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反不正當競爭法與知識產權是否有區別
《反不正當競爭法》是一部法律,「知識產權」是一種,或者說一系列權利
㈡ 知識產權法與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區別與聯系
1、立法目的。
反不正當競爭法主要是反對經營者出於競爭的目的,違反市場交易中誠實信用的原則和公認的商業道德,通過不正當的手段攫取他人競爭優勢的行為。因此,它首先保護的是受不正當競爭行為損害的善意經營者的利益,以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從這個意義上說,反不正當競爭法所追求的價值理念是公平競爭。
反壟斷法則是從維護市場的競爭性出發,目的是保證市場上有足夠的競爭者,以便使交易對手和消費者在市場上有選擇商品的權利。根據反壟斷法的理論,只有當市場上出現了壟斷或者壟斷趨勢的時候,政府方可干預市場,干預的目的是降低市場集中度,調整市場結構。因此,概括地說,反壟斷法所追求的價值理念是自由競爭,目的是保障企業有自由參與市場競爭的權利,提高經濟效率和消費者的社會福利。
2、規制對象。
反不正當競爭法主要是關注市場上企業間的相互競爭行為,目的是制止不正當競爭行為;
反壟斷法關注的則是競爭者之間的協調行為,目的是防止市場上形成排除競爭或者嚴重限制競爭的局面。
因此,一個違反了反壟斷法的行為,例如競爭者之間商定商品或者服務的價格,因為這個行為沒有損害任何競爭者的利益,從而不會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
另一方面,不正當競爭的行為如假冒商標或假冒專利,這些行為因為不會影響市場競爭結構,不會減少市場上競爭者的數目,反壟斷法也不會把它們視為是違法行為。
當然,反壟斷法中也有一些關於企業市場行為的規范,特別是禁止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規定,例如禁止這種企業實施搭售行為或者價格歧視行為等。然而,反壟斷法制止這些行為不是出於這些行為不公平或者不正當(當然這些行為是不公平或者不正當的),而是因為這些行為會加強行為人已經取得的市場支配地位,從而惡化市場上的競爭條件。因此,反壟斷法關於企業市場行為的規則只是針對那些擁有市場支配地位的大企業。
㈢ 反不正當競爭法與名事法律制度的關系是什麼
反不正當競爭法與知識產權法的區別與聯系
反不正當競爭法和知識產權法是兩項重要的法律制度,正確認識和處理它們之間的關系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筆者在此試圖提出自己的拙見,就教於法律同行。
所謂反不正當競爭法是指通過制止市場交易中的不正當競爭行為來維護經濟秩序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反不正當競爭法最初源於民法中的侵權法。兩者之間的不同之處在於,民法著眼於個人利益的平衡,其侵權責任以實際損害為前提條件;而反不正當競爭法在保護競爭者個人的同時,還直接以公共利益為保護對象。另外,反不正當競爭法的適用以競爭關系為條件,而個人權益的損害卻不是必要的因素。隨著時間的推移,反不正當競爭法保護公共利益的色彩日益濃厚,逐漸轉化成為一種市場行為控製法。
反不正當競爭法保護的客體是市場競爭所涉及的各方面主體的合法利益:
(1)競爭者的利益。體現在保護競爭者的勞動成果和活動自由兩方面。所謂勞動成果包括競爭者的商譽、商標、經營經驗、商業秘密以及其它獨特的成果。活動自由是指保證競爭者有施展其經營本領的自由。
(2)公共利益。保護競爭者能正常地發揮其經營能力, 為社會提供貨真價實的服務和商品,保證社會的整體秩序。
(3)消費者利益。作為市場的重要參與者,消費者的利益也成為反不正當競爭法的直接客體。
總之,反不正當競爭法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值得注意的是,若從廣義的角度來理解,可以說商標法和商業秘密法都是反不正當競爭法的組成部分,甚至專利法、著作權法中也有直接制止不正當競爭的條款。而知識產權保護本身對於制止不正當競爭也有著積極的作用,這不過是所有法律制度之間相互配合的一個例證而已。
知識產權是人們依法對其在科技、文化、工商業中的智力成果及其他相關成就所享有的權利。知識產權的客體主要是智力創造成果,但是並不僅僅限於智力成果,諸如工業產權所保護的商標、著作權中鄰接權的客體等,都不是或者至少主要的並不是智力創造成果,而是商業經營、機械製作或者投資行為的直接成果。保護它們並不是為了鼓勵智力創造,而是為了保護投資或者勞動投入的收益。所以,歸納起來,知識產權的客體就是智力成果和其他相關的工商業成就,可簡稱為智力成果及相關成就。
知識產權一般被劃分為兩部分,即著作權和工業產權。其中前者的客體是文學、藝術、科學作品,其主體是文化創作者,而後者的客體是技術發明創造以及商業領域中的成就,其主體是技術創作者和商業經營者。不過,隨著新技術的不斷涌現,越來越多的新客體同時具備作品和工業技術成果的雙重屬性,例如計算機程序和電子資料庫等,它們都被納入了著作權保護的范圍,從而沖淡了著作權作為文化產權的色彩,著作權和工業產權之間的界限日益模糊了。
從理論上來看,知識產權具有以下屬性:首先,知識產權是私權,它是由私法確定的關於私人利益的權利。其次,知識產權是准物權,即它是權利人對特定的客體的支配權。這個特定的客體就是智力成果及相關成就,它們是無形的,但是,它們也可以特定化,對人類有使用價值,而且能夠為人所控制,所以它們屬於廣義的物,一般物權原理也適用於知識產權。但是,因其客體的無形性質,知識產權具有一些特殊性,例如地域性,時間性。再次,知識產權是財產權利和人身權利的統一。這種雙重屬性在著作權上體現得尤其充分。它一方面賦予作者復制權、發行權和改編權等財產權利,另一方面又賦予作者發表權和署名權等人身權利。最後,知識產權是絕對權,這意味著權利人享有積極的權能和消極的權能,前者指權利人對其智力成果及相關成就享有使用權,後者是指權利人有權禁止他人使用其智力成果及相關成就。
知識產權法即是調整因上述智力成果及相關成就所產生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我國法學界通常把它視為是民法的一部分,1986年制定的《民法通則》對之作了專門規定。但是,知識產權法中的工業產權法又往往被看成經濟法的組成部分。盡管如此,知識產權法仍具有較突出的相對獨立性,其各項法律在以民事實體法為主的同時,還包括行政法、程序法甚至刑事法律方面的條款。
㈣ 怎樣認識反不正當競爭法與知識產權法的關系
知識產權是一個總稱,反不正當競爭關系是知識產權領域的一個分支。
㈤ 簡述反不正當競爭法歸屬於知識產權法律體系的原因
對你提的問題保留意見
個人認為反不正當競爭法與知識產權內法.反不正當競爭法與知識產權法是交叉的容.在法律適用上,"知識產權法的規定應優於不正當競爭法,它們之間是特別法和普通法的關系.""因為在這個交叉領域中,由於這兩種法律提供了上文所述的兩種不同的保護方式,因此,權利人可選擇最有利於自己的法律以最有效地保護自己的權利,而不是只能選擇知識產權法的規定進行救濟,並且,在這個交叉領域之外尚存在著廣闊的領域為知識產權法所無法觸及,這也正是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優勢之所在,而這個優勢正是由於上述的反不正當競爭法與知識產權法的區別與聯系所決定的:兩者具有相似的立法目的與原則,然而反不正當競爭法更為概括、原則,它的保護范圍更廣,這決定了在知識產權法中,無具體規定時應適用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原則性的規定,後者是前者的補充,它可為知識產權制度提供一種兜底性的保護,一種立體的、全方位的保護。"
㈥ 競爭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和知識產權法的區別和聯系
反不正當競抄爭法,通常與商標法常常同時出現。
一般,有轟動可能性,就會同時違反商標法與反不正當競爭法。在沒有轟動可能性是也有可能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
知識產權法(著作權法),也就是說,如果要違反著作權,首先要有侵權行為。怎麼才算侵權呢?
在作者沒有同意情況下,盜用作者作品(或相當一部分)。所以,要論是否侵權,那麼首先要證明侵害的是否是作品。能否定義為作品。
只有,證明,盜用的是作品,才能用著作權法來解決該問題。
比如,一部電話號大全。
這個,能否定義為作品呢? 這個是不能的。
因為,它記錄的是 事實。
但是,A這個人,費了很多的時間與金錢,才整理出的電話號大全。B這個人只是修修格式,換了一種排版方式,也出版了。這個問題如何解決呢?
電話號大全,是沒有著作權的。而且,B這個人又重新修訂了,並且排版方式與A的方式完全不同。那麼A要怎麼才能守住自己的勞動成果呢?
著作權是沒有辦法的。因為,電話號大全不是作品。所以,能夠解決的只有反不正當競爭法。
㈦ 知識產權法語反不正當競爭法的關系
您給的問題有點范圍挺大的,有點模糊,能說具體點嗎?
㈧ 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與知識產權有關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有哪些
《反不正當競爭法》列舉了11種不正當競爭行為,與知識產權有關的包括以下四種: (一) 商品假冒行為包括商品主體混同行為,表現為三種情形:1)假冒他人的注冊商標;2)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購買者誤認為是該知名商品;3)擅自使用他人的企業名稱或者姓名,引人誤認為是他人的商品。還包括商品虛假標示行為,也表現為三種情形:1)在商品上偽造或者冒用認證標志、名優標志等質量標志;2)偽造產地,對商品原產地、商品來源或出處進行虛假表示;3)對商品質量做引人誤解的虛假表示。
(二) 虛假宣傳行為是指經營者利用廣告或其他方法對商品的質量、製作成分、性能、用途、生產者、有效期限、產地等作與實際情況不符的或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導致用戶和消費者誤認的行為。廣告的經營者在明知或者應知的情況下,代理、設計、製作、發布虛假廣告。 (三)侵犯商業秘密是指不為公眾所知悉,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並經權利人採取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以盜竊、利誘、脅迫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獲取權利人的商業秘密 ;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以前項手段獲取的權利人的商業秘 密;與權利人有業務關系的單位和個人違反合同約定或者違反權利人 保守商業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權利人的 商業秘密;權利人的職工違反合同約定或者違反權利人保守商業秘密的要求 ,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權利人的商業秘密。
(四)商業誹謗行為 是指經營者採取捏造、散步虛偽事實等不正當競爭手段,對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商品聲譽進行詆毀、貶低,以削弱其競爭實力的行為。具體手段包括刊登對比性 廣告或聲明性公告等,貶低競爭對手聲譽;唆使或收買某些人,以客戶或消費者名義進行投訴,敗壞競爭對手聲譽;通過商業會議或發布商業信息的方式,對競爭對手的質量進行詆毀等。
希望能幫到你。
㈨ 反不正當競爭法與知識產權法在保護知識產權方面的聯系與區別
區別:知識產權復是專門法,指因調制整知識產權的歸屬、行使、管理和保護等活動中產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調整范圍限於知識產權法律關系,屬於民商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是經濟法范疇,調整范圍是經濟活動中發生的經濟關系,規制市場經濟活動中的不正當競爭行為。
聯系:一般來說,涉及知識產權的法律行為由知識產權法調整,但是沒有被知識產權法規制的侵犯他人正當知識產權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歸反不正當競爭法調整,也就是說,反不正當競爭法是知識產權保護的後備或者說是為知識產權法無法規制的漏洞做的補充。
有一句名言說的很好:人們曾形象地把傳統知識產權的三項主要法律(專利法、商標法、版權法)比作三座浮在海面上的冰山,而把反不正當競爭法比作在下面托著這三座山的海水,商標、專利、版權法管不到的違法行為,由《反不正當競爭法》來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