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知識產權保護在中國的現狀
隨著經濟的發展,隨著社會的進步,知識產權也需要注冊,真要是保也要受到保護的,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2. 關於知識產權未來十年在中國的發展問題。
深圳智勝知識產權律師團隊 提醒您:
您的問題太過空范,如果是需要相關的調研報告,你可繼續在網路上搜索;
3. 1.中國知識產權保護制度與TRIPS的差距 2.實施知識產權保護存在利益轉移問題
簡單易懂:差距大,問題多。
4. 中國自主知識產權所面臨的困境關鍵是什麼
個人認為:影響自主知識產權發展的主要困境在於研發能力與激勵機制!
5. 描繪一下中國信息知識產權侵犯問題的危害
知識產權濫用的危害性
任何權利的濫用必然帶來負面效應和不良後果,
知識產權濫用也不例外,
它
的危害性主要有以下幾點
:
1.2.1
限制自由競爭
知識產權制度是通過限制競爭的方法來促進競爭,但是
「
允許這種對競爭的
限制是法律權衡利弊的結果,知識產權存在本身並不能說明它沒有任何消極後
果,只是這種消極後果在可容忍的范圍之內。
」
[9]
高度擴張的知識產權破壞了知
識產權體系內部固有的利益平衡,
引發了權利濫用。
知識產權人可以濫用自己的
市場支配地位,限制交易相對方的自由選擇權;也可以憑借知識產權的獨占性,
阻止被許可人和其他同類企業進行新技術和新產品的開發。
這種限制、
妨礙競爭
的行為破壞了市場良好的競爭秩序,
挫傷了其他知識產權人進行創造性活動的積
極性,
降低了市場主體相互之間競爭的激烈程度,
不利於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社會
公共利益的提高。
1.2.2
妨礙科學技術發展
從
1624
年英國設立專利制度以來,知識產權制度存在了將近
400
年,人們
對於設立這項制度的目的和價值早已經達成共識,
那就是鼓勵人們發揮自己的才
智,
創造更多更新的科技成果,
以此來帶動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
並且
造福於全人類。
TRIPs
協議第
7
條指出:知識產權的保護和實施應有利於促進技
術革新、
技術轉讓和技術傳播,
有利於生產者和技術知識使用者的相互利益,
保
護和實施的方式應有利於社會和經濟福利,
並有利於權利和義務的平衡。
但是客
觀事物的狀況往往和人們美好的願望背道而馳。
現實生活中,
科技和經濟領先的
發達國家總是借知識產權保護之由,
行知識產權濫用之實,
為發展中國家的科學
創新和技術進步設立各種各樣的障礙和壁壘,
使得發展中國家的創新活動受到阻
礙,科學技術難以發展。中國加入
WTO
後,外國政府和企業以侵犯知識產權或
要求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為由,頻頻向中國指責和發難是最好的例證。
1.2.3
引發國際爭端
知識經濟時代,科學技術成為小到一個企業大到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而
知識產權與科學技術的聯系最為緊密,
人們對知識產權的認識逐步從個人的財產
權利、
精神權利的法權層次上升到企業乃至國家的生存和發展戰略的高度。
知識
產權變成了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獲取壟斷利潤的手段和限制發展中國家的利益
工具,
可以幫助發達國家保持和鞏固他們相對於發展中國家的優勢地位,
於是發
達國家更加傾向於濫用知識產權。
「
知識產權的壟斷會成為經濟壟斷的某種重要
因素乃至關鍵因素,這往往成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斗爭的焦點。
」
[10]
發達國
家的知識產權濫用行為無疑會侵害發展中國家的利益,
兩者之間的爭端和矛盾就
在所難免。
6. 知識產權戰略的現狀分析
世界經濟的每一次繁榮和新產業的興起,發達國家經濟的強盛,都與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推動下的技術創新分不開。全世界已有170多個國家實行了知識產權制度,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的加強和完善是國際潮流,這是因為知識經濟和全球化時代,市場競爭是知識產權的競爭。
(一)我國知識產權制度的現狀亟須改觀
如果以《商標法》的實施視為中國知識產權制度的開始,那麼中國知識產權制度實施至今已經有20年的歷史。在《商標法》實施之後的10年內,全面完成了知識產權制度的建設,《專利法》、《著作權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相繼出台,在第二個10年內,對部分主要法律進行了修改和完善。然而,就在中國帶著一套完善的知識產權制度加入WTO行列之後,才真正認識到中國知識產權保護的國際之旅是一條充滿荊棘的道路。 世界500強的跨國公司中,已進入中國的大約有400家。在過去的10多年裡,跨國公司向中國申請的專利多數是現在迅猛發展的一些產業的核心技術,其戰略布局相當超前。他們既注重擴大權利要求,又注重擠壓我國的創新空間,以建立和鞏固其知識產權的優勢地位。現在,他們還開始聯合起來、共同提出訴求,動輒由政府出面交涉。
目前,我國知識產權仍處在初步發展階段,與我國現階段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一宏偉目標的需求,特別是與我國加入WTO後所面臨的十分嚴峻的挑戰不相適應。我國在知識產權競爭能力上,特別是在參與國際競爭的自主知識產權的數量和質量上,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巨大。從專利來看,美、日等發達國家在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新材料等關鍵技術領域占據絕對優勢,大約佔全球這些領域專利總量的90%。從商標來看,我國企業的商標注冊量極少。如2OO1年全國有各類企業300多萬家,平均近3家企業才擁有一個注冊商標。而像美國雷諾士、日本東芝等公司,一家就擁有商標上萬個。 按照歷史學派代表人物李斯特的歸納,後發先至的國家,對於所在時代先進生產力及其產品,往往在第一階段從外吸納;第二階段,合理制定保護性規則,側重形成自主先進生產力;第三階段,待生產力領先後,再回到自由貿易,利用比較優勢獲利。
姜奇平認為,我國知識產權當前存在相當大的問題:之一,我國現行知識產權政策,不符合後發先至型大國崛起的歷史規律;之二,我國現行知識產權政策,不能充分保護企業利益;之三,我國現行知識產權政策,不符合信息強國取向。成熟的知識產權戰略,一定是一種可以趨利避害的中性博弈工具,我國目前尚缺乏一個整體的知識產權戰略系統。
7. 中國古代為何缺乏知識產權制度生存的土壤
知識產權是對產權的保護,前提就是法制社會,自己的房子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中國大一統的帝國制度下,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濱莫非王土,惹惱了皇帝,命都會隨時沒了,抄家誅九族,何來產權?
8. 為什麼在中國知識產權難以保護
知識產權法律制度是商品經濟和近代科學技術的產物。自十八世紀以來,資產階級在生產領域中開始廣泛採用科學技術成果,從而在資本主義市場中產生了保障知識產品私有的法律問題。資產階級要求法律確認對知識的私人佔有權,使知識產品同物質產品,一樣成為自由交換的標的。在這種情況下,便產生了與傳統財產制度相區別的新的財產方式——知識產權。
知識產權制度產生的歷史不長,它的興起至今只有兩、三百年的時間,但對於推動資本主義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和國民經濟發展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在當今世界,一個國家知識產品的生產數量和佔有容量,往往成為衡量這個國家經濟文化水平的標志。因此,凡是科學技術發達的國家,都較早地建立和健全了他們的知識產權制度和知識產品市場的不斷擴展。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世界各國日益重視知識產權的立法問題,通過法律的形式授予知識產品所有者以專有權,促使知識產品進入交換和流通,知識產權制度已經成為各項法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我國知識產權法律制度的發展及不足在我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對知識產品的認識出現了重大意義的突破。《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和《中共中央關於科學技術管理體制改革的決定》,《民法通則》中的知識產權制度,不僅對我國現階段存在著的商品經濟作出了正確的說明,而且明確地承認技術已經成為獨立存在的知識形態的商品。這些科學論斷正是我們建立中國知識產權制度的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幾年間,經過巨大的努力,我們先後頒布了《商標法》(1982年),《專利法》(1984年),修訂了《發明獎勵條例》(1985年)《自然科學獎勵條例》(1985年),發布了《合理化建設和技術改進獎勵條例》(1982年)。1986年4月通過的《民法通則》在第五章針對知識產權作了專門規定,從而為建立我國的知識產權法律規范體系提供了指導性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