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自然資源國家所有權物權說

自然資源國家所有權物權說

發布時間:2021-08-28 16:21:24

⑴ 依法屬於國家所有的自然資源,所有權必須依法登記。

物權法》第九條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經依法登記,發生效力;未經登記,不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依法屬於國家所有的自然資源,所有權可以不登記。

依據上述規定,依法屬於國家所有的自然資源,所有權可以不登記。

⑵ 請問物權法第9條規定: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經依法登記,發生效力未

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1、依法屬於國家所有的自然資源,所有權可以不登記;

2、物權轉讓、設立變更的一些特殊情況,詳見物權法第二十八條--第三十條;

3、農村的宅基地等。

⑶ 物權法規定野生動植物資源所有權屬於國家,那麼獵人打獵漁民捕魚是否侵犯國家財產,難道也要禁止

關於國家財產方面,其實不是受保護的野生動植物資源,是無礙的。比如發菜,當年長在野外,大家跟挖野菜一個性質,是不管的,但是當瘋狂挖掘,影響到物種生存了,國家就要干涉了。
打獵捕魚不是侵犯國家財產。沿海到處都是漁船。按照相關規定,嚴格時間季節品種打撈量,遵守規定即可。
像是風能等能源,都是國際所屬的資源,假如你安了個風車,不可能說是犯法的。其實在自然資源和國家所有方面,法律還不是很完善。

⑷ 國家財產的物權法原則

如前所述,公法與私法的劃分為法律部門設置的基本方法。依照一種並不絕對的劃分界限,公的利益主要由公法保護,私的利益主要由私法保護;公法的任務主要是防止個人對社會公共利益或者國家利益的侵害;私法的任務,則主要是防止國家公權力對私的利益的侵害。因此,作為私法的物權法,應當對民事生活領域的財產權利(物權)之得失變更及其法律保護做出規定,但不可能也不應該擔負對一切財產利益的保護任務。公的利益或者國家利益,主要由憲法、行政法、經濟法等公法加以規定和保護。據此,國家基本經濟制度以及國家所有權的法律確認,應由憲法規定;國有資產的行政管理和保護,應當由行政法律、法規以及經濟法規予以規定。簡言之,物權法應主要確認和保護私的利益。
但是,公法與私法的劃分從來都僅具相對性,亦即公法與私法、公權與私權的區分,只是對某類法律或者法律關系以及權利之基本屬性的揭示,「在公法與私法之間,並不能用刀子把它們精確無誤地切割開」,[2] 即在公法中有可能包括私權的規則,在私法中亦不妨包括公權的規則。而各國法律何以「將各個具體的法律制度或者法律關系歸屬於這個法律領域或那個法律領域」,依據德國學者的觀察,「歷史原因的影響」發生了重要作用。[3]這就是說,各國的立法政策、立法傳統,均有可能是公法與私法的界限發生某種程度的模糊。而現代社會發生的所謂「公法私法化」(如在憲法或者行政法中更多地規定私權規則)以及「私法公法化」(在民法中更多地注入公權力的約束和影響),則是此種交叉和模糊因社會發展而不斷深化的具體表現。
縱觀大陸法系各國民法,可以發現,各國對國家所有權的規定模式並不相同:德國民法及其強調其民法的私法性質,未對公有物或者公用物作出規定,亦未對國家強制徵收私人財產做出規定(此種規定交由德國基本法作出)。但包括法國、比利時、瑞士、泰國、伊朗、墨西哥、智利、義大利在內的很多大陸法國家,則普遍在其民法典中對於公用物或者國家所有權作出某些基本規定乃至具體規定,不過,對於國家徵收私人財產問題做出規定的,僅只法國和義大利兩國的民法典。
為此,考慮到中國的國情,在物權法上可以規定公有物和公有物以及國家徵收、徵用的一般規則,其中,有關國家徵收、徵用的規定,應從限制公權力濫用的角度著手。但對於國家就土地及其他自然資源的所有權的創設,我國憲法已經作了全面、具體的規定,故物權法不應予以規定。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無論公法與私法的界限如何模糊,「民法與私法概念的合二為一」,[6]是一個不爭的歷史事實。民法中注入某些公法規則,並不影響其私法性質;物權法對於國家財產做出某些規定,也不能據此認定其變成了公法。換言之,如果物權法不規定國家所有權,只能說明民法的私法性質被立法者予以強調,但如其規定了國家所有權,只不過說明了立法者基於其立法政策,在民法中更多地注入了公法的因素,但物權法對於國家所有權的規定,並不能表明此種所有權即當然具有私權的性質,更不能表明物權法的立法原則和立法目的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中國憲法有關「社會主義公共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的規定,毫無疑問表達了國家對公有財產的側重保護,但這一原則,卻不應寫進物權法並作為物權法的基本原則。

⑸ 哪些自然資源屬於國家所有

自然資源包括土地抄資源、水資源、礦產襲資源、生物資源、氣候資源、海洋資源等。憲法第六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憲法第九條、第一款規定:「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等自然資源,都屬於國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規定屬於集體所有的森林和山嶺、草原、荒地、灘塗除外。」《物權法》第四十八條規定,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等自然資源,屬於國家所有,但法律規定屬於集體所有的除外。本條有關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等自然資源所有權的規定是依據憲法作出的。我國絕大多數自然資源都屬於國家所有,這是我國不同於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制度的基本特徵之一。《物權法》根據憲法和有關法律的規定,對自然資源的歸屬作出規定,對進一步保護國有自然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國有自然資源,具有重要意義。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作為自然資源,一般屬於國家所有。依照我國的法律,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等自然資源除了國家所有外,存在另一種所有權形式,即農民集體所有。

⑹ 在我國,取得自然資源國家所有權的主要方式是

在我國,自然資源國家所有權的取得方式主要:法定取得、強製取得和天然孳息與自然添附三種方式。
法定取得,見於《憲法》第九條 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等自然資源,都屬於國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規定屬於集體所有的森林和山嶺、草原、荒地、灘塗除外。
強製取得,見於《憲法》第十條第三款 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土地實行徵收或者徵用並給予補償。
天然孳息,見於《民法通則》第八十一條 國家所有的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水面等自然資源,可以依法由全民所有制單位使用,也可以依法確定由集體所有制單位使用,國家保護它的使用、收益的權利;使用單位有管理、保護、合理利用的義務。
國家所有的礦藏,可以依法由全民所有制單位和集體所有制單位開采,也可以依法由公民採挖。國家保護合法的采礦權。
第七十九條 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隱藏物,歸國家所有。

⑺ 如何界定和解釋憲法和物權法上的「國家所有」

(1)現行憲法第9條第1款和第10條第1、2款所規定的「國家所有」,不僅是一項經濟制度,而且是一項民法意義上的所有權,即國家所有權。這種所有權與個人所有權、集體所有權等其他所有權在權利屬性和權能構造上是一致的,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並沒有突破大陸法系數百年來形成的關於所有權的理論,也不存在憲法上的國家所有權與民法上的國家所有權在法律地位、權利外觀和權能構造上的差異。(2)但基於憲法第9條第1款關於「國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的規定,國家所有權必須服從於「服務全民,為全民所共享」這一「制度性保障」的要求。這意味著我國法秩序中的國家所有權在功能上確實具有很強的特殊性和異質性,即,作為制度性保障的「全民所有」要求國家所有權為「公民自由和自主發展提供物質和組織保障」,同時國家所有權只是一項憲法權利,而不是憲法上的基本權利。(3)要實現憲法賦予國家所有權的特殊功能,僅僅依靠憲法是不夠的,還需要通過具體的法律(比如物權法、自然資源法、土地法、國有資產法等)對國家所有權的種類、范圍、行使方式、用途與收益加以立法形成,從而建立一套完整的關於國家所有權的法秩序。不過,在對憲法上國家所有權進行具體化和立法形成時,立法者要保持審慎的美德,不能違背基本的自然規律、基本的立法原則以及建立國家所有權的基本目的。(4)現行憲法第9條第1款和第10條第1、2款關於「國家所有」規定的規范性質是授權性規范,其授權國家可以通過立法將特定自然資源設定為國家所有。但如果沒有具體的法律將憲法上的自然資源國家所有權予以具體化,則該項自然資源屬於沒有進入物權法/財產法秩序(因而也就沒有形成所有權)的社會共有物。對於這種共有物,國家可以基於主權以及由主權衍生的行政管理權來設定保護、開發和利用規則,但不能作為所有權人獲得相關財產性收益。

⑻ 物權法規定國家所有權范圍有哪些

佔有使用收益處分權。
礦藏、河流、海域,城市的土地,以及法律規定專屬於國家所有的農村和城屬市郊區的土地,屬於國家所有;法律規定屬於集體所有以外的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等自然資源,屬於國家所有;野生動物資源,無線電頻譜資源,屬於國家所有;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的文物,屬於國家所有;依照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的鐵路、公路、電力設施、電信設施和油氣管道等基礎設施,屬於國家所有。

⑼ 結合新物權法,論述物權行為無因性。

代表性的設計方案是社科院梁慧星先生、人民大學王利明教授、西南政法李開國教授以及人大法工委的物權法草案。他們對所有權體系的設計不盡相同,尤其體現在對國家所有權的態度方面。 具體而言,1、梁慧星先生物權法草案中,第二章對「所有權」進行了規定。該章共分六節,即關於所有權的一般規定、土地所有權、建築物區分所有權、不動產相鄰關系、動產所有權和共有。該體例的特點是按照民法基本理論,以所有權的標的為標准將所有權分為不動產所有權和動產所有權,以此為基礎再做進一步劃分。這有別於《民法通則》對所有權的分類。(《民法通則》以所有權的主體為標准,將所有權分為國家所有權、集體所有權和公民個人所有權,反映了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性質)他認為,包括《民法通則》在內的中國現行民事法律以所有權的主體為標准,將所有權分為國家所有權、集體所有權和公民個人所有權,這種所有權分類,更多具有政治意味而不是法學意味;民法中所有權的主體無論是國家、集體還是個人,其所有權的性質都相同,保護的手段並無差異,對合法財產應予一體保護。[1] 2、王利明教授建議稿第二章「所有權」分節對「國家所有權」、「集體所有權」、「公民個人所有權」作了較為全面的規定。在第二節「國家所有權」的「一般規定」里分條規定了國有土地所有權(第103條)、國有自然資源所有權(第104條)、礦產、水流資源所有權(第105條)、野生動物資源所有權(第106條)、公用財產(條107條)、文物(第108條)、國家的財政收入(第109條)、國家投資形成的財產(第110條)、罰沒的財產(第111條)、所有權不明的財產(第112條)。[2]王利明認為,物權法規定國家所有權及集體所有權十分必要。物權法作為財產關系的基本法,必須反映所有制關系的現實,因為「一定所有制關系所特有的法的觀念是從這種關系中產生出來的,」[3]在物權法中,必須對各種不同的所有制類型作出確認。如果物權法中對國家所有權和集體所有權制度缺乏規定,則現實中迫切需要法律作出規定的問題將在物權法中缺乏法律依據,這不僅會使一些財產權的糾紛因缺乏規則而難以解決,同時也會使一些財產關系因不能獲得法律的調整而處於不穩定的狀態,物權法並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甚至可以說物權法存在著明顯的漏洞。3、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起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徵求意見稿)》於2002年1月出台。第二部分規定「所有權」,包括第四章至第十一章。第四章「一般規定」。第五章專門規定「國家所有權」。第六章專門規定:「集體所有權」。第七章規定:「私人所有權」。4、西南政法大學的李開國教授等則堅持折衷說。他指出,在國家所有權、集體所有權、公民個人所有權問題上,既不贊成梁氏建議稿所作的過分淡薄的處理,也不贊成王氏建議稿和人大徵求意見稿專章專節地分別規定,主張采俄羅斯民法典的立法例,在所有權通則部分進行簡明扼要的規定。[

閱讀全文

與自然資源國家所有權物權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