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中國地質大學軟體著作權申請

中國地質大學軟體著作權申請

發布時間:2021-08-21 05:43:29

⑴ 劉海濱的介紹

劉海濱(1969——),男,1969年12月生,吉林省公主嶺市人,中國礦業大學畢業,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管理學院副院長。1987年9月至1997年6月在中國礦業大學學習,先後獲得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1997年12月至2002年3月先後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和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管理科學與工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從事研究工作,研究方向是煤礦安全管理 、能源經濟及政策、管理信息系統、資源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現任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管理學院副院長、MBA教育中心主任、EMBA中心主任,兼任中國能源研究會能源系統工程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煤炭工業技術委員會經濟與管理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煤炭學會資深會員等職務。他先後主持和參與完成了包括國家「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科學技術研究重點項目、教育部博士點基金項目等國家和省部級科研課題15項、企業委託課題20餘項。科研成果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3項;獲軟體著作權2項;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其中被SCI收錄2篇、EI收錄10篇、ISTP收錄12篇、CSSCI收錄4篇,出版專著2部。培養博士生11人(已畢業),碩士生(包括MBA) 72人(已畢業)。2010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⑵ (一)我國地質統計學軟體的開發應用

20世紀80年代以後,我國地礦領域(包括地礦管理部門、學校、研究單位和生產礦山等單位)學習、研究地質統計學的活動方興未艾。許多單位開始結合自身工作的特點,把學習、研究地質統計學的重點向生產應用方面轉移。先後研製出一批水平較高,在全國范圍內有較大影響的地質統計學軟體。這批軟體代表了我國八九十年代地質統計學軟體研製的最高水平。開創了我國自己研製開發地質統計學軟體的先河。

1.「CGES」地質勘探系統軟體

該軟體是在武警黃金指揮部引進加拿大「IGC」公司GEOLOG軟體基礎上由武警黃金地質研究所經過3年(1987~1990年)艱苦研製於1990年開發出來的。該軟體結合我國地勘工作特點和編制地勘報告成果的要求,對英文版GEOLOG軟體實施全面漢化開發。軟體開發成功後,先後應用在河北省平泉縣窪子店岩金礦、山東省招遠市夏甸岩金礦、山東省棲霞縣後奇岩金礦、山東省煙台市辛安河砂金礦及外夾河砂金礦等礦床的儲量計算上,取得了滿意的結果。隨後開發出的「CGES」2.4版本,在武警黃金指揮部所屬地質隊推廣使用近10年,並被原化學工業部化學礦產地質研究所、有色總公司北京地質研究所和山東招遠黃金集團公司地質隊等單位購買應用。在黃金地質領域產生了較大影響。實踐證明,由武警黃金地質研究所對「IGE」公司GEOLOG軟體進行漢化、適合我國地勘工作特點的改造而研製成功的「CGES」中文地質勘探系統軟體,完全適合在我國的地勘工作中使用。

該軟體還作為國家「七五」項關項目的成果,於1991年1月通過了國家計委主持的專家評審鑒定,1992年在第二屆全國電子信息應用展覽會上,獲得國務院電子信息系統推廣應用辦公室頒發的「優秀項目」獎。以後經「中國軟體登記中心」審定核發了軟體著作權證書,從而確認了該軟體的技術合法地位。

1993年4月,在全國礦產儲量委員會的支持下,國家武警黃金指揮部黃金第十四支隊採用「CGES」軟體提交了陝西省洛南縣駕鹿金礦地質勘探儲量報告,由陝西省礦產儲量管理局審查通過。該報告是全國第一份採用地質統計學儲量計算方法和自行開發研製的軟體系統提交的儲量報告。該軟體對地質統計學在我國地質勘探工作中的推進與應用作出了很大貢獻。

武警黃金地質研究所的李維明高級工程師是研製「CGES」軟體的主要技術專家。「CGES」軟體的研製成功,使李維明高級工程師成為我國漢化改造國外軟體的先行者。

2.固體礦產勘查評價自動化系統(KPX軟體系統)

KPX軟體系統是我國地質礦產部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合作項目,研發於1994年,1991年完成KPX1.0版本,1993年完成KPX2.0版本。

該「系統」以地質統計學儲量計算為核心,緊密跟蹤我國礦產勘查及儲量分類規范(1999年以前即GB/T17766—1999頒布前的儲量分類規范)完全適用於我國從礦產勘查到礦山生產整個礦產資源開發階段的軟體系統。應該說,它是一個頗具中國特色的勘查評價系統。這一特色清楚地標明在系統的基本功能與流程中(見圖示)。

地質統計學(空間信息統計學)基本理論與方法應用

「KPX」研製成功後,原地質礦產部已在其所屬的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地礦部門全面推廣應用,並向全國地勘行業推廣。

3.三維普通克里格法程序系統(3DOK)和SMICKS系統

該兩個軟體均由北京科技大學地質系侯景儒教授領導的地質統計學研究組開發的,前一個軟體為原冶金工業部第三地質勘查局312隊所用。用於編寫山西省靈邱縣刁泉銀銅礦床地質勘探報告。該報告由原全國礦產儲量委員會辦公室於1995年4月組織專家評審通過。

「SMICKS」軟體系統屬研究類軟體,其內容為空間域多元信息協同克里格系統。

4.「GASOR」(儲層地質統計分析系統)

「GASOR」系統是由西安石油學院計算機系王家華教授主持研製開發的。該「系統」以地質統計學中的隨機建模理論、技術為基礎理論和方法,用於建立地層構造模型、層模型、沉積相模型、物性參數模型、砂體厚度變化等模型,從而形成相應的三維定量地質模型。

這是一個很實用的儲層隨機建模軟體系統,自1994年起,成功地應用於大慶、勝利、塔里木、遼河等油田。在這之後,與其他軟體一起被集成「石油滾動勘探開發一體化應用軟體技術」,由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開發生產局推廣使用,在石油地質領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5.克里格技術礦山開發系統

該軟體系統為江西德興銅礦開發,用於該礦山的生產中。該礦山在生產管理中,以礦石品位的正確估計和局部塊段儲量計算為核心,對礦山開采實施管理,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果。

除上述地質統計學軟體外,有關學校、研究院和地質隊等還自行開發出供本單位使用的地質統計學軟體,因影響范圍較小,這里不一一列出了。列出的這些地質統計學軟體基本上反映了我國20世紀八九十年代研製、應用地質統計學軟體的情況和水平。這個時期,我國經濟體制正處在由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時期,計劃經濟體制起著主導作用。從研發地質統計學軟體這項工作來看,各級政府礦產資源管理部門、學校、研究院、設計院、礦山企業等國有單位起著決定性作用。進入21世紀以後,我國已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礦產勘查市場十分活躍,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投資主體多元化。在此背景下,地質統計學軟體的開發應用,隨著政府職能部門的變化和職能的轉變,已無條件實施已有的地質統計學軟體成果,因失去了穩定的管理與服務,很難再發揮作用,再研發就更難了。

地質統計學軟體的研發,開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如果從時間上簡單地劃分,可分作兩個發展時期。

第一時期(1985~1998年):

1985年是我國第一個地質統計學軟體研發時期。

1998年為地質礦產部和全國礦產資源委員會撤銷重組,國土資源部成立時間。這一時期是我國經濟體制轉型時期,但計劃經濟體制仍起著主導作用。作為主抓地質統計學這項新科學技術工作的全國礦產資源委員會撤銷後,這項工作也就無條件實施了。所以把這一時期的終止時間定為1998年。

第二時期(1998年~至今):

這一時期,我國已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入市場自由競爭時期。地質統計學軟體的研發主體呈現多元化,為實際應用而研發,成為這個時期的突出特徵。許多有實力的礦山企業和經濟實體,看到地質統計學在礦業經濟中的巨大作用和活力,特別是在蓬勃興起的數字化礦山中的作用,根據地礦領域和自身礦業企業的需要,多層次、多方位地進行地質統計學軟體系統的研發與應用。

研發水平比第一時期有了長足的進步。當今,活躍於我國礦業市場、具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有兩個軟體系統:一個是Dimine數字化礦山軟體系統;另一個是3DMine礦業工程軟體。這是兩個各具特色的軟體系統。

Dimine數字化礦山軟體系統是由中南大學數字礦山研究中心與長沙迪邁數碼科技服務有限公司聯合研發的。它在眾多相關地質統計學軟體中脫穎而出,代表著當前國內同類軟體的領先水平。

該軟體系統推出後,迅速在中國鋁業公司、中國五礦集團公司、中鐵資源集團有限公司、攀鋼集團有限公司、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等近20家大型礦業集團得到推廣應用。如今已經發展到近百座礦山,為這些礦山企業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效益。該軟體系統所以能夠得到眾多礦山企業的青睞,是與該軟體系統緊密結合中國礦山特點的實用性和理論、技術上的先進性分不開的。

該軟體系統以礦山企業的經濟命脈——礦產資源儲量為核心,把儲量動態管理系統作為主系統,圍繞著主系統開發出一系列適合中國礦山特點的系統軟體,如礦山生產調度實時監控與動態報告系統等,這是很具特色的。

在研發的儲量動態管理系統中,以廣泛通用的地質工程資料庫為基礎,建立三維礦體模型,進而得到塊段模型、品位模型,進行地質統計學克里格估值。這一估值過程,能夠隨著生產探礦工作的進展,根據經濟效益分析,對礦體進行動態固定,取得最佳的儲量效果,這是該軟體系統的又一大特色。此外,在礦體建立三維模型的過程中,能夠很清晰地得到礦體空間形態及其與勘探工程網度之間的關系,這對於礦山尋找後備儲量,制定礦山生產遠景規劃和指導礦山生產勘探,具有十分現實的意義。

同時,要特別提到的是,該軟體系統的研發工作,吸取了我國以往研發和應用地質統計學軟體,以先進的地質統計學理論為指導的經驗和缺少穩定的研發力量及技術服務的教訓,在研發力量和技術服務方面加大了力度,作了穩定扎實的安排。該軟體系統的研製,以中南大學數字礦山研究中心和資源與安全工程學院雄厚的科研力量為依託,堅持組織穩定、研發人才穩定、研製資金穩定的三穩原則,從而保證了軟體系統的先進性和技術服務的穩定性。

3DMine礦業工程軟體是北京三地曼礦業軟體科技有限公司在鞍山礦業公司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合作指導下,研發成功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軟體系統。該軟體以礦產資源儲量計算作為主要功能模塊,追蹤我國現行的礦產勘查及礦產資源儲量分類規范,把先進的地質統計學儲量計算方法與傳統的儲量計算方法有機結合起來,比較好地解決了既能滿足國際礦業領域對於地質統計學儲量計算方法的需要,又能適應國內傳統儲量計算現狀的要求。這在同類軟體中很少見到,應該說,在我國礦產資源儲量計算方面,這是一個創新範例,也是該軟體的一個突出特點。此外,該軟體另一個具有特色的地方,是它的實用性。這一特性集中地反映在該軟體的塊體模型上。

品位模型(也叫塊體模型)是一種資料庫的格式,是將數學地質與品位空間分布相結合的具體應用。這與傳統儲量計算的塊段法不同,存儲數據的時候更像內插替換一個值,而不是度量一個值。另外,一個主要的不同在於這個值具有空間參照性。第三個不同在於塊體模型在打開的時候置於內存中,從而實現動態運作,許多復雜的地質屬性,如各種等值線、界線等,只要需要均能夠繪制出來。

當前礦業軟體中引入塊體模型概念是在空間上,在一定的范圍內,確定一定尺寸的空間塊體,相對應的塊體有一個質心點,質心點上可以存儲所有屬性。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劃分次級模塊,並保證礦體邊緣的塊體盡可能地與礦體界線(曲面)相一致,從而得到准確的估值。該軟體應用地質統計學方法,應用克里格法對品位分布進行估值,既實用又靈活,充分體現了估值技術的先進性。

塊體模型的實用性和科學性,大大提高了礦產儲量計算過程的可靠性,對於實現礦山設計及礦山生產科學化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該軟體推向市場後,已在國內外許多礦山企業和地質部門得到應用,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

⑶ (二)地質統計學在我國發展的3個階段

自1977年地質統計學引入我國至今大體上經歷了3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1977年至1989年11月)。該階段為起步階段。宣傳普及,學習研討,發表論文,有關工業部門和個別礦山企業根據自己的需要,獨立進行開發研究,構成了該階段的主要活動內容。

在美國學者H.M.Parker博士將地質統計學的基本概念和內容系統地介紹給我國的數學地質及勘探、礦山設計人員之後,我國有關的學術專業團體的學術活動開展得非常活躍。1980年4月,中國金屬學會冶金地質學會在廣西桂林召開的第一屆遙感地質數學地質學術會議上,有10個單位的代表宣讀了他們的地質統計學研究論文。在這次會議上,正式成立了冶金地質系統的「地質統計學協作小組」。隨後幾年,在中國地質學會數學地質專業委員會,中國金屬學會冶金地質學會數學地質、遙感地質及計算機專業委員會,中國核工業部所屬學會和中國煤炭學會地質學會,以及礦山地質及采礦工程學會等舉辦的歷屆學術會議上,地質統計學的論文不斷增多,其地位也日益顯著起來。

與此同時,地質統計學的普及工作相繼開展起來。地礦、冶金、石油、核工業和煤炭等行業,為普及這門學科,先後以不同的形式舉辦了學術講座。地質礦產部於1980年還設立了地質統計學在儲量計算中的應用科研項目,由地礦部儲委、北京計算中心、雲南地礦局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參加,經過4年的研究,完成了專題科研報告,冶金工業部地質局也設立了地質統計學科研專題,進行地質統計學理論方法研究、程序設計及實際應用,並出現了有關地質統計學專著:《地質統計學及其在儲量計算中的應用》(侯景儒、黃競先,1982年,地質出版社),《礦業地質統計學》(侯景儒、黃競先,1982年,冶金工業出版社)。江西德興銅礦採用普通克里格法計算了銅礦石儲量,並進行了采礦設計,在生產上作了嘗試。

在此期間,國內外學術交流活動十分活躍,從1978年起,我國先後派出許多專家學者到國外學習深造地質統計學。如地質礦產部中國地質礦產信息研究院李裕偉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中國地質大學王仁澤教授、北京科技大學侯景儒教授、有色金屬總公司南昌設計研究院吳庭芳高級工程師等都是這一時期先後派往美國、法國、德國學習的,如今都已成為本單位的這門學科的帶頭人和骨幹。與此同時,國外的地質統計學專家也應邀來華講學交流。這期間的學術交流有:1984年地質統計學家Ren在安徽銅陵講課;1985年美國亞利桑那大學Kim教授在西安冶金建築學院作學術報告;1989年4月美國斯坦福大學應用地球科學系主任A.G.Journel教授在北京科技大學舉辦講座等。

這期間國內出版的關於地質統計學的重要專著和論文有:《地質統計學》(地質部情報研究所編輯,1980),《地質統計學及其在礦產儲量計算中的應用》(侯景儒、黃競先,1982),《礦業地質統計學》(侯景儒、黃競先譯,1982),《線性地質統計學》(王仁鐸、胡光道,1988),《數學地質的方法與應用》(於崇文,1980),《地質統計學及其在儲量計算中的應用》(謝錫林、高德秀、謝溫宏、胡光道,1988)。隨著國內外學術活動的開展和有關部門及大專院校教學研究工作的進展,涌現出一批地質統計學的專家,他們活躍在各條戰線上,為地質統計學在國內的深入發展和應用、為開拓我國的地質統計學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如侯景儒教授(北京科技大學)、張樹泉教授(北京科技大學)、於崇文教授、蔣躍凇教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李裕偉高級工程師、尹鎮南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原地質礦產部)、余金生高級工程師(中國地質科學院)、謝錫林高級工程師(原地質礦產部)、王仁鐸教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胡光道教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陳仁寬高級工程師(北京有色冶金設計研究總院)、唐昌駿教授(成都理工大學)、陳俾茂教授(成都理工大學)、黃競先高級工程師(北京有色金屬研究院)、薛禹選高級工程師(核工業總公司地質局)、王家華教授(西安石油學院)、李新興教授(西安石油學院)、李行高高級工程師(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李維明高級工程師(武警黃金指揮部地質研究所)、吳庭芳高級工程師(江西有色金屬設計研究院)、覃必成(陝西煤田地質勘探公司186隊)及以後的黃勇教授(江西會邁克科技發展公司)、向永生博士(武警黃金指揮部)、孫玉建博士(國土資源部礦產資源儲量評審中心)

綜上所述,該階段有3個明顯的特點:

1)大專院校和有關工業部門的研究設計單位是活動的主體,宣傳、學術交流和研究應用活動主要在這個范圍內進行。地質、物探、數學和數學地質等專業的一些專家、教授和高級專業技術人員成為地質統計學專業的主力軍,侯景儒、黃競先多次為冶金工業部等生產部門有關單位舉辦地質統計學學習班。

2)在地質統計學理論方法研究方面,以普通克里格法為主,泛克里格法、對數正態克里格法、因子克里格法也有研究。線性地質統計學是該階段的主旋律。非線性地質統計學、非參數地質統計學和多元地質統計學等理論領域,涉及的還很少。

3)在應用方面,主要是在學習的基礎上,各有關單位和有關專業人員結合本職工作,做零星的研究應用。基本屬於探索性的開發應用,隨意性較大,目的性不強,缺少系統的安排。在地質工作領域里,多應用於物探、化探、遙感數據處理及找礦預測等方面。其他領域涉及的較少。

1989年11月召開全國第一屆地質統計學學術討論會,這標志著地質統計學發展第二個階段的到來。

第二階段(1989年11月至1995年10月)。該階段開始從開發研究與學術交流活動轉向生產實踐,與地質勘探和礦山生產相結合。在這一時期,出現了推進地質統計學與生產實踐相結合的若干有影響的重要事件。

1)1990年10月,西安石油學院與油田結合,研製成功克里格繪圖系統,對牛庄油田數據進行了處理,繪出一批地質圖件。

2)1990年12月,武警黃金指揮部(以下稱「指揮部」)黃金地質研究所完成了國家「七五」項目——地質勘查指揮系統軟體應用及開發研究。於1991年1月由原國家計委主審通過了項目鑒定。該軟體(GEOLOG)是加拿大國際地質技術公司(IGC)研製開發的,指揮部於1986年購置該軟體英文軟體後,由武警黃金地質研究所進行了全面的漢化開發。經鑒定後的中文版CGLS,CGES軟體和原GEOLOG英文軟體都已由中國軟體登記中心審定核發了軟體著作權證書。該系統軟體中的儲量計算系統,提供了地質統計學普通克里格法和泛克里格法以及距離反比法。武警黃金地質研究所採用克里格儲量計算方法對河北省平泉縣窪子店岩金礦、山東省招遠市夏甸岩金礦、山東省棲霞縣後岩金礦、山東省煙台市辛安河下游砂金礦和外夾河砂金礦等3個岩金礦和兩個砂金礦進行了儲量計算,取得了滿意的結果,在此過程中,還舉辦了3期克里格法和CGES軟體培訓班,培養軟體使用人員60餘人。

3)1991年8月,由地質礦產部固體礦產勘查評價自動化系統項目(該項目為我國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合作項目)領導小組,為普及地質統計學在固體礦產勘查評價工作中的應用,在北京舉辦了「地質統計學環境評價軟體(GE-OEAS,美國斯坦福大學研製)學習班」。由美國地質統計學家B..LGibbs女士講授地質統計學原理和GEO—EAS軟體的使用。同期,國家礦產儲量管理局(全國礦產資源委員會前身)又在北京舉辦了地質統計學短訓班,由美國亞利桑那大學D.E.Myers教授講授地質統計學原理和GEO—EAS軟體。參加上述兩次培訓班的有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地礦廳(局)和1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儲委的技術業務骨幹。

GEO—EAS軟體由數據文件管理,數據變數的轉換,單變數的統計量計算,變差函數分析,交叉驗證,克里格法計算,繪制等值線圖、樣品分布圖、線性回歸及散點圖等幾個相互獨立的程序組成。用來進行(二維的普通克里格法)環境評價。

4)1991年10月,國家礦產儲量管理局在武漢舉辦「提高礦產地質勘探報告質量研討班」。在研討班上,由國家礦產儲量管理局尹鎮南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普及講授了地質統計學及儲量計算。學員來自地質、儲委、冶金、化工、武警黃金指揮部、煤炭、核工業、建材等工業系統2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基層地質單位。絕大多數地質技術人員來自野外第一線。

5)1992年1月,國家礦產儲量管理局向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礦產儲量管理局、礦產儲量管理辦公室、礦產儲量委員會辦公室、全國儲委油氣專委辦公室等單位下發了「關於積極支持在礦產和地下水儲量報告中應用計算機技術的通知」〔國儲(1992)7號文〕。「通知」中明確肯定了在礦產和地下水儲量報告中可以採用新的儲量計算理論、方法和計算機技術。實際上,這是對採用地質統計學方法計算礦產儲量提交地質勘探報告的肯定,在當時起到了積極推進地質統計學儲量計算方法的作用。

6)1993年1月13日,由國家礦產儲量管理局牽頭成立了有31個工業管理部門、研究單位、大專院校參加的「地質統計學應用協調組」,並通過了地質統計學應用協調組組織簡則和1993年度工作計劃。

7)1993年4月,在陝西省西安市,在全國礦產儲量委員會的支持下,由陝西省礦產儲量管理局組織審查,並通過了由國家武警黃金指揮部黃金第十四支隊提交的陝西省洛南縣駕鹿金礦地質勘探儲量報告。該報告是全國第一份採用地質統計學儲量計算方法及軟體系統提交的儲量報告,是第一份將地質統計學儲量計算方法直接用於地質勘探生產的開創性成果。

8)1993年8月,中法合作項目:「地質統計學在中國礦產資源儲量評價中的應用」,經地質礦產部批准立項研究。項目組織單位是全國礦產儲量委員會(原國家礦產儲量管理局)辦公室,項目專家組組長由尹鎮南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擔任,項目參加單位有德興銅礦、武警黃金指揮部及北京科技大學等單位。

9)1995年4月,由全國礦產儲量委員會辦公室組織審查,並通過了全國第二份採用地質統計學儲量計算方法提交的山西省靈邱縣刁泉銀銅礦床勘探地質報告(提交單位是冶金工業部第三地質勘查局三一二隊),同時推出了北京科技大學地質系提供的「三維普通克里格法程序系統」。該「程序系統」包括資料庫、儲量計算及成圖三部分內容。

1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在發展我國地質統計學方面也作出了貢獻。由侯景儒教授負責的科研項目「多元及非參數地質統計學理論分析及在金屬礦床的應用」(1990~1992)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該項目在地質統計學理論及應用方面達到了國內領先地位,並通過冶金工業部鑒定。1993年,由侯景儒教授負責的另一課題「空間域及時一空域中多元地質信息的地質統計學理論分析及其應用」(1993~1995)也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這兩項科研成果均匯集於他們的專著——《礦床統計預測與地質統計學的理論與應用》(冶金工業出版社,1994)之中。根據地質統計學發展的現狀及地質統計學研究內容的不斷擴大,侯景儒教授建議將「地質統計學」擴展為「空間信息統計學」(Statistics of Spatial Information),而且在北京科技大學為本科生、研究生開設了「空間信息統計學」課程。此外,侯景儒教授將若乾地質統計學理論成功地應用於冶金工業部重點科研項目「揚子地台周邊及其鄰域優質錳礦成礦規律及資源評價」之中,該項目於1997年獲冶金工業部科技進步特等獎。

11)1995年10月,全國礦產儲量委員會辦公室向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礦產儲量委員會辦公室(礦產儲量管理局)、全國儲委油氣專委辦、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地礦局(廳)、冶金工業部地質局、中國核工業總公司地質局、化學工業部地質局、武警黃金指揮部、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地勘總局地質局、國家建材局地質勘查中心等部門單位,公布了關於「運用地質統計學方法提交地質勘探報告的編寫提綱和審查提綱」的試行意見。這個「試行意見」是審查地質勘探儲量報告的主管部門關於應用地質統計學方法技術的一個技術性法規文件。它標志著地質統計學這一先進的理論、技術在我國業已成熟,得到了國家的承認,在實用的技術方法中有了自己的地位,在應用領域有了自己的位置。這預示著地質統計學發展的第三階段已經到來。

第三階段(1995年10月至今)。該階段以全國礦產儲量委員會辦公室頒發的關於應用「地質統計學方法提交地質勘探報告的編寫提綱和審查提綱」的試行意見作為開始,確立了地質統計學的技術法規地位,進入以礦產資源政府管理部門為指導的礦業市場生存競爭的深入發展階段。

該階段的特點是:

1)地質統計學的技術法規的產生,確立了地質統計學技術方法在我國礦業領域中的技術地位。

2)為適應生產實踐的需要,地質統計學理論的研究更加深入,涉及的方法原理更加廣泛,整體理論水平與國際水平接近。除了研究最為深入的普通克里格法外,非平穩線性地質統計學、非參數地質統計學、多元地質統計學,以及近幾年作為地質統計學科前沿的時空域多元信息地質統計學等,都有了較深入的研究。

3)在應用方面有了實質性的突破。採用地質統計學方法提交地質勘探成果和開發礦山,已經為生產部門所接受,開始成為地質勘探、油田和礦山開發的實際應用方法,與生產實踐結合得越來越緊密。

4)為適應生產的需要,相繼開發研製並推出了適於國內生產需要的軟體系統。地質統計學的理論研究與相應的軟體開發同時並舉,把地質統計學的應用推向深入。如德興銅礦的克里格技術礦山開發系統,西安石油學院的克里格繪圖系統KMS,武警黃金地質研究所的地質勘探系統軟體,北京科技大學地質系的三維普通克里格法程序系統(3DOK)、三維協同克里格法程序系統(3DCOK)及指示克里格法程序系統(92DIK),地質礦產部的KPX2.0軟體系統。以及2004年後,國內礦業私營企業發展迅速,實力雄厚的私企為礦山企業發展的需要,開始研製自己的地質統計學軟體,如金誠信礦業工程公司的DIMINE軟體和紫金礦業公司的軟體。地質統計學軟體系統的研發和應用,促進了地質統計學在實踐中的應用。

5)地質統計學的技術方法已為廣大的地質勘探和礦山企業所了解和接受,在礦業市場受到廣泛的關注和了解。

6)國外地質統計學軟體系統進入中國礦業市場,並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儲量司的認可。在我國礦業市場上有了自己的地位,開始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與此同時,國外知名的地質統計學軟體公司(如Surpac,Dat-amine,Gemcom,Micromine等公司)開始在中國設立分公司或辦事處,相互競爭,根據不完全統計,其軟體產品在中國礦業市場的銷售量已達500~1000套,占據了中國礦業市場的絕對份額。

7)隨著國外地質統計學軟體公司進入我國,和對地質統計學軟體應用的不斷增多,在礦業領域中的應用范圍不斷擴大。如在礦庫建模、勘探網度確定、礦山開發設計、礦石品位優化控制、儲量計算、礦產資源儲量價值評估、礦產資源預測等方面。

⑷ 如何評價中國地質大學

作者:凡卡·茹科夫
鏈接:https://www.hu.com/question/24418046/answer/109095567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1.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到底是什麼關系,有什麼歷史沿革,我不想解釋和研究。但是這種雙校區平行發展的情況,極大的損害了地大的知名度和權威性。冠名相同但實質不同,我們地大人知道是怎麼回事,但是給外人解釋起來就非常的吃力。在別人看來,北京和武漢應該有主次之分,好壞之分。親眼所見,很多求職的畢業生實在是不想應付北京和武漢校區有什麼區別的相關問題,乾脆在學校的後面把括弧去掉了,省去了回答HR提問時的不少麻煩。地大想提高知名度和公信力,這個雙校區的問題一定是一個很大的掣肘。一個很多人都不知道到底在哪的中字頭大學,是一個缺乏品牌建設能力的大學,損害了所有地大學生的無形資產。2.本人就讀於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四年間,學校是沒有圖書館的。北區閱覽室那麼丁點小,根本滿足不了全校同學的自習需求。我們這一屆到大四寢室才有空調,可想而知每年冬天夏天去閱覽室佔座位的情況是多麼的恐怖,6點以後去排隊,就很難說有沒有位置了吧。我覺得沒有任何理由,可以讓一個211大學,在一整屆學生的就讀期間,沒有讓學生用上哪怕一次圖書館。這是一個笑話,是恥辱,也是為什麼很多學生不遺餘力的去黑學校的原因所在。一個用四年時間建不好圖書館的大學反映出來的是什麼,是缺乏對學生最基本的關心和負責任的態度。3.本人就讀於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四年間,除了辯論隊之外,是沒有參加其他任何社團活動的。而辯論,在地大也是一個在夾縫中艱難生存著的社團活動。總體而言,地大的社團是缺乏多樣性和趣味性的,社團的設立和活動內容,感覺就像就是從90年代沿襲和繼承下來的一批遺產。沒有與時代進步相結合,沒有與學生興趣相匹配,死氣沉沉沒有生機。而地大辯論隊,在工程學院金鋆學長的努力下,差一點就成為了學校官方常設機構,有一定的自治權。但是僅僅過了兩年,地大校辯論隊就開始每年都要為自己的歸屬問題跑斷腿。比賽自己接,費用自己出,訓練場地自己找。我也曾為地大出戰過幾場比賽,作為四辯,在自我介紹的最後是要說「代表中國地質大學向各位問好」這句話的。代表完了,比賽打完了,目送各個學校的校車把各個學校的隊伍拉回去,然後我們幾個地大的像沒爹沒娘的孩子一樣去趕公交車…當然這也沒有什麼,校車接送不是學校的義務。但是,一個不注重發展社團活動,甚至打壓社團組織的大學反映出來的是什麼,是對學生豐富課餘生活的剝奪和個性的扼殺。4.本人就讀於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四年間,一直在參與學院的黨建工作。由於資歷老(我是高中黨員),在黨建和學生工作中我一直處於一線位置,後來擔任兩個班的黨支部書記。首先,恕我直言,發展黨員=收獲果實。哪個同學條件成熟了,就發展成黨員。如果有品學兼優的學生沒有入黨意願,支部書記還要負有一定的責任。有這樣為一個政黨補充新鮮血液的嗎?其次,在最基層的學生黨建工作中,都很難確保民主集中制的貫徹落實。有一次在黨員大會上討論對我的處分方法時,居然要求我離開會場,不得參與討論過程,非常的令人氣憤和失望。最令人震驚的是,學生黨員居然有往蓋世太保方向發展的趨勢。清明,端午等小假期期間,學生不得私自離校,學生黨員要配合輔導員進行管理。當時輔導員的原話是:「要把所有學生圈養在學校」。特殊時期,例如12年反日本侵佔釣魚島的遊行活動中,學生黨員要在輔導員的帶領下逐一查寢,掌握所有學生的動向。呵呵,大學是培養人才,而不是培養官僚。黨建是吸收有理想的青年,而不是收割成熟的水果。從一點一滴基層黨建工作的開展,可以清晰的透露出地大老師思想上根深蒂固的保守主義做派和官僚主義作風。最後分享一點。對一個剛畢業進入職場的大學生,領導和同事們會做出這樣的評價:1.不愧是地大出來的學生。2.看來地大的學生相當的不錯。你們能看出這兩種評價的差別嗎?我聽到的都是第二種。

⑸ 科技處工作

一、科研項目

2012年學校科研立項繼續保持良好勢頭,無論是項目數量還是項目級別均有提高。截至2012年12月30日,科技處分管工作中,全年新啟動科研項目693項(其中縱向249項、橫向298項,基本科研業務費資助項目146項),實到科研經費接近3.6億元(其中縱向項目經費2.42億元、橫向項目經費1.17億元)。

2012年度學校申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各類項目311項,有66個項目獲得資助,其中重點項目2項,資助總經費為4437萬元。新增傑青、優青各1名,申請和資助經費雙創新高。

學校今年首次獲得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科項目資助。學校14項課題獲2012年度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資助,其中:優先發展領域課題2項,博士生導師類課題5項,新教師類課題7項,獲批項目數、資助率、資助經費均創歷史新高;4人獲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項目資助,這是學校入選人數最多的一年。3項申請獲得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這也是歷年來獲資助項目最多的一年。2項申請獲北京哲學社會科學辦資助。學校申報2013年度國土資源公益性行業專項基金各類項目31項,其中7項申請獲得立項資助。

學校2010年正式啟動基本科研業務費以來,已有300多名青年教師、120多名研究生獲得資助,資助總經費4249萬元,今年的預算執行率首次達到100%。基本科研業務費的實施,激發了學校年輕教員的科研熱情,營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圍,促進了青年教員的成長,為提高學校的綜合科研實力,促進學校科研可持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2012年學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數量,國家社科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北京市社科項目的申報數量成倍增長,SCI文章發表總數和國際SCI文章發表數量遠超歷史同期水平。3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順利結題,姜在興負責的「油氣沉積地質」教育部創新團隊通過驗收。

二、科研成果與獎勵

1.地質類高校和科研單位發表SCI論文總數暫居第一。據2012年12月6日ISI數據檢索,學校發表SCI論文322篇,相比去年同期235篇增長37%;國際SCI論文224篇,相比去年同期147篇增長52%;榜刊論文92篇,相比去年同期的69篇增長33%。截至目前,學校在地質類高校和科研單位發表SCI論文總數暫居第一。

2.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獲得突破。根據有關部門網上公示結果,學校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以合作單位獲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3項。翟裕生院士主持完成的「成礦系統理論創立與找礦實踐」項目成果已經通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答辯,有望獲得突破,結束學校自建校以來沒有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得該獎項的歷史。翟裕生院士榮獲2012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3.科技成果轉化再創佳績。在專利和軟體著作權申請工作中,認真研究國家和各省市相配套的專利申請、成果轉讓和技術轉化獎勵制度,組織參加了首都高校科技信息網等技術成果對接交流會,以支持和激勵學校師生進行科技成果轉化,並取得了明顯成效。學校馬鴻文教授兩項發明專利已實現成果轉化,受讓專利實施許可費實際到校600萬元。

4.及時發放科技獎勵。根據《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公開發表學術論文獎勵辦法》,已經發放2011下半年度科技論文獎勵83萬元,發放2012上半年度科技論文獎勵近120萬元。科技處網頁專門開設「研究亮點」和「科技咨詢」專欄,進行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宣傳。

三、產學研合作

2012年,科技處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加強科教結合,進一步推進學校產學研合作工作的開展,不斷增強學校科學研究服務社會的能力。

2012年,組織參加國家性的展會二次,分別是2012年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及2012年中國(長沙)科技成果轉化交易會。其中在2012年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上,學校組織遴選了7項具有完全知識產權且適宜「產學研」合作的科技成果參展中國高校展區並榮獲三項大獎。其中水環學院馮傳平教授科研團隊研製的「油田壓裂廢水的新型處理裝置」和工程學院劉寶林教授科研團隊研製的「井下閉環高精度旋轉導向鑽進機具」分獲高校展區「優秀展品獎」二、三等獎,學校榮獲高校展區「優秀組織獎」。另外,還組織參加了首屆「中國·雲南橋頭堡建設科技入滇對接會」、「第五屆百名專家淄川行暨山東淄川科技成果引進洽談會」等科技展示活動。

四、學術活動

2012年,科技處進一步推進學校的學術交流工作,組織承辦了一系列國際、國內研討會及報告會,不斷擴大學校的學術影響力。包括:第13屆國際熱年代學,2012年「資源型地區可持續發展與政策國際會議暨國際區域科學學會第三次年會」,2012年度國土資源部國家科技獎推薦成果專家咨詢會、探月工程學術報告會暨數據應用成果展示平台捐贈儀式、「深部地下實驗與觀測站」研討會等。

五、實驗室建設

1.新增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四個,國際聯合研究中心一個。科技處積極組織省部重點實驗室的立項申報,2012年新增「地質超深鑽探技術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頁岩氣資源戰略評價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非常規天然氣能源地質評價與開發工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等四個省部重點實驗室,占學校在建運行省部重點實驗室總數(10個)的40%。此外,「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工程技術學院」2012年被科技部認定為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2.積極推進省部重點實驗室年度報告制。認真貫徹落實《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重點實驗室建設與運行管理辦法》,大力推進學校省部重點實驗室院長負責制,積極實行省部重點實驗室年度報告制,並完成《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省部重點實驗室2011年度報告》。為進一步加強實驗室管理,由萬力副校長牽頭專門組織召開了學校省部重點實驗室工作會議。會議著重介紹了學校重點實驗室建設與運行管理辦法,明確學校省部級重點實驗室今後歸口學院建設,實行院長負責制。學校下撥2012年度省部重點實驗室立項建設與運行經費250萬元。

此外,科技處牽頭完成了「2011」計劃——深部地質與礦產資源協同創新中心的組織申報工作。

六、附錄

表1 2012年以來學校科技平台情況

續表

表2 2012年學校二級單位發表SCI論文情況

註:據2013年5月1日ISI數據檢索。2012年共有131名教師和172名學生發表SCI論文,其中,外刊論文作者中教師102名,學生104名,榜刊論文作者中教師52名,學生38名。

⑹ 中國地質大學軟體工程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都具有軟體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但北京校區信息工程學院(有四個一級學科碩士點)軟體工程開設時間、師資明顯比武漢校區要強一些。武漢校區軟體工程學科分設於信息工程學院(只有三個碩士一級學科點)和計算機學院,師資力量分散。選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不會有錯。中國地質大學軟體工程一級學科在教育部2012學科評估中排在全國第42名。

⑺ 「深部礦體勘探鑽探技術方法及設備研究」項目及其成果簡介

(一)項目來源及研究目的

安徽是資源儲量的大省,具有得天獨厚的成礦地質條件。它地處華北、揚子、大別山三個板塊結合帶,在華北、揚子兩個板塊結合縫上,馳名中外的郯廬斷裂自北向南縱穿全省,是全國19個成礦帶之一的長江中下游銅鐵多金屬成礦帶。為了進一步加快深部找礦步伐,安徽省地礦局313地質隊於2008年4月向安徽省國土資源廳、安徽省地礦局申請「深部礦體勘探鑽探技術方法及設備研究」項目立項,2009年被列入安徽省重點科技攻關項目(編號:09010301015)。

該項目的研究目的是提高深部礦體勘探速度、勘探靶區精度、地質成果的准確性,為加速我國尋找隱伏礦與開拓深部「第二找礦空間」提供技術支持。主要任務是通過研發鑽探設備及機具、鑽探方法、取心方法、鑽孔護壁、高效長壽鑽頭等技術,解決深部鑽探效率問題;通過研究受控定向鑽探技術解決深部陡礦體和異型礦體、地表障礙物下部礦體勘探難題;通過鑽孔攝像及定向取心技術完成鑽孔地質信息採集,由單孔獲取岩礦層參數的任務。歷經近四年的研究、試驗,再研究、試驗與完善,於2012年底結題,通過鑒定驗收。

(二)項目研究的主要內容

「深部礦體勘探鑽探技術方法及設備研究」項目由安徽省地礦局313地質隊主持承擔,合作單位有:中國地質裝備總公司、中國地質大學、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無錫探礦工具廠、唐山市金石超硬材料有限公司、張家口探礦機械廠等,同時聘請了國內部分資深專家作項目指導。

「深部礦體勘探鑽探技術方法及設備研究」項目指導思想是,結合我國深部找礦技術需要,充分集成國內探礦技術優勢,實行產、學、研、用相結合機制,以縮短研究周期,加速成果轉化。項目的總體思路是:符合我國國情,以野外生產需求為中心,要求研究成果適用性好、可靠性強,易推廣應用,且具有先進性、創新性,有自主知識產權。該項目共分4個課題:

課題一:分體塔式全液壓動力頭鑽機及高強度繩索取心鑽桿研製

(1)分體塔式全液壓動力頭鑽機(FYD-2200型)

1)鑽機實行分體結構設計,改變深孔鑽探車載、桅桿式結構存在的弊端,以適應山區、丘陵、農田等道路較差的地區運輸;

2)提升鑽具設計為高塔形式,以增加立根長度;

3)鑽機實現無級變速,增加調速范圍;

4)鑽機長行程(4.8m)設計,以增加回次進尺長度;

5)鑽機動力頭卡盤設計為卡瓦夾持和頂驅式兩用結構;

6)鑽機操作系統實現參數數字化,塔上操作可視化及鑽探現場遠程監控。

(2)高強度繩索取心鑽桿

1)鑽桿及接頭優選國產高鋼級無縫管材,進行特殊熱處理,以增加強度和耐磨性滿足3000m以內孔深鑽探要求;

2)鑽桿螺紋副設計為特殊形式,以增加抗扭、抗拉、防脫和密封性;

3)採用成型精密刀具加工鑽桿接頭螺紋,以提高螺紋加工精度。

課題二:鑽孔攝像及定向取心技術在地質勘探中的應用研究

(1)鑽孔攝像技術

1)實現360°孔壁數字成像、無縫拼接及高清晰度虛擬鑽孔岩心圖顯示;

2)具有深孔內信息傳輸與數字分析處理功能;

3)運用鑽孔攝像技術在單孔中解析岩礦層產狀。

(2)定向取心技術

1)研究垂直孔、傾斜孔岩心定向系統,以擴大定向取心技術應用范圍;

2)設計恆壓岩心列印裝置,保證可靠的導向鑽進和平衡反扭矩效果;

3)研究水壓力平衡,提高機械倉密封的可靠性;

4)研究孔底岩心列印控制裝置,實現電機工作狀態的自動控制;

5)研製微型金剛石鑽頭,以保證定向取心器孔底列印可靠性;

6)研究定向取心技術,在泥漿護壁鑽孔中解析岩礦層產狀。

課題三:鑽孔設計與軌跡動態監控技術研究

1)鑽孔彎曲規律分析,預測待鑽鑽孔的軌跡形態變化規律;

2)鑽孔軌跡設計及鑽孔軌跡形態繪制;

3)鑽孔軌跡空間位置計算及中靶精度預測;

4)探礦、地質綜合設計書編制;

5)鑽孔綜合資料整理及其電子文檔自動生成;

6)鑽孔軌跡三維可視化動態顯示。

課題四:深部岩心鑽探鑽進工藝方法研究

1)關鍵裝備優化選擇與配置;

2)鑽孔結構及套管設計;

3)特殊地層鑽進取心技術;

4)高效、長壽命金剛石鑽頭研製與使用;

5)泥漿與護壁技術;

6)鑽孔軌跡控制技術;

7)孔內事故預防與處理;

8)鑽頭成本與技術指標分析。

(三)項目研究主要成果

經過幾年的研究與實踐,「深部礦體勘探鑽探技術方法及設備研究」項目按任務書設計要求完成了FYD-2200型分體塔式全液壓動力頭鑽機及配套機具、高強度繩索取心鑽桿(N、H系列,施工深度3000m以內)、地質勘探鑽孔攝像及定向取心技術、鑽孔設計與軌跡動態監控技術、深部岩心鑽探鑽進工藝方法的研究與開發。完成了「江淮下游新生代晚期環境變化研究」與「湖北神農架晚期第四紀環境研究」不擾動樣環境科學鑽探孔、「汶川地震斷裂帶科學鑽探」WFSD-3孔、「深部礦體勘探鑽探技術方法及設備研究」ZK1725孔等科學鑽探試驗孔,國家深部探測3000m科學鑽探「華南於都 贛縣礦集區科學鑽探選址預研究」NLSD-1孔與「華東廬樅盆地科學鑽探選址預研究」LZSD-1孔、安徽壽縣正陽關鐵及多金屬潛力資源預查項目和滁州明光鹽礦勘探孔等深部找礦鑽孔的鑽探任務,並在安徽霍邱鐵礦、金寨沙坪溝鉬礦、泥河鐵礦、廬樅鐵礦、琅琊山銅礦以及山東、浙江、江西、甘肅、四川、北京、上海等地不同地層、不同口徑、不同鑽進方法的深孔地質找礦和科學鑽探中加以應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項目研究共獲得8項國家專利(其中發明專利3項)、1項國家計算機軟體著作權。項目四個課題全部通過國內外科技查新及安徽省科學技術廳組織的專家技術鑒定。項目全面總結的小口徑深部岩心鑽探工藝及配套機具體系,對地質岩心鑽探、科學鑽探、環境地質勘探、水文地質水資源勘探施工等項目具有指導意義。項目研究成果總體評價為達到國際先進、國內領先水平。

⑻ 武漢博晟怎麼樣

武漢博晟分為武漢博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和武漢博晟安全科技有限公司。
其中,武漢博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位於中國光谷,是武漢市政府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公司以武漢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為技術依託,主要致力於電力信息化、安全生產信息化產品的研發,計算機信息系統集成應用和網站運營服務。截至目前,該公司已擁有十多個產品的軟體著作權登記證書和軟體產品證書。
武漢博晟安全科技有限公司是與武漢大學安全科學技術研究中心緊密結合的安全工程產學研一體化公司。
武漢博晟安全科技有限公司專業從事安全生產領域的科研、咨詢、培訓、信息化。公司與國家電監會安監局、 兩大電網公司、 五大發電集團、國家水利部安監司、湖北省水利廳、湖北省安監局有良好的合作關系,是上述單位的安全技術支撐單位。
你可以在去兩個公司的官網上去看看或者通過網路查找,希望對你有幫助。

⑼ 中科檢測集團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中科檢測集團有限公司系國家工商總局注冊、批准,總部位於中國(湖北)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光谷的光谷生物城(武漢國家生物產業基地),集檢驗檢測、信息服務、平台服務、技術支撐及咨詢於一體,旗下擁有多家專業從事食品、環境檢測的第三方檢測機構及提供食品溯源信息、檢驗檢測平台化服務機構。集團已與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華中科技大學、華中農業大學及國家納米葯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單位達成了戰略合作。未來幾年內,集團還計劃建設涵蓋軍工、生命基因、醫療器械等領域的多家檢驗檢測機構,構建全行業的檢測服務平台與專業化的品牌管理機構。集團擬申請的發明、實用新型專利和軟體著作權合計30餘項,規劃引進以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國際檢測機構為背景的骨幹力量,構建行業領先和與國際接軌的技術及研發團隊,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全面升級打造智能化實驗室,直播實驗流程,並在全國規劃建設10餘個區域實驗室,形成以中國光谷為中心,覆蓋全國的檢測網路。
法定代表人:黃志宏
成立時間:2017-02-21
注冊資本:505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420100000743740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的法人獨資)
公司地址:武漢市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東信路光谷創業街10棟(原3)1單元1層01室115號

⑽ 丁華鋒的個人簡介

獲第1批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特別資助和第43批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一等資助;獲2010年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提名獎。2011年獲得燕山大學博士生招收資格,已招在讀博士生2人。主持主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特別資助和一等資助及國家高技術863等項目。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和會議上發表論文40篇,其中SCI,EI收錄30篇,出版專著2部,申報計算機軟體著作權18項。現為美國ASME(機械工程師協會)會員,中國機械工程協會高級會員,10多個國際學術期刊的特約審稿專家。 申請重大裝備新機構中國發明專利22項,德國發明專利2項。已有18項數字化創新設計軟體著作權。 出版中文專著1部,英文專著1部。
主要研究方向:面向大型復雜工程的機械裝備數字化開發設計,如大型正鏟液壓挖掘機,裝載機,清障車,盾構機,鍛造操作機,紡織機械,農用機械,新能源汽車傳動系統等等. 已設計出具有原始性創新的近千種新機構。參與世界最大工程機械公司之一的德國Terex公司新型重大工程機械的研發,參與德國賓士(Mercedes-Benz)公司的新一代汽車機械繫統的研發,及歐盟軍方某項目研發。
現任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機械與電子信息學院院長 。

閱讀全文

與中國地質大學軟體著作權申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