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權法抄》草案裡面用益物權也沒襲有包括房屋租賃權,物權是法定的,不是約定的,國家法律沒有規定的物權種類,當事人不可以自行創設。認為租賃權是物權的,只是學術界的爭論,並沒有為大多數國家的立法所採納。 另外,不動產物權的取得方式以登記為准,而房屋租賃權僅需要通過訂立合同的方式即可取得,不需要另行向房地產登記機關登記。 當然,租賃權現在越來越具有物權化的傾向,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如果物權化的傾向進一步強化的話,國家當然會將其納入《物權法》的體系,作為一種新的物權種類來對待。
㈡ 房屋租賃權是物權還是債權
是債權。我國遵循物權法定原則,其中物權種類法定,哪些屬於物權法律都明文規定了,租賃權不屬於法定的內容,因此不屬於物權,是債權。
㈢ 租賃權屬於物權嗎
租賃權不屬於物權。
《法學大辭典》對租賃權下的定義是:租賃權又稱使用收專益權,即承租人屬依租賃合同,在租賃物交付後對租賃物享有的為使用收益目的所必要的佔有權的總稱。房屋租賃,是指房屋的所有人作為出租人將其房屋出租給承租人使用,由承租人支付租金的行為。
租賃權存在的基礎是租賃合同,因此從性質上說,租賃權是一種債權,只不過租賃權具有佔有、使用和收益等物權特徵。租賃權的具有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請求權,請求出租人保持租賃物處於適租狀態的權利;其二是佔有租賃物,並予以使用收益的權利。
(3)為何租賃權是物權化的權利擴展閱讀:
租賃權的根本存在價值是為了保障承租人的合法權益:、
立法政策只用給與租賃權一定的物權效力即可,如「買賣不破租賃」的權利、根據佔有法律關系享有的自立救濟權等,享有了這部分權利,基本就可以保障承租人的利益,賦予承租人完整的物權權利既不必要也超出了承租人權利的應得范圍,同時也會妨礙出租人行使自己的所有權處分權。所以說租賃權被認為是一種「物權化」的權利,而非物權本身。
㈣ 租賃權為什麼是債權而不是物權
通俗的講,
物權是對物的佔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
而租賃權只限於佔有,使用和收益,不能處分,是基於特定物,即房子的租賃產生的債權債務關系
㈤ 關於物權的買賣不破租賃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有這一說法
所謂的買賣不破租賃,是指當租賃物的所有權移轉時,租賃合同仍然有效,即新版的所有人不權能以所有權移轉的事實主張原租賃合同無效.我國合同法229條規定:租賃物在租賃期間發生所有權變動的,不影響租賃合同的效力.
這種特徵屬於"債權的物權化特徵"
一般來說,物權的效力是優於債權的.舉例來說,在房屋租賃合同的情況之下,承租人屬於弱勢群體.如果房主買賣房屋可以優於租賃合同,也就是買賣合同可以對抗租賃合同的話,承租人的利益將無從保護.譬如A租了B的房子,B在收了A的租金後,轉手就將房子賣給C,如果C可以將A趕出去的話,對A的利益如何保護?
所以在合同法中作出了這樣的規定,是對承租人的保護.
㈥ 什麼叫租賃權
什麼是房屋租賃權的權源呢:
城市房屋租賃管理辦法》認為房屋租賃的權源只能是所有權。
而無論是法理分析,還是具體考察國外關於租賃的立法及審判實踐,都會得出房屋租賃的權源來自合法佔有的結論。
比如按揭房出租,因沒有完全取得產權,是否就認為出租行為無效呢?還如大量存在的「二房東」現象,是否「二房東」與他人簽訂的租賃合同都無效呢?顯然,這些出租行為認為無效,極不利於經濟的發展,也會導致房屋資源的閑置和浪費。這與社會主義立法的目的和法律應適應事物發展規律的原則是相左的。
從物權的角度來分析,所有權人出讓佔有權是很常見的,合法佔有權人在所有權人允許的范圍內享受收益權,理應恰當,否則光「佔有」有何經濟價值呢?房屋的合法佔有人出租房屋正是這種情況。物權的另一種形式,即他物權人實際上就是物的實際佔有者,同時其又享有所有權人的諸如出租等的許多權利。如國有企業的承包經營權,難道說國有企業因為沒有對財產的所有權就不能把財產拿來出租嗎?顯然這是否定的,大量的企業出租商鋪,出租廠房,比比皆是,如果都認定為是非法的,那麼立法者在自我否定。
另外從合同的角度來分析,租賃合同反映的是「出租人將租賃物交付承租人使用、收益,承租人支付租金的合同關系(合同法第二百二十二條)」。出租人作為合同的一方,並非以所有權人為限,因為租賃關系體現的是佔有的轉移:一方讓渡其佔有獲得租金利益,另一方則通過支付租金取得佔有以使用收益。單就租賃的法律關系而言,各方均不與標的物的所有權發生直接必然的聯系,具有房屋所有權的出租人與通過其他方式合法獲得佔有權的出租人之間並無不同,只是他們佔有權的取得方式不同而已。
沒有一國的立法和我國當前立法一樣將出租人直接表述為所有權人。從理論上講,合法佔有即獲得標的物的出租權。至於轉租須經原出租人同意,只是租賃合同的特殊要求,且原出租人並不能被認為就是所有權人。綜上所述,把所有權作為房屋租賃的權源是不恰當的,而應以合法佔有權作為權源。
㈦ 承租人對房屋的使用權是屬於物權還是屬於債權
承租人對房屋的使用權是屬於屬於債權。
1、《物權法》草案裡面用益物權也沒有包括房屋租賃權,物權是法定的,不是約定的,國家法律沒有規定的物權種類,當事人不可以自行創設。認為租賃權是物權的,只是學術界的爭論,並沒有為大多數國家的立法所採納。
2、另外,不動產物權的取得方式以登記為准,而房屋租賃權僅需要通過訂立合同的方式即可取得,不需要另行向房地產登記機關登記。
《物權法》第2條,物權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
第117條用益物權,包括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地役權等。但普通的房屋租賃不屬於用益物權范疇。
另,《民法通則》第84條,債是按照合同的約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規定,在當事人之間產生的特定的權利和義務的關系。房屋租賃,承租人對房屋的使用權僅限於房屋本身,而不是對其所依附的土地也有使用權。
(7)為何租賃權是物權化的權利擴展閱讀:
物權和債權的區別:
1、權利的效力不同
債權與物權具有下列區別:1.物權具有排他性,債權則具有相容性; 2.物權與債權同時存在於同一物之上時,物權具有優先效力;3.物權具有追及性,而債權則無。
2、時效性不同
債權具有時限性,物權則無。債權為有期限的權利,不能永久存續,它可因清償等原因而消滅。債的當事人的死亡,也往往導致債的消滅。而物權尤其是所有權,其性質為支配權,只要標的物存在,權利就存在,法律上沒有期限的限制。
3、權利的性質不同
債權為相對權,物權為絕對權。債權只能向特定的義務主體(債務人)主張。即使因第三人的行為使得債務人不能履行債務,該第三人也不向債權人承擔責任。如果第三人的行為構成侵害債權,債權人也只能依另一法律關系,向侵害債權之人請求損害賠償。
物權的義務主體為不特定的一切他人,即一切他人均負有不妨礙物權人行使物權和不侵害物權人的物權的義務,因此物權能向一切他人主張。在此意義上,債權又可稱為對人權,物權又可稱為對事權。
㈧ 租賃權的物權化
租賃權是債權,卻享有物權式的保護。
買賣不破租賃就是最好的體現。
㈨ 借用權究竟是債權還是物權,與租賃使用權有什麼區別
借用權是物復權,屬於用制益物權。
《物權法》第一百一十七條「用益物權人對他人所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法享有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
借用權與租賃使用權的區別如下:
一、是否有償不同。
租賃是有償使用;借用是無償使用。
二、合同性質不同。
借用合同應屬實踐合同,只有實際借用後出借人與借用人間才形成權利義務關系,借用合同自出借人將借用物提供給借用人後生效。出借人在借用物出借前可以撤銷借用 ,出借人在借用物出借中可以停止借用。
租賃合同屬於諾誠合同。諾成合同自當事人雙方意思表示一致時即可成立,不以一方交付標的物為合同的成立要件,當事人交付標的物屬於履行合同,而與合同的成立無關。
三、權利義務不同。
出借人的權利是於合同終止時得要求借用人歸還借用物。
出借人一般不負瑕疵擔保責任。但出借人故意隱瞞借用物的瑕疵而致借用人受損害的,應負賠償責任。
借用人的義務是按照合同的約定使用借用物,在合同終止後應及時歸還借用物。借用人違反義務的,應承擔違約的民事責任。
租賃人的權利是要求出租人交付標的物,義務是支付租金。
㈩ 什麼叫租賃權的物權化
我國《合同法》第229條的規定:「租賃物在租賃期間發生所有權變動時,不影響租賃合版同的效力。」通常所說的「權買賣不破租賃」,是租賃權物權化的具體表現。租賃物的所有權在租賃期間發生變動後,租賃合同仍然有效存在,在承租人與租賃物的受讓人之間無須另行訂立租賃合同,視為受讓人在受讓該租賃物的所有權時就與承租人產生了租賃合同關系,成為一個新的出租人,繼承原出租人的權利和義務,受讓人要受該租賃合同的約束。如果出租人沒有將所有權變動的事項通知承租人,承租人向原出租人支付的租金效力及於受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