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涉及家庭暴力婚姻案件審理指南的具體內容
第二十三條 人身安全保護措施的必要性在涉及家庭暴力的婚姻案件審理過程中,普遍存在受害人的人身安全受威脅、精神受控制的情況,甚至存在典型的「分手暴力」現象,嚴重影響訴訟活動的正常進行。因此,人民法院有必要對被害人採取保護性措施,包括以裁定的形式採取民事強制措施,保護受害人的人身安全,確保訴訟程序的嚴肅性和公正性。第二十四條 受害人聯系方式的保密人民法院應對受害人的有關信息保密,特別是不能將受害人的行蹤及聯系方式告訴加害人,以防止加害人繼續威脅、恐嚇或傷害受害人。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受害人留下常用的聯系方式。第二十五條 受害人保護性缺席有證據證明存在家庭暴力且受害人處理極度恐懼之中的,正常的開庭審理可能導致受害人重新受制於加害人的,或可能使受害人的人身安全處於危險之中的,人民法院可以應受害人的申請,單獨聽取其口頭陳述意見,並提交書面意見。該案開庭時,其代理人可以代為出庭。第二十六條 人身安全保護裁定的一般規定人身安全保護裁定是一種民事強制措施,是人民法院為了保護家庭暴力受害人及其子女和特定親屬的人身安全、確保民事訴訟程序的正常進行而做出的裁定。人民法院做出的人身安全保護裁定,以民事訴訟法第140條第1款第11項規定等為法律依據。第二十七條 人身安全保護裁定的主要內容人民法院做出的人身安全保護裁定,可以包括下列內容中的一項或多項:1禁止被申請人毆打、威脅申請人或申請人的親友;2禁止被申請人騷擾、跟蹤申請人,或者與申請人或者可能受到傷害的未成年子女進行不受歡迎的接觸;3人身安全保護裁定生效期間,一方不得擅自處理價值較大的夫妻共同財產;4有必要的並且具備條件的,可以責令被申請人暫時搬出雙方共同的住處;5禁止被申請人在距離下列場所200米內活動:申請人的住處、學校、工作單位或其他申請人經常出入的場所;6必要時,責令被申請人自費接受心理治療;7為保護申請人及其特定親屬人身安全的其他措施。第二十八條 人身安全保護裁定的附帶內容申請人申請並經審查確有必要的,人身安全保護裁定可以附帶解決以下事項:1申請人沒有穩定的經濟來源,或者生活確有困難的,責令被申請人支付申請人在保護裁定生效期間的生活費以及未成年子女撫養費、教育費等;2責令被申請人支付申請人因被申請人的暴力行為而接受治療的支出費用、適當的心理治療費及其它必要的費用。被申請人的暴力行為造成的財產損失,留待審理後通過判決解決。第二十九條 人身安全保護裁定的種類和有效期人身安全保護裁定分為緊急保護裁定和長期保護裁定。緊急保護裁定有效期為15天,長期保護裁定有效期為3至6個月。確有必要並經分管副院長批準的,可以延長至12個月。第三十條 人身安全保護措施的管轄人身安全保護措施的申請由受害人經常居住地、加害人經常居住地或家庭暴力行為發生地的人民法院受理。兩個以上同級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的,由最初受理的人民法院管轄。第三十一條 人身安全保護措施申請的提出時間人身安全保護裁定的申請,應當以書面形式提出;緊急情況下,可以口頭申請。口頭申請應當記錄在案,並由申請人以簽名、摁手印等方式確認。人身安全保護裁定的申請,可以在離婚訴訟提起之前、訴訟過程中或者訴訟終結後的6個月內提出。訴前提出申請的,當事人應當在人民法院簽發人身保護裁定之後15日之內提出離婚訴訟。逾期沒有提出離婚訴訟的,人身安全保護裁定自動失第三十二條 人身安全保護申請的條件申請人身安全保護裁定,應當符合下列條件:1申請人是受害人;2有明確的被申請人姓名、通訊住址或單位;3有具體的請求和事實、理由;4有一定證據表明曾遭受家庭暴力或正面臨家庭暴力威脅。受害人因客觀原因無法自行申請的,由受害人近親屬或其他相關組織代為申請。相關組織和國家機關包括受害人所在單位、居(村)委會、庇護所、婦聯組織、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等。申請人身安全保護措施的證據,可以是傷照、報警證明、證人證言、社會機構的相關記錄或證明、加害人保證書、加害人帶有威脅內容的手機簡訊等。第三十三條 人身安全保護措施申請的審查人民法院收到人身安全保護措施的申請後,應當迅速對申請的形式要件及是否存在家庭暴力危險的證據進行審查。人民法院在審查是否存在家庭暴力危險的證據時,可以根據家庭暴力案件自身的特點和規律,本著靈活、便捷的原則適當簡化。對於是否存在家庭暴力危險,申請人和被申請人均可以提交證明自己主張的證據,必要時人民法院也可以依職權調取證據予以核實或者舉行聽證。第三十四條 人身安全保護裁定的做出人民法院收到申請後,應當在48小時內做出是否批準的裁定。人民法院經審查或聽證確信存在家庭暴力危險,如果不採取人身安全保護措施將使受害人的合法權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的,應當做出人身安全保護裁定。第三十五條 人身安全保護裁定的送達人身安全保護裁定應當向申請人、被申請人或者同住成年家庭送達,同時抄送轄區公安機關;達達方式一般以書面形式直接送達、郵寄送達或委託送達,拒絕簽收的可以留置送達。情況緊急的,人民法院可以口頭或通過電話等其他方式將裁定內容告知申請人、被申請人、轄區公安機關,並將告知情況記錄在案。第三十六條 人身安全保護裁定的生效與執行人身安全保護裁定自送達之日起生效。人民法院將人身安全保護裁定抄送轄區公安機關的同時,函告轄區的公安機關保持警覺,履行保護義務。公安機關拒不履行必要的保護義務,造成申請人傷害後果的,受害人可以以公安機關不作為為由提起行政訴訟,追究相關責任。人民法院應當監督被申請人履行人身安全保護裁定。被申請人在人身安全裁定生效期間,繼續騷擾受害人、毆打或者威脅受害人及其親屬、威逼受害人撤訴或放棄正當權益,或有其他拒不履行生效裁定行為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民事訴訟法第102相關規定,視其情節輕重處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移送公安機關處理或者告知受害人可以提起刑事自訴。第三十七條 駁回申請及不服裁定的復議人民法院經審查認為人身安全保護措施申請不符合申請條件的,駁回申請,並告知申請人申請復議的權利。被申請人對人身安全保護裁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人身安全保護裁定之日起5日內向簽發裁定的人民法院申請復議一次。人民法院在收到復議申請之日起5日內做出復議裁定。復議期間不停止人身安全保護裁定的執行。第三十八條 撤銷人身安全保護裁定的聽證申請人、被申請人可以在收到人身安全緊急保護措施的裁定後3日內,請求人民法院舉行延長或撤銷緊急保護裁定的聽證。人民法院認為有必要舉行聽證的,應當在聽證前三日將聽證通知送達申請人和被申請人。特殊情況下,人民法院可以根據需要隨時安排聽證。聽證一律不公開進行。但是,經法院許可,雙方當事人均可由一、兩位親朋陪伴出庭。陪伴當事人出庭聽證的親朋有妨礙訴訟秩序的除外。聽證通知合法送達後,申請人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一般情況下可以視為申請人放棄申請,但是,經核實受害人受到加害人脅迫或恐嚇的除外。被申請人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不影響聽證的進行。第三十九條 對撤回人身安全保護措施申請的審查申請人提出申請後很快撤回申請的,或者經合法送達聽證通知後不出席聽證的,經審查,如存在以下因素,人民法院應當保持警覺,判斷其是否因施暴人的威脅、脅迫所致。存在以下因素的,不予批准:1.被申請人有犯罪前科的;2.被申請人曾有嚴重家庭暴力行為的;3.被申請人自行或與申請人共同來申請撤銷的;4.申請人的撤銷申請無正當理由的或不符合邏輯的;等等。
Ⅱ 反復家暴,多次家暴跟啥有關
付家寶多次家暴跟啥有關系?跟那個家暴人事報人有關系
Ⅲ 建築設計、施工過程中所產生的設計圖是否受著作權法保護
其實吧,誰也不願意使用別人的……就和衣服服裝類似,
而建築這個玩意,隨便的抄襲,就是部分的話,也沒意義,
簡單的平房,那還用抄的,工人都會,只要你說咋個樣就成。
Ⅳ 廖永安的人物著作
1、《民事審判權作用范圍研究》(獨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5月版。
2、《民事訴訟理論探索與程序整合》(獨著),中國法制出版社2005年1月版。
3、《民事證據法學的認識論與價值論基礎》(獨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6月版。
3、《訴訟費用研究——以當事人訴權保護為分析視角》(合著,排名第一),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4、《模擬法庭:原理、劇本與技巧》(合著,排名第一),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2013年第二版。
5、《民事訴訟程序監督制約機制研究》(合著,排名第一),湘潭大學出版社2012年4月版。
6、《民事訴訟理念變革與制度創新》(合著),中國法制出版社2007年2月版。
7、《民事訴訟理論與改革的探索》(與何文燕教授合著)中國檢察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8、《民事訴訟原理研究》(合著,排名第三,共計70餘萬字,教育部重點研究項目)法律出版社2003年4月版。
9、《中國統一證據法(專家建議稿)及其立法理由》(參著,共計80餘萬字,教育部重點研究項目),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1月版。
10、《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專家建議稿)及立法理由》(合著,司法部重點研究項目),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2月版,排名第三。
11、《民事司法救濟制度研究》(合著),韓國延世大學出版社2005年4月版。
12、《民事訴訟法專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7月版,合著,排名第二。
13、《民事訴訟法法典專家修改建議稿及立法理由》(合著),法律出版社2008年5月版。
14、《民事訴訟法釋義》,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年8月版,勘校,排名第一。
15、《民事訴訟程序監督制約機制研究》,湘潭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排名第一。
16、《對話與交融:中美證據法論壇》(主編),湘潭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17、《對話與交融:中美證據法論壇》(主編),湘潭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18、《如何當好調解員:中美調節培訓啟示錄》(主編),湘潭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19、《馬薩諸塞州證據規則指南》(主譯),湘潭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代表性學術論文
1. 廖永安、何四海:民事訴訟當事人異議的法理分析,載《法學雜志》2012年第12期。
2. 劉方勇、廖永安:回歸價值本源——巡迴審判制度的考證與思索,載《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2期。
3. 廖永安、張慶霖:論仲裁調解書撤銷制度的確立,載《煙台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2期。
4. 廖永安、熊英灼:關於我國建立申訴終結機制的幾點思考,載《煙台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2期。
5. 易玲、廖永安:民事執行權微觀配置再思考——以民事執行權法律性質分析為切入點,載《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3期。
6. 廖永安、劉方勇:社會轉型背景下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路徑探析,載《中國法學》2012年第3期。
7. 廖永安、鄧和軍:《〈民事訴訟法〉修改決定》評析——兼論我國《民事訴訟法》的修改,載《現代法學》2009年第1期。
8. 廖永安、胡軍輝:論法院調解的既判力,載《煙台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期。
9. 廖永安、熊英灼:我國民事司法證明活動中的價值權衡及選擇,載《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6期。
10. 廖永安: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對我國民事送達制度改革的再思考,載《中國法學》2010年第4期。
11. 廖永安、顏楊:我國民事執行檢察監督的科學定位與制度設計,載《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6期。
12. 廖永安:我國民事訴訟地域管轄制度之反思,載《法商研究》2006年第2期。
13. 廖永安:論我國民事與行政案件類型之界分,載《雲南大學學報(法學版)》2006年第2期。
14. 廖永安、魏小凡、文新:論我國律師收費制度的改革與完善——兼評《律師服務收費管理辦法》,載《中國司法》2006年第7期。
15. 廖永安、文新:論憲法的司法適用與民事審判權的界限,載《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5期。
16. 廖永安、魏小凡:以人為本與我國民事訴訟法的修訂,載《河北法學》2006年第11期。
17. 廖永安、劉方勇:潛在的沖突與對立——訴訟費用制度與周邊制度關系考,載《中國法學》2006年第2期。
18. 廖永安:我國民事訴訟中弱勢群體保護論綱,載《河南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
19. 廖永安、熊英灼:論我國民事訴訟法律責任制度之構建,載《煙台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1期。
20. 廖永安、熊英灼:關於我國執行收費制度改革的幾點思考,載《廣東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7年第2期。
21. 廖永安、胡軍輝:試論民事訴訟中的擬制自認,載《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4期。
22. 廖永安、胡軍輝:試論民事自認的效力,載《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6期。
23. 廖永安、雷勇:論民事訴訟監督制約機制立法——以法院訴訟行為為研究對象,載《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5期。
24. 胡軍輝、廖永安:論案外第三人撤銷之訴,載《政治與法律》2007年第5期。
25. 文新、廖永安:法院亂收費現象的透視與思考,載《咸寧學院學報》2007年第5期。
26. 廖永安、胡軍輝:試論我國民事公告送達制度的改革與完善,載《太平洋學報》2007年第11期。
27. 廖永安、黎藜:論民事訴訟法與民事實體法的關系——以消費者權益保護訴訟為考察對象,載《北方法學》2008年第1期。
28. 廖永安:《訴訟費用交納辦法》之檢討,載《法商研究》2008年第2期。
29. 廖永安、雷勇:論我國民事訴訟復議制度的改革與完善,載《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08年第3期。
30. 廖永安、李世鋒:我國民事合議制度之運行現狀——以一個欠發達地區基層法院的民事審判為考察對象,載《社會科學》2008年第4期。
31. 姜霞、廖永安:重構我國仲裁證據制度之探析,載《求索》2008年第5期。
32. 廖永安:我眼中的恩師——江偉先生,載《中國審判》2008年第6期。
33. 廖永安:論民事訴訟費用的性質與徵收依據,載《政法論壇》2003年第5期。
34. 廖永安:我國民事審判權作用范圍之重構,載《法學論壇》2005年第3期。
35. 廖永安、馮楊:我國民訴法修改的若干問題——兼評《民事訴訟法專家修改建議稿(第三稿)》,載《金陵法律評論》2005年第1期。
36. 廖永安:論單位、團體內部糾紛的自律性處理與民事審判權的界限,載《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5期。
37. 江偉、廖永安:簡論人民調解協議的性質與效力,載《法學雜志》2003年第2期。
38. 廖永安、王春:論我國民事訴訟費用負擔的立法缺陷與完善,載《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3年第3期。
39. 廖永安、李旭:對我國陪審制的否定性評價,載《金陵法律評論》2003年第2期。
40. 廖永安、崔峰:當事人訴訟行為與民事法律行為關系考,載《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
41. 廖永安、趙曉薇:民事訴訟費用制度與司法公正關系考——兼論我國民事訴訟費用制度的立法缺陷,載《貴州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04年第3期。
42. 廖永安:訴訟內外糾紛解決機制的協調與整合,載《雲南大學學報(法學版)》2004年第3期。
43. 廖永安、趙曉薇:中日民事訴訟費用制度比較研究,載《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2期。
44. 江偉、廖永安:我國民事訴訟主管之概念檢討與理念批判,載《中國法學》2004年第4期。
45. 廖永安:我國民事訴訟主管范圍之問題評析,載《現代法學》2005年第1期。
46. 廖永安、王春:我國民事與刑事交叉案件的協調處理,載《華東政法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
47. 廖永安:法院訴訟行為要論,載《法學家》2003年第2期。
48. 廖永安:論訴的利益,載《法學家》2005年第6期。
49. 廖永安、李勝剛:我國民事訴訟費用制度之運行現狀 以一個貧困地區基層法院為分析個案,載《中外法學》2005年第3期。
50. 廖永安:論我國民事與行政爭議交叉案件的協調處理,載《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6期。
51. 廖永安:民事訴訟費用——構成及影響因素,載《南京大學法律評論》2002年第2期。
52. 廖永安、彭熙海:當事人訴訟行為理論初探,載《南京大學法律評論》2004年第2期。
53. 廖永安:對民事訴訟中法院「不作為」行為的思考,載《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學院學報)》1999年第4期。
54. 廖永安:關於錯案責任追究制度的反思,載《江蘇社會科學》1999年第3期。
55. 廖永安:如何正確看待錯案責任追究制度──兼與楊貴宏先生商榷,載《法律適用》1999年第4期。
56. 廖永安:對民事審判中「實事求是、有錯必糾」原則之再思考,載《河北法學》1999年第4期。
57. 廖永安:對民事審判中「以事實為根據」原則之檢討,載《河北法學》1999年第5期。
58. 何文燕、廖永安:我國民事簡易訴訟程序之重構,載《中國法學》2002年第1期。
59. 江偉、廖永安:論審判獨立的制度保障及其與審判監督的關系,載《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5期。
60. 廖永安:論當事人訴訟權利與法院審判權力的對立統一,載《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3期。
61. 廖永安、何文燕:民事抗訴程序若干問題研究,載《法學評論》2000年第2期。
62. 邵明、廖永安:完善我國民事證據制度的新話題,載《人民司法》2000年第5期。
63. 廖永安、劉健:論法律專業教學方式的改革,載《煤炭高等教育》2000年第1期。
64. 廖永安、葉久根:民事訴訟認證制度中若干問題之再思考,載《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1年第2期。
65. 廖永安、彭熙海:論必要共同訴訟,載《湖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年第3期。
66. 廖永安:論民事訴訟中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載《湖南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1年第3期。
67. 廖永安:論檢察機關提起民事訴訟,載《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1年第2期。
68. 江偉、廖永安:論我國民事訴訟一審與上訴審關系之協調與整合,載《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2年第6期。
69. 馮曉青 、廖永安:合作作品法律認定新探,載《知識產權》1994年第3期。
70. 廖永安、李武松:論對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法律保護,載《法律適用》1995年第1期。
71. 廖永安、張輝:論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法律制度立法的缺陷與完善,載《廣西法學》1995年第Z1期。
72. 廖永安、李武松:民事訴訟中人民法院「不作為」現象探微,載《法律適用》1996年第3期。
73. 廖永安、王煥平: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法律制度的立法缺陷及完善,載《法學探索.貴州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1996年第2期。
74. 廖永安:民事司法賠償范圍探微,載《山東法學》1996年第2期。
75. 廖永安:論民事訴訟程序的監督和救濟,載《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2期。
76. 廖永安:民事司法賠償范圍探微,載《政法論叢》1996年第1期。
77. 何文燕、廖永安:民事訴訟目的之界定,載《法學評論》1998年第5期。
78. 何文燕、廖永安:民事訴訟目的簡論,載《訴訟法論叢》1998年第2期。
Ⅳ 我國保護知識產權的法律制度有哪些
知識產權的保護的法律法規有哪些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1987年)中規定了6種知識產權類型,並規定了知識產權的民法保護制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以八條的篇幅,確定了知識產權犯罪的有關內容,從而確定了中國知識產權的刑法保護制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經歷三次修訂,於2014年5月1日實施最新修訂版,《馳名商標認定和保護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商標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等法規比較全面地保護了商標。
《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經歷三次修訂,於2009年10月1日頒布實施修訂版;《專利法實施細則》、《企業專利工作管理辦法(試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對訴前停止侵犯專利權行為適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定(法釋[2001]20號)》、《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侵犯專利權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9〕21號)》、《關於審理專利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定》等配套法律規范。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經歷兩次修訂,於2010年4月1日實施最新修訂版,正在進行相關修訂過程中;最新的《著作權法實施條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著作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0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計算機網路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06修正)》等司法解釋均在司法層面對著作權、網路著作權等做出了法治保護。《關於規范網路轉載版權秩序的通知》規定,互聯網媒體轉載他人作品作出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經過兩次修訂,對計算機軟體及先相關提供保護。
《中華人民共和國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對植物品種進行立法保護。
《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在促進知識產權向社會生產方面的轉化提供了保障。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明確規范了不正當競爭行為,其中在包裝、裝潢、商業秘密等方面對知識產權進行補充性立法保護。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其中規范了民事侵權的類型以及相應的侵權責任。
《網路商品交易及有關服務行為管理暫行辦法》實施,網上開店正式開始進入「實名制」時代。
產品設計的知識產權保護,是通過其他具體知識產權進行保護。
Ⅵ 與專利相關的法律有哪些
專利分類的法律規定有哪些
第二條本法所稱的發明創造是指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
發明,是指對產品、方法或者其改進所提出的新的技術方案。
實用新型,是指對產品的形狀、構造或者其結合所提出的適於實用的新的技術方案。
外觀設計,是指對產品的形狀、圖案或者其結合以及色彩與形狀、圖案的結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並適於工業應用的新設計。
專利類型在不同的國家有不同規定。在我國專利法中規定的種類有: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外觀設計專利。
1.專利類型中的重要組成——發明專利
專利法所稱發明是指對產品、方法或者其改進所提出的新的技術方案,是全新的創造,是專利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特點是:首先,發明是一項新的技術方案。其次,發明分為產品發明和方法發明兩大類型。產品發明包括所有由人創造出來的物品,方法發明包括所有利用自然規律通過發明創造產生的方法。方法發明又可以分成製造方法和操作使用方法兩種類型。
2.專利類型中的改良成果——實用新型專利
《專利法》所稱實用新型是指對產品的形狀、構造或者其結合所提出的適於實用的新的技術方案。實用新型與發明的不同之處在於:第一,實用新型只限於
具有一定形狀的產品,不能是一種方法,也不能是沒有固定形狀的產品;第二,對實用新型的創造性要求不太高,而實用性較強。比如,產品的形狀是指產品所具有的、可以從外部觀察到的確定的空間形狀。對產品形狀所提出的技術方案可以是對產品的三維形態的空間外形所提出的技術方案,例如對凸輪形狀、刀具形狀作出的改進;也可以是對產品的二維形態所提出的技術方案,例如對型材的斷面形狀的改進。
3.專利類型中的外部工藝——外觀設計專利
外觀設計是指工業品的外觀設計,也就是工業品的式樣。它與發明或實用新型完全不同,即外觀設計不是技術方案。我國《專利法》第二條中規定:「外觀設計,是指對產品的形狀、圖案或者其結合以及色彩與形狀、圖案的結合所做出的富有美感並適於工業應用的新設計。可見,外觀設計專利應當符合以下要求:
(1)是指形狀、圖案、色彩或者其結合的設計;
(2)必須是對產品的外表所作的設計;
(3)必須富有美感;
(4)必須是適於工業上的應用。
Ⅶ 離婚後孩子歸我,卻發現孩子是前妻和別人生的,應該找誰賠償
「結婚時我不知道孩子不是你的,如果知道,我也不會跟你結婚,所以我不存在你說的騙婚讓你養孩子的情況。」李菁面對前夫的指責,極力狡辯。
「好,暫且不說你騙婚的事,孩子不是我的,你承認吧?」曹鵬看著前妻滿不在乎的樣子,生氣地開口。
「承認,你都做鑒定了,我能不承認么?」坐在曹鵬對面的李菁翹著二郎腿抖動著。
「既然承認,那你讓我對你兒子的撫養就是欺詐性撫養,你把孩子領走,把四年的撫養費共計5萬,還給我。另外還要給我5萬精神損失費和10萬騙婚費用。」曹鵬想想這四年對孩子掏心掏肺,就覺得委屈。
李菁只同意把四周歲的孩子(浩浩)帶走,撫養費也同意退還,但不同意所謂的騙婚費用和精神損失費。
曹鵬多次找李菁索要,都被拒絕,李菁甚至沒有把撫養費返還給曹鵬。曹鵬幾經打聽,得知浩浩的親生父親是李菁的朋友欒新,又找他索要撫養費和精神損失費,也被拒絕。曹鵬無奈之下,最後選擇尋求司法救濟。
欒新在2015年就得知浩浩是自己的孩子,但是他選擇和李菁一起隱瞞真相。所以,他應承擔連帶責任。根據江蘇高院的指南,曹鵬向欒新主張精神損害賠償是可以的。
綜上,欺詐性撫養的賠償義務主體是欺詐行為的實施主體,一般為孩子的生母。孩子的生父能不能成為賠償主體,關鍵看他是否也構成欺詐。如果孩子的生父與生母合謀,則應承擔連帶責任,除非被騙的男方不追究他的責任。
精神損害撫慰金的賠償數額則可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條的規定確定。法條鏈接:精神損害的賠償數額根據以下因素確定:(一)侵權人的過錯程度,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二)侵害的手段、場合、行為方式等具體情節;(三)侵權行為所造成的後果;(四)侵權人的獲利情況;(五)侵權人承擔責任的經濟能力;(六)受訴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法律、行政法規對殘疾賠償金、死亡賠償金等有明確規定的,適用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
雖然在我國司法實踐中,欺詐性撫養糾紛大都支持了原告的精神損害賠償,但我國便重視血緣親子關系。長期把非親生子女當成親生子女撫養,感情會越來越深,當付出真情後發現孩子不是自己親生的,猛然割裂感情,自己和孩子都會產生很大的精神痛苦。
要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還需要夫妻雙方坦誠相待,履行夫妻間的忠誠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