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物權的價值化

物權的價值化

發布時間:2021-08-26 02:43:33

① 「物權觀念化」到底是什麼概念呀

一、從放任主義到法定主義

關於物權的創設,歷史上曾有放任主義與法定主義兩種主張。在日耳曼法中,認為有佔有的權利就是物權,所以佔有的取得可以對應任何權利,不動產依據伴隨的登記要件就有成為物權的可能。1974年的普魯士民法典認為特定物的債權依據標的物的交付或者在抵押登記簿上進行登記即可物權化,即所謂的「取得權源和形式」的理論。這種理論是以不存在物權與債權的嚴格區分與對立為前提的。而在羅馬法上,物權與債權有著嚴格的區分。物權概念被理解為是對物的直接支配權,並使它所有的排它的、絕對的性質與債權相比有著強有力的效力,這即是物許可權定的理由的起因。但是由於當時羅馬物權公示制度還不發達,所以羅馬法中必須採用物權法定主義的基礎也僅在於「自由保護」和「簡明化的社會」的要求。[①]後來,羅馬法因羅馬帝國的擴張而影響日大,以致以後的大陸法系國家大多采物權法定主義,例如日本、韓國和我國台灣地區均以法律明文規定,瑞士、奧地利、德國民法雖無明文規定,但解釋上也都認為有此原則。[②]

二、物權法定主義的理由和長處

羅馬法最初采物權法定主義雖僅因出於「自由保護」和「簡化社會」的目的,然而該原則歷經若干世紀的發展,其意義已遠不止此。許多學者都對物權法定主義的存在理由及長處進行了探索。王澤鑒先生認為,物權法定主義的原因為:[③](1)物權之絕對性;(2)物權其用之經濟效用;(3)交易安全之便捷;(4)整理舊物權,適應社會需要。謝在全先生認為,物權法定的理由為:[④](1)確保物權之特性,建立物權體系;(2)整理舊物權,防止封建物權之復活;(3)便於物權之公示,確保交易安全與迅速。梁慧星教授認為,之所以采物權法定主義,主要立法理由為:[⑤](1)保障完全的合同自由;(2)維護交易安全與便捷。綜合各家學說及現實情況,筆者認為,物權法定的理由及利處主要為以下方面。

(1)維護物權之絕對性。物權的絕對性表現為權利主體對特定物享有直接支配的權利,這種權利只需權利主體意願就可自由行使,不需他人之義務協助。反過來說,也即權利主體以外的人,對權利主體就特定標的物的直接支配權負有容忍義務,不得干涉,否則即為侵犯權利主體的物權。若物權不法定,得由當事人自主約定,則同一物上可能會同時並存若干相沖突的物權,這樣,每一物權人就不能獨立自由地支配標的物,而需得其他物權人的許可。如此物權的絕對性就不復存在。

(2)維護交易安全與便捷,保護第三人利益。學者多認為,若得由當事人自主創設物權,則在特定物的流轉過程中,可能會因多次流轉,而被不同的人先後設定不同的物權,以致流轉到後來,不知物上已設定了多少物權,每一物權的具體內容為何。若某一買受人不知情形而購買一已設定有不同物權之特定物,則其必然不能自由支配該物。各物權人必爭先對同一物主張自己的物權,由此,在社會商品交易中,就會產生障礙。要麼買受人先查清物上到底有多少物權,具體內容又為何;要麼乾脆不進行交易。前者顯然不經濟,而且在事實上也不可能;後者,則有違經濟發展之理念。社會經濟的發展,顯然離不開豐富的商品交換。因此,為了鼓勵商品交易,免除買受人的後顧之憂,確保買受人交易目的的有效實現,法律有必要對物權的種類和內容進行限定,對當事人的自由意志進行適當限制。然而法律禁止當事人自由創設物權,並不是對私法自治的否定,而是一種最大程度的保障。社會歷史的發展已經證明,存粹或絕對的個人自由必然導致權利主體之間的不自由,自由永遠不能絕對化,而且事實上也是不可能絕對化的。自由只是一定限度范圍內的,也只有有限制的自由才是真正現實的自由。所以「私法自治之成為可能,物權法定為其前提。」[⑥]

(3)便於物權之公示。為便於交易安全、便捷地進行,必須得使市場主體能充分的了解交易信息,增強物權的透明度。而物權的透明,依賴於物權的有效公示,若非物權法定,紛繁復雜的物權種類與內容顯然令人力、財力有限的公示部門無暇應接。並且允許種種繁雜的物權種類和內容進行登記,勢必會造成登記的混亂。因此有效的公示,有賴於物權的簡化。這點與採用物權法定主義的歷史沿革理由一起是今天論及給予物權法定主義一個妥當界限的兩個側面。[⑦]

(4)整理舊物權,構建新的物權體系,防止封建復辟。封建時期物權得由當事人自主約定,因此極為復雜、混亂。因而嚴重影響了經濟之發展。尤其是封建土地所有權與身份制度相結合,不僅實行多重所有權,而且所有權有上下級之分,上級所有權人往往挾身份特權之威勢,使物權變成對人之支配。[⑧]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後,為促進經濟之發展,維護人格之獨立,拯待對封建舊物權進行清算,為防止物權放任主義可能導致的人身依附之弊端,徹底消滅封建因素,於是物權法定便突顯出來。

三、物權法定之反思

(一)物權法定的內涵剖析

所謂物權法定,大多數學者都認為是,種類和內容的法定,即物權的種類和每種物權的具體內容都由法律明確規定,當事人不得自由創設法無明文規定的物權種類,也不得約定與法律不相符的物權內容。但也有學者認為,物權法定,不但包括種類與內容的法定,還應包括效力和公示方法都由法律規定。[⑨]筆者認為,物權的效力,是物權之所以區別債權而為物權的根本原因。物權的效力,通說包括排他效力、優先效力、追及效力及物上請求權。[⑩]正是這些效力的聚合才形成了特殊的權利——物權,而非物權產生了這些效力。盡管為了確保物權的有效實施,物權的效力也最好應法定,但這種法定只是法律的確認,而不是創設。所以不應為基於創設目的的物權法定主義所當然包括。而公示只是確保物權有效實現的手段,其本身並不是物權的構成部分。對物權的公示只是便於當事人了解交易信息和方便國家對特定物進行管理的目的,所以盡管處於簡化和方便的考慮,有必要用法律規定若干公示方法,但是這也不能為物權法定所當然涵攝。況且公示方法也不能嚴格拘泥於法律規定的公示方法。例如,我國現行法律規定,動產所有權的轉移以交付為公示,若當事人並沒有交付,而是進行了登記,難道能認為所有權沒有轉移?[11]

(二)物權由何「法」定

「物權法定」所言之「法」為何,民法學界有所爭議。我國台灣地區「民法」第757條規定「物權,除本法或其他法律有規定外,不得創設。」台灣學者多認為依其文義、立法理由及規范目的,系指成文法而言,並不包括習慣法在內,「其他法律」指獨立於民法典的單行法。[12]我國大陸也有學者認為,物權法定的根本宗旨,在於使物權種類極其內容盡可能規范化和統一化,以便公示,從而維護交易安全和社會經濟秩序。如果對「法」作廣義解釋,這一宗旨是難以實現的。因此「物權法定」之「法」只能是狹義的法律,即全國人大極其常委會通過的法律,而不包括各種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及地方性法規、規章和習慣法。[13]而日本學者則認為《日本民法典》中的「其他法律」應包括習慣法。[14]我國學者王利明教授認為,物權法定主義盡管是物權法的重要原則,但應當看到,這一原則在適用中不應過於僵化,以致於認為只有法律確認,對任何行政法規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所創設的物權都不予承認,這就不利於規范和調整新型物權法律關系和保護當事人的利益。[15]筆者認為,習慣法之形成,本身就是對民事主體意志之尊重,若是否認習慣法的效力,實乃對人們權利感情的傷害,有違善良風俗,而且在現實中通過修訂法律吸收習慣法的做法實為不妥。因為成文法要求穩定性,所以法律的修改往往非常緩慢,成本相當之大,難以應付飛速發展的社會生活。因此我們可以通過適當從寬解釋物權法定的方法,將一些既不違反物權法定主義的立法趣旨,又有一定公示方法的習慣物權,進行有限的承認,以彌補物權法定之不足,促進社會經濟更好的發展。[16]至於行政法規和司法解釋,筆者認為,鑒於二者在我國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和在法律體系中的地位,也可以有限地賦予其創設物權的功能,但必須在法律的擴張解釋所能及的范圍內進行。而其它地方性法規和規章由於其效力范圍有限,則不應賦予其創設物權的功能,以免干擾社會經濟生活。

(三)物權與債權界定的模糊化——物權法定的妥當性問題

在現代社會,物權與對人權(債權)的區別越來越具有相對性,這表現為兩點:一是一項權利有可能不能被簡單地歸類為物權或對人權,而是被認為「更具有物權性質」或「更具有對人權性質」。二是權利的性質有可能發生變化,即對人權有可能轉變為物權。[17]如債權讓與,就是債權人對其債權進行的處分,故從本質上而言,債權人對其債權的權利也是一種支配權,債權人對債權的享有也是對債權的所有權,故在處分其債權時,債權人的地位與所有權人的地位本無區別,這在德國法上稱為「類似所有權之地位」。類似還有有價證券,雖是債權的憑證,但其本質應當是物權。這些都體現了物權與債權的融合。[18]另外,最初關於物權法定的一些理由也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有所動搖,例如,關於防止封建復辟的理由,也許在資產階級革命勝利的時候,的確是物權法定的一個相當重要的考慮,然而,社會發展至今,封建復辟的實力早已盪然無存,所以物權法定防止封建復辟的功能也已閑置。其次,利用物權法定來構建物權體系,難免使人有「法學家強人所難」的感覺。物權體系的構建,是法學理論工作者的使命,然而,並不能以此作為限制社會經濟生活的理由。所以這些都使人質疑,基於物權與債權的嚴格區分與對立而為的物權法定主義,到底還有多大的實質意義,是否僅是概念法學的形式游戲而已?「法律的生命不是邏輯而是經驗」,[19]法律要擔負起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社會良性發展的功能,就必須貼近社會生活,反映經濟規律。社會經濟關系的發展,已出現了許多具有物權特徵的債權,如租賃權等。若我們還是沉迷於概念法學上物權與債權的形式劃分,過分強調物權與債權的法定主義,那麼勢必會對一些權利失之保護,有礙社會經濟之發展。

② 什麼叫物權《物權法》的內容包括什麼

什麼叫物權?
簡單講,就是對物的權利,這里的物,主要指不動產和動產。不動產是指不能移動的物,它包括土地、森林、草原、礦藏、河流以及土地附著物。不動產的這個概念,如果給它下定義的話,就是土地和土地附著物,它這里的土地是個大概念,我前面講的土地、森林、礦藏,埋藏在地底下的,這些都是大土地的概念。土地附著物,它包括比如說居民的住宅,學校、醫院、工廠的房屋、體育場館、公園等等。這個土地附著物講的是,和土地不能分離、建立在土地之上的這樣一些東西。所以,像房屋、建築物、陵墓等等,都屬於土地附著物。動產這個概念,講的是機器設備、交通工具、生活用品等等,不動產以外的物。給動產下定義,是先講清楚不動產,哪些屬於不動產,簡單講,就是土地和土地附著物。講清楚不動產以外,所有的我們能看到的這樣一些東西,都屬於是動產。
所以,從《物權法》的調整范圍,特別是物的這個概念來看,它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可以說包羅萬象。制定《物權法》,它的政治性、政策性和專業性都很強。講它的政治性,就想講到《物權法》是既關繫到我們國家的基本經濟制度,也關繫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運行。為什麼?無論是國家基本經濟制度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我剛才講到的這個不動產和動產,都有很大的關系。特別是企業的生產經營、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都是我們的《物權法》的調整對象,都和《物權法》上的物權、和《物權法》上的這個物,發生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那麼什麼叫《物權法》呢?
簡單講,《物權法》就是有關物權的法律。《物權法》作為一部法律,它的條文很多。現在通過的《物權法》,共有五篇、十九章、二百四十七條,那麼多內容,實際上主要的是回答三個問題,或者說它的基本內容有三個。
第一,就是它要解決這個物賦予誰,誰是物的主人。第二,它要解決這個權利人對物有哪些權利,他人有哪些義務。第三,它要解決就是物權的保護,如果侵害了物權,要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物權法》的基本內容就是回答這三個問題,《物權法》的總則,因為整個《物權法》,它共分五編,它的第一編就是總則。《物權法》的總則,是概括地回答這三個問題。《物權法》的分則,特別是第二編所有權、第三編用意物權、第四編擔保物權,這三編內容是分別從所有權、用意物權和擔保物權的角度,來回答這三個問題。講清楚了什麼叫物、什麼叫物權、什麼叫《物權法》,以及《物權法》它的基本內容

③ 什麼是物權數字化平台

物權數字化平台
「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是數字經濟時代企業所面臨的重專大課題,產業企業化需屬要進行數字化改造和升級,建立數字化模型。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物權編》明確了物權的概念、地位和交易方式等,尤其是《民法典物權編》第八章:共有。從法律角度界定了「物權數字化」的合法性。
企業「物權」進行「數字化」,才能更有效發揮企業物權的價值作用,才能活化企業物權。企業物權數字化,可以形成多方共有機制,打破了幾千年來「整買整賣、整租整賃」的思維定式,從另一個角度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物權數字化平台由海南經濟特區物權數字化網路科技有限公司聯合《中國鏈》系列叢書的專家學者共同設計推出,針對企業物權進行「數字化頂層設計、數字化價值塑造、數字化資源嫁接」。

④ 物權的概念

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和他物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或者說,指自然人、法人直接支配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

不動產指土地以及建築物等土地附著物;動產指不動產以外的物。

制定物權法,對明確物的歸屬,充分發揮物的效用,維護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更加重要意義。

(4)物權的價值化擴展閱讀:

物權的價值:

1、清晰區分各種法律關系,便於准確適用法律

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法律關系非常明晰。以買賣為例,則分為三個獨立的法律行為:一是債權行為(買賣契約);二是為轉移標的物所有權之物權行為;三是轉移價金所有權的物權行為。

2、交易安全的保護機能

物權行為理論的支持者認為,物權行為理論最重要的價值或者機能,在於對交易安全的保護。

他們指出:必須將作為原因的當事人的意思與所有權讓與的「構成部分」分離開來,否則新的所有人必將依附於前取得者,難以避免因原因關系的瑕疵而喪失權利的可能性,如此,交易勢必遭受阻礙。

而物權行為的無因構成縮小了交易人對權利人的檢索范圍,在交易之際,人們無須將其視野移出相對人而無限地檢索真正的權利人。

3、使法律關系理論最終臻於完善,完善了民法體系

作為德國民法理論最有特色的「標志型建築」的物權行為理論,不僅被認為是潘德克吞法學或者概念法學最為輝煌的運用成果,不僅將德國學者所崇尚和擅長的法律形式理性思維方法推向極至,而且對於德國物權法乃至整個德國民法體系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⑤ 債權的物權化是什麼意思

債權的物權化很多時候是就租憑權而言,即「買賣不破租賃」。具體而言,回如果出租不動產人在租答期未到時就將不動產轉讓他人時,承租人的租賃權並不因此而消滅。

在民事法律關系的架構中,債本發生於特定人之間,其效力不涉及債權人和債務人之外的第三人。但是,隨著交易領域的擴大和交易形式的多樣化,特定人之間的關系在某些情況下,可能因第三人的「入侵」而遭到破壞。

為了鞏固債的關系,保護交易安全,債法理論對傳統的債的本質作某些修正,擴張了債權的效力范圍,使債權在特殊情形下有了對抗第三人的效力。因為債權具有了一些突破相對性的效力,學理上稱此為,債權的物權化。

(5)物權的價值化擴展閱讀:

傳統債權理論認為債權是一個相對權,其權利的對象直接指向的是人而非物,是債權人請求債務人為給付行為。在權利實現的安排順序上並沒有如同物權般規定有先後,因其在權利的效力上都是平等的,所以得平等受償。

然而在債權物權化的進程中,出現了在特定情況下,某些債權較之於其他權利具有特定的優先效力。譬如破產法上的工人工資優先權;海商法上的船舶優先權;民用航空法上的民用航空器優先權;合同法上的建設工程價款優先權等規定。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債權

⑥ 物權的概念和特徵是什麼

概念: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和他物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或者說,指自然人、法人直接支配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

特徵:

1、物權是支配權:物權是權利人直接支配的權利,即物權人可以依自己的意志就標的物直接行使權。

2、物權的構成體系:利,無須他人的意思或義務人的行為的介入。

3、物權是絕對權(對世權):物權的權利主體只有一個,權利人是特定的,義務人是不特定的第三人,且義務內容是不作為,即只要不侵犯物權人行使權利就履行義務,所以物權是一種絕對權。

4、物權是財產權:物權是一種具有物質內容的、直接體現為財產利益的權利,財產利益包括對物的利用、物的歸屬和就物的價值設立的擔保,與人身權相對。

5、物權的客體是物:物權的客體是物,且主要是有體物。

6、物權具有排他性:首先,物權的權利人可以對抗一切不特定的人,所以物權是一種對世權;其次,同一物上不許有內容不相容的物權並存(最典型的就是一個物上不可以有兩個所有權,但可以同時有一個所有權和幾個抵押權並存),即「一物一權」。

(6)物權的價值化擴展閱讀:

依物權的這種性質,它當然具有優先的效力和物上請求權。除此之外還有追及權,即認為物權的標的物不論輾轉歸於何人之手,都不能妨礙物權的行使,物權人可以向任何佔有其物的人主張其權利。

例如,甲的所有物被乙偷走後賣給了丙,丙再轉讓給了丁,甲仍然不喪失其所有權,有權向現在佔有其物的丁請求返還。但是多數學者認為,追及權應當包括在優先效力和物上請求權之中,而不必另列。

關於物權之間依性質可否並存,就一般情形而言,以佔有為內容的物權的排他性較強,這類物權大多不可以並存。具體的各類物權依性質是否可以並存,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1)用益物權與擔保物權:原則上這兩種物權可以同時存在於一物之上,例外的是以佔有為要件的質權、留置權與用益物權不能並存。

(2)用益物權與用益物權:不管其種類是否相同,一般都難以並存。但是地役權有時可以與其他用益物權並存。例如消極地役權以某種不作為,如不得興建高層建築,為其內容,可附存於已經設立地上權的土地上。再如,兩個通行權可共存於同一供役地上等。

(3)擔保物權與擔保物權一般都能夠並存:例外的是當事人有特別約定時不能並存,以佔有為要件的留置權等擔保物權之間不能並存。

物權受到侵害的,權利人可以通過和解、調解等途徑解決,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物權的保護應當採取如下方式:

1、因物權的歸屬和內容發生爭議的,利害關系人可以請求確認權利。

2、被無權佔有人佔有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權利人可以請求返還原物;不能返還原物或者返還原物後仍有損失的,可以請求損害賠償。

3、造成不動產或者動產損毀的,權利人可以請求恢復原狀;不能恢復原狀或恢復原狀仍有損失的,可以請求損害賠償。

4、妨礙行使物權的,權利人可以請求排除妨害。

5、有可能危及行使物權的,權利人可以請求消除危險。

6、侵害物權,造成權利人損害的,權利人可以請求損害賠償。

上述物權保護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根據權利被侵害的情形合並適用。

⑦ 什麼是物權數字化平台

物權數字化平台
「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是數字經濟時代企業所面臨的重大課題,產業企業化需要進行數字化改造和升級,建立數字化模型。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物權編》明確了物權的概念、地位和交易方式等,尤其是《民法典物權編》第八章:共有。從法律角度界定了「物權數字化」的合法性。
企業「物權」進行「數字化」,才能更有效發揮企業物權的價值作用,才能活化企業物權。企業物權數字化,可以形成多方共有機制,打破了幾千年來「整買整賣、整租整賃」的思維定式,從另一個角度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物權數字化平台由海南經濟特區物權數字化網路科技有限公司聯合《中國鏈》系列叢書的專家學者共同設計推出,針對企業物權進行「數字化頂層設計、數字化價值塑造、數字化資源嫁接」。

⑧ 物權與國家基本經濟制度有什麼關系

一下引自陳維國的博客
一、《物權法》的立法目的是「維護社會主義國家基本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
《物權法》第一條 規定「為了維護國家基本經濟制度,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明確物的歸屬,發揮物的效用,保護權利人的物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我國《憲法》第六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社會主義公有制消滅人剝削人的制度,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
根據《憲法》的這一規定,可以看出,《物權法》的立法宗旨就是要維護「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公有制是國家的經濟主體,在國家經濟制度中起主導作用。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國家基本經濟制度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在法律規定范圍內的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共同維護社會主義國家基本經濟制度的發展。 國家在堅持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的同時,保護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並對非公有制經濟依法實行監督和管理,也極大的促進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發展。這種關系就象一棵大樹,如果只有樹桿沒有枝葉,則大樹無法正常生長。反之,如果沒有樹桿和樹根,則枝葉也無法成活。公有制經濟就是樹桿,而多種所有制經濟就是枝葉。二者相輔相承,不可割裂。
國家在維護「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原則下,「明確物的歸屬,發揮物的效用和保護權利人的物權」就可以更好地維護社會主義國家基本經濟制度的健康發展。因為社會主義國家的基本經濟制度是市場經濟,「在消滅人剝削人的制度,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下,通過法律實現物權的合法性,才能維護社會主義國家基本經濟制度不受破壞。所以因「物的歸屬和利用而產生的民事關系」必須適用物權法,通過《物權法》進行調整,才可以建立和諧的社會主義社會。
二、《物權法》堅持「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保障一切市場主體的平等法律地位和發展權利。」
我國是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生產力並不十分發達,市場經濟發展也並不充分。社會主義發展的初級階段,必須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才可以實現相對的公平。《憲法》第十五條規定「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加強經濟立法,完善宏觀調控。國家依法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擾亂社會經濟秩序。」市場經濟是以等價交換為原則的,只要有市場經濟存在,就會有不同的市場主體參與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建設,就會有不同價值的物權參與到市場經濟之中。而發展市場經濟必須遵循的等價交換原則,必須保證一切市場主體法律地位的平等和發展權利的平等,也只有這樣,才能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獲得健康發展。所以,《物權法》規定的第二項原則就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保障一切市場主體的平等法律地位和發展權利。」
三、《物權法》規定「國家、集體、私人的物權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原則。
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必然要產生不同所有制的具體物權,也就是「國家、集體、私人的物權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在其他法律規定中這種不同的物權要體現為具體的財產價值。《憲法》第十二條規定「 社會主義的公共財產神聖不可侵犯。 國家保護社會主義的公共財產。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用任何手段侵佔或者破壞國家的和集體的財產。」第十三條規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國家依照法律規定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權和繼承權。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公民的私有財產實行徵收或者徵用並給予補償。」從憲法的這一規定來看,《物權法》強調的「物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不得侵犯。」是《憲法》這一規定的具體闡釋。法律保護的是各種所有制的合法物權,而合法物權具有不可侵犯性。只有在為了公共利益需要的特殊條件下,國家才可以對公民的財產予以徵收或徵用,但應該給予補償。 「補償」恰恰是體現了合法物權不受侵犯的原則。
四、《物權法》確立「物權的種類和內容由法律規定」的原則。
確立「物權的種類和內容由法律規定」的原則是非常重要的,在發展社會主義國家基本經濟制度的過程中,必然要涉及不同的物權法律保護,而不同的物權則是由具體內容所體現的,物權的概念、種類、內容不能因人而異,也不能由物權所有人進行解釋,只能由法律規定。確立法律規定原則,可以保證對物權的理解及保護在同一法律標准和法律原則下進行。
確立法律規定的原則,不是指專門的單一法律,而是不同的法律。因為物權的種類不同,內容不同,只能由不同的專門法律來規定。如《憲法》對物權的規定是財產權、所有權、土地權。而《民法通則》規定的是財產權、債權、土地權、所有權、收入權、著作權發明權以及由人身權利派生的財產權利等。而這些不同的物權都在具體的專門法律中有專門的規定和保護程序。
五、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應當依法登記原則。
不動產物權必須依法登記,這是《物權法》區別於其他涉及物權的法律的一個重要特點。我國長期以來對不動產物權是否必須登記,並沒有強制性規定,而大都是一些原則性規定,對沒有依法登記的不動產,則以是否交付和是否實際轉讓來判斷其是否擁有所有權。《物權法》規定的「應當依法登記」則明確的一個重要的物權確認原則,即沒有登記的不動產物權,應該視為物權沒有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這一規定對於人們長期以來的形成的「實際佔有」觀念應該是一個較大的沖擊。另外,這一規定也對過去那種為了避免交納稅收而故意對實際已經轉移的不動產物權長期不予登記的違法行為是一個強制性限制。
六、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應當依照法律規定交付的原則。
對於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過去的法律沒有明確的具體規定,不同主體之間的動產物權設立及轉讓,往往會按照習慣性原則處理。動產具有易流動性,動產如果沒有統一規定的交付原則,一旦發生動產物權爭議或動產物權涉及第三人權利損害賠償時,將會造成法律裁判上的盲區。而法律的自由裁量權在同一類動產物權的確認上,往往會因為裁判人員的素質不同、所在地域的不同而發生根本性質不同的裁判。因此「依照法律規定交付」原則將對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後的實際歸屬及法律關系的確認,提供了有效執行的法律依據。
七、物權的取得和行使合法性和不得損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原則
判斷物權的取得和行使的合法性,必須堅持不得損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的原則是十分重要的。物權往往涉及的是私權、公權和他人權利的沖突,如果只強調保護了物權所體現的私權及排他權,而忽視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不受侵犯的權利,將可能導致私物權的侵權行為的合法化。同樣道理,公有物權的取得和行使的合法性也不得損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而他人的合法權益的行使和主張也不能侵害物權和公共利益及他人的合法權益。《物權法》作出的這一規定,則有效地解決了物權的合法性與公共利益和他人權益同步保護的沖突。
八、其他相關法律對物權另有特別規定的,依照其他法律規定的原則
《物權法》的這一規定與我國其他有關物權的法律規定是一致的,因為一個國家的法律體系是龐大而復雜的,任何一部法律都不可能把涉及物權的各種法律關系都規定得十分詳細,因此就需要不同的專門法律來進行調整。《物權法》作出這一規定的目的就是要解決法律規范沖突的問題。在我國任何一部法律規定的物權,都不能與《憲法》沖突,如果發生了與《憲法》沖突的情況,則必須適用《憲法》。而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法律的地位僅次於《憲法》,布景同於其他法律,如《民法通則》《合同法》等。《物權法》是由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法律,它的地位低於《民法通則》而高於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所以根據法律級別的不同解決法律規范的沖突,可以保證國家法律規范的統一性,這是我國立法系統的一個共同規定。這種規定,既強化了法律的嚴肅性,又保障了必要的靈活性。
從以上八項原則,我們可以明確,《物權法》的立法目的就是保護我國特有的「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並堅持物權的取得和消滅必須遵循法律和不得損害公共利益及他人合法權益的原則。只有在這個原則下主張的物權才具有合法性,只有在這些原則下行使的物權才可以得到有效的法律保護。當然,這些原則還需要通過具體的法律條款進行闡釋和規定,才可以被人們有效地執行。

⑨ 什麼叫租賃權的物權化

我國《合同法》第229條的規定:「租賃物在租賃期間發生所有權變動時,不影響租賃合版同的效力。」通常所說的「權買賣不破租賃」,是租賃權物權化的具體表現。租賃物的所有權在租賃期間發生變動後,租賃合同仍然有效存在,在承租人與租賃物的受讓人之間無須另行訂立租賃合同,視為受讓人在受讓該租賃物的所有權時就與承租人產生了租賃合同關系,成為一個新的出租人,繼承原出租人的權利和義務,受讓人要受該租賃合同的約束。如果出租人沒有將所有權變動的事項通知承租人,承租人向原出租人支付的租金效力及於受讓人。

⑩ 試述我國物權法確立的物權變動模式

我國的物權變動模式的要點:

1、引起物權變動的法律行為必須是有效的法律行為;

2、登記是不動產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公式化表述:(有效債權行為+登記=不動產物權變動);

3、交付是動產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公式化表述:(有效債權行為+交付=動產物權變動);

4、對於船舶、飛行器、機動車等重要交通工具的物權變動,非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用公式表述:(有效債權行為+交付=重要交通工具物權變動+登記>第三人)。

法律依據:

關於采債權形式主義的法律條文有:

《物權法》第9條規定:「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經依法登記,發生效力;未經登記,不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依法屬於國家所有的自然資源,所有權可以不登記。」

第23條規定:「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自交付時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25條規定:「船舶、航空器和機動車等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10)物權的價值化擴展閱讀

關於例外的采意思主義的法律條文有:

《物權法》第127條規定:「土地承包經營權自土地承包經營權合同生效時設立。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向土地承包經營權人發放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林權證、草原使用權證,並登記造冊,確認土地承包經營權。」

第158條規定:「地役權自地役權合同生效時設立。當事人要求登記的,可以向登記機構申請地役權登記;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閱讀全文

與物權的價值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