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互聯網音頻版權保護技術發展趨勢

互聯網音頻版權保護技術發展趨勢

發布時間:2021-08-21 23:49:21

① 音視頻技術發展

音視頻技術的發展會越來越往雲服務發展,未來音視頻直播雲服務可能有兩個趨勢:
1)公共事業服務化:未來會更加趨向於接受由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情,音視頻直播雲服務會成為像自來水一樣廣泛而且中立的公共事業服務,就像今天的基礎雲服務一樣,誰都可以很便利很放心地使用,沒有人擔心安全性,也沒有必要重復發明輪子。

2)成為互聯網主流互動方式: 音視頻的流量占網路流量的比例越來越大,VR/AR音視頻的信息量還會有數倍的提升,可以預測音視頻通訊成為網路流量的主要貢獻者。從用戶的角度來說,要能聽見看見,音視頻互動是最直觀最自然的互動方式。從商業的角度來說,網路運營商,基礎雲商還有CDN網路,都會特別喜歡這個趨勢,畢竟音視頻的流量比文本的流量大的多,流量多起來了,就意味著更大規模的基建,更大規模的收入流水。因此,網路運營商、基礎雲商、CDN網路和音視頻直播雲服務商都會把音視頻技術作為標配能力。畢竟,控制主要流量的來源,就控制了未來發展的命脈。
當我們在展望未來,未來已經變成了現在。要能聽見看見,這個自然而簡單的需求,會讓音視頻直播雲服務在未來跟隨著智能終端深入到互聯網生活的每一個環節中去,深刻地改變人們互動溝通的方式。

② 求,關於音頻技術發展方向方面的論文資料

音頻定義

1.Audio,指人說話的聲音頻率,通常指300Hz-3400Hz的頻帶。
2.指存儲聲音內容的文件。
3.在某些方面能指作為波濾的振動。

音頻這個專業術語,人類能夠聽到的所有聲音都稱之為音頻,它可能包括噪音、 聲音被錄制下來以後,無論是說話聲、歌聲、樂器都可以通過數字音樂軟體處理。把它製作成CD,這時候所有的聲音沒有改變,因為CD本來就是音頻文件的一種類型。而音頻只是儲存在計算機里的聲音。 演講和音樂,如果有計算機加上相應的音頻卡 -- 就是我們經常說的音效卡,我們可以把所有的聲音錄制下來,聲音的聲學特性,音的高低都可以用計算機硬碟文件的方式儲存下來。反過來,我們也可以把儲存下來的音頻文件通過一定的音頻程序播放,還原以前錄下的聲音。

解讀音頻屬性

大家都承認現在是一個數碼時代,為了追求優良的音質很多人不懈地努力。隨著數碼時代的來臨,誰都承認數碼音頻比模擬信號優越。什麼是模擬信號?其實任何我們可以聽見的聲音經過音頻線或話筒的傳輸都是一系列的模擬信號。模擬信號是我們可以聽見的。而數字信號就是用一堆數字記號來記錄聲音,而不是用物理手段來保存信號。(用普通磁帶錄音就是一種物理方式)數字信號我們實際上是聽不到的。

這樣我們可以簡略地比較一下模擬時代的錄音製作與數碼時代的區別:模擬時代是把原始信號以物理方式錄制到磁帶上(當然在錄音棚里完成了),然後加工,剪接,修改,最後錄制到磁帶,LP等廣大聽眾可以欣賞的載體上。這一系列過程全是模擬的,每一步都要損失一些信號,到了聽眾手裡自然是差了好遠,更不用說什麼HI-FI了。數碼時代是第一步就把原始信號錄成數碼音頻資料,然後用硬體或軟體進行加工處理,這個過程相比模擬方法有無比的優越性,因為它幾乎不會有任何損耗。對於機器來說只是處理一下數字而已,當然丟碼的可能性也有,但只要操作合理就不會發生。最後把這堆數字信號傳輸給數字記錄設備如CD等,損耗自然小很多了!

如果我們注意一下身邊的CD片就會看到很多CD都有如:ADD,AAD,DDD等標記。三個字母各代表該片在錄音,編輯,成品三個過程中所使用的方法是模擬(Analog)的還是數字(Digital)的。當然A代表模擬,D代表數字。AAD就說明其錄音和編輯是用模擬方式的,而最後灌片是用數字方式的,這類唱片多是將過去錄制的音樂轉成CD片而不做任何修改。ADD則是有一個修改過程,許多古典音樂大師的演奏或指揮多錄制於模擬時代,我們現在聽到的CD是經過修改後罐錄的,很多這類唱片都有標記ADD。而DDD的唱片必然是較現代的錄音品。自然,CD片必然以D結尾,而磁帶可以姑且認為是AAA,雖然好像並沒有這種說法。

所以說,數碼音頻是我們保存聲音信號,傳輸聲音信號的一種方式,它的特點是信號不容易損失。而模擬信號是我們最後可以聽到的東西。不過模擬信號的修改簡直是一場災難,損失太大了。有此僻好的格倫•古爾德若活到現在也會瞠目結舌的。而數碼音頻復制100遍也不會有損耗,不信大家COPY一個WAVE文件試試?

數碼錄音最關鍵一步就是要把模擬信號轉換為數碼信號。就電腦而言是把模擬聲音信號錄製成為Wave文件,這個工作Windows自帶的錄音機也可以做到,但是它的功能十分有限,不能滿足我們的需求,所以我們用其他專業音頻軟體代替,如Sound Forge等。錄制出來的文件就是Wave文件,描述Wave文件主要有兩個指標,一個是采樣精度,另一個是比特率。這是數字音頻製作中十分重要的兩個概念,下面就來看一下吧。

什麼是采樣精度?因為Wave是數碼信號,它是用一堆數字來描述原來的模擬信號,所以它要對原來的模擬信號進行分析,我們知道所有的聲音都有其波形,數碼信號就是在原有的模擬信號波形上每隔一段時間進行一次「取點」,賦予每一個點以一個數值,這就是「采樣」,然後把所有的「點」連起來就可以描述模擬信號了,很明顯,在一定時間內取的點越多,描述出來的波形就越精確,這個尺度我們就稱為「采樣精度」。我們最常用的采樣精度是44.1kHz/s。它的意思是每秒取樣44100次,之所以使用這個數值是因為經過了反復實驗,人們發現這個采樣精度最合適,低於這個值就會有較明顯的損失,而高於這個值人的耳朵已經很難分辨,而且增大了數字音頻所佔用的空間。一般為了達到「萬分精確」,我們還會使用48k甚至96k的采樣精度,實際上,96k采樣精度和44.1k采樣精度的區別絕對不會象44.1k和22k那樣區別如此之大,我們所使用的CD的采樣標准就是44.1k,目前44.1k還是一個最通行的標准,有些人認為96k將是未來錄音界的趨勢。采樣精度提高應該是一件好事,可有時我也想,我們真的能聽出96k采樣精度製作的音樂與44.1k采樣精度製作的音樂的區別嗎?普通老百姓家裡的音響能放出他們的區別嗎?

比特率是大家常聽說的一個名詞,數碼錄音一般使用16比特,20比特,24比特製作音樂,什麼是「比特」?我們知道聲音有輕有響,影響輕響的物理要素是振幅,作為數碼錄音,必須也要能精確表示樂曲的輕響,所以一定要對波形的振幅有一個精確的描述,「比特」就是這樣一個單位,16比特就是指把波形的振幅劃為216即65536個等級,根據模擬信號的輕響把它劃分到某個等級中去,就可以用數字來表示了。和采樣精度一樣,比特率越高,越能細致地反映樂曲的輕響變化。20比特就可以產生1048576個等級,表現交響樂這類動態十分大的音樂已經沒有什麼問題了。剛才提到了一個名詞「動態」,它其實指的是一首樂曲最響和最輕的對比能達到多少,我們也常說「動態范圍」,單位是dB,而動態范圍和我們錄音時採用的比特率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如果我們使用了一個很低的比特率,那麼我們就只有很少的等級可以用來描述音響的強弱,我們當然就不能聽到大幅度的強弱對比了。動態范圍和比特率的關系是;比特率每增加1比特,動態范圍就增加6dB。所以假如我們使用1比特錄音,那麼我們的動態范圍就只有6dB,這樣的音樂是不可能聽的。16比特時,動態范圍是96dB。這可以滿足一般的需求了。20比特時,動態范圍是120dB,對比再強烈的交響樂都可以應付自如了,表現音樂的強弱是綽綽有餘了。發燒級的錄音師還使用24比特,但是和采樣精度一樣,它不會比20比特有很明顯的變化,理論上24比特可以做到144 dB的動態范圍,但實際上是很難達到的,因為任何設備都不可避免會產生噪音,至少在現階段24比特很難達到其預期效果。

音頻格式

以下是常見音頻文件格式的特點。

要在計算機內播放或是處理音頻文件,也就是要對聲音文件進行數、模轉換,這個過程同樣由采樣和量化構成,人耳所能聽到的聲音,最低的頻率是從20Hz起一直到最高頻率20KHZ,20KHz以上人耳是聽不到的,因此音頻的最大帶寬是20KHZ,故而采樣速率需要介於40~50KHZ之間,而且對每個樣本需要更多的量化比特數。音頻數字化的標準是每個樣本16位-96dB的信噪比,採用線性脈沖編碼調制PCM,每一量化步長都具有相等的長度。在音頻文件的製作中,正是採用這一標准。

CD格式:天簌

當今世界上音質最好的音頻格式是什麼?當然是CD了。因此要講音頻格式,CD自然是打頭陣的先鋒。在大多數播放軟體的「打開文件類型」中,都可以看到*.cda格式,這就是CD音軌了。標准CD格式也就是44.1K的采樣頻率,速率88K/秒,16位量化位數,因為CD音軌可以說是近似無損的,因此它的聲音基本上是忠於原聲的,因此如果你如果是一個音響發燒友的話,CD是你的首選。它會讓你感受到天籟之音。CD光碟可以在CD唱機中播放,也能用電腦里的各種播放軟體來重放。一個CD音頻文件是一個*.cda文件,這只是一個索引信息,並不是真正的包含聲音信息,所以不論CD音樂的長短,在電腦上看到的「*.cda文件」都是44位元組長。注意:不能直接的復制CD格式的*.cda文件到硬碟上播放,需要使用象EAC這樣的抓音軌軟體把CD格式的文件轉換成WAV,這個轉換過程如果光碟驅動器質量過關而且EAC的參數設置得當的話,可以說是基本上無損抓音頻。推薦大家使用這種方法。

WAV:無損

是微軟公司開發的一種聲音文件格式,它符合 PIFFResource Interchange File Format 文件規范,用於保存WINDOWS平台的音頻信息資源,被WINDOWS平台及其應用程序所支持。「*.WAV」格式支持MSADPCM、CCITT A LAW等多種壓縮演算法,支持多種音頻位數、采樣頻率和聲道,標准格式的WAV文件和CD格式一樣,也是44.1K的采樣頻率,速率88K/秒,16位量化位數,看到了吧,WAV格式的聲音文件質量和CD相差無幾,也是目前PC機上廣為流行的聲音文件格式,幾乎所有的音頻編輯軟體都「認識」WAV格式。

這里順便提一下由蘋果公司開發的AIFF(Audio Interchange File Format)格式和為UNIX系統開發的AU格式,它們都和和WAV非常相像,在大多數的音頻編輯軟體中也都支持它們這幾種常見的音樂格式。

MP3:流行

MP3格式誕生於八十年代的德國,所謂的MP3也就是指的是MPEG標准中的音頻部分,也就是MPEG音頻層。根據壓縮質量和編碼處理的不同分為3層,分別對應「*.mp1"/「*.mp2」/「*.mp3」這3種聲音文件。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是:MPEG音頻文件的壓縮是一種有損壓縮,MPEG3音頻編碼具有10:1~12:1的高壓縮率,同時基本保持低音頻部分不失真,但是犧牲了聲音文件中12KHz到16KHz高音頻這部分的質量來換取文件的尺寸,相同長度的音樂文件,用*.mp3格式來儲存,一般只有*.wav文件的1/10,而音質要次於CD格式或WAV格式的聲音文件。由於其文件尺寸小,音質好;所以在它問世之初還沒有什麼別的音頻格式可以與之匹敵,因而為*.mp3格式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直到現在,這種格式還是風靡一時,作為主流音頻格式的地位難以被撼動。但是樹大招風,MP3音樂的版權問題也一直是找不到辦法解決,因為MP3沒有版權保護技術,說白了也就是誰都可以用。

MP3格式壓縮音樂的采樣頻率有很多種,可以用64Kbps或更低的采樣頻率節省空間,也可以用320Kbps的標准達到極高的音質。我們用裝有Fraunhofer IIS Mpeg Lyaer3的 MP3編碼器(現在效果最好的編碼器)MusicMatch Jukebox 6.0在128Kbps的頻率下編碼一首3分鍾的歌曲,得到2.82MB的MP3文件。採用預設的CBR(固定采樣頻率)技術可以以固定的頻率采樣一首歌曲,而VBR(可變采樣頻率)則可以在音樂「忙」的時候加大采樣的頻率獲取更高的音質,不過產生的MP3文件可能在某些播放器上無法播放。我們把VBR的級別設定成為與前面的CBR文件的音質基本一樣,生成的VBR MP3文件為2.9MB。

MIDI:作曲家最愛

經常玩音樂的人應該常聽到MIDI(Musical Instrument Digital Interface)這個詞,MIDI允許數字合成器和其他設備交換數據。MID文件格式由MIDI繼承而來。MID文件並不是一段錄制好的聲音,而是記錄聲音的信息,然後在告訴音效卡如何再現音樂的一組指令。這樣一個MIDI文件每存1分鍾的音樂只用大約5~10KB。今天,MID文件主要用於原始樂器作品,流行歌曲的業余表演,游戲音軌以及電子賀卡等。*.mid文件重放的效果完全依賴音效卡的檔次。*.mid格式的最大用處是在電腦作曲領域。*.mid文件可以用作曲軟體寫出,也可以通過音效卡的MIDI口把外接音序器演奏的樂曲輸入電腦里,製成*.mid文件。

WMA:最具實力

WMA (Windows Media Audio) 格式是來自於微軟的重量級選手,後台強硬,音質要強於MP3格式,更遠勝於RA格式,它和日本YAMAHA公司開發的VQF格式一樣,是以減少數據流量但保持音質的方法來達到比MP3壓縮率更高的目的,WMA的壓縮率一般都可以達到1:18左右,WMA的另一個優點是內容提供商可以通過DRM(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方案如Windows Media Rights Manager 7加入防拷貝保護。這種內置了版權保護技術可以限制播放時間和播放次數甚至於播放的機器等等,這對被盜版攪得焦頭亂額的音樂公司來說可是一個福音,另外WMA還支持音頻流(Stream)技術,適合在網路上在線播放,作為微軟搶占網路音樂的開路先鋒可以說是技術領先、風頭強勁,更方便的是不用象MP3那樣需要安裝額外的播放器,而Windows操作系統和Windows Media Player的無縫捆綁讓你只要安裝了windows操作系統就可以直接播放WMA音樂,新版本的Windows Media Player7.0更是增加了直接把CD光碟轉換為WMA聲音格式的功能,在新出品的操作系統Windows XP中,WMA是默認的編碼格式,大家知道Netscape的遭遇,現在「狼」又來了。WMA這種格式在錄制時可以對音質進行調節。同一格式,音質好的可與CD媲美,壓縮率較高的可用於網路廣播。雖然現在網路上還不是很流行,但是在微軟的大規模推廣下已經是得到了越來越多站點的承認和大力支持,在網路音樂領域中直逼*.mp3,在網路廣播方面,也正在瓜分Real打下的天下。因此,幾乎所有的音頻格式都感受到了WMA格式的壓力。

RealAudio:流動旋律

RealAudio主要適用於在網路上的在線音樂欣賞,現在大多數的用戶仍然在使用56Kbps或更低速率的Modem,所以典型的回放並非最好的音質。有的下載站點會提示你根據你的Modem速率選擇最佳的Real文件。現在real的的文件格式主要有這么幾種:有RA(RealAudio)、RM(RealMedia,RealAudio G2)、RMX(RealAudio Secured),還有更多。這些格式的特點是可以隨網路帶寬的不同而改變聲音的質量,在保證大多數人聽到流暢聲音的前提下,令帶寬較富裕的聽眾獲得較好的音質。

近來隨著網路帶寬的普遍改善,Real公司正推出用於網路廣播的、達到CD音質的格式。如果你的RealPlayer軟體不能處理這種格式,它就會提醒你下載一個免費的升級包。許多音樂網站如http://www.emusic.com 提供了歌曲的Real格式的試聽版本。現在最新的版本是RealPlayer 9.0。
VQF:無人問津

雅馬哈公司另一種格式是*.vqf,它的核心是減少數據流量但保持音質的方法來達到更高的壓縮比,可以說技術上也是很先進的,但是由於宣傳不力,這種格式難有用武之地。*.vqf可以用雅馬哈的播放器播放。同時雅馬哈也提供從*.wav文件轉換到*.vqf文件的軟體。 此文件缺少特點外加缺乏宣傳,現在幾乎已經宣布死刑了。

OGG:新生代音頻格式

ogg格式完全開源,完全免費, 和mp3不相上下的新格式。

前途無量

時下的MP3支持格式最常見的是MP3和WMA。MP3由於是有損壓縮,因此講求采樣率,一般是44.1KHZ。另外,還有比特率,即數據流,一般為8---320KBPS。在MP3編碼時,還看看它是否支持可變比特率(VBR),現在出的MP3機大部分都支持,這樣可以減小有效文件的體積。WMA則是微軟力推的一種音頻格式,相對來說要比MP3體積更小。

音頻處理

一、音頻媒體的數字化處理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特別是海量存儲設備和大容量內存在PC機上的實現,對音頻媒體進行數字化處理便成為可能。數字化處理的核心是對音頻信息的采樣,通過對採集到的樣本進行加工,達成各種效果,這是音頻媒體數字化處理的基本含義。

二、音頻媒體的基本處理

基本的音頻數字化處理包括以下幾種:

不同采樣率、頻率、通道數之間的變換和轉換。其中變換只是簡單地將其視為另一種格式,而轉換通過重采樣來進行,其中還可以根據需要採用插值演算法以補償失真。

針對音頻數據本身進行的各種變換,如淡入、淡出、音量調節等。

通過數字濾波演算法進行的變換,如高通、低通濾波器。

三、音頻媒體的三維化處理

長期以來,計算機的研究者們一直低估了聲音對人類在信息處理中的作用。當虛擬技術不斷發展之時,人們就不再滿足單調平面的聲音,而更催向於具有空間感的三維聲音效果。聽覺通道可以與視覺通道同時工作,所以聲音的三維化處理不僅可以表達出聲音的空間信息,而且與視覺信息的多通道的結合可以創造出極為逼真的虛擬空間,這在未來的多媒體系統中是極為重要的。這也是在媒體處理方面的重要措施。

人類感知聲源的位置的最基本的理論是雙工理論,這種理論基於兩種因素:兩耳間聲音的到達時間差和兩耳間聲音的強度差。時間差是由於距離的原因造成,當聲音從正面傳來,距離相等,所以沒有時間差,但若偏右三度則到達右耳的時間就要比左耳約少三十微秒,而正是這三十微秒,使得我們辨別出了聲源的位置。強度差是由於信號的衰減造成,信號的衰減是因為距離而自然產生的,或是因為人的頭部遮擋,使聲音衰減,產生了強度的差別,使得靠近聲源一側的耳朵聽到的聲音強度要大於另一耳。

基於雙工理論,同樣地,只要把一個普通的雙聲道音頻在兩個聲道之間進行相互混合,便可以使普通雙聲道聲音聽起來具有三維音場的效果。這涉及到以下有關音場的兩個概念:音場的寬度和深度。

音場的寬度利用時間差的原理完成,由於現在是對普通立體聲音頻進行擴展,所以音源的位置始終在音場的中間不變,這樣就簡化了我們的工作。要處理的就只有把兩個聲道的聲音進行適當的延時和強度減弱後相互混合。由於這樣的擴展是有局限性的,即延時不能太長,否則就會變為迴音。

音場的深度利用強度差的原理完成,具體的表現形式是回聲.音場越深,則迴音的延時就越長.所以在迴音的設置中應至少提供三個參數:迴音的衰減率、迴音的深度和迴音之間的延時。同時,還應該提供用於設置另一通道混進來的聲音深度的多少的選項。

③ 目前互聯網的技術發展現狀和趨勢如何

沙子都有IP地址 個人隱私面臨挑戰

中國下一代互聯網示範工程CNGI示範網路核心網日前在京通過專家驗收。它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純IPv6(互聯網協議第6版)互聯網,能以每秒10G的傳輸速率(相當於每秒傳送15個VCD光碟存儲的信息)連接全國20個主要城市的核心節點。專家預測,基於下一代互聯網的真正數字化時代即將來臨。

新一代互聯網是革命性的

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專家委員會主任、清華大學教授吳建平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在人類發展史上,火的使用是野人與文明人的分界線,下一代互聯網對我們的意義與影響,就如同火的使用。他介紹,與現在使用的互聯網相比,下一代互聯網有以下優勢:

更大:下一代互聯網將逐漸放棄現在使用的IPv4,啟用IPv6地址協議,幾乎可以給你家庭中的每一個物件分配自己的IP,讓數字化生活變成現實。

更快:是指傳輸速度及傳輸方式均有明顯改變,一是速度更快,是現在網速的1000倍。二是都是端到端的傳輸,效率更高。

更安全:將會有更嚴格的管理規范,身份識別與唯一IP地址捆綁,確保網路暢通的同時,保證了管理及安全,防黑客和病毒攻擊更有章可循。

更便捷:將實現真正的數字化生活。家庭中的每一個物件都將聯網。比如晚上回家後,你在磅秤上稱一稱自己的重量,然後准備打開冰箱吃東西,這時冰箱的門打不開了。原來磅秤與冰箱是聯網的,磅秤發現你體重超標後,就及時向冰箱傳達這個信息,於是冰箱向你發出警示,不許你吃東西。

目前只有中美有技術優勢

據介紹,下一代互聯網主要由美國等國家在1996年率先發起研究建設,其核心是互聯網協議和路由器。網路協議是指網路中(包括互聯網)傳遞、管理信息的一些規范。一台計算機只有在遵守網路協議的前提下,才能在網路上與其他計算機進行正常通信。目前使用的互聯網協議為IPv4,其地址為32位編碼,可提供的IP地址大約為40多億個,而且由美國掌握絕對控制權,全球面臨IP地址枯竭的危機。IPv6的地址是128位編碼,能產生2的128次方個IP地址,地址資源極端豐富。有人比喻,世界上的每一粒沙子都會有一個IP地址。

美國國防部IPv6進度時間表顯示:2002年至2004年形成標準的IPv6協議;2005年至2007年,IPv6和IPv4協議共同運行;2008年實現美國本土全面的IPv6計劃,IPv4協議同時退出。

參與新一代互聯網研究的清華大學信息網路工程研究中心教授介紹,新一代互聯網的核心技術主要是路由器。所謂「路由」,是指把數據從一個地方傳送到另一個地方的行為和動作,而路由器,正是執行這種行為動作的機器,是一種連接多個網路或網段的網路設備,它能將不同網路或網段之間的數據信息進行「翻譯」,以使它們能夠相互「讀懂」對方的數據,從而構成一個更大的網路。此前,這方面技術主要由美國掌握。但經過多年發展,我國目前已經掌握了包含IPv6核心路由器的技術,可以獨立建設自己的互聯網,而不再依賴外國。目前,具有這樣能力的國家,在全世界可能只有美國和中國。

新一代互聯網離我們有多遠

任何一項新技術都不會完美,有業內專家對新一代互聯網技術表達了不同觀點。首先,推行IPv6意味著連接互聯網的硬體設備都必須更換,這將是一個周期長、投資大的項目,增加運營成本。

其次,IPv6利用海量地址優勢實現端到端優勢,但安全性問題,特別是個人隱私安全將面臨挑戰。

再者,還沒有更好的商業模式以適應新一代互聯網的發展,這將影響對新一代互聯網投入的熱情。

最後,IPv6不是一個技術,而是一個協議版本,因為互聯網的復雜性,其更替過程是復雜的,是一個遷移過程,不是簡單切換。目前世界下一代互聯網都是雙棧模式(IPv4/IPv6),估計2—4年內應該可以逐漸變成以IPv6為主的互聯網,但IPv4徹底退出可能需要十幾年甚至更長時間。

中國的新一代網路正在建設,第一個全國性的下一代互聯網於2004年12月建成開通,這個網路可連接全國20個城市的100多所高校和科研單位,主幹網傳輸速度可以達到每秒10G位元組,也就是說理論上一部DVD電影可以在4秒內傳輸完成。不過,運營商目前還不能提供這種接入服務,普通用戶要使用新一代互聯網服務還需要等待一段時間。(作者:李平)

④ 網路版權的保護措施有哪些網路版權的保護措施知多少

網路版權的保護措施有哪些?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越來越多人選擇在網路上發表文章著作,這就產生了網路版權的保護措施問題,那麼網路版權的保護措施有哪些呢?對於網路版權的保護措施你又知道多少了?接下來就跟隨我們一起來了解了解吧。網路版權的保護措施知多少網路版權的保護措施:1、技術措施技術是網路著作權保護的關鍵。網路作品的權利保護源於技術,發展於技術,也受制於技術。數據技術所產生的利潤空間和驅動力使得網路作品的非法復制與盜用有了經濟學的合理性。充分發揮技術措施的保護功能,首要的是加快技術創新並予以發展性應用。用技術來控制網路作品的使用與傳播成為數字領域中維護著作權人合法權益的有效途徑。通過開發防火牆技術、信息加密技術、水印載入技術、CA認證技術等,有效地阻止、限制或禁止不正當接觸或復制網路作品的行為,保護著作權人的權益和網路文獻信息安全。2、法律手段法律是著作權保護的核心。通過法律手段來加強網路版權的保護,一方面,要強化法律意識,完善網路信息的法律體系。既要對現有著作權法等進行修改完善,又要制定新的法律來規范作品網上傳輸行為;既可以通過對傳統著作權保護作出網路視角的解釋和延伸,又可以進行互聯網作品保護的專門立法。我國先後出台了《計算機信息網路國際互聯網管理暫行規定》、《關於製作數字化製品的著作權規定》,修改了著作權法,最高人民法院也作出了相應的司法解釋,為網路的正常運行和網路作品的保護提供了法律依據。另一方面,要加強網路執法,提升法律地位,維護法律權威。加強對網路傳播和經營活動中侵權行為的打擊力度,採取審查准人制度,實施跟蹤監督,制止侵權行為的發生。同時,要依法規范網路主體的責、權、利,確保涉網各方的利益平衡與作品的合理使用。在網路空間中,作品權利人、網路服務商、傳統媒體、網路用戶都是網路主體。正如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一樣,有權利的人也容易濫用權利。著作權人要求擁有作品的絕對專有權,而權利的相對性又不能容許它無限擴大。法律在保護著作權人對其作品享有正當的財產權利及其基於這種權利帶來的財產性利益的同時,也要為權利的行使設置邊界,為權利人的行為劃定籬笆,調節網路主體之間的利益矛盾,保證網路作品得到合理使用。

⑤ 網路著作權保護的關鍵和核心分別是什麼

網路著作權保護的關鍵和核心分別是什麼?著作權的保護主要包括著作權的基本原則、著作權的主體保護、著作權保護的客體、著作權保護的內容、著作權保護的期限以及侵權的相關法律責任。那麼網路著作權保護的關鍵和核心分別是什麼?網路著作權保護的關鍵和核心網路著作權保護的關鍵和核心分別是什麼?其一、技術措施技術是網路著作權保護的關鍵。網路作品的權利保護源於技術,發展於技術,也受制於技術。數據技術所產生的利潤空間和驅動力使得網路作品的非法復制與盜用有了經濟學的合理性。充分發揮技術措施的保護功能,首要的是加快技術創新並予以發展性應用。用技術來控制網路作品的使用與傳播成為數字領域中維護著作權人合法權益的有效途徑。通過開發防火牆技術、信息加密技術、水印載入技術、ca認證技術等,有效地阻止、限制或禁止不正當接觸或復制網路作品的行為,保護著作權人的權益和網路文獻信息安全。其二、法律手段法律是著作權保護的核心。通過法律手段來加強網路著作權保護,一方面,要強化法律意識,完善網路信息的法律體系。既要對現有著作權法等進行修改完善,又要制定新的法律來規范作品網上傳輸行為;既可以通過對傳統著作權保護作出網路視角的解釋和延伸,又可以進行互聯網作品保護的專門立法。另一方面,要加強網路執法,提升法律地位,維護法律權威。加強對網路傳播和經營活動中侵權行為的打擊力度,採取審查准人制度,實施跟蹤監督,制止侵權行為的發生。同時,要依法規范網路主體的責、權、利,確保涉網各方的利益平衡與作品的合理使用。在網路空間中,作品權利人、網路服務商、傳統媒體、網路用戶都是網路主體。正如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一樣,有權利的人也容易濫用權利。著作權人要求擁有作品的絕對專有權,而權利的相對性又不能容許它無限擴大。法律在保護著作權人對其作品享有正當的財產權利及其基於這種權利帶來的財產性利益的同時,也要為權利的行使設置邊界,為權利人的行為劃定籬笆,調節網路主體之間的利益矛盾,保證網路作品得到合理使用。網路著作權保護的關鍵和核心分別是什麼?想要了解更多內容,歡迎撥打八戒知識產權在線客服。八戒知識產權知識產權專註:商標、專利、版權、域名等知識產權業務方向。主營業務三大板塊:常規知識產權、涉外知識產權、知識產權交易。互聯網+知識產權行業的黑馬型企業。

⑥ 互聯網版權保護包括了哪些方式

在如今這個互聯網高速發展的社會,網路上的資源大多具有開放性和共享性,這也使得互聯網版權保護難度大大的增加。但我們也不能因為難度大就不保護自己的版權了,那麼互聯網版權保護包括了哪些方式?互聯網版權保護包括了哪些方式?互聯網版權保護包括了哪些方式?一、技術措施技術是網路著作權保護的關鍵。網路作品的權利保護源於技術,發展於技術,也受制於技術。數據技術所產生的利潤空間和驅動力使得網路作品的非法復制與盜用有了經濟學的合理性。充分發揮技術措施的保護功能,首要的是加快技術創新並予以發展性應用。用技術來控制網路作品的使用與傳播成為數字領域中維護著作權人合法權益的有效途徑。通過開發防火牆技術、信息加密技術、水印載入技術、ca認證技術等,有效地阻止、限制或禁止不正當接觸或復制網路作品的行為,保護著作權人的權益和網路文獻信息安全。二、法律手段法律是著作權保護的核心。通過法律手段來加強網路著作權保護,一方面,要強化法律意識,完善網路信息的法律體系。既要對現有著作權法等進行修改完善,又要制定新的法律來規范作品網上傳輸行為;既可以通過對傳統著作權保護作出網路視角的解釋和延伸,又可以進行互聯網作品保護的專門立法。另一方面,要加強網路執法,提升法律地位,維護法律權威。加強對網路傳播和經營活動中侵權行為的打擊力度,採取審查准人制度,實施跟蹤監督,制止侵權行為的發生。法律在保護著作權人對其作品享有正當的財產權利及其基於這種權利帶來的財產性利益的同時,也要為權利的行使設置邊界,為權利人的行為劃定籬笆,調節網路主體之間的利益矛盾,保證網路作品得到合理使用。三、道德調控網路是自由與責任相統一的新領域。法律的共性不能完全涵蓋網路著作權保護中的特殊性,技術的受動本質要求人類對其予以理性的應用,道德作為人類一種主體的自律機制,能克服技術與法律的弊端與不足,時刻約束和監督網路主體的行為。最後,完善網路道德原則。1、堅持誠實信用原則。網路作品使用中產生的道德危機要求網路各方彼此相互尊重,恪守網路誠信。2、堅持公平正義原則。明確著作權人和社會公眾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在信息共享和信息獨有之間尋找一個度的考量。3、堅持主體性原則。網路不同於現實生活環境,其道德約束力完全來自於主體具有的道德意識和判斷,不單是要求網路主體對自己的行為具有選擇權和決定權,更重要的是要承擔相應的行為責任。

⑦ 網路技術的普及和發展對版權保護有何影響

隨著我國互聯網的普及應用和迅速發展,與網路有關的著作權糾紛逐漸增多,由於版網權絡在技術上、管理上的特點,使傳統法律在網路環境下的適用性受到了制約,新技術革命對傳統法律提出了挑戰。與網路有關的著作權案件屬於新類型案件,沒有先例可參考,又多涉及社會知名作家和跨國大公司,案件的處理結果不僅將在司法上確立網上保護著作權的基本原則,也將給中國互聯網的發展前帶來較大影響。在網路著作權糾紛中,多為因未經許可在互聯網上傳播他人作品導致的侵權糾紛,以著作權人狀告網路公司侵權居多。網路著作權案件中對網路服務商的侵權責任通常有如下認定:網路服務商通過網路直接實施侵犯他人著作權行為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網路服務商通過網路幫助、教唆用戶實施侵權行為的,應當作為著作權共同侵權人承擔連帶民事責任。將作品上載到互聯網上的行為是著作法規定的使用方式,未經許可將他人作品在互聯網上傳播的行為構成侵權。因此,在互聯網上使用作品,應當取得著作權人的許可,並支付報酬。筆者認為,參照國內現有的法律、法規,通過現行的司法程序採用訴訟手段追究網路商的侵權責任是完全可行的。

⑧ 當今互聯網發展趨勢

深連接:從互聯網到物聯網 連接一切
王小川認為,深連接是未來互聯網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在他看來,互聯網的連接是一個由淺到深的漸變過程,是從線上到線下,從連接信息、人、商品,到連接衣食住行。總而言之就是從互聯網到物聯網,連接一切。
他舉例說,門戶時代各家互聯網公司做的是信息共享,後來門戶發展成媒體,之後產生搜索,這都是把人和信息進行連接;2014年,進入O2O元年,連接深入到線下的真實世界;目前,感測技術的進步,可以採集物理世界的真實數據,推動了物聯網的發展,讓連接一切成為可能。
大開放:封閉與創新是硬幣兩面 開放資本刺激創新
在闡釋開放價值之前,王小川首先提出一個與眾不同的觀點:封閉也能促進創新。
在他看來,封閉和創新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封閉會促發創新。而當一個公司內部創新力不足時,又需要走向開放。他以美國四大老牌電腦廠商為例,說明在PC創新時代,這四家公司都是生產各自的CPU、操作系統、顯示系統和存儲硬碟等,在1980年代達到了各自的巔峰。當下的例子則是蘋果,相較於安卓系統,封閉讓它更快地把新技術推向市場,比如指紋、3DTOUCH技術等。
而當公司內部創新不足時,又需要走向開放提升效率。因此,PC行業走到末期後,美國四大老牌PC商要麼倒閉、要麼轉型。整個PC產業走向了橫向產業結構,比如英特爾生產CPU,微軟製作操作系統,PhotoShop做操作系統里的軟體。
在當今中國互聯網發展態勢下,開放更多體現在資本結構方面。他總結出當前四種資本運作模式:第一種是合並,企業在相互競爭到一定程度後,通過合並追求更高的效率;第二種是「阿里模式」,從投資走向全資收購進行新的整合;第三種是騰訊模式,把對長遠發展有關鍵作用的業務交給合作夥伴,不控股,讓企業創始人主導以保持企業活力;第四種則是自己建立生態系統。
而他比較認可騰訊的模式,以小股份的方式參與,互相信任和配合,讓原有的企業保持活力。從搜狗自身布局來看,也踐行了王小川的這一觀點。比如,11月初搜狗戰略投資知乎,在資本和產品層面進行了深度合作,一方面搜狗獲取了知乎的獨家優質內容,提升了搜索差異化競爭實力,一方面知乎在搜狗技術的支持下,帶來更好的用戶體驗。
黑科技:手機時代微信無法顛覆 巨變取決於新科技發展
王小川所言的「黑科技」,是指未來的互聯網新科技。他談及當下手機時代,微信的地位是不可顛覆的,就如PC時代很難顛覆QQ。巨變只能是來自新科技的發展。他認為有三個方向:第一是智能穿戴設備的連接;二是人機交互;三是機器智能。
在解釋穿戴設備連接時,他提到第一代的設備是PC機,然後走向手機,現在可以連接電視機、冰箱等,又以搜狗兒童智能手錶糖貓為例,說明兒童這個之前遠離網路的群體,也可通過智能手錶連接到互聯網。
而人機交互,在他看來最有可能顛覆當今移動互聯網。人機交互會走向VR(虛擬現實)和AR(增強現實),VR解決機器與人的互動,會有新的設備為眼睛和耳朵帶來更大的帶寬傳輸;AR能夠讓人與自然環境有更多互動,帶來更大的信息量。而智能眼鏡是人機交互的核心設備,戴上眼鏡後可以釋放手和眼睛。人機交互對於移動互聯網的顛覆,將超越手機對PC的改變。
黑科技的原動力則是機器的智能產生。他認為機器將會產生創造力,有一天人和機器要重新對話,發展成平等的對話關系。人就不再是主宰這個地球的唯一力量,而是和機器成為好夥伴,共同治理地球。
「在深連接里,我們開始享受互聯網,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在大開放里我們創造出新的歷史,黑科技將會帶領我們進入新的紀元。」

閱讀全文

與互聯網音頻版權保護技術發展趨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
羊年限定金克絲多少錢 瀏覽: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