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家的城市私有房產,是共有房產,所有人我大哥過世十年,我是否擁有土地使用權請幫忙尋找下法律依據。
首先必須去公證處辦理房屋繼承公證,然後憑公證書去房產局辦理房地產權屬變更,這樣才能擁有土地使用權。
繼承分為法定繼承和遺囑繼承。
一 遺囑繼承優先於法定繼承。
二法定繼承。遺產按照下列順序繼承:
第一順序:配偶、子女、父母。
第二順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繼承開始後,由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第二順序繼承人不繼承。沒有
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的,由第二順序繼承人繼承。
三 同一順序繼承人繼承遺產的份額,一般應當均等。
所以只有在第一順序繼承人全部失去繼承權(死亡,或者主動放棄)的情況下,你作為第二順序的才有資格繼承。
辦理繼承權公證需要向公證處提供的材料
1、被繼承人的死亡證明。(1)注銷的戶口;(2)醫院的死亡證明書或火化證明;(3)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判決書;(4)死亡公證書(國外死亡的需我駐外使領館認證)。
2、被繼承人單位證明。證明內容:(1)被繼承人的姓名、性別、出生日期、死亡原因、死亡地點、死亡日期、生前住址;(2)被繼承人的父母生存狀況(後於被繼承人死亡的註明死亡日期);(3)被繼承人的配偶狀況(註明是否原配);(4)被繼承人的生子女(包括已死亡子女的死亡日期、其配偶和子女);(5)被繼承人的養子女、有撫養關系的繼子女。
3、要繼承的財產權利證書。(包括房屋所有權證書、存款憑證、股票帳戶及證券公司出具的股票明細單、債券憑證、專利權證書等)。
4、被繼承人的遺囑公證書、遺贈扶養協議公證書。
5、全部繼承人均攜帶戶口、身份證到公證處。
6、要放棄繼承權的人必須本人到公證處。在外地的,在當地公證處辦理「棄權聲明書」公證;在國外的,在駐在國的中國大使館辦理「棄權聲明書」公證。
7、被繼承人的檔案復印件(單位蓋核對章、密封)。
8、對被繼承人家庭情況了解的證人予以作證(單位同事、老鄰居等與繼承無利害關系的人),證人需出具身份證。
9、公證員審查所需要的其他材料。
法律依據:《繼承法》
你當然擁有共有的土地使用權。
② 現在城市蓋房子的土地是國有土地還是私有土地
城市中合法修建的房屋都是依法佔有國有土地,否則該房屋有即可能是違法或者違章建築,鄉鎮企業合法修建的房屋一般都是佔有集體土地。我國大陸沒有私有土地,只有集體土地和國有土地,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集體除外)只能依法獲得國有土地使用權或集體土地使用權,不能獲得土地所有權。
③ 為什麼居民住宅用地的土地使用權是70年而不是50年、60年或者80年呢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城鎮國有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第十二條規定,土地使用權出讓的最高年限分別是:居住用地70年;工業用地50年;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用地50年;商業、旅遊、娛樂用地40年;綜合或者其他用地50年。
但問題是,土地批租的最高年限究竟是從何而來?為什麼是70年而不是80年或者60年呢?
"中國大陸法律規定城市土地是歸國家所有,這是當初在房改的時候就碰到的一個迴避不了的問題,因為從產權上來說,土地是不能買賣的。當時為了想辦法繞過這個壁壘,這才有了房屋所有權和土地使用權相結合的房改制度。"專門從事房產土地相關法律研究的上海社科院法學所副研究員王叔良向《瞭望東方周刊》表示。
而對於美國、日本和大多數西歐國家來說,由於土地本身就是實行的私有化,因此房屋產權和土地所有權是捆綁在一起的。中國在進行房改時,某種程度上是借鑒了香港的土地批租制度。
港資房產業企業基強聯行總經理陳基強介紹,香港實行土地批租制度,主要是因為香港大部分土地是英國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從清政府租讓新界得來。由於土地並非港英當局所有,按法理在租借期滿之後必須歸還,所以在解決土地流轉問題時,香港實行了批租制度,即在一定期限內轉讓土地使用權。由於租界新界的期限是99年,所以香港的批租年限沒有超過99年的。"後來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談判又達成協議,最長的批租期限到期日不能超過香港回歸後50年左右。"陳基強表示。
上海房地政府部門有關專家向《瞭望東方周刊》表示,"(70年)這個規定的依據當時並沒有解釋,出來後大家也都接受,基本沒有人問過這個問題,從國際上來講,土地批租90年100年都有。中國的這個規定可能主要考慮的是,房子一般在70年之後基本上價值就會折舊到零。"
而復旦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張建偉則表示,這與人的壽命長度也有關系,因為一般中國人的預期壽命就是70歲左右,所以當初可能綜合這些因素,定出了70年的期限。
④ 私有房產有多少年的使用權
私有房產分為城市和農村。城市私有房產使用權有70年和40年,住宅一般為70年。農村私有房產使用權為長久,即是沒有年限。
⑤ 拆遷城市私有房屋土地使用權是否予以補償問題的函》的
「小產權房」 不是法律概念,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形成的一種約定俗成的稱謂。所謂「小產權房」,是指在農民集體土地上建設的房屋,未繳納土地出讓金等費用,其產權證不是由國家房管部門頒發,而是由鄉政府或村委會頒發,所以叫做「鄉產權房」,又叫 「小產權房」。鄉鎮政府發證的所謂小產權房產,實際上沒有真正的產權。這種房沒有國家發的土地使用證和預售許可證,購房合同國土房管局也不會給予備案。所謂產權證也不是真正合法有效的產權證。
小產權房是沒有合法的不動產登記證書的,若涉及拆遷安置,各地做法也不一,建議積極與拆遷人協調處理。若涉及賠償,由於社區給了門牌、你把戶口遷過去,足以證明你對房屋的合法使用,你有權要求安置賠償,但具體賠償是否包括重新安置一套房子跟你,則看你所買的小產權房的項目土地性質等等。但不管怎樣,你依然是拆遷安置對象:即合法的房屋居住權人,你有權要求安置居住房,同時有關搬遷補助、裝修補償等等,亦可一並主張。具體怎麼賠法應參照當地拆遷補償標准,以所「小產權房」的拆遷補償應該如何操作呢?基於「小產權房」所佔土地為集體建設用地,所建房屋多為商品房的特點,我們認為其拆遷補償應該參照城市房屋拆遷補償標准,同時根據房屋的法律性質和具體存在形態進行變通。
考慮到「小產權房」仍然在市場上流轉的現實,其徵收拆遷補償,一方面應該根據其市場價和區位差價,採用城市房屋拆遷估價辦法計算;另一方面也要考慮到其集體建設用地的性質,在沒有完全繳納土地出讓金和相關房產稅費的前提下(雖然購房者的房價中還是會包括集體土地使用權的價金),應該參考當地農民住宅拆遷辦法,對其補償范圍請求予以一定限制,比如北京宋庄「小產權房」糾紛最終的調解結果約定,如遇房屋拆遷,地上物補償款、搬遷費用、區位補償款等歸房主所有,土地補償款歸售房農民所有。
⑥ 房屋所有權和土地使用權有什麼關系
首先抄,在權利性質上,土地使用權與房屋所有權是相互獨立的物權。土地使用權和房屋所有權是兩種不同性質的,不能相互替代的,各具價值的物權。土地使用權屬於民法上的用益物權,是以取得物的使用價值為目的的物權。而房屋所有權屬於自物權,也即所有權,可以一發對房屋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並且國家把土地和房屋作為兩類不同的資源和生產資料、生活資料,設立了不同的部門進行管理。
⑦ 城市房屋拆遷對土地如何補償
【問題】
某市2002年根據城市規劃進行舊城區改造,居民王某的房屋被劃定為拆遷改造范圍,當時,某市拆遷機構與王某達成《房屋拆遷協議》,對王某依法進行了補償。2003年,王某以拆遷機構未足額補償為由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對收回房屋的國有土地使用權進行補償。
問:1.哪種情況下才可以收回國有土地使用權?
2.王某主張對其土地使用權進行補償的理由是否合法?王某的請求能夠得到法院的支持嗎?
【分析】
本案主要涉及城市房屋拆遷的補償問題。
根據《土地管理法》的規定,我國的土地分為農用地、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地。除興辦鄉鎮企業和村民建設住宅經依法批准使用本集體經濟組織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的,或者鄉(鎮)村公共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經依法批准使用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外,任何單位和個人進行建設,都必須依法申請使用國有土地,從而取得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
建設用地使用權是用益物權中的一項重要權利,國家通過出讓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使建設用地使用權人對國家所有的土地享有了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其權利人對依法取得的建設用地使用權從而具有排他性的絕對支配權,即使是土地的所有權人亦不得隨意干涉建設用地使用權人權利的依法行使。
正是由於建設用地使用權的上述屬性,法律法規對國家收回建設用地使用權做出了嚴格的限制,《土地管理法》第五十八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關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報經原批准用地的人民政府或者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批准,可以收回國有土地使用權:(一)為公共利益需要使用土地的;(二)為實施城市規劃進行舊城區改建,需要調整使用土地的;(三)土地出讓等有償使用合同約定的使用期限屆滿,土地使用者未申請續期或者申請續期未獲批準的;(四)因單位撤銷、遷移等原因,停止使用原劃撥的國有土地的;(五)公路、鐵路、機場、礦場等經核准報廢的。」同時,法律又明確指出,「依照前款第(一)項、第(二)項的規定收回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對土地使用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由此,本案中由於實施城市規劃進行舊城區改造而收回王某私有房屋的建設用地使用權,拆遷機構收回國有土地使用權的理由是有法律依據的,王某對此也沒有異議。那麼,問題的關鍵就是,由於2002年實施房屋拆遷收回王某的國有土地使用權,拆遷機構對王某的補償是否已經包含了對其房屋所佔用土地的國有土地使用權的補償。
2001年6月6日國務院第40次常務會議通過,並於2001年11月11日施行的《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305號,以下簡稱《拆遷條例》),對城市房屋的拆遷補償規定了兩種方式,貨幣補償和房屋產權調換。其中《拆遷條例》第二十四條規定:「貨幣補償的金額,根據被拆遷房屋的區位、用途、建築面積等因素,以房地產市場評估價格確定。」既然,拆遷貨幣補償的價格是以房地產市場評估價格來確定,那麼,我們是否可以認為2001年11月11日《拆遷條例》施行以後實施城市房屋拆遷行為依法對私有房屋所有權人進行的補償中,已經包含了對收回國有土地使用權的補償。
2002年1月24日,國務院法制辦公室《對北京市人民政府法制辦公室 <關於城市私有房屋拆遷補償適用法律問題的請示>的答復》(國法秘函[2002]15號)明確說明,《拆遷條例》第二十四條規定的貨幣補償款中,已經包括對土地使用權的補償。
因此,由於根據城市規劃實施舊城區改造,對王某房屋拆遷行為的實施以及拆遷補償的進行都是在2001年11月11日《拆遷條例》施行後進行的,那麼依據《拆遷條例》規定對王某的拆遷補償中除了對房屋的補償外,也已經包括了對土地使用權的補償。王某於2003年再次主張對其土地使用權進行補償的要求是不合理的,不應得到人民法院的支持。
⑧ 私有房產含不含土地使用權
經濟適用房……拆遷安置房……商品房……農村自建房……等等很多類別
這些都可以是私有房產……但是土地使用權卻是不一樣的,看你是什麼樣的房了
⑨ 私有房屋周圍多少平米有使用權有沒有具體的法律法規
你可以參照你們家的
國有土地使用證
,看裡面的
宗地圖
及土地面積,對照你們家房屋周圍情況
如果他們所佔用的土地侵佔了你們家宗地圖上的紅線內部分
就是非法佔用了
你可以起訴他們
⑩ 土地使用權怎麼核算 土地使用權和房屋所有權的區別
土地使用權,是指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農民集體和公民個人,以及三資企業,凡具備法定條件者,依照法定程序或依約定對國有土地或農民集體土地所享有的佔有、利用、收益和有限處分的權利。
房屋所有權,是指房屋所有權屬於個人產權,是私有財產權的一種,是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保護的,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第六十四條,私人對其合法的收入、房屋、生活用品、生產工具、原材料等不動產和動產享有所有權。其年限是永遠的。
房屋所有權(即房產權)是永遠的,沒有期限限制,只要房產沒有完全毀損滅失就能一直享有[房產證里是沒有期限登記欄的];
土地使用權是有期限的。國家通過土地有期出讓方式,授予用地人40年、50年、70年不等的使用權。
也就是說房子的所有權是永遠的,只要房子不塌,這房子就一直是產權人的,但是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土地是國家的。根據項目的立項不同,租用國家土地的周期也不同,住宅70年,辦公/公建50年,商業/工業40年。
土地使用權用於自行開發建造廠房等自用地上建築物時,土地使用權的賬面價值不與地上建築物合並計算其成本,而仍作為無形資產進行核算。
如果房地產開發企業取得的土地使用權用於建造對外出售的房屋建築物的,其相關的土地使用權的價值應當計入所建造的房屋建築物成本。
企業外購房屋建築物所支付的價款中包括土地使用權以及建築物的價值的,一般應當對實際支付的價款按照合理的方法(例如,公允價值相對比例)在土地使用權和地上建築物之間進行分配;確實無法在土地使用權和地上建築物之間進行合理分配的,才全部作為固定資產核算。
(一)土地使用權的確認和計量。企業土地使用權的確認必須同時滿足兩個條件:
(1)該資產產生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
(2)該資產的成本能夠可靠地計量。土地使用權的取得方式通常有行政劃撥、出讓、二三級市場購買、投資者投入、租賃等之分,且土地開發程度不同,其所含成本內容也不同,所以企業土地使用權取得的核算應區別各種情況對待。
1. 行政劃撥取得。如無償劃撥則不需進行會計處理;如劃撥取得後需支付農用地徵用費或拆遷安置補償費的,支付的農用地徵用費、拆遷安置補償費列「在建工程——其他支出」核算,支付的平整費用列「在建工程——基建工程」核算。
2.出讓取得。支付的土地出讓金列「無形資產——土地使用權」核算,支付的農用地徵用費、拆遷安置補償費和取得時應由使用者繳納的各種稅費列「在建工程——其他支出」核算,支付的平整費用列「在建工程——基建工程」核算。
3.市場購買取得。支付的價款列「無形資產——土地使用權」核算,支付的相關稅費列「在建工程——其他支出」核算。
4.投資者投入取得。取得時按投資各方確認的價款列「無形資產——土地使用權」核算,支付的相關稅費列「在建工程——其他支出」核算。
5.租賃取得。支付的租賃費分期列「管理費用」。
6.換入或債務重組取得。通過非貨幣性交易換入的或通過債務重組取得的土地使用權,應按有關非貨幣性交易或債務重組的會計處理規定確定入賬價值,列「無形資產——土地使用權」核算。
7. 補地價。原為劃撥取得的土地,經批准將土地使用權有償轉讓、出租、抵押、作價入股和投資時,應按規定補交土地使用權出讓金即為補地價,補地價價款列「無形資產——土地使用權」核算。
房地產開發企業以上業務中涉及「在建工程」科目的,均應通過「生產(開發)成本」科目核算。 值得說明的是,現行企業中由於以下兩種原因而在「固定資產——土地」科目核算土地:(1)1993年開始的全國性清產核資中按規定估價,並經批復確認按固定資產入賬核算的土地;(2)1993年開始的清產核資以前「已經估價單獨入賬的土地」。該情況企業在佔有使用上不存在期限,在價值上不計提折舊。
(二)土地使用權的攤銷。企業出讓取得、市場購買取得、接受投資等取得的土地使用權,在尚未開發或建造自用項目前,作為無形資產核算,並按規定的期限分期攤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土地使用權出讓的最高年限如下:商業、旅遊、娛樂用地40年,工業用地50年,居住用地70年,綜合或其他用地50年。企業取得土地使用權時,應明確該土地辦理出讓時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規定的使用年限,如該土地是早年出讓取得的,攤銷年限應是原規定年限減去已經使用年限後的剩餘年限。但國家規定「滿二年未動工的,可無償收回土地使用權,因不可抗力或者政府、政府有關部門行為或者動工開發必須的前期工作造成動工開發遲延的除外。」 攤銷土地使用權價值時,借記「管理費用——無形資產攤銷」科目,貸記「無形資產——土地使用權」科目。
(三)土地使用權減值。由於土地的不可再生性、不可移動性等特性和國家實行的管理制度決定,土地使用權的減值可能性較小;產生減值時,大多已形成包括建築物在內的房地產,此時應計提固定資產減值准備。無論是計提無形資產減值准備或固定資產減值准備,均列「營業外支出」科目及相關明細科目。
(四)土地使用權處置和滅失。
1. 建造開發。企業因利用土地建造自用項目時,應將土地使用權的賬面價值全部轉入在建工程成本;房地產開發企業開發商品房時,應將土地使用權的賬面價值全部轉入開發成本。
2.轉讓。根據建設部第45號令《城市房地產轉讓管理規定》,房地產的買賣、投資入股、合作開發、抵債等權屬發生轉移的形式均為轉讓;又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為嚴格限制炒買地皮和切實保障建設項目的實施規定:「土地使用權的轉讓應按照出讓合同約定支付全部土地使用權出讓金,並取得土地使用權證書。屬於房屋建設工程應完成開發投資總額的2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