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電子版傳播與版權

電子版傳播與版權

發布時間:2021-08-24 10:08:36

❶ 傳播付費下載電子書是否侵權

傳播付費下載電子書是否侵權?電子書逐漸走進人們的生活。電子書既可以拿在手持閱讀設備上瀏覽,也可以在計算機屏幕上閱讀。那麼傳播付費下載電子書是否侵權?版權侵權購買書籍僅僅是取得書籍的所有權,未與著作權人形成合意並且明確授權或者依據著作權人單方意思許可或者轉讓權利的,並不意味著附著在書籍載體上的著作權也一並概括或者具體的轉移。假設在沒有《著作權法》第22條對於合理使用的規定,那麼將書籍電子版復制若干並利用信息網路傳播的行為可能觸犯作者的信息網路傳播權與復制權。信息網路傳播權,根據著作權法第10條第1款第(12)項的規定,是指:以有線或者無線方式向公眾提供作品,使公眾可以在其個人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獲得作品的權利。復制權,根據第10條第1款第(5)項的規定,是指:以印刷、復印、拓印、錄音、錄像、翻錄、翻拍等方式將作品製作一份或者多份的權利。電子書籍因其載體的特殊性,於沒有版權保護措施的狀況下,致使復制書籍內容在網路時代變得更加便利。並且一旦復製成本下降,則導致著作權人包括發行在內的經濟利益極易遭受不同程度的損害。因此作為對著作權利人的救濟,法律明文規定,權利人未許可他人復制或者轉讓復制權且不具有合理使用的情形下的,任何人不得實施針對其作品的復制行為。另外,著作權法第22條第1款第(1)項的規定:在下列情況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但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並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權利:(一)為個人學習、研究或者欣賞,使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二)個人不同於私人,前者是指行為人自己使用作品,而後者則指代他者,通過交互方式(信息網路傳播方式)傳播作品給公眾,囑咐其作品只作私人用途使用,屬於所謂的私人使用,但並非著作許可權制意義上的個人使用。想要了解更多內容,歡迎撥打八戒知識產權在線客服。八戒知識產權知識產權專註:商標、專利、版權、域名等知識產權業務方向。主營業務三大板塊:常規知識產權、涉外知識產權、知識產權交易。互聯網+知識產權行業的黑馬型企業。

❷ 網路傳播與版權法

沒錯。是侵權的。國家前日不是清理網路視頻網站,發放牌照么。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網路傳播侵權問題。還有音樂公司狀告網路、雅虎音樂侵權案。但網路傳播的性質就是以復制和共享為基礎,而且現在有版權的公司還沒辦法控制。網路侵權執法非常困難,這也是業內的一個關注領域。雖然現在還沒有什麼好的解決辦法。

❸ 數字版權,電子版權,無線版權分別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區別哈

版權的保護對象是作品。作品本身無形,為了傳播,必須固定、存儲,目前階段,按作品的固定(存儲)形式來分類:
1.紙質形式。如圖書、期刊、報紙上的作品
2.模擬形式。將作品通過電磁轉換以模擬信號的形式存儲在磁帶、膠片等載體上。這種方式主要適用於音樂作品、電影作品。
3.數字形式。將作品進行數字化編碼以後以數字形式(0和1)存儲於硬碟、光碟、優盤等載體上。也可以稱為電子形式。適合於文字、音樂、電影等各種作品。

數字版權(電子版權)並不是法律概念,從人們使用的習慣來看,應該是指對數字化以後的作品擁有的版權。在著作權法上與此相對應的權利主要是信息網路傳播權。因為以數字形式固定的作品主要通過信息網路進行傳播。(但嚴格說,數字化後的作品也可以不通過網路進行傳播,比如通過光碟的出售。這里對應的權利是發行權)

無線版權同樣不是法律概念。不要望文生義的以為無線版權是指廣播權。廣播權作為版權中的一項權利早就存在,但無線版權是這兩年才開始使用的概念。它是指將作品數字化以後向手機用戶傳播的權利。從法律上講,對應的權利仍然是信息網路傳播權。

綜上,數字版權、電子版權同義,是指將作品數字化以後進行傳播的權利。無線版權則是指將作品數字化以後向手機用戶進行傳播的權利。後者范圍窄與前者。如果你寫了一篇小說,你同意某網站登載該小說供網民瀏覽,這就許可他行使數字版權。如果你同意該網站將小說製作成適合手機閱讀的電子書供手機用戶下載閱讀,這是許可他行使無線版權。但從法律上講,都是許可他行使你對作品的信息網路傳播權。

附:版權中的具體權利如下
發表權;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
復制權
發行權;廣播權;放映權;信息網路傳播權
演繹權(改編 翻譯 等)
表演權

❹ 電子書如何進行版權保護

電子書如何進行版權保護?在信息化時代的今天,手機上網已經被全民普及。因為方便快捷,人們開始在軟體或手機上閱讀電子書,很多作者也推出了自己的電子書。但是電子書要怎麼樣才能確保版權呢?電子書如何進行版權保護?出版社做版權銷售傳統上以紙書為主,間或搞一些圖書的影視劇本改編和其他形式的授權。如今數字出版風起雲涌,電子書的授權被提到議事日程,不僅中國是這樣,其他國家,特別是歐美一些國家也是如此。出版社向海外出售電子書版權通常通過如下幾個渠道:其一,出版社直接向國外技術服務商提供授權,由其根據授權條件發布在相關載體上。這個方式最為普遍。有一本英漢拼音詞典,多年前授權給美國一家電子公司用於網路下載。後來通過協商,雙方又訂立合同,將該書用於更多載體中,其中包括安卓系統手機軟體模塊。這本書已經授權多年,經濟效益相當可觀。國內這種經營電子書的電子公司也不少,我就經常收到這樣的信息,我有一些作者朋友也經常收到這類詢價。其二,通過圖書版權代理公司向海外出版商出售版權。這一點與紙書授權沒有區別。不過,電子書版權的授權常常與紙書授權分開進行。這是因為市場需要預熱,也需要培養。等相關市場成熟且有讀者需要時,電子書才有授權的可能。有一本書《對話:中國模式》。先授權紙書版權給韓國出版社,韓文版紙書出版後,市場歡迎並需要電子書,代理紙書版權的韓國代理公司才與出版社接洽,購買該書的電子書版權。其三,現在出現了一批電子書代理公司,美國、中國有,其他國家和地區有沒有就不得而知。這些公司實力如何有待了解,因為我與他們的合作很少。他們與出版社聯系,將他們認為合適的書放在他們選中的書目中,然後跟出版社訂立一個批量版權購買協議,比如四五十本書一起購買。訂立這樣一個協議,一下子可以賣掉很多電子書的版權,數字看上去很美麗。不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電子書市場還處在圈地階段,這個階段將作品的版權授給海內外電子公司風險不小,因為此時此刻成熟公司少,有經驗有品牌的更少。授權之前仔細考察很有必要,以免雞飛蛋打。電子書版權保護有什麼法律規定電子書版權保護,適用的法律依據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細則》 《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 《信息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著作權集體管理條例》等。關於電子書如何進行版權保護?這一問題我們就給大家解答到這里了,如果有更多關於版權保護的問題,大家可以繼續關注八戒知識產權,或電話聯系我們。

❺ 網路傳播與版權法

在沒有得到版權人許可是屬於侵權.
土豆和優酷是是個網路平台,他們不屬於侵權的主題,權利人如果發現自己的作品未經許可就在網路傳播可以要求土豆他們將其刪除.

❻ 傳播付費下載的電子書是否構成侵權

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一個嶄新的概念電子書逐漸走進人們的生活。電子書既可以拿在手持閱讀設備上瀏覽,也可以在計算機屏幕上閱讀。大部分電子書是需要付費下載的,那麼傳播付費下載的電子書是否構成侵權呢?傳播付費下載的電子書是否構成侵權?購買書籍僅僅是取得書籍的所有權,未與著作權人形成合意並且明確授權或者依據著作權人單方意思許可或者轉讓權利的,並不意味著附著在書籍載體上的著作權也一並概括或者具體的轉移。假設在沒有《著作權法》第22條對於合理使用的規定,那麼將書籍電子版復制若干並利用信息網路傳播的行為可能觸犯作者的信息網路傳播權與復制權。信息網路傳播權,根據著作權法第10條第1款第(12)項的規定,是指:以有線或者無線方式向公眾提供作品,使公眾可以在其個人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獲得作品的權利 。而復制權,根據第10條第1款第(5)項的規定,是指:以印刷、復印、拓印、錄音、錄像、翻錄、翻拍等方式將作品製作一份或者多份的權利電子書籍因其載體的特殊性,於沒有版權保護措施的狀況下,致使復制書籍內容在網路時代變得更加便利。並且一旦復製成本下降,則導致著作權人包括發行在內的經濟利益極易遭受不同程度的損害。因此作為對著作權利人的救濟,法律明文規定,權利人未許可他人復制或者轉讓復制權且不具有合理使用的情形下的,任何人不得實施針對其作品的復制行為。同理,讀者或者電子書籍的所有人,在前述情形下,也不得將作者作品通過網路上傳至伺服器、網路硬碟或者其他網路空間。否則著作權利人有權要強求停止侵權行為並請求賠償損失。但根據現行著作權法第22條第1款第(1)項的規定:在下列情況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但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並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權利:(一)為個人學習、研究或者欣賞,使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個人」不同於「私人」,前者是指行為人自己使用作品,而後者則指代「他者」,通過交互方式(信息網路傳播方式)傳播作品給公眾,囑咐其作品只作「私人用途」使用,屬於所謂的「私人使用」,但並非「著作許可權制」意義上的「個人使用」。一字之差大異其趣。從邏輯上言,唯有「復制」及「演繹」行為能滿足「個人使用」的「個人」要件,因為這些行為均可由行為人「個人」完成;而對「發行」、「出租」等廣義上的「公眾傳播權」的限制,均無「個人使用」條款的適用餘地。因此將作品通過互動式傳播給特定人,因為對象並非是「公眾」,所以並未侵犯「信息網路傳播權」,也就沒有探討是否滿足「個人使用」的必要了。換言之,只要作品在信息網路環境中只能被特定少數人獲得,則並沒有侵犯「信息網路傳播權」。關於傳播付費下載的電子書是否構成侵權?這一問題我們就給大家解答到這里了,如果有更多關於版權的問題,大家可以繼續關注八戒知識產權,或電話聯系我們。

❼ 2019電子書版權保護有什麼法律規定

信息全球化的今天,傳統閱讀方式已不再是人們閱讀方式的唯一選擇。很多人開始喜歡閱讀電子書,也開始關心電子書的版權問題。那麼對於2019電子書版權保護有什麼法律規定,我們國家有相關法律規定嗎?小編整理了以下內容為您解答疑惑,希望對您有所幫助。2019電子書版權保護有什麼法律規定電子書版權保護,適用的法律依據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細則》《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信息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著作權集體管理條例》等。著作權被侵權可採取的維權方式1、與侵權者協商,要求其停止損害行為以及賠償;2、申請版權行政管理機關進行調解;3、直接向法院起訴;4、書面合同中有仲裁條款,可申請仲裁機構仲裁。電子書版權保護存在的問題版權,在我國常把其看作是著作權,是知識產權的一種類型,是文學、藝術、科學作品的作者依法對其作品所享有的一種權利。對版權進行保護的目的是為了鼓勵智力創新以促進社會的發展。同樣,在電子書版權問題上,如果對此保護不力,那麼不僅使得版權所有人無法在電子書的傳播過程中受益,而且由於網路的快速傳播性,也會最終損害版權所有人從實體圖書出版業中所獲得的版權收益。這些損害的長期存在將嚴重挫傷作者的創作積極性,不利於社會文化的發展。因此,我國也應順應時代的潮流和現實的需要,及時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以保護電子書版權。隨著網路時代的到來,電子書的出現是一種必然,也隨之會出現一些新的權利。同紙質書的出版發行一樣,電子書要想在網路上傳播,傳播者應當遵循法律規范,事先一定要獲得電子書版權所有人的許可。電子書的網路傳播,是將紙質作品數字化並上傳至網路或者就是將本身就是數字化的作品上傳至網路,但鑒於網路技術的兩面性,對電子書版權的侵犯也是在這一過程中發生的。在現實生活中,對電子書版權的侵犯主要表現為通過網路的上傳、下載等。電子書是一種數字化作品,其內容是通過網路這一平台呈現給讀者的。而網路是開放的,開放的同時也就意味著權利易受侵犯。現實中,通過付費或者不付費,讀者或者網民很輕易的就能從網路上下載到電子書,並利用電子書的易復制性和易傳播性將其再次上傳到網路。通過這種無限制地復制和傳播,電子書版權所有人的權利受到了侵犯,而侵權人為侵權所付出的代價或者成本卻微小的可以忽略不計。另一方面,在我國還未全面實行網路實名制的情況下,侵權主體實難確定,這也為版權權利人的維權帶來了困難

❽ 作品的版權問題,是不是有電子版權和紙質版權什麼的

原創作者一定要保護自己的版權,在投稿或者網上發布之前最好申請一下版權保護,如果不內申請就有可能被人惡意容侵佔,到時候再證明是自己的就會比較麻煩了,好的作品有可能給作者帶來豐厚的利益的,如果讓別人無端佔有了,會給你造成損失的。
版權保護的重點是證明:什麼人在什麼時間擁有什麼作品,只要原創作者能提供這樣的證據就能保護自己的版權。現在每個地級城市基本上都有版權局,你可以通過版權局對你的作品進行版權登記證書的申請來保護自己的版權。不過通過版權局來申請版權登記證書一般要一個月到兩個月的時間,而且要交幾百塊錢的費用。
由聯合信任時間戳服務中心的《可信時間戳版權保護系統》,他能方便快捷的證明你是自己作品的版權人,便捷、高效、費用低。
現在申請,即時生效!!!

❾ 《傳播與版權》是省級期刊嗎

這個是可以在國家新聞總署是可以直接輸入期刊的名字就可以了

❿ 電子書怎麼確保版權

出版社做版權銷售傳統上以紙書為主,間或搞一些圖書的影視劇本改編和其他形式的授權。如今數字出版風起雲涌,電子書的授權被提到議事日程,不僅中國是這樣,其他國家,特別是歐美一些國家也是如此。出版社向海外出售電子書版權通常通過如下幾個渠道:

其一,出版社直接向國外技術服務商提供授權,由其根據授權條件發布在相關載體上。這個方式最為普遍。有一本英漢拼音詞典,多年前授權給美國一家電子公司用於網路下載。後來通過協商,雙方又訂立合同,將該書用於更多載體中,其中包括安卓系統手機軟體模塊。這本書已經授權多年,經濟效益相當可觀。國內這種經營電子書的電子公司也不少,我就經常收到這樣的信息,我有一些作者朋友也經常收到這類詢價。

其二,通過圖書版權代理公司向海外出版商出售版權。這一點與紙書授權沒有區別。不過,電子書版權的授權常常與紙書授權分開進行。這是因為市場需要預熱,也需要培養。等相關市場成熟且有讀者需要時,電子書才有授權的可能。有一本書《對話:中國模式》。先授權紙書版權給韓國出版社,韓文版紙書出版後,市場歡迎並需要電子書,代理紙書版權的韓國代理公司才與出版社接洽,購買該書的電子書版權。

其三,現在出現了一批電子書代理公司,美國、中國有,其他國家和地區有沒有就不得而知。這些公司實力如何有待了解,因為我與他們的合作很少。他們與出版社聯系,將他們認為合適的書放在他們選中的書目中,然後跟出版社訂立一個批量版權購買協議,比如四五十本書一起購買。訂立這樣一個協議,一下子可以賣掉很多電子書的版權,數字看上去很美麗。不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電子書市場還處在「圈地」階段,這個階段將作品的版權授給海內外電子公司風險不小,因為此時此刻成熟公司少,有經驗有品牌的更少。授權之前仔細考察很有必要,以免雞飛蛋打。

有關報酬的問題就比較復雜了。先講一下國內的情況。授權國內電子公司出版、銷售電子書收益還不多。去年我看到一則報道說,國內電子書的售價相當於紙書的百分之二十五,如果一本紙書是二十元,如果是出版社與電子書製作銷售公司四六分成,如果是出版社與著作權人是五五分成,著作權人能獲得多少收益一目瞭然。我就聽說國內不少作者對授權電子公司出版、銷售電子書疑慮頗深。美國等國家的電子書出版、銷售情況似乎好一些,其電子書與紙書的定價之比也比我們國家高,有的甚至達到百分之七十五。如果要提高收益的比率,那就請自己製作電子書,然後交給國內外經銷商經銷。這相當於成書出口,只不過是紙介質換成了數字介質。

授權海外出版電子書,出版社內部的協調機制需要相應變化。如果是僅僅授權他人使用電子書權利,版權部門便可操作,因為翻譯、製作都是由外方承擔;如果是授權海外使用中文版權利,如果海外權利購買方需要原版存儲文件或者其他技術服務,就需要版權部門與相關編輯、數字出版部門協調。獲得的收益除了付給著作權人的那部分,余者全部歸出版社。至於出版社這部分收益如何分配,不同出版社有不同的規矩。據我了解,多數是歸出版社所有,如果成果突出,對相關人員予以獎勵。

經常有人問電子書授權給海外出版商以後如何監控銷售與收益問題,這非常難以回答。以前給海外出版社授權紙本書就存在這個問題,因而授權合同中經常有允許核查的條款。電子時代這個問題似乎好解決了,可以通過程序管理相關信息。問題是,任何機器都人操作的,也都是可以改變的。只要交易雙方都信守游戲規則,就無需監控;交易雙方沒有誠信,彼此互不信任,即便搞出世界上最復雜的監控程序,也是無濟於事的。交易的根本前提是相互信任。有人問可否搞出第三方監控機制,這似乎沒有可操作性。

電子書的海外授權除了授權標的與以往不同之外,合同也大不一樣。這裡面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特別是與電子信息傳播相關的新技術、新概念、新術語。去年我就碰到兩家美國公司,一家希望購買圖書版權,另一家打算批發電子書給美國和英國圖書館。由於他們提供的合同是英文版且其中涉及很多信息網路傳播的特定概念和術語,我一時搞不懂,更不知道如何把握。我就請對方將合同草案翻譯成中文,一個說沒有這種人員,另一個倒是翻譯出來了,意思也看懂了,可是依然沒有把握。當然國內出版社也有跟這兩家合作的,直接訂立了英文版合同。也許這些出版社有這種通曉中美法律、中美出版行業、中美信息網路技術概念和術語的人,有這個把握,我實話實說沒有這個水平,這兩個生意沒做成——因為我絕對不簽看不懂沒把握的合同。所以擁有懂英文、出版、版權、信息技術和法律是電子書版權銷售的一個重要條件。

除此之外,還有兩個問題需要引起特別重視。一個是電子書的授權使用載體、手段或者場合需要嚴格的界定,僅僅一個「信息網路傳播權」是不可以的。實際上我們購買國外圖書的電子書版權也是受這個限制的,權利界定明確,合同才容易操作,也便於了解收益是否正常。另一個是原書的檔案管理,尤其是電子文檔的管理。美國一家電子公司對一本中文學習字典有興趣,可惜授權方找不到電子檔案。正好有新加坡一家出版公司對該書的新加坡紙版感興趣,這本書才請人重新錄入,一千七百多頁的字典錄入不僅耗時多而且費力大,光是校訂就找了好幾個人,做了好長時間。管好電子書稿等與書有關的檔案不僅有利於版權輸出,還對圖書的宣傳有極大好處。我就發現有出版社請我推廣紙書和電子書版權,結果信息不全,索要多次,依然如此。對方告訴我,他們就知道這些,更多的信息不了解。我猜想出書的時候肯定弄全了,只是後來沒有整理,更沒有歸檔管理。檔案管理是版權輸出的重要前提。

(原載二〇一四年六月二十日《中國出版傳媒商報》)

閱讀全文

與電子版傳播與版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
公共基本衛生服務結核項目試題 瀏覽:896
寶雞市工商局電話號碼 瀏覽: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督導工作方案 瀏覽: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