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在國際會議發表的論文,承諾EI檢索,但是跳檢了,至今7個月都沒有補檢,請問該怎麼辦
跟會議收回版權,然後轉投其他會議。
『貳』 一篇論文被國際會議接受,但還沒有注冊,以後可以EI檢索,那現在還能不能將文章投到另一個小型會議
你沒有注冊,你的文章就不可能會被發表,那就相當於沒有正式出版,版權還在你手上,你想再投到哪裡都可以。如果你投到你說的那個不檢索的大型會議,只要文章被正式出版,那一旦發表了,你的文章就不能再投到他處了,如果這個會議只是純粹交流,不發表任何文章,那麼你的文章還是可以投到別的地方。
『叄』 Ei 檢索會議論文被正刊錄用發表,會有版權問題嗎
會議網站作為面向大眾的平台,其信息應該是准確可靠的,經得起檢驗的,版因為肯定權會有好多人和你一樣去查的。我以前投的兩個會議,icicta和icmtma,也在其網站說以前的論文全部被檢索,而且確實也被檢索了,可以參考一下。
『肆』 ASME會議論文會不會被EI檢索
EI肯定收錄,SCI不收會議論文。
『伍』 已經被EI收錄的文章可以翻譯成英文重新發在sci收錄的期刊上么
對出版商而言,這牽涉到版權問題。
對您而言,這牽涉到道德問題。
在cover letter,尤其是right agreement裡面,您應該明確寫了「承諾本文的原創性、承諾本文不會一稿多投、本文的版權歸雜志社所有」之類的話,否則也不會被雜志社發表。
既然已經發表了,再反悔就是言而無信了。
您覺得呢?
另:這種事老外發現,還會打官司的。引起國際糾紛。您不一定打得起。
『陸』 SCI,EI,核心期刊 這些東西等級是怎麼區分的
期刊的分級最傳統的是按期刊的主管部門分級,1991年國家科委和新聞出版署聯合頒發的《科學技術期刊管理辦法》就據此將期刊分為全國性和地方性期刊,這兩種分類又逐漸演化成人們常說的國家級、省部級和地市級。
70年代,核心期刊理論開始傳入我國,到九十年代,核心期刊已為學界所廣為熟知。與此同時,各種與期刊評價有關的大型資料庫開始建立,由此得出多種期刊排行榜,很多高校科研機構也研究制定為已所用的核心期刊(或稱重點期刊等),政府有關職能部門組織了各種期刊等級評比。
(6)ei檢索版權擴展閱讀
學術期刊刊發的文獻以學術論文為主,而非學術期刊刊發的文獻則以文件、報道、講話、體會、知識等為主。
期刊鑒別方法:
(1)通過中國新聞出版總署網站進行在線查詢登陸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網站,在新聞機構查詢欄中輸入媒體名稱,並選擇媒體類別,進行檢索。
若是正式刊物,會顯示該期刊的相關信息;若是非法刊物,會顯示「當前大陸地區出版發行並經新聞出版總署批準的期刊中未搜索到您查詢的期刊!」字樣。
(2)通過中國期刊網查詢中國期刊網已收錄了國內大部分刊物文獻,通過此網查詢可以識別此刊非彼刊。
(3)通過觀察刊物「版權頁」上的信息查詢如果發現刊物可疑,可以通過版權頁上的信息查詢。此外還可以通過刊物所在地的大學或編輯部門和刊物所在地的出版管理部門查詢。
『柒』 什麼是EI/SCI/收錄/檢索/出版商/全文收錄
會議組織者:可能是某個學校;也可能是某個組織;他們為學術/經濟利益舉辦會議,從科研工作者處收文章,收注冊費;然後將論文集扔給出版商;
出版商:具備一定聲望,比如Elsevier/IEEE/Springer,他們旗下有一些會議論文的項目,比如Elsevier的Procedia(新推出的),IEEE的Conference Program,Springer的Lecture Notes系列;這些會議項目的共同特點是:1.拿論文的版權;2.向會議組織者收取出版費用(比如每100篇多少錢);3.會把論文放在自己的資料庫裡面,比如ScienceDirect,IEEExplorer等等;
收錄:比如我建立起來了一個資料庫叫 RabbitPaper,我可以自己抓取一些公開的數據,比如IEEExplorer / Lecture Notes上面能找到的所有關於Rabbit的文章,我把所有的題目+摘要+參考文獻,全扣下來放在我的資料庫裡面,那麼我可以宣傳說:我這個Rabbit資料庫裡面收錄了重要關於Rabbit的文獻;我不持有IEEExplorer / Lecture Notes的全文內容,只是抓取了公開的信息而已;
檢索:「檢索」本身的意思是「在某個資料庫裡面發現某種內容」;檢索工具有很多,Google/Google Scholar/Scirus/ScienceDirect/IEEExplorer/ISI這些都是檢索工具;
1. 檢索工具可能能幫你拿到論文的全文(比如Elsevier的Procedia的全文就是免費公開的,很方便下載);
2. 也可能不能幫你拿到全文(比如IEEExplorer是收費的,LNCS也是收費的),需要有許可權才能下載全文;
SCI到底是什麼: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ISI(Institute Scientific Information)做的資料庫,其特點為:
1.SCI不是出版商,只是資料庫,不是具體某篇文章內容版權的擁有者;所以在SCI裡面,能看到只是題目+摘要+參考文獻;
2.SCI自己有一個自己確定的期刊列表,SCI只是從出版商處抓取某些期刊的 論文裡面的信息(題目/作者/摘要/參考文獻),然後可能添加一些自己的信息,比如分類號一類的東西;
3.SCI的內容不是原始文獻全文,賣點是每年推出JCR,裡面給出影響因子。
4.「SCI全文收錄」這個短語就是扯淡。。。因為SCI裡面哪有全文啊。
EI到底是什麼:
Engineering information Inc.,現在隸屬於Elsevier旗下;大家常說的EI Compendex 收錄論文的題錄、摘要,並加個主題詞、分類號什麼的。
1.EI只是從 出版商處抓取某些期刊的論文裡面的 信息(題目/作者/摘要/參考文獻)。
2.「SCI全文收錄」這個短語就是扯淡。。。因為SCI裡面哪有全文啊。
那EI-SCI-收錄-檢索-出版商-會議組織者幾個概念之間到底什麼關系?
大致流程是這樣的,
1.會議組織者決定舉辦一個會議,並打算將論文集出版,他們會聯系出版商,比如IEEE/ Springer/ Elsevier,報出自己要接受的文章篇數和會議主題;
2. 出版商給他們一個報價,每篇文章多少錢;兩者敲定,簽訂合同;
3. 作者發現這個會議,寫作;投稿並被接受;交了注冊費;提交了最終稿;
4. 會議組織者和出版商把最終稿整理成論文集;會議組織者和交易結束;
5.組織者把論文集扔給作者/開會;出版商(IEEE/ Springer/ Elsevier)更新自己的資料庫,把文章放在IEEExplorer /Lecture Notes/ ScienceDirect裡面;這時候大家就能從出版商的資料庫裡面找到這些新發出的文章;
6. 其他資料庫自己(比如EI, EBSCOhost等等) 抓取 出版商資料庫裡面的文章,比如EngineeringVillage (EI)在IEEExplorer抓取文章的內容;這時候作者的文章就能在EI裡面查到了;
7. 第5步/第6步/第7步,當然不能同時進行,所以在會議召開的時候,文章可能在出版商的資料庫裡面都查不到;過一段時間能查到了;再過一段時間被其他資料庫(比如EI, EBSCOhost等等)抓取了,這時這時候就是所謂的「文章被某些資料庫」收錄。
誰最後拿到了作者的注冊費??拿到了錢?
通過前面的分析,
1.最賺的還是洋人:比如,IEEE既豐富了自己的資料庫(免費拿到了那麼多新的論文),增強了自己聲望,又收取了會議組織者出版費用,又能打包把自己的資料庫賣給世界各地的高校;這真是一本萬利的生意;
2.會議組織者:雖然給了出版商一些錢,但他們還能在每篇文章上面賺至少1500塊錢。所以大家就知道為什麼近幾年在國內辦會議的不是高校;而是一些注冊在香港/新加坡的「研究協會」。他們的任務就是聯系出版商,然後組織會議;每次會議如果能拿到400篇文章的注冊費,那麼就是大約是400×1500=600000的收入;每年辦10次會議,夠賺了;
3.學校的組織者:他們賺了「名聲」,也可能是會議組織者中的一員,分到了一些錢;
最虧的是誰呢?
1.作者個人:做了研究,出了成果,還要交注冊費+把文章送給洋人;
2.協助組織會議的學校的同學們:他們跑前跑後,為了某個學術會議白幹活兒;最後一分錢拿不到;
3.我們國家/納稅人:其實這個流程就相當於把科研經費/學校的補助變相的扔給了"洋人"和「會議組織者」;即便您不寫論文,您納的稅,最後都有一部分這樣白白的交給了洋人;
所以解決這個方法其實挺簡單的,
1.國家改評價科研工作者的政策;
2.如果1不行,科研工作者只要拚命鑽空子好了,只到引起國家的注意;
資料來源:http://blog.sina.com.cn/u/1923834431
『捌』 中國知網是ei檢索源嗎
當然不是,中國知網由清華大學、清華同方發起,始建於1999年6月。在黨和國家領導以及教育部、中宣部、科技部、新聞出版總署、國家版權局、國家計委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國學術界、教育界、出版界、圖書情報界等社會各界的密切配合和清華大學的直接領導下,CNKI工程集團經過多年努力,採用自主開發並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數字圖書館技術,建成了世界上全文信息量規模最大的"CNKI數字圖書館",並正式啟動建設《中國知識資源總庫》及CNKI網格資源共享平台,通過產業化運作,為全社會知識資源高效共享提供最豐富的知識信息資源和最有效的知識傳播與數字化學習平台。所以說兩者不能比較,中國知網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知識資源總庫
『玖』 請問什麼是EI/SCI/收錄/檢索/出版商/全文收錄
在交流中,發現很多老師/同學還對會議組織者/EI/SCI/檢索/出版商/全文收錄的概念有嚴重的誤解。在這里再在自己的博客裡面詳細的解釋一下,
會議組織者:可能是某個學校;也可能是某個組織;他們為學術/經濟利益舉辦會議,從科研工作者處收文章,收注冊費;然後將論文集扔給出版商;
出版商:具備一定聲望,比如Elsevier/IEEE/Springer,他們旗下有一些會議論文的項目,比如Elsevier的Procedia(新推出的),IEEE的Conference Program,Springer的Lecture Notes系列;這些會議項目的共同特點是:1.拿論文的版權;2.向會議組織者收取出版費用(比如每100篇多少錢);3.會把論文放在自己的資料庫裡面,比如ScienceDirect,IEEExplorer等等;
收錄:比如我建立起來了一個資料庫叫 RabbitPaper,我可以自己抓取一些公開的數據,比如IEEExplorer / Lecture Notes上面能找到的所有關於Rabbit的文章,我把所有的題目+摘要+參考文獻,全扣下來放在我的資料庫裡面,那麼我可以宣傳說:我這個Rabbit資料庫裡面收錄了重要關於Rabbit的文獻;我不持有IEEExplorer / Lecture Notes的全文內容,只是抓取了公開的信息而已;
檢索:「檢索」本身的意思是「在某個資料庫裡面發現某種內容」;檢索工具有很多,Google/Google Scholar/Scirus/ScienceDirect/IEEExplorer/ISI這些都是檢索工具;
1. 檢索工具可能能幫你拿到論文的全文(比如Elsevier的Procedia的全文就是免費公開的,很方便下載);
2. 也可能不能幫你拿到全文(比如IEEExplorer是收費的,LNCS也是收費的),需要有許可權才能下載全文;
SCI到底是什麼: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ISI(Institute Scientific Information)做的資料庫,其特點為:
1.SCI不是出版商,只是資料庫,不是具體某篇文章內容版權的擁有者;所以在SCI裡面,能看到只是題目+摘要+參考文獻;
2.SCI自己有一個自己確定的期刊列表,SCI只是從出版商處抓取某些期刊的 論文裡面的信息(題目/作者/摘要/參考文獻),然後可能添加一些自己的信息,比如分類號一類的東西;
3.SCI的內容不是原始文獻全文,賣點是每年推出JCR,裡面給出影響因子。
4.「SCI全文收錄」這個短語就是扯淡。。。因為SCI裡面哪有全文啊。
EI到底是什麼:
Engineering information Inc.,現在隸屬於Elsevier旗下;大家常說的EI Compendex 收錄論文的題錄、摘要,並加個主題詞、分類號什麼的。
1.EI只是從 出版商處抓取某些期刊的論文裡面的 信息(題目/作者/摘要/參考文獻)。
2.「SCI全文收錄」這個短語就是扯淡。。。因為SCI裡面哪有全文啊。
那EI-SCI-收錄-檢索-出版商-會議組織者幾個概念之間到底什麼關系?
大致流程是這樣的,
1.會議組織者決定舉辦一個會議,並打算將論文集出版,他們會聯系出版商,比如IEEE/ Springer/ Elsevier,報出自己要接受的文章篇數和會議主題;
2. 出版商給他們一個報價,每篇文章多少錢;兩者敲定,簽訂合同;
3. 作者發現這個會議,寫作;投稿並被接受;交了注冊費;提交了最終稿;
4. 會議組織者和出版商把最終稿整理成論文集;會議組織者和交易結束;
5.組織者把論文集扔給作者/開會;出版商(IEEE/ Springer/ Elsevier)更新自己的資料庫,把文章放在IEEExplorer /Lecture Notes/ ScienceDirect裡面;這時候大家就能從出版商的資料庫裡面找到這些新發出的文章;
6. 其他資料庫自己(比如EI, EBSCOhost等等) 抓取 出版商資料庫裡面的文章,比如EngineeringVillage (EI)在IEEExplorer抓取文章的內容;這時候作者的文章就能在EI裡面查到了;
7. 第5步/第6步/第7步,當然不能同時進行,所以在會議召開的時候,文章可能在出版商的資料庫裡面都查不到;過一段時間能查到了;再過一段時間被其他資料庫(比如EI, EBSCOhost等等)抓取了,這時這時候就是所謂的「文章被某些資料庫」收錄。
誰最後拿到了作者的注冊費??拿到了錢?
通過前面的分析,
1.最賺的還是洋人:比如,IEEE既豐富了自己的資料庫(免費拿到了那麼多新的論文),增強了自己聲望,又收取了會議組織者出版費用,又能打包把自己的資料庫賣給世界各地的高校;這真是一本萬利的生意;
2.會議組織者:雖然給了出版商一些錢,但他們還能在每篇文章上面賺至少1500塊錢。所以大家就知道為什麼近幾年在國內辦會議的不是高校;而是一些注冊在香港/新加坡的「研究協會」。他們的任務就是聯系出版商,然後組織會議;每次會議如果能拿到400篇文章的注冊費,那麼就是大約是400×1500=600000的收入;每年辦10次會議,夠賺了;
3.學校的組織者:他們賺了「名聲」,也可能是會議組織者中的一員,分到了一些錢;
最虧的是誰呢?
1.作者個人:做了研究,出了成果,還要交注冊費+把文章送給洋人;
2.協助組織會議的學校的同學們:他們跑前跑後,為了某個學術會議白幹活兒;最後一分錢拿不到;
3.我們國家/納稅人:其實這個流程就相當於把科研經費/學校的補助變相的扔給了"洋人"和「會議組織者」;即便您不寫論文,您納的稅,最後都有一部分這樣白白的交給了洋人;
所以解決這個方法其實挺簡單的,
1.國家改評價科研工作者的政策;
2.如果1不行,科研工作者只要拚命鑽空子好了,只到引起國家的注意;
『拾』 我想在家用ei檢索文章,知道文章的全名,有辦法嗎登陸哪個網站,謝謝
你得有EI版權才能登陸EI網站下載文章,一般高校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