權,對於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具有重要作用。制定物權法是維護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需要。隨著改革開放、經濟發展,人民群眾生活普遍改善,迫切要求切實保護他們通過辛勤勞動積累的合法財產、保護依法享有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等合法權益。通過制定物權法,明確並保護私人所有權、業主的建築物區分所有權、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以維護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激發人們創造財富的活力,促進社會和諧。制定物權法是實現2010年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目標的需要。物權法是民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起支架作用、不可或缺的重要法律。制定物權法是在本屆全國人大任期內基本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重要步驟。
Ⅶ 中國古代皇權與相權的關系變化及其原因
關系:君權與相權經歷了一段「宰相制度時而強化,時而衰弱的過程」和「相互依存的過程」,那麼在政權上肯定也有沖突和對立以及摩擦。
原因:
1、在君臣矛盾關系中,宰相由於位高權重,作為皇帝副手,處於首當其沖的特殊地位。
2、宰相及其所代表的官僚組織又是封建社會中最有組織性的社會力量之一。
3、以宰相為代表的官僚組織必然會在通行中發育出某種不受君主意志所左右,自行其是「自主性」傾向,使官僚組織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異他於君主意志,相對獨立的力量。
丞相為中國古代皇帝的股肱,典領百官,輔佐皇帝治理國政,無所不統,所以相權只比皇權低一點,如果統治者弱,那麼相權則會威脅到皇權。
(7)中國的一物一權制擴展閱讀:
相權在斗爭環境下,君權專制易形成暴政統治和導致腐敗現象的出現,成為阻礙歷史發展的因素,在思想方面獨尊一家,鉗制了人們的思想,出現了萬馬齊喑的可悲局面。
在明清時期,君主專制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發展,束縛了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其危害尤為嚴重。
從歷史發展來看,唐朝以前以積極作用為主,使得中國長期以來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明清時期則以消極作用為主,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說明封建制度走向衰。
Ⅷ 中國有多少個朝代
中國共有24個朝代。24個朝代分為:
夏、商、周(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漢(西漢、東漢)、三國時期(魏、蜀漢、吳)、晉(西晉、東晉)、南北朝[南朝(宋、齊、梁、陳)、北朝(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
隋、唐、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十國[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宋(北宋、南宋)、遼、西夏、金、元、明、清。
夏朝簡介:
夏朝(約前2070~前1600)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一般認為夏朝共傳14代,17後(夏統治者在位稱「後」,去世後稱「帝」),延續約471年,為商朝所滅。
根據史書記載,禹本來傳位於益,但益卻讓位給禹的兒子啟,這段歷史被看作是中國歷史上「家天下」的開始。從夏朝的建立開始。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與夏後氏中央王室在血緣上有宗法關系,政治上有分封關系,經濟上有貢賦關系,大致構成夏王朝的核心領土范圍。
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東至河南省、山東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處,南達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這個區域的地理中心是今河南偃師、登封、新密、禹州一帶。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中國歷史朝代
Ⅸ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利屬於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二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人民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
憲法以法律的形式確認了中國各族人民奮斗的成果,規定了國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是國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9)中國的一物一權制擴展閱讀:
憲法通過確認中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保障廣大人民群眾在國家中的主人翁地位;通過確認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為人民當家做主奠定了經濟基礎;通過確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為人民當家做主提供組織保障。
依據有關法律規定,還確認廣大人民通過其他各種途徑和形式,參與管理國家事務和其他社會事務的權利,把人民當家做主貫徹到國家和社會生活各個領域。
Ⅹ 中央集權制度
封建中央集權的主要任務是削相權和地方權利,即封建矛盾的兩大主線
(1)解決相權;秦;始皇創皇帝制、中央行三公九卿(丞相、太尉、御士大夫)開創了中央集權制度的先河、漢;起用布衣為相,設置尚書台,『雖置三公,事歸台閣』唐推三省六部,相互牽制。宋行二府三司分宰相兵權和財權。明清廢宰相設軍機處封建集權由中央集權發展至君主專制的頂峰
(2)秦地方行郡縣制,漢前期郡國並行後削地方王國設刺使作監察東漢改稱州牧作為地方實體。隋廢郡。唐設道作為監察區。宋改道為路、地方設文官。元行行省制度,其下為路府州縣。
評價;中央牢牢控制地方權利,造成地方對中央的依賴,為上侍從,難免人浮於事,地方沒有相應的權利難以實施有效的治理。君主專制使得皇帝三權合一,不受任何約束和監督,具有個人獨斷和隨意性難免出現失誤。所有這些使得剛剛萌芽的資本主義在中國舉步為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