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農田被征後未用土地使用權

農田被征後未用土地使用權

發布時間:2021-08-27 04:56:20

A. 村裡土地被徵用以後,兩年內沒有開發,村裡是否可以將土地做使用權要回,重新耕種

《閑置土地處置辦法》第四條:
已經辦理審批手續的非農業建設佔用耕地,1年內不用而又可以耕種並收獲的,應當由原耕種該幅耕地的集體或者個人恢復耕種,也可以由用地單位組織耕種;1年以上未動工建設的,應當按照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規定繳納閑置費;連續2年未使用的,經原批准機關批准,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無償收回土地使用者的土地使用權;該幅土地原為農民集體所有的,應當交由原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恢復耕種。

在城市規劃區范圍內,以出讓等有償使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進行房地產開發的閑置土地,超過出讓合同約定的動工開發日期滿1年未動工開發的,可以徵收相當於土地使用權出讓金20%以下的土地閑置費;滿2年未動工開發時,可以無償收回土地使用權;但是,因不可抗力或者政府、政府有關部門的行為或者動工開發必需的前期工作造成動工開發遲延的除外。

B. 國家己徵收但未使用的土地使用權歸誰

政府徵收土地用於一些城鄉規劃,或者是公共設施的建設等。那麼關於政府徵收土地未用完土地應該歸誰使用呢?政府徵收的土地因為某些原因沒有用完的,工程建設完畢之後,該剩餘的土地應該歸原土地使用權人使用。

一、政府徵收土地未用完歸誰使用?

法律依據:根據土地管理法第38條規定,已經辦理審批手續的非農業建設佔用耕地,一年內不用而又可以耕種並收獲的,應當由原耕種該幅耕地的集體或者個人恢復耕種,也可以由用地單位組織耕種;一年以上未動工建設的,應當按照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規定繳納閑置費連續二年未使用的,經原批准機關批准,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無償收回用地單位的土地使用權;該幅土地原為農民集體所有的,應當交由原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恢復耕種。

2004年10月,國務院發布的,關於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規定,農用地轉用批准後,滿兩年未實施具體征地或用地行為的,批准文件自動失效;已實施征地,滿兩年未供地的,在下達下一年度的農用地轉用計劃時扣減相應指標,對具備耕作條件的土地,應當交原土地使用者繼續耕種,也可以由當地人民政府組織耕種。

因此,對於實踐中「多征少用』、「征而不用」等現象,農民集體或農戶可以要求恢復耕種。但是,這里規定的「交由」農民集體經濟組織恢復耕種,應當是將耕地的使用權暫時無償交給原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承包戶耕種,而不是將土地所有權再歸還原農民集體。在國家建設需要時,國家將不再支付農民集體土地所有權補償,而僅支付使用者的青苗及地上附著物補償費。

征地補償費是指國家建設徵用土地時,按照被徵用土地的原用途給予被征地單位的補償各項費用。包括耕地補償費及其他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地上附著物補償費,包括各類建築物、構築物拆遷補償費、青苗補償費、多年生林木補償費、新菜地開發建設基金等。現在國家並未制訂全國土地徵用補償統一標准。但將全國各地區的土地價值分了14檔,其徵用土地補償費的標准也通常按該分類進行制訂。當然,政府征地未成,或者征地征了一部分,剩餘的還是歸土地原所有者所有(集體所有)。

政府徵收土地未用完土地歸誰使用,因為某些原因項目停止的,或者是土地徵收過多的,剩餘的土地應該是歸還給原土所有權人所有,一般農村地區就是集體所有的,因為我國的土地性質,所以城市和農村的土地制度存在差異

C. 土地要是被政府徵收三年還未開發,請問還能收回嗎

可以主張恢復耕種,連續二年未使用的,經原批准機關批准,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無償收回用地單位的土地使用權;該幅土地原為農民集體所有的,應當交由原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恢復耕種。但政府徵收的,難。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第三十七條
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閑置、荒蕪耕地。已經辦理審批手續的非農業建設佔用耕地,一年內不用而又可以耕種並收獲的,應當由原耕種該幅耕地的集體或者個人恢復耕種,也可以由用地單位組織耕種;一年以上未動工建設的,應當按照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規定繳納閑置費;連續二年未使用的,經原批准機關批准,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無償收回用地單位的土地使用權;該幅土地原為農民集體所有的,應當交由原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恢復耕種。
在城市規劃區范圍內,以出讓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進行房地產開發的閑置土地,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的有關規定辦理。
承包經營耕地的單位或者個人連續二年棄耕拋荒的,原發包單位應當終止承包合同,收回發包的耕地。

D. 農村土地被徵用兩年但是十年未動工,那麼這塊地還是屬於農民的嘛

土地不屬於農民,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土地的社會主義公有制。但題目中臨時徵用兩年,十年未動工的,由土地管理部門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權,拒不交出土地的,責令交還土地,並處罰款。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土地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佔、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對集體所有的土地實行徵用。

國有土地和集體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權可以依法轉讓。土地使用權轉讓的具體辦法,由國務院另行規定。國家依法實行國有土地有償使用制度。國有土地有償使用的具體辦法,由國務院另行規定。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六條,城市市區的土地屬於全民所有即國家所有。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除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的以外,屬於集體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屬於集體所有。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五十條,依照本法第三十三條的規定臨時使用土地,期滿不歸還的,依照本法第十九條的規定土地使用權被收回,拒不交出土地的,責令交還土地,並處罰款。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十九條,使用國有土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土地管理部門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收回用地單位的土地使用權,注銷土地使用證:

一、用地單位已經撤銷或者遷移的;

二、未經原批准機關同意,連續二年未使用的;

三、不按批準的用途使用的;

四、公路、鐵路、機場、礦場等經核准報廢的。

(4)農田被征後未用土地使用權擴展閱讀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二十三條 國家建設徵用土地,建設單位必須持國務院主管部門或者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國家基本建設程序批準的設計任務書或者其他批准文件,向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提出申請,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審查批准後,由土地管理部門劃撥土地。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二十七條,國家建設徵用土地,由用地單位支付土地補償費。徵用耕地的補償費,為該耕地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三至六倍。徵用其他土地的補償費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參照徵用耕地的補償費標准規定。

被徵用土地上的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 徵用城市郊區的菜地,用地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繳納新菜地開發建設基金。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二十八條,國家建設徵用土地,用地單位除支付補償費外,還應當支付安置補助費。

徵用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按照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計算。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按照被徵用的耕地數量除以征地前被征地單位平均每人佔有耕地的數量計算。每一個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的安置補助費標准,為該耕地被徵用前三年平均每畝年產值的二至三倍。

但是,每畝被徵用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最高不得超過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十倍。徵用其他土地的安置補助費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參照徵用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標准規定。國家建設徵用土地,被征地單位應當服從國家需要,不得阻撓。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二十九條,依照本法第二十七條、第二十八條的規定支付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農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增加安置補助費。但是,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總和不得超過土地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二十倍。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三條,工程項目施工,需要材料堆場、運輸通路和其他臨時設施的,應當盡量在徵用的土地范圍內安排。確實需要另行增加臨時用地的,由建設單位向批准工程項目用地的機關提出臨時用地數量和期限的申請,經批准後,同農業集體經濟組織簽訂臨時用地協議,並按該土地前三年平均年產值逐年給予補償。

在臨時使用的土地上不得修建永久性建築物。使用期滿,建設單位應當恢復土地的生產條件,及時歸還。架設地上線路、鋪設地下管線、建設其他地下工程、進行地質勘探等,需要臨時使用土地的,由當地縣級人民政府批准,並按照前款規定給予補償。

建設單位為選擇建設地址,需要對土地進行勘測的,應當徵得當地縣級人民政府同意;造成損失的,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E. 農村土地被徵用2年後未使用,土地屬於什麼性質重新種植的青苗是否還能得到補償

農村土地被徵用2年後未使用,屬於閑置、荒蕪土地。原農村集體有權恢復耕種,對耕種的青苗享有合法的所有權,可以得到相應的補償。

《土地管理法》 第三十七條規定:已經辦理審批手續的非農業建設佔用耕地,一年內不用而又可以耕種並收獲的,應當由原耕種該幅耕地的集體或者個人恢復耕種,也可以由用地單位組織耕種。

一年以上未動工建設的,應當按照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規定繳納閑置費;連續二年未使用的,經原批准機關批准,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無償收回用地單位的土地使用權;該幅土地原為農民集體所有的,應當交由原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恢復耕種。

(5)農田被征後未用土地使用權擴展閱讀:

閑置土地的使用:

修訂草案規定,構成閑置土地的,縣級以上地方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應當下達《責令限期動工通知書》,督促土地使用者及時糾正。土地使用者在接到《責令限期動工通知書》後,應當在3個月內動工開發建設。

修訂草案規定,縣級以上地方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應當與土地使用者協商,共同擬訂閑置土地處置方案,閑置土地處置方案可以選擇下列方式:延長動工開發建設期限,改變土地用途,安排臨時使用,協議有償收回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置換土地。

修訂草案還規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與土地使用者協商未能就處置方式達成一致的,土地閑置滿1年的,經批准後可按土地出讓或者劃撥土地價款的20%征繳土地閑置費;未動工開發建設,土地閑置滿2年的,經准後可無償收回土地使用權。

對依法收回的閑置土地,可以依據國家土地供應政策,確定新的土地使用者開發利用;納入政府土地儲備;對耕作條件未被破壞且近期無法安排建設項目的,由縣級以上地方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委託有關單位組織恢復耕種。

例外

修訂草案規定,六種情形可「閑置」:

因政府調整城鄉規劃,造成土地使用者不能按國有建設用地有償合同和劃撥決定書約定的用途、規劃和建設條件開發的;

因政府未按國有建設用地有償使用合同和劃撥決定書約定的期限、條件將出讓宗地交付給受讓人,致使項目不具備動工開發建設條件的;

因政府供應土地存在權利不清,致使土地使用者無法動工開發建設的;

因國家政策要求,需對約定的規劃和建設條件進行修改,致使土地使用者動工開發延遲的;

因政府、政府有關部門提出停止動工的,但因土地使用者違法行為導致的除外;

因政府、政府有關部門其他行為,致使土地使用者動工開發延遲的。

此外,修訂草案規定,因不可抗力、司法查封、訴訟、仲裁或者軍事管制、文物保護等原因導致無法按原來約定、規定的期限動工開發建設的,也可「閑置」。

F. 政府徵收農民土地十多年不用,有年限規定嗎

有年限規定的。

根據《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七條規定,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閑置、荒蕪耕地。已經辦理審批手續的非農業建設佔用耕地,一年內不用而又可以耕種並收獲的,應當由原耕種該幅耕地的集體或者個人恢復耕種,也可以由用地單位組織耕種;

一年以上未動工建設的,應當按照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規定繳納閑置費;連續二年未使用的,經原批准機關批准,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無償收回用地單位的土地使用權;該幅土地原為農民集體所有的,應當交由原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恢復耕種。

(6)農田被征後未用土地使用權擴展閱讀

土地徵收的補償費

1、土地徵收的土地補償費,為該耕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六至十倍。

2、土地徵收的安置補助費,按照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計算。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按照被徵收的耕地數量除以征地前被徵收單位平均每人佔有耕地的數量計算。每一個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的安置補助費標准,為該耕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四至六倍。

但是,每公頃被徵收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最高不得超過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十五倍。

3、土地徵收的地青苗補償標准:對剛剛播種的農作物,按季產值的三分之一補償工本費。對於成長期的農作物,最高按一季度產值補償。

對於糧食、油料和蔬菜青苗,能得到收獲的,不予補償。對於多年生的經濟林木,要盡量移植,由用地單位付給移植費;如不能移植必須砍伐的,由用地單位按實際價值補償。對於成材樹木,由樹木所有者自行砍伐,不予補償。

G. 土地被徵收,未被利用,多久吋間可以退還村民

一、嚴格控制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徵收報批條件

(一)《決定》下發後,通過清理有關文件,對仍未糾正違法下放的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徵收審批權的地方,繼續暫停該地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徵收報批。

(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首先辦理經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土資源部確認納入2004年度農用地轉用計劃的重點急需建設項目的用地報批;年度計劃有剩餘指標的,再辦理其他建設用地報批。年度農用地轉用計劃指標用完的省、自治區、直轄市或市、縣,2004年年底前暫停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徵收報批;沒有計劃指標,擅自批准用地的,按非法批地查處。

(三)對以往拖欠的農民征地補償安置費,在2004年年底前未足額償還的市、縣,暫緩下達2005年度農用地轉用計劃指標,暫停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徵收報批。

(四)對2004年年底前未按《關於基本農田保護中有關問題的整改意見》(國土資發〔2004〕223號)的要求,將現有的基本農田落實到地塊的市、縣,暫緩下達2005年度農用地轉用計劃指標,暫停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徵收報批。

二、規范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徵收審查報批工作

(五)城市分批次建設用地嚴格按法律規定報批。分批次范圍內的用地要提供土地開發建設整體方案,有控制性規劃的,還應提供控制性規劃。分批次范圍內已有具體建設項目的,應附具項目名單,列明項目名稱、性質、規模和用地面積。

(六)能源、交通、水利、礦山、軍事設施等確需單獨選址建設的項目,在《國務院關於投資體制改革的決定》(國發〔2004〕24號)實施前批准立項的,仍按原規定報批用地;實施後,屬國務院、國家發展改革等部門或省級人民政府批准、核準的單獨選址建設項目,涉及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徵收的,報國務院批准;除此之外的單獨選址建設項目,涉及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徵收的,報省級人民政府批准,其中徵收土地面積超過省級批准許可權的,土地徵收必須報國務院批准;建設項目確需佔用基本農田的,必須報國務院批准。

(七)各類建設的用地必須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需單獨選址建設的項目,依法可以改變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規劃修改方案可以在報批用地時一並報批;其他項目用地涉及修改規劃的,按法定程序修改規劃後,方可報批用地。

(八)建設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或其他有關文件沒有明確分期建設的,應一次性報批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徵收。城市分批次建設用地,市、縣每年報批應控制在5個批次內。

(九)農村集體建設和村民住宅建設在向集鎮、鄉鎮工業小區和中心村集中過程中,新址用地必須符合規劃,納入計劃;涉及佔用農用地的,不得以土地置換為名,規避農用地轉用報批手續。

(十)對違法用地,須先按有關規定進行處罰。確需補辦用地手續的,在補辦用地手續時,須附具對違法案件和有關責任人的處理意見及落實情況,征地補償安置費用、耕地開墾費按違法用地期間最高標准支付和繳納。

(十一)補充耕地實行邊占邊補的,耕地開墾費必須列入工程投資概算,補充耕地的土地開發整理項目須按有關規定驗收;建設單位繳納耕地開墾費的,報批用地時應附具耕地開墾費繳納證明和代其補充耕地單位的證明。經依法批准佔用基本農田的,耕地開墾費繳納標准按當地最高標准執行。補充耕地實行先補後占的,報批用地時應附具補充耕地驗收文件和資金來源情況的說明。

三、強化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徵收批後監督管理

(十二)城市分批次建設用地和單獨選址建設項目用地涉及繳納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的,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應全額下達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繳款通知書,由市、縣人民政府按有關規定繳納後,再下達批復文件。

(十三)國務院批準的城市分批次建設用地的供地情況、省級人民政府批準的單獨選址建設項目用地和城市分批次建設用地及供地情況,應及時向部和省級國土資源部門備案。對於未按規定時間及有關要求備案或在備案中弄虛作假的省、自治區、直轄市或市、縣,暫停其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徵收報批。

(十四)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徵收批准文件有效期兩年。農用地轉用或土地徵收經依法批准後,市、縣兩年內未用地或未實施征地補償安置方案的,有關批准文件自動失效;兩年內未提供給具體用地單位的,按未供應土地面積扣減該市、縣下一年度的農用地轉用計劃指標。

(十五)征地補償安置方案經依法批准後,征地補償安置費用應按法律規定的期限全額支付給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未按期全額支付到位的,市、縣不得發放建設用地批准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有權拒絕建設單位動工用地。

(十六)對一個成片開發項目中包含多個建設項目的用地,在一次報批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徵收後,供地時應區分各個建設項目土地用途和用地性質,依據法律規定和國家供地政策分別供地。

(十七)城市分批次建設用地和單獨選址建設項目用地經依法批准後,國土資源部門應通過新聞媒體或其他形式向社會公開批准情況;建設單位應將農用地轉用、土地徵收批准文件及建設用地批准書等在施工場地懸掛,接受社會的監督。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加強對集體所有土地徵收及房屋拆遷補償安置管理,保障征遷工作順利進行,保護被征土地的所有權人、使用權人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等法律、法規、規章,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市城市規劃區范圍內征地拆遷補償安置,適用本辦法。法律、法規和省人民政府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三條 本辦法所稱集體土地徵收及房屋拆遷補償安置,是指因依法徵收集體所有的土地及拆遷地上建(構)築物,按照本辦法規定對被征遷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村村民或者其他權利人支付補償費用和實施安置的行為。

第四條 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征遷土地的組織協調、審查報批和監督管理工作。其從事征遷事務工作機構,承擔統一征遷土地的事務性工作。市房地產管理部門負責房屋拆遷的監督管理工作。其房屋拆遷管理機構負責房屋拆遷監督管理具體事務。各區人民政府負責本轄區內征遷土地的協調配合工作。

第二章 征地拆遷工作的組織實施

第五條 征地方案經依法批准後,由市人民政府將批准征地機關、批准文號、征地的用途、范圍、面積以及征地拆遷補償標准、農業人員安置辦法和辦理征地拆遷補償的期限等,在被征土地所在地的鄉(鎮)、村予以公告。具體工作由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實施。

第六條 被征土地的所有權人、使用權人應當在公告規定的期限內,持土地權屬證書到指定地點辦理征地拆遷補償登記。被征土地上有建(構)築物的,還應提供有關建(構)築物的合法證件。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或會同有關部門組織拆遷工作人員到現場調查核實。自征地公告公布之日起,被征土地所有權人、使用權人不得在征地拆遷范圍內種植樹木,興建建(構)築物。

第七條 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根據經批準的征地方案,會同有關部門擬訂征地補償、拆遷安置方案,在被征土地所在地的鄉(鎮)、村予以公告或組織聽證,聽取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村民的意見。征地拆遷補償安置方案經批准後,由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實施。

第八條 被征土地的所有權人、使用權人對征地拆遷補償安置標准有爭議的,按國家和省有關規定處理。征地拆遷補償、安置爭議不影響征遷方案的實施。被征土地的所有權人、使用權人對土地及房屋補償標准有異議的,可以按照有關規定申請具備相應資質的法定評估機構進行評估。

第九條 征地拆遷的補償費用,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青苗補償費和地上附著物(含建、構築物)補償費。

第十條 徵收土地的,按照被征土地的原用途給予補償。征地拆遷的各項費用,應在規定時間內全額支付。

第十一條 被征土地的所有權人、使用權人,應在征地拆遷安置補償方案公告的期限內領取補償費,讓出土地。無法定事由拒不讓出的,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三章 土地、青苗補償與勞力安置

第十二條 徵收土地的,按下列標准支付土地補償費:

(一)徵收耕地的,按該耕地被征前3年平均年產值的6至10倍補償;

(二)徵收林地的,按該林地被征前3年平均年產值的8倍補償;

(三)徵收果、茶、桑等園地的,按該園地被征前3年平均年產值的7倍補償;未曾收獲的,按同類土地前3年平均年產值的6倍補償;

(四)徵收魚塘、藕塘、葦塘、菱塘等水域的,按其被征前3年平均年產值的6倍補償;

(五)徵收集體所有的建設用地的,按其所在村(組)旱耕地前3年平均年產值的4至5倍補償;

(六)徵收未利用地的,按其旱耕地前3年平均年產值的2至3倍補償。

土地補償費具體標准由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縣、區政府、林業、漁業等部門制定,報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三條 徵收土地的,按下列規定支付安置補助費:

(一)徵收耕地的,按照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計算,每1個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的安置補助費標准,為該耕地被征前3年平均年產值的4至6倍。但是,每公頃被徵收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最高不超過被徵收前3年平均年產值的15倍。

(二)徵收耕地以外的農用地的,每1個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的安置補助費標准,為其前3年平均年產值的3至4倍。

(三)徵收耕地以外的農民集體所有的建設用地的,每1個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的安置補助費標准,為其所在村(組)耕地前3年平均年產值的2至3倍。

(四)徵收無收益土地的,不支付安置補助費。

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按照被征土地數量除以征地前被徵收單位平均每人佔有土地的數量計算。需要安置的人員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安置的,安置補助費支付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和使用;由其他單位安置的,安置補助費支付給安置單位;不需要統一安置的,安置補助費發放給被安置人員個人,其中符合參加社會保險條件的,徵得被安置人員同意後,安置補助費可以用於支付被安置人員的社會保險費用。國家和省有新規定的,從其規定。安置補助費具體標准由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縣、區政府及有關部門制定,報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四條 按本辦法第十二條、第十三條規定支付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農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報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增加安置補助費。但是,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總和不應超過土地被征前3年平均年產值的30倍。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的總和達到法定上限,仍不足以使被征地農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第十五條 被征土地上的青苗,按下列標准支付青苗補償費:

(一)被征耕地上的青苗,按照當季作物的產值補償;多年生作物,按其年產值補償;無青苗的,不予補償。

(二)魚苗放養2年以上的,不予補償;不足2年的,按照放養魚苗費的3至4倍補償。

(三)用材林、防護林、特種用途林主幹平均胸徑大於20厘米的,按照其實有材積價值的10%至20%補償;主幹平均胸徑5至20厘米的,按照其實有材積價值的60%至80%補償。

(四)苗圃苗木、經濟林、薪炭林按照其被征前3年平均年產值2倍補償;尚無產值的,按實際造林投資2倍補償。幼齡林、新造林按實際投資2倍補償。青苗補償費具體標准由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林業、漁業等主管部門制定,報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四章 房屋拆遷補償安置

第十六條 被征土地上的房屋及附屬物的補償標准,由市物價主管部門會同有關縣、區政府、市國土資源、房地產管理部門制定,經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報省人民政府備案。

被征土地上的房屋及附屬物補償標准,應當根據本市經濟發展水平,綜合考慮被拆遷房屋的區位、用途、建築結構、成新等因素確定。

第十七條 拆遷住宅房屋,被拆遷人可選擇貨幣補償安置,也可選擇以房屋產權調換方式補 償安置。對產權調換補償安置面積,可按該戶常住人口人均不超過30平方米建築面積控制,超過部分實行貨幣補償。拆遷非住宅房屋,以貨幣補償為主,也可採取產權調換方式補償安置。拆遷房屋附屬物,實行貨幣補償。

第十八條 實行貨幣化補償安置的,拆遷人應當按照規定的補償標准,向被拆遷人支付補償款。實行產權調換的,拆遷人與被拆遷人應當按前款規定,確定拆遷補償款,並與安置房屋結算差價。

第十九條 對利用自有住宅房屋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並持有工商營業執照的,按住宅房屋予以認定,但對其實際用於經營的建築面積部分給予適當營業補償。

第二十條 拆遷補償中認定的房屋佔地面積,以土地使用證登記的面積為依據;經合法批准但尚未取得土地使用證的,以批準的用地面積為依據。拆遷補償中認定宅基地上房屋建築面積,不得超過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或其他法定批准文件規定的建房面積;已合法領取房屋所有權證的,以房屋所有權證登記的面積為依據。

第二十一條 拆遷住宅房屋,給予每戶搬家費300元。過渡費按18個月計算,具體標准由市物價主管部門會同市房地產管理等部門制定。拆遷非住宅房屋,還應當按實際情況對被拆遷人補償下列費用:

(一)需要搬遷設備的,按國家和本市規定的貨物運輸價格、設備安裝價格計算的設備搬遷和安置費用;

(二)因拆遷設備無法恢復使用的,按重置價結合成新結算的費用;

(三)因拆遷造成停產、停業的,對停產、停業期間的直接經濟損失,給予適當補償。

第二十二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補償:

(一)在城市規劃區內集體土地上建造的建築物、構築物,未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等法律法規的規定辦理批准手續;

(二)在城市規劃區外集體土地上建造的建築物、構築物,未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村莊和集鎮規劃建設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的規定辦理批准手續;

(三)在征地公告後搶建的建築物、構築物,搶栽的樹木;

(四)其它違法建築物、構築物。

第二十三條 拆除超過批准期限的臨時建築不予補償。

第二十四條 拆除經依法批準的尚未超過批准期限的臨時建築,按照重置價格結合剩餘期限給予適當補償。

第五章 罰 則

第二十五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按照土地管理等法律法規規章,由有關部門給予處罰:

(一)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的;

(二)違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擅自將農用地改為建設用地的;

(三)違法佔用耕地建窯、建墳或者擅自在耕地上建房、挖砂、採石、采礦、取土等,破壞種植條件的;

(四)未經批准或者採取欺騙手段騙取批准,非法佔用土地的;

(五)農村村民未經批准或者採取欺騙手段騙取批准,非法佔用土地建住宅的;

(六)無權批准徵收、使用土地的單位或者個人非法批准佔用土地的,超越批准許可權非法批准佔用土地的,不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用途批准用地的,或者違反法定程序批准佔用、徵收土地的;

(七)擅自將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使用權出讓、轉讓或者出租用於非農業建設的。第二十六條國土資源等管理部門依照土地管理等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責令限期拆除在非法佔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築物和其他設施的,建設單位或者個人必須立即停止施工,自行拆除;對繼續施工的,作出處罰決定的機關有權制止。建設單位或者個人對責令限期拆除的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責令限期拆除決定之日起15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期滿不起訴又不自行拆除的,由作出處罰決定的機關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費用由違法者承擔。

第二十七條 侵佔、挪用被征遷單位及個人的征遷補償費用和其他有關費用的,由監察、審計部門依法查處;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八條 房屋拆遷補償安置協議訂立後,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在搬遷期限內拒絕搬遷的,一方或雙方可以請求市房地產管理部門進行協調;同時,拆遷人可以依法向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

第二十九條 國土資源、房地產等管理部門及其他有關部門的工作人員,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五章 附 則

第三十條 被征土地上的房屋拆遷管理實施細則,由市房地產管理部門、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和本辦法規定另行制定。本市過去有關規定與本辦法不一致的,以本辦法為准;本辦法施行前已經批準的徵收集體土地房屋拆遷,仍按原有關規定執行。

第三十一條 本辦法應用中的問題,由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市房地產管理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分工負責解釋。

第三十二條 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H. 承包農田被徵用,但一直沒有使用,原承包人一直在耕種,該土地是確權在原承包方人名下還是由發包方收回

承包農田已經被徵用,又交由原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恢復耕種的,原承包戶已經退出承包土地並領取了經濟補償,土地使用權歸用地單位所有,土地確權在用地單位。

土地管理法
第三十七條 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閑置、荒蕪耕地。已經辦理審批手續的非農業建設佔用耕地,一年內不用而又可以耕種並收獲的,應當由原耕種該幅耕地的集體或者個人恢復耕種,也可以由用地單位組織耕種;一年以上未動工建設的,應當按照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規定繳納閑置費;連續二年未使用的,經原批准機關批准,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無償收回用地單位的土地使用權;該幅土地原為農民集體所有的,應當交由原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恢復耕種。
在城市規劃區范圍內,以出讓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進行房地產開發的閑置土地,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的有關規定辦理。
承包經營耕地的單位或者個人連續二年棄耕拋荒的,原發包單位應當終止承包合同,收回發包的耕地。

I. 農田被征後未使用我開荒五年

1、農村的開荒地,開荒人有一定的管理使用許可權,但要長期有效保障自己的使用權,應找村委會協商簽定承包合同。目前為止沒見過有開荒3年以上即自動取得合法承包使用權的相關規定。具體情況請咨詢所在地鎮土地所或縣國土局、農業局。
2、農村開荒問題不是《勞動法》的調整范圍,在勞動法里肯定找不到相關依據。
3、關於農村土地的問題,應根據《土地管理法》及其實施條例、《土地承包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及政策處理。

J. 農村土地被徵收後空置多年能不能收回

以上土地可以定義為閑置用地,「這片地以每畝60萬轉包給開發商」,不理解這個是什麼意思。應該是出讓吧,如果是轉包的話,可能涉及違規操作。縣級人民政府有權收回閑置土地使用權,並重新依法出讓或處理。
《閑置土地處置辦法》第五條至第十條分別規定:
依照本辦法第四條規定收回國有土地使用權的,由市、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報經原批准用地的人民政府批准後予以公告,下達《收回國有土地使用權決定書》,終止土地有償使用合同或者撤銷建設用地批准書,注銷土地登記和土地證書。
市、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本行政區域內閑置土地的狀況,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及各項建設對土地的需求,優先使用閑置土地。
建設用地能使用閑置土地的,必須使用閑置土地,不得批准佔用農用地。對閑置土地利用未達到規定標準的地區,應當核減其下一年度農用地轉用計劃指標。
市、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對依法收回的閑置土地,應當重新明確用途、設定使用條件、確定供地方式,並向社會公告。

收回的國有閑置土地,應當採取以下方式利用:
1、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建設用地區內,應當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規劃確定的用途安排建設項目或者其他臨時用途;近期無法安排建設項目,耕種條件未被破壞的,可以組織耕種,不適宜耕種的,可採取綠地等方式作為政府土地儲備。
2、規劃用途為農用地,耕種條件未被破壞的,應當恢復耕種;不適宜耕種的,應當改為其他農用地。

收回的集體所有的閑置土地,應當採取以下方式利用:
1、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村莊、集鎮建設用地區內,應當用於本集體經濟組織的其他建設項目;本集體經濟組織近期無法安排建設項目的,可以由縣級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擬訂置換方案,報上一級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後,依法安排其他建設項目,並對原集體經濟組織給予補償。
2、規劃用途為農用地,耕種條件未被破壞的,應當恢復耕種;不適宜耕種的,應當改為其他農用地。

市、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在地籍調查和土地變更登記的基礎上,查清閑置土地位置、面積等情況,建立閑置土地宗地檔案,繪制閑置土地分布現狀圖,監督跟蹤其利用情況。
閑置土地依法處置後土地權屬和土地用途發生變化的,應當依照有關規定辦理土地變更登記,重新核發土地證書。

閱讀全文

與農田被征後未用土地使用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
信息化成果總結 瀏覽: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