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誰毀滅了興登堡號案著作權典型案例

誰毀滅了興登堡號案著作權典型案例

發布時間:2021-08-21 15:13:48

❶ 興登堡號在哪裡失事

飛艇時代始於1900年7月2日,比第一架飛機起飛早了3年。然而在1937年5月6日,飛艇時代突然終結了,原因就在於「興登堡號」(以當時的德國總統興登堡的名字命名)在新澤西州萊克赫斯特鎮(Lakehrst)著陸時突然起火燃燒,之後不久,希特勒就下令停止使用這種飛艇。飛艇這種當時流行的載客方式,就這樣戲劇性的中斷了。
1937年5月6日,「興登堡」號飛艇在一場災難性事故中被大火焚毀。這艘大的飛艇正在新澤西州萊克赫斯特海軍航空總站上空准備著陸,僅花幾分鍾內的時間就被燒毀,起火原因目前尚不清楚,不過人們認為它是由發動機放出的靜電或火花點燃了降落時放掉的氫氣所致。直到事故發生為止,「興登堡」飛艇已12次安全地往返於大西洋兩岸之間,共載客1002人次。雖然不是處女航,但是人們依然著迷於這艘壯觀的銀色飛艇。1937年5月6日,它來到了新澤西州萊克赫斯特鎮,准備降落,一群新聞攝影師及電台記者都在場,准備記錄下這個歷史性的時刻。

❷ 興登堡號起火的原因說法有哪些

美國人做過實驗,得出一個結論:「興登堡」號的起火失事與其表面的鋁熱劑塗層有一定的關系,它是氧化鐵外加防潮功能的醋酸纖維製造而成的。這種高度易燃的混合物幾乎等同於火箭的燃料。似乎是為了保證它一定會燃燒起來,覆蓋在醋酸纖維上的漆料是靠鋁粉硬化的,而鋁粉也是高度易燃的物質。與其內部填充的氫氣是此次失事事件的禍首。

同時他們還得出另一個可能性:由於飛艇晚到,艇長急於降落,在錯過了降低時機之後大幅度轉向,導致結構破壞,一根固定鋼纜斷裂劃破氣囊,氫氣外泄,之後因為靜電火花引燃了氫氣導致了事故。第三種說法認為,有人在「興登堡」號飛艇內部安放了定時炸彈,他們猜測是由飛艇坪四周的樹林子里的農民在盛怒之下做出來的。這也是一個原因,不過似乎有一定的難度,而且也沒有證據。盡管,人們提出了多種理論來解釋飛艇起火的原因,包括靜電、雷擊和引擎故障等,也有人認為飛艇是因遭到蓄意破壞而起火,但至今仍無定論。「興登堡」飛艇爆炸的原因還是一個謎。

飛艇

❸ 張某侵犯著作權案審理過程中,對於證據應用的說法,下列選項正確的是

您好!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一切事實,都是證據。一起案件中的證據有很多,所謂間接證據,就是指本身不能直接證明案件的主要事實,而需要同其他證據結合起來才能證明案件主要事實的證據。單獨一個間接證據不能直接證明案件的主要事實,它只有同其他證據結合起來才能查明主要事實。間接證據具有依賴性、關聯性,間接證據對案件主要事實的證明方法是推斷,同時間接證據具有排他性。對刑事訴訟中的間接證據的審查判斷,應從三方面進行:一查物證的來源是否合法,其外形屬性等特徵是否與案件事實有聯系,看有無假冒和偽造的情況。二查證人的品質,與犯罪嫌疑人的關系及其他客觀條件,看是否出於不良動機或受其他影響,使提供的證言失實。三查鑒定材料是否可靠,鑒定人是否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和資格,看鑒定結論是否准確可信。對證據進行綜合分析,應把握以下二個方面:一是綜合審查證據,正確排除矛盾。二是推斷要符合邏輯和情理。
一、概述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嚴打鬥爭的不斷深入,刑事犯罪活動的智能化傾向日益明顯,一些嚴重危害社會治安的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斷日趨隱蔽和狡詐,歸案後又拒不承認犯罪事實或做虛假供述等繼續負隅頑抗,給刑事訴訟活動的順利進行帶來許多困難。從案件中犯罪嫌疑人的作案手斷和認罪態度上來看,多數系單人隱蔽作案,案發後又拒供或先供後翻,具有明顯的反偵查故意。由於這些犯罪分子在作案時缺少目擊證人,並故意毀損或隱藏重要的物證或書證,歸案後又拒不認罪,致使案件缺乏直接證據。現實中,這些罪犯多數都受到了法律的嚴厲制裁,但是也出現了一些久偵不破的懸案,犯罪分子得不到及時的打擊處理,造成了不好的社會影響,究其原因,一方面由於這些案件證據較少,調查取證困難;另一方面,在辦案人員只重視對直接證據的收集,而忽視了間接證據在案件中的作用。要解決這一問題,重要的一個方法就是讓辦案人員了解間接證據的特點、作用和運用規則,在辦案中善於運用間接證據來證明案件事實,及時准確地查明犯罪,懲治犯罪,維護法律的嚴肅性。
《刑事訴訟法》第四十二條規定:「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一切事實,都是證據。」一起案件中的證據有很多,依據一個證據與案件主要事實的證明關系來劃分,可分為直接證據和間接證據。凡是能單獨證明案件主要事實的證據,就是直接證據。凡是不能單獨證明案件主要事實,現時必須和其他證據聯系在一起才能證明案件主要事實的證據,就是間接證據。所謂案件主要事實,就是犯罪行為是否發生以及是誰實施了犯罪的事實。在司法實踐中,當事人對自己犯罪事實的供認或否認,以及對同案其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犯罪事實的供認;證人與被害人對親眼目睹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實施犯罪的過程所作的陳述,都是直接證據,一經查證屬實,即對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實施了犯罪有著重要的證明作用。物證、書證以及僅反映犯罪時間、地點的證人證言等,都是間接證據。間接證據與案件主要事實的證明,必須與其他證據結合起來,以推論的方式即間接證明的方式起證明作用。單獨一個間接證據不能直接證明案件的主要事實,它只能證明案件的一個情節片段,同其他證據結合起來才能查明主要事實。
二、間接證據的特點
一是間接證明具有依賴性。間接證據有相互依賴的特性,任何一個間接證據都只能從某一個側面證明案件的某一個局部的情況或某些個別情節,而不能直接證明案件的主要事實,它必須依賴其他證據,並結合起來組成完整的證明體系,形成一條證據鎖鏈,才能具有證明作用。
二是間接證據具有關聯性。任何一個間接證據的證明意義,都是由間接證據與案件事實之間的客觀聯系,以及與其他證據在證明過程中相互結合所決定的。只有與其他證據以及案件事實之間存在客觀聯系,這樣才能起到證明作用。
三是間接證據對案件主要事實的證明方法是推斷。與直接證據相比,其證明過程復雜,必須有一個判斷和推理的過程。任何一個單獨的間接證據,都不能直接證實案件中的主要事實,不能肯定犯罪嫌疑人有罪或無罪,只有把諸多的間接證據結合起來,運用邏輯推理的方法,最終排除各種可能性,得出一個正確的結論,才能作為定案的依據。
四是間接證據具有排他性。各個間接證據所能證明的必須是相互一致的,並且排除了其他的可能性,不能相互矛盾。這樣才能得出一個正確的證明結論。
三、刑事訴訟中間接證據的運用
在刑事訴訟中,正確運用間接證據對整個訴訟活動都有重要作用。在刑事案件中,犯罪分子既要實施犯罪,又要逃避懲罰,因而其犯罪過程大都是秘密的。犯罪分子經常又不投案,這就使公安司法機關一開始難以獲得直接證據。但任何犯罪,不論其手段如何狡猾,都要留下蛛絲馬跡。在偵查中,根據間接證據可以確立偵查方向,發現犯罪嫌疑人,在司法實踐中,大多數刑事案件都是從間接證據入手的。間接證據可以提供獲取直接證據的線索,通過取得的間接證據鑒別和判斷直接證據的真偽。特別是對於一些沒有直接證據的案件只要取得的間接證據真實可靠,充分證明案件的主要事實,同樣可以依據間接證據認定案件事實,對犯罪嫌疑人處以刑罰。據報載:1999年10月13日下午,在山東省濟寧市第三中學南牆外草叢中發現一具被燒焦的屍體。刑偵人員對現場進行了勘查和屍檢。在屍體附近發現一隻白色的空塑料桶,桶內有很大的汽油味。經屍檢,確認為他殺,死亡時間大約在10月12日晚10時許。公安機關隨即展開調查。經查,死者名叫廉偉,濟寧市某鑄造廠廠長。據該廠工人張某、李某介紹,廉廠長曾於10月10日上午與張某一起在銀行兌換了面額為一百元的99年新版人民幣100張,總額一萬元,其中有98張編號相連。後從詹國平家搜出的54張新版人民幣及從劉某處取回的新版人民幣和鑄造廠工人張某、李某從死者廉某處兌換的新版人民幣均號碼相連。專案組迅速將詹國平抓獲。詹歸案後,緘口不言,拒不供述犯罪事實。專案組在沒有發現證實詹國平殺人直接證據的情況下,經過深入的調查取證,取得了許多間接證據。在詹國平仍拒不交待犯罪事實的情況下,公安機關根據確鑿的間接證據,認定了詹國平圖財殺人的犯罪事實,並據此移交檢察機關審查起訴。後法院依法判處詹國平死刑。在此案中,雖然沒有直接證據證明詹國平圖財殺人的犯罪事實,但是間接證據所指向的都有是詹國平,且所收集的間接證據環環相扣,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證據鎖鏈,並具有排他性,證實了詹國平圖財殺人的犯罪事實。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間接證據在刑事訴訟中起到的巨大作用。

❹ 如何評價《宮鎖連城》著作權侵權一案

核心定理:著作權法不保護思想,保護的是表達。
著作權的客體是作品,但並非作品中的任何要素都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
著作權法保護思想的表達而不保護思想本身。
若被訴侵權作品與權利人的作品構成實質性相似,應當是表達構成實質性相似。

什麼是表達?
表達不僅指文字、色彩、線條等符號的最終形式,當作品的內容被用於體現作者的思想、情感時,內容也屬於受著作權法保護的表達,但創意、素材或公有領域的信息、創作形式、必要場景和唯一或有限表達則被排除在著作權法的保護范圍之外。
劇本和小說均屬於文學作品,文學作品中思想與表達界限的劃分較為復雜。文學作品的表達既不能僅僅局限為對白台詞、修辭造句,也不能將文學作品中的主題、題材、普通人物關系認定為著作權法保護的表達。
文學作品的表達,不僅表現為文字性的表達,也包括文字所表述的故事內容,但人物設置及其相互的關系,以及由具體事件的發生、發展和先後順序等構成的情節,只有具體到一定程度,即文學作品的情節選擇、結構安排、情節推進設計反映出作者獨特的選擇、判斷、取捨,才能成為著作權法保護的表達。

案例-瓊瑤《梅花烙》與於正《宮鎖連城》的判決
瓊瑤方面,上訴時概括了於正抄襲的21個主要情節。最終法院判決確認了其中的9個主要情節,存在實質性相似,並認定劇本《宮鎖連城》作品涉案情節與原告作品劇本《梅花烙》及小說《梅花烙》的整體情節具有創作來源關系,構成對劇本《梅花烙》及小說《梅花烙》改編的事實。用通俗的話來說,抄襲情況屬實,於正方面需向瓊瑤方面賠償500萬並公開道歉。
情節1——偷龍轉鳳,是法院認定為抄襲的情節之一。讓我們以此為例,來探索著作權法中思想和表達的界限。
(1)偷龍轉鳳,如果該情節概括到了「偷龍轉鳳」這一標題時,屬於思想
(2)如果該情節概括到了「福晉無子,側房施壓,為保住地位偷龍轉鳳」,仍然屬於思想
★(3)但對於原審判決所認定的包含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經過、結果等細節的情節,則可以成為著作權法保護的表達,且不屬於唯一或有限表達以及公知領域的素材。
陳喆(瓊瑤本名)對於情節1中的設計足夠具體,可以認定為著作權法保護的表達,具體是福晉連生三女無子,王爺納側福晉地位受到威脅後,計劃偷龍轉鳳,生產當日又產一女,計劃實施,棄女肩頭帶有印記,成為日後相認的憑據,該情節設計實現了男女主人公身份的調換,為男女主人公長大後的相識進行了鋪墊,同時該情節也是整個故事情節發展脈絡的起因,上述細節的設計已經體現了獨創性的選擇、安排。
(4)雖然與余征抽象概括的第4、5層級相比,原審判決中對於情節的認定未概括某些細節,如如眉挑釁映月、將軍親臨佛堂施壓等,但並未影響該情節屬於表達的判斷。

什麼是公知素材?
在法院判決中,有3個情節被判為公知素材,相關情節安排不具有獨創性,不在著作權保護范圍內。分別為情節6「棄女失神,養親勸慰」、情節14「納妾」、情節17「福晉詢問棄女過往,誓要保護女兒」。
對於其他作者來說,也有啟發意義,值得探索一二。這些情節內容來看,基本基於社會現實、歷史風俗和人之常情。沒有獨創的表達,不在著作權保護范圍內。

上訴成功的重要關鍵
a.人物關系對比圖
b. 相似情節比對表
c.情節排布與推演過程(如果基本排布及推演過程一致,部分情節順序差異如果不引起作品涉案情節內在邏輯和情節推演的根本變化,則仍然是實質相似的)
d.不尋常的細節設計同一性 (原被告作品均提及福晉此前連生三女,但後續並未對該三女的命運做出後續安排和交代。)
e. 受眾對兩個作品相似性的感知 (在案件中,某網站的觀眾調查也被法院列作參考。有極高比例的觀眾認為宮鎖連城與梅花烙高度相似。)
這些都是在侵權認定中衡量的關鍵因素,作者們在維權時可以充分利用。

0費用,在線申請版權保護
中國版權保護中心提出DCI(Digital Copyright Identifier)體系,是面向互聯網的數字版權公共服務創新體系。創作者可快速獲得數字版權唯一標識即即DCI碼、DCI標和數字作品版權登記證書。從而促進維護版權交易的安全,維護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
「雲萊塢」是國內最大的線上版權交易平台。「雲萊塢」作為DCI體系在影視劇本版權交易領域的示範應用平台之一,依託DCI體系的支撐,通過中國版權保護中心實現影視劇本的版權登記、合同備案和版權維權,面向廣大影視劇本版權人提供全面的版權服務。
版權保護,就上www.banquanbaohu.com.已有超過6000+編劇/作家,在雲萊塢完成作品的版權保護。平均在線申請耗時10分鍾,通過版權中心審核時間為10個工作日,全部過程0費用。
(說明:雲萊塢為促進版權交易安全,維護作者利益,登記費用已由雲萊塢版權保護專項公益資金提供,作者全程0費用。)

❺ 同一個被告侵權,被告侵權原告多個著作權的,是按照同一個案件處理,也收取50元嗎

<p>  問題提示:在著作權侵權糾紛案件中,往往會出現一個權利人就其享有的多部作品(如音樂作品、文字作品等)著作權向一個被告在一起案件中提出訴訟,對此類訴訟法院在程序上應如何處理?</p><p>  【要點提示】</p><p>  此類訴訟就是同一原告對同一被告在同一訴訟程序中主張兩個以上的符合人民法院受訴條件的獨立的訴,其本質是訴訟標的的合並。雖然在審判實踐中,人民法院基於方便當事人訴訟和方便法院審理的考慮,存在將此類案件作為一起案件立案審理的情形,但這並不意味著無條件地承認訴的合並審理。對於合並審理會使訴訟法律關系復雜化,造成當事人起訴、應訴困難,導致訴訟不經濟的案件,人民法院不應合並審理,並向當事人充分、明確地釋明。</p><p>  【案例索引】</p><p>  一審:浙江省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2008)杭民三初字第331號(2010年3月29日)</p><p>  二審: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2010)浙知終字第106號(2010年7月2日)</p><p>  【案情】</p><p>  原告:新京報社</p><p>  被告:浙江在線網路傳媒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浙江在線)</p><p>  原告新京報社訴稱:2007年7月,新京報社通過公證取證,浙江在線旗下的浙江在線網站未經其授權擅自轉載新京報社享有著作權的文字作品7706篇、圖片作品2477幅,侵害其信息網路傳播權、保護作品完整權、修改權和獲得報酬權,遂訴至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請求判令浙江在線停止轉載文章的行為,公開賠禮道歉、支付稿酬及其他合理費用共計2086625元。該案後因管轄移送至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p><p>  被告浙江在線辯稱:(1)對新京報社作為7000餘篇作品的著作權人主體資格有異議,其官方網站上的編輯、記者人數為330人,但本案所涉的作者人數為520人,存在明顯出入。新京報社要證明所有作品均是職務作品證據不足。(2)新京報社將凡是與「浙江在線」、「新京報」幾個字有關的內容均向法院主張不合理,所涉的7706篇文章並非全部來源於浙江在線,很多與其無關,對其被告主體資格存疑;(3)所涉作品中部分作品的字數、內容與新京報社的主張存在出入。</p><p>  本案的基本案情是:新京報社於2007年7月通過公證取證的方式,對浙江在線旗下的浙江在線網站在其網站上的文字作品和圖片作品進行證據保全,認為浙江在線未經其授權擅自轉載新京報社享有著作權的文字作品7706篇、圖片作品2477幅,侵害其著作權。新京報社於2008年1月11日以浙江在線為被告起訴至北京一中院。北京一中院立案後,由於浙江在線提出管轄權異議,北京一中院裁定本案移送至杭州中院管轄,</p><p>  【審判】</p><p>  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認為:本案涉及被控侵權作品7000餘篇,作者500餘人,新京報社基於不同的爭議事實向浙江在線提出訴訟請求,形成多個訴訟標的,構成多個獨立的訴,根據案件性質不宜合並審理。該院還書面通知新京報社按每篇文章一個案件或以同一作者所著的文章為一個案件分案起訴,但新京報社表示拒絕。對此,該院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三條、第一百零八條、第一百四十條之規定,於2010年3月29日裁定:駁回新京報社的起訴。</p><p>  裁定送達後,新京報社不服原審裁定,向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二審認為:本案中新京報社以浙江在線侵害其7706篇文字作品和2477幅圖片作品的著作權為由,按照相應的稿酬標准在一個案件中提出了相應的訴訟請求,所指向的訴訟客體為獨立存在的7706篇文字作品和2477幅圖片作品。新京報社基於訴訟標的為同一種類、爭議事實相類似,而在同一個案件中提出共同主張實為民事訴訟程序中訴的客體合並,即同一原告對同一被告,在同一訴訟程序中,主張兩個以上訴訟標的。此類訴訟其實質上包含著若干個獨立的訴訟標的,並構成若干個獨立的訴。在審判實踐中,人民法院存在將此類案件作為民事關聯糾紛案件合並審理的情形,即對民事訴訟中若干個具聲獨立的訴,各訴之間又具有一定的關聯的案件合並在一個程序中進行審理。但此種合並審理的目的在於簡化訴訟程序,提高辦案效率,節省人力、物力、財力,便利人民群眾訴訟,便利人民法院辦案,並防止在同一問題上作出相互矛盾的判決,且通常情況下,此類案件的合並審理應充分徵求各方當事人的意見。但本案中,浙江在線以合並審理無法查明涉案事實為由明確表示不同意合並審理。同時,本案在審理中還存在以下情形:</p><p>  1.從浙江在線提出的抗辯看,其抗辯理由為:(1)對新京報社作為涉案作品的著作權人主體資格有異議,其官方網站上的編輯、記者人數為330人,但本案所涉的作者人數為520人,存在出入。新京報社要證明所有作品均是職務作品證據尚有待甄別。(2)新京報社對與「浙江在線」、「新京報」相關聯的所有內容均提出侵權主張,大部分與其無關。其作為被告主體資格存疑;(3)所涉作品中部分作品的字數、內容與新京報社的主張存有出入。上述抗辯理由法院在審理中勢必需要對相應作品的權利人、侵權人主體資格和作品字數、內容進行一一質證和比對。</p><p>  2.從證據情況看,涉案被控侵權作品清單長達857頁,共包括7706篇文字作品和2477幅圖片作品,數量龐大。且本案在管轄移送過程中,部分證據編號丟失、順序混亂,導致在原審審理中當事人甄別證據困難,訴訟活動難以正常進行。</p><p>  3.從本案的實際審理狀況和效果看:(1)在對作品權利人的身份確定上,例如,原審法院曾就前50篇作品進行公開開庭審理,僅新京報社提供有關作品權利人的質證意見中就對該50篇作品所涉的作者和編輯的勞動合同區分為四種類型:①文章作者的勞動合同中明確約定著作權(除署名權外)歸屬於新京報社,涉及19篇文章。②文章系新京報社記者、編輯集體采編,無相應作者個人署名,其著作權屬於新京報社,涉及3篇文章。③文章作者的勞動合同中通過以下兩點約定了著作權歸屬新京報社:一是合同約定新京報社為作者提供福利待遇參照該社《人力資源管理辦法》,而該社《人力資源管理辦法》第39條規定「各系統員工利用報社的物質技術條件在勞動合同期間履行工作任務創作的技術成果或作品,均屬於職務成果,著作權屬於報社」;二是勞動合同最後約定「新京報社制定的規章制度是合同的有效組成部分,對雙方均有約束力」,因此,上述《人力資源管理辦法》第39條的規定對雙方構成約束,涉及25篇文章。④南方都市報社記者采寫的文章,涉及3篇文章。也就是說,僅就50篇作品的著作權人身份確定尚存諸多情形和爭議。浙江在線在二審庭審中明確表示除對第一種類型的著作權歸屬沒有異議外,其餘均有異議。對此法院仍需一一甄別。(2)從對侵權作品的比對看,有的作品是標題相同,但內容不同或不完全相同,有的是標題不同但內容相同,且雙方當事人就所涉作品的性質也有不同的認識,浙江在線認為有部分作品是對時事新聞的合法合理使用。由此需要對相應作品的性質、內容和字數等進行分別比對。(3)從侵權主體上看,新京報社提供的被控侵權作品上有的顯示是浙江在線,有的則顯示是浙江在線的關聯網站,實際侵權主體仍有待進一步確定。因此,上述存在的問題只有通過分案審查、全面比對才能得到解決。</p><p>  4,新京報社在一審中曾提出本案所涉作品無需一一比對,可以採取抽樣比對方式來證明侵權事實的主張。但基於知識產權具有區別於有形財產權的固有法律特性,採用抽樣比對的方法既無助於客觀事實的查清,也不符合審判規律,且難以保障相關當事人的合法訴訟權利,並不可取。</p><p>  新京報社依據《著作權法》的規定主張其實體權利無可厚非,但主張本案並案起訴並無明確法律依據。本案合並審理既無法體現「便利人民群眾訴訟,便利人民法院辦案」的兩便原則,也無法實現公正裁決的最終目的。人民法院在審理案件中應充分考慮程序的公正和平衡,確保雙方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得以全面、平等地行使。新京報社作為權利人完全可以採用選擇其中一件作品或其中一個作者所涉的作品為訴訟標的等方式提起訴訟,以確定侵權事實和賠償標准,方便案件的審理和最終解決,且此種選擇並不會影響其訴訟權利的正常行使。</p><p>  綜上,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認為:新京報社以浙江在線侵害其7706篇文字作品和2477幅圖片作品的著作權為由,作為一起訴訟先行向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起訴。原審法院接受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移送案件後受理本案,在對本案所涉糾紛進入審理程序時,經過多次證據交換和開庭,發現本案的合並審理確實存在阻礙案件審理和客觀事實查明的情形後,向新京報社作了充分釋明,要求其將案件按照一定的分類方式分案起訴。原審法院在新京報社拒絕的情況下,駁回新京報社的起訴並無不當。新京報社提出的上訴理由不能成立。原裁定適用法律正確,程序得當,應予維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四條之規定,於2010年7月2日裁定:駁回上訴,維持原裁定。</p><p>  【評析】</p><p>  本案是一起典型的涉及訴的合並的案件,在民事訴訟的立法和司法實踐中,訴的合並既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理論問題,又是一個十分棘手的實務問題。在這類案件的受理和審理中,應當充分認識訴的合並的性質,明晰其與共同訴訟的區別、把握合並審理的原則和目的,並積極探索此類案件審理的新思路。</p><p>  一、訴的客觀合並</p><p>  訴是由主觀要素和客觀要素兩個方面構成,主觀要素就是案件的當事人,客觀要素就是訴訟標的。如果主觀要素和客觀要素都是單一的,稱之為單一之訴;如果兩個要素中有其中之一是多數時,稱之為復合之訴。復合之訴又叫做合並之訴,其中主觀要素為多數的訴訟,在民事訴訟中為訴的主體的合並,或者訴的主觀合並,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共同訴訟」。我國現行的《民事訴訟法》第53條規定:「當事人一方或者雙方為二人以上,其訴訟標的是共同的,或者訴訟標的是同一種類、人民法院認為可以合並審理並經當事人同意的,為共同訴訟。」第56條規定:「對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標的,第三人認為有獨立請求權的,有權提起訴訟。對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標的,第三人雖然沒有獨立請求權,但案件處理結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的,可以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他參加訴訟。人民法院判決承擔民事責任的第三人,有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義務。」第126條規定:「原告增加訴訟請求,被告提出反訴,第三人提出與本案有關的訴訟請求,可以合並審理。」上述三條所涉及的均系訴的主體的合並,也就是說,《民事訴訟法》所規定的「共同訴訟」並不直接涉及到訴訟標的的復數的問題,本案顯然不屬於前述法律明確規定的情形。</p><p>  本案中新京報社以浙江在線侵害其7706篇文字作品和2477幅圖片作品的著作權為由,在一個案件中提出了相應的訴訟請求,雖然新京報社根據所有作品的總字數計算稿酬提出主張,但並不能否認的是該訴所指向的訴訟客體仍為獨立存在的7706篇文字作品和2477幅圖片作品。新京報社在同一個案件中提出共同主張,實際上是基於訴訟標的為同一種類、爭議事實相類似,此並案起訴屬於民事訴訟程序中訴的客觀要素(訴訟標的)為復數的訴的客體合並,也就是同一原告對同一被告在同一訴訟程序中,主張兩個以上的符合法院受訴條件的獨立的訴,其實質上是包含著若干個獨立的訴訟標的,並構成若干個獨立的訴。</p><p>  二、訴的客觀合並審理的原則和目的</p><p>  根據訴訟標的的實體法學說,幾個相互獨立的請求權本來應當構成多個訴訟標的分開向人民法院主張,人民法院也應該分別判決。但在審判實踐中,對於諸如此類具有事實和法律上的聯系的若干個侵權案件,雖然在《民事訴訟法》上沒有明確規定,人民法院基於減輕當事人訴訟負擔,避免相互關聯的訴重復審理而作出相互矛盾的判決,增強民事訴訟功能的考慮,可以合並審理,即對民事訴訟中若干個具有獨立的訴,各訴之間又具有一定的關聯的案件合並在一個程序中進行審理。這在訴的客觀合並中是最為常見的一種。但這種訴的合並審理並不是無條件的,當事人並案主張和人民法院合並審理的原則和目的是為了簡化訴訟程序,提高辦案效率,節省人力、物力、財力,便利人民群眾訴訟,便利人民法院辦案,並防止在同一問題上作出相互矛盾的判決,且通常情況下應徵得當事人同意。反之,如果合並審理會使訴訟法律關系復雜化,造成當事人起訴、應訴困難,導致訴訟不經濟,一方當事人又明確表示反對的,人民法院則應當要求當事人分案主張。本案的審理即為此種情形。由於本案所涉的證據數量龐大,當事人舉證、質證過程漫長,訴訟活動難以正常進行,且在確定權利人身份、侵權主體和侵權內容上雙方當事人均存在諸多分歧,要在一個案件中將所有侵權事實查明顯然是不現實的。因此,人民法院先出於訴訟經濟的考慮,合並審理本案,但在審理中發現本案的合並審理確實阻礙了案件的審理和客觀事實的査明,為確保雙方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得以充分平等地行使,確保人民法院作出公正的裁判,要求新京報社將案件按照一定分類方式起訴的做法是正當的,也符合立法的相關精神。</p><p>  三、示範訴訟制度對本案的啟示</p><p>  雖然本案新京報社所提出的主張實質上是數個獨立的訴的合並,但新京報社所主張的浙江在線侵權行為具有單一性,爭點具有共同性,訴與訴之間具有事實和法律上的關聯。對此類案件適時引入示範訴訟制度,無疑是十分恰當的。</p><p>  雖然我國民事訴訟法律制度中並沒有示範訴訟的規定,但一些法院在審理群體性糾紛案件時已經採用了這一在兩大法系中普遍存在的訴訟制度。「示範訴訟」(Test
case),是指從存在共同原告或共同被告、且事實與證據相同、所要解決的法律問題亦相同的數個案件當中選出一個案件,經全體當事人同意,法庭作出相當於合並審理的裁定,對該案件首先進行審理並作出判決,全體當事人均受該判決的約束。該制度的特別之處在於用傳統的「一對一」訴訟模式來解決「小額多數」型糾紛中具有共通性的事實或法律問題,從而避免對共同爭點進行重復性的事實審理。就示範訴訟的程序步驟而言,基本上分為兩步:首先,由當事人基於協議選定或者人民法院基於職權直接指定示範訴訟案件,由人民法院對所選定的示範訴訟案件事實進行審理,其他的案件則暫時停止進行;其次,在人民法院對所選定的案件事實審理之後,如果原告勝訴,被告則不再爭辯自己的責任,對於其他案件也進行相應的賠償。如果原告在示範訴訟中敗訴,則不能再對被告提出損害賠償的請求。</p><p>  具體到本案,新京報社和浙江在線可以通過自願簽署訴訟契約約定或由法院依職權選定,從眾多作品中選擇將某類作品或某個作品作為示範訴訟的標的起訴,人民法院通過對該個案的審理,查明諸如新京報社是否為適格的著作權人、被控侵權主體是否是浙江在線、侵權事實是否存在、賠償標准如何確定等具有共通性的,影響到同類案件的事實或法律問題,一次性解決具有共同爭點的訴訟請求,並就該訴訟作出相應的判決,該判決對於後訴的其他同類案件在一定條件下具有拘束力。示範訴訟完全具有超越個案的意義,可以作為雙方其他同類案件解決的標准,減少其他同類紛爭為訴訟所必需支出的勞力、時間和費用,或促成雙方當事人的庭外和解,從而擴大訴訟制度解決紛爭的能力。</p><p>  顯然,示範訴訟制度的理解和運用完全符合審理本案的兩級法院的初衷,也與我國構建和諧社會背景下司法改革的目標不謀而合,即通過多元化的方式藉助國家強制力柔性地解決社會糾紛。</p><p>  (一審合議庭成員:張政 王玲歐 林宏 二審合議庭成員:應向健 王亦非 何瓊</p><p>  編寫人: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 王亦非 責任編輯:丁文嚴 審稿人:羅東川)</p>

❻ 興登堡號空難的事件經過

在最後這次飛行當中,由於是在大西洋上空(加拿大紐芬蘭上空)逆風飛行,再加上下大雨,「興登堡」號遲到了12小時。它在東海岸上空緩慢飛行徐徐下降,以便在傍晚到達,因為這是降落的最佳時間,可是還是因為暴風雨而無法降落,它在機場上空盤旋超過一個小時,等待天氣放晴。晚7時20分,飛艇擲下兩根著陸線,並准備著陸,這時長972英尺(245米)、重110噸的飛艇在離地面300英尺的空中,突然起火燃燒,飛艇尾部發生了兩次爆炸。當時地面上的人束手無策,10秒鍾之內艇身大部分著火,34秒鍾後,巨大的「興登堡號」就成了地上的一團火球,人們眼睜睜地看著700萬立方英尺的氫氣囊幾乎立即被烈焰吞沒,燃著的骨架落地跌得粉碎。「興登堡」號在濃煙之中焚毀。
經過海軍人員和乘務人員奮勇努力,許多人被搶救出來經過大家的奮力營救,97個人中竟然有61人死裡逃生,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有一個人為了救人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另有一個乘務員在僥幸逃離火海後,又不幸被墜毀的飛艇殘骸擊斃。到場的記者記下了這一改變飛艇工業的歷史性轉折。悲劇全程都被拍攝下來且通過電台現場直播。當時地面有22架攝像機捕捉到了「興登堡」的墜毀驚心動魄的瞬間。這張著名的照片也成為了「震撼世界的照片」之一。
同時,這一事件也讓德國的國家尊嚴受損。電台記者赫伯·莫里森發表了著名評論:「噢!對全人類及所有乘客而言,這是世界上最可怕的災難之一。」「興登堡號」陷入熊熊大火的戲劇性影像,引發了人們對整個飛艇產業的安全性的質疑。在事件發生時,已經著手建造另一艘與「興登堡號」相同大小的飛艇的齊柏林公司,於1940年倒閉了。美國海軍的「比空氣輕的航空器」計劃則始於1921年,終於1961年。

❼ 興登堡號的事故調查

官方報告
「興登堡號」被稱為空中泰坦尼克,曾是上流社會的標志之一,事故發生後,美國和德國展開了聯合調查。聯合調查報告上說,一個火花點燃了泄露的氫氣,隨後在34秒鍾內將整個飛艇燃燒殆盡。
空難調查員格雷格・菲斯發現,在災難發生的前14分鍾,「興登堡」號開始最後階段的降落飛行。飛艇上積蓄的大量靜電均勻地分布在整個結構上;災難發生前11分鍾風向突然轉變,艇長為了盡快讓飛艇降落,沒有讓飛艇緩緩調整方向,而是向左進行了急轉彎。
在突然轉向形成的壓力下,4號氣囊附近的一根拉索斷裂。於是,氣囊被撕裂,氫氣開始泄露出來。空難發生前8分鍾,普魯斯艇長注意到飛艇尾部下沉。他命令機組人員扔掉壓艙的水袋,以保持飛艇的平衡。1分鍾後,普魯斯又下令向右急轉,讓艇身與停機系留裝置的方向保持一致。但飛艇仍在漏氣,尾部仍然較沉。普魯斯又命令6名機組成員到飛艇前部去,平衡前後的重量。普魯斯艇長太急於讓飛艇降落了,根本沒有考慮到尾部下沉可能是氫氣泄露所致。
災難發生前4分鍾,「興登堡」號停了下來,機組人員放下纜繩。地面的目擊者注意到,飛艇頂部靠近尾翼的地方出現了顫動,他們不知道,那正是氫氣從氣囊中溢出的跡象。下午6點25分,由於在下雨,飛艇金屬框架上的電荷通過潮濕的繩子傳到地面。但導電性能差的外皮上仍然聚集著大量在飛行過程中以及惡劣天氣下產生的靜電。於是,靜電電壓達到了非常危險的程度。
靜電以最短的路徑釋放著電壓,在外皮與金屬客艙之間形成了靜電火花,從而點燃了泄露的氫氣。大火迅速吞噬了整個飛艇。16個氣囊中的20萬立方米氫氣全部燃燒起來。34秒之後,龐大的「興登堡」號飛艇徹底被燒毀。
菲斯認為,「興登堡」號空難是在雷暴天氣條件下形成的靜電火花點燃泄露的氫氣所致。不過,菲斯還有一個謎團沒有解開。氫氣燃燒的火焰是不可見的,而目擊證人稱,「興登堡」號燃燒是形成了橙色的火焰。
菲斯進行了另一項試驗,他用打火機點燃了氫氣流,火焰是不可見的。但是當他把一些布料放進氫氣火焰中時,火焰變得可見了。菲斯得出了結論:氫氣燃燒的火焰是透明的,但人群當時看到的不是這種透明的火焰,而是飛艇外皮被點燃以後形成的火焰,所以是橙色的。
其他理論
1936年飛行紀念章在飛艇失事以後,還有許多種版本的事故原因開始流傳,有的說是「興登堡」號引擎的回火引燃了泄漏的氫氣,有的說是雷雨引起的靜電,也有不少人認為「興登堡」號是在放下系泊繩時產生靜電火花引爆了氫氣。
更多的人認為這是一起蓄意破壞,其中包括飛艇的設計者雨果·埃克納博士,他聲稱:「這很像是一起由人為破壞導致的災難。我曾經收到一些匿名恐嚇信,不斷的警告我『興登堡』號不要在萊克赫斯特降落。」他說,「也許當時在飛艇的尾艙中就安置有炸彈。」齊柏林公司創始人的侄子C·齊柏林伯爵也對埃克納博士的觀點表示了支持。
而無論是美國方面還是德國方面的調查組都有意無意的排除了人為蓄意破壞這樣一種明顯的可能。因為這樣一種那怕僅僅只是個推論也將會引發一場兩國爭端而導致兩國關系緊張。德國空軍元帥赫爾曼·戈林派遣到美國去調查空難的技術小組最後認定這次空難是「由靜電引起的」。美國方面也認可了德國方面的調查結果。而此前紐約市警察局炸彈處理小組的喬治·麥考特利從災難現場收集的所有物證試圖重建現場,其中包括一個定時器。[2]
微小靜電
2013年3月,英國航空工程師詹姆·坦斯費爾德帶領研究小組在德克薩斯州的西南研究基地對「興登堡號」的整個降落和起火、爆炸的過程進行了縮小比例的重現,結果發現,引起爆炸的火花並非人為導致,而是飛艇靜電作用。坦斯費爾德已經將整個模擬重現的過程以及小組的分析和結論拍成了一步紀錄片,並將於電視台播放。
興登堡號飛船在啟航的第二年,即1937年5月6日,在一次例行載客飛行中從法蘭克福飛往美國新澤西州的雷克霍斯特海軍航空站。准備著陸的飛船在離地面300英尺的空中起火,船體內的氫氣和易燃的蒙皮導致大火迅速蔓延,飛艇在34秒內被焚毀,造成飛艇上的97位乘客中的36人及地面上的1人死亡,這成為當時航空界最慘重的災難之一。人們提出了多種理論來解釋飛艇起火的原因,包括靜電、雷擊和引擎故障等,也有人認為飛艇是因遭到蓄意破壞而起火。
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NTSB)領空安全高級調查員Greg Feith於紀錄片《重返危機現場》提出這災難是由於船長急轉使鋼索斷裂打破氫氣囊、為趕時間於下雨期間強行降落、靜電打火引燃泄漏的氫氣引發大火。

❽ 興登堡號的起火墜毀

1937年5月6日,大約下午七時三十分,「興登堡」號飛艇正在新澤西州萊克赫斯特海軍航空總站上空准備著陸時,僅34秒就被燒毀。災難在八百零三英尺的高空中發生,一千多名觀眾目擊「興登堡」號瞬間燒成了一個空架子,這就好像軍方進行定點爆破的試驗一樣。起火原因不明,其中一種說法是地電通過繩索傳到艇身,使凝聚在氣囊蒙布上的一層水點導電,把整個艇體變成一個巨大的電容器;雷電交加之際,暴雨點燃了集結在飛艇後部的氫氣,引起大火。
直到事故發生為止,「興登堡」號飛艇已十次安全地往返大西洋兩岸之間,共載客一千零二人次。在最後這次飛行當中,由於是在大西洋上空逆風飛行,「興登堡」號遲到了十二小時。它在東海岸上空緩慢飛行徐徐下降,以便在傍晚到達,因為這是降落的最佳時間。晚七時二十分,飛艇擲下兩根著陸繩,並准備著陸。這時,長九百七十二英尺、重一百一十噸的飛艇在離地面三百英尺的空中,突然起火燃燒。地面上的人束手無策,眼睜睜地看著七百萬立方英尺的氫氣囊幾乎立即被烈焰吞沒,燃著的骨架落地跌得粉碎,『興登堡』號在濃煙之中焚毀。經過海軍人員和乘務人員的努力,許多人被搶救出來,然而,九十七名乘客和乘務人員中大約有三十六人死亡。

❾ 興登堡號戰列艦的設計歷史

1935年,「興登堡」級開始正式設計,最初計劃建造4艘,代號為H、J、K、L,後來希特勒聽從了海軍水面艦艇將軍們的「強烈建議」,增加了兩艘,即M、N。最初這兩艘標准排水量定在80000噸,裝480毫米主炮,但第二年,希特勒卻下令增加到100000噸,裝800毫米主炮!這很有些海上「鼠」式坦克的味道。
設計之初,德國海軍對「興登堡」級做了如下設計要求。排水量為50000噸,水線長260米,寬36米,滿載吃水10.7米,最高航速27節,續航力13000海里/19節+20%戰斗備用。防護方面,能在2萬~3萬米的距離上抗403毫米的炮彈,艦舷可以經受一條250千克裝葯魚雷的打擊。裝雙聯裝403毫米主炮4座,副炮口徑150毫米,遠程高射炮105毫米,近程高炮37毫米。無艦載機。
然而在進行具體設計時,卻遇到了一些性能指標矛盾。比如,由於主炮是雙聯裝而不是三聯裝或四聯裝配置,必然要加大艦的長度,增加彈葯艙和機艙的裝甲防護。德國人特別強調軍艦的穩定性與裝甲防護,因為他們知道光拼軍艦數量,英國永遠占優勢。因此「興登堡」級的裝甲重量約占軍艦總重量的42%。另一個重要問題是續航力,當時德國沒有海外基地,從德國港口到大西洋的漫長路程表明,德國主力艦一定要有比其它國家戰列艦更大的續航力,也就是要有較大的燃料攜帶量。此外,列強新設計的戰列艦都有30節的航速,因此「興登堡」的航速也要達到30節。
綜上所述,即使主炮的數量、口徑、裝甲防護、航速和續航力都取最低指標,根據1936年4月的精確計算,「興登堡」級的標准排水量(不含燃料和備用給水在內)也要達到53000噸,如算上燃料和備用給水將達到60000噸以上,平均吃水接近11米。
為趕時間,設計人員在設計中大量參考同時進行設計的「俾斯麥」級。現在也有不少戰列艦專家認為,當時德國已無能力同時進行二個級別戰列艦的設計工作,「興登堡」只是放大了的「俾斯麥」級。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設計圖紙上的「興登堡」級和「俾斯麥」級酷似。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在整個設計過程中,德國海軍建造局一直在跟蹤研究世界海軍強國戰列艦的情況。國外在建或在研戰列艦一直影響著「興登堡」級的建造,另外希特勒自以為是,也在處處干涉「興登堡」級的建造。
以火炮為例。1932年,法國海軍准備用330毫米主炮裝備它的2.75萬噸級的「敦刻爾克」級輕型戰列艦,1935開工了裝備380毫米主炮的3.5萬噸級黎塞留級戰列艦。而義大利自1934年開始建造的4艘4.1萬噸級的「維內里奧·維內托」級戰列艦也採用了381毫米主炮。因此德國海軍設計人員認為,「興登堡」級的主炮最少要403毫米(即15.9英寸),這樣才能在未來的海戰中獲得勝利。另外也必須考慮到其它海軍強國會進一步裝備擁有400毫米以上主炮的戰列艦。於是1935年德國海軍下令設計、建造和試驗403毫米的主炮。「興登堡」級開工一個多月後,二戰就爆發了,開工的H、J艦馬上停工,鋼鐵被打造成陸軍的滾滾鐵流。1940年,法國被德國佔領,H級的新設計方案也出來了,H40A計劃減少1座炮塔以加強防護,H40B計劃則仍使用4炮塔布局。1941年,H級更換為16.5英寸(420毫米)主炮,以對抗美國海軍的新型戰列艦。於是火炮廠家不得不一切從頭再來。而當研製成功准備安裝上艦時,卻得到了「興登堡」級停建的通知。1943年,希特勒突然又要求海軍在「興登堡」級艦體的基礎上,設計出安裝18.9英寸(480毫米)主炮的戰列艦。然而當廠家開始著手480毫米主炮的研製工作沒幾個月,希特勒居然又下令給「興登堡」安裝800毫米的主炮。雖然海軍器械局對希特勒進行開導,讓希特勒採用530毫米炮,但希特勒卻不願意這么做
防禦方面永遠是德國人最看重的。當時希特勒對「興登堡」級的防禦系統基本沒怎麼干預,但受到列強新式戰列艦的影響,設計時也是一變再變。最初德軍海軍要求只要防住一枚250千克TNT裝葯魚雷的攻擊。但由於其它國家新一代戰列艦要求是防住300千克裝葯的魚雷(如法國的「敦刻爾克」級),於是「興登堡」也被要求設計成能防住300千克裝葯的。這個要求很快又被推翻,最終要求是防住一枚454千克TNT裝葯的魚雷。 對於水線以上的防護裝甲厚度,也是頻頻變更,但這是該級艦變化最少的,基本都是圍繞主炮口徑的變化而變化,到最後最重要的部位被要求防住420毫米炮彈的攻擊,最後希特勒要求「興登堡」級要防住自己的800毫米炮!
建造「興登堡」級計劃建造六艘,代號分別為H、J、K、L、M、N。其中,H艦、M艦由漢堡的布洛姆福斯船廠建造,J艦、N艦由不來梅的威塞爾公司建造,K艦由基爾的德意志工廠建造,L艦由威廉港船廠建造。估計命名為「興登堡」號(Hidenburg)、「魯登道夫」號(Ludendorf)、「毛奇」號(Molke)、「腓特烈大帝」號(Friedrich derGross)。
「興登堡」級的頭兩艘H艦和J艦分別於1939年7月15日和8月15日開工,但戰局的變化卻左右著船塢中的戰列艦。當「俾斯麥」號1940年服役時,歐洲戰局已不是它開工時的樣子了。德軍挾其強大的陸空軍力,在極短時間內就掌握了大半個歐洲大陸的控制權,唯一能和德國做梗的就是孤懸在海上的英國了。可是讓希特勒哭笑不得的是,德海軍能和英國一較高下的巨型戰列艦群還在船塢里呢!
在准備不足的狀況下勉強參加了對挪威的入侵。雖然也得到了勝利,但是比起陸空軍的顯赫戰功。甚至是U艇的大顯神威,海軍的水面艦隊顯得顏面無光。隨著蘇德戰爭的爆發(德國陸軍因蘇德戰爭的巨大消耗而爆缺鋼材)及「俾斯麥」號被擊沉,希特勒受到極大刺激,對德國大型水面艦艇部隊失望到了頂點。他將原定的6艘「興登堡」級戰艦建造案統統取消(同時受害的還有3艘P級戰艦,它們也被取消建造)。德國海軍從此全力生產潛艇及少量的驅逐艦(護航用)。
四艘「興登堡」級於1939年9月1日同時停工。當時四艘艦的艦體建造基本完成了,正准備建造上層部分。原來已生產完成的艦炮轉為岸防炮與要塞炮之用。到了1941年末,四艘「興登堡」級又被恢復建造,因為德國情報部門得到了美國新建戰列艦擁有406毫米主炮的消息,德國沒有相抗衡的戰列艦。但幾個月後,工程又停了下來,原因是希特勒下令將「興登堡」級需要的鋼材交給陸軍,而且當時美國海軍被日本海軍打得落花流水,希特勒認為美國海軍快被日本海軍消滅了,德國不需要新戰列艦去對付美國正在建造的戰列艦。平靜了兩年後,1943年希特勒又突然要求海軍在未完成的「興登堡」級艦體的基礎上安裝480毫米主炮(當時已開始拆卸「興登堡」級艦體,准備將拆下來的鋼用於潛艇建造),隨後又下令安裝530毫米主炮。這就是H42、H43計劃。而H44計劃就是希特勒准備裝備八門800毫米的炮了。

❿ 求一篇關於侵犯著作權的案例及分析

首先你要清楚什麼要件才算侵犯著作權。
侵犯著作權的構成條件
著作權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侵犯著作權和與著作權有關權益,情節嚴重的行為。我國《著作權法》第15條、第16條規定了15種侵犯著作權和與著作權有關權益的行為,但是根據本條規定,只有下列四種侵權行為可以構成本罪:
1、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復制發行其文字作品、音樂、電影、電視、錄像作品、計算機軟體及其他作品的行為。
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即指未經過著作權人的同意。著作權人一般指作者,也可能是其他依法享有著作權的公民、法人或非法人單位。根據《著作權法》規定,由法人或非法人單位主持,代表法人或非法人單位意志創作,並由法人或非法人單位承擔責任的作品,法人或非法人單位視為作者,享有著作權;演繹作品著作權由演繹人享有,合作作品著作權由合作作者共同享有,如其中的作品可以單獨或分割使用的,其作者可以單獨享有著作權;電影、電視、錄像作品的導演、編劇、作詞、作曲、攝影等作者享有署名權,著作權其他權利由製片者享有,如果劇本、音樂等可以單獨使用的,其作者有權單獨行使其著作權。任何未經上述人員同意而使用其作品的,均屬於未經著作權人許可的行為。
根據《著作權法實施條例》規定,復制是指以印刷、復印、臨摹、拓印、錄音、錄像、翻錄、翻拍等方式將作品製作一份或多份的行為;發行是指為滿足公眾合理需求,通過出售、出租等方式向公眾提供一定數量的作品復印件。根據本條規定,復制與發行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整體行為,應同時具備才構成本罪,如果僅僅具備其中一個方面的則不符合本罪行為特徵。當然不同行為人事先通謀而分別實施復制、發行的,屬於共同犯罪,仍然可以構成本罪。
2、出版他人享有專有出版權的圖書的行為
出版是指把作品編輯加工後,經過復制向公眾發行的行為。出版實際上是一種特殊的復制發行。出版者出版圖書,一般需要經著作權人授權而取得對作品的專有出版權。專有出版權是指出版者對著作權人交付的作品在合同規定的時間、地點以原版、修訂版方式製作成圖書並予以發行的獨占權利。它是一種與著作權有關的重要權益,同樣具有排他性,他人不得行使,否則構成侵權。
3、未經錄音錄像製作者許可,復制發行其製作的錄音錄像的行為
這是一種侵犯錄音錄像製作者著作鄰接權的行為。錄音錄像製作者即製作錄音錄像製品的人,由於他們不僅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更付出了相當的獨創性勞動,對其製作的音像製品也依法享有許可他人復制發行並獲得報酬的權利,他人未經許可復制發行其音像製品的,當然是對其權利的侵犯。
4、製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美術作品的行為
這是一種借他人之名非法牟利的行為。它不僅侵犯了他人的人身權 (主要是署名權),而且必然會影響他人美術作品的銷售,從而間接侵犯他人的財產權。同時這種行為還欺騙了社會公眾,對我國文化市場秩序具有相當的危害,因此應予以懲治。
值得探討的是,本條把「製作」與「出售」以頓號分開作並列規定是否意味著有其中之一行為即可構成本罪?我們認為,結合構成本罪的前面三種行為方式,此處應理解為「製作並出售」或「為出售而製作」才構成本罪,這樣其與「復制發行」和「出版」一樣作為本罪在客觀方面的行為表現之一才有其合理性。從主觀上看,也只有既製作並出售或為出售而製作才能表明行為人具有營利的目的。
根據本條規定,上述四種情形還必須是違法所得的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才構成本罪。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懲治侵犯著作權的犯罪的決定)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條規定,個人違法所得數額在二萬元以上,單位違法所得數額在十萬元以上的,屬於「違法所得數樁較大」;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於「有其他嚴重情節」:因侵犯著作權曾經兩次以上被追究行政責任或者民事責任,又侵犯著作權的;個人非法經營數額在十萬元以上,單位非法經營數額在支十萬元以上的;造成其他嚴重後果或者具有其他嚴重。

閱讀全文

與誰毀滅了興登堡號案著作權典型案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