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美雙方關於知識產權的官司。勝訴敗訴的均可。
中國企業突破專利壁壘 打贏中美知識產權第一案
中國通領科技集團董事長陳伍勝內不久前容拿到了美國法院下達的中美知識產權官司勝訴的判決書,雖然這是中國企業首次在中美知識產權領域拿到勝訴判決書,陳伍勝卻顯得出奇的平靜。
7月11日,也就是陳伍勝拿到勝訴判決書的第二天,他受國家知識產權局的邀請,出席了國家知識產權局召開的知識產權專題學習會,並作了報告。他向國家知識產權局的官員們詳細介紹了通領科技集團知識產權工作開展情況,以及相關涉外知識產權訴訟過程。而此次知識產權專題學習會也是國家知識產權局首次邀企業家在國家知識產權局做知識產權方面的講解。
打贏中美知識產權第一案
"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不抗爭,就意味著行業的技術制高點和知識產權永遠受制於人,我們只能給人家做低端產業。"陳伍勝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說。談到三年前開始的那場中美知識產權紛爭,陳伍勝彷彿又回到了那段痛苦的日子。
2004年,由通領科技集團生產的GFCI
Ⅱ 國際知識產權糾紛怎麼處理
如果你有在國際上的知識產權糾紛,可以向國際知識產權仲裁組織提出上訴,但是回一定要自己收集好答證據,具體就是你認為侵權的廠家的信息與證據。要詳細越好,但是由於跨國審理時間會比較長,採取時間也會比較慢,需要有一定耐心和實踐經歷,這個組織的總部設在美國,不可以接受網上投訴,只能去現場接受申請投訴。
Ⅲ 求一個國際貿易中關於知識產權糾紛的案例
2004年是中國對外貿易的又一個快速增長年, 在2002年增長2118%、2003年增長3711%的基礎上, 2004年中國對外貿易增長了3517%。進出口總額首次超過10000億美元, 達到11548億美元, 在世界貿易中的排名從2003 年的第四位上升到第三位。年度進出口增量在2002 年超過1000 億美元、2003年超過2000億美元的基礎上, 超過了300O億美元。
知識產權保護業已成為當前社會的熱門話題, 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似乎已成為人們的共識。然而, 制定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的目的不是保護知識產權本身, 而是激勵創新, 維護社會公平, 進而推動社會經濟全面進步。恰恰是在達到上述目的方面, 片面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可能步入誤區, 反而不利於實現知識產權制度的初衷。
以上數據反映了中國對外貿易快速發展的態勢, 但同時中國企業在海內外市場遭遇知識產權糾紛的消息此起彼伏, 知識產權已成為中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過程中無法迴避的焦點。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 知識產權與國際貿易的聯系日益密切。因此, 各國在大力鼓勵發展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的同時, 十分關注出口商品和技術的知識產權保護。知識產權, 在一些企業看來已成為不可觸摸的禁區, 而在一般民眾眼裡, 則成為一種壟斷, 一種現代文明下的「弱肉強食」。但是, 不管怎樣, 國內企業因知識產權問題而蒙受經濟、名譽雙重損失現象已經屢見不鮮, 重視「知識產權」的警鍾已在我們耳邊敲響。
當中國加快融入全球經濟的時候, 知識產權危機卻給我們亮起了紅燈。2005 年1 月, 中國步入WTO後保護期不久, 國際巨頭英特爾起訴中國某企業生產的語音卡侵犯其專利, 間隔不久日本三洋開始了與深圳比亞迪關於電池專利的糾紛。在2 月, 美國電子娛樂協會( ESA) 向美國商務代表提交了一份來自國際知識產權保護聯盟( International IntelllectualProperly A lliance簡稱IIPA) 的報告指出: 中國與馬來西亞、俄羅斯一道成為全球游戲軟體盜版最為嚴重的三個國家。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偽正版製造地, 消費國和輸出國。當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以及中國產品在全球市場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時候, 知識產權危機給這一全球化進程蒙上了一層陰影。來自美國、歐盟、日本、韓國等專利大國的知識產權壓力已經對中國構築了一道高高的門檻。通過知識產權來打壓中國企業和中國產品, 使中國企業進入一種國際化的怪圈循環: 生產———跨國公司專利限制———巨額專利許可費以及侵權費的支付———再生產。
國際知識產權保護加強影響中國企業全球化過程, 是因為中國企業缺乏自主擁有的知識產權而必須支付的巨額專利費用, 或者因為知識產權訴訟所產生的巨額費用大大增加了企業的各種成本, 使中國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顯著降低, 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和跨國生產也受到影響。在微觀層面, 知識產權壁壘通過企業付出巨額專利使用費以及侵權費用, 降低其產品市場競爭力, 減少市場份額並壓縮了利潤空間, 這就是知識產權的短期效應; 而從長期來看, 由於企業利潤降低而減少的資本積累將導致企業對技術研發投入的不足, 無法從根本上改善企業的技術結構和產品結構, 這在以技術為核心競爭力的時代將使企業不可避免地走上絕境。在宏觀層面, 整個相關產業將會因為知識產權壁壘而在短期內減少產品的生產和銷售數量。在以市場為命脈的營銷時代, 該產業將無法抵制因為市場縮小而導致的產業萎縮, 如果這種局面持續較長時間, 產業將最終在競爭中消亡。這對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狀況、國際經濟主權以及未來中國科技的世界地位問題都產生重大影響。毫無疑問, 在全球經濟進入產業結構重構的時代, 缺乏知識產權的中國企業將無力改變自己處在產業鏈末端和價值鏈下游的不利局面, 在全球化中受制於別人。
Ⅳ 國際知識產權糾紛司法解決途徑的優缺點
國際知識產權糾紛解決的主要方法有協商、調解、行政處理、仲裁和訴訟五專種。協商是指雙方當事屬人在知識產權糾紛發生後,在自願互諒的基礎上,按照有關法律的規定,通過直接的協商和談判,自行達成和解協議,從而使糾紛得到解決的活動。調解是指知識產權糾紛發生後,經雙方當事人申請,由人民法院、仲裁機構或調解人從中協調,使雙方當事人在自願協商的基礎上,互作讓步,達成協議,從而使糾紛得到解決的活動。行政處理是指知識產權糾紛有關的當事人或者不特定第三人請求知識產權行政管理機關處理其知識產權糾紛或與知識產權有關的侵權等違法行為的活動。仲裁是指知識產權糾紛雙方當事人在自願基礎上達成協議,將糾紛提交仲裁機構審理,由仲裁機構做出對爭議雙方均有約束力的裁決的解決糾紛的制度。當事人可以根據仲裁裁決或調解書要求對方承擔責任或履行義務,也可請求人民法院強制執行。民事訴訟是指人民法院在知識產權糾紛雙方當事人的參與下審理和解決知識產權糾紛案件的訴訟活動。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做出要求對方承擔責任或履行義務的判決書或調解書,並可請求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Ⅳ 如何應對知識產權海外訴訟
2、主動研發並積極在美國申請專利
對於無法規避設計而又是產品核心技術的,則應積極並盡早在美國申請專利,以便獲得主動而穩定的權利,避免受制於人,又繳納高昂的專利使用費,同時也是今後與他人進行專利對抗和談判的籌碼。
3、全面深入了解337調查和美國專利訴訟規則及程序,做到知己知彼,掌握主動。
4、建立完善的知識產權制度與權利,以便全面了解市場動態、競爭對手狀況和知識產權布局,做到及早了解,及早防備,應對從容。
5、內部知識產權人才儲備,有效保持與外界知識產權中介機構的合作。
知識產權人才對專業性要求極高,企業擁有懂外語、法律、管理兼備的專門人才是必須的,同時與外部包括有豐富從事經歷的專業知識產權律師事務所,及專利代理事務所的穩定合作將保證企業一旦涉及337調查或美國專利訴訟時臨陣不亂,應對有序。
(1)碰到337調查企業不可不予理睬,也不應盲目應訴,應結合應訴成本、當事人啟動調查的目的等多項因素綜合考慮並決定是否參加應訴。如果企業是直接的產品生產商且依賴出口嚴重則應考慮應訴。
如果企業是銷售商,若調查對其品牌沖擊嚴重則應考慮應訴。
如果企業是銷售商,因為對產品的銷售有選擇權,故可慎重考慮是否應訴。
2、選定有經驗的律師應對調查
337調查涉及美國知識產權的實體與程序法律,專業性要求極高,加上在美國本土展開,聘請專業的美國律師十分必要,但基於涉訴訟成本,語言溝通,及取證方便等因素,配備中國本土專業的知識產權律師對企業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中國律師的收費相對美國律師有較大差距,更為重要的是,民族認同感、客戶忠誠度高,語言溝通順暢及節省大量取證時間和費用,都是二地律師合作所需要的基礎。
3、在綜合分析把控涉案證據,案情優劣分析、訴訟程序運用的基礎上尋求主動出擊,力爭啟動專利無效。
如果企業經全面收集、分析涉案證據並仔細研究比對涉案專利權利保護范圍,認為可以啟動專利無效程序的,應首先考慮從源頭上消滅對手專利,以徹底掃清出口障礙。
若無法實現無效,則應考慮不侵權抗辯,公知技術抗辯,禁止反言抗辯及合同抗辯等訴訟策略,以尋求反擊。4、運用各種訴訟策略應對調查
被申訴人若對手中掌握的證據有信心還可採用反訴方式來牽制對手並變被動為主動。
同時在調查外結合採用與對手判斷或在國內外再啟動相應的以申請人為被告的專利訴訟或相應救濟措施以期迫使對方求和或讓步。
總之337調查並無想像中可怕,因為不了解所以畏懼,因為未設防所以被動,我國企業只要做到以高瞻遠矚的眼光,未雨綢繆的行為。337調查,我們可以應對!
Ⅵ 律師,要怎麼去應對跨境知識產權糾紛訴訟
這個的解復決方法主要有協商、調制解、行政處理、仲裁和民事訴訟五種。
還是建議你先協商調解 實在不行,只能採取後面的方法了,但要注意管轄問題。
仲裁是指知識產權糾紛雙方當事人在自願基礎上達成協議,將糾紛提交仲裁機構審理,由仲裁機構做出對爭議雙方均有約束力的裁決的解決糾紛的制度。
當事人可以根據仲裁裁決或調解書要求對方承擔責任或履行義務,也可請求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做出要求對方承擔責任或履行義務的判決書或調解書,並可請求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Ⅶ 知識產權訴訟種類有哪些
你好,
知識產權訴訟的分類:
1、知識產權民事訴訟
(1)知識產權侵權訴訟
除了侵犯我國民法通則予以明確的民事權利也包括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即侵害)
(2)知識產權歸屬訴訟
就知識產權的權利歸屬發生的訴訟,簡稱權屬糾紛。
(3)知識產權合同訴訟
就知識產權的取得、轉讓、使用等交易行為產生的糾紛,在取得環節與權屬訴訟有交叉。
2、知識產權行政訴訟
(1)由國家行政機關作出的行政裁判引起
專利權和商標權需要行政機關確權,依相關知識產權法律,當事人對該確權決定不服可以向行政裁判機關(即專利復審委員會和商標評審委員會)申請復審,對該復審決定(其實質是行政裁判)不服,提起的行政訴訟。
(2)由國家行政機關做出的詳細行政行為引起
在知識產權確權和轉讓、使用過程中,確權機關依相關知識產權法,對當事人作出具體行政行為(包括行政決定、行政許可和行政處罰等),行政相對人不服提起的行政訴訟。
(3)由地方知識產權治理機關行政執法引起
對於具有知識產權執法權的地方各級知識產權管理機關,可以對侵犯知識產權等違法行為進行處罰和調解,相對人對該處罰或者調解決定不服的,可以向該行政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3、知識產權刑事訴訟
我國刑法規定只有以下七種行為構成知識產權犯罪:
(1)假冒注冊商標罪;
(2)銷售假冒注冊商標商品罪;
(3)非法製造、銷售非法製造的注冊商標標識罪;
(3)假冒他人專利罪;
(4)侵犯著作權罪;
(5)銷售侵權復製品罪;
(6)侵犯商業秘密罪。
律師在知識產權刑事案件中可以協助被害人(權利人)進行舉報啟動公訴程序,可以代理被害人提起自訴,也可以擔任犯罪嫌疑人的辯護人。
4、知識產權仲裁
主要在知識產權合同糾紛中,特別情況可以在權屬或者侵權糾紛中根據事後協議選擇仲裁。
Ⅷ 知識產權訴訟審理期限是多長
《專利法》第62條規定:侵犯專利權的訴訟時效為二年,自專利權人或者利害內關系人得知或者應當得容知侵權行為之日起計算。專利權人於授權之日前得知或者應當得知的,時效自專利授權之日起計算。訴訟的時效有兩個起算點:一是專利授權之日;二是專利權人得知或應當得知行為之日,以其中的晚者為實際起算點。
Ⅸ 知識產權訴訟的訴訟費的收取標準是什麼
根據訴訟費用交納辦法的規定,針對知識產權民事案件所交納的訴訟費用,要求沒有爭議金額或者價額的,每件交納500元至1000元;有爭議金額或者價額的,按照財產案件的標准交納。涉及到商標、專利、海事行政案件的訴訟費則是每件交納100元。
財產案件根據訴訟請求的金額或者價額,按照下列比例分段累計交納:
1、不超過1萬元的,每件交納50元;
2、超過1萬元至10萬元的部分,按照2.5%交納;
3、超過10萬元至20萬元的部分,按照2%交納;
4、超過20萬元至50萬元的部分,按照1.5%交納;
5、超過50萬元至100萬元的部分,按照1%交納;
6、超過100萬元至200萬元的部分,按照0.9%交納;
7、超過200萬元至500萬元的部分,按照0.8%交納;
8、超過500萬元至1000萬元的部分,按照0.7%交納;
9、超過1000萬元至2000萬元的部分,按照0.6%交納;
10、超過2000萬元的部分,按照0.5%交納。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107條規定:當事人進行民事訴訟,應當按照規定交納案件受理費。財產案件除交納案件受理費外,並按照規定交納其他訴訟費用。
訴訟費包括兩個方面:
案件受理費。就是人民法院決定受理當事人提出的訴訟後,依法向當事人收取的費用。案件受理費可分為非財產案件受理費(如離婚、侵犯公民肖像權、名譽權等因人身關系或非財產關系提起的訴訟)財產案件受理費(如債務、經濟合同糾紛等因財產權益爭議提起訴訟)。
其他訴訟費用。人民法院除了向當事人收取案件受理費外,還應收取在審理案件及處理其他事項時實際支出的費用。主要包括:勘驗費、鑒定費、公告費、翻譯費;證人、鑒定人、翻譯人員在人民法院決定開庭日期出庭的交通費、住宿費、生活費和誤工補貼費;採用訴訟保全措施的申請費和實際支出的費用;執行判決、裁定或者調解協議所實際支出的費用;人民法院認為應當由當事人負擔的其他訴訟費用。
訴訟費的繳納不僅僅包括了法律規定所要繳納的案件受理費之外,還包括在訴訟過程能夠中產生的證人交通費、鑒定費、訴訟保全費、調解費等其他的各項費用,只不過這些費用的承擔者由法院判定且不是在立案階段所需要繳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