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深圳知識產權城是怎麼回事啊
這篇文章可以解釋深圳知識產權城是怎麼回事:
深圳新聞網月12日訊
未來,深圳將通過全鏈條知識產權服務助力創新創業。9月12日,深圳知識產權城揭牌儀式在特區報業大廈舉行。廣東省知識產權局副局長謝紅,深圳報業集團黨組書記、社長陳寅,深圳報業集團黨組副書記、副社長、總編輯宣柱錫,深圳報業集團黨組副書記、副社長、總經理王躍軍,福田區副區長何傑,華為高級副總裁宋柳平,深圳中一專利商標事務所董事長張全文等為知識產權城揭牌。王躍軍主持會議。
記者了解到,深圳知識產權城是深圳中一專利商標事務所與深圳報業集團嘗試利用深圳成熟的市場條件、產業集聚、專業水平、金融資本等優勢,合作建設的全板塊、全鏈條、高品質的知識產權服務綜合體。
深圳知識產權城項目啟動後,項目運營方將對報春大廈進行樓體現代化設計和內部合理化布局。建成後,將入駐各級政府組織的辦事機構、知識產權的受理機構、知識產權研究機構、知識產權代理機構、知識產權法律維權機構、知識產權鑒定機構、知識產權評估機構、知識產權運營及交易機構、各個知識產權協會,以及銀行、保險等機構,為企業和機構提供知識產權創造、管理、保護、運營、海外維權、投融資、保險服務等專業、權威、高端的一體化服務,打造橫向整合服務機構、縱向規范服務行為的集成式知識產權服務航母,做知識產權服務解決方案的綜合提供商。記者在現場獲悉,項目預計在2018年年底正式開始運行。
作為全國科技創新戰略高地、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國家科技和產業創新中心、國家知識產權示範城市,深圳匯聚了華為、騰訊、中興、比亞迪、大疆等優秀的科技創新企業群體,是中國最具競爭力的知識產權創造主體集聚區。知識產權城的建立,是知識產權服務業集聚發展的一種有力嘗試。通過全鏈條知識產權服務的集聚、品牌化、融合式發展,將有效確保深圳市知識產權服務能力與企業創新發展需求相匹配,加快知識產權與產業、科技和經濟的深度融合,發揮知識產權服務對科技創新、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推動深圳市的產業轉型升級,助力創新創業。
廣東省知識產權局副局長謝紅在致辭中表示,打造深圳知識產權城是全省創新發展和知識產權領域的一件大事。作為國家知識產權示範城市的標志性項目,知識產權城的建成運營,必將有力推進廣東省的知識產權事業發展。
Ⅱ 如何構建國家科技成果轉化示範區
一是圍繞新一代信息網路、智能綠色製造等重點產業領域,發布轉化一批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投資規模與帶動作用大的科技成果包,探索市場化的科技成果產業化路徑。
二是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設一批機制靈活、面向市場的國家技術轉移機構,加強科技成果與產業、企業需求有效對接。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構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協同開展成果轉化。
三是建設一批符合特色產業需求的科技成果產業化基地,加強中試熟化與產業化開發,發揮技術開發類科研基地作用,推動更多共性技術成果轉化應用。
四是構建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國家技術交易網路平台,鼓勵區域性、行業性技術市場發展,完善技術轉移機構投融資、科技成果評價、知識產權服務等功能。
五是推動成果轉化與創新創業互動融合,建設一批以成果轉化為主要內容的眾創空間,支持以核心技術為源頭的創新創業。
六是組織科技人員開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活動,將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領軍人才納入創新創業人才引進培養計劃,培養專業化技術經紀人。
七是建設一批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工作經驗與模式。
八是發揮好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等的杠桿作用,支持地方加大投入力度,運用投貸聯動、眾籌等金融手段,拓寬資金供給渠道。
Ⅲ 建設先行示範區的四大中心體系包括什麼
建設先行示範區的四大中心體系包括:
1、提升金融總部集聚區功回能,著力打造更具競答爭力的區域性「國際金融中心」。
2、提升深港創新融合發展引擎功能,著力打造更具輻射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3、提升人文高地功能,著力打造更具軟實力的「文化教育中心」。
4、提升城市會客廳功能,著力打造更具影響力的「服務交流中心」。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0-12-15,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Ⅳ 為什麼叫中關村核心區
中關村核心區,確切說是一個高新技術區域的概念,它不僅僅局限於中關村地區,北京有好些個中關村科技園,目的是為了擴大高新技術產業的影響范圍。具體資料參考如下:
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起源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的「中關村電子一條街」;1988年5月,國務院批准成立北京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中關村科技園區前身),由此中關村成為中國第一個高科技園區和中國經濟、科技、教育體制改革的試驗區;1999年6月,國務院要求加快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2005年8月,國務院做出關於支持做強中關村科技園區的決策,並於2006年批准了中關村科技園區新的規劃范圍,逐步成為「一區十園」跨行政區域的高端產業功能區,並輻射全國。
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的發展目標是培養和聚集一批優秀創新人才特別是產業領軍人才、研發和轉化一批國際領先的科技成果、做強做大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型企業、培育一批國際知名品牌。
中關村擁有以聯想、方正為代表的高新技術企業近2萬家,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為代表的高等院校39所,以中國科學院和國家部委在京院所、民營研究院所140多家;擁有在校大學生40餘萬人,每年畢業生超過10萬。擁有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超過百萬,留學歸國創業人員數量佔全國的近四分之一;擁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57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26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9個;大學科技園17家,留學人員創業園29家,企業自發設立、自主管理、職業化運作的新型協會組織超過30家。
中關村每年發生的創業投資案例和投資金額均佔全國的三分之一左右;每年上市企業數量在10家以上;涌現出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輻射全國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中關村企業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3項,承接的「863項目」佔全國的四分之一,「973項目」佔全國的三分之一;創制了TD-SCDMA、閃聯、個域網無線通信等20項重要國際標准,150多項國家標准;中關村技術交易額達到全國的四分之一以上,其中60%以上輸出到北京以外地區。
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重點發展新能源、節能環保、電動汽車、新材料、新醫葯、生物育種、信息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2009年,中關村企業總收入超過12000億元,同比增長超過20%;軟體與信息服務業持續引領國內產業發展,約佔全國總量的七分之一;計算機市場佔有率、手機產量穩居國內第一;集成電路設計收入佔全國的四分之一。截止目前,上市公司總數達到145家,其中境內86家,境外59家,初步形成了創業板中的「中關村板塊」。
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不斷解放思想、改革創新,在機制體制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先行先試工作:
––股權激勵: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院所轉制企業以及國有高新技術企業開展股權和分紅權激勵改革,調動科技人員創新和成果轉化的積極性。
––科技金融:支持天使投資、創業投資、股權投資聚集發展,發揮創業投資基金的作用,逐步完善覆蓋技術創新全過程的金融服務體系;開展中關村非上市股份公司進入證券公司代辦股份轉讓系統進行報價轉讓的試點;實施擔保貸款、信用貸款、知識產權質押貸款扶持政策。
––科技經費管理:開展重大科技專項經費列支間接費用改革試點。
––新型產業組織參與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支持中關村的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新型產業組織和民營科技企業參與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有關科技計劃項目。
––政府采購:開展政府采購自主創新產品試點,在中關村通過首購、訂購、實施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試驗和示範項目等措施,推廣應用自主創新產品,支持企業自主創新。
––高端人才:實施「中關村高端領軍人才聚集工程」,吸引和聚集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體制機制,建設世界一流水平的新型研究機構。
––知識產權:建設中關村國家知識產權制度示範園區,建設中關村國家高新技術產業標准化示範區,實施「專利引擎」計劃。
––企業信用:開展科技型企業信用體系建設試點。
––產學研用結合:實施中關村開放實驗室工程,發展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
––政府服務:實現便捷、高效的政府「一站式」辦公、「一網式」審批和「全程辦事代理制」。
––工商管理:在企業登記、商標戰略、信用體系建設、市場管理等方面開展改革試點。
––社會組織管理:開展社會組織改革創新試點,發展以企業為主體,市場化、職業化的協會組織。
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的空間布局包括:海淀園、豐台園、昌平園、電子城、亦庄園、德勝園、雍和園、石景山園、通州園、大興生物醫葯基地。海淀園是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核心區。
Ⅳ 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獲得批建對嗎
是的,國務院於2016年4月5日批復同意鄭洛新國家高新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
國務院關於同意鄭洛新國家高新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的批復
國函〔2016〕63號
科技部、河南省人民政府:
你們《關於支持鄭洛新國家級高新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的請示》(國科發高〔2015〕405號)收悉。現批復如下:
一、同意鄭州、洛陽、新鄉3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統稱鄭洛新國家高新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區域范圍為國務院有關部門公布的開發區審核公告確定的四至范圍。要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充分發揮鄭洛新地區的區位和交通樞紐優勢,積極開展創新政策先行先試,激發各類創新主體活力,著力培育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深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全面提升區域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原創新創業中心,努力把鄭洛新國家高新區建設成為開放創新先導區、技術轉移集聚區、轉型升級引領區、創新創業生態區。
二、同意鄭洛新國家高新區享受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相關政策,同時結合自身特點,積極開展科技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在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股權激勵、科技金融結合、知識產權運用與保護、人才培養與引進、科技成果轉化、科技評價等方面進行探索示範。
三、同意將鄭洛新國家高新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工作納入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部際協調小組統籌指導,落實相關政策措施,研究解決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國務院有關部門要結合各自職能,在重大項目安排、政策先行先試、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給予積極支持。
四、河南省人民政府要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協同推進機制,搭建創新合作的聯動平台,認真組織編制實施方案,細化任務分工,集成推進鄭洛新國家高新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各項工作。
國務院
2016年4月5日
Ⅵ 深圳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的搶抓產業發展新機遇
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十)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力量突破互聯網、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創意、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關鍵共性技術,圍繞產業需求部署創新鏈,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以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為重點,推進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發展基於數字技術的先進製造業。加強創新支撐服務體系建設,發展研發服務、信息服務、創業服務、技術交易、知識產權和科技成果轉化等高技術服務業,培育新業態。
(十一)積極優化產業組織形態。引進和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總部,建立健全企業總部引進、支持和服務體系。進一步強化行業龍頭企業創新帶動作用,鼓勵優勢企業並購重組,形成以大企業為龍頭的專業化創新協作體系,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鏈。創新研發組織形態,提升研發整體競爭力。建設若干專業特色鮮明、服務功能完善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打造一批產業鏈關聯效應明顯的集聚區。加強創新創業基地、企業孵化器和加速器建設,提升園區專業化服務能力,培育和壯大創新主體,搶占科技產業發展制高點。
(十二)不斷拓展科技創新與新興產業發展空間。統籌規劃,優化空間布局,通過盤活土地存量、差別地價政策、建設主體多元化、供地供房並舉、分割出讓等措施,完善管理機制,強化空間保障,支持科技創新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Ⅶ 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的發展
經過20多年的發展建設,中關村已經聚集了以聯想、網路為代表的高新技術企業近2萬家,形成了以下一代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和新一代移動通信、衛星應用、生物和健康、節能環保以及軌道交通等六大優勢產業集群以及集成電路、新材料、高端裝備與通用航空、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車等四大潛力產業集群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和高端發展的現代服務業,構建了「一區多園」各具特色的發展格局,成為首都跨行政區的高端產業功能區。
中關村當下「一區多園」的空間格局包括東城園、西城園、朝陽園、海淀園、豐台園、石景山園、門頭溝園、房山園、通州園、順義園、大興-亦庄園、昌平園、平谷園、懷柔園、密雲園、延慶園等十六個園區。「十二五」期間,中關村將繼續完善「一區多園」各具特色的發展格局,重點建設「兩城兩帶」,即中關村科學城、未來科技城和由海淀北部、昌平南部和順義部分地區構成的北部研發服務和高技術產業帶,以及由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大興和通州、房山的部分地區構成的南部高技術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帶,促進高端產業集群發展。
中關村示範區經濟發展始終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2012年中關村示範區實現總收入2.5萬億元,同比增長25%以上;高新技術企業增加值超過3600億元,佔北京市GDP比重達到20%,比上年提高了一個百分點;企業實繳稅費達到1500億元,同比增長超過60%;企業從業人員達到156萬人,比上年增加18萬人;企業利潤總額1730億元,同比增長13%;實現出口230億美元,約佔全市出口總額近四成;企業科技活動經費支出超過900億元,同比增長25%。 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起源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的「中關村電子一條街」。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中關村的發展建設,國務院先後5次做出重要決定。
1988年5月,國務院批准成立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它就是中關村科技園區的前身。中關村科技園區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作為市政府派出機構對園區實行統一領導和管理。
1999年6月,國務院批復要求加快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這是中國政府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增強我國創新能力和綜合國力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
2005年8月,國務院做出了關於支持做強中關村科技園區的8條決定。
2009年3月,國務院批復同意建設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要求把中關村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成為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要載體,掀開了中關村發展新的篇章。《批復》指出,要加快改革與發展,努力培養和聚集優秀創新人才特別是產業領軍人才,著力研發和轉化國際領先的科技成果,做強做大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型企業,培育一批國際知名品牌,全面提高中關村自主創新和輻射帶動能力,推動中關村的科技發展和創新在本世紀前20年再上一個新台階,使中關村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2011年1月26日,國務院又批復同意了《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進一步明確了中關村示範區今後十年的戰略定位和發展思路。在2011年,國家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把北京中關村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2012年10月13日,國務院批復同意調整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空間規模和布局,由原來的一區十園增加為一區十六園,包括東城園、西城園、朝陽園、海淀園、豐台園、石景山園、門頭溝園、房山園、通州園、順義園、大興-亦庄園、昌平園、平谷園、懷柔園、密雲園、延慶園等園區,示範區面積由原來的233平方千米,增加到488平方千米。 國家「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把北京中關村逐步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明確提出,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要秉承面向世界、輻射全國、創新示範、引領未來的宗旨,堅持「深化改革先行區、開放創新引領區、高端要素聚合區、創新創業集聚地、戰略產業策源地」的戰略定位,服務於首都世界城市的建設,力爭用10年時間,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到2015年,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創新發展的主要目標是:
——初步形成有利於自主創新的體制機制。人才激勵、科技金融、知識產權、技術轉移和產業化、科研院所等方面的體制機制改革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成功探索出一系列具有全國示範意義和推廣價值的體制機制及支持政策,重大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大幅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進一步增強。
——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升。企業研發投入占總收入比例達到5%,發明專利年授權量比2008年翻一番,不斷創造重大科技成果,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全面強化,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知識創造中心和技術創新中心。
——中關村人才特區基本建成。建立並完善人才「選得准、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的機制和環境,集聚5萬名左右高端人才,將中關村建設成為我國人才發展的戰略高地。 ——創新創業高度活躍。不斷產生適應科技經濟發展需求的創新創業新模式;對初創期企業的投資、科技金融繁榮活躍,吸納的全球創業投資規模進入亞太地區前列,成為全球最活躍的創業投資中心之一;形成具有時代特徵和中國特色的良好創新創業文化氛圍。
——產業國際競爭力居世界前列。產業規模進一步提升,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掌握一批產業關鍵核心技術和標准,形成若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培育一批年銷售收入過500億元的大型企業,涌現出一大批創新能力強的中小企業。
——創新國際化水平大幅提升。成為全球創新網路的重要節點,廣泛吸納國際創新資源;國際科技合作和交流更加活躍,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交流合作平台。
到2020年,示範區創新環境更加完善,創新活力顯著增強,創新效率和效益明顯提高,總收入達到10萬億元,在軟體及信息服務、生物醫葯、新能源等領域中形成2-3個擁有技術主導權的產業集群,培育出一批國際知名品牌和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跨國企業,形成若干世界一流大學和科研機構,培養和聚集一批優秀創新人才特別是產業領軍人才,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Ⅷ 武漢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在武漢哪裡
自主創新與金融支持的研究課題太多太多了,現在很難出新的成果。要關注國家自主創新、金融創新的最新方向,在自主創新方面,國家建立了北京中關村、武漢東湖、上海張江等三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示範區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發展科技金融,通過科技金融的發展,促進自主創新示範區的形成。科技金融包括:VC\/PE、風險投資母基金、科技銀行、知識產權質押貸款、信用貸款、新三板、金融集聚園區等諸多內容,建議圍繞國家的需要,開展一些實實在在的研究工作。
Ⅸ 中國四大高新技術產業區是哪四大
1、中關村科技園
中關村科技園起源於20世紀80年代初的「中關村電子一條街」,是中國第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第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第一個國家級人才特區,也是京津石高新技術產業帶的核心園區。中關村科技園是我國體制機制創新的試驗田,被譽為「中國矽谷」。
2、上海高新技術開發區
上海高新技術開發區經過12年的開發建設,已形成了「一區六園」的新格局,即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張江高科技園區、上海大學科技園區、中國紡織國際科技產業城、金橋現代科技園和嘉定民營技術密集區。
3、深圳高新
深圳高新區位於深圳經濟特區西部,這里是國家級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基地、亞太經合組織開放園區、先進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園區、中國青年科技創新行動示範基地、國家火炬計劃軟體產業基地、國家高新技術產業標准化示範區、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科技與金融相結合全國試點園區以及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
4、西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西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1991年3月經國務院首批批準的國家級高新區,園區面積679.4平方公里。 25年來,西安高新區主要經濟指標增長迅猛,綜合指標位於全國56個國家級高新區前列。
西安高新區在推動技術創新、發展擁有民族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業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優勢和特色。全區有經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1320家,累計轉化科技成果近10000項,其中90%以上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列入國家各類產業計劃居全國高新區前茅。
Ⅹ 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包括哪幾個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
以深圳為代表的粵港澳大灣區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發展,創新資源在加速流入粵港澳大灣區,未來全球的新矽谷,或者新的全球科創中心將在這里拔地而起,我們能不能建立科創中心的新標准,就看粵港澳大灣區的科創能力可以走多遠。
1 粵港澳大灣區聚合全球創新資源的基礎
第一,粵港澳大灣區製造業產業完善,產業門類豐富,為全球創新資源在灣區集聚與發展提供了發展空間。如廣州開發區近三年通過引進鍾南山、施一公等海內外高端生命科學人才達五十多位與高端生物醫葯產業項目近三十個,產值突破千億元。
第二,產業創新平台不斷成形。粵港澳大灣區在香港與廣州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擁有八個國家級高新園區,十六個863基地,對利用內資,吸收外資以及擴大城市經濟效益與經濟規模,發揮著非常巨大的作用。同時,擁有兩百多所大學與兩百多萬在校大學生,包括港大、港科大、港中大、中大、華理等名校。
第五,營造優質公共服務配套的宜居空間環境。粵港澳大灣區的宜居適度的人文環境對創新資源是最重要的支持,以生態、教育、醫療、交通、休閑等配套設施的進一步完善是必然要求。
在生態環境建設上進一步構建國土空間合作開發與保護體系,完善灣區生態安全格局,針對粵港澳大灣區自然保護區、重點生態功能區、沿江林草資源、濕地、岸線等加大保護力度,營造宜居的生態空間。在優質公共服務設施進一步強化優化發展原則,通過建立完善優質的公共教育、公共衛生、公共交通等體系建設,為灣區企業與人才提供優質的保障水平。(林先揚,談華麗,2019)
在全球經濟中心加速向東亞轉移,或者更確切的說,是在向中國轉移的過程中,提升粵港澳大灣區的科創水平,達到全球領先標准將是我國的扛鼎之作,這對我國未來的發展具有巨大的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