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數碼顯微鏡知識產權

數碼顯微鏡知識產權

發布時間:2021-08-19 21:22:26

① 數碼顯微鏡的區別是什麼

"數碼顯微鏡"實際上就是在光學顯微鏡的基礎上加了一個數碼成像裝置,可以將顯微鏡所成的像,在電腦屏幕上直接顯示出來,其基礎還是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的成像原理是由根本區別的。在這里,我們要區別解析度和放大倍數的問題。細微物體在放大成像時,其最高解析度取決於反射的光波的波長,波長越短,解析度就越高,電子顯微鏡是利用了波長比普通可見光短得多的X射線成像,當然具備很高的解析度,而普通「數碼顯微鏡」的放大倍數可以很大,但解析度是無法提高的。
光學顯微鏡的解析度與光波的波長有關。對於接近和小於光波波長的物體,光學顯微鏡就無能為力了。電子運動的波長比光波波長短得多,就可以看到更細小的物體。光學顯微鏡是由一組光學鏡頭組成的放大成像系統,而電子顯微鏡有電子流代替可見光,由磁場代替透鏡,讓電子運動代替光子,這樣就可以看到比光學系統能看到的更小的物體。
電子顯微鏡是以電子束為照明源,通過電子流對樣品的透射或反射及電磁透鏡的多級放大後在熒光屏上成像的大型儀器,而光學顯微鏡則是利用可見光照明,將微小物體形成放大影像的光學儀器。概括起來,電子顯微鏡與光學顯微鏡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區別:
1、照明源不同。電鏡所用的照明源是電子槍發出的電子流,而光鏡的照明源是可見光(日光或燈光),由於電子流的波長遠短於光波波長,故電鏡的放大及解析度顯著地高於光鏡。
2、透鏡不同。電鏡中起放大作用的物鏡是電磁透鏡(能在中央部位產生磁場的環形電磁線圈),而光鏡的物鏡則是玻璃磨製而成的光學透鏡。電鏡中的電磁透鏡共有三組,分別與光鏡中聚光鏡、物鏡和目鏡的功能相當。
3、成像原理不同。在電鏡中,作用於被檢樣品的電子束經電磁透鏡放大後達到熒光屏上成像或作用於感光膠片成像。其電子濃淡的差別產生的機理是,電子束作用於被檢樣品時,入射電子與物質的原子發生碰撞產生散射,由於樣品的不同部位對電子有不同的散射度,故樣品電子像以濃淡呈現。而光鏡中樣品的物像以亮度差呈現,它是由被檢樣品的不同結構吸引光線多少的不同所造成的。
4、所用標本制備方式不同。電鏡觀察所用組織細胞標本的制備程序較復雜,技術難度和費用都較高,在取材、固定、脫水和包埋等環節上需要特殊的試劑和操作,最後還需將包埋好的組織塊放入超薄切片機切成50~100nm厚的超薄標本片。而光鏡觀察的標本則一般置於載玻片上,如普通組織切片標本、細胞塗片標本、組織壓片標本和細胞滴片標本等。

② 數碼顯微鏡與傳統的顯微鏡有什麼區別

數碼顯微鏡與普通顯微鏡之間的不同,有下面的六大區別:
1.具有顯微攝像功能,把觀察到的顯微效果保存下來,形成圖文文件,可給相關部門互相傳閱;普通顯微鏡只能通過目鏡觀察,不能進行顯微攝像。
2.與電腦相接,可以實現多人同時觀察;普通顯微鏡只能一人觀察。
3.通過電腦屏幕預覽,可以減少眼睛疲勞;普通顯微鏡則需要每時每刻通過目鏡觀察,容易造成眼睛過度疲勞。
4.數碼顯微鏡的成像裝置可以有測量,列印圖文報告,錄像等功能;普通顯微鏡只能單純的進行顯微觀察。
5.數碼顯微鏡是現代科學儀器儀表發展的一個新時代,具有很多普通顯微鏡沒有的功能。它在科學研究、產品檢測、教學演示、考古等方面都有迅速的發展。
6.數碼顯微鏡的外觀圖片:

③ 數碼顯微鏡好還是光學顯微鏡好

當然是數碼顯微鏡更好啦。
數碼顯微鏡可以在計算機屏幕上顯示畫面,看著更方便。並且可以存儲圖像。
而光學顯微鏡只能通過眼睛觀察,而無法存儲圖像。

數碼顯微鏡其實就是將光學顯微鏡的顯示功能數碼化之後的東東。

④ 生物顯微鏡,體視顯微鏡,數碼顯微鏡,分別的特點和區別,及各自的優缺點

生物是一種高倍顯微鏡,可以達到40X-1600X,多用於醫療,和各種需要高倍觀察的場合。
體式屬於低倍顯微鏡,一般用於生物解刨,電子晶元檢測、可放大區間7X-45X,有些比較好的體式可以達到8X-64X,比如上海點應光學生產研發的ZOOM-850可達體式放大8X-64X的光學放大,屬於國產中的頂級技術了。
數碼顯微鏡是各種顯微鏡的使用功能的一種。比如生物顯微鏡,可以有雙目的,可以有三目的。簡單說就是可以連接電腦或者數碼相機的一種功能

⑤ USB數碼顯微鏡出口需要做CE FCC ROHS這些認證嗎如果沒這些認證被海關查收會沒收貨物嗎

建議咨詢一下「HSF中心」。
1、根據你的產品和出口地,先了解清楚相關責任和義務

2、這種文題,還是找專業的人或機構來解答,網路隨便問問怎麼放心呢

⑥ 求OLYMPUS BX60 顯微鏡使用說明書

這個網上估計不太好找
跟供應商聯系吧
買來的時候應該帶說明書的
有些儀器供應商還要負責安裝、調試、培訓的

⑦ 數碼顯微鏡的知識,以及如何選購

要看轉換部分是什麼,現在市場上有數字攝像頭、模擬攝像頭、還有數碼相機等,這幾種主要看是應用在什麼領域、從事什麼用途;選購的時候可以多了解一下像素什麼的,一些主要的技術參數,看你這邊對哪方面比較看重了。

⑧ 數碼顯微鏡和光學顯微鏡有什麼區別

數碼顯微鏡和光學顯微鏡有什麼區別
關鍵要看您的用途及使用范圍來選擇。 主要區別是:光學顯微鏡是傳統的顯微鏡,是光學鏡頭(目鏡和物鏡)組成放大,直接通過物鏡觀測被測物體。 數碼顯微鏡是通過CCD或者CMOS系統把圖像取到電腦屏或者電視屏幕上觀測被測物體。

⑨ 傳統顯微鏡和數碼顯微鏡的區別

傳統光學顯微鏡是利用光學原理,把人眼所不能分辨的微小物體放大成像,以供人們提取微細結構信息的光學儀器.
光學顯微鏡一般由載物台、聚光照明系統、物鏡,目鏡和調焦機構組成.載物台用於承放被觀察的物體.利用調焦旋鈕可以驅動調焦機構,使載物台作粗調和微調的升降運動,使被觀察物體調焦清晰成象.它的上層可以在水平面內沿作精密移動和轉動,一般都把被觀察的部位調放到視場中心.
聚光照明系統由燈源和聚光鏡構成,聚光鏡的功能是使更多的光能集中到被觀察的部位.照明燈的光譜特性必須與顯微鏡的接收器的工作波段相適應.
物鏡位於被觀察物體附近,是實現第一級放大的鏡頭.在物鏡轉換器上同時裝著幾個不同放大倍率的物鏡,轉動轉換器就可讓不同倍率的物鏡進入工作光路,物鏡的放大倍率通常為5~100倍.
物鏡是顯微鏡中對成象質量優劣起決定性作用的光學元件.常用的有能對兩種顏色的光線校正色差的消色差物鏡;質量更高的還有能對三種色光校正色差的復消色差物鏡;能保證物鏡的整個像面為平面,以提高視場邊緣成像質量的平像場物鏡.高倍物鏡中多採用浸液物鏡,即在物鏡的下表面和標本片的上表面之間填充折射率為1.5左右的液體,它能顯著的提高顯微觀察的解析度.
目鏡是位於人眼附近實現第二級放大的鏡頭,鏡放大倍率通常為5~20倍.按照所能看到的視場大小,目鏡可分為視場較小的普通目鏡,和視場較大的大視場目鏡(或稱廣角目鏡)兩類.
載物台和物鏡兩者必須能沿物鏡光軸方向作相對運動以實現調焦,獲得清晰的圖像.
數碼顯微鏡又叫視頻顯微鏡,它是將顯微鏡看到的實物圖像通過數模轉換,使其成像在計算機上.數碼顯微鏡是將精銳的光學顯微鏡技術、先進的光電轉換技術、普通的電視機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而開發研製成功的一項高科技產品.從而,我們可以對微觀領域的研究從傳統的普通的雙眼觀察到通過顯示器上再現,從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數碼顯微鏡在觀察物體時能產生正立的三維空間影像.立體感強,成像清晰和寬闊,又具有長工作距離,並是適用范圍非常廣泛的常規顯微鏡.它操作方便、直觀、檢定效率高,適用於電子工業生產線的檢驗、印刷線路板的檢定、印刷電路組件中出現的焊接缺陷(印刷錯位、塌邊等)的檢定、單板PC的檢定、真空熒光顯示屏VFD的檢定等等,它將實物的圖像放大後顯示在計算機的屏幕上,可以將圖片保存,放大,列印.配測量軟體可以測量各種數據.

⑩ 數碼顯微鏡是什麼和光學顯微鏡有什麼區別

數碼顯微鏡:

數碼顯微鏡又叫視頻顯微鏡,它是將顯微鏡看到的實物圖像通過數模轉換,使其成像在計算機上。 數碼顯微鏡是將精銳的光學顯微鏡技術、先進的光電轉換技術、普通的電視機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而開發研製成功的一項高科技產品。從而,我們可以對微觀領域的研究從傳統的普通的雙眼觀察到通過顯示器上再現,從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數碼顯微鏡在觀察物體時能產生正立的三維空間影像。立體感強,成像清晰和寬闊,又具有長工作距離,並是適用范圍非常廣泛的常規顯微鏡。 它操作方便、直觀、檢定效率高,適用於電子工業生產線的檢驗、印刷線路板的檢定、印刷電路組件中出現的焊接缺陷(印刷錯位、塌邊等)的檢定、單板PC的檢定、真空熒光顯示屏VFD的檢定等等,它將實物的圖像放大後顯示在計算機的屏幕上,可以將圖片保存,放大,列印。配測量軟體可以測量各種數據。
如何使用好USB系列數碼顯微鏡
1.在使用USB數碼顯微鏡之前,應該先安裝好驅動,及相應的V1.0U圖像觀看軟體。
2.連接好數碼顯微鏡與電腦,然後運行Vibao1.0U軟體,選擇"設備"然後選擇「usb點2.0 v130 camera"菜
單「動態視頻」就可以成像了。
3.在菜單「選項」 "Video capture pin..."里,輸出大小可以選擇想要的輸出視頻的大小;
4.在菜單「選項」「Video capture filter 視頻proc Amp 」可以自行調節圖像的亮度,對比度,飽和
度。
5.假如成像光線比較亮。可以先放一張白色的紙張,調節好距焦。在菜單「選項」「Video capture
filter Video Image 」White Balance Auto前面的勾去掉,Exposere time AUTO和Dark Area前面的勾去
掉。此此成像模式為手動平橫模式,成像系統會自動調光線。然後再把所要檢測的物件放在載物台上。這
樣成像的效果會顏色真實逼真。

光學顯微鏡:光學顯微鏡是利用光學原理,把人眼所不能分辨的微小物體放大成像,以供人們提取微細結構信息的光學儀器。
早在公元前一世紀,人們就已發現通過球形透明物體去觀察微小物體時,可以使其放大成像。後來逐漸對球形玻璃表面能使物體放大成像的規律有了認識。
1590年,荷蘭和義大利的眼鏡製造者已經造出類似顯微鏡的放大儀器。1610年前後,義大利的伽利略和德國的開普勒在研究望遠鏡的同時,改變物鏡和目鏡之間的距離,得出合理的顯微鏡光路結構,當時的光學工匠遂紛紛從事顯微鏡的製造、推廣和改進。
17世紀中葉,英國的胡克和荷蘭的列文胡克,都對顯微鏡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1665年前後,胡克在顯微鏡中加入粗動和微動調焦機構、照明系統和承載標本片的工作台。這些部件經過不斷改進,成為現代顯微鏡的基本組成部分。
1673~1677年期間,列文胡克製成單組元放大鏡式的高倍顯微鏡,其中九台保存至今。胡克和列文胡克利用自製的顯微鏡,在動、植物機體微觀結構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傑出的成就。
19世紀,高質量消色差浸液物鏡的出現,使顯微鏡觀察微細結構的能力大為提高。1827年阿米奇第一個採用了浸液物鏡。19世紀70年代,德國人阿貝奠定了顯微鏡成像的古典理論基礎。這些都促進了顯微鏡製造和顯微觀察技術的迅速發展,並為19世紀後半葉包括科赫、巴斯德等在內的生物學家和醫學家發現細菌和微生物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在顯微鏡本身結構發展的同時,顯微觀察技術也在不斷創新:1850年出現了偏光顯微術;1893年出現了干涉顯微術;1935年荷蘭物理學家澤爾尼克創造了相襯顯微術,他為此在1953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古典的光學顯微鏡只是光學元件和精密機械元件的組合,它以人眼作為接收器來觀察放大的像。後來在顯微鏡中加入了攝影裝置,以感光膠片作為可以記錄和存儲的接收器。現代又普遍採用光電元件、電視攝象管和電荷耦合器等作為顯微鏡的接收器,配以微型電子計算機後構成完整的圖象信息採集和處理系統。
表面為曲面的玻璃或其他透明材料製成的光學透鏡可以使物體放大成像,光學顯微鏡就是利用這一原理把微小物體放大到人眼足以觀察的尺寸。近代的光學顯微鏡通常採用兩級放大,分別由物鏡和目鏡完成。被觀察物體位於物鏡的前方,被物鏡作第一級放大後成一倒立的實象,然後此實像再被目鏡作第二級放大,成一虛象,人眼看到的就是虛像。而顯微鏡的總放大倍率就是物鏡放大倍率和目鏡放大倍率的乘積。放大倍率是指直線尺寸的放大比,而不是面積比。
光學顯微鏡的組成結構
光學顯微鏡一般由載物台、聚光照明系統、物鏡,目鏡和調焦機構組成。載物台用於承放被觀察的物體。利用調焦旋鈕可以驅動調焦機構,使載物台作粗調和微調的升降運動,使被觀察物體調焦清晰成象。它的上層可以在水平面內沿作精密移動和轉動,一般都把被觀察的部位調放到視場中心。
聚光照明系統由燈源和聚光鏡構成,聚光鏡的功能是使更多的光能集中到被觀察的部位。照明燈的光譜特性必須與顯微鏡的接收器的工作波段相適應。
物鏡位於被觀察物體附近,是實現第一級放大的鏡頭。在物鏡轉換器上同時裝著幾個不同放大倍率的物鏡,轉動轉換器就可讓不同倍率的物鏡進入工作光路,物鏡的放大倍率通常為5~100倍。
物鏡是顯微鏡中對成象質量優劣起決定性作用的光學元件。常用的有能對兩種顏色的光線校正色差的消色差物鏡;質量更高的還有能對三種色光校正色差的復消色差物鏡;能保證物鏡的整個像面為平面,以提高視場邊緣成像質量的平像場物鏡。高倍物鏡中多採用浸液物鏡,即在物鏡的下表面和標本片的上表面之間填充折射率為1.5左右的液體,它能顯著的提高顯微觀察的解析度。
目鏡是位於人眼附近實現第二級放大的鏡頭,鏡放大倍率通常為5~20倍。按照所能看到的視場大小,目鏡可分為視場較小的普通目鏡,和視場較大的大視場目鏡(或稱廣角目鏡)兩類。
載物台和物鏡兩者必須能沿物鏡光軸方向作相對運動以實現調焦,獲得清晰的圖像。用高倍物鏡工作時,容許的調焦范圍往往小於微米,所以顯微鏡必須具備極為精密的微動調焦機構。
顯微鏡放大倍率的極限即有效放大倍率,顯微鏡的解析度是指能被顯微鏡清晰區分的兩個物點的最小間距。解析度和放大倍率是兩個不同的但又互有聯系的概念。
當選用的物鏡數值孔徑不夠大,即解析度不夠高時,顯微鏡不能分清物體的微細結構,此時即使過度地增大放大倍率,得到的也只能是一個輪廓雖大但細節不清的圖像,稱為無效放大倍率。反之如果解析度已滿足要求而放大倍率不足,則顯微鏡雖已具備分辨的能力,但因圖像太小而仍然不能被人眼清晰視見。所以為了充分發揮顯微鏡的分辨能力,應使數值孔徑與顯微鏡總放大倍率合理匹配。
聚光照明系統是對顯微鏡成像性能有較大影響,但又是易於被使用者忽視的環節。它的功能是提供亮度足夠且均勻的物面照明。聚光鏡發來的光束應能保證充滿物鏡孔徑角,否則就不能充分利用物鏡所能達到的最高解析度。為此目的,在聚光鏡中設有類似照相物鏡中的 ,可以調節開孔大小的可變孔徑光闌,用來調節照明光束孔徑,以與物鏡孔徑角匹配。
改變照明方式,可以獲得亮背景上的暗物點(稱亮視場照明)或暗背景上的亮物點(稱暗視場照明)等不同的觀察方式,以便在不同情況下更好地發現和觀察微細結構。
光學顯微鏡的分類
光學顯微鏡有多種分類方法:按使用目鏡的數目可分為雙目和單目顯微鏡;按圖像是否有立體
感可分為立體視覺和非立體視覺顯微鏡;按觀察對像可分為生物和金相顯微鏡等;按光學原理可分為偏光,相襯和微差干涉對比顯微鏡等;按光源類型可分為普通光、熒光、紅外光和激光顯微鏡等;按接收器類型可分為目視、攝影和電視顯微鏡等。常用的顯微鏡有雙目體視顯微鏡、金相顯微鏡、偏光顯微鏡、紫外熒光顯微鏡等。
雙目體視顯微鏡是利用雙通道光路,為左右兩眼提供一個具有立體感的圖像。它實質上是兩個單鏡筒顯微鏡並列放置,兩個鏡筒的光軸構成相當於人們用雙目觀察一個物體時所形成的視角,以此形成三維空間的立體視覺圖像。雙目體視顯微鏡在生物、醫學領域廣泛用於切片操作和顯微外科手術;在工業中用於微小零件和集成電路的觀測、裝配、檢查等工作。
金相顯微鏡是專門用於觀察金屬和礦物等不透明物體金相組織的顯微鏡。這些不透明物體無法在普通的透射光顯微鏡中觀察,故金相和普通顯微鏡的主要差別在於前者以反射光,而後者以透射光照明。在金相顯微鏡中照明光束從物鏡方向射到被觀察物體表面,被物面反射後再返回物鏡成像。這種反射照明方式也廣泛用於集成電路矽片的檢測工作。
紫外熒光顯微鏡是用紫外光激發熒光來進行觀察的顯微鏡。某些標本在可見光中覺察不到結構細節,但經過染色處理,以紫外光照射時可因熒光作用而發射可見光,形成可見的圖像。這類顯微鏡常用於生物學和醫學中。
電視顯微鏡和電荷耦合器顯微鏡是以電視攝像靶或電荷耦合器作為接收元件的顯微鏡。在顯微鏡的實像面處裝入電視攝像靶或電荷耦合器取代人眼作為接收器,通過這些光電器件把光學圖像轉換成電信號的圖像,然後對之進行尺寸檢測、顆粒計數等工作。這類顯微鏡的 可以與計算機聯用,這便於實現檢測和信息處理的自動化,多應用於需要進行大量繁瑣檢測工作的場合。
掃描顯微鏡是成像光束能相對於物面作掃描運動的顯微鏡 。在掃描顯微鏡中依靠縮小視場來保證物鏡達到最高的解析度,同時用光學或機械掃描的方法,使成像光束相對於物面在較大視場范圍內進行掃描,並用信息處理技術來獲得合成的大面積圖像信息。這類顯微鏡適用於需要高解析度的大視場圖像的觀測。粗准焦螺旋:大范圍上下調動鏡筒。
細准焦螺旋:小范圍上下調動鏡筒。
另外
顯微鏡是一種精密的光學儀器,已有300多年的發展史。自從有了顯微鏡,人們看到了過去看不到的許多微小生物和構成生物的基本單元——細胞。目前,不僅有能放大千餘倍的光學顯微鏡,而且有放大幾十萬倍的電子顯微鏡,使我們對生物體的生命活動規律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在普通中學生物教學大綱中規定的實驗中,大部分要通過顯微鏡來完成,因此,顯微鏡性能的好壞是做好觀察實驗的關鍵。
一、顯微鏡的光學系統
顯微鏡的光學系統主要包括物鏡、目鏡、反光鏡和聚光器四個部件。廣義的說也包括照明光源、濾光器、蓋玻片和載玻片等。
(一)、物鏡
物鏡是決定顯微鏡性能的最重要部件,安裝在物鏡轉換器上,接近被觀察的物體,故叫做物鏡或接物鏡。
1、物鏡的分類
物鏡根據使用條件的不同可分為乾燥物鏡和浸液物鏡;其中浸液物鏡又可分為水浸物鏡和油浸物鏡(常用放大倍數為90—100倍)。
根據放大倍數的不同可分為 低倍物鏡(10倍以下)、中倍物鏡(20倍左右)高倍物鏡(40—65倍)。
根據像差矯正情況,分為消色差物鏡(常用,能矯正光譜中兩種色光的色差的物鏡)和復色差物鏡(能矯正光譜中三種色光的色差的物鏡,價格貴,使用少)。
2、物鏡的主要參數:
物鏡主要參數包括:放大倍數、數值孔徑和工作距離。
①、放大倍數是指眼睛看到像的大小與對應標本大小的比值。它指的是長度的比值而不是面積的比值。例:放大倍數為100×,指的是長度是1μm的標本,放大後像的長度是100μm,要是以面積計算,則放大了10,000倍。
顯微鏡的總放大倍數等於物鏡和目鏡放大倍數的乘積。
②、數值孔徑也叫鏡口率,簡寫NA 或A,是物鏡和聚光器的主要參數,與顯微鏡的分辨力成正比。乾燥物鏡的數值孔徑為0.05-0.95,油浸物鏡(香柏油)的數值孔徑為1.25。
③、工作距離是指當所觀察的標本最清楚時物鏡的前端透鏡下面到標本的蓋玻片上面的距離。物鏡的工作距離與物鏡的焦距有關,物鏡的焦距越長,放大倍數越低,其工作距離越長。例:10倍物鏡上標有10/0.25和160/0.17,其中10為物鏡的放大倍數;0.25為數值孔徑;160為鏡筒長度(單位mm);0.17為蓋玻片的標准厚度(單位 mm)。10倍物鏡有效工作距離為6.5mm,40倍物鏡有效工作距離為0.48mm 。
3、物鏡的作用是將標本作第一次放大,它是決定顯微鏡性能的最重要的部件——分辨力的高低。
分辨力也叫解析度或分辨本領。分辨力的大小是用分辨距離(所能分辨開的兩個物點間的最小距離)的數值來表示的。在明視距離(25cm)之處,正常人眼所能看清相距0.073mm的兩個物點,這個0.073mm的數值,即為正常人眼的分辨距離。顯微鏡的分辨距離越小,即表示它的分辨力越高,也就是表示它的性能越好。
顯微鏡的分辨力的大小由物鏡的分辨力來決定的,而物鏡的分辨力又是由它的數值孔徑和照明光線的波長決定的。
當用普通的中央照明法(使光線均勻地透過標本的明視照明法)時,顯微鏡的分辨距離為d=0.61λ/NA
式中d——物鏡的分辨距離,單位 nm。
λ——照明光線波長,單位 nm。
NA ——物鏡的數值孔徑
例如油浸物鏡的數值孔徑為1.25,可見光波長范圍為400—700nm ,取其平均波長550 nm,則d=270 nm,約等於照明光線波長一半。一般地,用可見光照明的顯微鏡分辨力的極限是0.2μm。
(二)、目鏡
因為它靠近觀察者的眼睛,因此也叫接目鏡。安裝在鏡筒的上端。
1、目鏡的結構
通常目鏡由上下兩組透鏡組成,上面的透鏡叫做接目透鏡,下面的透鏡叫做會聚透鏡或場鏡。上下透鏡之間或場鏡下面裝有一個光闌(它的大小決定了視場的大小),因為標本正好在光闌面上成像,可在這個光闌上粘一小段毛發作為指針,用來指示某個特點的目標。也可在其上面放置目鏡測微尺,用來測量所觀察標本的大小。
目鏡的長度越短,放大倍數越大(因目鏡的放大倍數與目鏡的焦距成反比)。
2、目鏡的作用
是將已被物鏡放大的,分辨清晰的實像進一步放大,達到人眼能容易分辨清楚的程度。
常用目鏡的放大倍數為5—16倍。
3、目鏡與物鏡的關系
物鏡已經分辨清楚的細微結構,假如沒有經過目鏡的再放大,達不到人眼所能分辨的大小,那就看不清楚;但物鏡所不能分辨的細微結構,雖然經過高倍目鏡的再放大,也還是看不清楚,所以目鏡只能起放大作用,不會提高顯微鏡的解析度。有時雖然物鏡能分辨開兩個靠得很近的物點,但由於這兩個物點的像的距離小於眼睛的分辨距離,還是無法看清。所以,目鏡和物鏡即相互聯系,又彼此制約。
(三)、聚光器
聚光器也叫集光器。位於標本下方的聚光器支架上。它主要由聚光鏡和可變光闌組成。其中,聚光鏡可分為明視場聚光鏡(普通顯微鏡配置)和暗視場聚光鏡。
1、光鏡的主要參數
數值孔徑(NA )是聚光鏡的主要參數,最大數值孔徑一般是1.2—1.4,數值孔徑有一定的可變范圍,通常刻在上方透鏡邊框上的數字是代表最大的數值孔徑,通過調節下部可變光闌的開放程度,可得到此數字以下的各種不同的數值孔徑,以適應不同物鏡的需要。有的聚光鏡由幾組透鏡組成,最上面的一組透鏡可以卸掉或移出光路,使聚光鏡的數值孔徑變小,以適應低倍物鏡觀察時的照明。
2、聚光鏡的作用
聚光鏡的作用相當於凸透鏡,起會聚光線的作用,以增強標本的照明。一般地把聚光鏡的聚光焦點設計在它上端透鏡平面上方約1.25mm處。(聚光焦點正在所要觀察的標本上,載玻片的厚度為1.1mm左右)
3、可變光闌
可變光闌也叫光圈,位於聚光鏡的下方,由十幾張金屬薄片組成,中心部分形成圓孔。其作用是調節光強度和使聚光鏡的數值孔徑與物鏡的數值孔徑相適應。可變光闌開得越大,數值孔徑越大(觀察完畢後,應將光圈調至最大)。
在可變光闌下面,還有一個圓形的濾光片托架。
說明:在中學實驗室只有教師用顯微鏡(1600×或1500×)才配有聚光器,學生用顯微鏡(640×或500×)配的是旋轉光欄。緊貼在載物台下,能做圓周轉動的圓盤,旋轉光欄(也稱為遮光器),光欄上有大小不等的圓孔,叫光圈。直徑分別為2、3、6、12、16mm,轉動旋轉光欄,光欄上每個光圈都可以對正通光孔,通過大小不等的光圈來調節光線的強弱。
(四)反光鏡
反光鏡是一個可以隨意轉動的雙面鏡,直徑為50mm,一面為平面,一面為凹面,其作用是將從任何方向射來的光線經通光孔反射上來。平面鏡反射光線的能力較弱,是在光線較強時使用,凹面鏡反射光線的能力較強,是在光線較弱時使用。
反光鏡通常一面是平面鏡,另一面是凹面鏡,裝在聚光器下面,可以在水平與垂直兩個方向上任意旋轉。
反光鏡的作用是使由光源發出的光線或天然光射向聚光器。當用聚光器時一般用平面鏡,不用時用凹面鏡;當光線強時用平面鏡,弱時用凹面鏡。
觀察完畢後,應將反光鏡垂直放置。
(五)照明光源
顯微鏡的照明可以用天然光源或人工光源
1、天然光源
光線來自天空,最好是由白雲反射來的。不可利用直接照來的太陽光。
2、人工光源
①、對人工光源的基本要求:有足夠的發光強度;光源發熱不能過多。
②、常用的人工光源:顯微鏡燈;日光燈
(六)濾光器
安裝在光源和聚光器之間。作用是讓所選擇的某一波段的光線通過,而吸收掉其他的光線,即為了改變光線的光譜成分或削弱光的強度。分為兩大類:濾光片和液體濾光器。
(七)蓋玻片和載玻片
蓋玻片和載玻片的表面應相當平坦,無氣泡,無劃痕。最好選用無色,透明度好的,使用前應洗凈。
蓋玻片的標准厚度是0.17±0.02mm,如不用蓋玻片或蓋玻片厚度不合適,都回影響成像質量。
載玻片的標准厚度是1.1±0.04mm,一般可用范圍是1—1.2mm,若太厚會影響聚光器效能,太薄則容易破裂。
二、顯微鏡的機械裝置
顯微鏡的機械裝置是顯微鏡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作用是固定與調節光學鏡頭,固定與移動標本等。主要有鏡座、鏡臂、載物台、鏡筒、物鏡轉換器、與調焦裝置組成。
(一)、鏡座和鏡臂
1、鏡座 作用是支撐整個顯微鏡,裝有反光鏡,有的還裝有照明光源。
2、鏡臂 作用是支撐鏡筒和載物台。分固定、可傾斜兩種。
(二)、載物台(又稱工作台、鏡台)
載物台作用是安放載玻片,形狀有圓形和方形兩種,其中方形的面積為120mm×110mm。中心有一個通光孔,通光孔後方左右兩側各有一個安裝壓片夾用的小孔。分為固定式與移動式兩種。有的載物台的縱橫坐標上都裝有游標尺,一般讀數為0.1mm,游標尺可用來測定標本的大小,也可用來對被檢部分做標記。
(三)、鏡筒
鏡筒上端放置目鏡,下端連接物鏡轉換器。分為固定式和可調節式兩種。機械筒長(從目鏡管上緣到物鏡轉換器螺旋口下端的距離稱為鏡筒長度或機械筒長)不能變更的叫做固定式鏡筒,能變更的叫做調節式鏡筒,新式顯微鏡大多採用固定式鏡筒,國產顯微鏡也大多採用固定式鏡筒,國產顯微鏡的機械筒長通常是160mm。
安裝目鏡的鏡筒,有單筒和雙筒兩種。單筒又可分為直立式和傾斜式兩種,雙筒則都是傾斜式的。其中雙筒顯微鏡,兩眼可同時觀察以減輕眼睛的疲勞。雙筒之間的距離可以調節,而且其中有一個目鏡有屈光度調節(即視力調節)裝置,便於兩眼視力不同的觀察者使用。
(四)、物鏡轉換器
物鏡轉換器固定在鏡筒下端,有3—4個物鏡螺旋口,物鏡應按放大倍數高低順序排列。旋轉物鏡轉換器時,應用手指捏住旋轉碟旋轉,不要用手指推動物鏡,因時間長容易使光軸歪斜,使成像質量邊壞。

閱讀全文

與數碼顯微鏡知識產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