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物權行為理論英文

物權行為理論英文

發布時間:2021-08-26 00:13:56

1. 請大師幫我把一段物權法方面的文章翻譯成英文,要專業的法律英語!謝謝

Property change is the core issue of property rights legislation, and the interests of bona fide third issue of the protection of property rights is an important element of change. Based on the letter the principle of publicity, goodwill and a system of property rights without e to the exposition of the theory,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the official letter that the principle of modern property law as one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that can maximize the protection of bona fide third The interests of goodwill in the system although there are some flaws, but in judicial practice has been widely recognized, but because of all the possession and the separation has become the norm and therefore still necessary to continue to exist; property rights of non-although in theory e to a certain extent Can guarantee the safety of transactions, but because of their own limitations and irreplaceable and should be rejected. Furthermore, I think we should establish a public letter of publicity as the core principle of good faith in a system to complement the pattern changes to protect property rights in the interests of bona fide third parties.

2. 對物權行為理論的看法.

⒈物權行為是客觀存在的,它是法律行為的一種,只要承認債權與物權的劃分,就必然要承認債權行為之外還有物權行為。
首先,「法律行為」這個概念是德國學者首先提出的,它從根本上解決了一般性的法律行為與具體的法律行為形式之間的關系,為不同類型具體法律行為的發展提供了可能性,克服了大陸法系各國法制實踐中長期懸而未決的矛盾,解決了法律行為普遍規則與具體規則之間的關系,使民法典避免再對各種具體法律行為作出不必要的重復規定。它解決了意思自治原則與合同自由原則之間的關系,確認了法律行為不僅可以發生債法上的效果,而且可以產生婚姻法、親屬法以及其他私法上的效果,擺脫了將法律行為從屬於債法或合同法的傳統民法體系。
同時還認為,只要我國民法理論還承認債權、物權、親屬權等基本民事權利的劃分,就同樣必須承認物權行為這樣一種法律行為的客觀存在。因為作為私人的、旨在引起某種法律效果的意思表示,人們從事法律行為的目的可以是各不相同的,既然有以特定人與特定人之間以發生、變動、消滅債權債務關系為目的的債權行為,順理成章地就有一個以設定、變動和消滅物權為目的的行為,這就是物權行為。
最後,物權行為是對法律行為依其法律效果進行分類的邏輯上的必然結果。如果否認我國民法理論中存在物權行為,那麼我們就無法對法律行為按照人們意思表示中希冀引起法律效果的不同加以分類,整個民法的邏輯體系將可能因此而發生混亂。有的學者已經指出,如果在民法理論上否認物權行為,那麼作為法律行為的唯一支柱就只有債權法上的合同。這樣一來,法律行為作為一項民法總則中規定的制度就成了問題,因為,只作為對債的發生原因之一的合同的規則的抽象,作為債法的一般規則尚有問題,作為民法的一般規則列入總則編的科學性就更不能成立了
⒉關於物權行為的無因性問題,文中是這樣說明的:無因行為必須由法律作出規定,法律可以規定某些物權行為是無因行為,也可以規定某些債權行為是無因行為,德國民法就是如此。某種行為,在理論上我們認為它「應該」是無因行為,但未規定在法律中,還是不能作為無因行為看待。
另外,孫憲忠博士在文中提到 :
⒈(物權行為)理論使民法體系更加清晰合理,富有邏輯性。
⒉加強了對交易安全的保護,為保護善意第三人提供了最切實的理論基礎。
⒊該理論最終解釋了物權公示的「公信力」,即物權為什麼必須公示並能在公示後取得對抗任意第三人的效力的問題。
而另一方面,也有學者提出反對意見,其中以王利明先生為代表3,他的意見主要有:
第一, 所謂移轉物權的合意實際上是學者虛構的產物,在現實的交易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獨立於債權合意之外的移轉物權的合意。
⒈以買賣為例,當合人訂立買賣合同的目的,就是使一方支付價金而取得標的物的所有權,而另一方通過交付標的物而取得價金的所有權。因此,移轉價金和標的物的所有權既是當事人訂立債權合同的目的,也是債權合同的基本內容,如果將移轉標的物和價金所有權的合意從買賣合同中剝離出來,買賣合同也就不復存在。而且,當事人訂立任何一份買賣合同,都必須對價金和標的物移轉問題作出規定,否則買賣合同將因缺少主要條款而根本不能成立。既然當事人在買賣合同中規定價金和標的物的移轉問題,那麼他們沒有必要就標的物和價金的所有權移轉問題另行達成合意。因此,所謂移轉物權的合意是包含在債權合同之中的,它本身不可能超出債權合同。
⒉物權和債權的性質區別並非必然導致物權的意思表示必須獨立於債權的意思表示,也並非是產生特殊的物權變動方法的根據。
⒊就交付行為來說,它並不是獨立於債權合意而存在的,交付的性質是實際佔有的移轉,從物權法的理論來看,單純的實際佔有的移轉並不能必然導致所有權的移轉。交付效果不可能與買賣合同分割開來。尤其應當看到,實際交付標的物不是什麼單獨的行為,而是當事人依據債權合同而履行義務的行為。例如在買賣合同中,交付標的物是當事人應負的基本義務,而一個交付行為是否真正完成,取決於出賣人所實施的交付行為是否符合買賣合同的規定。如果出賣人未按合同規定的期限提前或遲延交付,或交付標的物有瑕庇,或交付標的物的數量不足,顯然不符合合同的規定不能構成真正的交付。如果將交付行為與買賣合同割裂開來,那麼交付行為的正確和正當與否也失去了評價標准。
⒋就登記來說,其本身並非民事行為,而是行政行為。
而針對否認物權行為的意見,孫憲忠博士在他的文章4中提到:
⒈物權行為並非純屬抽象,而是事實存在的
例如,德國民法上,所有權人為自己的土地設立債務的行為,以及定限物權的設立行為都是現實中存在的物權行為。
⒉關於物權行為抽象性對原所有權人保護不利的質疑:
關鍵在於我們沒有了解到德國物權行為理論的新發展,即,在德國法上,將法律行為理論的一般規則運用於物權行為之中也是符合法理的,那麼,物權合意就可依一定情事得為撤銷,也就不存在對原所有權人不利的問題了。
⒊關於物權行為理論過於玄妙而難以被公眾理解和立法,司法運用的問題。
這個問題可以說是不成其為問題,因為一個符合法理,邏輯的理論只是因為對其了解和運用的不熟悉就棄之不用,實在是為荒唐。
經過閱讀相關的一些文獻和論文,我對物權行為理論有一點自己的認識,其中主要的想法來源於雅科布斯先生的《19世紀德國民法科學與立法》一書的後記,即雅科布斯先生和楊振山先生關於物權行為理論的討論以及雅科布斯先生對物權行為理論的產生背景,發展歷程和推理進路的介紹。
一?物權行為理論的前提:
1法源前提:
薩維尼並非獨自完成了物權行為理論的發現,而是基於胡果的研究成果。而胡果的研究立足於對羅馬法的研究,同時,薩維尼在發展胡果的理論時也是基於對羅馬法的研究。可以說羅馬法是物權行為理論的法源基礎。
2理論前提:
通過對羅馬法的考察,胡果發現,在法學階梯的法學體系的第二部分中,應該區分出有關對物的物法和對人的債法5。這也是德國民法典最值得提到的體系特點,即對物法和債法的截然區分6。同時,對債的性質的認識,也使物法和債法的區分得到清晰:胡果將債稱為人際間的束縛並在這個意義上將此概念稱為「羅馬法的精神」,而從這個表述中可以發現,「債權是一種權利,其針對的對象並非物,而是另外一個人;債權使這個人失去對享有除某個債權中所指的行動的自由權以外的全部普遍自由,這個行動因為被排除(此排除並不排斥他人)出自由的范圍,所以不再是可以做的行動,而是必須做的行動。」7
由於債法與物法的分離,所以在所有權取得方式中不包括債的關系8,因此債權請求權被排除出所有權轉讓的要件。那麼,現在可以發現,為了物權變動的生效單單依據債的關系是不能完成的。物權和債權的二分是物權行為理論的理論前提。
二?物權行為理論的推導:
在物權行為理論發現前的時期,當時的學者通常認為,所有權繼受取得的要件被分為(合法)的名義和取得形式兩部分9。而關於名義和取得形式的具體含義則經過了一個時期的發展。在所謂的「中世紀畸形化」的時期,取得形式被定義為交付,而(合法)名義被認為是指向所有權轉讓的債權。
為了糾正這一「中世紀畸形化」和順應「時代潮流」,於是產生了下面的結論:「在所有權的取得中,必須存在一個區別於所有權取得本身的名義。」更准確的說,所有權是在「佔有開始」之後產生的,於是將債權請求權稱為名義是一個錯誤。轉讓行為和轉讓的基礎行為相分離,是澄清了上述不準確表達的羅馬法10 。那麼,與債權請求權相分離的名義就只能是一個合同,而這個區別於建立債權請求權的債權合同的合同就只能叫做「物權合同」。11
至此,物權合同或者說物權行為已經凸現眼前,這樣一個嚴密的邏輯推導過程又是基於羅馬法的法源地位,而物權行為的獨立性也因此證成。
三?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的存在是物權轉讓的抽象性的主要原因。12
意思的動機不屬於意思,債權行為是物權轉讓行為的動機而非其意思本身。雖然,沒有人會沒有動機的為意思表示,但動機本身不能被考慮為意思表示。
從這個判斷出發,我們會發現,獨立的物權合同或許其基礎關系――債權合同會因為種種原因而無效,被撤銷,但由於這個債權合意僅僅是物權合意的動機,所以,只要物權合意本身沒有無效或被撤銷的事由,那麼物權轉讓就是合乎合意的有效。
在債權合意失效情況下物權合同有效並發生物權轉讓的效力,於是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的存在就是適宜的和必要的。
但是,發現物權行為理論的法學家並不是以這樣的邏輯順序推理,而是從反方向進行推理。由於在羅馬法中存在這樣一個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那麼就有下面的推理:法律行為可以因為錯誤動機而無效被撤銷,而這一錯誤的可撤銷性又來自於法律行為鑒於一個法律原因而實施,而錯誤正好涉及這一原因,這就是「錯誤的重要性或曰致命性」。這個錯誤的特別之處在於,它涉及一個原因,而所有權轉移行為恰恰鑒於原因而實施。因此,實際中現有法的不當得利請求權是缺乏法律基礎的所有權有效這一結論的邏輯基礎。如果,基於誤想原因而實施的轉讓不能有效將所有權轉讓給受讓人,那麼這將與缺乏法律基礎而給付的不當得利相沖突。13
四?總結:
從上文的論述中可以發現,物權行為的發現是一個從羅馬法法源出發,嚴密邏輯推理和細化法律關系的過程。從這個過程中似乎沒有可以駁倒的漏洞,也許這就是物權行為這一論題不斷被爭論而未能有壓倒性反對意見的原因。那些反對意見只是集中在物權行為理論的影響和外在價值,還無法從根本上對其核心價值、推理前提和推理過程進行摧毀。所以,反對意見只能說明物權行為理論的疏漏,卻不能將其推翻。如果想做到這一點就只能將推導的法源否定,那就是否認羅馬法的合理性和邏輯性,而這一點相信是難以做到的。另外,承讓物權行為的獨立性,否認其抽象性相信也是不合邏輯和不合體系的。因為沒有任何理由可以在邏輯上否認物權行為的抽象性。

3. 物權行為理論的實踐意義和理論意義!

是碩士論文還是學士論文?如果是學士論文就建議換一個題目。因為就這物內權行容為就是律師又有幾個弄得明白的。律師都還在暈著呢,你從哪裡弄實踐意義?理論意義?
再加上題目太大,累不死你。就是碩士論文都嫌題目大。呵呵。

4. 誰可以幫我一段物權法方面的文章翻譯成英文

文章呢?

5. 請幫忙找一篇有關「物權行為無因性」的英文文章,附帶中文譯文,中文譯文約3000字,在線等,急!!!!

本文探討的是關於物權行為無因性的最基本問題——其概念和存在范圍問題。筆者認為:物權行為無因性指物權行為的效力和結果不受原因行為的影響而不是物權行為的效力和結果不受債權行為的影響,當然債權行為為原因行為的一種。通過對梁慧星、王利明、廣漱稔等學者的比較有代表性的概念進行分組區分,得出如下結論:一、物權行為原因包括設定原因、負擔原因、轉移原因、拋棄原因。債權行為為負擔原因的一種。二、物權行為應是無因的,具有抽象性。第一個結論說明了物權行為的原因不僅有債權行為,還有其他原因。第二個結論則說明了物權行為獨立後應使之抽象化。由此得出所分第二組概念具有科學性。然後對物權行為和債權行為的關系作了具體的分析,並討論了不同情形下是否存在無因性問題。通過五種情況下是否存在無因性問題的分析,認為,凡是存在物權行為的地方,就存在物權無因性問題,只不過物權行為無因性問題多在物權行為和債權行為並存的情況下探討,但不能因此否認其他非債權行為作為原因行為時物權行為的無因性問題。物權行為的獨立性必然導致物權行為的無因性這是邏輯推理的必然結果。因此我們只要承認了物權行為的獨立性,就應該承認物權行為的無因性。最後筆者認為我國的物權立法不應僅僅貫徹區分原則,還應貫徹無因性原則。

1820年,薩維尼在柏林大學講學過程中指出:「為履行買賣契約或其他的轉移所有權為目的的契約而踐行的交付並不是一種單純的事實行為,而是一項以包含有以轉移所有權為目的的物權契約」。這普遍被認為是薩氏提出物權行為無因性的開端。從此,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風靡全球,在世界各國主要是大陸法系國家引起了廣泛而熱烈的爭論。我國學者對此問題研究起步較晚,但已取得了豐碩成果。該理論已成為中國民法學界和法律實務工作者的一個熱門探討話題,特別是我國當前正在進行物權立法,這一問題又被作為一個熱點和難點擺在立法者和學者面前。遺憾的是,目前對於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的探討大多集中於該理論的優缺點和存廢問題上,對於其概念和存在范圍的基本問題少有涉及。作為法律初學者,筆者才識淺陋,資料有限,試圖對物權行為無因性概念和存在范圍談談自己的粗淺看法,與眾學者商榷,同時希望對當前正在進行的物權立法進一些綿薄之力,至此,筆者心意足矣。

一、對物權行為無因性概念的理解

中國民法學界著名學者梁慧星認為:所謂物權行為的有因無因,是指立法和理論如何處理物權行為與作為其原因的債權行為的關系問題,即物權行為效力是否受債權行為影響,如物權行為效力不受債權行為影響,即為無因;反之,即為有因。王利明認為:無因性指物權行為的效力不受債權行為的影響。孫憲忠認為:物權抽象原則(即無因性)指物權行為在其效力和結果上不依賴其原因行為而獨立成立,即原因行為的無效和撤銷不能導致物的履行行為的當然無效和撤銷。廣瀨稔認為:物權行為的效力並不因原因行為(通常為債權行為)的無效或不成立而蒙受影響,此即為物權行為的無因性或「無因構成」。以上為比較有代表性的概念,筆者把他們分為兩組,第一組即梁慧星、王利明,另外謝懷拭、史尚寬、日本的三和一博、平井宜雄等著名學者也持同樣看法。第二組為孫憲忠,廣瀨稔,另外,陳華彬也持同樣觀點。

兩組對於物權行為無因性概念的理解初看起來沒有什麼差別,仔細看來就會發現區別之處。第一組認為:無因即物權行為效力不受債權行為的影響。第二組認為:無因即物權行為效力不受原因行為影響,廣瀨稔認為原因行為通常為債權行為。可見,兩組之間的區別在於:前組認為原因行為僅有債權行為,而後組認為原因行為不僅局限於債權行為。當然債權行為為原因行為的一種,並且是很重要的一種,但不能據此否認其他原因行為的存在。那麼哪一組概念更科學呢?

我們知道,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創始人為薩維尼,現今唯一以物權行為無因性立法的是德國民法典,看一下他們的相關論述,對此問題的理解會大有裨益。薩氏在論述物權行為無因性時,以買賣為例。首先將物權和債權從體繫上加以明確分離;其後,又區分了作為原因的債權行為與作為結果的物權行為之不同,然後,進一步主張物權行為必須抽象化(即我們所說的無因性),使之與作為基礎的債權行為相分離。薩氏認為,物權行為既然獨立存在,就應使其抽象化。由於其論述時是以買賣為例,就使人們產生了誤解,好像無因性僅存在於買賣之中。總之,薩氏的物權行為理論,簡單的說就是無論民事主體因何種原因而進行物權的變動,他們關於物權變動的意思表示均應為獨立法律行為,其效力和結果與原因行為沒有關聯的學說。實際上,通過薩氏在其出版的《現代羅馬法體系》(第3卷)和《債權法》(第2卷),我們可以看到,薩氏關於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乃是僅從原因行為「錯誤」之場合加以展開討論的,而對原因行為「無效」或「不成立」的情形,物權行為之效力是否受影響問題,則全然未有涉及。但其後不久,這一無因性理論遂立刻擴張到原因關系的「不合意」場合:即使原因關系無效或不成立,物權契約的效力也不受影響,僅因原因的欠缺,讓與人享有不當得利請求權。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薩氏傾向於第二種觀點。薩氏雖以買賣為例,但其認為原因行為不僅僅局限於債權行為。如果薩氏對此的說明不甚明了的話,那麼,《德國民法典立法理由書》對物權行為抽象性進行的說明則比較明了。其說明為,「因此,本草案的物權行為僅依賴於自身目的。該類行為的目的即:設定、負但、轉移、拋棄物權。因此,個別行為的內容只要求當事人以上列行為目的指向的意思所做出的表示。物權行為有必要具有抽象性質。......。」從這段說明可以得出如下結論。一、物權行為原因包括設定原因、負擔原因、轉移原因,拋棄原因。債權行為為負擔原因的一種。二、物權行為應該是無因的,具有抽象性的。第一個結論說明了物權行為的原因不僅有債權行為,還有其他原因。第二個結論則說明了物權行為獨立後應使之抽象化。由此可見,《德國民法典立法理由書》也認為原因行為不僅僅局限於債權行為。至此為止,第二組概念的科學性已不言而喻。實際上,按語義解釋方法對無因性進行解釋時,無因即為結果不受原因行為的影響,而不能解釋為結果不受債權行為的影響。那麼物權行為原因有哪些種類呢?按有關學者觀點,物權行為原因種類有:取得原因、清償原因、贈與原因、條件原因。其所謂的清償原因即我們所說的債權行為。為什麼會產生第一組概念的誤解呢?筆者認為原因不外乎以下五點。第一、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創始人薩維尼在論述該理論時以買賣為例,給人造成了誤解;第二、買賣在日常生活中極其常見和重要,易引起人們的注意;第三、學者在研究物權行為無因性時,通常以買賣為例,形成了「思維定勢」;第四、物權行為和債權行為是相對應的概念,人們往往把它們放在一起討論;第五、對物權行為無因性問題存在范圍的錯誤認識反過來加劇了對概念的錯誤理解。

二、關於物權行為無因性問題的存在范圍

筆者為什麼對物權行為無因性概念如此細分,在於不同的概念理解對無因性存在范圍的認識存在巨大差異。按第一組學者的觀點,物權行為無因性的問題只在債權行為和物權行為並存的情形下才存在。因為無因性是物權行為效力和結果不受債權行為的影響,沒有債權行為,物權行為效力當然無法受債權行為的影響,當然不存在無因性問題。對此謝懷拭、程嘯曾明確指出:只有針對買賣交易行為,我們才研究其中的物權行為是否受其原因——債權行為——效力的影響,即所謂物權行為無因性問題。甚至認為:物權行為只是針對買賣、互易和贈與等以移轉所有權為目的的行為而提出的理論。果真如此么?筆者認為:只要存在物權行為獨立性問題,就存在物權行為無因性問題:只要存在獨立的物權行為,物權行為就是無因的。這一點將在下面重點闡述。於此需提請注意的是,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的適用,以物權行為本身有效成立為前提,如果物權行為本身不成立、不生效力、被撤銷或無效,則根本不發生無因問題。

物權行為和債權行為是一組相對應的概念,關於他們之間的關系,學者多有論述。胡長清在講到二者關系時說:「有物權行為和債權行為同時並存者,例如即時買賣是。有先有債權行為後有物權行為者,例如不特定買賣是。有僅有債權行為而無物權行為者,例如僱傭是。有僅有物權行為而無債權行為者,例如因不當得利返還原物是」。洪遜欣認為二者關系有四種情形:(1)兩者同時並存,如即時買賣、消費借貸、消費寄託等;(2)債權行為先於物權行為,如通常的買賣;(3)僅有債權行為,如僱傭契約;(4)僅有物權行為,如因不當得利返還原物。另外易軍博士在其論文《論德國和台灣地區法上的無權處分制度》中把二者關系分為五種。筆者在參考上述分類的基礎上,把物權行為和債權行為二者關系分為五種:(1)僅有債權行為,如僱傭、租賃等提供勞務的合同或移轉財產使用權的合同;(2)僅有物權行為,如物權的拋棄,不當得利返還原物;(3)兩者同時並存,即時買賣如是;(4)債權行為先於物權行為,如一般買賣,抵押權、質押權的設定;(5)物權行為先於債權行為,典型的是最高額抵押的設定。學者們在對物權待業和債權行為二者關系進行分類時,大部分講的比較簡單,沒有把它們同物權行為的獨立性、無因性聯系起來。現在,我們將這一問題集中論述,並將之同獨立性、無因性聯系起來。

在第(1)種情況下,由於不存在物權行為,當然不會存在物權行為無因性問題;在第(2)種情況下,兩組學者的理解就大相徑庭。第一組會認為:由於債權行為不存在,當然不會發生物權行為效力受債權行為影響問題(此觀點正確),當然不發生所謂的「獨立性和無因性」的問題,也沒有什麼「分離原則」可言。史尚寬也明確指出:「不基於債權關系之物權行為,系獨立為之者,不發生有因無因問題」。鄭玉波也說:「物權行為不基於債權行為而發生者,則該項物權行為能否發生物權變動之效力,即端視該項行為本身能否有效以為斷,固不發生有因無因之問題」。第二組學者在論述時,沒有把他們同獨立性、無因性聯系起來,暫無從考察他們的觀點。筆者認為:在此種情況下,仍存在無因性問題,物權行為是仍是無因的,因為原因行為不僅僅局限於債權行為。只要存在獨立的物權行為,就存在無因性問題,這是物權行為獨立後的必然邏輯推論。當然,對於物權行為獨立後是否必然導致無因性的問題,當前學術界有肯定說和否定說之分。肯定說以馬俊駒、余延滿為代表,二人認為,「承認了物權行為的獨立性,就要承認物權行為的無因性」。否定說代表人物頗多,譬如梁慧星、陳華彬等。第一組學者大多認為獨立性不必然導致無因性,甚至第二組的陳華彬也持否定說立場。物權行為無因性創始人薩氏認為:物權行為獨立後,就應使其無因化。因為既然存在獨立的物權行為,物權的移轉只能基於物權的意思表示,物權移轉的結果不是根基於原因行為,發生物權移轉的效果只與當事人移轉物權的意思表示有因果關系,而不受原因關系的影響。可見薩氏是站在肯定說的立場上。《德國民法典立法理由書》也認為物權行為獨立後應使之抽象化。第一部分已論述。筆者贊同肯定說。筆者認為:物權行為獨立性中已包含無因性,物權行為既然為一獨立的法律行為,在邏輯上就不應受原因行為影響,如果受原因行為的影響,就不是獨立的法律行為。所以,物權行為的效力只能由其自身所決定,受其自身的影響,即當事人是否適格,意思表示是否真實,標的是否確定、可能、合法,是否履行了法定形式。在此筆者談一下自己對物權行為獨立性的認識。在此問題上,筆者贊同謝鴻飛博士的看法即物權行為的獨立性是一事實問題。物權行為只要客觀存在,其就是獨立的。判斷標准有二。第一、是否存在獨立的物權意思表示。第二、意思表示是否具有法律意義。按照此標准,物權拋棄是一典型的物權行為,那麼該行為的效力只能受物權拋棄的意思表示影響,而不受物權拋棄的原因影響。那麼,物權拋棄中的原因是什麼呢?物權拋棄的原因或是與他人的約定,或是為了增加他人財產利益的意思表示。下面一例能說明此問題,乙有一領帶,甲認為其奇醜,遂與乙約定,「乙若拋棄該領帶所有權,則甲贈乙人民幣若干」。乙遂拋棄其領帶,乙拋棄其領帶所有權的原因就在於其與甲約定的條件即條件原因。該條件原因即使後來被認定為無效,物權拋棄的效力仍不受影響。所以,在此種情況下,物權行為仍存在無因性問題,物權行為仍是無因的。第一組學者的錯誤就在於他們認為原因行為僅有債權行為,債權行為不存在,就無從發生有因無因問題。
在第(3)種情況下,物權行為無因性問題仍在。債權行為作為物權行為的原因行為,與物權行為同時並存,存在著物權行為是否受債權行為影響問題,按照物權行為獨立後必然導致無因性的觀點,物權行為也是無因的。

在第(4)種情況下,兩組學者認為在一般買賣情況下都存在無因性問題。而關於抵押權、質權的設定,觀點不一。我們知道,在抵押權、質權設定的過程中,物權行為與債權行為是發生在一個大的交易系統中,債權行為不一定必然導致抵押權、質權的設定,後者是為擔保前者而產生存在,故抵押權、質權具有附隨性、從屬性。抵押權、質權的成立、處分和消滅均從屬於所擔保的債權。從這一點看,物權行為簡單是「有因」的,但筆者認為,在此種情況下物權行為仍存在無因性問題,仍是「無因」的。我們知道,法律是一種社會制度,所有社會制度都是為特定目的而設,從一開始統治就帶有強烈的價值追求。基於立法政策、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維護的考慮,法律往往對法律行為規定了生效要件,這是公權力控制私權濫用的一種世界各國通用的做法。當事人在進行法律行為時,為了使其行為發生自己期望的效果,就必須接受法律的規定,否則不能如願。國家為了實現抵押權、質權的擔保功能,明文規定抵押權、質權與其擔保的債權同時存在,隨之消滅而消滅。當事人在訂立抵押合同、質押合同時,就必須接受法律的明文規定,從某種意義上說,該法律規定已成為當事人意思表示的一部分,是當事人物權意思表示中的一當然默示條款(只不過該條款來源於法律的強制性規定,是必須接受的內容)。從這點來看,抵押權、質權的設定、成立和生效仍然是當事人意思表示的結果,而不受債權行為的影響。只不過當事人在物權的意思表示中默示物權行為受債權行為的影響。物權行為效力系於債權行為,這是當事人意思自治的結果。所以,物權行為仍是受物權合意的影響,而不是受債權行為的影響,物權行為仍存在無因性問題,物權行為仍是無因的,只不過由於法律的強制性規定掩蓋了物權行為無因性的「廬山真面目」,使人難以看清。謝懷拭、程嘯認為:「在這兩種抵押中,債權行為和物權行為是明顯分開的,所以對此不用講什麼『分離原則』,總之,就這類物權來說,物權行為的獨立性、無因性問題都不發生,也就用不著去爭論了」。筆者認為這純屬無稽之談,物權行為和債權行為既然是明顯分開的,就更體現了分離原則,說明了物權行為的獨立性,獨立性必然導致無因性,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仍存在著物權行為無因性問題,物權行為仍是無因的。

在第(5)種情況下存在無因性問題嗎?以最高額抵押為例。最高額抵押是為擔保將來不特定債權之清償而設定,物權行為先於債權行為,按照因果關系,肯定是因前果後不可能先果後因。所以在此種情況下,債權行為是不可能影響物權行為的,物權行為是獨立的,是無因的,況且最高額抵押的設定不一定必然導致債權行為的發生,並且擔保的債權總額不能超過最高限額,從這一點來看,物權行為是影響債權行為的,這一點最體現了物權行為的無因性。最高額抵押的設定原因無非是為了將來的連續交易關系、勞務提供關系或連續借款關系,但不論是何種原因,都不能影響最高額抵押設定這一物權行為發生法律效力。總之,此種情況下,物權行為仍存在無因性問題,仍是無因的。如果有一種行為使所有學者都不得不承認物權行為無因性的話,那麼它就是最高額抵押的設定。

從上面的分析可知,第(2)種情況探討了非債權行為作為原因行為時物權行為的無因性問題,第(3)(4)(5)種情況探討了債權行為作為原因行為時物權行為的無因性問題。可見,凡是存在物權行為的地方,就存在物權行為無因性問題,只不過物權行為無因性問題多在物權行為和債權行為並存的情況下探討,但不能因此否認其他非債權行為作為原因行為時物權行為的無因性問題。物權行為的獨立性必然導致物權行為的無因性,這是邏輯推理的必然結果。因此,我們只要承認了物權行為的獨立性,就應該承認物權行為的無因性。

為了使說明的問題更具廣泛性和周延性,我們再以遺贈法律關系為例談談物權行為的無因性問題。在遺贈法律關系中,遺贈受領人獲得財產所有權是基於遺贈人遺贈其財產所有權的單方物權意思表示而獲得的。該物權行為的原因行為是遺贈人的遺囑行為。遺囑行為使遺贈人負有在死後移轉自己財產所有權於遺贈受領人的義務。該原因行為不能影響物權移轉的效力。即使遺囑行為無效,仍不影響遺贈受領人獲得財產所有權。所以,在遺贈法律關系中,物權行為仍存在無因性問題,仍是無因的。

當前,我國學者對物權行為理論的普遍看法是承認其獨立性,不承認其無因性,認為獨立性不導致無因性的必然貫徹,類似瑞士民法對物權行為的看法。當今中國立法中是否存在物權行為的規定,學者間存在分歧,但實踐中卻建立了一些符合物權理論的規則。比如在不動產司法實踐中,針對標的物或權利證書交付後一方當事人(主要是出賣人)反悔提出撤銷並返還的問題,最高人民法院在一些司法解釋性文件中規定,標的物的交付應該維持,並許可當事人補辦登記手續;至於當事人的合同爭議,可以用債權關系來解決。2000年底,最高人民法院召開「第五次民事審判工作會議」,會議文件明確宣告,在當事人的物權意思表示可以證明的情況下,即使當事人沒有登記,也承認物權變動的有效,這一處理與德國民法典第873條第二款這一典型的物權行為理論應用條款幾乎沒有差別。學者擬定的兩部《中國物權法建議稿》中採納了區分原則,這是與國際接軌的表現,也是對實踐經驗的總結,值得肯定。但筆者認為物權行為理論應全面貫徹即採納了物權行為區分原則(即獨立性),就應該採納物權行為無因性。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behavior of property without e to the basic problem -- its concept and scope of the problem there. In my opinion : Property sexual acts without referring to the real effectiveness and results from the impact of reasons, not the real effectiveness and results from the claim, of course, claims acts as a reason for the acts. By Liang Huixing, Wang Liming, Kwong Shu Nim and other scholars are more representative of the concept of a distinction,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drawn : 1, property rights, including acts of the reasons for the reasons set burden reasons, the reasons for the transfer, abandon reason. Claims to act as a burden on the reasons. Second, property rights should act without reason, is abstract. The first conclusion shows the real reasons for the claim is not only acts, there are other reasons. The second conclusion is illustrated in the real acts after independence should make it abstract. The resulting by-second concept is scientific. Then the real behavior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aims made specific analysis, and discuss the different circumstances because of the existence of non-issues. Through five of the question whether there is no problem because of the analysis that all the property there, There is no real sexual problems, but no real acts of sexual problems in the real behavior and claims of both acts under study it does not deny other non-claims acts as a reason for acts of property without e to the problem. Property Act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property without sexual This is the logical corollary. So as long as we recognize the interests of independence, they should recognize the interests of non-sexual. Finally, I believe that our property legislation should not only implement the principle of distinction, but also because of non-implementation of the principle. 1820, in Berlin University Sacigny lecture course : "In order to fulfill the sale contract or other transfer of title deeds for the purpose of practicing and the delivery is not a simple matter of implementation for, but to include a transfer of title to the property for the purpose of the lease. " This is widely perceived as the Sarbanes-Oxley Act of property proposed for the start. From then on, no real acts of sexual theory swept the world. Most countries in the world is a civil cause of the extensive and heated debate. Chinese scholars study this problem started late, it has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 The theory has become the Chinese civil law scholars and legal practitioners to explore a hot topic. In particular, China's ongoing property rights legislation, The problem was as a hot and difficult in the face of legislators and academics. Unfortunately, the current property for the conct by the theory of focused largely on the merits of the theory and abolition, For its concept and scope of the existence of the basic issues involving rare. As a legal beginners, the author ability and insight shallow, limited information Property right to act without reason and the concept of the scope of the existence of shallow talk about their own views, scholars and the public discussion, hope for the ongoing property rights legislation in some small way, then, this writer wishes pledge. First, the real sexual acts without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China, China and France scholars renowned scholar Liang Huixing that : The so-called property as a result of acts without reason. this is the theory and how to handle property rights and acts as its reasons for the claim of relations, that is, whether the effect of acts of property claims by the acts, such as acts of force against property claims affected, or without reason; Instead, namely as a result. Wang Liming think : no real sexual behavior refers to the effectiveness of claims from the impact. Sunxianzhong that : Property abstract principle (that is, without sexual) means property rights in its conct and outcome effectiveness is not dependent on the reasons for their behavior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independent, that the reasons for the invalidity of the act and should not lead to the revocation of the discharge from the course invalid and withdrawn. Hirose Nim that : the real effect is not e to conct reasons (usually claims acts) are invalid or do not suffer, -- the real acts without reason or "no connection with." The above are more representative of the concept, the author the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namely the first group Liang Huixing, Wang Liming, In addition R. swab, Shichangkuan, Japan's three and a Nikai Horizontal-to such famous scholars also hold the same views. The second group Sunxianzhong, Hirose Nim, while Chen Huabin holds the same view. Property groups for sexual acts without understanding the concept at first glance it did not make any difference, we will find it carefully distinguish between them. That the first group : without reason that the real effect of acts of claims from the impact. The second group think : without reason that the real reason for the behavioral effect not affected, Hirose Nim think the reasons for the claims usually acts. This shows that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s : the former group that acts only reason for claims, that the reasons for the latter group not only confined to the claims act. Of course claims to act as one of the reasons, and is a very important, but we can not deny the basis of other

6. 物權行為理論爭論的非民法學評述怎麼翻譯

Debate on Juristic Acts of Real Righ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on-civil law

7. 物權行為的理論產生資料

物權行為理論肇始於德國普通法時期的普通法學。其創始人為歷史法學派的代表人物德國學者薩維尼。19世紀初,薩維尼在講學時發表了其關於物權行為最初理論。他關於物權行為獨立性的主張是通過觀察行人向乞丐的施捨而獲得的。他說:當某人向乞丐贈與一枚硬幣時,正當原因(經由交付而使硬幣所有權發生移轉的意圖)與交付同時發生。此時,除所有權的移轉之外不存在任何其他事實,在某人與乞丐之間,既不存在先前的契約,亦不存在任何債權債務關系。純粹的、唯一存在的事實上的交付即使所有權發生轉移。據此,薩維尼斷言,「所有權的移轉並不以債權契約為必要,交付表達了所有權讓與的合意,是一真正的契約,一個物權法上的物權契約」。
1840年,薩維尼出版了當時被稱頌為「巨著」的《當代羅馬法體系》一書,在書中,他進一步對物權契約理論進行了更為系統的闡述:
「私法上的契約存在於一切法律制度中,無論在何種法律制度里它們都是最重要的法的形式。首先是在債法中,它們是債產生最基本的源泉。這些契約人們稱之為債務契約。此外在物權法中同樣存在著,並且其運用有如債權法中那般廣泛。例如,交付具有契約概念的全部特徵,是一個真正的契約。它包括雙方當事人現實地移轉佔有與所有權的意思表示……,縱使僅僅該意思表示本身尚不足完全地移轉所有權,在此之外還必須加上佔有的現實取得這一外在行為,但這些均不足以否認其本質是契約……。可是,在所有的事例中,該行為的契約本質大抵被人們遺忘,而未予注意,原因在於那些行為里伴隨著債權契約,無法將其於債權契約區分開來。比如一幢房屋買賣,人們習慣上想到的是它是債的買賣,這完全正確;可人們忘記了隨之而來的交付也是一個契約,而且是一個與買賣契約全然不同的契約。由於這一契約與買賣契約不當的混同,又由於不存在債權契約而逕行交付的情形甚為稀少,故而人們對之未能仔細地理解與很好地探究。在諸如向乞食者施捨的場合里,包含著真正的契約,既存在著讓與和受領的意思合致,然而在這里卻不存在任何債權。 1、物權變動意思的獨立:物權行為與原因行為的「區分原則」,亦即物權行為的「獨立性」。
在動產交易中,動產的交付經常是買受人交易目的實現的標志。依照法國民法,標的物所有權從買賣契約成立時發生轉移,交付不過是債務履行的一種方式,是債權關系所發生的結果,交付行為包含於債權關系之中,交付行為所表達的「轉移佔有以及受領佔有」的意思,已被債權關系所記載和包容。
2、物權變動不受其原因行為效力的制約:物權行為之「抽象原則」亦即物權行為的「無因性」。
交付是一個真正的契約,一個完整的法律行為,作為這一法律行為要素的意思表示即表現為交付的合意。但此一法律行為與彼一法律行為(債權行為)的關系如何?依照薩維尼的理論,物權行為與債權行為並非毫無關系,後者為前者的原因。
3、物權變動的意思必須依能夠客觀認定的方式加以確認:物權變動的形式主義原則。
物權行為理論的闡釋者指出,「因為在交付中當事人要作設立、依轉、變更、廢止物權的意思表示,根據物權具有公示性的特點,那麼創設、變更、廢止物權的意思表示必須具備其形式要件。

8. 物權行為理論核心內容何在

物權行為理論的核心內容是所謂獨立性原則,無因性原則和公示性原則,這都與權交易的交易程序契合。究其原因,是因為產權交易更多地是體現了「物權的合意」這一真正決定物的所有權轉移的核心精神。在交易實踐中,債權行為並不能構成物權「設立、變更」的充分必要條件,在實際操作中,因債權行為而發生的物權行為只是少數,大多數交易案例是將目標直接指向物權行為的獨立的「物權合意」。即交易標的的有形資產,核心的法律文件是交易雙方簽定的轉讓合同。這一個轉讓合同就體現了物權合意,這一物權行為的存續、展開與原物主的債權行為不發生必然的關系,在這里是兩個獨立的法律行為。原物主的債務清償可能以物權的轉移來完成,也可能用別的方法,總之物權行為在這里是一個單獨的法律行為,它的成立與否只取決於物的合意。原物主的債權所有人不能以債權為由向第三人追索物權。原物主與第三人的物權轉讓合同不因債權行為失效而喪失法律效力。

產權交易在實踐中確實有許多因債權行為產生的物權行為,然而產權交易實踐中對原物主的債權處理有多種其他的方法,實踐中有債權轉股權,承債式轉讓、債改投等等、一般的處理是將債權價值與物權價值比較後核減確定凈資產,受讓人將債務清償與物權受讓一並進行,實際上已將債權物權化,作為物權的一部分來處理。而債權的存在也不構成物權轉移的直接原因,一般的情況是受讓人對原物主的物權價值有興趣,才發生了物的轉移,對原物主而言債務也不是其轉移物權的直接原因。對國有企業而言,債務只是企業名義上的壓力,並不影響其物權行為的發生與不發生。另外,物權客體的實際使用者即企業一般不擁有所有權,國企的所有權掌握在產權主體即出資人手裡,債權行為所指向的物,其真正的所有人並不承擔債務責任,債務在企業身上,債權人慾因此債權追索物權,而承擔債務之人又沒有物的最終處分權,所以,在這里債權行為不僅與物權行為分立,而且當事人是多頭狀態,這些都更強化了「物權行為」的無因性與獨立性。

產權交易體現的物權行為公示性原則也比較充分。國企的產權轉讓最推崇拍賣轉讓,次之為招標、次之為協議,其公示程度依次遞減。國企的產權轉讓依公示強化程度從高至低選取,一般的市場操作程序都公示掛牌公開轉讓。尤其是公開拍賣,往往趨之者眾,舉牌者勇,物權的轉移、變更在眾目睽睽之下當場成交。產權市場又有嚴格的交易掛牌登記與交易鑒證制度,物權行為的公示性在這里達到極高程度甚至最大化。所以產權交易從胎生之日即充分地體現了物權行為理論的核心三原則。

現在再回過頭勾勒一下物權行為理論三大原則的基本輪廓:

所謂獨立性原則,即將物權的變動與債權的變動作為兩個法律事實來對待,強調物權的變動要有獨立的物權合意,不因債權債務關系而改變其獨立性。

所謂無因性原則是指物權行為不以債權行為為其成立與否的原因。

所謂公示性原則是指物權變動的物權合意必要以一種客觀的能夠認定的形式表現出來並加以確定。

這三個原則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物權變動的流轉過程自然地表出了這三個原則。以產權交易為例,甲企業的資產並不因對乙的負債而必然發生轉讓變更,甲與丙所簽署的資產轉讓變更合同的法律效力不受其與乙的債權債務關系影響。這里有兩個法律事實即:甲與乙的債權行為(簽署了債權契約);甲與丙的物權行為(簽署了物權契約),此為獨立性。

甲與丙的物權行為不以甲與乙的債權行為為原因,一是說其轉讓與並購動機不是單純為還債,更多是為增值。一是說法律上認為物權行為的成立與生效不受債權行為的影響,屬於不要因行為。此為無因性。

甲與丙的資產轉讓經過產權市場的登記、掛牌、公示、轉讓並當眾簽約。產權市場按嚴格的程序予以審查和鑒證,因此產生的市場公信力可以幫助入市者建立交易信心,也堵塞了國有資產流失的漏洞,此為公示性。

二、無因性理論與善意取得

產權市場的公示制度使物權的轉移公示產生了公信力,由此產生的市場誠信增加了交易的可確定性與安全性。這是交易得以進行的基礎,也是物權理論得以構建的基礎,更是市場得以存在的基礎。

在此基礎上產生的無因性原則「為保護信息不對稱的善意第三人提供了最切實的理論基礎,『而第三人是整個市場交易秩序的化身』,因此,物權行為無因性實現的是宏觀的,更高層次的公正,」(霍海紅,中國工商法律網)

在對第三人的保護上,產權市場採取的方法是擇取無因性理論與善意取得之優長,在制度設計與程序操作上屏蔽其缺陷。善意取得的基本意思是第三人對其受讓的權利瑕疵不知情的,其物權取得為善意取得,受法律保護,否則為惡意取得。無因性理論則摒棄一切主觀善惡,認為不論第三人取得的物權是否有瑕疵,都應當受法律保護。

產權交易從一開始就兼顧了兩個方面:既保護了善意第三人,使市場交易得以良性發展,又排除了「惡意取得」,保障了市場交易的規范有序。她的具體方法是通過交易代理程序使第三人的主觀善惡被屏蔽在交易行為之外,入場交易者必須通過設立在市場的席位進行,席位會員作為中介機構格守中立、客觀、誠信的原則為客戶服務,而且席位代理交易的一項重要工作是調查、核實進行交易的權利是否有瑕疵,並查驗交易人須報送的,足以驗證其權利瑕疵的法律要件。此為產權交易入場後的初審,此後還有市場交易部門的復審和產權市場的終審,所有的環節,一旦有疑點,交易即可能被中止。交易代理及嚴格的檢查制度,實際上將第三人的「主觀善意」與「主觀惡意」一概屏蔽,使法律上善意取得的主觀善意主義向無因性理論的客觀善意主義靠攏。

其實產權市場客觀上實行的大抵上是物權轉讓的無因性理論。無因性理論將市場交易第三人都認定為合法的受讓人,客觀上認為第三人都是善意的。產權市場運用其嚴格的審查和代理責任制度使第三人客觀地、必然地處於善意取得的位置上,權利的瑕疵與交易者的惡意都屏蔽在交易之外,使入場交易者都成為單純經濟意義上的交易人。

三、無因性理論與不當得利

產權交易中最大的不當得利是借交易之名行侵吞國有資產之實。不當得利成立的核心要件是一方得利致使一方受損無法律上的原因。得利者利用產權交易的方式低價受讓國有資產中飽私囊,或低價出讓賺取好處費,而且披上合法的外衣:履行手續、簽署合約。如果是真正意義上的市場交易人之間的交易行為,應當不會發生如此巨大的不當得利。這里的關鍵是買賣雙方實際上都被得利者控制,出賣人不會因為物權轉讓利益受損而主張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有時就是出賣人自賣自買。實際上出賣人不是真正的物權所有人,他和買受人的獵取目標都鎖定在一個物權身上,既然賣的不是自己的東西,當然不會有什麼利益損失,真正損失的只有國家利益,而他們的不當得利就寓於國有資產的流失之中。

在法律上的不當得利制度是對無因性理論的補救,因為無因性理論容讓所有第三人的合法取得,對於不當得利這種特殊情況無法調整。不當得利制度的確立,使物權行為的給付者在受到損失時通過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向受領者追償。

規范的產權市場基本上杜絕了上述情況的發生。

其一、不當得利是在出賣人不知情的情況下致使利益受損而買受人加利的。產權市場在交易流程的不同環節上,實行了部門化、專職化、獨立化的管理。即便出賣人不知情,市場對交易項目也會一清二楚,交易項目的登記審查、公示、轉讓簽約、資產的交割過戶、資金的結算、劃轉、交易的鑒證等都有備案可查,不當得利的前提條件已不復存在,不當得利的返還請求權又隨時可取,使出賣人的利益得到切實保護。

其二、不當得利制度是在違背出賣人意志的情況下致使利益受損而買受人加利的。法律上認定的不當得利並不違背出賣人的意志,甚至是買賣雙方的「物權合意」。但許多國有資產流失的案例,出賣人的意志是虛設的,此時的買賣合意實際是一方之意,即買方之意。作為賣方標的的國有資產,其賣出人並未體現原物主的意志。由此導演出形式各異的國有資產流失案。產權市場在加強自身建設的同時也加大了檢查、監管力度,規范的產權交易素稱陽光交易,交易的項目必須權屬清晰,交易意向明確,交易充分體現出原物主的意志,不允許背離原物主意志的交易操縱與投機行為存在。

9. 什麼是物權行為它的定義是什麼

⒈物權行為是客觀存在的,它是法律行為的一種,只要承認債權與物權的劃分,就必然要承認債權行為之外還有物權行為。
首先,「法律行為」這個概念是德國學者首先提出的,它從根本上解決了一般性的法律行為與具體的法律行為形式之間的關系,為不同類型具體法律行為的發展提供了可能性,克服了大陸法系各國法制實踐中長期懸而未決的矛盾,解決了法律行為普遍規則與具體規則之間的關系,使民法典避免再對各種具體法律行為作出不必要的重復規定。它解決了意思自治原則與合同自由原則之間的關系,確認了法律行為不僅可以發生債法上的效果,而且可以產生婚姻法、親屬法以及其他私法上的效果,擺脫了將法律行為從屬於債法或合同法的傳統民法體系。
同時還認為,只要我國民法理論還承認債權、物權、親屬權等基本民事權利的劃分,就同樣必須承認物權行為這樣一種法律行為的客觀存在。因為作為私人的、旨在引起某種法律效果的意思表示,人們從事法律行為的目的可以是各不相同的,既然有以特定人與特定人之間以發生、變動、消滅債權債務關系為目的的債權行為,順理成章地就有一個以設定、變動和消滅物權為目的的行為,這就是物權行為。
最後,物權行為是對法律行為依其法律效果進行分類的邏輯上的必然結果。如果否認我國民法理論中存在物權行為,那麼我們就無法對法律行為按照人們意思表示中希冀引起法律效果的不同加以分類,整個民法的邏輯體系將可能因此而發生混亂。有的學者已經指出,如果在民法理論上否認物權行為,那麼作為法律行為的唯一支柱就只有債權法上的合同。這樣一來,法律行為作為一項民法總則中規定的制度就成了問題,因為,只作為對債的發生原因之一的合同的規則的抽象,作為債法的一般規則尚有問題,作為民法的一般規則列入總則編的科學性就更不能成立了
⒉關於物權行為的無因性問題,文中是這樣說明的:無因行為必須由法律作出規定,法律可以規定某些物權行為是無因行為,也可以規定某些債權行為是無因行為,德國民法就是如此。某種行為,在理論上我們認為它「應該」是無因行為,但未規定在法律中,還是不能作為無因行為看待。
另外,孫憲忠博士在文中提到 :
⒈(物權行為)理論使民法體系更加清晰合理,富有邏輯性。
⒉加強了對交易安全的保護,為保護善意第三人提供了最切實的理論基礎。
⒊該理論最終解釋了物權公示的「公信力」,即物權為什麼必須公示並能在公示後取得對抗任意第三人的效力的問題。
而另一方面,也有學者提出反對意見,其中以王利明先生為代表3,他的意見主要有:
第一, 所謂移轉物權的合意實際上是學者虛構的產物,在現實的交易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獨立於債權合意之外的移轉物權的合意。
⒈以買賣為例,當合人訂立買賣合同的目的,就是使一方支付價金而取得標的物的所有權,而另一方通過交付標的物而取得價金的所有權。因此,移轉價金和標的物的所有權既是當事人訂立債權合同的目的,也是債權合同的基本內容,如果將移轉標的物和價金所有權的合意從買賣合同中剝離出來,買賣合同也就不復存在。而且,當事人訂立任何一份買賣合同,都必須對價金和標的物移轉問題作出規定,否則買賣合同將因缺少主要條款而根本不能成立。既然當事人在買賣合同中規定價金和標的物的移轉問題,那麼他們沒有必要就標的物和價金的所有權移轉問題另行達成合意。因此,所謂移轉物權的合意是包含在債權合同之中的,它本身不可能超出債權合同。
⒉物權和債權的性質區別並非必然導致物權的意思表示必須獨立於債權的意思表示,也並非是產生特殊的物權變動方法的根據。
⒊就交付行為來說,它並不是獨立於債權合意而存在的,交付的性質是實際佔有的移轉,從物權法的理論來看,單純的實際佔有的移轉並不能必然導致所有權的移轉。交付效果不可能與買賣合同分割開來。尤其應當看到,實際交付標的物不是什麼單獨的行為,而是當事人依據債權合同而履行義務的行為。例如在買賣合同中,交付標的物是當事人應負的基本義務,而一個交付行為是否真正完成,取決於出賣人所實施的交付行為是否符合買賣合同的規定。如果出賣人未按合同規定的期限提前或遲延交付,或交付標的物有瑕庇,或交付標的物的數量不足,顯然不符合合同的規定不能構成真正的交付。如果將交付行為與買賣合同割裂開來,那麼交付行為的正確和正當與否也失去了評價標准。
⒋就登記來說,其本身並非民事行為,而是行政行為。
而針對否認物權行為的意見,孫憲忠博士在他的文章4中提到:
⒈物權行為並非純屬抽象,而是事實存在的
例如,德國民法上,所有權人為自己的土地設立債務的行為,以及定限物權的設立行為都是現實中存在的物權行為。
⒉關於物權行為抽象性對原所有權人保護不利的質疑:
關鍵在於我們沒有了解到德國物權行為理論的新發展,即,在德國法上,將法律行為理論的一般規則運用於物權行為之中也是符合法理的,那麼,物權合意就可依一定情事得為撤銷,也就不存在對原所有權人不利的問題了。
⒊關於物權行為理論過於玄妙而難以被公眾理解和立法,司法運用的問題。
這個問題可以說是不成其為問題,因為一個符合法理,邏輯的理論只是因為對其了解和運用的不熟悉就棄之不用,實在是為荒唐。
經過閱讀相關的一些文獻和論文,我對物權行為理論有一點自己的認識,其中主要的想法來源於雅科布斯先生的《19世紀德國民法科學與立法》一書的後記,即雅科布斯先生和楊振山先生關於物權行為理論的討論以及雅科布斯先生對物權行為理論的產生背景,發展歷程和推理進路的介紹。
一?物權行為理論的前提:
1法源前提:
薩維尼並非獨自完成了物權行為理論的發現,而是基於胡果的研究成果。而胡果的研究立足於對羅馬法的研究,同時,薩維尼在發展胡果的理論時也是基於對羅馬法的研究。可以說羅馬法是物權行為理論的法源基礎。
2理論前提:
通過對羅馬法的考察,胡果發現,在法學階梯的法學體系的第二部分中,應該區分出有關對物的物法和對人的債法5。這也是德國民法典最值得提到的體系特點,即對物法和債法的截然區分6。同時,對債的性質的認識,也使物法和債法的區分得到清晰:胡果將債稱為人際間的束縛並在這個意義上將此概念稱為「羅馬法的精神」,而從這個表述中可以發現,「債權是一種權利,其針對的對象並非物,而是另外一個人;債權使這個人失去對享有除某個債權中所指的行動的自由權以外的全部普遍自由,這個行動因為被排除(此排除並不排斥他人)出自由的范圍,所以不再是可以做的行動,而是必須做的行動。」7
由於債法與物法的分離,所以在所有權取得方式中不包括債的關系8,因此債權請求權被排除出所有權轉讓的要件。那麼,現在可以發現,為了物權變動的生效單單依據債的關系是不能完成的。物權和債權的二分是物權行為理論的理論前提。
二?物權行為理論的推導:
在物權行為理論發現前的時期,當時的學者通常認為,所有權繼受取得的要件被分為(合法)的名義和取得形式兩部分9。而關於名義和取得形式的具體含義則經過了一個時期的發展。在所謂的「中世紀畸形化」的時期,取得形式被定義為交付,而(合法)名義被認為是指向所有權轉讓的債權。
為了糾正這一「中世紀畸形化」和順應「時代潮流」,於是產生了下面的結論:「在所有權的取得中,必須存在一個區別於所有權取得本身的名義。」更准確的說,所有權是在「佔有開始」之後產生的,於是將債權請求權稱為名義是一個錯誤。轉讓行為和轉讓的基礎行為相分離,是澄清了上述不準確表達的羅馬法10 。那麼,與債權請求權相分離的名義就只能是一個合同,而這個區別於建立債權請求權的債權合同的合同就只能叫做「物權合同」。11
至此,物權合同或者說物權行為已經凸現眼前,這樣一個嚴密的邏輯推導過程又是基於羅馬法的法源地位,而物權行為的獨立性也因此證成。
三?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的存在是物權轉讓的抽象性的主要原因。12
意思的動機不屬於意思,債權行為是物權轉讓行為的動機而非其意思本身。雖然,沒有人會沒有動機的為意思表示,但動機本身不能被考慮為意思表示。
從這個判斷出發,我們會發現,獨立的物權合同或許其基礎關系――債權合同會因為種種原因而無效,被撤銷,但由於這個債權合意僅僅是物權合意的動機,所以,只要物權合意本身沒有無效或被撤銷的事由,那麼物權轉讓就是合乎合意的有效。
在債權合意失效情況下物權合同有效並發生物權轉讓的效力,於是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的存在就是適宜的和必要的。
但是,發現物權行為理論的法學家並不是以這樣的邏輯順序推理,而是從反方向進行推理。由於在羅馬法中存在這樣一個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那麼就有下面的推理:法律行為可以因為錯誤動機而無效被撤銷,而這一錯誤的可撤銷性又來自於法律行為鑒於一個法律原因而實施,而錯誤正好涉及這一原因,這就是「錯誤的重要性或曰致命性」。這個錯誤的特別之處在於,它涉及一個原因,而所有權轉移行為恰恰鑒於原因而實施。因此,實際中現有法的不當得利請求權是缺乏法律基礎的所有權有效這一結論的邏輯基礎。如果,基於誤想原因而實施的轉讓不能有效將所有權轉讓給受讓人,那麼這將與缺乏法律基礎而給付的不當得利相沖突。13
四?總結:
從上文的論述中可以發現,物權行為的發現是一個從羅馬法法源出發,嚴密邏輯推理和細化法律關系的過程。從這個過程中似乎沒有可以駁倒的漏洞,也許這就是物權行為這一論題不斷被爭論而未能有壓倒性反對意見的原因。那些反對意見只是集中在物權行為理論的影響和外在價值,還無法從根本上對其核心價值、推理前提和推理過程進行摧毀。所以,反對意見只能說明物權行為理論的疏漏,卻不能將其推翻。如果想做到這一點就只能將推導的法源否定,那就是否認羅馬法的合理性和邏輯性,而這一點相信是難以做到的。另外,承讓物權行為的獨立性,否認其抽象性相信也是不合邏輯和不合體系的。因為沒有任何理由可以在邏輯上否認物權行為的抽象性。
參考資料:http://www.fawang.net/dbbs/index.asp

10. 什麼是"物權行為"

⒈物權行為是客觀存在的,它是法律行為的一種,只要承認債權與物權的劃分,就必然要承認債權行為之外還有物權行為。
首先,「法律行為」這個概念是德國學者首先提出的,它從根本上解決了一般性的法律行為與具體的法律行為形式之間的關系,為不同類型具體法律行為的發展提供了可能性,克服了大陸法系各國法制實踐中長期懸而未決的矛盾,解決了法律行為普遍規則與具體規則之間的關系,使民法典避免再對各種具體法律行為作出不必要的重復規定。它解決了意思自治原則與合同自由原則之間的關系,確認了法律行為不僅可以發生債法上的效果,而且可以產生婚姻法、親屬法以及其他私法上的效果,擺脫了將法律行為從屬於債法或合同法的傳統民法體系。
同時還認為,只要我國民法理論還承認債權、物權、親屬權等基本民事權利的劃分,就同樣必須承認物權行為這樣一種法律行為的客觀存在。因為作為私人的、旨在引起某種法律效果的意思表示,人們從事法律行為的目的可以是各不相同的,既然有以特定人與特定人之間以發生、變動、消滅債權債務關系為目的的債權行為,順理成章地就有一個以設定、變動和消滅物權為目的的行為,這就是物權行為。
最後,物權行為是對法律行為依其法律效果進行分類的邏輯上的必然結果。如果否認我國民法理論中存在物權行為,那麼我們就無法對法律行為按照人們意思表示中希冀引起法律效果的不同加以分類,整個民法的邏輯體系將可能因此而發生混亂。有的學者已經指出,如果在民法理論上否認物權行為,那麼作為法律行為的唯一支柱就只有債權法上的合同。這樣一來,法律行為作為一項民法總則中規定的制度就成了問題,因為,只作為對債的發生原因之一的合同的規則的抽象,作為債法的一般規則尚有問題,作為民法的一般規則列入總則編的科學性就更不能成立了
⒉關於物權行為的無因性問題,文中是這樣說明的:無因行為必須由法律作出規定,法律可以規定某些物權行為是無因行為,也可以規定某些債權行為是無因行為,德國民法就是如此。某種行為,在理論上我們認為它「應該」是無因行為,但未規定在法律中,還是不能作為無因行為看待。
另外,孫憲忠博士在文中提到 :
⒈(物權行為)理論使民法體系更加清晰合理,富有邏輯性。
⒉加強了對交易安全的保護,為保護善意第三人提供了最切實的理論基礎。
⒊該理論最終解釋了物權公示的「公信力」,即物權為什麼必須公示並能在公示後取得對抗任意第三人的效力的問題。
而另一方面,也有學者提出反對意見,其中以王利明先生為代表3,他的意見主要有:
第一, 所謂移轉物權的合意實際上是學者虛構的產物,在現實的交易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獨立於債權合意之外的移轉物權的合意。
⒈以買賣為例,當合人訂立買賣合同的目的,就是使一方支付價金而取得標的物的所有權,而另一方通過交付標的物而取得價金的所有權。因此,移轉價金和標的物的所有權既是當事人訂立債權合同的目的,也是債權合同的基本內容,如果將移轉標的物和價金所有權的合意從買賣合同中剝離出來,買賣合同也就不復存在。而且,當事人訂立任何一份買賣合同,都必須對價金和標的物移轉問題作出規定,否則買賣合同將因缺少主要條款而根本不能成立。既然當事人在買賣合同中規定價金和標的物的移轉問題,那麼他們沒有必要就標的物和價金的所有權移轉問題另行達成合意。因此,所謂移轉物權的合意是包含在債權合同之中的,它本身不可能超出債權合同。
⒉物權和債權的性質區別並非必然導致物權的意思表示必須獨立於債權的意思表示,也並非是產生特殊的物權變動方法的根據。
⒊就交付行為來說,它並不是獨立於債權合意而存在的,交付的性質是實際佔有的移轉,從物權法的理論來看,單純的實際佔有的移轉並不能必然導致所有權的移轉。交付效果不可能與買賣合同分割開來。尤其應當看到,實際交付標的物不是什麼單獨的行為,而是當事人依據債權合同而履行義務的行為。例如在買賣合同中,交付標的物是當事人應負的基本義務,而一個交付行為是否真正完成,取決於出賣人所實施的交付行為是否符合買賣合同的規定。如果出賣人未按合同規定的期限提前或遲延交付,或交付標的物有瑕庇,或交付標的物的數量不足,顯然不符合合同的規定不能構成真正的交付。如果將交付行為與買賣合同割裂開來,那麼交付行為的正確和正當與否也失去了評價標准。
⒋就登記來說,其本身並非民事行為,而是行政行為。
而針對否認物權行為的意見,孫憲忠博士在他的文章4中提到:
⒈物權行為並非純屬抽象,而是事實存在的
例如,德國民法上,所有權人為自己的土地設立債務的行為,以及定限物權的設立行為都是現實中存在的物權行為。
⒉關於物權行為抽象性對原所有權人保護不利的質疑:
關鍵在於我們沒有了解到德國物權行為理論的新發展,即,在德國法上,將法律行為理論的一般規則運用於物權行為之中也是符合法理的,那麼,物權合意就可依一定情事得為撤銷,也就不存在對原所有權人不利的問題了。
⒊關於物權行為理論過於玄妙而難以被公眾理解和立法,司法運用的問題。
這個問題可以說是不成其為問題,因為一個符合法理,邏輯的理論只是因為對其了解和運用的不熟悉就棄之不用,實在是為荒唐。
經過閱讀相關的一些文獻和論文,我對物權行為理論有一點自己的認識,其中主要的想法來源於雅科布斯先生的《19世紀德國民法科學與立法》一書的後記,即雅科布斯先生和楊振山先生關於物權行為理論的討論以及雅科布斯先生對物權行為理論的產生背景,發展歷程和推理進路的介紹。
一?物權行為理論的前提:
1法源前提:
薩維尼並非獨自完成了物權行為理論的發現,而是基於胡果的研究成果。而胡果的研究立足於對羅馬法的研究,同時,薩維尼在發展胡果的理論時也是基於對羅馬法的研究。可以說羅馬法是物權行為理論的法源基礎。
2理論前提:
通過對羅馬法的考察,胡果發現,在法學階梯的法學體系的第二部分中,應該區分出有關對物的物法和對人的債法5。這也是德國民法典最值得提到的體系特點,即對物法和債法的截然區分6。同時,對債的性質的認識,也使物法和債法的區分得到清晰:胡果將債稱為人際間的束縛並在這個意義上將此概念稱為「羅馬法的精神」,而從這個表述中可以發現,「債權是一種權利,其針對的對象並非物,而是另外一個人;債權使這個人失去對享有除某個債權中所指的行動的自由權以外的全部普遍自由,這個行動因為被排除(此排除並不排斥他人)出自由的范圍,所以不再是可以做的行動,而是必須做的行動。」7
由於債法與物法的分離,所以在所有權取得方式中不包括債的關系8,因此債權請求權被排除出所有權轉讓的要件。那麼,現在可以發現,為了物權變動的生效單單依據債的關系是不能完成的。物權和債權的二分是物權行為理論的理論前提。
二?物權行為理論的推導:
在物權行為理論發現前的時期,當時的學者通常認為,所有權繼受取得的要件被分為(合法)的名義和取得形式兩部分9。而關於名義和取得形式的具體含義則經過了一個時期的發展。在所謂的「中世紀畸形化」的時期,取得形式被定義為交付,而(合法)名義被認為是指向所有權轉讓的債權。
為了糾正這一「中世紀畸形化」和順應「時代潮流」,於是產生了下面的結論:「在所有權的取得中,必須存在一個區別於所有權取得本身的名義。」更准確的說,所有權是在「佔有開始」之後產生的,於是將債權請求權稱為名義是一個錯誤。轉讓行為和轉讓的基礎行為相分離,是澄清了上述不準確表達的羅馬法10 。那麼,與債權請求權相分離的名義就只能是一個合同,而這個區別於建立債權請求權的債權合同的合同就只能叫做「物權合同」。11
至此,物權合同或者說物權行為已經凸現眼前,這樣一個嚴密的邏輯推導過程又是基於羅馬法的法源地位,而物權行為的獨立性也因此證成。
三?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的存在是物權轉讓的抽象性的主要原因。12
意思的動機不屬於意思,債權行為是物權轉讓行為的動機而非其意思本身。雖然,沒有人會沒有動機的為意思表示,但動機本身不能被考慮為意思表示。
從這個判斷出發,我們會發現,獨立的物權合同或許其基礎關系――債權合同會因為種種原因而無效,被撤銷,但由於這個債權合意僅僅是物權合意的動機,所以,只要物權合意本身沒有無效或被撤銷的事由,那麼物權轉讓就是合乎合意的有效。
在債權合意失效情況下物權合同有效並發生物權轉讓的效力,於是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的存在就是適宜的和必要的。
但是,發現物權行為理論的法學家並不是以這樣的邏輯順序推理,而是從反方向進行推理。由於在羅馬法中存在這樣一個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那麼就有下面的推理:法律行為可以因為錯誤動機而無效被撤銷,而這一錯誤的可撤銷性又來自於法律行為鑒於一個法律原因而實施,而錯誤正好涉及這一原因,這就是「錯誤的重要性或曰致命性」。這個錯誤的特別之處在於,它涉及一個原因,而所有權轉移行為恰恰鑒於原因而實施。因此,實際中現有法的不當得利請求權是缺乏法律基礎的所有權有效這一結論的邏輯基礎。如果,基於誤想原因而實施的轉讓不能有效將所有權轉讓給受讓人,那麼這將與缺乏法律基礎而給付的不當得利相沖突。13
四?總結:
從上文的論述中可以發現,物權行為的發現是一個從羅馬法法源出發,嚴密邏輯推理和細化法律關系的過程。從這個過程中似乎沒有可以駁倒的漏洞,也許這就是物權行為這一論題不斷被爭論而未能有壓倒性反對意見的原因。那些反對意見只是集中在物權行為理論的影響和外在價值,還無法從根本上對其核心價值、推理前提和推理過程進行摧毀。所以,反對意見只能說明物權行為理論的疏漏,卻不能將其推翻。如果想做到這一點就只能將推導的法源否定,那就是否認羅馬法的合理性和邏輯性,而這一點相信是難以做到的。另外,承讓物權行為的獨立性,否認其抽象性相信也是不合邏輯和不合體系的。因為沒有任何理由可以在邏輯上否認物權行為的抽象性。
參考資料:http://www.fawang.net/dbbs/index.asp

閱讀全文

與物權行為理論英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