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簡述物權的變動的原則

簡述物權的變動的原則

發布時間:2021-08-21 01:44:30

物權變動的變動原則

指物權變動依法定方式公示的,即具有使一般人信賴其正確的效力,即使公示的物權狀態與其真實的物權狀態不符,對於信賴公示所表徵的物權而為物權交易的人,法律仍承認其餘其真實物權狀態相同的法律效果。公信原則賦予物權的公示以絕對的效力,保護信賴物權公示的善意第三人,維護交易的安全與快捷。但公信原則僅適用於登記名義人與第三人之間的交易關系,而不適用於登記名義人與真實權利人之間的關系。在登記名義人與真實權利人之間,真實物權人可以依照事實標准舉證證明自己物權的正當性,此時權利的外觀不能表徵真實的權利。而在登記名義人與第三人進行交易時,第三人可善意取得物權,真實權利人只能要求登記名義人損害賠償。因真實物權沒有以客觀外在的形式向社會公開,不能得到法律的保護,並且第三人善意而無過失,應該受公信原則的保護。

② 簡述物權變動的原因

基於法律行為:如基於買賣、互易、贈與、遺贈等受讓物權,拋棄物權及設定或變更、終止他物權的各種法律行為。非基於法律行為:基於法律行為之外的法律事實,如時效、先佔、添附、繼承、無主物的取得、標的物消費、標的物滅失及混同等。基於公法上的原因,如公用徵收、沒收、罰款等。
(一)物權變動原因
物權的變動: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
就物權主體而言,是指其取得物權和喪失物權;
就物權內容而言,是指物權的內容發生變化。
物權的設立即物權的取得,物權的取得分為原始取得與繼受取得:
(1)原始取得:非依他人既存的權利而取得物權,如生產、收取孳息、添附、先佔、沒收等均屬於物權的原始取得方式。
(2)繼受取得:基於他人既存的權利而取得物權。
繼受取得又分為移轉的繼受取得和創設的繼受取得:
①移轉的繼受取得:從他人處取得他人原有的物權,如基於有效的買賣合同受讓所有權,因繼承取得物權等。
②創設的繼受取得:在他人的所有物上設立他物權,如在國家所有的土地上設立建設用地使用權,在他人動產上設立抵押權或者質權等。
物權變動需有能夠引起物權變動的法律事實。
能夠引起物權變動的法律事實稱為物權變動的原因,主要包括法律行為、事件和事實行為、公法上的原因等。
故通常可以將物權變動分為基於法律行為的物權變動和非基於法律行為的物權變動:
(1)在基於法律行為的物權變動中,公示為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或者對抗要件;
(2)非基於法律行為的物權變動則不需要公示,就其中的不動產變動而言,登記既非生效要件也不是對抗要件,而是處分要件。
如根據《民法典》第229條至第232條的規定,因人民法院、仲裁委員會的法律文書或者人民政府的徵收決定等,導致物權設立、變更、轉讓或者消滅的,自法律文書或者人民政府的徵收決定等生效時發生效力。
人民法院、仲裁委員會在分割共有不動產或者動產等案件中作出並依法生效的改變原有物權關系的判決書、裁決書、調解書,以及人民法院在執行程序中作出的拍賣成交裁定書、以物抵債裁定書,應當認定為前述導致物權設立、變更、轉讓或者消滅的人民法院、仲裁委員會的法律文書。
因繼承或者受遺贈取得物權的,自繼承或者受遺贈開始時發生效力。
因合法建造、拆除房屋等事實行為設立或者消滅物權的,自事實行為成就時發生效力。
依照以上規定享有不動產物權的,處分該物權時,依照法律規定需要辦理登記的,未經登記,不發生物權效力。
(二)物權變動模式
物權變動的模式僅針對法律行為引起的物權變動,與非基於法律行為的物權變動無關。
物權變動的立法模式主要有債權意思主義、物權形式主義和折中主義三種。
債權意思主義是指僅需當事人的意思表示而無需其他要件即足以產生物權變動的立法例。其特點是不區分債權發生的意思表示和物權變動的意思表示。物權形式主義是指發生物權變動時,除了以產生債權債務關系為目的的債權合同外,還必須有物權變動的意思表示並履行登記或交付的法定形式方能產生物權變動效力的立法例。其特點是區分債權行為與物權行為,且認為物權行為具有獨立性與無因性。折中主義的做法介於債權意思主義與物權形式主義之間,規定物權的變動除債權合意外,還需要登記或交付。其特點是不承認物權行為,認為物權變動的原因是債權行為與登記或交付的結合。
我國立法確立的物權變動模式究竟屬於哪一種,現有的法律規定略顯含糊,學界也存在爭議。目前較為一致的看法是買賣、贈與、質押等債權合同並不足以引起物權變動,還須完成登記或交付方可發生物權變動的效力。登記或交付是合同的履行行為,未登記或未交付並不影響債權合同的效力。而債權合同不成立、無效、被撤銷的,也不可能發生物權變動的效果。上述將債權合同效力與物權變動效果加以區分的規則通常被稱為區分原則。
(三)不動產物權變動
此處所稱不動產物權的變動,是指基於法律行為的不動產物權變動。基於法律行為的不動產物權變動,除法律另有規定外,一律以登記作為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物權變動的時間點是將物權變動記載於不動產登記簿之日,而不是權屬證書發放或者收回之日。
(四)動產物權變動
動產物權的變動:基於法律行為的動產物權變動。
基於法律行為的動產物權變動,除法律另有規定外,以交付作為物權設立與轉讓的生效要件。
交付是移轉標的物佔有的行為,交付方式包括:
1.現實交付:將出讓物置於受讓人的實際控制之下。
2.簡易交付:動產物權的受讓人因合同業已佔有出讓人的出讓物的,轉讓人與受讓人之間的物權轉讓或設立法律行為生效時,交付即完成,如保管佔有。
3.指示交付:出讓人的出讓動產被第三人佔有的,出讓人將返還請求權讓與受讓人,並告知佔有人向受讓人交付該動產,是為指示交付,也稱「返還請求權的讓與」。
根據現行規定,以指示交付方式完成交付的,自轉讓人與受讓人有關轉讓返還原物請求權的協議生效時發生物權變動。
4.佔有改定:出讓人在轉讓物權後,仍需要繼續佔有出讓的動產的,由出讓人與受讓人訂立合同,由出讓人繼續佔有該動產,在約定期限屆滿時,出讓人再按約定將該動產交還受讓人佔有,即為佔有改定。
在佔有改定中,出讓人與受讓人實際上達成了兩個合意:
(1)轉讓動產所有權的合意。
(2)借用、租賃等能夠使出讓人繼續佔有轉讓動產的合意。
之所以稱為佔有改定,是因為出讓人對出讓動產的佔有由原來的所有人佔有改變為非所有人的佔有,而受讓人則根據前述第二個合意取得對轉讓動產的間接佔有。
在佔有改定中,受讓人取得物權的時點為出讓人與受讓人之間達成的由出讓人繼續佔有動產的約定生效時。
在理論上,後三種交付方式又被稱為觀念交付。

③ 簡述我國物權變動的公示原則

公示原則是指物權變動行為須以法定公示方法進行才能生效的原回則。公示原則要答求當事人依法定方式向社會公眾公開其物權變動,以明確何人取得物權,何人喪失物權,否則不能發生物權變動的效力。之所以要確立物權的公示制度,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因為物權是排他性財產權,即一物之上不能有兩個或兩個以上互不相容的物權。例如一物之上若已經成立一所有權,則不能再成立另一所有權(多人共同對一物享有一個所有權不屬此列)。正因為物權具有排他性,倘若外界無法知悉物權變動情況,則容易導致第三人遭受損害。二是因為物權是對世權,其義務人是不特定的任何人。物權的變動不僅僅是權利人個人的事,對於廣大的社會公眾來說,也都發生權利義務變動的後果。物權人只有以公開的方式將變動事實告知社會公眾,才能使物權變動產生效力。物權公示的功能在於給社會公眾一個判斷標准,即沒有公示就沒有物權變動,以此判定物權歸屬,以維護交易安全。

④ 什麼是物權變動的區分原則

區分原則的概念 。物權變動的區分原則,是指在發生物權變動時,物權變動的原因與物權變動的結果作為兩個法律事實,它們的成立和生效依據不同的法律根據的原則。這就是《物權法》第9條和第23條規定的基本精神。

這一原則來源於德國法,他們認為,買賣合同的成立生效與所有權的轉移之間的區分,並不是人為的擬制,而是客觀的事實。無論物權變動的原因是什麼,原因的成立與物權的變動都不是一個法律事實,而是區分為兩個法律事實。在原因行為中,當事人享受債權法上的權利,並承擔債權法上的義務;而在結果行為中,當事人完成物權的變動,使得物權能夠發生排他性的後果。區分原則的關鍵問題,是債法上的意思表示不能引起物權法上的變動,必須按照物權法的規定加以變動,才能夠產生物權變動的效果。

區分原則的基本含義。採用區分原則的基本含義是: 第一,在物權變動上,區分原則所要區分的,是物權變動的原因行為與結果行為(即處分行為),物權變動的原因行為是債法上的意思表示即債權行為,它不一定引起物權變動的結果,理由是原因行為發生時,物的處分行為還不存在,將來有可能不成就,但是無論如何債權意思表示即合同是成立的。

第二,物權變動原因行為的成立,不以物權的變動為必要要件,而是以該債權行為成立的自身要件予以判斷,不能以物權的變動是否成立為標准判斷。因此,登記行為不是合同生效的要件,而是物權的公示要件。合同生效要件取決於《合同法》的規定,登記並不表明合同生效。

第三,物權的變動以公示為基本表徵,由法律規定的公示方式決定物權變動的效力,即以動產的交付和不動產的登記為必要條件,而不能認為基礎關系或者原因關系的成立生效就必然發生物權變動的結果。要發生物權變動的結果,必須進行物權變動的公示。物權變動的成就只能是在物權變動的公示之時。如果合同生效而未發生動產的交付和不動產的登記,則權利人取得的就只是享有請求交付的權利,即債權法上的權利,而沒有取得對物的支配權。

實行區分原則的公示效力 。1.物權公示的一般含義和方式 。公示是作為物權變動的基本原則,首先是物權變動的基本程序必須進行公示;同時也作為物權變動的確認依據,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消滅均須如此。這樣要求,就是要使物權人對物權達到絕對性的支配效力。公示的方式是一樣的,不動產要登記,動產要交付;同時,佔有也是動產的公示之一,具有權利推定的作用。

2.公示的法律效力 。公示有三方面的效力:第一是決定物權變動能否生效。第二是權利正確推定的效力。登記,就推定登記的權利的存在。從法律上講,登記的權利與實際權利是一致的,但是客觀上可能會存在不一致的情況,盡管如此,只要是登記,就確認權利的真實性。第三是善意保護與風險告知,相信物權變動的公示,即使是無權處分,只要受讓人是善意取得,相信不動產的登記簿,也確認其取得所有權,這樣可以更好地對善意第三人進行保護。

⑤ 簡述物權的基本原則

物權的基本原則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王利明
中國現在制定民法典,不像大陸法系國家一次完成的做法,我們採取的是漸進的、分步驟進行的方式。從《民法通則》開始,已經頒布了很多重要的法律,包括《合同法》,剛修改的《婚姻法》,正在制定的《物權法》,在此之後,可能要制定《侵權行為法》,這些法律全部完成以後,再按民法典的體系組合起來,形成中國的民法典,所以《物權法》的制定是民法典中的重要環節。在此,談談物權基本原則的有關問題。

第一,物權法定原則。指物權的種類、效力、公示方法都要由法律規定,而不能由當事人通過合同任意創設。

確立物權法定原則,首先是要在《物權法》中建立完整的物權體系。借鑒日本的做法,從物權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角度,分為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兩大類。用益物權是對物的使用並獲取收益的權利,擔保物權是擔保債的實現設定的權利。前者支配物的使用價值,是主權利,後者支配物的交換價值,是從權利。

第二,一物一權原則。一個物上只能設定一個所有權,可以設定多個物權,但不能設定相互矛盾的物權。

一物一權原則必須解決一個重大問題是,我們鼓勵一個物上設立多個物權,但要避免內容相沖突的物權,一旦當事人設立了內容相沖突的物權,應當通過什麼樣的規則來解決。一物之上有多個抵押權,根據物權的優先原則,實行先來後到的規則,先設定的抵押權優於後設定的抵押權。但不同的物權不可以簡單的實行先來後到。法律可以在例外的情形下規定哪一種物權有優先效力。在兩個不同性質的物權沖突時,如果使一種物權有優先於另一種物權的效力,必須使其有公示的方法表現出來,使另一種物權人在設定時就已經知道有此種物權存在。否則,不能有優先的效力。

第三,公示和公信原則。物權是對世權,可以對抗任何其他人,因此要讓世人知道。公示是物權設立的基本條件,公示的效力,對於動產是交付、佔有,對不動產,是登記。登記在確認效力時,要把他和交易本身區別開。

公信主要用於不動產領域,指凡是登記記載的權利人在法律上推定他是真正的權利人。如果登記記載的權利人以不動產進行交易,對方根據對登記的信任而與其進行交易,哪怕事後證明登記是錯誤的,交易仍然受到保護。主要目的是保護交易安全。現代民法重要任務是保護權利的外部表象。登記形成權利外觀。交易的當事人應該足夠相信登記的記載,並基於這種相信進行交易,否則,交易沒有安全感。

⑥ 物權法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一、什麼是物權法的基本原則
原則,即觀察問題、處理問題的准繩。物權法的基本原則,是物權法所直接或者間接確立的、貫穿於物權制度中的法律實施之根本准則,包括守法准則、司法准則、執法准則和法律監督准則。它是民法基本原則在物權法中的具體體現,是物權法的本質和特徵的集中體現,反映了市民社會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根本要求,表達了物權法的基本價值取向,是物權法中高度抽象的、最一般的行為規范和價值判斷准則。
二、物權法的四大基本原則是什麼
1、物權法定原則
物權法定原則,又稱為物權法定主義,是指物權只能依據法律設定,禁止當事人自由創設物權,也不得變更物權的種類、內容、效力和公示方法。包括物權的種類法定、內容法定、效力法定、公示方式法定。
2、公示、公信原則
公示就是物權的設立、轉移必須公開、透明。公示原則就是要求將物權設立、轉移的事實通過一定的方式向社會公開,使其他人知道物權變動的狀況,以利於保護第三人的利益,維護交易的安全和秩序。公信原則是指一旦物權的取得和變動經過公示,當事人就有理由產生合理信賴,相信以公示方法所表現出來的權利人和權利狀態是正確的。
3、一物一權原則
一物就是指的一個完整的、獨立物而不是指它的某一部分,一權就是在這個物上只能設一個所有權,也就是一物不能有二主。
4、區分原則
所謂物權法上的區分原則即指在發生物權變動時,物權變動的原因與物權的變動的結果作為兩個法律事實,他們的成立生效依據不同的法律根據的原則。無論物權變動的原因是什麼,原因的成立與物權的變動都不是一個法律事實,而是兩個區分的法律事實。
三、物權法基本原則的功能
1、物權法的基本原則是物權立法的准則。
2、物權法的基本原則是物權主體進行受物權法調整的民事活動的基本准則。
3、物權法的基本原則是裁判者對物權法律、法規進行解釋的基本依據。
4、物權法的基本原則是民法學者討論物權法所涉價值判斷問題時,應當權衡的主要因素。
物權法的四大基本原則主要包括物權法定原則、公示公信原則、一物一權原則、區分原則,在物權法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⑦ 物權變動的原則是什麼急需答案!!求賜教

他包括兩種原則公信原則和公示原則,你上現代物業發展論壇看看吧,去參加學習一下哦

⑧ 物權變動的原則有哪些

物權變動的原則:
1、公示原則
公示原則要求物權的產生、變更、消滅,必須以一定的可以從外部查知的方式表現出來。
2、公信原則
物權的變動以登記和交付為公示方法,當事人如果信賴這種公示而為一定的行為(如買賣、贈與),即使登記或交付所表現的物權狀態與真實的物權狀態不相符合,也不能影響物權變動的效力。這就是公信原則的基本要求。

⑨ 什麼是物權變動的區分原則

物權變動的區分原則
(一) 區分原則的概念
物權變動的區分原則,是指在發生物權變動時,物權變動的原因與物權變動的結果作為兩個法律事實,它們的成立和生效依據不同的法律根據的原則。這就是《物權法》第9條和第23條規定的基本精神。
這一原則來源於德國法,他們認為,買賣合同的成立生效與所有權的轉移之間的區分,並不是人為的擬制,而是客觀的事實。無論物權變動的原因是什麼,原因的成立與物權的變動都不是一個法律事實,而是區分為兩個法律事實。在原因行為中,當事人享受債權法上的權利,並承擔債權法上的義務;而在結果行為中,當事人完成物權的變動,使得物權能夠發生排他性的後果。區分原則的關鍵問題,是債法上的意思表示不能引起物權法上的變動,必須按照物權法的規定加以變動,才能夠產生物權變動的效果。
(二)區分原則的基本含義
採用區分原則的基本含義是:
第一,在物權變動上,區分原則所要區分的,是物權變動的原因行為與結果行為(即處分行為),物權變動的原因行為是債法上的意思表示即債權行為,它不一定引起物權變動的結果,理由是原因行為發生時,物的處分行為還不存在,將來有可能不成就,但是無論如何債權意思表示即合同是成立的。
第二,物權變動原因行為的成立,不以物權的變動為必要要件,而是以該債權行為成立的自身要件予以判斷,不能以物權的變動是否成立為標准判斷。因此,登記行為不是合同生效的要件,而是物權的公示要件。合同生效要件取決於《合同法》的規定,登記並不表明合同生效。
第三,物權的變動以公示為基本表徵,由法律規定的公示方式決定物權變動的效力,即以動產的交付和不動產的登記為必要條件,而不能認為基礎關系或者原因關系的成立生效就必然發生物權變動的結果。要發生物權變動的結果,必須進行物權變動的公示。物權變動的成就只能是在物權變動的公示之時。如果合同生效而未發生動產的交付和不動產的登記,則權利人取得的就只是享有請求交付的權利,即債權法上的權利,而沒有取得對物的支配權。
(三)實行區分原則的公示效力
1.物權公示的一般含義和方式
公示是作為物權變動的基本原則,首先是物權變動的基本程序必須進行公示;同時也作為物權變動的確認依據,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消滅均須如此。這樣要求,就是要使物權人對物權達到絕對性的支配效力。公示的方式是一樣的,不動產要登記,動產要交付;同時,佔有也是動產的公示之一,具有權利推定的作用。 2.公示的法律效力
公示有三方面的效力:第一是決定物權變動能否生效。第二是權利正確推定的效力。登記,就推定登記的權利的存在。從法律上講,登記的權利與實際權利是一致的,但是客觀上可能會存在不一致的情況,盡管如此,只要是登記,就確認權利的真實性。第三是善意保護與風險告知,相信物權變動的公示,即使是無權處分,只要受讓人是善意取得,相信不動產的登記簿,也確認其取得所有權,這樣可以更好地對善意第三人進行保護。

⑩ 簡述物權法的基本原則,急需,求大家幫幫忙

一、物權絕對原則
(一)物權的支配性、排他性和對世性
物權絕對原則首先表現為物權的支配性、排他性和對世性。
1.對物權標的物的直接支配性。物權人無需義務人的協助行為,僅憑物權人自己的意願即能支配物實現權利內容的利益。
2.行使物權的排他性。此種排他性表現為兩方面:支配力的排他和妨礙的排除。支配力的排他是指在一物之上只能存在一個完全支配權,一個特定物上不得存在兩個不相容的物權。
3.物權的對世性。物權的對世性側重於物權在法律關系層面上的絕對性。如前所述,物權關系是人與人之間對物的關系,正是因為除物權人以外的一切義務人的不作為,即容忍、尊重和不幹涉義務的履行,物權的支配力才得以實現。
二、物權客體特定原則
物權客體特定原則的內容
(一)物權標的物須為現實存在的物
(二)物權標的物須特定
(三)物權的標的物須為獨立物
三、物權法定原則
物權法定原則包括四個方面:①物權必須由法律規定,不能由當事人隨意創設;②物權的內容只能由法律規定,不能由當事人通過協議設定;③物權的效力必須由法律規定,不能由當事人通過協議加以確定;④物權的公示方法必須由法律規定,不得由當事人隨意確定。
物權法定原則的內容
(一) 物權類型法定
(二) 物權內容法定
四、 公示與公信原則
公示與公信原則的內容
(一)公示原則
1.公示原則的內容。公示原則的內容是,物權變動的事實凡是以法定形式公示的,產生權利變動和對世的效力。
2.公示的對象。公示的對象應是物權權利歸屬的事實。通過公示向社會不特定人表述其物權的存在及物權的范圍和歸屬情況,以獲得非權利人對於物權的認知,從而遵循不作為的消極義務以尊重他人的物權。
3.公示的方式。為了將物權歸屬的事實公開化,以便第三人知曉,法律要求必須以法定的方式為之。
4.公示的效力。 由於不同國家和地區所採取的物權變動的方式不一致,故經過公示的物權效力在不同立法例中有不同表現。總體而言,表現為兩種典型效力:
(1)公示對抗主義。
(2)公示要件主義。
5.公示原則的立法理由。
(1)使物權變動的事實為第三人得以知曉。
(2)保護交易安全。
(二)公信原則
1.權利正確性推定效力。
2.善意保護效力。
五、 區分原則

閱讀全文

與簡述物權的變動的原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
馬鞍山到徐州的火車 瀏覽: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