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農業承包合同糾紛案件中關於責任承擔是如何規定的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農業承包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
人民法院在審理依本規定第二條所起訴的案件中,對發包方違背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大會或者成員代表大會決議,越權發包的,應當認定該承包合同為無效合同,並根據當事人的過錯,確定其應承擔的相應責任。
屬本條前款規定的情形,自承包合同簽訂之日起超過一年,或者雖未超過一年,但承包人已實際做了大量的投入的,對原告方要求確認該承包合同無效或者要求終止該承包合同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可根據實際情況,依照公平原則,對該承包合同的有關內容進行適當調整。
承包合同轉包後,因發包方的原因,致使轉包合同不能履行,給轉包後的承包方造成損失的,轉包後的承包方起訴承包方時,人民法院可以通知發包方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並根據其過錯,確定其應承擔的相應責任。
承包合同轉包後,因轉包後的承包方的原因,致使承包合同不能履行,發包方起訴承包方時,人民法院可以通知轉包後的承包方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並根據其過錯,確定其應承擔的相應責任。
因承包方隨意改變土地用途或者對承包經營的標的物進行破壞性或者掠奪性生產經營,發包方要求承包方對造成的損失給予賠償的,人民法院應當予以支持。
承包期間因發生自然災害,或者因承包方自身以外的原因,致使承包方交納承包金有困難,承包方要求緩交、減交或免交承包金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允許承包方緩交、減交或者免交承包金。
在承包合同履行期間,承包方分戶時,其家庭內部就承包經營的權利義務未能達成協議,或者雖有協議,但是以分戶的方式逃避履行承包合同義務,損害發包方利益的,所分各戶之間,應對承包合同所確定的義務,承擔連帶責任。
以個人名義簽訂承包合同,但有證據證明其承包經營收益的主要部分是供家庭成員享用的,應當以其家庭財產承擔責任。
共同承包人中途退出承包的,應當享有和承擔共同承包期間承包合同所約定的權利義務。
因共同承包人中途退出承包,給發包方或者其他承包人造成損失,發包方或者其他承包人要求給予賠償的,人民法院應當予以支持。
當事人在承包合同中約定了違約責任,且對違約金的比例、金額或者計算方法等內容約定明確的,從其約定。但所約定的違約金低於或者過分高於所造成的損失的,人民法院可應當事人的請求和實際情況適當予以減少或者增加。
當事人在承包合同中沒有約定違約金的,無權請求支付違約金。
承包方是夫妻的,在承包合同履行期間解除婚姻關系時,就其承包經營的權利義務未達成協議,且雙方均具有承包經營主體資格的,人民法院在處理其離婚案件時,應當按照家庭人口、老人的贍養、未成年子女的撫養等具體情況,對其承包經營權進行分割。
B. 農業承包合同糾紛有哪些特點
農業承包合同糾紛的特點主要有:
(1)時間的緊迫性。農業是有生命的動內植物生產,有較強容的連續性和季節性,如發生糾紛得不到及時處理,將貽誤農時,影響生產以致絕收。
(2)關系的復雜性。承包合同糾紛一般不僅僅只是雙方當事人的關系,而且影響以致直接牽涉到集體與成員、承包者與非承包者、發包方與其他承包者的關系,有的還摻雜著錯綜復雜的親緣、家族關系。
(3)矛盾的尖銳性。承包經營,特別是果園、水面、林木、荒地、企業等的承包,其糾紛多數都是因承包者與非承包者的收益過於懸殊引起的,處理難度較大,矛盾容易激化。
(4)情況的多變性。許多合同在簽訂時是合法、合理、合情的,且一定若干年不變。但在履行過程中,遇到的政策和情況變化太大,由此往往影響到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
(5)認識的片面性。承包合同的發包方是集體,承包方多是農戶。發包方認為自己是組織,承包方是個人,因此,發包方隨意修改合同指標和撕毀合同的現象大量發生。
C. 林業糾紛的忇議書法院按合同法裁定是否合法
山林權屬糾紛調解協議屬於民事糾紛,是財產關系方面的民事糾紛。
所謂民事糾紛,是指平等主體之間發生的,以民事權利義務為內容的社會糾紛(可處分性的),是處理平等主體間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所以所有違反這一概念的行為就會引起民事糾紛 。民事糾紛分為兩大內容:一類是財產關系方面的民事糾紛,另一類是人身關系的民事糾紛。其解決機制有自力救濟、社會救濟、公力救濟。
發生了民事糾紛,當事人可以雙方協商和解,或請求人民調解委員會、有關單位、有關行政部門進行調解,也可以依法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D. 農業承包合同糾紛案件中關於權利義務的轉讓是如何規定的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農業承包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
承包方未經發包方同意,轉讓承包合同,轉包或者互換承包經營標的物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該轉讓、轉包、互換行為無效。
承包方轉讓承包合同,轉包或者互換承包經營標的物時,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關於「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由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單位或者個人承包經營的,必須經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並報鄉(鎮)人民政府批准」的規定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其轉讓、轉包、互換行為無效。
在承包合同有效期內,發包方強制承包方轉讓承包經營權,強制承包方轉包或者互換承包經營的標的物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該轉讓、轉包、互換行為無效。
承包方經發包方同意,將承包經營的標的物全部或者部分轉包給第三人的,承包方與發包方之間仍應按照原承包合同的約定行使權利和承擔義務。
承包方與轉包後的承包方之間按轉包合同的約定行使權利和承擔義務。
人民法院對承包方用已取得承包經營權的土地等抵償債務的,應當認定其行為無效。
對有償轉讓承包經營權的轉讓費超過政府規定的最高額的部分,人民法院不予保護。
經發包方同意,各承包方之間將各自承包經營的標的物全部或者部分進行互換,並約定對不等值的部分進行適當補償的,人民法院應當予以支持。
承包方依照法律、法規和政策的規定,以其承包經營的標的物入股,仍按照承包合同的約定,向發包方行使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人民法院應當准許。
E. 村委會單方違約林業承包合同鄉政府林業站實施違約行為,應承擔什麼責任
一、林業承包合同糾紛案件難辦的原因:
(一)林業發包、承包不夠規范。大部分鄉鎮的村組都擁有一定數量的林木、毛竹,有的山場分給村民做自留山,有的歸村民組集體所有,有的歸村委會所有。長期以來部分山場上的林木因管理不力或無人管護,導致部分山場變成荒山。因此,林業主管部門等建議個鄉鎮對不屬於村民自留山的山場可通過發包的形式來加強對山場林、竹的發展和管理。然而,在林業發包承包的過程中,有的沒有召開全體村民大會或未經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草草簽訂承包合同,即發包出去;有的還強行承包,簽定了一些霸王條款,承包人僅交少量的保證金即獲得了大面積的山場林業承包權;還有的雖然召開了村民代表大會,但尚未超過半數,亦無會議記錄,僅憑一紙合同,就決定承包人取得了數十年的林業承包權,並以此抗辯所有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上山砍柴等項權利。
(二)承包合同未能反映各方的合同利益。林業承包不象目前土地承包那樣數量相對較少。在林業承包中,其山場畝數之多,面積之廣,承包期限之長。發包方與承包方於簽訂林業承包合同時,幾乎都沒有對發包的數百畝甚至上千畝的山場林木的價值進行評估或測算,就這樣簡單地發包給承包人承包經營。承包期一般規定在30年以上,有的甚至更長。數百畝乃至上千畝的林木、毛竹等,其價值逐年遞增。承包人承包山場後,主要是對現有的山場進行管護,將荒廢的地方進行補植,對部分林竹予以間伐。在絕大部分的林業承包合同中,只是簡單地約定按比例交納承包金,按比例分成等。雖然承包林業山場砍伐林木有嚴格的政策限制,但仍有濫坎亂伐現象以及管理上的漏洞,以致承包各方利益上的失衡和山林竹木的毀壞。
(三)雙方履行承包合同均有過錯。發包方與承包方在林業承包合同的履行過程中,缺乏合同約束力,承包方在沒有報請縣級以上林業主管部門批准並頒發採伐許可證的情況下,擅自上山砍伐、間伐林木出售。有的承包人違反合同的約定,屆期不向發包方上交承包金。發包方發現承包方間伐的不是次品竹木,也不是不能成林的竹木,而是以「疏山」、間伐為名,進行濫伐或盜伐林木。大部山區的村民日常生活缺乏燃料,即上山砍柴燒,卻受到承包方的嚴厲阻止或拒絕,發包方不是採取與承包方進行充分協商的方法予以解決,而是以自己的想當然之觀念去擅自作出處理決定,導致糾紛發生。
(四)承包雙方極易矛盾激化。承包人依據合同承包大面積的山場後,由於嚴格管護,嚴禁村民上山砍柴,並用「武力」阻止偷盜行為。使幼林不繼成長,荒山逐漸變成綠林。承包人在承包數年後,誤認為滿山遍野的林木歸其所有,即擅自任意砍伐出售,導致發包方的村民有意見,他們認為這都是全體村民的集體財產,卻讓少數人長期佔有任意處分,極不合理。
二、關於處理林業承包合同糾紛的對策。
(一)宣傳政策、維護農村的穩定。在黨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廣大山區的村民採取各種經營方式發展經濟。但是隨著農村形勢不斷變化,部分林業承包合同糾紛時有發生。鑒於農村村民的實際情況,通過林業發生經營,有力促進山區林業的改善和發展。增長集體經濟組織和村民的財富。林業承包合同產生糾紛後,我們應大力宣傳黨在農村的優惠政策,調查了解糾紛原因,充分考慮承包雙方的利益,建議合同當事人對有爭議的合同條款進行變更或簽定補充協議,盡最大努力使承包合同有效繼續履行,避免造成經濟損失,維護農村山區發展經濟的大好形勢。
(二)及時調解,把矛盾化解在基層。村民小組或村委會所有的幾百畝甚至千餘畝的山區,在有關領導的參與下進行發包經營,目的是發展農村經濟。承包方系家庭或若干戶合夥承包,他們投資修路、架設電線和建房,在非常困難的情況還拿出一定數額的資金,常年支付雇請人員的工資,幫助購買農葯防止病蟲害,日夜管護所承包的山場,避免山上的林木,毛竹等受到偷盜或破壞。若干年後承包合同發生糾紛,承包方投入的資金、人力、物力很難計算,承包後的增長部分也無法計算,故應先由鄉鎮村及有關組織進行調解,把調解工作做為訴前的一個前提程序。鄉鎮村對農村山區的情況非常熟悉,直接參與發包承包會議及合同的簽訂,對承包雙方履行合同、投入管護、產生糾紛之原因及糾紛雙方的思想動態等情況,知悉並有所了解,有針對性地做工作,耐心地說服教育,竭力消除對抗情緒,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這樣,即避免承包方受損失,又不使發包方即全體村民因承包合同解除而背上賠償損失的沉重經濟袍袱,促進雙方團結協作,共同發展。
(三)慎重引導,讓當事人自己選擇救濟途徑。林業承包合同與其他合同不同,承包期限較長,投入資金較大,承包前後的價值很難界定和分清。解決這類糾紛應慎重思考,當事人絕不能以過激的方法「強迫」對方接受自己的意見,更不能集體越級上訪。綜上,應採取以下方式予以妥善處理:
1、自行和解。發包方與承包方都是本村委會或同一個村民小組的村民,相互之間非常了解,當林業承包合同發生糾紛後,雙方應平等協商,各自都要為對方著想,均應認真檢討自己的過錯或違約行為,如有不符合一方或雙方真實意思表示的合同條款,可以協商變更或達成新的補充約定。雙方在平等協商的過程中自行和解,澄清是非,鈍化矛盾。
2、縮短承包期。從審判實際來看,林業承包合同中約定的承包期一般都在30年以上,有的長達50年到70年。中央關於發展林業方面的政策,是從農村農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家庭承包期可長達50年至70年,但對招標方式承包的期限沒有作出此規定,雙方協商,在合同有效的前提下變更承包期限,將較長的承包期縮短為20年以內,只要收回成本略有獲利即可。集體財產不能數十年為少數村民受益和佔有,否則不利於維護全體農民的合法利益。
(3)依法訴訟。全體村民或承包方如選擇訴訟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應從林業承包合同的實際情況出發。如果承包人實際投入較大,山場林竹長勢又較好,只是承包人不按合同的約定辦事,對發承包方提出的建議或警示不聽不理的,發包方可提起違約損害賠償之訴,這樣即補償了發包方的實際損失,又懲罰了承包人的違約行為。如認為承包人確實不能再繼續承包下去,即根本違約,依法可請求解除承包合同。要求解除合同方應充分考慮相對方(一般為承包人)的直接經濟損失和可得利益。因為承包合同依法被解除後,承包人返還的是一片茂密、生長旺盛的林木、毛竹等,其中增值部分凝聚著承包人的心血和汗水,解決合同方應當賠償承包方的直接經濟損失和可得利益。
F. 這種承包合同糾紛我能起訴他嗎
你好,當然是可以的,根據合同約定,你是土地承包者,土地上的作物賠償費用應該屬於你的。
G. 農業承包合同糾紛案件的受理與管轄范圍是什麼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農業承包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
農業承包合同的當事人因承包合同發生糾紛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
發包方所屬的半數以上村民,以簽訂承包合同時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等法律規定的民主議定原則,或者其所簽合同內容違背多數村民意志,損害集體和村民利益為由,以發包方為被告,要求確認承包合同的效力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並可通知承包方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
農業承包合同糾紛案件,由承包合同履行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共同承包人數眾多的,應當推選代表人進行訴訟。共同承包人推選不出代表人的,由人民法院提出代表人名單,要求共同承包人協商,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在共同承包人中指定代表人。
訴訟代表人的訴訟行為對全體共同承包人發生效力,但代表人變更、放棄訴訟請求或者承認對方當事人的訴訟請求、進行和解,必須經所代表的當事人同意。
農業承包合同簽訂後,經發包方同意,承包方增加承包人的,新增加的承包人可以作為訴訟當事人。發包方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增加了承包人,但在六個月內未提出異議的,視為發包方對該事實的認可,新增加的承包人可以作為訴訟當事人。
H.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農業承包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現在是否實行
2008年12月24日。
本篇法規已被《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廢止2007年底以前發布的有關司法解釋(第七批)的決定》(發布日期:2008年12月18日 實施日期:2008年12月24日)廢止(原因:已被物權法及新的司法解釋所取代)
I. 承包合同糾紛的相關法律規定
這個不符合法律規定,主要是因為他們這種情況是可以規定的,是比較不錯的一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