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條件,該福利分抄房的房產權人為父母,有的福利房沒有房產證,只有居住權;第二個條件,父母全已走了,還是尚在世,只有父母全已走後,並沒有不讓子女繼承的遺囑,也沒有其它第一順位繼承人,即父母的父母,該房產才能確定為是子女的繼承財產。第三個條件;物權法規定,因繼承取得物權的,自繼承開始時發生效力,所以以上二個條件滿足後,產權已歸子女,但為了將來轉讓房產等方便,可以去房管局作繼承登記。
2. 如何確認不動產物權的歸屬
物權的確認,是指當事人在物權歸屬發生爭議或者權利狀態不明時,請求有權機關確認物權歸屬、明確權利狀態。在民事審判中,經常會遇到需要確認物權的案件,例如,在「一房兩賣」情況下確認該房屋所有權究竟歸誰;在買賣合同中確定所有權是否已轉移給買受人;以及在復雜的抵押合同中分辯抵押物的所有人究竟為誰,誰的權利優先等等。物權,這個民事審判中最基本的問題,源於其自身不同於其他權利的特性,對於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法治社會的確立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對於物權歸屬的判斷,直接關繫到一個法律關系的終結和另一個法律關系的更新,關繫到權利的優先,也關繫到民事判決的傾向。雖然《合同法》的頒布為中國物權法的出台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但是,由於我國立法對於物權規定的有限,物權理論混亂不一,司法實踐中處理物權歸屬問題仍然具有很大的困難。在加快物權立法步伐、物權法行將出台的今天,筆者試從民事審判實踐出發,結合案例對如何確認不動產物權歸屬談一談自己的看法,與大家商榷。 首先我們來看看三個典型的案例: 案例一:甲與乙簽訂合同,將甲的一處房產賣給乙,合同簽訂後,乙按照約定將購房款15萬元如數交給甲,但由於一些原因,雙方一直未到房產機關辦理更名手續。一年後,房價上漲,甲覺得自己原來的房子賣賠了,於是,想將15萬元購房款退還給乙,解除合同;乙不同意,甲認為房屋所有人即房證上房主的名是我,那我就具有所有權,因此,起訴到法院,要求解除合同。 對這起案例,法院的判決是,原被告雙方繼續履行原合同,由甲辦理更名手續,將房屋過戶給乙。 案例二:這是一個典型的「一房兩賣」情況。甲乙雙方簽訂合同,甲將房屋賣給乙,乙付款給甲,但未辦理更名手續。後丙又出更高的價格欲購買該房屋,甲看丙的房價給的高,遂又與丙簽訂了賣房合同,將房屋又賣給了丙,同時辦理了更名手續,乙得知後,訴至法院,要求解除甲、丙之間的合同,確認該房屋屬於自己所有。 對這起案例:法院的判決是,丙對該房具有所有權,甲應返還乙的購房款,並賠償乙在合同中受到的損失。 案例三:甲乙簽訂合同,甲將房屋賣給乙,乙將全部房款付給了甲,但由於種種原因,房屋未能過戶。一個月後,甲瞞著乙將房屋抵押給銀行向銀行貸款,並在房產部門辦理了抵押登記。後由於甲無力償還銀行貸款,銀行訴至法院要求對抵押的房屋優先受償,用拍賣價款還貸,乙作為第三人提出異議,認為自己有合同依據,銀行不能行使優先受償權。 對這起案例:法院認為,雖然抵押在後,買賣在前,但銀行的抵押權先於乙在合同中的權利,因而,銀行對該房屋享有優先受償權。 上述三個案例,是在房產糾紛中常常發生的典型問題,人民法院在審理這類案件時,只要遵循物權確認的規則,就會輕而易舉的解決這些難題,同樣,理解了物權確認的規則,也就不難理解法院為何會做出上述判決了。筆者認為,在民事審判中應依據下列規則確認不動產物權的歸屬: 一、確認不動產所有權的最直接辦法是依據登記記載。 過去,一提到登記,我們會認為登記的主要功能是行政管理功能,實際上,登記制度的真正功能在於進行物權公示,也就是說,通過登記將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轉移、變更的情況向公眾予以公開,使公眾了解某項不動產上所形成的物權狀態。登記制度對於市場經濟秩序的建立和維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的作用在於,確定物權的歸屬,解決物權的沖突和保護交易安全。具體來講,就是通過登記能確定某項不動產物權歸誰所有,登記記載的權利人實際上就是對物權的歸屬主體在法律上的認定。換言之,凡是登記所記載的權利人就是法律所承認的享有權利的人。即使登記發生錯誤,在登記沒有更改以前,也只能推定登記記載的人為真正的權利人。一旦實行了登記就是對物權進行了最有效的界定。掌握了這一規則,就不難解決「一房兩賣」及「一房多賣」的問題了。在這些情況下,首先要依據登記記載來確認不動產的所有權人。即登記的是誰誰就是房屋的所有人。在上述第二個案例中,雖然乙與甲簽訂了房屋買賣合同,但未辦理更名,所有權也就未發生轉移。丙作為善意第三人因登記更名而取得所有權,是房屋的所有權人,乙僅享有因合同而產生的債權,只能要求賣方承擔合同的違約責任。 二、區分登記的效力與合同的效力,不能機械地理解登記在所有權轉移過程中的效力。 實踐中,很多人常常混淆了合同的效力與登記的效力的區別。甚至有人認為,合同,就是確定不動產物權的依據,合法有效的合同,明確地表明了不動產的所有人到底是誰,說白了,就是看合同確定所有人。比如,甲與乙簽訂合同將房屋賣給了乙,並未更名,按照這樣的理論,房屋的物權所有人應當為乙,實際上,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辦理所有權過戶登記手續是發生所有權轉移的要件,而非合同生效的要件,不能因未辦理登記而否定合同的效力,同樣,合同的生效不必然發生所有權轉移的效力。對於不動產物權,登記記載是最直接確定物權所有人的方法,而非雙方之間合法生效的合同,合同,僅是債權的依據,而非物權。以合同確定物權的觀點必須要轉變。 這時,肯定有人要問,既然登記記載的權利人是不動產物權所有人,那麼,在上述第一個案例中,法院為什麼要判決賣方繼續履行合同,辦理更名呢?直接認定房屋所有權並未轉移,解除合同,賣方退還房款承擔違約責任不就行了嗎?這涉及到區分登記的效力與合同的效力問題。根據《合同法》第44條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生效的,依照其規定」。合同法對登記的效力並沒有做出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9條規定:「依照合同法第44條第2款的規定,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合同應當辦理批准手續,或者辦理批准、登記手續才生效,在一審法庭辯論終結前當事人仍未辦理批准、登記手續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該合同未生效;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合同應當辦理登記手續,但未規定登記後生效的,當事人未辦理登記手續不影響合同的效力,合同標的物所有權及其他物權不能轉移。」這一觀點改變了我國司法實踐中一貫的做法,即將登記的效力與合同的效力混同的觀點,而將二者區分開來,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登記是針對民事權利的變動而設定的,是一種物權公示的方法,在登記之前,當事人就不動產的轉移已經達成了合意,合同關系已經成立並生效。這時如果當事人任何一方違反了合同約定,那麼,就要承擔違約責任。如果將登記與交易的效力混為一談,那麼,因各種原因未登記的交易均為無效,則不利於保護合同當事人的權益。在案例一中,賣方因價格上漲而反悔,以未登記為由要求收回房屋,如果機械地理解登記的生效效力的話,則無法保護善意買方的權益。而且,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也有規定:「財產所有權合法轉移後,一方翻悔的,不予支持。財產所有權尚未按協議轉移,一方翻悔並無正當理由的,協議又能夠履行的,應當繼續履行。」在案例一中,買賣雙方的房屋買賣合同沒有辦理過戶登記手續,因此不發生所有權的轉移,但買方享有登記請求權,賣方拒絕協助辦理產權過戶,已構成違約,法院支持買方的主張,判決雙方的買賣合同繼續履行是正確的。 三、在同一不動產上存在多項權利時,應按照下列規則區分各項權利的先後。 如果同一不動產之上存在著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內容相互矛盾的物權時,首先,所有權人的權利要優先於抵押權人;所有權、抵押權作為物權優先於因合同而取得的其他債權。其次,登記的權利應優先於未登記的權利。均登記的,應當以登記的時間先後來確定應當確認和保護哪一項物權,登記在先的權利優先實現。另外,根據擔保法的規定,在不動產上設立抵押權,必須登記,否則不發生效力。比如,在同一房產上先後設有幾項抵押權,有登記的也有未登記的,登記的抵押權優先於未登記的受償。(這種情況下實際上不存在優先於否的問題,因為未經登記的抵押權未生效。)在登記的抵押權中,在前的抵押權要優先於在後的抵押權受償。在上述第三個案例中,銀行的抵押權優先受償的原因也在於此,銀行的抵押權已經登記,具備生效和對抗的效力,買方雖然有生效合同在手,但合同僅能成為其主張債權的依據,即使債權發生在前,也不能對抗登記了的抵押權,所以法院判決銀行就該房產拍賣、變賣後的價款享有優先受償權是正確的。 以上是筆者從事民事審判工作以來對不動產物權歸屬問題的一些淺顯的看法。物權法博大精深,絕非短期研究或隻字片語就能了解和說明的,因而,文章中錯漏之處在所難免,還望大家批評指正。
3. 房產證過戶的歸屬權問題。
房屋完成過戶沒有,已經過戶,房產就屬於買方所有。沒完成過戶,房產還是你所有
買方沒簽字的是什麼,如果是購房合同,你可以提供其他能證明你們協商房產價格的證據,房產已經過戶的,要對方履行付款義務
如果是有合同,房產也辦理完過戶,對方只是貸款手續沒完成,你直接起訴,要求按合同履行付款義務就可以,對方怎麼完成貸款不用管
4. 在房產證得到之前,房屋的所有權屬於誰開發商還是業主
房產證得到之前房屋產權屬於開發商,辦理房產證,房屋產權才是業主。
在業主取得產權之前,該房屋並不存在法律意義上的所有權。業主與開發商之間是商品房買賣合同,而依據我國《物權法》第九條的規定,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等需要登記的,在登記後生效。因此在本案中雖然房屋在建造過程中是事實上的物,但是在法律上其並不具有完整的物的屬性。且在業主取得房產證前,該不動產並不存在權利人登記的情況,開發商亦未曾登記為所有權人,即房屋在業主取得所有權之前不存在所有權人。
而土地使用權在業主取得房屋產權之前屬於開發商,在業主辦理房產證和土地使用證時,該開發商持有的土地使用權(整棟樓或小區,俗稱大土地證)要進行分割到戶,業主在取得房屋所有權證的同時取得土地使用權證。
涉及贈與以及附條件合同的問題。實踐當中,有許多案例中宅基地使用權人往往通過贈與或者附條件合同的方式和第三人達成協議,進而約定在宅基地上修建房屋後與出資人實現共用或者分割房屋的情形。表面上,這種方式既符合「意思自治」的民法精神,又有法律規定為依據。
例如,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128明確規定:「公民之間贈與關系的成立,以贈與物的交付為准。贈與房屋,如根據書面贈與合同辦理了過戶手續的,應當認定贈與關系成立;未辦理過戶手續,但贈與人根據書面贈與合同已將產權證書交與受贈人,受贈人根據贈與合同已佔有、使用該房屋的,可以認定贈與有效,但應令其補辦過戶手續」。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四十五條也明確規定「當事人對合同的效力可以約定附條件。附生效條件的合同,自條件成就時生效。附解除條件的合同,自條件成就時失效。
當事人為自己的利益不正當地阻止條件成就的,視為條件已成就;不正當地促成條件成就的,視為條件不成就」,宅基地使用權人與第三人不管是通過贈與的方式還是通過擬定附條件合同實現各自目的的方式均與特別法,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的基本法律原則以及現行土地政策的規定相悖,如果發生爭議,都不應得到法律的保護。
5. 房屋買賣後法院生效文書確認的房屋權屬屬於債權還是物權
個人認為應該還來要看訴訟的內源容,如果是確認之訴,確認的是房子所有權的歸屬,那應該是物權,不動產通過登記生效。如果是確認合同內容,確認買賣雙方權利義務歸屬的話,應該是債權。只是通過判決決定哪方去完成登記義務,在登記完後,買方獲得不動產所有權,賣方完成債權給付義務。
6. 房屋所有權轉移只以登記為准嗎
不發生轉移。中國採用登記生效主義,登記了的不動產的轉移才有效。也就是說只看登記簿上登記的主人名字。
即使交納了財物也不行,物權行為的無因性原則說物權行為是一個單獨的行為,與合同無關,也與財產交付無關。交納了錢款,則發生債權債務。當然可以要求交易者進行登記,但如果他不同意,則只需要把你的錢還回來就可以了,不能說那個房產就是你的。
不動產物權登記才生效,不登記不生效。
7. 請教專業人士,購房付了全款實際佔有為過戶是屬於擁有物權嗎
國家實行不動產登記制度。
房產權益屬於誰,看房產證登記名字,不看別的。
你的情況,住房沒過戶,住房產權和你是無關的。
你實際出資,可以憑出資證明主張對房產證登記人債權,這個法律支持,但是和住房產權無關。
8. 要求開發商辦理房屋過戶登記是物權請求權還是債權請求權
題目信息量太少,房屋現在是什麼狀態,購房合同對辦理產權登記的怎麼版約定的,是什麼原因權沒有辦理房屋產權登記等?
訴訟案由如下:
1、對於物權糾紛:有異議登記不當損害責任糾紛,虛假登記損害糾紛;物權確認糾紛;
2、對於債權糾紛:針對購房合同,房屋買賣合同糾紛。
9. 不動產物權登記具體指的是什麼
房屋買賣合同自合同簽訂之日起生效
房屋產權過戶自過戶登記之日其生效
兩者效力互不影響
買賣備案不影響既不影響合同效力,也不影響產權過戶效力
10. 物權法房屋登記誰的名字就是誰的
張雯和李鋼確立戀愛關系後,購買了位於閔行區的一套婚房。不久雙方感情破裂而分手。對於共同購買的房屋,張雯認為雙方共同支付了首付款,餘款由自己向銀行貸款97萬元,每月由自己還貸。按照《物權法》關於「不能確定出資額的,視為等額享有」的有關規定,自己應有一半產權。李鋼不同意各半分割,因此雙方分手後為了房子又法庭相見。 李鋼在辯稱中主張房產分割應當遵循國家《物權法》關於房產份額確定的法律條文,提出接受張雯依法分割房產,但不接受平均分割的無理要求,稱系爭房產應該按照雙方各自實際出資比例進行析分。 一方出錢一方得房 房屋的出資額是清楚房屋產權均分還是按份分配的關鍵。法庭查明:該房屋約定實際房價為199萬元,其中,102萬元以現金形式支付,97萬元以貸款形式支付。之後,李鋼向張雯銀行賬號內注入資金,由張雯通過銀行向原業主吳先生付款。而吳先生則向張雯出具收條。產權登記在張雯和李鋼兩人名下,但雙方未約定各自產權份額。 通過銀行轉賬的有關憑證及相關證據,法院最終認定張雯出資額分為兩部分,一是現金支付房款35萬元,二是歸還至今的銀行貸款本息計14萬余元。李鋼出資額分別為現金支付房款67萬元,支付中介費及過戶費用等計為6.23萬元。在審理過程中,雙方一致確認該房屋現市場價為240萬元。並均同意得房子的一方出錢給對方。 法院說法:法院認為,鑒於雙方沒有對房屋份額作出約定,依法應根據出資額確定各自份額。根據雙方出資額、房屋現值等因素,酌情確定各自份額,一方出錢一方得房。據此,判決如下:一、李鋼向張雯支付房屋折價款60萬元,並負責籌資歸還尚欠全部購房貸款本息。履行完畢上述義務之日起產權歸李鋼所有。張雯協助李鋼注銷設定在該房屋上的他項權利,並將產權過戶登記至李鋼一人名下,過戶發生的費用按國家規定各自承擔。二、若李鋼因籌款無著或逾期未履行上述應付款義務的,則自李鋼通知張雯籌款無著之日或自上述應付款義務逾期履行之日起,該房屋產權即歸張雯所有,張雯向李鋼支付房屋折價款90萬元,李鋼協助張雯將上述房屋產權過戶登記至張雯一人名下,過戶發生的費用按國家規定各自承擔,尚欠全部購房貸款本息由張雯歸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