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土地使用權類型有哪些
土地使用類型只有土地劃撥和土地出讓兩種形式。
1、劃撥土地使用權
劃撥土地使用權是指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在土地使用者繳納補償、安置等費用後,取得的國有土地使用權,或者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後無償取得的國有土地使用權。由此可見,劃撥土地使用權有兩種基本形式。
(1)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土地使用者繳納補償、安置等費用後取得的國有土地使用權。這種劃撥土地使用權有兩個顯著特徵:一是土地使用者取得土地使用權必須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二是土地使用者取得土地使用權必須繳納補償、安置等費用。
(2)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後,土地使用者無償取得的土地使用權。這種劃撥土地使用權也有兩個顯著特徵:一是土地使用者取得土地使用權必須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二是土地使用者取得土地使用權是無償的,也就是說無須繳納任何費用、支付任何經濟上的代價。
2、出讓土地使用權
出讓土地使用權是指國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將國有土地使用權在一定年限內讓與土地使用者。 由土地使用者向國家支付土地使用權出讓金後取得的土地使用權。取得出讓土地使用權有以下幾個特徵:
(1)取得的土地使用權是有償的。土地使用者取得一定年限內的土地使用權應向國家支付土地使用權出讓金。國家憑借土地所有權取得的土地經濟效益,表現為一定年期內的地租,一般以土地使用者向國家支付一定數額的貨幣為表現形式。
(2)取得的土地使用權是有期限的。 土地使用者享有土地使用權的期限以出讓年限為限。出讓年限由出讓合同約定,但不得超過法律限定的最高年限。
(3)取得的土地使用權是一種物權。土地使用權出讓是以土地所有權與土地使用權分離為基礎的。
土地使用權出讓後,在出讓期限內受讓人實際享有對土地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其使用權在使用年限內可以依法轉讓、出租、抵押或者用於其他經濟活動,合法權益受國家法律保護。土地使用權出讓的形式有三種,即協議出讓、招標出讓和拍賣出讓。
土地徵收是指國家為了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據法律規定的程序和批准許可權,並依法給予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農民補償後,將農民集體所有土地變為國有土地的行為。土地徵收指國家依據公共利益的理由,強製取得民事主體土地所有權的行為。我國土地徵收的前提是為公共利益。
(1)我的土地使用權制度有哪些擴展閱讀:
根據《劃撥土地使用權管理暫行辦法》第六條規定,符合下列條件的,經市、縣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批准,其土地使用權可以轉讓、出租、抵押:
(一)土地使用者為公司、企業、其他經濟組織和個人;
(二)領有國有土地使用證;
(三)具有合法的地上建築物、其他附著物產權證明;
(四)依照《條例》和本辦法規定簽訂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向當地市、縣人民政府交付土地使用權出讓金或者以轉讓、出租、抵押所獲收益抵交土地使用權出讓金。
第七條規定,土地使用權轉讓,是指土地使用者將土地使用權單獨或者隨同地上建築物、其他附著物轉移給他人的行為。
原擁有土地使用權的一方稱為轉讓人,接受土地使用權的一方稱為受讓人。
第八條規定,土地使用權轉讓的方式包括出售、交換和贈與等。
出售是指轉讓人以土地使用權作為交易條件,取得一定收益的行為。
交換是指土地使用者之間互相轉移土地使用權的行為。
贈與是指轉讓人將土地使用權無償轉移給受讓人的行為。
⑵ 我國現行土地制度有哪些
一、根據我國《憲法》《土地管理法》及其實施條例的規定,我國土地使用制度內容包括以下方面:
1、國家建立土地調查制度和土地統計制度。
2、國家實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3、土地的權利歸屬制度。
4、土地所有權禁止轉讓制度。
5、國家實行保護耕地的制度。
二、我國現行土地徵用制度,存在著以下問題:
1、土地徵用「公共利益」界定不明確
為滿足社會公共目的的用地需求,各國普遍設定了土地徵用權。為了防止土地徵用權的濫用,一般規定政府只有出於「公共利益」需要,才能行使土地徵用權,我國也不例外。《憲法》第十條第2款規定:「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土地實行徵收或者徵用並給予補償。」《土地管理法》第二條第4款規定:「國家為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對集體所有的土地實行徵用。」雖然法律規定了徵用農村土地是實現公共利益的需要,但並未對可以行使土地徵用權的「公共利益」的具體類型和范圍予以明確規定,為土地徵用權的濫用製造了空間。
實踐中,各類建設項目,凡符合規劃、涉及佔用集體土地、農用土地轉為非農建設用地的,一律都可以申請國家行使徵用權取得。被徵佔的農村土地在實際使用中並不都是「公共利益」,甚至「公共利益」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對「公共利益」界定不明確,是造成改革開放以來土地徵用范圍無限度擴張甚至頻繁出現「圈地運動」的法律根源。
3、土地徵用制度程序設計不完善
我國土地管理法只規定了土地徵用必須經過國務院或省級人民政府批准,但對土地徵用是否基於公共利益的需要沒有任何審查認定程序,這一重要程序的欠缺成為我國農村土地徵用權經常被濫用的重要原因。
4、操作過程缺乏土地權利人的主動參與程序
《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二十五條規定,「市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根據經批準的徵收土地方案,會同有關部門擬訂征地補償、安置方案,在被徵收土地所在地的鄉( 鎮) 村予以公告,聽取被徵收土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的意見。」從「兩公告一登記」的程序來看,被征地的農民只是被動的參與而不是主動地參與征地過程。征地方案、安置補償方案的公告,只是相當於征地的通知,通知農民土地被征的事實,征與不征、補與不補、補多少,農民並沒有發言權。
5、 土地徵用補償標准不科學
《物權法》確定的農用地補償范圍主要包括:土地補償費、勞動力安置補助費、土地附著物及青苗補償費、社會保障費用等,農民的其他損失不予補償。土地補償費為該耕地徵用前3年平均年產值的6—10倍,安置補助費為耕地被徵用前3年平均年產值的4—6倍。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總和不得超過土地被徵用前3年平均年產值的30倍。《物權法》對這個問題相對於《土地管理法》沒有太大的突破。這種按照土地原用途的年產值倍數來進行補償的方式,沒有體現土地的潛在收益和利用價值,沒有考慮土地對農民承擔的生產資料和社會保障的雙重功能,更沒有體現土地市場的供需狀況,不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屬於低層次的不完全補償標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顯然是不科學的。
⑶ 我國土地的所有權制度是什麼
土地所有權是土地所有人對土地所享有的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我國目前的土地所有權實行的是集體所有制和國家所有制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