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離婚了,按揭房怎麼轉讓到一方
置房購屋對大部分人來說要傾其所有。按揭買房使得一個人在住上心愛的房子同時,背上了一筆沉重的債務。很多人在婚前無法完成這一重任,所以在婚後由夫妻共同償貸。這種情況在目前社會中相當普遍地存在。
然而婚姻沒有保險,雙方一旦勞燕分飛。面對離婚析產,房屋就成了焦點,畢竟它凝結了雙方太多的血汗。對於上述情況下的房產,在雙方沒有協議約定的情況下,該如何分割?實踐中並不統一。茲舉例說明。
甲(男)婚前買一座房屋,價格50萬元,首付20萬元,其餘從銀行按揭貸款,並辦理了房產證的過戶手續。甲後來與乙結婚,夫妻共同償還了30萬元的銀行按揭貸款。現在夫妻離婚,房產價值70萬元,對於該房產該如何分割?實踐中有兩種意見:
一種意見認為「在婚內支付的房屋貸款應被認定是用婚內夫妻共同財產支付,所以,在離婚時得到房產的一方應該補償未得房一方貸款金額的一半」。該觀點把婚內女方償貸行為定性為對男方的債權,所以離婚是男方取得房產,同時僅須補償貸款額的一半。
第二種意見認為「根據我國有關證據規則的規定,夫妻雙方共同還貸行為也應推定為是取得共有產權的一種意思表示。這是形成共同財產的主觀因素」,「基於上述主觀因素,並在能證明夫妻雙方共同還貸的前提下(該行為已經作為一種法律推定得到承認),參與還貸的一方有權確認對房屋的部分共有權。這是形成共同財產的客觀因素」。這一觀點認為,婚內女方償貸行為不是一般的借貸關系而是共同出資行為,女方享有房產的部分所有權利益。
目前第一種觀點成為業界主流觀點。法院的類似判決也有很多。但我們認為這一觀點有失公允,不足為取。
我們同意第二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之所以流行,有其道理。首先它的邏輯看似完美。因為我國實行的是房產所有權登記生效主義,即房產證的登記誰的名字誰就是所有權人,因此甲辦理產權過戶手續後其就是合法的所有人。而甲向銀行貸款形成的是其與銀行之間的債務關系。婚後乙參與償還貸款實質相當於合同法上的並存的債務承擔即乙不過是幫助甲償還債務,無權取得房屋的所有權利益。因此離婚時,乙只能取得用夫妻共同財產償還的按揭貸款的一半(上例中就是15萬元),至多加上該部分款項的銀行利息。邏輯上幾乎無可挑剔。再者,實務上因為簡便的需要法院也願意按照這一邏輯來審理,律師當然也會順水推舟。畢竟,如果按照第二種觀點,訴訟中必然還要對房產價值進行評估,這在程序上成為「麻煩點」,費時費心,都繞道而行了。
仔細琢磨,看似完美的邏輯不無疑問。首先這種觀點和邏輯導致不公平的後果。如果法律的邏輯與法律的基本精神相背,邏輯應該得到修正。再者,這一做法與我國夫妻房產之法律實務的通行做法亦不相符。
首先,在婚姻法中,絕對的所有權登記生效主義並沒有得到認可。房產登記在法律上是物權的公示手段,並因之產生公信力。它存在的理由是有利於確定所有權人在與外部他人權屬關系和交易關系的安全。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法律制度。但這一制度在我國婚姻法實踐中並沒有得到徹底貫徹。因為在我國由於婚姻傳統和法律觀念的淡薄,有大量的房產屬於夫妻共同投資購買,但卻登記在其中一方的名下。如果簡單地按照所有權登記生效主義,那麼在離婚時候一方必然要喪失房產利益。現在社會,對於很多人來說,失去房產權益基本上算是剝奪了一個人大部的財產,顯然不公平。在形式邏輯與實質正義發生矛盾時,應該選擇後者。表現在司法審判中常把這種婚後取得的房產登記在夫妻一方名下,在離婚時作為夫妻共同財產予以分割。最高人民法院在其司法解釋中確立這一原則,其中規定「 由一方婚前承租、婚後用共同財產購買的房屋,房屋權屬證書登記在一方名下的,應當認定為夫妻共同財產」。同樣,即便是在夫妻關系存續期間這類房產如果被登記方擅自出賣,另一方有權主張處分無效。可以看到,司法解釋並沒有絕對遵循所有權登記生效主義。
解決了這一問題後,關鍵就看在夫妻存續期間用共同財產償還貸款的行為是一方對另一方的借貸關系,還是共同出資購房形成共同的房產所有權利益的行為。考察這一問題,必須把它放在夫妻關系這一特殊的法律關系之中。
首先必須明確,在夫妻雙方對房產的所屬有約定的情況下,就不會出現該問題的分歧。因此這里主要討論夫妻沒有約定房產歸屬的情況下的分割問題。
我國婚姻法堅持了在夫妻雙方沒有約定財產時採取夫妻財產共有制即夫妻關系存續期間一方取得財產除法律另有規定外都當然視為夫妻共同財產。這一制度對於平衡夫妻之間經濟能力不同而保護弱勢方(多為女方)有很好的價值取向。2001年修訂婚姻法仍然維持了這一制度。在這一制度框架下,夫妻之間存在對財產之共同共有法律關系,不可能存在債之法律關系。因為任何債之法律關系都是建立在當事人財產分別所有(或至少債之一方享有合法的財產處分權)的基礎之上,債之標的物屬於債權人而依法移轉給債務人以獲取對價給付。我國共同共有制度的基本原理表明,共有財產在分割前一方並不享有標的物的完整所有權而只是所有權在量上的分割,因此非經另一方同意沒有處分權。夫妻財產是典型的共同共有,因此夫妻一方不可能在共有關系沒有解除前而又在同一標的上建立債之法律關系。第一種觀點簡單地把一方幫另一方償還貸款的做法看成債權關系實則沒有準確把握夫妻之間的特殊法律關系,亦與我國婚姻法確定的夫妻財產的基本原則相背。
但按照第二種觀點就必須確定夫妻雙方婚後取得的房產所有權利益屬於夫妻共同財產。盡管法律上否定了所有權登記生效的絕對效力,那麼從法律上該怎樣來說明非登記方能夠分享所有權利益呢?這里有必要考察現代社會按揭貸款的性質。
法學界普遍認為中國目前有「按揭」之名而無其實。按揭在其得以產生的英美國家中,它的核心特徵就是把房產的所有權轉移給貸款人即貸款人享有該房產的合法的所有權,而借款人必須償還貸款後才能回贖房產的所有權。而這一制度在目前的中國法律框架內沒有存在的土壤,因為我國《擔保法》禁止這類「流質抵押」。我國的房產按揭實際上與房產抵押沒有實質的區別。
抵押權首先是一種物權。抵押權人雖然不佔有標的物但其享有在一定條件下——借款人不能按約清償債務——直接支配該標的物的權利。抵押權的存在意味著該標的物之上的所有權受到限制。抵押人一般說來不得擅自轉讓或做實物上的處分。而傳統物權觀點認為,「處分權能為所有權內容之核心,是所有權最基本的權能」,「包括事實上的處分和法律上的處分」。 由此可見,抵押權實際上是抵押人為對債務進行擔保而讓渡一定的所有權利益(即所有權的部分權能)給抵押權人。所以可以說抵押人即所有權人基於該標的物的的所有權利益是不完整的、有缺損的,因為完整的所有權其權能是完備的,不受除法律之外的任何限制。
那麼在按揭貸款中,購房人盡管是房產證上的記名的所有權人享有房屋的所有權,但其為了得到銀行的貸款而把房屋抵押給銀行時,他的房屋所有權利益受到限制因而不完全。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似乎更進一步。最高人民法院的《婚姻法》解釋(二)中的第21條第1款:離婚時雙方對尚未取得所有權或者尚未取得完全所有權的房屋有爭議且協商不成的,人民法院不宜判決房屋所有權的歸屬,應當根據實際情況判決由當事人使用。筆者認為此條中「沒有取得完全所有權的房屋」就包括使用按揭貸款購的而抵押給銀行的房屋。在購房人清償銀行債務前,該房屋所有人的所有權就是「不完全」的。由此可以看出,房屋所有人償還銀行的貸款不僅僅是清償債務,同時也是為了恢復其所有權之完全狀態即獲取被限制的所有權權能之利益。那麼按揭人婚後用夫妻共同財產償還銀行的貸款實際上也是「回贖」其受限制的所有權利益。而這部分所有權利益因為是用夫妻共同財產支付而獲得的,應當視為夫妻共同財產。
既為共同財產,那麼離婚時就應該作價分割。不管房產價值的變化如何,都應該視為共同財產而不能僅僅在房產增值時適用該規則。
至此,從法律上我們認為應該把婚後共同償貸而獲取的所有權利益視為共同財產,在離婚時候給予分割。簡單把一方參與還款的行為定性為夫妻之間的債權的做法,侵害了後來參與貸款償還一方的權益,有失公平。按照本文的觀點,前面舉例中的房產分割應該如下:
甲(男)的應分財產應該為(20+15)/50乘以現值70萬元的數值;而乙(女)所應分得財產為:15/50乘以現值70萬元的數值。
Ⅱ 什麼是物權轉移具體內容
物權包復括所有權、佔有權制、使用權、處分權,物權的轉移也包括所有權的轉移,最常見的就是買賣東西,所有權的轉移方式有三種,簡易交付,指示交付,佔有改定。使用權的轉移就是出租房子啦,房子還是我的,但是別人在用。佔有的轉移就是質押啦,東西是我的,但是放到我的債權人那保管,他是不能用的,用了就要給我錢喲。處分的話就是抵押啦,房子是我的,但是屆期不還款,債權人有權把我抵押給他的房子賣掉的。
Ⅲ 為逃避債務離婚轉移房產是否有效
如果明顯是規避債務而去離婚的,是無效的。舉例講已經有債務糾紛了,夫妻關系也很和諧,去離婚轉移財產是不行的。如果在債務糾紛沒出現之前或者更久以前是有效的。
Ⅳ 物權法關於離婚房產糾紛
1、物權法和婚姻法是不沖突的。
2、婚姻法司法解釋第七條規定,婚後由一方父母出資為子女購買的不動產,產權登記在出資人子女名下的,可按照婚姻法第十八條第(三)項的規定,視為只對自己子女一方的贈與,該不動產應認定為夫妻一方的個人財產。
由雙方父母出資購買的不動產,產權登記在一方子女名下的,該不動產可認定為雙方按照各自父母的出資份額按份共有,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3、可見婚姻法司法解釋三是明確物權法定的具體規定,兩部法律是相輔相成的。
Ⅳ 離婚分割協議中物權未經登記部門辦理轉移登記是否視為物權已經轉移
你好,離婚分割協議中物權未經登記部門辦理轉移登記可視為房屋已歸一回方所有,但是未辦答理轉移登記手續所有人不能處分該房屋,所謂處分行為包括有買賣、贈與、交換、抵押、放棄所有權等形式。
相關法律規定:
根據我國《物權法》第二十八條的規定,依據確權的法律文書所取得的離婚分割房屋所有權,雖從法律文書生效時所有權即已設立,但該法第三十一條規定「享有不動產物權的,處分該物權時,依照法律規定需要辦理登記的,未經登記,不發生物權效力」。
《離婚協議》是債權文書,依此取得的房屋權利,是債權而非物權,需依法申請登記才能產生物權效力。只有以《離婚協議》作為權利來源證明文件依法申請房屋所有權轉移登記,將該房屋所有權登記至自己名下,才可以所有權人的名義處分該房屋。
《物權法》第九條規定:「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經依法登記,發生效力;未經登記,不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Ⅵ 物權法與離婚適用么
如果3月16日簽訂購房合同並支付了全部購房款,或者婚後用一方個人財產支付餘款,那麼屬於婚前財產。如果只是支付了首付款,婚後用共同財產支付餘款,那麼該房產權利分成兩部分,婚前支付首付款部分的房產價值屬於婚前財產,婚後支付的款項取得的房產價值屬於共同財產。
Ⅶ 離婚分割的財產所有權何時轉移
一,如果是登記離婚
動產是交付時轉移,不動產是登記時轉移。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2007)
第九條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經依法登記,發生效力;未經登記,不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二十三條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自交付時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二,如果是訴訟離婚
判決書生效時,物權轉移。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2007)
第二十八條因人民法院、仲裁委員會的法律文書或者人民政府的徵收決定等,導致物權設立、變更、轉讓或者消滅的,自法律文書或者人民政府的徵收決定等生效時發生效力。
Ⅷ 看《物權法》的最新司法解釋 離婚時房子該歸誰
1、婚前歸個人,婚後歸共同,
2、婚前財產在婚後增值部分歸共同。
不清楚就舉栗子:
前提條件:
婚前男房子一套市值100W,房產證為男方名字。婚前女無財產,
結婚3年後離婚,離婚時房產估值為300W(婚內增值200W)。
情況1:
婚內3年,房產權證所有人無改變。
則離婚分割如下:
男:房屋產權人,100W+200/2=200W
女:非房屋產權人,200/2=100W
情況2:
婚內3年,房產證上名字變更為追加女方名字,或者只為女方名字。
則房屋產權權屬發生改變,產權由男方變更為共同所有。
則離婚分割如下:
男女各占房產權益的1/2.
Ⅸ 夫妻雙方協議離婚後轉移不動產所有權該怎麼辦理
准備好離婚證、離婚協議、房產證到不動產登記中心申請房屋所有權變更登記。
這種情況不需要繳納稅費,需要繳納一個新證的工本費、手續費。
Ⅹ 關於物權轉移的問題
AC;
首先是A 不值抄得一駁,雖然物襲權法規定不動產登記才轉移所有權,但是王某和丁某是有效合同的當事人,丁某已經履行了其合同義務,王某也應該履行其義務即辦理產權登記。
其次是C,小王作為王某的繼承人不但要繼承他的財產,同時也得繼承在其繼承的范圍內的義務,當然也就是包括給丁辦過戶手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