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著作權法52條

著作權法52條

發布時間:2020-12-09 22:21:06

❶ 關於肖像權的一些法律明文

肖像和肖像權的辨析
《民法通則》第100條,「公民享有肖像權,未經本人同意,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但我國法律有肖像權這個概念,但沒有用法律的形式准確界定肖像權的內涵和外延,其在法律上的含義還沒有權威的解釋或者規定。什麽是肖像,按照辭海或者專家的意見,比如中國人民大學楊立新教授(博士導師,我國民法典人身侵權部分起草人之一),肖像,肖者「相似、象」,「像」者比照人物製成的形象也。通俗地說就是「比照人物而製成的與人物相似的形象」[1];就是指通過繪畫、照相、雕塑、錄像、電影、電視等藝術形式,使公民的外貌在物質載體上再現的視覺形象。
肖像權是公民的具體人格權。什麽是肖像權?肖像權就是公民以在自己肖像上所體現的利益為內容的人格權。與其他人格權相比,肖像權的客體本身具有一定的財產利益因素,即可因使用而產生經濟效益,在肖像的人格利益上,有精神利益,也有財產的利益,尤其是財產的利益甚為明顯。通常來說,一個人長得美,有美的價值,一個人長的丑,有丑的價值,但是長得不醜不俊的一般人,很少有人請他去做廣告,這里涉及到肖像的美學價值問題。
權利,拉丁文為「jus」,既指權利,也指法律,包含有公平正義的含義[2]。權利,又稱法律權利,是國家通過法律規定,對法律關系主體作出或不作出某種行為,及要求他人作出或不作出某種行為的許可和保障[3]。分政治權利、經濟權利、社會權利等,民事權利按照有無財產內容為標准,分為財產權(分為物權知識產權)和人身權,人身權是指與其自身不可分離也不可轉讓的沒有直接財產內容的民事權利[4]。人身權以其客體是人格利益還是身份關系,分為身份權(基於特定身份產生享有,如配偶權、親權、監護權等)和人格權。人格權指民事主體為維護獨立人格所必備的,以人格利益為客體的權利,人格利益指民事主體就其人身自由和人格尊嚴、生命、健康、姓名或名稱、名譽、隱私、肖像等享有的利益總和[5]。肖像權屬於人格權中的一種。
肖像權是自然人的人格標識,反映的是自然人的外貌屬性,其基本內容包括三項:一為製作專有權,表現為自己可以隨時通過任何形式製作肖像,他人不得干涉,還表現為有權禁止他人非法製作自己的肖像;二為使用專有權,有權禁止他人非法使用自己的肖像,這里還附屬包含了肖像權的使用權的轉讓權;三為利益維護權,除權利人之外,任何人都負有不得侵害的義務。
在肖像權概念上,提醒大家注意的幾點:1、法人沒有肖像權,因為肖像反映的是自然人的外貌屬性,盡管語言上,如「□□□機關的光輝形象」有法人的形象描述;2、肖像權中的肖像在於「像」,認為僅僅是指面容、五官的形象、「面子」。這是不準確的。肖像之像,不能僅僅指的是「五官」、「面子」,而是指的自然人外貌形象在物質載體上的再現,當然主要是指人的面部形象,但是,不能僅僅理解為「面子」或者「五官」。當一個照相所承載的形象足以認定為何人形象所再現的時候,就應當認定這個肖像就是該人的肖像。當然如果不能判斷是誰的肖像,當然不能認定侵害了誰的肖像,海南省舉行的首屆人體攝影藝術巡迴展,所印製的門票上使用了一位女模特的照片,這則照片是該模特的一張寫真,題目叫《美姿》,門票上使用的是將這個照片人物的唇部以上部分剪掉,引發訴訟,爭議的焦點是,擅自使用這種「不露臉」的照片,是不是構成侵害肖像權,所有認識並和原告比較熟悉的人均認定這張不露臉的照片是原告的,這是原告就應勝訴。3、文字描寫,不屬於人像的再現,如某某,尖嘴猴腮,一制鼻子常年不通,臭氣難聞,一對甲蟲眼閃出令人討厭的眼光。這需要經過大腦再加工,不屬於肖像權的范疇,如有侵權的可以使用名譽權侵權解決。4、建築物沒有肖像權,但根據新的《著作權法》,有著作,是作品的一種。5、與肖像權緊密相連的著作權,一物有二權,肖像權為基本權,著作權為派生權。
二、侵犯肖像權的構成以及肖像權的行使
在肖像權侵權的確認上,根據民法通則100條「未經本人同意,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只有兩個構成要件,第一個條件在實務上有時保護過寬,似乎任何時候都要經本人同意,增加一條不具「阻卻違法事由」三個。關於「阻卻違法事由」,它是指雖然實施了法律原則上規定不得實施的行為,但是卻具有法律特別規定的不構成違法的事由,因而使實施的該行為成為合法的行為,因而阻卻了違法性。主要包括:
①公益性:為維護社會需要,如先進任務照片展覽,不文明行為拍攝並公布批評,通緝逃犯;
②本人利益:刊登尋人啟事;
③新聞性:新聞報道,肖像權淹沒於集合、隊列、儀式中,不得主張肖像權,同理集體照片中的個人不得主張照片肖像權;
④為記載特定公眾活動,使用參予者肖像,參予就等於承諾肖像權被人使用。
相反,「以營利為目的」的要件,但這一觀點對保護公民合法權益有時太窄。例如有的人非法使用他人肖像(如:故意使用廣角鏡照嘴「獠牙」與野豬像放在一起),並不是為了贏利,同樣構成侵權行為。所以可以在加上「但有侮辱性使用肖像例外」這一限制。總結肖像權侵權的實務上構成要件為:未經本人同意,以營利為目的(侮辱性使用除外),不具「阻卻違法事由」。

三、侵犯肖像權損失的民事責任
侵害肖像權的民事責任包括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侵犯肖像權的損失一般為精神賠償,法官意志比較大。關於精神損害賠償的標准怎樣確定,最高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0條「精神損害的賠償數額根據以下因素確定: (一)侵權人的過錯程度,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二)侵害的手段、場合、行為方式等具體情節; (三)侵權行為所造成的後果; (四)侵權人的獲利情況; (五)侵權人承擔責任的經濟能力; (六)受訴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 法律、行政法規對殘疾賠償金、死亡賠償金等有明確規定的,適用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 主要是由法官通過以上因素去自由酌量,同時,應區別對待原則和適當限制原則。不同地區、不同的當事人、不同的影響范圍、不同的案件性質,很難用一個標准來推行。我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來掌握賠償標准:(一)對加害人要起到的懲誡作用;(二)對受害人要有撫慰作用;(三)對社會有教育作用。符合以上三項要求的賠償數額,都是正確的。各地區可根據當地的經濟狀況、人均收入水平制定適當的限額,但是原則上精神損害賠償的數額不應當統死,要有法官的自由裁量。

例1:屈臣氏搜身:上海一位19歲女大學生在上海屈臣氏日用品有限公司一間超市遭搜身後憤然起訴。上海市虹口區人民法院日前一審判決被告在十日內登報向原告錢緣賠禮道歉,並賠償25萬元精神損失等費用。2001年7月8日,原告錢緣在離開屈臣氏四川北路店時,門口警報器突然鳴叫。被告不顧原告反對,強行將其帶入辦公室作脫衣檢查,結果一無所獲。原告強烈抗議並要求被告道歉和賠償,未獲被告同意。原告遂向法院起訴,要求被告賠禮道歉並賠償精神損失等費用50萬元。一審判決賠償精神損失25萬元。「屈臣氏」上訴說,消費者沒有拿出自己被逼迫脫褲的證據,所以侵權事實不能予以認定。但令人遺憾的是,在「屈臣氏」沒有提供充分有效證據的情況下,二審法院模糊了「是否被迫脫褲」的細節,實際上支持了「屈臣氏」的部分主張,改判1萬元。這也說明法官自由裁量權的范圍之大。
例2:人狗同餐:上海租界使領館區,鴉片戰爭後清朝政府腐敗無能,這個區域豎有「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牌子,據報載,陝西省寶雞市金台區法院判決「人狗同餐」的案件,原告敗訴。該案的案情是:1999年8月1日中午,王某與妻子到寶雞市向陽餐飲有限公司所屬的向陽閣飯店就餐。正在用餐中,有兩名婦女帶著京巴狗,在桌上用餐廳買來的飯菜喂狗,用的是餐廳的公用餐具。王某認為自己的人格尊嚴受到侵害,遂以《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起訴,要求餐廳賠償2.5萬。《消法》第14條規定「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務時,享有其人格尊嚴、民族風俗習慣得到尊重的權利」。在「人狗同餐」案件中,涉及的就是人格尊嚴精神賠償問題。遺憾的是法院以餐廳沒有故意駁回了原告的訴訟。

四、一些關於肖像權方面的案例
案例1、劉嘉玲與汕頭雅麗絲化妝品
汕頭市雅麗絲實業公司未經香港影星劉嘉玲同意,將其肖像印刷在化妝品的包裝袋上,劉嘉玲在上海取證後,在上海起訴雅麗絲公司,要求停止侵權,賠償道歉,賠償損失100萬。調解結案,賠償10萬,聽說大部分給了希望工程。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在攝影活動中,只要有下列情形之一,即可被視為侵害他人肖像權。
一、在沒有阻卻違法事由情況下,未經肖像權人的同意使用其肖像的行為。
未經肖像權人同意而使用其肖像的行為,也稱為「不當使用他人肖像」。我國民法有關肖像權的法律規定基本上是針對肖像的「不當使用」而規定的。這種不當使用區分為:「以營利為目的」和「非以營利為目的」的非法使用。我們不能認為只要不以營利為目的,或者雖經肖像權人同意,就可以非營利地任意使用公民的肖像,這種理解是片面的。我國《民法通則》第100條規定:「公民享有肖像權,未經本人同意,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39條,對這種侵權行為限制在:「以營利為目的,未經公民同意利用其肖像做廣告、商標、裝飾櫥窗等」范圍。第120條規定:「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受到傷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並可要求賠償損失。」
在未經本人同意,非以營利為目的的使用他人肖像的行為中,只有具有阻卻違法事由的行為才是合法行為。如為新聞報道、公安機關為緝拿犯罪嫌疑人而發的「通緝令」等等。
肖像權與姓名權一樣,具有專有權,對於自己的肖像的佔有、使用和處分,只能歸公民本人所有,未經本人同意,他人不得享有。侵犯肖像權的行為,不在於以盈利為目的使用公民肖像,而在於不尊重公民對其肖像的專有權。因此,無論出於何種目的,將公民肖像予以復制、傳播、展覽等,都應徵得公民的同意,否則就構成對肖像權的侵害。

二、擅自製作他人肖像(包括擁有他人照片)。未經本人同意,擅自創制、佔有他人肖像(照片)的行為。對於攝影人來說,就是偷拍他人的照片行為。
肖像是公民「人格」外在表現,只有本人有權決定是否再現自己的形象。至於製作(拍攝)的肖像作品,是為了公開發表,還是以私藏為目的,並不影響侵害肖像權行為的構成。就是說:雖不加公開的使用,也同樣地構成侵權,如照相館私自加印顧客照片保存等。

三、惡意侮辱、污損他人肖像。即不法行為人惡意的以侮辱、醜化、玷污、毀損等的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或破壞他人肖像的完整性。包括塗改、歪曲、焚燒、撕扯或倒掛他人照片,這樣的行為不僅構成對肖像權的侵害,還往往會構成對名譽權的侵害。

綜合上述,在攝影實踐中,經常會構成侵犯肖像權的,有以下三種情況:
近幾年來,所謂的侵犯「肖像權」的報道,似有愈來愈多趨勢,為什麼?我想原因很多,但歸結可能有這樣三種:一是攝影人不懂法律;二是攝影人有故意侵犯人家肖像權而意圖想「獲利;,三是被攝影者不懂肖像權的法律意義,只要看到自己的肖像見了報端就起訴索賠。
1、「以營利為目的」的必須同時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未經本人同意,而使用他人的肖像;二是是以營利為目的的行為,侵犯了他人的肖像權,即使用者在主觀上,希望通過對他人的肖像的使用,獲得經濟利益。但是,所謂的「營利」並不是我們通常理解上的要有營利實事,只要有營利的主觀意圖,有客觀營利的行為,無論行為人是否實現營利目的,都構成「營利」實事。
2、以任何形式侵害了他人的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同樣要承擔法律責任:即被侵害人有權要求侵權人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可見,未經肖像權人許可,不以營利為目的而使用他人肖像的,如給肖像權人造成實際損害的,如給肖像權人造成精神上的損害等,使用人也同樣構成侵權(肖像權)責任。在司法實踐中,同樣存在許多不以營利為目的,而污損、醜化、歪曲公民肖像的案例。
以上可以清楚的表明:是否「以營利為目的」,並不是決定是否存在侵犯公民肖像權的唯一前提和要件,而只是確定侵權責任大小的重要情節。
3、肖像權人雖然同意使用其肖像作品,但是由於使用人超出了肖像權人許可的使用范圍、使用區域、使用時限。這種情況無需是否存在給肖像權人造成實際損害,都構成侵權責任。當然,這種情況一般是屬於合同的違約責任問題。
侵害肖像權民事責任的承擔方式
我國的侵害肖像權的責任方式主要是民事責任方式。該民事責任方式包括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其中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為非財產性責任方式,賠償損失為財產責任方式。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侵權責任的確定一般是:一是以「營利為目的」的,是以營利目的作為賠償的標准。即無論是否「情節嚴重」,也無論是否贏利,只要非法使用的目的是為了贏利,且肖像權人要求賠償的,侵權人就必須承擔賠償責任。二是對於非以營利為目的的侵害肖像權的,就是說侵害肖像權精神利益損害賠償的確定,是以「情節嚴重」這一基本標准為標准。情節輕微,不造成嚴重後果的,一般不判定物質方面的賠償。

據我國的法律和司法實踐(主要是後者),基於若干特定情況和社會公共利益原因,可以不經肖像權人的同意,即合理地使用其肖像:
一般而言,未經肖像權人同意,不得擅自使用其肖像,但在某些情況下,雖未經肖像權人同意,仍可使用其肖像,並不構成侵害肖像權,這便為使用他人的肖像的人提供了抗辯的事由。這些抗辯的事由為使用人提供了合理使用的條件,阻卻了未經肖像權人同意使用其肖像的違法性。

我國雖未在這方面制定具體的法律規定,但在司法實踐中,一般掌握有:
1、為維護國家的利益和社會的需要,使用具有新聞價值社會公眾人物肖像。如對於國家領導人、政治活動家和先進人物事跡報道的肖像使用。
公眾人物,是具有一定身份和地位,並具有新聞價值的人物,一般多為社會各界知名人士,他們的活動往往涉及到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生活、文化娛樂等方方面面,因此,為報道其事跡而使用其肖像,應為合理使用。 第一,為維護國家和社會利益需要,對社會公眾人物的肖像進行使用。公眾人物是具有一定身份和地位,並具有新聞價值的人物,一般多為社會各界知名人士,他們的活動往往涉及到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生活、文化娛樂等方方面面,因此,為報道其事跡而使用其肖像,應為合理使用,如國家主席、政治家、外交家、學者、發明家、作家、藝術家、演員、運動員、成功的實業家等,具有新聞價值,為報道其活動而使用其肖像,雖未經其本人同意,但並不構成侵權。例如,中央電視台主持人陳某和公安大學教師李某訴中遠威葯業公司侵犯二人肖像權糾紛一案,即為其例。2000年7月5日,經北京市豐台區人民法院一審審判陳某和李某二人敗訴。該案案情是,由於原告在中遠威攝影展上的留影出現在了被告的廣告宣傳畫冊上,並且照片被作了淡化背景的處理,陳、李認為山西中遠威公司侵犯了其肖像權,因而告上法庭。經調查後,法院認為,陳、李合影留念的中遠威攝影展是屬於公益性質的社會活動。完全可以向社會公開傳播,而且照片上的技術處理也未影響和歪曲其主要內容的表達。此外,中遠威公司編印的廣告宣傳畫冊是為了提高企業的知名度和塑造良好的企業形象,不具有直接的營利目的,沒有違反國家的有關法規。每個公民都享有肖像權,但肖像權的行使應受到一定的限制。最後法院判定,陳某、李某兩人的肖像權並沒有受到侵犯。
2、使用在特定場合出席特定活動的人物的肖像。如參加各種集會、遊行、儀式、慶典等活動的人的肖像。這類活動往往具有新聞報道價值,參加者身處其中,已說明其已一定程度上放棄了其肖像權,任何人參加此類活動均不得主張其肖像權。對利用這些特定場合形成的肖像,應不屬構成侵害肖像權,而屬對肖像的合理利用。
3、在風景區的攝影創作,將人物作為點綴,或者拍攝照片將他人攝入照片內,在這些場合並不以人物為主體;
4、為行使正當的輿論監督權(憲法規定:公民有監督權)、為批評某種不文明的行為、舉止,以譴責行為人的不法行為或不道德行為,教育公眾遵紀守法,尊重社會公德,維護社會秩序等,登載其不文明行為而使用公民肖像。如拍攝破壞社會公共財物、環境污染的行為等;

5、為肖像權本人的利益、其他自然人利益和其他社會公益目的需要而使用其肖像。如為尋找下落不明的人而在報刊、電視上刊登尋人啟事時所用的本人照片。
6、在訴訟活動中,作為證據(在刑事或民事,在訴訟階段過程中)而使用公民肖像;國家機關為執行公務而強制使用公民的肖像。如公安機關為追捕逃犯或其他犯罪嫌疑人而使用其肖像製作通緝令等。
7、國家機關為執行、適用法律(如在行政執法過程中)而使用公民肖像;
8、為了科學研究和文化教育目的而在一定范圍內使用他人的肖像(主要是指社會公開的范圍),如出於臨床醫學教學和科學研究目的,而在特定場合或專業報刊上展示病人照片等。使用公民肖像。

因此,我個人認為,目前使用公民肖像還應當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正確理解文章中的「插圖、配圖照片」與新聞圖片、攝影報道的不同。
二、規范圖片說明詞。(如作品的命名等。)
三、不要相信「口頭協議」。
四、謹慎將圖片用於雜志封面。
五、投稿時(報刊雜志、各種影賽),要注意在說明詞的後面,加上使用作品授權的限制。
六、參加各種有僱用模特的攝影活動,要注意組織者與模特之間的協議內容。
七、關鍵是要取得肖像權人的書面協議。

法律雖然已經有了對侵犯公民肖像權行為的界定,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加入WTO以後,對於攝影作品的使用(范圍),越來越擺脫不了「利益」的影響,尤其是經濟因素的滲透。因此,從總體上來看,我國的法律關於肖像權的法律保護仍然比較原則。比如,如何界定何為「營利性」,新聞媒體上的配圖是否屬於營利;公眾人物的肖像權,特別是政治家、娛樂業等肖像使用權;對死者肖像使用權的界定等。而我們在處理攝影肖像作品時,遇到的問題往往是非常具體的,所以,當我們憑借這些抽象的名詞,來處理我們所遇到的具體事情時就非常困難,這里最難辦的就是「營利目的」。鑒於此,作為一名攝影師在拍攝涉及人物肖像時,尤其是使用時,更應當要注意:謹慎、依法、有據——這三點十分重要。我的意思是每一個人都有肖像權,如果你要使用別人的肖像權,要經過別人的同意——這是最為保險的(所以我今天特意帶了幾份關於「肖像使用」、「作品代理」等方面的合同、協議書樣本,僅供大家參考)。

一些常見的有關「肖像權」問題:
1、企業有權使用員工的肖像嗎?
回答是肯定的:沒有!
2、肖像權只是關照到「臉」嗎?
不!每當人們看到肖像時,總會聯想到被記錄的法律主體的人格特徵,這種人格特徵是人類社會中一項重要的資源,其潛在的巨大的商業價值尤為現代商業社會所重視(如近期的TCL手機廣告,請的韓國女影星。)
具有明顯特徵的其他身體部位的視覺形象也會讓人聯想到被記錄的法律主體及法律主體的人格特徵。因此,具有明顯特徵的其他身體部位的視覺也屬於肖像,也在肖像權保護范圍之內。
是否構成「肖像」是以自然人的正面面部為中心,同時還應考試社會一般人的認知程度,予以全面綜合判斷。可見,判斷但如果表現側面或者其它部位,而一般熟知的人也已能夠判斷得出其所表現的是誰,那麼該側面或其他部位也構成「肖像」。
3、集體照片中有肖像權問題嗎?
有。大家知道,個人的肖像之肖像權人的人格權是獨立存在的,一旦被侵權,肖像權人即可依法向侵權人主張其權利。但集體肖像之肖像權卻有其自身特點,集體肖像是各權利人獨立肖像的集合體,具有獨立性與同一性相統一的特徵。一是各肖像權人在照片中均享有獨立的人格權;另一方面,在物理上集體肖像又具有不可分的特質(每個人都有權獨立主張權利)。
從目前的司法實踐來看,一般是:使用人如果是針對集體肖像中特定人,有惡意毀損、沾污或醜化等行為,此特定人的人格權的比重程度足以涵蓋全體肖像權人,其肖像受到侵害是顯而易見的。
其次,在判斷使用集體肖像的行為是否侵害了集體肖像中特定個人肖像權時,使用者是否為營利目的、是否有商業性使用?應該是一個基本依據。

可見,集體肖像的法律保護程度要低於個人肖像,就是說:集體肖像中之個人肖像權受到一定的的限制,此種限制以確保全體合影者對合理使用為限度。(只因為目前法律沒有完善)
4、拍攝他人爭吵的照片是否構成肖像權侵權?
這要看有沒有阻卻違法事由情況的存在。如商店的售貨員與顧客發生爭吵,且態度十分的惡劣。這種情況從社會效益上看,售貨員的惡劣態度、與顧客不講道理等,違背了售貨員的職業道德,也是社會的消極現象。對這樣的消極現象進行披露,對於社會的進步是有利的。因些,這樣一個事件無疑是一件社會新聞,任何公民都有進行新聞報道的權利,而拍攝新聞照片,正是新聞報道的手段之一。拍攝這種場面照片,屬於為了社會公共利益使用他人肖像,不構成侵害售貨員的肖像權。
但是,如果是兩兄弟在爭吵,你也。。。那一般的說,就不是。。。。
5、行政機關或有關單位是否可以對公民的肖像進行「照片曝光」?
如,某汽車站抓了幾個小偷,但又構不成犯罪,就與當地的公安派出所把其肖像張貼在商場,進行「照片曝光」,以期提醒乘客注意。這看來本意是好的,善意的,「小偷事件」也存在違法事由,但是。。。。
隨意使用他人的照片,特別是將他人的照片張貼在公眾場合,並因這種張貼以及相關的文字說明引起不特定多數人對該人的否定性評價,就極有可能構成對他人肖像權的侵犯。上述的「小偷事件」只能通過合法的途徑和程序加以解決。即使是犯罪,也只能由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和規定,進行告示。
按照《行政處罰法》規定,行政處罰的種類和幅度只能由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設定,其他規范性文件不得設定行政處罰。這里有一個原則:即就行政機關而言,法律沒有授權的,政府機關就不能做;就公民而言,只要法律沒有禁止的,公民就可以為。
因此,查遍所有的法律、法規和規章,是找不到公安機關可以以將公民的照片,在公開的場合張貼的形式來進行懲罰。所以,公安派出所的行為是屬於一種任意的侵權行為。
6、已知被「侵權」後,受害人的的保護期限
記得有一張很有名的照片,是《倒閉後的滋味》(新聞照片)。該照片配的文字是:「正在抽悶煙的是原沈陽市防爆器械廠廠長石永階。」照片拍攝於1986年,在《中國青年報》上發表,曾經在全國轟動一時。以後該幅照片也經常見諸於報端等媒介。1999年4月,石永階將作者和有關媒體告上了法院,認為:報道實際貶低、醜化了原告,侵犯了原告的肖像權和名譽權。
按照我國的《民法通則》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二年。也就是說:當權利人得知或者應當知道自己的權利被侵犯之日起,2年內沒有向人民法院依法提起訴訟的,該權利人即不再享有請求人民法院保護的權利。也即權利人的勝訴權歸於消滅。所以,實際上,石永階的訴訟已經超過了法律所規定的訴訟時效,已經沒有了勝訴權。
7、誠實信用原則 !
我記得在《人民攝影》報上,有一位作者寫了一篇「對付肖像權糾纏的一種方法」,闡述自己如何取得肖像權人的所謂「授權書」之秘訣。即在給對象拍照後,請被拍攝者在一張空白紙上,留下姓名、地址,將給被攝者寄去放大照片,而實際上該空白紙的另一面是折頁,上面有同意發表之類的聲明。這類做實不可取!
我國《民法通則》和《合同法》均作了「無效民事行為」的規定。如合同法第52條規定: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的行為視為無效合同。
同時,我國《民法通則》還規定了相應的原則,有一條是:「自願、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原則,其中的「誠實信用」原則被稱之為「帝王條款」這里是指:一是民事主休在民事活動中,依誠實信用方式行使自己的權利和履行義務,不得濫用權得,不得損害他人利益,不得違反國家或社會公共利益。二是在合同解釋上,應依誠實信用。即法院或仲裁機構進行合同解釋時,應依誠實信用的原則,判定是非,確定責任。三是以誠實信用原則彌補法律規定之不足。這重要的是在最後這第三點上,「誠實信用」原則賦予了司法人員一定的自由裁量權!所以人稱之為帝王條款。也就是說:在出現法律漏洞的情況下,誠實信用原則可對法律進行解釋和填補。

❷ 臨摹是侵權行為嗎

關於臨摹作品的著作權

趙艷

內容摘要:我國著作權法過去不承認臨摹作品的著作權,修改後的著作權法對臨摹的態度仍很模糊。本文從藝術自身的規律出發,結合著作權的取得條件,說
明了臨摹行為不是復制,臨摹作品可以具有獨創性,應該構成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品。臨摹作品應該具有完全的著作權,但其權利應受到某些限制。給予臨摹作品完整的著作權及適當的利益保護,符合藝術規律,有利於公眾和藝術品作者。在立法中應對臨摹作品採取更明確和寬容的態度,以促進文化的繁榮。關鍵詞:臨摹 復制 著作權

引言

近年來,群眾對文化生活的要求提高,藝術品市場需求增大,交易市場日趨活躍。在繪畫、書法藝術品交易中,相當一部分作品是臨摹品。我國著作權法過去不承認臨摹作品的著作權,修改後的著作權法對臨摹的態度稍有轉變,但仍很模糊,使此類作品及臨摹行為的法律地位不穩定。本文從藝術自身規律和著作權法的獨創性要求出發,分析臨摹的特殊性,指出臨摹不應被視為一種復制行為,臨摹作品應該享有著作權,希望法律給臨摹正名並予以合理保護。

一、我國著作權法有關臨摹作品的規定

1、1991年著作權法中的有關規定

第二十二條 在下列情況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但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並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權利:

(十)對設置或者陳列在室外公共場所的藝術作品進行臨摹、繪畫、攝影、錄像;

第五十二條 本法所稱的復制,指以印刷、復印、臨摹、拓印、錄音、錄像、翻錄、翻拍等方式將作品製作一份或者多份的行為。

可見,老著作權法對臨摹的實質規定有兩點:一是允許以臨摹方式合理使用,二是將臨摹作為復制的一種具體形式,與印刷、復印、拓印、錄音、錄像、翻錄、翻拍等復制方式並列。

2、2001年修改後的著作權法

第十條 著作權包括下列人身權和財產權:

(五)復制權,即以印刷、復印、拓印、錄音、錄像、翻錄、翻拍等方式將作品製作一份或者多份的權利;

此條是從原著作權法52條1款移來,將臨摹從原來規定的復制方式中去掉。原因是有人認為臨摹具有創作成分在,新法中採納了此種意見。但仍有很多人對此處改動存有異議。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著作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02年10月12日通過,2002年10月15日起施行。)

第十八條 著作權法第二十二條第(十)項規定的室外公共場所的藝術作品,是指設置或者陳列在室外社會公眾活動處所的雕塑、繪畫、書法等藝術作品。

對前款規定藝術作品的臨摹、繪畫、攝影、錄像人,可以對其成果以合理的方式和范圍再行使用,不構成侵權。

此條肯定了部分條件下臨摹作品的著作權。

二、臨摹的實質――為什麼說臨摹可以享有著作權

1、文字釋義――高級漢語大字典

(1)臨:照著他人的字畫書寫或繪畫。

(2)摹:照著樣子描畫、寫字。

(3)臨摹:照原樣摹仿寫字或畫畫。

僅從詞義上看,臨摹的落腳點均為「寫字、畫畫」,是一種人的活動,具有主觀的特性。

2、繪畫和書法中臨摹的特殊性

由於各種藝術形式自身的特點,本文討論主要以國畫和書法的臨摹為例,但多數結論也可及於油畫、水彩、水粉、篆刻等藝術形式。

臨和摹實際是兩種不同的方法。

中國傳統繪畫中摹的方法一般是用半透明的紙覆蓋在原作上,用毛筆或粉筆勾勒輪廓,然後上色。也有一些特殊方法,近代甚至有人用光學投影的方法進行勾描。但應該注意到,不論何種方式,只能提高造型的精確度,而對色彩、筆觸、畫面肌理效果等與原作的接近無能為力。而臨是對照原作,直接進行書寫或繪畫,以求與原作外在形象或內在精神的一致。單從藝術學習的規律看,臨是比摹更高的階段。

中國畫的學習傳統是以臨摹起步,通過臨摹掌握筆墨技巧,達到一定熟練程度後才進入寫生階段。而在國畫的傳統中,臨摹他人作品也是創作的重要形式之一。相當多的知名畫家都以臨摹前人作品著名。例如張大千早期以臨摹清代大畫家石濤等人作品聞名,又如齊白石臨摹徐渭作品。很多此類作品名為臨摹,其實臨摹作品與原作相比多有超越,完全可視為再創作。

在書法中臨摹的作用更是無可替代。由於書法藝術的特殊性,臨摹幾乎是其唯一的學習方式,且臨摹在書法中也是極為重要的創作方式,對碑碣法帖的臨摹,多則全篇數萬字,少則一字,或者神形俱備,或者遺貌取神,皆足以構成一副作品。相當一部分書法家畢生致力於對某位先人或某種書法風格的臨摹學習,並以此名世,其作品很多都是臨摹品,如譚延闓(以顏體書法聞名)。

3、臨摹完全可以有獨創性

(1)由以上可見,臨摹實際上是由作者通過對原作的觀察、體會、思考,根據自己的經驗,以一定方法和技巧,人工地再現原作的外在形態及內在精神。這種人工的摹仿與採用物理方法進行的印刷、復印、拓印、錄音、錄像、翻錄、翻拍等復制方式有本質的不同。前者在其過程中需要作者高度經驗技能的參與,且由於作者藝術修養和能力甚至思維方式、思想感情的不同,不可能與原作完全一致,而必然有某些方面的突破或超越(不論水平的高低),即使同一個人進行的兩次不同臨摹也不可能完全一致。而後者憑借特定的儀器設備和技術手段,可以無須人工參與,對原作進行數量無限且基本一致的仿製。只要技術手段足夠高,就可以由任何人完成無限接近原作的復制。

所以,單純從實現方法上看,臨摹與修改前的著作權法中所列舉的對美術作品的「其它」(姑且按它的規定把臨摹也列入其中)復制方法就很不一樣。而對美術作品的臨摹與對文字作品的抄寫、對音像作品的翻錄這些其它著作權客體的復制行為有著更大的區別,其本質就在於前者無疑地需要人的精神活動(欣賞、思考、判斷、取捨、組織甚至重構)和主觀經驗技巧的參與,而後者完全可以是無意識的。不誇張地說,一個人可以在大腦一片空白,不投入任何精神活動的狀態下抄完一本書,或者錄下一盤磁帶,而決不可能這樣臨摹完一幅畫。

(2)進一步地,臨摹由於是具有主體精神和意識的人所為,在其過程中加入自己對原作的理解和改進(不論其水平如何)幾乎是不可避免的――無論臨摹者在主觀上多麼想要精確地「復制」原作,而這些不同完全可以構成著作權法所要求的「獨創性」。1903年,美國的Holmes法官在Bleistein v. Donaldson Lithographing Co.一案中指出:對藝術作品的臨摹無論怎樣與原藝術品相象,它總多少反映出臨摹者自己才有的特點,即可享有版權的東西。

有人認為,「獨創性」的涵義之一是作品為作者「獨立創作完成」,又斷定臨摹是依已有作品復制而來,因而自然也就不符合「獨創」的要求;而同時又不得不承認,作品只要體現出「最低限度」的技巧、風格、判斷,就滿足了著作權上的「獨創性」。那麼面對一件已有作品,根據自己的經驗,選擇適當的工具材料,採用合理的方法技巧,最終得到接近原作的臨摹品,這其中是否體現了「最低限度」的智慧呢。

又有一些人武斷地認為:臨摹是對美術作品的「手工復制」,只是復制的一種方式。 這種觀點完全不承認(或者說不了解)作為藝術活動的臨摹的規律和特點,否定臨摹行為中人的經驗性、情緒化的主觀因素,把臨摹看作一種純粹的技術實現方法,甚至等同於由機器進行的復制。這種簡單的歸類是對相當多臨摹作品作者的不尊重。照此觀點,很多主要基於臨摹進行藝術活動的藝術家――尤其是書法家――都要淪落成為古代藝術品復制者了。

(另:所謂的「手工復制」藝術品行為確實也是存在的,如享譽中外的榮寶齋木板彩色套印技術,以數百至數千塊木製雕板,經過上百道水墨及彩色套印工序仿製古代名畫。但這種已經高度技術化、手工業化和批量化的仿製與作為個人藝術活動的臨摹完全不同質。)

(3)由於美術作品與著作權的其它客體(典型的如文學作品)在創作方式、表達形式上的巨大區別,完全有必要對它進行特別的分析。舉例言之,一部小說,不論其表現為以鋼筆書寫的手稿還是儲存在硬碟上的數字化文件,甚至是它是中文還是英文,都不足以構成實質區別,因為不同表現形式後面是同一作者相同的文字表達。又如同一演奏家同一版本的音樂錄音,不論其介質是密紋唱片、LP、卡式錄音帶或CD,其中容納的都是同樣的音響。因而對小說的抄寫、拷貝,對唱片的轉制、翻錄,都是對原作實實在在的「復制」而可構成著作權上的侵權。但是對美術作品而言,這些「形式化」的東西恰恰就可能構成實質差異,因為美術作品相比其它著作權客體具有更多「形式主義」的特徵。比如在不同的介質上,使用不同顏料和工具再現他人作品,完全可能出現迥異的效果而具有足夠的「獨創性」(這是新寫實主義中經常出現的手法)。既然臨摹不可能完全是原作的翻板,它在介質、材料、筆觸、畫肌、色彩、線條上到處都可以表現出與原作的區別,如何來區分這些程度不同的區別是怎樣從量變到質變,最後達到「獨創」的程度呢?個人認為合理的辦法就是承認任何細微的差異,賦予它們「獨創」的意義。

(4)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臨摹行為所表現的「獨創性」甚至是極高的,連一般所稱的「創作」行為都無法與其相提並論。如敦煌研究院第一任院長,著名畫家常書鴻先生,自上世紀40年代起,窮數十年之力,在艱苦的條件下臨摹了大量敦煌壁畫。同樣是在敦煌,也是在上世紀40年代,張大千率領門生子侄在敦煌歷時兩年多,臨摹276件敦煌壁畫,在成都舉辦了敦煌壁畫臨摹展,引起轟動,被陳寅恪稱為「敦煌學領域中不朽之盛事」。 這兩位畫家對敦煌壁畫的臨摹,不僅為文物和藝術研究留下重要資料,本身也是非常珍貴的藝術品,其作為藝術創作的價值從來無人置疑。對此類情況,Holmes法官曾有過精彩的評述:其它人可以自由復制原作,但無權復制(第一個人的)臨摹品。 這段話正肯定了臨摹作者對自己的臨摹品享有的權利。

(5)再從另一個角度考慮,對平面藝術作品的臨摹可以抽象為對照平面物進行的寫生。對立體物――比如美術學院老師擺出的一組靜物或一個人體模特(這樣的擺放也是經過人工取捨、組合、造型的)――的寫生毫無疑義可成為著作權法上所稱的作品,為何對平面物(其實沒有絕對的所謂平面物)的寫生就是復制?進一步說,自然物、人為擺放物到雕塑(圓雕)、浮雕(註: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釋把對雕塑的寫生稱作「臨摹」,是不恰當的。這里的「雕塑」暫且專指那些非「設置或者陳列在室外社會公眾活動處所的」,絕不會引起著作權糾紛的雕塑作品,比如作寫生練慣用的石膏像),再到照片,最後到繪畫、書法作品,對這些從自然到人工,從立體到平面的物體進行寫生,到底在哪些尺度上是創作,從哪裡開始叫做復制?如果對平面的東西進行的寫生(或臨摹?)就不是創作了,那麼天安門上掛的毛主席像就不是「作品」,而只能是照片的放大復製品,因為它主要是根據照片畫出來的。 而實際上,對照片的「寫生」與對藝術作品的「臨摹」很相似,都需要作者通過觀察、思考,以適當的藝術手法加以再現,與翻拍之類的復制方式――雖然也不排除復制者的經驗技巧,但主要是通過儀器設備完成的物理和化學過程――截然不同。

歸根結底,只要看到臨摹過程中體現出的人類智力和精神活動,關於它能否具有獨創性的爭論都可以休矣。正是因為打上了人類主觀意識和行為的烙印,使得臨摹區別於各種物理、化學的復制過程,而成為一種創造性的活動。

4、在藝術界,有將臨摹品視為作品的傳統。這種例子舉不勝舉。如幾位唐代書法家對王羲之蘭亭序的臨摹,馮承素採用的雙鉤填摹方式,最接近原作;褚遂良和歐陽詢留下的是臨本,形態上與原作有一定差異。但從古至今人們提到這幾件作品一向是說「馮承素摹王羲之蘭亭序」和「褚臨」、「歐臨」蘭亭序,從來沒有人抹去臨摹者的名字而稱「蘭亭序復製品1、2、3」。又如書畫界經常舉辦的書畫作品臨摹比賽,無一例外是臨摹他人(其中包括很多近現代名家,有些仍然健在)作品,最後也都以臨摹者的名字展覽、發表。可見,書畫界對臨摹作品常常採取寬容的態度,只要是在合理的程度上尊重了原作者的權益(如在落款中指出是臨摹某人作品),都被認為是可以接受的。實際上這種寬容正是源於具有一定專業知識的人士(書畫家和愛好者)對藝術規律和特點的深刻理解。

法律應該調整的是一般社會規范不能或不易調整的關系。在臨摹的問題上,貿然對某些合理的行為及作品做出侵權的判斷,是不合適的。對某一領域內約定俗成的傳統,法律應給予足夠的尊重。

三、臨摹作品應享有著作權

1、著作權是基於作品產生的,在著作權的相關定義中對作品的獨創性要求極低。前面已論及,臨摹與物理性、機械化的復制方法不同。任何對藝術作品的臨摹都是主觀性的創造性摹仿,而著作權中對作品的所謂「獨創性(或原創性)」要求是極低的,正如前引Holmes法官的觀點,臨摹品應視為已具備了最低限度的獨創性。因而臨摹作品應該具有完全的著作權,其著作權也應基於作品的完成自動產生。

2、關於臨摹作品著作權取得的幾種限制觀點

(1)若原作品仍在著作權法的有效保護期之內,則其臨摹作品不享有新的著作權。這種觀點將原作享有著作權保護與否視為臨摹作品取得著作權的限制條件,然而著作權法的一般原理決定了作品的著作權隨其完成而自動取得。若對臨摹品不能給予著作權保護,則對一切臨摹品都是適用的;如承認臨摹品作為一件獨立的作品取得著作權,而又將一件其它作品的保護期限作為限制條件,從邏輯上說不合理。

(2)臨摹作品作者僅可對其臨摹品在原作基礎上表現出獨創性的部分享有著作權。 這種論點恐怕又忽視了藝術品的特殊性,以為藝術品的獨創性可以象專利那樣,清清楚楚地寫出創新點和權利要求。看上去這是很理想,很公平的。然而在面對一副臨摹品及其原作的時候,該如何去判斷哪一根線條是原作所有,哪一塊色彩是臨摹者創新的成果;或者畫中人物哀傷表情是原作就有的,而其中透露出的堅強是臨摹者獨創的?

(3)臨摹作品是否享有著作權,應視該臨摹作品對於原作品是發展、進步了,還是倒退、落後了。若屬於前者,臨摹者將享有通過再創作而發展了原作品的藝術性這一先進部分的著作權;若屬於後者,臨摹作品對於原作品而言是倒退,甚至是糟粕的情況下,則不可能享有任何權利。 這種觀點更脫離實際。藝術品的質量水平高下是一種非常主觀化的判斷,怎麼可能象專利那樣用先進性的標准來規定。不可能所有藝術品都能雅俗共賞,在現實中,為藝術家及愛好者所欣賞而被普通人目為塗鴉的作品時有所見。正如Holmes法官在Mazer v. Stein一案中言:每個人對美的感受都不同,故藝術的概念不能太狹隘和死板。 何況著作權保護的是獨創性,與「水平」何干。

四、臨摹作品的著作權可能涉及的法律沖突及解決

臨摹作品是基於原作品產生,與純粹的原創作品畢竟有所不同,在實踐中很可能會與原作發生一些沖突。雖然本人極力主張臨摹作品享有完整的著作權,但由於它相對原作的在後及派生性,為保護原作及其作者利益,還是應對其上的權利做出某些限制。

a)署名權

這是臨摹作品最易與原作發生沖突的權益。這個問題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書畫界長期以來一直未能形成一定的臨摹規范所致。

中國畫傳統上對臨摹作品的署名(題款)可歸納為三種做法:(1)只臨摹原作上的畫不臨摹題跋、落款和印章,另加本人的落款,加蓋本人的印章。如「仿某某筆意」、「臨某人某作」。(2)將原作上的所有畫、字、印全部臨摹下來,同時另加本人的落款和印章。(3)在臨摹品上不加任何臨摹的標記。

顯然,在為學習和個人欣賞所作的臨摹中(即合理使用范圍內),以上三種做法都是允許的。而在為營利目的所作臨摹中,應強行規定採取前兩種做法,以使臨摹品明顯有別於原作。業內多數人也是持此觀點。(上述第三種作法是著作權法規定的侵犯署名權行為之一,實際上這應是一種侵犯他人姓名權的行為,此問題已有很多人論及,不再詳述。)

由於臨摹作品基於原作而生的特殊性,在臨摹作品的署名問題上也應體現出相應的特殊性,即在臨摹作品中加署原作品及原作者的名字應成為強制性規范。當臨摹作品用於營利目的時,關於原作品及作者的標記、說明一定要顯著地體現在臨摹作品上,可以明顯地為一般人所識別。如果故意忽略或模糊這種標識而足致他人混淆的,應取消該臨摹品的著作權。

b)發表權

如果從非公開的途徑,接觸到未曾發表過且在保護期內的作品,加以臨摹和發表,雖然臨摹作者發表的是自己有著作權的作品,但客觀上可能構成對原作品發表權的侵害,因而在發表前應取得原作者同意。如臨摹已公開發表的作品再加以發表,根據發表權只能行使一次的原理,當然不存在與原作的發表權沖突。

c)財產權利

(1)出售臨摹作品的問題。從本文一直致力論證的臨摹作品的完整著作權來看,臨摹者有權為他們具有獨創性的臨摹勞作獲得回報。但是,又如前面所說,這種利益的起點是別人的作品,因而臨摹者在獲利的時候對原作者給予一定報償也是合理的。顯然,在每一次臨摹及其作品交易發生時都由臨摹者與原作者商議雙方分成是不現實的,這樣會付出太多的交易成本。比較可行的做法是對臨摹品的利潤分成給出一個固定,最好應該是累進的比率 。具體操作上是由臨摹者直接付給原作者還是由文化主管部門代收,或者採用其它交付方式可以討論。而對已超出保護期的古代名家作品,同樣可以考慮以相同的比率抽出一部分交給相應政府部門或文化機構。

有人可能擔心大量臨摹品的出售會損害原作者的利益,實際上市場規律已經為此提供了最好的解決機制。在藝術品交易市場中,臨摹品的地位是較低的(當然,名家臨摹別人的作品除外)。名家的原作和臨摹品的市場定位基本不會重合。一個在拍賣會上出100萬買下一件傅抱石原作的人通常不會去路邊的個體小畫廊里花500塊錢買同一件作品的臨摹品。與損害原作者的利益正相反,如果按照上面的利潤分成方法操作,臨摹品不但可以為原作者帶來一筆額外的收入,還能使其作品在更大的范圍傳播,為他造成更多影響。(當然,可能一些有藝術潔癖的作者不願意自己的作品到處被人臨摹傳播,也可能一些粗製濫造的臨摹品會損害原作者的聲譽,但這些不是本文所要討論的。)

我們可以參考美國立法者對以版權法保護「藝術品的復制」(這里的復制應當是一種擴大化的概念,其中就包括本文所指的臨摹 )成果所作的解釋:這有助於鼓勵人們設法使公眾以能夠以較少的代價享受那些偉大的繪畫與雕塑藝術作品。總的來說,這樣的結果會使原作者、臨摹者和公眾都得到更多的好處,具有社會經濟性。

(2)對臨摹品的規模化使用。此處所謂規模化使用,是指將臨摹作品用於廣告、產品包裝及出版畫冊等會造成臨摹品一次大量傳播,且臨摹者可能從中獲得較大利益的行為。此類使用基於臨摹作品享有著作權的結論,仍然是被允許的,但應受到更大的限制。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不妨先看看另一種對臨摹的觀點,即臨摹是對原作品的一種演繹 。一般而言,演繹是對文學作品進行的翻譯、改編、製片等,隨之而來的,是基於原作的演繹作品的譯文或改寫本被出版印刷、劇本被上演或拍攝電影。可以看出,這些使用方式的結果與上述對臨摹品的規模化使用頗為相似。而演繹權行使的重要原則之一就是不得損害原作者的利益,並需得到原作者的許可。因而,對臨摹品的規模化使用是否也可以借鑒行使演繹許可權制,讓臨摹者取得原作者的授權之後再來進行。

需要說明的是,本文的主要目的是為臨摹作品正名,希望給予其合理的著作權保護。長期以來正因為臨摹得不到法律的承認、保護和規范,在實踐中非常混亂。有人臨摹他人作品,不加標示而作為自己的原創,拿去發表、展覽;更有一些人以臨摹方式製造贗品,擾亂市場秩序,欺騙消費者。這些並非臨摹之過,恰恰相反,如果將臨摹納入合理的規范之下,不良行為將得到更有效的遏制。然而,新的做法也將帶來一些新的矛盾,本文只能做出有限的估計,提出初步解決辦法,必定是不全面、不成熟的。

但筆者相信,一旦這些設想付諸實施,各種新出現的問題都會在人類智慧和實踐經驗面前迎刃而解,書畫界歷千年而彌新的臨摹傳統將為文化和經濟的繁榮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鄭成思:版權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年第二版

2.鄭成思:知識產權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二版

3.周衛良,鄧思聰:略談臨摹作品的著作權,政治與法律,2000年第1期

4.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范曾訴盛林虎著作權糾紛一案的復函

(作者單位: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人民法院)

❸ 《著作權法》規定個人作品受保護年限是死後50年,那萬一有人誹謗魯迅,他的家人可以告他嗎

死者能否為誹謗的對象?學說上有肯定說與否定說兩派主張。所謂死者的名譽,實質內上是死者生前名容譽的延續,是死者生前獲得的社會評價,在其死後理應受法律保護,不受隨意貶損,這是維護社會利益和秩序的需要。最高人民法院曾在1988年民他字第52號函復中提出,死者享有名譽權,應予以依法保護。這一解釋在理論上是根本錯誤的。死者在法律上不具有法律關系主體資格,隨著公民死亡,權利能力即告終止,因而不可能享有名譽權。

❹ 關於肖像權

肖像權是公民專有的人格利益,系與主體人身不可分離的人身非財產權利,他人不得干涉和侵犯。公民對自己的肖像享有再現、使用並排斥他人侵害的權利,肖像權體現了以人格利益為內容的一種人格權。

❺ 高分!誰有關於法律時限方面的資料,比如國家賠償有2年時間之類的

你好,大體的時效期間就是下列這些:

1.[1年]
①《民法通則》第136條 下列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一年:
(一)身體受到傷害要求賠償的;
(二)出售質量不合格的商品未聲明的;
(三)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
(四)寄存財物被丟失或者損毀的。
②《海商法》第257條第1款 就海上貨物運輸向承運人要求賠償的請求權,時效期間為一年,自承運人交付或者應當交付貨物之日起計算;在時效期間內或者時效期間屆滿後,被認定為負有責任的人向第三人提起追償請求的,時效期間為九十日,自追償請求人解決原賠償請求之日起或者收到受理對其本人提起訴訟的法院的起訴狀副本之日起計算。
③《海商法》第260條 有關海上拖航合同的請求權,時效期間為一年,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
④《海商法》第263條 有關共同海損分攤的請求權,時效期間為一年,自理算結束之日起計算。
⑤《拍賣法》第61條第3款 因拍賣標的存在瑕疵未聲明的,請求賠償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一年,自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計算。
2.[2年]
①《民法通則》第135條 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二年,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②《合同法解(一)》第6條 技術合同爭議當事人的權利受到侵害的事實發生在合同法實施之前,自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至合同法實施之日超過一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尚未超過一年的,其提起訴訟的時效期間為二年。
③《專利法》第62條 侵犯專利權的訴訟時效為二年,自專利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得知或者應當得知侵權行為之日起計算。
發明專利申請公布後至專利權授予前使用該發明未支付適當使用費的,專利權人要求支付使用費的訴訟時效為二年,自專利權人得知或者應當得知他人使用其發明之日起計算,但是,專利權人於專利權授予之日前即已得知或者應當得知的,自專利權授予之日起計算。
④《商標案件解釋》第18條 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訴訟時效為二年,自商標注冊人或者利害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侵權行為之日起計算。商標注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超過二年起訴的,如果侵權行為在起訴時仍在持續,在該注冊商標專用權有效期限內,人民法院應當判決被告停止侵權行為,侵權損害賠償數額應當自權利人向人民法院起訴之日起向前推算二年計算。
⑤《著作權糾紛解釋》第28條 侵犯著作權的訴訟時效為二年,自著作權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侵權行為之日起計算。權利人超過二年起訴的,如果侵權行為在起訴時仍在持續,在該著作權保護期內,人民法院應當判決被告停止侵權行為;侵權損害賠償數額應當自權利人向人民法院起訴之日起向前推算二年計算。
⑥《國家賠償法》第32條第1款 賠償請求人請求國家賠償的時效為兩年,自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行使職權時的行為被依法確認為違法之日起計算,但被羈押期間不計算在內。
⑦《海商法》第257條第2款 有關航次租船合同的請求權,時效期間為二年,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
⑧《海商法》第258條 就海上旅客運輸向承運人要求賠償的請求權,時效期間為二年,分別依照下列規定計算:
(一)有關旅客人身傷害的請求權,自旅客離船或者應當離船之日起計算;
(二)有關旅客死亡的請求權,發生在運送期間的,自旅客應當離船之日起計算;因運送期間內的傷害而導致旅客離船後死亡的,自旅客死亡之日起計算,但是此期限自離船之日起不得超過三年;
(三)有關行李滅失或者損壞的請求權,自旅客離船或者應當離船之日起計算。
⑨《海商法》第259條 有關船舶租用合同的請求權,時效期間為二年,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
⑩《海商法》第261條 有關船舶碰撞的請求權,時效期間為二年,自碰撞事故發生之日起計算;本法第一百六十九第三款規定的追償請求權,時效期間為一年,自當事人連帶支付損害賠償之日起計算。
○11《海商法》第262條 有關海難救助的請求權,時效期間為二年,自救助作業終止之日起計算。
○12《海商法》第264條 根據海上保險合同向保險人要求保險賠償的請求權,時效期間為二年,自保險事故發生之日起計算。
○13《產品質量法》第45條 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損害要求賠償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二年,自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益受到損害時起計算。
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損害要求賠償的請求權,在造成損害的缺陷產品交付最初消費者滿十年喪失;但是,尚未超過明示的安全使用期的除外。
3.[3年]
①《海商法》第265條 有關船舶發生油污損害的請求權,時效期間為三年,自損害發生之日起計算;但是,在任何情況下時效期間不得超過從造成損害的事故發生之日起六年。
②《環境保護法》第42條 因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提起訴訟的時效期間為三年,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受到污染損害時起計算。
4.[4年]
《合同法解釋(一)》第7條 技術進出口合同爭議當事人的權利受到侵害的事實發生在合同法實施之前,自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至合同法施行之日超過二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尚未超過二年的,其提起訴訟的時效期間為四年。
5.[5年]
《行訴解釋》第42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知道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內容的,其起訴期限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具體行政行為內容之日起計算。對涉及不動產的具體行政行為從作出之日起超過二十年、其他具體行政行為從作出之日起超過五年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6.[20年]
①《民法通則》第137條 訴訟時效期間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時起計算。但是,從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延長訴訟時效期間。
②《民通意見》第175條第2款 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七條規定的「二十年」訴訟時效期間,可以適用民法通則有關延長的規定,不適用中止、中斷的規定。
③《行訴解釋》第42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知道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內容的,其起訴期限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具體行政行為內容之日起計算。對涉及不動產的具體行政行為從作出之日起超過二十年、其他具體行政行為從作出之日起超過五年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概念就是「除斥期間」,前面的訴訟時效指的是訴訟權利,這個概念主要指針對與實體權利,也就是法律規定你的某種實體權利的存續有一個固定的期間,如:
《民通意見》73條:可變更或者可撤銷的民事行為,自行為成立時起超過一年當事人才請求變更或撤銷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
《合同法》55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銷權消滅:(一)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二)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知道撤銷事由後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放棄撤銷權。」
《繼承法》25條:「受遺贈人應當在知道受遺贈後兩個月內,作出接受或者放棄受遺贈的表示,到期沒有表示的,視為放棄受遺贈。」
《婚姻法》的第11條規定:「因脅迫結婚,受脅迫的一方可以向婚姻登記機關或人民法院請求撤銷該婚姻。受脅迫的一方撤銷婚姻的請求,應當自婚姻登記之日起一年內提出。被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當事人請求撤銷婚姻的,應當自恢復人身自由之日起一年內提出。」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鐵路運輸損害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的通知》第15條規定:「對承運中的貨物、包裹、行李發生損失或逾期,向鐵路運輸企業要求賠償的請求權,時效期間適用鐵路運輸規章180日的規定。自鐵路運輸企業交付的次日起算;貨物、包裹、行李全部滅失的,自運到期限屆滿後第30日的次日起計算。但對在此期間內或運到期間內已經確認滅失的,自鐵路運輸企業,交給貨運記錄的次日起計算」。
(二)、刑法上的
1、刑法關於追訴時效,規定犯罪經過下列期限不再追訴:①法定最高刑為不滿5年有期徒刑的,經過5年;②法定最高刑為5年以上不滿10年有期徒刑的,經過10年;③法定最高刑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經過15年;④法定最高刑為無期徒刑、死刑的,經過20年。如果20年以後認為必須追訴的,須報請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中國刑法還規定,在司法機關採取強制措施以後,逃避偵查或審判的,不受追訴期限的限制。
(三)、行政法
《行政處罰法》的規定,違法行為在二年內未被發現的,不再給予行政處罰。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這里重點需要注意的是但書後面的內容:「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治安管理處罰法》對違法行為的追究時效6個月。
《稅收征管法》第51條的規定,納稅人超過應納稅額繳納的稅款,稅務機關發現後應當立即退還;納稅人自結算繳納稅款之日起3年內發現的,可以向稅務機關要求退還多繳的稅款並加算銀行同期存款利息,稅務機關及時查實後應當立即退還;涉及從國庫中退庫的,依照法律、行政法規有關國庫管理的規定退還。
《稅收征管法》第52條:「因稅務機關的責任,致使用納稅人、扣繳義務人未繳或者少繳稅款的,稅務機關在3年內可以要求納稅人、扣繳義務人補繳稅款,但是不得加收滯納金。
因納稅人、扣繳義務人計算錯誤等失誤,未繳或者少繳稅款的,稅務機關在3年內可以追征稅款、滯納金;有特殊情況的,追征期可以延長到5年。
對偷稅、抗稅、騙稅的,稅務機關追征其未繳或者少繳的稅款、滯納金或者所騙取的稅款,不受前款規定期限的限制。」
二、訴訟法上:
(一)民事訴訟法時效
三日:
1.人民法院對當事人提出的迴避申請,應當在申請提出的三日內,以口頭或者書面形式作出決定。申請人對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決定時申請復議一次。復議期間,被申請迴避的人員,不停止參與本案的工作。人民法院對復議申請,應當在三日內作出復議決定,並通知復議申請人。
2.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在開庭三日前通知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公開審理的,應當公告當事人姓名、案由和開庭的時間、地點。
3. 人民法院決定受理申請,應當同時通知支付人停止支付,並在三日內發出公告,催促利害關系人申報權利。
公示催告的期間,由人民法院根據情況決定,但不得少於六十日。
4. 合議庭組成人員確定後,應當在三日內告知當事人。
五日:
1. 人民法院應當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內將起訴狀副本發送被告,被告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內提出答辯狀。
2. 被告提出答辯狀的,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之日起五日內將答辯狀副本發送原告。被告不提出答辯狀的,不影響人民法院審理。
3. 法庭筆錄應當當庭宣讀,也可以告知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當庭或者在五日內閱讀
4. 當事人直接向第二審人民法院上訴的,第二審人民法院應當在五日內將上訴狀移交原審人民法院。
5. 原審人民法院收到上訴狀,應當在五日內將上訴狀副本送達對方當事人,對方當事人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內提出答辯狀。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答辯狀之日起五日內將副本送達上訴人。對方當事人不提出答辯狀的,不影響人民法院審理。
6. 原審人民法院收到上訴狀、答辯狀,應當在五日內連同全部案卷和證據,報送第二審人民法院。
7. 公民不服選舉委員會對選民資格的申訴所作的處理決定,可以在選舉日的五日以前向選區所在地基層人民法院起訴。
8.督促程序:債權人提出申請後,人民法院應當在五日內通知債權人是否受理。
七日:
人民法院收到起訴狀或者口頭起訴,經審查,認為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在七日內立案,並通知當事人;認為不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在七日內裁定不予受理;原告對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訴。
十日:
1. 當事人因不可抗拒的事由或者其他正當理由耽誤期限的,在障礙消除後的十日內,可以申請順延期限,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決定。
2. 人民法院對公開審理或者不公開審理的案件,一律公開宣告判決。
當庭宣判的,應當在十日內發送判決書;定期宣判的,宣判後立即發給判決書。
3. 當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審裁定的,有權在裁定書送達之日起十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4. 人民法院裁定宣告進入破產還債程序後,應當在十日內通知債務人和已知的債權人,並發出公告。
十五日:
1. 申請人在人民法院採取保全措施後十五日內不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解除財產保全。
2. 拘留的期限,為十五日以下
3. 人民法院應當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內將起訴狀副本發送被告,被告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內提出答辯狀。
4. 當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審判決的,有權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5. 原審人民法院收到上訴狀,應當在五日內將上訴狀副本送達對方當事人,對方當事人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內提出答辯狀。
6. 人民法院受理申請後,經審查債權人提供的事實、證據,對債權債務關系明確、合法的,應當在受理之日起十五日內向債務人發出支付令;申請不成立的,裁定予以駁回。
債務人應當自收到支付令之日起十五日內清償債務,或者向人民法院提出書面異議。
債務人在前款規定的期間不提出異議又不履行支付令的,債權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
7. 被執行人或者被執行的財產在外地的,可以委託當地人民法院代為執行。受委託人民法院收到委託函件後,必須在十五日內開始執行,不得拒絕。執行完畢後,應當將執行結果及時函復委託人民法院;在三十日內如果還未執行完畢,也應當將執行情況函告委託人民法院。
受委託人民法院自收到委託函件之日起十五日內不執行的,委託人民法院可以請求受委託人民法院的上級人民法院指令受委託人民法院執行。
三十日:
1. 受委託人民法院收到委託書後,應當在三十日內完成調查。因故不能完成的,應當在上述期限內函告委託人民法院。
2. 人民法院審理對裁定的上訴案件,應當在第二審案之日起三十日內作出終審裁定。
3. 人民法院適用特別程序審理的案件,應當在立案之日起三十日內或者公告期滿後三十日內審結。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本院院長批准。但審理選民資格的案件除外。
4. 債權人應當在收到通知後三十日內,未收到通知的債權人應當自公告之日起三個月內,向人民法院申報債權。逾期未申報債權的,視為放棄債權
5. 被執行人或者被執行的財產在外地的,可以委託當地人民法院代為執行。受委託人民法院收到委託函件後,必須在十五日內開始執行,不得拒絕。執行完畢後,應當將執行結果及時函復委託人民法院;在三十日內如果還未執行完畢,也應當將執行情況函告委託人民法院。
6. 被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沒有住所的,人民法院應當將起訴狀副本送達被告,並通知被告在收到起訴狀副本後三十日內提出答辯狀。被告申請延期的,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決定。
7.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沒有住所的當事人,不服第一審人民法院判決、裁定的,有權在判決書、裁定書送達之日起三十日內提起上訴。被上訴人在收到上訴狀副本後,應當在三十日內提出答辯狀。當事人不能在法定期間提起上訴或者提出答辯狀,申請延期的,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決定。
8. 涉外民法院裁定準許訴前涉外財產保全後,申請人應當在三十日內提起訴訟。逾期不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解除財產保全。
六十日:
1. 受送達人下落不明,或者用本節規定的其他方式無法送達的,公告送達。自發出公告之日起,經過六十日,即視為送達。
2. 人民法院決定受理申請,應當同時通知支付人停止支付,並在三日內發出公告,催促利害關系人申報權利。
公示催告的期間,由人民法院根據情況決定,但不得少於六十日。
三個月:
1. 人民法院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案件,應當在立案之日起三個月內審結。
2. 人民法院審理對判決的上訴案件,應當在第二審立案之日起三個月內審結。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本院院長批准。
3. 人民法院受理宣告失蹤、宣告死亡案件後,應當發出尋找下落不明人的公告。宣告失蹤的公告期間為三個月,宣告死亡的公告期間為一年。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經有關機關證明該公民不可能生存的,宣告死亡的公告期間為三個月。
4. 債權人應當在收到通知後三十日內,未收到通知的債權人應當自公告之日起三個月內,向人民法院申報債權。逾期未申報債權的,視為放棄債權。
六個月:
1、判決不準離婚和調解和好的離婚案件,判決、調解維持收養關系的案件,沒有新情況、新理由,原告在六個月內又起訴的,不予受理。
2、人民法院適用普通程序審理的案件,應當在立案之日起六個月內審結。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本院院長批准,可以延長六個月;還需要延長的,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批准。
3.人民法院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沒有住所的當事人送達訴訟文書,可以採用下列方式:
受送達人所在國的法律允許郵寄送達的,可以郵寄送達,自郵寄之日起滿六個月,送達回證沒有退回,但根據各種情況足以認定已經送達的,期間屆滿之日視為送達;不能用上述方式送達的,公告送達,自公告之日起滿六個月,即視為送達。
一年:
1、宣告死亡的公告期間為一年。
2、人民法院受理申請後,經審查核實,應當發出財產認領公告。公告滿一年無人認領的,判決認定財產無主,收歸國家或者集體所有。
3、普通共同訴訟中:利害關系人因正當理由不能在判決前向人民法院申報的,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判決公告之日起一年內,可以向作出判決的人民法院起訴。
4、申請執行的期限,雙方或者一方當事人是公民的為一年,雙方是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為六個月。
二年
1、 當事人申請再審,應當在判決、裁定發生法律效力後2年內提出。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解除婚姻關系的判決,不得申請再審。
2、 公民下落不明滿二年,利害關系人申請宣告其失蹤的,向下落不明人住所地基層人民法院提出。
公民下落不明滿四年,或者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滿二年,或者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經有關機關證明該公民不可能生存,利害關系人申請宣告其死亡的,向下落不明人住所地基層人民法院提出。
3、申請執行的期間
仲裁法
五日
仲裁委員會收到仲裁申請書之日起五日內,認為符合受理條件的,應當受理,並通知當事人;認為不符合受理條件的,應當書面通知當事人不予受理,並說明理由。
三十日
對裁決書中的文字、計算錯誤或者仲裁庭已經裁決但在裁決書中遺漏的事項,仲裁庭應當補正;當事人自收到裁決書之日起三十日內,可以請求仲裁庭補正。
六個月
當事人申請撤銷裁決的,應當自收到裁決書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
(二)刑事訴訟法:
十二小時
1、對於不需要逮捕、拘留的犯罪嫌疑人,可以傳喚到犯罪嫌疑人所在市、縣內的指定地點或者到他的住處進行訊問,但是應當出示人民檢察院或者公安機關的證明文件。傳喚、拘傳持續的時間最長不得超過十二小時。不得以連續傳喚、拘傳的形式變相拘禁犯罪嫌疑人
2、審判人員對被拘傳的人,應當在拘傳後的十二小時以內訊問完畢,不得以連續拘傳的形式變相關押被拘傳人
二十四小時
1、公安機關拘留人的時候,必須出示拘留證。拘留後,除有礙偵查或者無法通知的情形以外,應當把拘留的原因和羈押的處所,在二十四小時以內,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屬或者他的所在單位。
2、公安機關對於被拘留的人,應當在拘留後的二十四小時以內進行訊問。在發現不應當拘留的時候,必須立即釋放,發給釋放證明。對需要逮捕而證據還不充足的,可以取保候審或者監視居住。
3、公安機關逮捕人的時候,必須出示逮捕證。逮捕後,除有礙偵查或者無法通知的情形以外,應當把逮捕的原因和羈押的處所,在二十四小時以內通知被逮捕人的家屬或者他的所在單位
4、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對於各自決定逮捕的人,公安機關對於經人民檢察院批准逮捕的人,都必須在逮捕後的二
十四小時以內進行訊問。在發現不應當逮捕的時候,必須立即釋放,發給釋放證明。
5、人民檢察院對直接受理的案件中被拘留的人,應當在拘留後的二十四小時以內進行訊問。在發現不應當拘留的時候,必須立即釋放,發給釋放證明。對需要逮捕而證據還不充足的,可以取保候審或者監視居住。
6、人民法院作出逮捕決定後,應當將逮捕決定書送交公安機關執行。將被告人逮捕後,人民法院應當將逮捕的原因和羈押的處所,在二十四小時內通知被逮捕人的家屬或者其所在單位;確實無法通知的,應當將原因記錄在卷。
7、對人民法院決定逮捕的被告人,審判人員必須在逮捕後的二十四小時內進行訊問。如果發現不應當逮捕的,應當報經院長批准後,變更強制措施或者立即釋放。立即釋放的,應當發給釋放證明。
四十八小時
在偵查階段,涉及國家秘密的案件,律師會見在押的犯罪嫌疑人,應當經偵查機關(包括公安部機關和檢察機關)批准。對於不涉及國家秘密的案件,律師會見犯罪嫌疑人不需要經過批准。不能以偵查過程需要保密作為涉及國家秘密的案件不予批准。律師提出會見犯罪嫌疑人的,應當在四十八小時內安排會見,對於組織、領導、參加黑社會性質組織罪、組織、領導、參加恐怖活動組織罪或者走私犯罪、毒品犯罪、貪污賄賂犯罪等重大復雜的兩人以上的共同犯罪案件,律師提出會見犯罪嫌疑人的,應當在五日內安排會見。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你!

❻ 司考2006年3卷64題(請詳細解釋每一項的依據法條,說詳細點)不勝感激!!!

A項是錯誤的,劉某利用業余時間開發的「四國演義」游戲軟體屬於個人作品,內劉某對該作品容享有完全的著作權,甲公司沒有對劉某進行獎勵的義務。
B項的說法是正確的《著作權法》第52條規定:復製品的出版者、製作者不能證明其出版、製作有合法授權的,復製品的發行者或者電影作品或者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計算機軟體、錄音錄像製品的復製品的出租者不能證明其發行、出租的復製品有合法來源的,應當承擔法律責任。題中丙書店從無證書販手中低價購進該盜版軟體,來源不合法。
C項也是正確的丁公司對軟體的使用符合法律規定,不應承擔賠償責任,因其從丙書店以正常價格購買該軟體。
D項是正確《民法通則》第130條規定,二人以上共同侵權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所以乙公司和丙公司構成共同侵權,應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❼ 關於肖像權的法律問題

如果你來將女同學的照片和源鴕鳥的圖拼接,並在班裡傳播,你就單單不是侵犯肖像權的問題了,你的行為已經違反了《治安管理處罰法》第42條的規定,涉嫌公然侮辱他人,依法應承擔治安行政責任。
如果你已滿16周歲,未滿18周歲,依法不執行拘留。
相關鏈接:《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二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
(一)寫恐嚇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脅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
(三)捏造事實誣告陷害他人,企圖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處罰的;
(四)對證人及其近親屬進行威脅、侮辱、毆打或者打擊報復的;
(五)多次發送淫穢、侮辱、恐嚇或者其他信息,干擾他人正常生活的;
(六)偷窺、偷拍、竊聽、散布他人隱私的。

❽ 品牌授權行為屬於版權范疇還是商標范疇或者說品版授權適用於《著作權法》還是《商標權法》保護

當然是商標法了

❾ 關於著作權的問題,下列這種情況能夠受法律保護么

著作權,分為著作人格權與著作財產權。其中著作人格權的內涵包括了公開發表權、姓名表示權及禁止他人以扭曲、變更方式,利用著作損害著作人名譽的權利。著作財產權是無形的財產權,是基於人類智識所產生之權利,故屬知識產權之一種,包括重製權、公開口述權、公開播送權、公開上映權、公開演出權、公開傳輸權、公開展示權、改作權、散布權、出租權等等。

署名權是指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權利。其具體內容包括:
1.決定是否在作品上署名;
2.決定署名的方式,如署真名、筆名;
3.決定署名的順序;
4.禁止未參加創作的人在作品上署名;
5.禁止他人假冒署名,即有權禁止他人盜用自己的姓名或筆名在他人作品上署名。

發表權,又稱公表權,屬於著作人身權,指作者享有將作品公之於世的權利。發表權的內容,包括發表作品與不發表作品兩方面的權利。發表作品權,含何時發表、何地發表、以何種方式發表作品。出版、公演、廣播電台電視台播放都是發表的形式。不發表作品權,指作者對其品享有不公開的權利。
發表權的行使只能有一次,作品的發表,應當是首次向社會公開,如果作品已經出版或者將作品展覽過,說明作者已經行使過發表權了。
發表權應當由作者享有,但在某些情況下,可以推定作者將其發表權轉移給作品的合法使用者行使。對於作者死亡以後尚未發表的作品,我國《著作權法》規定,如果作者生前沒有明確表示不發表,其發表權在法律規定的有效保護期內,由作者的繼承人或受遺贈人或者作品原件的合法所有人行使。

復制權又稱重製權,是指以印刷、復印、錄音、錄像、翻錄、翻拍等方式將作品製作成一份或多份的權利,是著作權財產權利中重要的一項權能復制是使作品能夠廣泛傳播和使用的重要手段,因而作者著作權集中體現在行使復制權上。
復制有廣義、狹義之分。狹義之復制,乃指以印刷、照相、復寫、影印、錄音、錄像或其他行為做成同一有形復制物之有形的復制,如將文書加以手抄、印刷、照相,將繪畫、雕刻加以摹拓,將錄音帶、錄像帶加以翻版錄制等等。
廣義之復制,還包括對著作加以若干改變,即不是再制與原著作之形態完全相同之物,僅其旨趣具有同一性,如將草圖、圖樣做成美術品與建築物,音樂著作之錄音,將小說改編成劇本、拍成電影,編輯數篇論文,本國文翻譯成外國文,雕刻製成繪畫,繪畫製成照片或風景明信片,模型製成美術工藝品等等。最廣義之復制,還包括無形復制在內,如將劇本、樂譜予以上演、演奏或播送,講稿的演說或講義文稿之朗讀。
我國著作權法修訂前規定的復制是狹義的。這次修訂著作權法,刪去了原第52條的第2款,使復制的概念變為廣義,包括平面到,平面,平面到立體,立體到立體。有意見認為,這么寬的復制概念,在有些方面是難以實施的。

關於如何保護的問題,可以在網路上搜索 侵犯署名權、發表權、復制權。

這個案例很有深度,值得探討。

❿ 沒有經過別人同意臨摹他人作品算侵權嗎

關於臨摹作品的著作權

趙艷

內容摘要:我國著作權法過去不承認臨摹作品的著作權,修改後的著作權法對臨摹的態度仍很模糊。本文從藝術自身的規律出發,結合著作權的取得條件,說
明了臨摹行為不是復制,臨摹作品可以具有獨創性,應該構成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品。臨摹作品應該具有完全的著作權,但其權利應受到某些限制。給予臨摹作品完整的著作權及適當的利益保護,符合藝術規律,有利於公眾和藝術品作者。在立法中應對臨摹作品採取更明確和寬容的態度,以促進文化的繁榮。關鍵詞:臨摹 復制 著作權

引言

近年來,群眾對文化生活的要求提高,藝術品市場需求增大,交易市場日趨活躍。在繪畫、書法藝術品交易中,相當一部分作品是臨摹品。我國著作權法過去不承認臨摹作品的著作權,修改後的著作權法對臨摹的態度稍有轉變,但仍很模糊,使此類作品及臨摹行為的法律地位不穩定。本文從藝術自身規律和著作權法的獨創性要求出發,分析臨摹的特殊性,指出臨摹不應被視為一種復制行為,臨摹作品應該享有著作權,希望法律給臨摹正名並予以合理保護。

一、我國著作權法有關臨摹作品的規定

1、1991年著作權法中的有關規定

第二十二條 在下列情況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但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並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權利:

(十)對設置或者陳列在室外公共場所的藝術作品進行臨摹、繪畫、攝影、錄像;

第五十二條 本法所稱的復制,指以印刷、復印、臨摹、拓印、錄音、錄像、翻錄、翻拍等方式將作品製作一份或者多份的行為。

可見,老著作權法對臨摹的實質規定有兩點:一是允許以臨摹方式合理使用,二是將臨摹作為復制的一種具體形式,與印刷、復印、拓印、錄音、錄像、翻錄、翻拍等復制方式並列。

2、2001年修改後的著作權法

第十條 著作權包括下列人身權和財產權:

(五)復制權,即以印刷、復印、拓印、錄音、錄像、翻錄、翻拍等方式將作品製作一份或者多份的權利;

此條是從原著作權法52條1款移來,將臨摹從原來規定的復制方式中去掉。原因是有人認為臨摹具有創作成分在,新法中採納了此種意見。但仍有很多人對此處改動存有異議。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著作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02年10月12日通過,2002年10月15日起施行。)

第十八條 著作權法第二十二條第(十)項規定的室外公共場所的藝術作品,是指設置或者陳列在室外社會公眾活動處所的雕塑、繪畫、書法等藝術作品。

對前款規定藝術作品的臨摹、繪畫、攝影、錄像人,可以對其成果以合理的方式和范圍再行使用,不構成侵權。

此條肯定了部分條件下臨摹作品的著作權。

二、臨摹的實質――為什麼說臨摹可以享有著作權

1、文字釋義――高級漢語大字典

(1)臨:照著他人的字畫書寫或繪畫。

(2)摹:照著樣子描畫、寫字。

(3)臨摹:照原樣摹仿寫字或畫畫。

僅從詞義上看,臨摹的落腳點均為「寫字、畫畫」,是一種人的活動,具有主觀的特性。

2、繪畫和書法中臨摹的特殊性

由於各種藝術形式自身的特點,本文討論主要以國畫和書法的臨摹為例,但多數結論也可及於油畫、水彩、水粉、篆刻等藝術形式。

臨和摹實際是兩種不同的方法。

中國傳統繪畫中摹的方法一般是用半透明的紙覆蓋在原作上,用毛筆或粉筆勾勒輪廓,然後上色。也有一些特殊方法,近代甚至有人用光學投影的方法進行勾描。但應該注意到,不論何種方式,只能提高造型的精確度,而對色彩、筆觸、畫面肌理效果等與原作的接近無能為力。而臨是對照原作,直接進行書寫或繪畫,以求與原作外在形象或內在精神的一致。單從藝術學習的規律看,臨是比摹更高的階段。

中國畫的學習傳統是以臨摹起步,通過臨摹掌握筆墨技巧,達到一定熟練程度後才進入寫生階段。而在國畫的傳統中,臨摹他人作品也是創作的重要形式之一。相當多的知名畫家都以臨摹前人作品著名。例如張大千早期以臨摹清代大畫家石濤等人作品聞名,又如齊白石臨摹徐渭作品。很多此類作品名為臨摹,其實臨摹作品與原作相比多有超越,完全可視為再創作。

在書法中臨摹的作用更是無可替代。由於書法藝術的特殊性,臨摹幾乎是其唯一的學習方式,且臨摹在書法中也是極為重要的創作方式,對碑碣法帖的臨摹,多則全篇數萬字,少則一字,或者神形俱備,或者遺貌取神,皆足以構成一副作品。相當一部分書法家畢生致力於對某位先人或某種書法風格的臨摹學習,並以此名世,其作品很多都是臨摹品,如譚延闓(以顏體書法聞名)。

3、臨摹完全可以有獨創性

(1)由以上可見,臨摹實際上是由作者通過對原作的觀察、體會、思考,根據自己的經驗,以一定方法和技巧,人工地再現原作的外在形態及內在精神。這種人工的摹仿與採用物理方法進行的印刷、復印、拓印、錄音、錄像、翻錄、翻拍等復制方式有本質的不同。前者在其過程中需要作者高度經驗技能的參與,且由於作者藝術修養和能力甚至思維方式、思想感情的不同,不可能與原作完全一致,而必然有某些方面的突破或超越(不論水平的高低),即使同一個人進行的兩次不同臨摹也不可能完全一致。而後者憑借特定的儀器設備和技術手段,可以無須人工參與,對原作進行數量無限且基本一致的仿製。只要技術手段足夠高,就可以由任何人完成無限接近原作的復制。

所以,單純從實現方法上看,臨摹與修改前的著作權法中所列舉的對美術作品的「其它」(姑且按它的規定把臨摹也列入其中)復制方法就很不一樣。而對美術作品的臨摹與對文字作品的抄寫、對音像作品的翻錄這些其它著作權客體的復制行為有著更大的區別,其本質就在於前者無疑地需要人的精神活動(欣賞、思考、判斷、取捨、組織甚至重構)和主觀經驗技巧的參與,而後者完全可以是無意識的。不誇張地說,一個人可以在大腦一片空白,不投入任何精神活動的狀態下抄完一本書,或者錄下一盤磁帶,而決不可能這樣臨摹完一幅畫。

(2)進一步地,臨摹由於是具有主體精神和意識的人所為,在其過程中加入自己對原作的理解和改進(不論其水平如何)幾乎是不可避免的――無論臨摹者在主觀上多麼想要精確地「復制」原作,而這些不同完全可以構成著作權法所要求的「獨創性」。1903年,美國的Holmes法官在Bleistein v. Donaldson Lithographing Co.一案中指出:對藝術作品的臨摹無論怎樣與原藝術品相象,它總多少反映出臨摹者自己才有的特點,即可享有版權的東西。

有人認為,「獨創性」的涵義之一是作品為作者「獨立創作完成」,又斷定臨摹是依已有作品復制而來,因而自然也就不符合「獨創」的要求;而同時又不得不承認,作品只要體現出「最低限度」的技巧、風格、判斷,就滿足了著作權上的「獨創性」。那麼面對一件已有作品,根據自己的經驗,選擇適當的工具材料,採用合理的方法技巧,最終得到接近原作的臨摹品,這其中是否體現了「最低限度」的智慧呢。

又有一些人武斷地認為:臨摹是對美術作品的「手工復制」,只是復制的一種方式。 這種觀點完全不承認(或者說不了解)作為藝術活動的臨摹的規律和特點,否定臨摹行為中人的經驗性、情緒化的主觀因素,把臨摹看作一種純粹的技術實現方法,甚至等同於由機器進行的復制。這種簡單的歸類是對相當多臨摹作品作者的不尊重。照此觀點,很多主要基於臨摹進行藝術活動的藝術家――尤其是書法家――都要淪落成為古代藝術品復制者了。

(另:所謂的「手工復制」藝術品行為確實也是存在的,如享譽中外的榮寶齋木板彩色套印技術,以數百至數千塊木製雕板,經過上百道水墨及彩色套印工序仿製古代名畫。但這種已經高度技術化、手工業化和批量化的仿製與作為個人藝術活動的臨摹完全不同質。)

(3)由於美術作品與著作權的其它客體(典型的如文學作品)在創作方式、表達形式上的巨大區別,完全有必要對它進行特別的分析。舉例言之,一部小說,不論其表現為以鋼筆書寫的手稿還是儲存在硬碟上的數字化文件,甚至是它是中文還是英文,都不足以構成實質區別,因為不同表現形式後面是同一作者相同的文字表達。又如同一演奏家同一版本的音樂錄音,不論其介質是密紋唱片、LP、卡式錄音帶或CD,其中容納的都是同樣的音響。因而對小說的抄寫、拷貝,對唱片的轉制、翻錄,都是對原作實實在在的「復制」而可構成著作權上的侵權。但是對美術作品而言,這些「形式化」的東西恰恰就可能構成實質差異,因為美術作品相比其它著作權客體具有更多「形式主義」的特徵。比如在不同的介質上,使用不同顏料和工具再現他人作品,完全可能出現迥異的效果而具有足夠的「獨創性」(這是新寫實主義中經常出現的手法)。既然臨摹不可能完全是原作的翻板,它在介質、材料、筆觸、畫肌、色彩、線條上到處都可以表現出與原作的區別,如何來區分這些程度不同的區別是怎樣從量變到質變,最後達到「獨創」的程度呢?個人認為合理的辦法就是承認任何細微的差異,賦予它們「獨創」的意義。

(4)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臨摹行為所表現的「獨創性」甚至是極高的,連一般所稱的「創作」行為都無法與其相提並論。如敦煌研究院第一任院長,著名畫家常書鴻先生,自上世紀40年代起,窮數十年之力,在艱苦的條件下臨摹了大量敦煌壁畫。同樣是在敦煌,也是在上世紀40年代,張大千率領門生子侄在敦煌歷時兩年多,臨摹276件敦煌壁畫,在成都舉辦了敦煌壁畫臨摹展,引起轟動,被陳寅恪稱為「敦煌學領域中不朽之盛事」。 這兩位畫家對敦煌壁畫的臨摹,不僅為文物和藝術研究留下重要資料,本身也是非常珍貴的藝術品,其作為藝術創作的價值從來無人置疑。對此類情況,Holmes法官曾有過精彩的評述:其它人可以自由復制原作,但無權復制(第一個人的)臨摹品。 這段話正肯定了臨摹作者對自己的臨摹品享有的權利。

(5)再從另一個角度考慮,對平面藝術作品的臨摹可以抽象為對照平面物進行的寫生。對立體物――比如美術學院老師擺出的一組靜物或一個人體模特(這樣的擺放也是經過人工取捨、組合、造型的)――的寫生毫無疑義可成為著作權法上所稱的作品,為何對平面物(其實沒有絕對的所謂平面物)的寫生就是復制?進一步說,自然物、人為擺放物到雕塑(圓雕)、浮雕(註: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釋把對雕塑的寫生稱作「臨摹」,是不恰當的。這里的「雕塑」暫且專指那些非「設置或者陳列在室外社會公眾活動處所的」,絕不會引起著作權糾紛的雕塑作品,比如作寫生練慣用的石膏像),再到照片,最後到繪畫、書法作品,對這些從自然到人工,從立體到平面的物體進行寫生,到底在哪些尺度上是創作,從哪裡開始叫做復制?如果對平面的東西進行的寫生(或臨摹?)就不是創作了,那麼天安門上掛的毛主席像就不是「作品」,而只能是照片的放大復製品,因為它主要是根據照片畫出來的。 而實際上,對照片的「寫生」與對藝術作品的「臨摹」很相似,都需要作者通過觀察、思考,以適當的藝術手法加以再現,與翻拍之類的復制方式――雖然也不排除復制者的經驗技巧,但主要是通過儀器設備完成的物理和化學過程――截然不同。

歸根結底,只要看到臨摹過程中體現出的人類智力和精神活動,關於它能否具有獨創性的爭論都可以休矣。正是因為打上了人類主觀意識和行為的烙印,使得臨摹區別於各種物理、化學的復制過程,而成為一種創造性的活動。

4、在藝術界,有將臨摹品視為作品的傳統。這種例子舉不勝舉。如幾位唐代書法家對王羲之蘭亭序的臨摹,馮承素採用的雙鉤填摹方式,最接近原作;褚遂良和歐陽詢留下的是臨本,形態上與原作有一定差異。但從古至今人們提到這幾件作品一向是說「馮承素摹王羲之蘭亭序」和「褚臨」、「歐臨」蘭亭序,從來沒有人抹去臨摹者的名字而稱「蘭亭序復製品1、2、3」。又如書畫界經常舉辦的書畫作品臨摹比賽,無一例外是臨摹他人(其中包括很多近現代名家,有些仍然健在)作品,最後也都以臨摹者的名字展覽、發表。可見,書畫界對臨摹作品常常採取寬容的態度,只要是在合理的程度上尊重了原作者的權益(如在落款中指出是臨摹某人作品),都被認為是可以接受的。實際上這種寬容正是源於具有一定專業知識的人士(書畫家和愛好者)對藝術規律和特點的深刻理解。

法律應該調整的是一般社會規范不能或不易調整的關系。在臨摹的問題上,貿然對某些合理的行為及作品做出侵權的判斷,是不合適的。對某一領域內約定俗成的傳統,法律應給予足夠的尊重。

三、臨摹作品應享有著作權

1、著作權是基於作品產生的,在著作權的相關定義中對作品的獨創性要求極低。前面已論及,臨摹與物理性、機械化的復制方法不同。任何對藝術作品的臨摹都是主觀性的創造性摹仿,而著作權中對作品的所謂「獨創性(或原創性)」要求是極低的,正如前引Holmes法官的觀點,臨摹品應視為已具備了最低限度的獨創性。因而臨摹作品應該具有完全的著作權,其著作權也應基於作品的完成自動產生。

2、關於臨摹作品著作權取得的幾種限制觀點

(1)若原作品仍在著作權法的有效保護期之內,則其臨摹作品不享有新的著作權。這種觀點將原作享有著作權保護與否視為臨摹作品取得著作權的限制條件,然而著作權法的一般原理決定了作品的著作權隨其完成而自動取得。若對臨摹品不能給予著作權保護,則對一切臨摹品都是適用的;如承認臨摹品作為一件獨立的作品取得著作權,而又將一件其它作品的保護期限作為限制條件,從邏輯上說不合理。

(2)臨摹作品作者僅可對其臨摹品在原作基礎上表現出獨創性的部分享有著作權。 這種論點恐怕又忽視了藝術品的特殊性,以為藝術品的獨創性可以象專利那樣,清清楚楚地寫出創新點和權利要求。看上去這是很理想,很公平的。然而在面對一副臨摹品及其原作的時候,該如何去判斷哪一根線條是原作所有,哪一塊色彩是臨摹者創新的成果;或者畫中人物哀傷表情是原作就有的,而其中透露出的堅強是臨摹者獨創的?

(3)臨摹作品是否享有著作權,應視該臨摹作品對於原作品是發展、進步了,還是倒退、落後了。若屬於前者,臨摹者將享有通過再創作而發展了原作品的藝術性這一先進部分的著作權;若屬於後者,臨摹作品對於原作品而言是倒退,甚至是糟粕的情況下,則不可能享有任何權利。 這種觀點更脫離實際。藝術品的質量水平高下是一種非常主觀化的判斷,怎麼可能象專利那樣用先進性的標准來規定。不可能所有藝術品都能雅俗共賞,在現實中,為藝術家及愛好者所欣賞而被普通人目為塗鴉的作品時有所見。正如Holmes法官在Mazer v. Stein一案中言:每個人對美的感受都不同,故藝術的概念不能太狹隘和死板。 何況著作權保護的是獨創性,與「水平」何干。

四、臨摹作品的著作權可能涉及的法律沖突及解決

臨摹作品是基於原作品產生,與純粹的原創作品畢竟有所不同,在實踐中很可能會與原作發生一些沖突。雖然本人極力主張臨摹作品享有完整的著作權,但由於它相對原作的在後及派生性,為保護原作及其作者利益,還是應對其上的權利做出某些限制。

a)署名權

這是臨摹作品最易與原作發生沖突的權益。這個問題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書畫界長期以來一直未能形成一定的臨摹規范所致。

中國畫傳統上對臨摹作品的署名(題款)可歸納為三種做法:(1)只臨摹原作上的畫不臨摹題跋、落款和印章,另加本人的落款,加蓋本人的印章。如「仿某某筆意」、「臨某人某作」。(2)將原作上的所有畫、字、印全部臨摹下來,同時另加本人的落款和印章。(3)在臨摹品上不加任何臨摹的標記。

顯然,在為學習和個人欣賞所作的臨摹中(即合理使用范圍內),以上三種做法都是允許的。而在為營利目的所作臨摹中,應強行規定採取前兩種做法,以使臨摹品明顯有別於原作。業內多數人也是持此觀點。(上述第三種作法是著作權法規定的侵犯署名權行為之一,實際上這應是一種侵犯他人姓名權的行為,此問題已有很多人論及,不再詳述。)

由於臨摹作品基於原作而生的特殊性,在臨摹作品的署名問題上也應體現出相應的特殊性,即在臨摹作品中加署原作品及原作者的名字應成為強制性規范。當臨摹作品用於營利目的時,關於原作品及作者的標記、說明一定要顯著地體現在臨摹作品上,可以明顯地為一般人所識別。如果故意忽略或模糊這種標識而足致他人混淆的,應取消該臨摹品的著作權。

b)發表權

如果從非公開的途徑,接觸到未曾發表過且在保護期內的作品,加以臨摹和發表,雖然臨摹作者發表的是自己有著作權的作品,但客觀上可能構成對原作品發表權的侵害,因而在發表前應取得原作者同意。如臨摹已公開發表的作品再加以發表,根據發表權只能行使一次的原理,當然不存在與原作的發表權沖突。

c)財產權利

(1)出售臨摹作品的問題。從本文一直致力論證的臨摹作品的完整著作權來看,臨摹者有權為他們具有獨創性的臨摹勞作獲得回報。但是,又如前面所說,這種利益的起點是別人的作品,因而臨摹者在獲利的時候對原作者給予一定報償也是合理的。顯然,在每一次臨摹及其作品交易發生時都由臨摹者與原作者商議雙方分成是不現實的,這樣會付出太多的交易成本。比較可行的做法是對臨摹品的利潤分成給出一個固定,最好應該是累進的比率 。具體操作上是由臨摹者直接付給原作者還是由文化主管部門代收,或者採用其它交付方式可以討論。而對已超出保護期的古代名家作品,同樣可以考慮以相同的比率抽出一部分交給相應政府部門或文化機構。

有人可能擔心大量臨摹品的出售會損害原作者的利益,實際上市場規律已經為此提供了最好的解決機制。在藝術品交易市場中,臨摹品的地位是較低的(當然,名家臨摹別人的作品除外)。名家的原作和臨摹品的市場定位基本不會重合。一個在拍賣會上出100萬買下一件傅抱石原作的人通常不會去路邊的個體小畫廊里花500塊錢買同一件作品的臨摹品。與損害原作者的利益正相反,如果按照上面的利潤分成方法操作,臨摹品不但可以為原作者帶來一筆額外的收入,還能使其作品在更大的范圍傳播,為他造成更多影響。(當然,可能一些有藝術潔癖的作者不願意自己的作品到處被人臨摹傳播,也可能一些粗製濫造的臨摹品會損害原作者的聲譽,但這些不是本文所要討論的。)

我們可以參考美國立法者對以版權法保護「藝術品的復制」(這里的復制應當是一種擴大化的概念,其中就包括本文所指的臨摹 )成果所作的解釋:這有助於鼓勵人們設法使公眾以能夠以較少的代價享受那些偉大的繪畫與雕塑藝術作品。總的來說,這樣的結果會使原作者、臨摹者和公眾都得到更多的好處,具有社會經濟性。

(2)對臨摹品的規模化使用。此處所謂規模化使用,是指將臨摹作品用於廣告、產品包裝及出版畫冊等會造成臨摹品一次大量傳播,且臨摹者可能從中獲得較大利益的行為。此類使用基於臨摹作品享有著作權的結論,仍然是被允許的,但應受到更大的限制。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不妨先看看另一種對臨摹的觀點,即臨摹是對原作品的一種演繹 。一般而言,演繹是對文學作品進行的翻譯、改編、製片等,隨之而來的,是基於原作的演繹作品的譯文或改寫本被出版印刷、劇本被上演或拍攝電影。可以看出,這些使用方式的結果與上述對臨摹品的規模化使用頗為相似。而演繹權行使的重要原則之一就是不得損害原作者的利益,並需得到原作者的許可。因而,對臨摹品的規模化使用是否也可以借鑒行使演繹許可權制,讓臨摹者取得原作者的授權之後再來進行。

需要說明的是,本文的主要目的是為臨摹作品正名,希望給予其合理的著作權保護。長期以來正因為臨摹得不到法律的承認、保護和規范,在實踐中非常混亂。有人臨摹他人作品,不加標示而作為自己的原創,拿去發表、展覽;更有一些人以臨摹方式製造贗品,擾亂市場秩序,欺騙消費者。這些並非臨摹之過,恰恰相反,如果將臨摹納入合理的規范之下,不良行為將得到更有效的遏制。然而,新的做法也將帶來一些新的矛盾,本文只能做出有限的估計,提出初步解決辦法,必定是不全面、不成熟的。

但筆者相信,一旦這些設想付諸實施,各種新出現的問題都會在人類智慧和實踐經驗面前迎刃而解,書畫界歷千年而彌新的臨摹傳統將為文化和經濟的繁榮發揮更大的作用。

閱讀全文

與著作權法52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
羊年限定金克絲現在多少錢 瀏覽:568
附近店面轉讓或出租 瀏覽:412
廣東海億食品有限公司商標 瀏覽:287
華進聯合專利商標代理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匯報 瀏覽:314
橫濱商標印刷有限公司 瀏覽:28
珠吉轉讓 瀏覽:191
商業住房貸款年限55歲 瀏覽: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