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請問一下大家,關於電影劇本版權和署名權的問題
摘要】中國電影市場迅速發展的,但編劇的地位仍很低,其署名權等著作權亟待保證。近來編劇署名權糾紛激增,本文就幾個典型糾紛案件對編劇的署名權的相關問題進行探討,結合中國實情,總結外國經驗,思考如何保護編劇的署名權等著作權。
【關鍵詞】編劇;署名權;著作權
【寫作年份】2011年
【正文】
一、編劇的法律地位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中國電影,藉由電影認識並了解了一些演員與導演,並為他們的才能很震撼,但是,有一些人卻在無形中被人們默默忽略了。他們同樣的電影作品的創作者之一,同樣付出了不輸於導演和演員的努力,但是,他們卻並不為人所知,他們的權利一次又一次的被侵犯與忽略。他們,就是編劇。編劇,是指通過文字創作出劇本即影視劇的故事來源的作者。編劇甚至可以說是整部影視作品的核心與靈魂人物。他們不僅要創作出好的故事情節,還要將此落實於筆頭的劇本創作上,並挑選出適合出演劇本的演員。一出好的電影,往往是編劇先創造出好的劇本,然後與導演商討磋商一同進行二次創作而形成的產物。就電影作品而言,其整體著作權應由製片者享有,而編劇、導演、攝影、作詞、作曲等作者則享有各自的署名權,有權要求他人承認其創作作品的作者身份,並有權按照與製片者簽訂的合同獲得報酬。故任何人都不得隨意侵犯編劇的署名權。
二、從多案看編劇署名權由香港導演張之亮執導,劉德華、范冰冰主演的電影《墨攻》在2006年上映之後就鬧出劇本署名權糾紛,《墨攻》編劇、湖南劇作家李樹型隨後將張之亮告上法庭。李樹型訴稱,1998年,他受張之亮之邀,歷時一年創作出電影文學劇本《墨子之戰》。而電影《墨攻》的故事背景、人物、內容、場景等與《墨子之戰》大致相同,且人物台詞與劇本台詞多處相同或相似。但該片字幕顯示,編劇為張之亮,而李樹型的名字則排列在工作人員一欄。李樹型請求法院判令張之亮停止侵權,銷毀侵權作品,公開賠禮道歉;賠償108.5萬元。而張之亮的代理人在法庭上說,涉案劇本是根據日本漫畫《墨攻》改編的,李樹型只是參與改編電影劇本,是電影劇組的人員之一。①而事實是,電影《墨攻》的劇本確實是[1]在劇本《墨子之戰》的基礎上創作而成的,雖然一些情形人物有所變動,但是不能否認的是李樹型對於《墨攻》劇本的貢獻,而他的編劇署名權卻被導演張之亮剝奪了。雖然在片尾的嗚謝名單中有編劇李樹型等三人的名字,但事實上,影片字幕最為醒目的部分凸顯的是張之亮身兼「編劇、監制、導演」於一身,這是無可置疑的侵權。該案在北京中級人民法院審理後李樹型的請求得到了支持,這也是近來編劇贏導演的第一案。繼李樹型贏得編劇權後,電影《投名狀》更是讓編劇們看到了署名權的信心。《投名狀》的編劇長達九個人,導演陳可辛在采訪中稱自己完全肯定每一個付出勞動的編劇的付出。正當我們認為編劇的署名權漸漸為人們所重視時,電影《趙氏孤兒》署名權糾紛的出現讓我們再次失望。高璇與同行任寶茹2008年應陳凱歌之邀,就根據《史記》和元雜劇的故事編寫了《趙氏孤兒》劇本。在完成前半部編寫後,由於和導演陳凱歌對劇本走向意見出現分歧,2009年7月,高、任二人退出了《趙氏孤兒》創作。12月起公映的電影《趙氏孤兒》,字幕中「編劇」一欄署名為「陳凱歌」,高璇、任寶茹的名字則被冠以「前期劇本創作」。這讓兩位編劇確感權利被侵犯,也讓編劇署名權、編劇的弱勢地位再次成為人們議論的焦點。
三、我對於《趙氏孤兒》署名權糾紛看法1、「前期劇本創作」與編劇的區別《趙氏孤兒》製片人陳紅隨後向媒體表示,兩位編劇並沒有完成全部劇本創作,而署名「前期劇本創作」是經由律師陪同下認可的,並不存在問題。那麼這里就出現了一個問題,此「前期劇本創作」在著作權法中是否有法可依?我翻閱了整個《著作權法》,答案是否定的,有關法律規范並未規定「前期劇本創作」這一概念。而這一概念也並不意味著其編劇地位的成立。高璇在劇本前期創作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整個劇本中蘊含了她的勞動,其中途退出也並不應影響到其編劇的地位。整個《趙氏孤兒》的劇本時由陳凱歌,高璇、任寶茹三人共同合作完成,根據《著作權法》「第十三條:兩人以上合作創作的作品,著作權由合作作者共同享有。第十五條: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的著作權由製片者享有,但編劇、導演、攝影、作詞、作曲等作者享有署名權,並有權按照與製片者簽訂的合同獲得報酬。」陳凱歌,高璇、任寶茹三人作為共同編劇,對於該劇本理應共同享有署名權。2、編劇與製片者簽訂的合同的相關問題電影《趙氏孤兒》編劇署名權糾紛還引出了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有關於編劇與製片者所簽訂的合同的相關問題。《趙氏孤兒》的製片人陳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前期劇本創作」對於高璇而言是合理的,「我們尊重每一個人的工作,在確定這之前,我們核對過所有人簽訂的合同,並在律師的陪同下確定這些署名。」陳紅提出高璇因個人原因導致後續劇本未及時交出。雙方再次協商時間後,交出的部分劇本內容雙方有所歧義,最終終止合同。那麼這里就涉及到高璇與製片人陳紅所簽訂的合同中是否有涉及到署名的問題。是否有條款涉及到如因單方原因終止合同,對於終止合同前已完成的劇本的署名權歸屬問題進行約定。在此案中,從陳紅的說法來看,其簽訂的合同並未就這方面進行約定,這對於高璇是很不利的。[2]由於編劇處於弱勢地位,訂立的合同常常是不平等的。比如規定劇本需要修改到「委託方滿意為止」或者「可以開拍為止」。而這個「滿意」、「開拍」是含糊的,編劇無法具體掌握和確認。如果訂立合同不全面,不合理,製片方更是可以忽視編劇的勞動,隨便刪改劇本,任意署名,編劇本身該有的作品完整權、署名權、修改權等都得不到保障。②
四、我國對於編劇的署名權保護現狀及不足不管是《墨攻》案還是《趙氏孤兒》案還是我所沒有提到的其他個案,都表現著編劇地位弱勢的現象。編劇所面臨的問題不僅僅只有署名權被侵害的問題。多年來編劇的權益受到多方侵害,很多編劇寫成劇本而得不到報酬,沒經許可劇本被倒賣他人,不與編劇打招呼胡亂修改劇本,不經同意隨意加人擠占編劇署名,各種電影海報及其他宣傳有意無意忽視和抹殺編劇的署名權等等這些現象層出不窮,因影視劇本創作產生糾紛的案件直線上升,嚴重損害了編劇的合法權益,打擊了他們的創作熱情。[3]在編劇們的努力下、在法律界及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指導下,近幾年來,編劇們的維權成果同維權意識一樣,有了明顯的提高。然而,我國對於編劇的署名權以及其他著作權的保護仍不到位,依法量化編劇工作,確定編劇署名權。建立行業規則進而推廣整個行業嚴格執行……這些都是我國著作權法所應當加強關注的事情。、
五、國外對於編劇著作權保護的相關參考而在國外,對於編劇著作權的保護則完善很多。好萊塢的編劇制度就全面很多。當地有個名為《銀幕認證手冊》(Screen Credits Man-ual)的規章。該手冊是由編劇協會和製片方等多方面共同制定,擁有很強的約束力。規定了「Written by」、「Story by」、「Screen Storyby」等多個頭銜的定義。同時在署名數量上也各有規定。事無巨細的是,「Screen play by」這個更像是國內編劇目前所做工作的類別。原則上規定不可以有超過兩個以上的署名共享。特殊情況下,單個編劇署名可以三個人,或者是由編劇組成的兩個團隊。除此之外,對於寫劇本的百分比數,以及原創和原創劇本都有非常嚴格的量化標准。可以作為內地相關法規的借鑒之一。另外,國外編劇們也懂得如何保護自己的權益。就在2007年11月到2008年2月,美國編劇協會就因為版權收益問題而發起罷工,導致好萊塢癱瘓。具體的罷工原因是因為近幾年娛樂產品有了更多市場輸出形式,DVD、互聯網、手機付費下載等,該罷工得到了希拉里等政要的支持。最終編劇成功,並和製片方簽訂新協議。六、如何解決編劇署名權等著作權的維權問題我目前還只是初識知識產權法,對於著作權的相關問題還不能建立完善的思想體系,在就自己思考與參考他人文獻的基礎上,總結出了如下幾點方法來更好的使編劇們的著作權得到維護。1、建立完善的法律規范目前編劇權益普遍得不到維護的根本原因還在於就編劇的相關著作權的法律規范並不完善。我國應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對於細節進行規劃。比如說,規定編劇所享有的各項許可權的具體條文,就署名權來講,編劇享有署名權,這種署名權在何種情況下成立,在未完成劇本時是否可對已完成的部分享有署名權,這種署名權能否轉讓以及轉讓的條件等。雖然我國《著作權法》已經對於編劇的權利有些許規定,但這些規定都有待於完善與細化。2、建立規范的電影市場體系建立規范的電影市場體系,可以有效的避免一些目前市場上存在的霸王條款對於編劇們的權利的侵犯。在與製片方的合同中,由於編劇的地位低下,不得不簽署一些對於自身不公平的條款,比如說「不開拍就不給錢,不合格就不給錢」等,這些條款由於沒有細致的規范控制,其決定權都在於製片人一方,所謂合格的標准也是製片人單方決定,這對於編劇是很不公平的,很容易使其收不到稿酬,甚至到最後連署名權等一些本該有的著作權都不得享有,譬如劇本被改的事情頻頻發生。這就需要完善的市場規范去約束製片人。3、編劇自身提高風險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編劇為影視作品的完成付出了創造性勞動,其勞動成果理應得到尊重和回報,為此編劇應做好事前預防措施。[4]任何事前的預防措施都要比事後的救濟措施更直接有效,特別在法律沒有直接規定的情況下,編劇完全可以和製片方進行平等協商,並就署名權等問題簽訂書面合同,這樣可以減少很多事後的麻煩和糾紛,防患於未然。同時,編劇還要積極請求援助。在包括署名權在內的糾紛發生後,編劇如果通過和製片方調解仍不能解決問題,可以向有關機構或律師請求法律咨詢或司法援助,還可以通過媒體向製片方施加壓力來維護自己的權利。4、呼籲大眾增強對於編劇的重視編劇作為電影產業的一個重要力量,其應被人們所重視起來。中國的電影產業需要優秀的編劇,加強人們對於編劇的重視,可以激勵其更加努力創造出好的國產影片,同時,公眾的監督與關注也會讓編劇的權利得到有效的保障。
【作者簡介】
邢夢寧,法律自由人。
【注釋】
[1]藝術評論2007年01期第46頁:尤雲《從法律角度看墨攻署名權問題》。
[2]2010年6月《法制與經濟》第75頁:李波《論編劇的署名權保護》2010年12月6日南方都市報:《趙氏孤兒署名權引爭議》。
[3]2010年12月22日中國文化報:《趙氏孤兒的前期編劇呼籲一個署名權量化標准》。
[4]中國科技信息2005年第13期第227頁:李蓉、黃振《試論署名權的現狀與法律保護》。
【參考文獻】
{1}網易娛樂:《趙氏孤兒》署名惹爭議 編劇高璇提出質疑。
{2}新華網:為何成權益"窪地"--《趙氏孤兒》編劇署名之爭的背後。
{3}南方都市報:是「編劇」還是「前期劇本創作」 維權無法可依?
{4}李波:淺論編劇的署名權保護——由電影《墨攻》案引發的思考。
{5}《中國出版》雜志社鄭曉紅:近年我國編劇著作權維權狀況述評。
{6}張運水:《淺評墨攻編劇署名權之爭》。
{7}趙華:《論編劇的署名權》。
{8}董成惠:《作品署名權法律性質的探討》。
{9}李蓉、黃振:《試論署名權的現狀與法律保護》。
{10}周曉冰:《再談署名權在司法實踐中的幾個問題》。
❷ 從「根叔」到「南哥」,中國大學怎麼了
這是一篇幾年前的文章啊。
從「根叔」到「南哥」,中國大學怎麼了?
作者:交大職工
近日來,從大學校長在畢業典禮的致辭中,我們不僅看到了中國高校的浮躁,也從中領悟到了一種口是心非的腐敗。借新語絲網站發表此文,供大學校長們參考。
去年,華中科技大學李培根校長在畢業典禮上進行了創新性發言,通過引用網路語言讓華中紅了一把,「根叔」也出了名,變成了網路詞彙,真可謂與時俱進。
本想這只是一幕短劇而已,不會演變成連續劇,因為大學校長們不應該因為「根叔」的出名而浮躁起來,去急於改變畢業典禮上應傳遞的寄語內涵和價值理念,以及建議所帶來的啟迪作用。然而,今年的媒體上又增添了「曉紅哥」、「鳳哥」等校長「藝名」,就連北大校長周其鳳先生也玩起了「浮雲」,上海交大校長張傑先生更為自己有了「傑哥」的網路名字而激動不已。
去年為「叔」輩,今年成了「哥們兒」輩,與學生的距離確實近了。但這樣的畢業贈言能史冊留名嗎?大學校長的治校治學能力和人格魅力哪去了?
今年的畢業典禮,最令人尋味的倒是西安交大校長鄭南寧先生的獨創發言,用的都是自己的語言,而且字里行間流露出他的發跡過程,不妨讓我們一起分析如下。
鄭南寧先生寄語:「遇事不要一點就著」,「不要因沒有獲得好的成績而內疚,也不要為沒有找到滿意的工作而感到沮喪,人生的考試和作業才剛剛開始。」
說得好!因為鄭南寧先生及其子都不用為沒有好的成績而發愁,更不用為沒有找到滿意的工作而感到沮喪。鄭南寧的父親是南京某無線電廠的總工程師,1972年鄭南寧被推薦上了工農兵大學,來到西安交大讀自動化專業,後成為該專業學術帶頭人胡保生教授的乘龍快婿,接著到日本留學,所以鄭先生既不用考慮考大學問題,也不用為找工作而揪心。
由於西安交大校長的特權,其子鄭小虎(化名)子承父業,正重演著與鄭南寧相同的人生軌跡。鄭小虎2006年從西安交大附中畢業報考了浙江大學,高考成績比浙江大學在陝西地區的提檔線(理科最低650分)低了很多,但還是如願進了浙大,而且進了熱門的自動化專業。鄭自豪地講,兒子是通過自主招生進去的。實際上,浙江大學2006年自主招生選拔方案中明確指出,「今年試點工作將在廣東、福建、黑龍江、吉林、遼寧、山西、河南、安徽、四川、重慶等十省市進行」。當然,我們也注意到了浙江大學公布的自主招生錄取名單(預錄)中包括了鄭小虎等四名西安交大附中學生。鄭小虎的大學成績如何不得而知,但畢業後順利去了美國。試問鄭先生,「也不要為沒有找到滿意的工作而感到沮喪」如何談起?
鄭南寧果斷地取消了交大子弟的高考優惠政策,原來是他為兒子找到了其他的優惠方法。以高考時子弟可以優惠騙我們留校任教,這不是害人嗎?
鄭南寧先生談大學:「大學是為學生而存在。大學也正因為有了你們,才充滿著活力和朝氣。」「少了一些對學生的尊重和理解、對學生意見的傾聽,有時還難免粗糙和漫不經心地對待學生的訴求。」
試問鄭先生,學校辦學的主體除了學生外還有什麼?您對教師的態度如何?教師的意見您傾聽過嗎?反思過教師們所梳理的您治理學校的十大罪狀嗎?學校的哪一項重大決策不是在您和書記的武斷下進行的?您所謂的辦學理念是什麼?學校綜合排名日趨下跌的原因是什麼?前任校領導規劃的生活區改造和新校區建設方案你們為什麼要否定?院士樓中都住了些什麼樣的人?您經常埋怨院士樓像筒子樓,那麼教職工能住上這樣的筒子樓嗎?您理解交大職工對住房現狀不滿而發出的粗糙的辱罵嗎?在已公開的高校2600億元債務中,別的高校用以改善了教師工作條件、住房條件、生活環境和學生的學習條件,學校從銀行貸的那八個億都干什麼去了?
鄭南寧先生談成功:「面對浮躁的社會,不能有悲觀和急躁的理由,我們需要的是一顆淡定的心;也不要片面和簡單地去模仿那些「成功」的勵志故事,要相信每一個生命都有它獨特的魅力」。
沒有錯!在人們眼裡,鄭先生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也一定有「成功」的勵志故事。先院士,後校長,再成為首席科學家(國家16項重大專項「核心電子器件、高端通用晶元及基礎軟體」的首席科學家)。這樣的人生經歷怎麼能模仿呢?
鄭南寧1975年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1985年獲日本慶應大學博士學位,並留日作博士後研究,1987回國。完成「精密裝配機器人機器視覺系統」研究,獲1996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發明了「一種圖像邊緣曲線擬合的新方法」,獲1995年國家發明獎四等獎;「高性能機器視覺及車型與牌照自動識別系統」獲1991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正是依賴這些獎項,鄭南寧於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然而,自鄭南寧申報院士至今,關於他的研究成果的質疑就從未間斷過。主要質疑包括:鄭南寧的研究成果從來就沒有實際應用過,更談不上工程化了。
其實,鄭南寧最得意的研究項目是「數字電視掃描制式轉換及視頻處理晶元」,並聲稱取得了自主知識產權。然而至今為止,不知中國的數字電視哪一台是在鄭南寧的自主知識產權指導下生產的?原西安交大開元集團總裁是這么解釋的:「開元集團旗下的數字化技術公司就是鄭南寧的。開元集資完全是為了鄭南寧申報院士造勢而進行的, 他的數字化技術根本無法產業化」。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教職工多年來不斷訴求、抗議和吶喊,但至今沒有從開元集團全額拿回集資款。鄭南寧得到了他不應該得到的東西,教職工卻失去了他們不應該失去的東西。
本學年,鄭南寧講得最多的一句話是:「經過與建華書記的努力,甚至找到了副總理級首長,西安交大才勉強留在了985工程『2加7 』院校中」,「教育部講這是最後一次照顧西安交大」。我們並沒有因此感到安慰,大部分教職工甚至是氣憤。一個10多年前還以工學第二、兩年前以管理學第一在中國高校中具有不可撼動地位的著名學府,竟讓鄭南寧等折騰成一個如今工學排名第七(八)、管理學排名第二(三)的高校,還有臉去爭取『2加7 』嗎?
大學是一座聖神的殿堂,更是中華民族昌盛富強的希望。然而,從「根叔」到「南哥」,大學精神哪去了?「根叔」和「南哥」不可能傳承,倒可能會變成後人的笑話。歐美大學的畢業典禮暨嚴肅又耐人回味,傳遞著思想,凝聚著對母校的摯愛,會受益終生。當然,歐美大學的畢業典禮不一定適合國情,但也不能將畢業典禮當成劉老根大舞台!
人們希望聆聽你們的治校理念,感悟現實生活,憧憬人生的未來;人們也希望知道各位校長的人生軌跡,傾聽你們的奮斗故事,了解你們對社會的真實貢獻。因為你們是精英,是楷模,是中國創建高水平大學的希望!
人們不需要「根叔」,也不需要「南哥」,這是黑幫的俗稱,電影中經常能聽到、看到;人們需要大學精神和社會責任,需要公平下的社會和諧,需要名副其實的世界知名大學及其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所擔負的歷史責任!
❸ 法制與社會的最新目錄
論民間法及其與國家法的關系 楊二慶
我國網路言論自由的法律限制研究 朱培燁
埃利希視角下的「法律多元」 閆曉琴
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哲學價值 喬楚,崔春秋
論商號權與商標權的沖突及解決 吳文昊
論我國知識產權的行政法保護 牟鵬浩
少數民族特色商品的著作權保護 詹和靜
零售侵權復製品行為歸責問題研究——兼談《刑法》第217、218條之沖突與消解 胡振灝
網路隱私權的民法保護問題研究 鄒佳瑋
從法律制度淺議反不正當競爭法與商標法的關系 張君菡
論不當得利的證明責任分配 王秀淼
淺談律師偽證罪的存廢 柳菁瑩
關於勞教制度廢除的法哲學思考 厲志
河南省轉型期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利益訴求制度研究 王慕蘊
論我國壟斷協議刑事責任制度的構建 吳冬雪
論我國國家賠償責任制度的完善——基於公共服務理論的分析 張旭
淺析行政復議制度運行的問題及對策 方宗浩,康文博,張賽男
試論法治文化在和諧社會構建中的作用——調解制度的新發展 李華奇
論我國刑事訴訟中證人保護制度 李美鑫
論案卷排他性制度——兼論我國行政處罰聽證程序的完善 李蓓
對我國未決羈押制度的研究 張麗
新刑事訴訟法視野下的刑事和解制度研究 李志鵬
我國監視居住制度的適用及相關立法完善空間 張旭
人民監督員制度研究 尹相麗
論新刑事訴訟法關於律師辯護制度的完善與思考 陳小冬,高玥
淺談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精神損害賠償制度 魏星
淺析附限制性條件中的資產剝離制度 張昱沁,吳瓊
初探專利權評價報告的法律屬性 劉謙
從華為「辭職門」事件淺談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 曾晶晶
論網路視頻盜版中的利益平衡——以網路影音、快播侵犯著作權案為例 顏燚
對《反家庭暴力法》(草案)的拓展性思考 徐佳琪,張芳
非上市公司現金對賭的會計處理和法律效力 胥振陽
依法治企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從「禁止『奴性條款'」入法談起 劉昊昕
簡析土地分層利用中存在的法律問題 魏慶
論瑕疵出資股東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的限制與恢復——戴某與J建設公司公司決議效力確認糾紛案 楊怡鳴,何偉,曹艷梅
精神病人犯罪引發的思考 陳雨薇,謝文浩,楊昊唯
刑事錯案原因的多維透視 余海舟
論斡旋受賄與利用影響力受賄罪合並的構想 劉傑
扒竊相關問題探析 韓梅
淺談農民異地轉移領域職務犯罪的特點、成因及對策 葉文忠
關於捕後羈押必要性審查案件的調研報告 李新國,李英燕
關於對違法違規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情況分析的報告 程志民,張井濤
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體現的法律觀點 任衍磊
論債務償還所附條件是否影響債務履行 梁小鳳
規范民間金融的基本問題研究 魏若男
取消最低注冊資本限額的思考 貴立義,李瑾
預算公開的重要意義 吳瓊,張昱沁
上海自貿區設立民營銀行的探索及其法律跟進 趙衍
論公司章程中結構性條款的優先性 胡俊
論仲裁與訴訟的關系——以司法有限干預為切入點 魏學亮
庭前會議有關問題研究 謝艷梅
試析惡意訴訟的規制 肖智敏
司法公開對法院庭審活動的影響探析 曲明娜
淺論公證活動中的咨詢解答 賴穎
淺析檢察機關自偵案件立案偵查模式的改進 劉禹
淺議民事電子送達 楊展
芻議法醫鑒定檔案利用及社會價值 郭建軍,陳新星
淺議審查逮捕程序的訴訟化 周其國
高官異地審判制度化折射出的司法獨立陰影 樊一璞
民事虛假訴訟的防範與治理中檢察院的作用 王京陽,景宏晨
論交通事故認定書的可訴性 董曉文
買賣不破租賃規則中租賃關系的司法判定 張先群,張偉
非法證據排除中司法人員行為規范思考——新合理利己主義人性觀視角 阮小茗
環境公益訴訟的原告資格缺陷及對策——以新《環保法》第五十八條為視角 尹睿年
淺談運用偵查技術固定職務犯罪證據 武斌
關於我國公共行政機構行政效率的社會學反思 王紫艷
基層審判人員學歷構成對法制體系的影響——以A市B縣法院為例 吳國邦,趙琪,郭子琪
消防行政執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錢亮
論我國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參與 葛小抱
對做好延邊州公安派出所消防監督工作的幾點探討 劉磊
檢察機關司法警察隊伍體制改革相關問題探究 劉曉珊
地方公務員法治意識調查與分析 譚忠秋
網路問政中政府的回應性問題研究 李婧雅,田麗莎,白清睿
國家保障民生的憲政基礎與我國保護民生法律規制及其可行性研究 陳紹文,吳月月,俞夢丹
施工企業基層黨風廉政建設的強化策略解析 范遠堂
建立公安機關反腐倡廉長效機制的構想 周磊
淺議怎樣加強公安機關反腐倡廉建設 王艷平
也談環境行政不作為之規制 秦美虎,黃凱凱
從執法規范化入手提高司法公信力 陳禮永
基於群體上訪事件的信訪工作機制探析 張勝前
論大學生在用人單位兼職的主體資格 岳曉紅,雷永翠
個人律師事務所的發展現狀與思考——以浙江省台州市律師事務所為例 鄭才微,王紹旺
法治微電影探析 史興慶
微博反腐背景下大學生對公共官員隱私權范圍界定——以湛江大學生為例 郭靜雯
試論自媒體對公安機關工作的影響及應對——以微博為例 陳佳
淺析管理人專業化市場化之進路 孫世光
「人格結構與選擇」理論視閾下的道德困境——以社會「不敢扶」老人為例 汪小進
淺談摹仿老年人簽名筆跡鑒定 申高軍,馮永勝
遠海護航戰略情報信息共享的內容探討 王勇,周尤亮,黃瑩
鄉鎮圖書館(站)信息化建設創新路徑探討 樊靜蘭
河南省兩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現狀調查 張喜轉
論國家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的關系 張耀方
法醫病理學屍檢對死因分析的意義 李宏偉,張海鵬,劉彥軍
論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關系 肖瑤
道路自信的自信之源 李方媛
試談未成年父母將嬰兒遺棄至嬰兒安全島問題 潘聖仁
涉法涉訴信訪與社會管理機制創新的思考 陳帥,張洪,廖成中
關於企業融資租賃風險評估與管理的研究 王雪韻
關於信息化技術與檢察機關創新黨建工作方式方法問題研究 郭漢文
我國現代服務業人力資源管理實踐研究 劉曉科
我國PM2.5污染現狀及立法防治初探 王蔥
國際旅遊島背景下的海南農村法治建設探析 於軍
城鎮化視角下農民土地權益保護的若干問題思考 劉海艦
協同創新與縣鄉財政轉型對接——以革命老區江西省寧都縣為例 李丹
整體視閾下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學創新 楊偉榮
大學生法制教育教學案例的選取原則——以認識系統運行論為視角 王小鳳
從醫療糾紛現象引發加強醫學生法律教育的思考 鄧明峰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商務英語交際能力的培養研究 梁冬梅
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動探討 張永強
網路環境下中小股東知情權保護 張文革
談網路隱私權的保護 吳漠塵
我國《婚姻法》夫妻財產制司法解釋研究 賈翠萍
試論快遞合同糾紛中的責任承擔 趙麗博
論房屋租賃合同中的風險防範 吳柯彤,趙鳳偉
國家法在鄉土社會的尷尬處境 鄢德奎
法律術語的風格特點與翻譯策略 徐鳳
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因與對策 林華偉
淺析利用影響力受賄罪的構成要件 張友明
當前法醫鑒定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 張海鵬,李宏偉,劉彥軍
論我國社區矯正遭遇的瓶頸及出路 劉小溪
論中國私家偵探的合法性 陳嘉慧
19世紀英國殖民當局有關印度婦女的立法改革及其影響 楊玲玲
辦理瀆職罪特殊罪名適用問題的探討 李金明
暴力恐怖犯罪的情報應對研究 王曉楠
淺談性騷擾及其法律規制 劉震
越軌同伴影響青少年犯罪的個體調節因素研究進展 臧剛順
人人貸模式下各方主體民事法律關系探究 黃詩怡
論最密切聯系原則在中國的繼受及完善 劉婷
環境污染與環境侵害的民事責任 王振傑
預告登記焦點問題再探 陳瑩
農村留守兒童權益保護及法律對策研究 張博宇
「高陵模式」下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中的法律問題研究 周資貴,賈宙,張艷
論商家「最終解釋權」的法律效力 徐琳
BOT法律問題探析 徐磊,閔傑
刑法禁止令的性質探究 王玲
對交通事故無責卻違法逃逸行為的定性問題研究 劉蓮芝
論犯罪中止的犯意徹底放棄問題 楊倩
對我國經濟犯罪死刑廢止的可行性分析 張永泉,徐可
分析常見的跨境經濟犯罪問題 王虹
共同過失犯罪若干問題研究 謝景輝
大學生激情犯罪探析 曹瓊洋,邵宗林
保外就醫出監研究 廖會文,黃舒婷
新國情下的私人偵探法律問題芻議 王於志
美國槍支問題的困境 蔣暢奇
葯物臨床試驗中知情同意的法律問題分析 楊健
《法制與社會》徵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