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著作權制度正當性的三種學說
1、從法學史的視角觀察,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就是一部「為權利而斗爭」的歷史專。
2、在人類屬社會所追求的法律體系的構成中,權利是其基本要素,「一切法的領域均受到它的穿透和吸引」。
3、著作權的產生及其權利體系的形成折射出法學理論上的權利觀念及其理論的演進與理念思考。
② 如何理解著作權合理使用制度
著作權「合理使用」制度是各國著作權制度中對著作許可權制的主要內容。合理使用制度體現了著作權法保護作者和其他著作權人的利益與促進知識與信息廣泛傳播的雙重目的。合理使用的正當性可以從多方面加以認識,包括激勵與接近之平衡、憲法與公共利益、以交易成本和古典經濟學為基礎的經濟學分析等。在網路環境下,著作權合理使用制度仍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我國頒布實施的《信息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對合理使用的規定即是這種體現。
「合理使用」是指在一定條件下不經著作權人的許可,也不必向其支付報酬而對作品所進行的使用。合理使用制度最直觀的考慮是不允許使用他人作品會阻礙自由表達與交流思想,它最關注的是非營利目的的使用。換言之,「合理使用」原則允許在不經著作權人許可的情況下對著作權作品進行使用。它服務於一種設計,這種設計是要確保著作權人對作品表達性方面的控制而又不會延伸到作品不受著作權保護的方面。
合理使用制度作為著作許可權制最重要的一種形式,自然可以定位於對著作權的限制。從各國著作權法的規定看,著作權法對著作權這種專有權都規定了一些限制。其中有些限制適用於作品或者與作品相關的某些方面,如著作權人發行和展示作品的專有權受制於首次銷售原則限制;而有些限制適用於著作權作品使用的特定類型,如引用方面的合理使用。對合理使用來說,該原則也是對所有著作權人專有權利的某些方面的限制。如計算機程序復製品的所有人為了備份而製作一個復製品,根據合理使用原則,沒有侵犯程序著作權人的著作權。在合理使用原則下,本來由著作權人控制對作品著作權使用的行為如復製作品,可以由使用者自由使用。從各國著作權法的規定看,批評、評論、新聞報道、教學、學術和研究等性質的對作品的使用被劃定為合理使用行為。也就是說,著作權法列舉了一些特定的使用作為合理使用行為。但是,在具體涉及到合理使用判斷的著作權案件中,無論一個使用作品的行為是否被列入有限分類的行為,都不能簡單地確定是否為一種合理使用。沒有在明確的分類中的作品使用也可能是合理使用,而在列舉范圍內的行為也可能不是合理使用。各國在司法實踐中也發展了判斷合理使用的標准和方法。如在美國,法院首先考慮行為是否列入了一個或幾個廣義和模糊的對合理使用的分類中,然後考慮界定合理使用的因素。在確定被告行為是否為合理使用時,法院考慮的因素包括:使用的目的和性質、作品的性質、作為一個整體的著作權作品被使用的量和實質部分、使用效果對著作權作品的潛在市場和價值的影響。
③ 以下關於著作權概念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著作權,分為著作人格權與著作財產權。其中著作人格權的內涵包括了公開發表權、姓名表示權及禁止他人以扭曲、變更方式,利用著作損害著作人名譽的權利。著作財產權是無形的財產權,是基於人類智識所產生之權利,故屬知識產權之一種,包括重製權、公開口述權、公開播送權、公開上映權、公開演出權、公開傳輸權、公開展示權、改作權、散布權、出租權等等。著作權要保障的是思想的表達形式,而不是保護思想本身,在保障私人之財產權利益的同時,須兼顧文明之累積與知識之傳播,演算法、數學方法、技術或機器的設計均不屬著作權所要保障的對象。
他的原則有(一)保護作者權益為核心的原則
作者是從事創造性智力勞動的勞動者,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他們的創造性智力勞動應當受到全社會的尊重和法律的保護。由於作者是作品賴以產生的源泉,沒有作者,無從談起作品的利用和傳播,更不可能有整個社會的精神文明和文化科學的建設。所以維護作者的合法權益,就是保護創作的源泉。只有作者的權益得到充分有效的保護,才會激勵人們的創造熱情,使社會獲得生產精神財富的重要源泉。因此,著作權法在調整作者和使用人乃至公眾利益的關系中,將維護作者的權益置於首要和核心的地位。維護作者權益在著作權法中主要體現在維護著作權人的人身權和財產權。對侵害著作權人合法權益的各種侵權行為給予制裁。
(二)鼓勵作品傳播的原則
廣泛深入地傳播作品,使之滿足社會公眾在物質和精神上的需求,是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創作的根本目的。作品的廣泛傳播離不開大眾媒體和傳播者的勞動。傳播雖然不直接創作作品但也需要付出投資和一定程度的創造性勞動,才能使作品以一種恰當的形式表現出來為公眾所接受和使用。傳播媒體和傳播者的投入及產生的合法權益不應被忽視。他們的勞動成果受到應有的保護是著作權制度不可缺少的內容。隨著技術的發展,傳播手段越來越先進、便捷,各種新的傳播媒體層出不窮。從古代的活字印刷到現代的靜電復印、激光照拍、電子掃描,從最初的文字傳播、現場表演到現在的廣播電視聲像傳播、錄音錄像製作及再現,以至於發展到通過國際互聯網進行的文字圖像聲音的傳播。著作權法律制度對各種傳播媒體的合法權益給予積極保護,不僅是對作品的創作和傳播的有力保證,同時也是著作權制度自身不斷發展和完善,以適應新技術飛速發展,具有強大生命力的體現。我國著作權法調整廣義的著作權關系,第4章專章規定了作品傳播者的權利,包括表演者的權利、錄音錄像製作者的權利、廣播電視組織的及出版者的權利,從而體現了我國著作權法鼓勵作品傳播的立法原則。
(三)作者利益和公眾利益協調一致的原則
文學藝術作品作為人類精神文化財富的一部分,具有較強的承襲性。任何作品都離不開對前人優秀文化成果的繼承和借鑒。人類文學藝術本身就是在繼承、創新、發展的基礎上積累起來的。因此,作者對其創作成果充分享有人格權、財產權的同時,不能將權利的行使絕對化,以至於妨礙了社會文化藝術和科學事業的進步。另外,從作品的傳播和使用來看,作者、作品傳播者與廣大群眾之間產生了權利義務關系,涉及到各個主體的利益。著作權法不僅要鼓勵優秀作品的創作與傳播,而且要鼓勵公眾學習知識,了解信息,以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這就需要法律對公眾利用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提供便利條件。因此,著作權法在保護作者和作品傳播者利益的同時,還要對他們的權利進行一些必要的限制,以平衡作者與社會公眾之間的利益關系。這一原則在著作權立法中,通過作品的合理使用、法定許可等規定而得以體現。
④ 著作權作品的獨創性與專利技術創造性標准有何差異
1)兩者的保護對象不同
著作權所保護的並非作品的思想內容,而是表達該思想內容的具回體形式。專答利權則不同,專利法所保護的是具有新穎性、創造性、實用性的發明創造,它拋開表達形式而深入到技術方案本身。
(2)兩者的保護條件不同
著作權並不要求保護的作品是首創的,而只要求它是獨創的。而對於同一內容的發明,專利權只授予先申請人。這是「獨創性」與「首創性」即兩者保護條件的差異。
3)兩種權利產生程序不同
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著作權均伴隨著作品的創作完成而自動產生,無須履行任何注冊登記手續。而相同內容的幾項發明創造只能授予一項專利,排斥了其他有相同創造成果的人享有相同權利的可能性,所以必須採取國家行政授權的方法確定權利人。專利權的產生需要專利機關的特別授權,經過申請、審查、批准、公告,頒發專利證書等程序才能產生。
(4)兩者的適用領域不同
著作權所保護的作品主要涉及文學、藝術領域。而專利權主要發生在工業生產領域,與產品的技術方案息息相關。
⑤ 試述著作權客體制度
著作權客體,即著作權所保護的對象,一般是指作者創作並受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我國著作權法所稱的作品(works),亦稱著作,是指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並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智力創造成果。獨創性是作品受著作權保護基本前提條件,但有形復制並不一定是作品受著作權保護的前提條件。一、作品受著作權保護的原則(一)獨創性——作品受著作權法保護的實質要件在著作權領域中,獨創性,亦稱原創性(originality),是指作品中作者個性表達方式或表現形式,即使個性的分量十分微小。「個性」是指作品具有某種屬於作品類型不同,例如科技作品、文學作品、原作、演繹作品,作者表達個性程度也有所不同。但是,有的作品之間存在一一對應的關系,例如,把漢字作品變成漢語拼音作品,將五線譜的作品改寫為簡譜作品,對作品進行數字化,幾乎沒有獨創性,著作權法視為同一作品加以保護。有學者認為獨創性應包括創造性,即要求作品體現作者一定的創作高度[2]。反對此說的學者認為,對創作高度的要求,是把工業產權法中創造性的條件不合理地搬進了著作權法[3]。獨創性不同於新穎性,因為新穎性是指事物具有以往所沒有的特徵。具有獨創性的作品可能與其他作品相同或者相似,不具有新穎性。具有新穎性的作品可以具有獨創性,也可以不具有獨創性。例如,某人編寫某一地方從未有過的電話簿,此作品具有新穎性,但是,電話簿編寫方式有限,缺乏個性,不具有獨創性。(二)著作權保護作品的表達形式1.思想與表達的二分原則著作權只保護作品的表達形式,而不保護作品所表達的思想,在理論上被稱為「思想與表達二分原則」(The Idea/Expression Dichotomy)。TRIPs協定第9條第2項規定「版權保護擴展到表述,而不適用於思想、程序、操作方法或者數學概念」就是此原則的法律體現著作權保護作品中的思想表達形式,即作品的文字、數字、符號、色彩、線條等及其組合,它們可能以復制、表演、展覽、廣播等方式對作品進行使用。人們可以單個地借用作品表達形式的不同成份,如:個別事實、觀念、主題、結構、方法、文學風格、文學形式、藝術手法、詞彙等。但是,引用反映作品個性的全部表達形式成份則是非法的。著作權不保護作品思想內容。如果承認著作權人對有關思想本身的專有權利,一方面,束縛這些思想的傳播並因此而阻礙智力創作自由,另一方面,一個人公開他的思想後,除可以用專利保護外,難以阻止他人使用這一思想。著作權也不保護作品的思想內容的實際應用。人們對作品思想內容的利用,不需要作者事先許可。這項原則適用於任何類型的作品,尤其適用於科學作品、技術作品等。例如,1946年在華盛頓簽訂的《美洲文學、科學和藝術作品作者權公約》在其第4條第3款中規定:「本公約提供的保護不包括科學思想的工業應用」。當然,將他人的思想任意利用可能會造成某種損害,例如阻礙技術的創新和發展。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通過專利法、不正當競爭法等其他知識產權制度予以保護。2.表達與思想融合原則如果某種思想內容只有唯一或者有限的表達方式,作品中的思想內容與表達形式不可分離,表達形式與思想內容都不受著作權保護[4]。在理論上,這被稱為「表達與思想融合原則」(The merger doctrine)。其理由在於著作權對唯一或者有限的表達方式的保護將會阻礙它們所表達的思想傳播,與著作權的立法宗旨相悖。例如,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的《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第29條規定:「軟體開發者開發的軟體,由於可供選用的表達方式有限而與已經存在的軟體相似的,不構成對已經存在的軟體的著作權的侵犯。」該規定是表達與思想融合原則在我國法律中的具體體現。3.著作權並非完全不保護作品的思想內容《伯爾尼公約》第6條之2規定作者有權反對對其作品的任何有損其聲譽的歪曲、割裂或者更改行為,或其他損害行為 。我國《著作權法》第10條規定保護作品完整權,即保護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權利;第33條規定報社、期刊社對內容的修改,應當經作者許可。因此,作品的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一定程度的保護,但對內容的保護僅限於他人不得歪曲、篡改或者出版者的未經授權的修改,其他人仍可自由使用作品的思想內容 [5]。(三)作品的價值、用途、表達形式等與著作權保護無關盡管作品的價值、用途、表達形式可能存在差異,但仍然受到著作權同等保護。例如,澳門《著作權及有關權利之制度》(澳門法令第43/99/M號)第1條第1款規定:「在文學、科學或藝術領域內之原始智力創作,不論其種類、表現形式、價值、傳播方式或目的為何,均屬受著作權法保護之作品。」著作權對作品的保護並不以其文化或藝術價值(或質量)為條件。價值(或質量)和獨創性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概念。即使作品毫無價值,著作權法給予的保護與價值極高的作品保護完全是同等的,即著作權法給予作品的保護是最基本、最低層次的保護。著作權對作品的保護並不考慮其用途。盡管有的作品是為了某種商業活動或工業活動的需要而創作,但是著作權還是為其提供保護,禁止任何未經許可的復制、發行、網路傳播等。作品的表達方式或方法的差異也並不影響著作權的保護。《伯爾尼公約》第1條規定:「『文學和藝術作品』一詞包括文學、科學和藝術領域內的一切成果,不論其表現形式或方式如何」。從著作權保護的角度來看,作品是採用書面表現形式或口頭表現形式,還是進行表演或固定在錄音帶或錄像帶上,這並不重要。總之,著作法對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的一切作品都給予保護,不允許以表達方式為由進行限制[6]。正是基於這一原則,「計算機程序不屬於美感或美學范疇,它們有實用功能(同繪畫作品、模型、建築設計圖等一樣),並且是用編碼或其他形式表達出來的,這些事實都不影響計算機程序可以成為著作權的保護對象。」[7](四)自動保護原則自動保護原則(automatic protection)是指作品受著作權保護不能以履行任何手續為條件。這里的手續應理解為著作權保護要件意義上的行政義務,例如,主管機關登記注冊,交存作品,標上「版權所有,翻印必究」或者○C字樣。作者只要創作完成其作品,不履行這些義務仍然可以享有著作權。與工業產權權利方面的情況不同,著作權產生於創作行為,而不是產生於國家認可。目前已只有少數國家還在繼續實行登記制度,將登記作為著作權的確定和存在的先決條件(例如尼加拉瓜和烏拉圭),或將登記作為行使著作權的必要條件(例如阿根廷),或者將登記用於申報、提供證據(例如多米尼加)。前兩種情形與自動保護原則的精神相違背。另外,物質形式固定(fixation in some material form)是否是作品受著作權保護的條件,依據《伯爾尼公約》的第2條規定:「本同盟各成員國得通過國內立法規定所有作品或任何特定種類的作品如果未以某種物質形式固定下來便不受保護」。世界上有兩種立法體例,一些國家(例如,美國)的法律要求必須進行固定(不一定由作品的作者固定),以識別作品,避免同他人的創作成果混淆;另一些國家(例如中國)的法律認為以某種物質形式對作品的固定並不是取得著作權的條件。這兩種體例的差別主要是影響到口述作品、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保護。例如,突尼西亞示範法規定,不得要求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以固定為條件。這是因為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是民族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其固有性質就是口頭相傳。如果以固定為條件,就可能使其無法獲得著作權的保護,甚至可能將著作權賦予那些固定他們的人[8]。二、著作權作品的分類著作權保護在文學藝術、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工程技術等領域內的作品,具體可以分為如下類型:(一)文字作品文字作品(written works)是指小說、詩詞、散文、論文等以文字形式表現的作品。文字作品包括:以文字表現的小說、詩歌、散文、譯著、工具書、期刊、專利說明等,以數字表現科技數據等,以符號表示的盲文讀物,以及綜合運用文字、符號和數字表現的各種作品。(二)口述作品口述作品(oral works)是指即興的演說、授課、講道、法庭辯論和其他同類性質的以口頭語言形式表現的作品。這類作品與文字作品的不同之處,在於作者的思想感情不是通過文字形式表達,而是通過口頭形式來敘述。英美法系國家的著作權法對口述作品以固定在某種載體上為保護的前提。但是大陸法系國家規定對口述作品不加固定也可受到著作權保護。(三)音樂、戲劇、曲藝、舞蹈、雜技藝術作品音樂作品(music works)是指歌曲、交響樂等夠演唱或者演奏的帶詞或者不帶詞的作品。其中帶詞的音樂作品可能與文字作品重疊,但一般將其歸入音樂作品。戲劇作品(dramatic works)是指話劇、歌劇、地方戲等供舞台演出的作品。戲劇是由文字、導演、表演、音樂、美術等多種藝術成分組成的綜合藝術。我國著名版權學者鄭成思先生在其著的《版權法》中認為:戲劇作品是劇本,而不是搬到舞台上的一整台戲。《伯爾尼公約》也將戲劇作品定為劇本。因為劇本作為一種文字形式,它的基本手段是語言(文字),而劇本中的語言除了環境的提示和動作的提示以外,主要是台詞。劇本雖然可以像小說那樣供人閱讀,但它的基本價值在於可供表演。曲藝作品(quyi works)是指以相聲、快書、大鼓、評書、彈詞、評話等說唱為主要形式表演的作品。它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歷史遺產,是民間廣為流傳的一種表現形式,有學者把曲藝作品作為民間文藝作品。曲藝作品根據其表現形式,可以分別歸到口述作品、音樂作品和戲劇作品之中,例如,相聲可歸到口述作品之列;大鼓、評唱可歸到帶詞的音樂作品中[9]。著作權法中所說的曲藝作品,就是指以文字形式表現的說唱藝術的底本。舞蹈作品(choreographic works)是指通過人體連續的動作、姿勢、節奏、表情等表現思想感情的作品。舞蹈是通過提煉、組織和藝術加工的人體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表達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生活的藝術。舞蹈作品的創作可以是書面的,也可以是口頭的,還可以是通過其他形式固定下來的,如錄像等。舞蹈作品的種類也很多,如單人舞、群體舞、交誼舞等。著作權法中的舞蹈作品,是指對舞蹈的動作設計。英美法系國家著作權法要求其必須以有形方式固定才可受到保護。大陸法系國家中,德國、日本等國不要求此類作品必須予以固定,而法國、義大利等國的著作權法則把作品的固定作為其受保護的前提條件[10]。雜技藝術作品(acrobatic works)是指雜技、魔術、馬戲等通過形體動作和技巧表現的作品。雜技藝術作品是雜技的形體動作和技巧的編排,對於單個形體動作或技巧其他人可以借用,但是,整體編排受著作權法的保護[11]。音樂、戲劇、曲藝、舞蹈、雜技藝術作品不包括表演者對音樂、戲劇、曲藝、舞蹈、雜技藝術作品的表演[12]。對表演者的表演由鄰接權給予保護。(四)美術、建築作品1.美術作品(fine art works)是指繪畫、書法、雕塑等以線條、色彩或其他方式構成的平面或者立體的造型藝術作品。繪畫指用筆、刀等工具,以及墨、顏料等物質材料,在紙、木板、紡織物或者牆壁等平面上,通過構圖、造型和色彩等表現手段創作可視的形象,如油畫、水彩畫、山水畫等。書法一般指用毛筆書寫漢字的藝術。書法是我國傳統的造型藝術之一。雕塑,是雕刻與塑造的總稱,是指以可雕或可塑的材料,製作出各種具有實體形象的空間藝術。一般分為圓雕或浮雕,或分為室內雕和室外雕。《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4條要求美術作品具有「審美意義」,即美術作品應當具有觀賞、品評意義上美感,才受著作權的保護。這種要求顯然提高美術作品受著作權保護的門檻,把主觀價值作為著作權保護條件,勢必使一些具有獨創性美術作品得不到適當保護。美術學可以要求美術作品具有美感,但是,著作權法要求美術作品具有美感不適當。2.建築作品(architecture works)是指以建築物或者構築物形式表現的作品。《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第2條規定與建築有關的設計圖和立體作品,是著作權的保護對象。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建築作品應當包括兩項內容:建築物本身(僅指外觀、裝飾或設計上含有獨創成分的建築物);建築設計圖與模型。在我國著作權法立法過程中,因相當一部分人反對,沒有將建築物本身列入保護對象。其後頒布的1991年《著作權法實施條例》在給「美術作品」下定義時,則明文將「建築」等造型藝術作品列入其中。2001年修訂的著作權法將其納入保護的客體。建築作品包括建築物本身,比如宮殿、寺廟、亭台、樓閣、會堂、陵墓等。建築物的外觀、裝飾、設計是建築師一定美學構思的表達形式,因為這種形式可能被他人模仿或者復制並藉以營利,所以法律保護其專有權。如果建築物的外觀、裝飾、設計沒有獨創性的設計成分,它就不能成為著作權保護客體。建築物設計、建造等所採用的建築材料、建築工程設備以及新技術等不受著作權法保護,但可以受工業產權保護。既然建築物本身受著作權保護,那麼,構思它的設計圖、模型無疑也應該享受著作權保護。著作權既保護建築設計圖、施工圖、模型和建築物本身,也保護平面建築設計圖、施工圖、模型。不過,這里的建築作品是指建築物本身,包括建築物上附加的藝術裝飾,建築設計圖、施工圖、模型是作為圖形作品和模型作品加以保護[13]。《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4條要求建築作品具有 「審美意義」,如同要求美術作品具有 「審美意義」一樣不適當。建築作品受著作權保護沒有「審美意義」可以,但是,不能沒有獨創性。(五)攝影作品攝影作品(photographic works)是指藉助器械,在感光材料或者其他介質上記錄客觀物體形象的藝術作品,如人物照片,風景照片等。根據《伯爾尼公約》的規定,以類似攝影的方法表現的作品也受著作權法保護,只要該作品在構圖、選擇或攝取所選對象的方法上表現了獨創性。但是,在自然科學中,能夠記錄微生物學、醫學、地理學、考古學和天文學等極其復雜的物理現象、化學反應的各個瞬間的科學攝影作品,純復制性的攝影作品(如翻拍文件、書刊等),如果是純粹機械攝制的,沒有創作,不具備獨創性,不受著作權保護。(六)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works created by process analogous to cinematography)是指攝制在一定介質上,由一系列有伴音或者無伴音的畫面組成,並且藉助適當裝置放映或者以其他方式傳播的作品,如電影片、電視片、錄像帶、光碟等。從創作方式上看,電視、錄像作品都是用類似於拍攝電影的方式創作的作品。電影作品的創作是一個十分復雜的活動過程,包括以電影文學劇本的創作為基礎,再經創作分鏡頭劇本和電影音樂的創作、布景製作、服裝設計等,還要經表演、配音、攝錄等程序,直到剪輯與合成,最後產生影片。在電影作品中,電影文學劇本既是電影作品的基礎,還是一部可供閱讀的文字作品;電影音樂也可以作為獨立的音樂作品;電影作品中的每個鏡頭可以成為攝影作品。電視作品,是指利用無線電傳送和接收裝置傳播圖像和音響的作品。如電視劇單本劇,電視連續劇等。錄像作品是指利用電子攝影技術記錄各種社會活動,或對戲劇、曲藝、舞蹈、電影和電視等表演藝術作品進行復制,並通過播放裝置使之真實再現的圖像表現形式。電視、錄像作品的製作過程與電影相似,只不過其所用的載體不同於電影膠片。藉助的放映手段也不同,但其表達形式應當具有獨創性。(七)圖形作品和模型作品圖形作品(graphic works)是指為施工、生產繪制的工程設計圖、產品設計圖,以及反映地理現象、說明事物原理或者結構的地圖、示意圖等作品。工程設計圖(drawings of engineering design)、產品設計圖(drawings of proct design),是指為施工和生產繪制的圖樣及其文字說明。具體地說,工程設計圖紙作品是指利用各種線條繪制的,用以說明將要製作的工程實物的基本結構和造型的平面圖案。產品設計圖紙作品是指用各種線條繪制的,用以說明將要生產的產品造型及結構的平面圖案。工程設計、產品設計圖紙的范圍相當廣泛,包括各種工程設計、建設設計、電路設計、給排水設計、機械設備及機械產品、電子產品、化工產品等設計圖。這些作品通常與科學技術有關,並且用於滿足施工或者製造的需要。凡具有獨創性的工程設計、產品設計圖紙及其說明受法律保護。地圖(maps)是指運用符號和地圖制圖原則表示地球或者其他星球自然和社會現象的作品。「地圖雖是客觀世界按一定比例縮小的產物,但其產生過程絕不是機械的復制,而是通過測繪工作者的思維加工,按一定的客觀規律,運用一定的科學方法,以豐富的多學科知識直接創作的有其獨特個性的作品。不同的人因其經歷與學識水平不一,審美情趣與個性素質的差異,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反映在其所編著的地圖上。」[14]但是,「地圖的創意有一定的局限性。地圖作為人們認識自然、認識社會的一種工具,其精度要求、表示內容、表示方法一般都按照國家規定的規范、圖式作業,或按照長期以來人們約定俗成的符號、表現手法表示地圖的內容,作者只對地圖的裝飾有較大的創意餘地。這就決定『同一專題的地圖反映的內容及表現形式具有雷同性。』」[15]「在具體實踐中確實有一些地圖屬於資料范疇而不受著作權保護,如,國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圖、國家標准地圖(如標准境界圖、標准地名圖、山脈、河流的分級分類圖,城市現狀與規劃圖也可視為一種標准圖)等,這些是由國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生產出來,為各行各業服務的,是屬於全社會的共同財富,理論上不應受著作權保護。[16]」示意圖(sketches)是指用簡單的線條或者符號表示某一概念、原理或者現象的作品,如人體解剖圖。圖形作品還包括指示圖、圖表等。模型作品(model works)是指為展示、試驗或者觀測等用途,根據物體的形狀和結構,按照一定比例製成的立體作品。(八)計算機軟體(computer software)參看本編《計算機軟體著作權》(九)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民間文學藝術作品(works of folk literature and art)是指由某社會群體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創作出來並世代相傳、由此社會群體或一些個體所表達、反映其文化和社會特性的表達形式。「在我國,民間文學藝術作品表現形式有文字、口述、音樂、戲劇、舞蹈、美術等作品。生活習慣、傳統禮儀、宗教信仰、科學觀點不屬於民間文學藝術作品。」[17]《伯爾尼公約》授權各成員國通過立法給予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以法律保護。我國關於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著作權具體保護辦法由國務院另行規定,但還未頒布。(十)實用藝術作品實用藝術作品(works of applied art)是指具有實際用途或包含在某一實用物品中的藝術作品,不論是手工藝品還是工業產品。我國國務院頒布的《實施國際著作權條約的規定》將實用藝術作品定義為藝術成分和實用成分不可分的藝術作品。如雕刻精美的花瓶屬於實用工藝品,因為花瓶的藝術造型同其實用成分無法分離。相反,印有圖案的壁紙則不屬於實用藝術品,因為壁紙的圖案與紙分離後並不影響壁紙的實用性[18]。《伯爾尼公約》第7條第4款規定,作為藝術作品而加以保護的實用藝術作品的保護期限由本聯盟各成員國的法律規定;同時指出,這一期限不應少於自該作品完成之後算起的二十五年。《世界著作權公約》第4條第3款規定在涉及各締約國對實用藝術作品作為藝術作品給予保護時,明確規定對這些作品的保護期限不得少於十年。《實施國際著作權條約的規定》第6條規定對外國實用藝術作品的保護期,為自該作品完成起25年。美術作品(包括動畫形象設計)用於工業製品的,不適用對外國實用藝術作品保護期限規定。由於實用藝術作品與純美術作品、工業產權中的外觀設計、工藝美術作品難以區分,我國《著作權法》未明確將其列為保護的客體。法律的含糊導致許多學者認為,法律對國內國外作品採用雙重保護標准,給予外國人的超國民待遇,具有歧視性。也有人認為,根據著作權法和《伯爾尼公約》的精神,我國可以因為實用藝術作品的藝術創造性,而將其作為美術作品予以保護。申請外觀設計的實用藝術作品,可以用專利權保護。(十一)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作品隨著科技文化事業的發展可能出現新的思想表達形式,也有可能將現在尚未作為著作權客體的作品作為著作權的客體。因此立法留有餘地,以適應未來發展的需要。
⑥ 著作權權利限制的理由是什麼
著作權保護的目的不僅在於保護作者的正當權益,鼓勵他們創作的積極性,同時也是為了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動社會發展。所以有必要對著作權作出限制。那麼,著作權權利限制的理由是什麼呢?著作權權利限制理由1、絕大多數的作品是在繼承、吸收前人創造的文化和他人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智力成果產生的社會性。一部作品從某種意義上講,既是作者個人創造性勞動的成果也是社會集體智慧的結晶。因此,作者享有的權利不應該是絕對的,在享有權利的同時,也應該對社會盡一份義務,從這個意義上講,著作權的限制,實際上就是著作權人為社會利益所作的一種犧牲,體現了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協調一致、權利與義務的相統一原則。2、作品作為一種精神產品,它的價值只有通過某種形式傳播於社會,並產生應有的社會效益時才能體現出來。然而,由於建立了著作權的保護制度,作品的傳播權和使用權被控制在著作權人手中,雖然保護了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但同時也可能給社會傳播作品或正常使用作品造成一定的困難。如果不對著作權人的權利作出某種限制,他人使用作品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徵得著作權人的許可,就會造成很大的麻煩,不利於作品的傳播,與國家制定著作權法的立法宗旨和公眾利益就會背道而馳。因此,各國的著作權法在充分注重保護著作權人的合法利益的同時都也注意到了不能忽略保護作品的傳播者和社會公眾利用作品的正當利益,對製作權作出了一定的限制。各國立法對著作許可權制的程度與本國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有關,我國著作權法根據我國的實際的經濟、科技和文化發展情況,參照了有關國際公約和有關國家的有關規定,對著作權的限製作出了相對較多的規定。
⑦ 專利權的創造性,著作權的獨創性,商標權的顯著性三者區分
一、著作權與商標權的主要區別;
(1)原始權利產生的途徑不同;1,著作權在作者的作品創作完成之後,即依法自動產;2,商標權在我國實行的是注冊在先原則,只有經過最;
(2)保護的對象和范圍不同;1,著作權的對象是作者所創的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2,商標權的對象是以文字,圖形或者其組合構成的注;對商標權的保護范圍以核准注冊的商標核定使用的商品;
(3)法律要求的保護條件不同;
二、著作權與商標權的主要區別
(1) 原始權利產生的途徑不同
1,著作權在作者的作品創作完成之後,即依法自動產生,而不需要經過任何主管機關的審查批准。
2,商標權在我國實行的是注冊在先原則,只有經過最先申請注冊並獲主管機關的審查核准後,才能取得商標專用權。
(2) 保護的對象和范圍不同
1,著作權的對象是作者所創的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是有形資產。 對著作權的保護范圍是指這些作品的發表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使用權和獲得報酬權。
2,商標權的對象是以文字,圖形或者其組合構成的注冊商標,屬無形資產。
對商標權的保護范圍以核准注冊的商標核定使用的商品為限。 ⑶權利內容不同。著作權是一體兩權,人身權與財產權。商標權只是財產權。
⑷法律要求的保護條件不同
著作權要求作品具有獨創性,原創性。
商標權要求商標具有顯著性。
⑸ 保護的目的不同
1,著作權保護目的在於鼓勵有益於社會的作品創作和傳播,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和科學事業的發展和繁榮。
2,商標權保護的目的是為了促進生產者保證商品質量和維護商標信
譽,以保障消費者的利益,促進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公平競爭。
(6)國家主管機關和適用法律不同
我國《著作權法》是管理著作權的基本法律。國家版權局是主管全國著作權的管理工作。
我國《商標法》是管理商標的基本法律。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標局是主管全國商標注冊和管理的工作。
三、著作權與專利權、商標權同屬知識產權,它們之間有許多相同之處。 ①它們的客體都是無形的財產; ②這些對知識產品的專有權利都是法律所賦予的; ③它們都具有專有性、地域性和時間性特徵。
著作權與專利權的不同
(1)取得權利的方式不同
專利權只有當專利申請人向國家專利主管機關提出申請,並經該機關審批核准後,方能產生。
著作權採取自動產生的原則,作品創作完成之後,即依法自動產生,而不需要經過任何主管機關的審查批准。
(2)客體不同
專利權的客體是具有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的解決某一實際問題的新的技術方案,發明,設計,實用新型。
而著作權的客體是文學、藝術和科學著述創作的客觀表達形式。
(3)權利的保護期限不同
我國《專利法》規定發明專利的保護期為20年,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的保護期均為10年,自申請之日起算。
而我國《著作權法》規定公民作品的著作財產權的保護期為作者終生及死後50年。
⑷保護條件不同。
著作權要求作品具有獨創性,原創性。
專利權要求發明創造具有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
⑸適用領域不同
著作權適用於文學、藝術領域,專利權適用於工業生產領域。
⑧ 著作權(版權)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著作權基本特徵是什麼
1、具有獨創性
作品必須是作者創作的智力成果,而不是抄襲剽竊他人的。創作,是一種腦力勞動、智力活動,能直接產生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著作權法中作品的獨創性、和專利法中的創造性的要求有所不同。專利法中的創造性,要求必須具有新穎性,甚至要求必須是首創的。 著作權法中作品的獨創性,只要是自己創作的,是表現自己思想觀念和感情的智力成果,該作品的水平即使低於已經出現的同類作品的水平,但只要自己創作的,就應認定具有獨創性。
2、屬於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的成果
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是一個十分廣闊的領域,可以容納所有的智力成果,但體力勞動的成果不屬這一領域。
3、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
著作權是一種無形財產權,它的客體(作品)不同於有形財產權的客體具有一定的外在形狀、佔有特定的空間。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是指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觀念的成果,而不是這些思想感情、觀念的載體。但是,作品又必須附著於一定的載體,以一定的形的載體固定、記錄下來,並且這種形體可以被大量復制。
4、作品不違反法律
依法被禁止出版、傳播的作品,即便具有上列三特徵,也不受著作權法保護。例如違反我國憲法、法律,內容反動或者淫穢下流的作品,無論是否符合前三個特性,均不能構成受著作權法律保護的客體。認定一部作品是合法,除憲法以外,出版法是主要依據其他法律也可以成為依據。
⑨ 著作許可權制制度的理論依據!!!
一般而言,他來人須經著作權人許可源方能行使其著作權,但各國著作權法中普遍對著作權人享有的權利以及權利的行使進行一定的限制。這種限制主要體現在著作權的合理使用和法定許可上。
第一,著作權人在創作作品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吸收了前人的勞動成果,在其作品完成後,也應在一定程度上為社會所利用;
第二,任何權利都不是絕對的,權利人在享受權利時,也應承擔一定的義務。反映在著作權中,就是公眾尊重權利人的勞動成果,也應分享權利人的勞動成果給社會帶來的利益;
第三,對著作權進行限制,可防止因權利濫用而妨礙、束縛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文化的繁榮。
你可以看一下中國政法大學教授馮曉青的《試論著作許可權制之正當性》
⑩ 著作權法定許可制度是怎樣的
著作權法定許可制度,著作權法定許可制度並不是可以強行使用著作權不受法律約束,而是在法律規定的特殊情形下可以不告知著作權人進行使用,但同樣支付相應的報酬,而不涉及侵權的行為。那麼著作權法定許可制度是怎樣的?著作權法定許可制度著作權法定許可制度是怎樣的?著作權法定許可是是指在一些特定的情形下,對未經他人許可而有償使用他人享有著作權的作品的行為依法不認定為侵權的法律制度。著作權的法定許可是對著作權人權利的一種限制措施。與著作權的合理使用一樣,著作權的法定許可一般也需要符合以下三個條件:第一,使用的作品是已經發表的作品;第二,使用必須符合《著作權法》規定的具體情形;第三,使用的過程中不得侵犯著作權人的精神權利,不得影響作品的正常使用。除此之外,在著作權的法定許可中,雖然使用他人享有著作權的作品事先不需要徵得著作權人的許可,但是必須向著作權人支付報酬。這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與著作權的合理使用最主要的區別。我國《著作權法》在第23條、第32條第2款、第39條第3款、第42條第2款、第43條中對著作權的法定許可作了明文規定。與其他國家著作權法關於法定許可的規定相比較,我國《著作權法》規定了一個前提條件,即作者聲明保留權利者除外,這是我國《著作權法》對法定許可的特殊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