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在民法中交付的方式有哪些
在民法中交付的方式有擬制交付和現實交付。
擬制交付是指出讓人將標的物的權利憑證(如倉單、提單)交給受讓人,以代替將物現實交付的一種特殊交付方式。
現實交付,是指出賣人將標的物直接置於買受人的實際控制之下,是一種將對動產的直接管領力現實地移轉於買受人的物權變動。現實交付、簡易交付、佔有改定、指示交付與擬制交付相對應,是所有交付中的最常態。
(1)物權交付形式擴展閱讀:
現實交付依交貨方式的不同,可以再分為三種情形:
1、送貨上門:即由出賣人送運貨物到買受人處,此時貨交買受人處才算完成交付。
2、上門提貨:即由買受人到出賣人處取走貨物,此時貨物運出出賣人處即算完成交付。
3、代辦托運:即由出賣人代理買受人與承運人訂立運送合同,買受人承擔運費的交付方式。此時出賣人將貨物交給承運人即算完成交付。
② 動產交付有哪些方式
核心提示:依據我國《物權法》的規定動產交付有四種方式:分別是現實交付、簡易交付、佔有改定、指示交付。下面就由法律快車的編輯為您介紹。 (一)動產交付有哪些方式 動產物權變動的公示方式是交付,交付是指移轉標的物的佔有,依據我國《物權法》的規定動產交付有如下四種方式: 1、現實交付。是指將標的物的佔有直接移轉給對方當事人 2、簡易交付。是指受讓人已經佔有動產,如受讓人已經通過寄託、租賃、借用等方式實際佔有了動產,則於物權變動的合意成立時,視為交付。 3、佔有改定。即動產物權的讓與人與受讓人之間特別約定,標的物仍然由出讓人繼續佔有。這樣,在物權讓與的合意成立時,視為交付,受讓人取得間接佔有。 4、指示交付。即動產由第三人佔有時,出讓人將其對於第三人的返還請求權讓與受讓人,以代替交付。 (二)什麼是簡易交付 簡易交付又稱「無形交付」,是指受讓人在動產物權變動前已先行佔有該動產的,讓與人如設立和轉讓其動產物權,無需現在為現實交付,讓與合同生效時即發生物權變動的效力。如受讓人已經通過寄託、租賃、借用等方式實際佔有了動產,則於物權變動的合意成立時,視為交付。 簡易交付實際上是以動產物權讓與合意代替現實交付,是一種觀念上的交付,並沒有破壞動產物權變動的一般原則,而是在特殊情形下的一種靈活變通。在簡易交付中,要注意兩點: 1、讓人須於動產物權設立和轉讓前先讓佔有該動產,但受讓人基於何種原因佔用該動產,審判實踐中無需考慮; 2、事人之間不僅要有物權讓與的合意,而且該合意生效之時,才發生物權變動的效力,在審判實踐中,還要注意按照法律有關法律行為生效要件的規定,審查當事人之間的質權設立或動產所有權轉讓合同是否生效,並據此判斷物權變動是否發生效力。 簡易交付: 1、現實交付:交付標的物 2、擬制交付:交付權利憑證 3、觀念交付: 佔有改定
③ 民法交付的四種方式
一、現實交付
指事實管領力的移轉,即雙方在約定的地點,基於合意轉移直接佔有,使受讓人取得直接佔有,讓與人放棄全部佔有地位。直接佔有是否終局性轉移,須依一般社會觀念定。
二、觀念交付
(一)簡易交付
指動產物權的受讓人已經直接佔有該動產,在讓與人與受讓人就轉移動產所有權或設立動產質權達成合意時,即視為已經完成現實交付。受讓人非法佔有動產的,亦可簡易交付。
(二)指示交付
指讓與人的動產被他人直接佔有期間,讓與人與受讓人合意轉移動產所有權或設立動產質權,且合意對受讓人移轉讓與人對動產直接佔有的返還請求權(債權返還請求權、返還原物請求權或者佔有回復請求權),以代替現實交付。第三人非法佔有動產的,亦可指示交付。
指示交付分兩種情形:
1、讓與人系間接佔有人(如出租人、出借人、寄存人)時,可將他基於佔有媒介關系(租賃、借用、寄存)所生的債權返還請求權讓與受讓人,以代交付。這種返還請求權的讓與同時為間接佔有的轉移。
2、讓與人非間接佔有人時,可對受讓人讓與對直接佔有人的返還原物請求權或者佔有之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以代交付。
(三)佔有改定
指動產所有權的讓與人與受讓人通過達成兩個合意的方式完成交付:1、受讓人取得動產所有權的合意;2、讓與人和受讓人成立借用、保管、租賃、委託、承攬等債權合同的合意,依照該債權合同讓與人取得直接佔有,受讓人取得間接佔有。
以佔有改定方式設立質權的,不能產生質權設立的法律效果,但不因此影響質押合同的生效。
④ 物權交付的形態是什麼啊
1、「物權法中的「交付」到底是什麼概念」:是一個物權變動方式的概念,即:動產的物權變動,以交付為公示,交付後即完成了物權的變更過程。
2、「說明只要動產交付給對方了。物權就屬於對方了是吧?」:是。
3、「那這個交付是什麼概念呢?」:物權變動,《物權法》將其分成了兩個不同的合同,即基於雙方合意的變更物權的債權合同、物權實際變更的物權合同,物權變更應以雙方合意的以變更物權為內容的債權合同為基礎,在有雙方合意變更物權的合同的基礎上,將物實際交付給合同對方的,才發生物權變更的效力。
如果在雙方達成以變更物權為內容的合同後,一方反悔不再交付:則物權未發生變更效力,但原為變更物權而簽定的債權合同仍然有效,只是物權並沒有變更,合同守約方可以依據原債權合同(買賣合同或公證後的贈與合同、公益合同等到)追究違約方的責任。
4、「比如別人借我一個鉛筆,是不是鉛筆交到我手上就已經算是交付了?物權就變成我的了?而對方只有債權,喪失了物權?」:非也。你所說的這種情況,不是《物權法》意義上的「交付」,而是臨時轉移佔有,因為你們之間只有「借」的臨時轉移鉛筆給你使用的合同,並沒有以將鉛筆「給」你(不管是贈與還是買賣)為內容的債權合同。
5、「還有如果上面說的成立的話,那我去商場看珠寶,指出要看什麼了。售貨員把寶石交給我手裡的時候,就等於物權交付了?他們就只有債權了?」:
(1)上面你所說的不成立,因此下面的例子也不成立。
(2)售貨員將寶石交到你手上:你們之間並沒有形成你買她賣寶石的買賣合同的合意,雙方都沒有以轉移寶石物權為你所有的意思,也就是說:沒有一個合意的以轉移物權為內容的債權合同的基礎在,所以:這也不是「交付」,只是臨時轉移「佔有」。
6、「那是不是我拿起就走,對方只要敢搶回去,那就構成搶劫罪?因為物權屬於我了;他想不通過合法途徑讓我還債給他,就等於非法佔有為目的,就是搶劫?」:
(1)呵呵,你不用暴力威脅的手段當場拿起就走:屬於搶奪。如果用暴力威脅手段:你才是搶劫、而不是售貨員搶劫。
(2)你交沒有「物權」:只是臨時佔有、只有驗看的權利。物權仍然屬於商場。
(3)只有在你與售貨員達到買賣合意、你交了貨款後,售貨員將寶石交到你手上時:這才是《物權法》意義上的「交付」。
7、「如果和我所理解的概念一致,那麼物權法不就成了合法「搶劫」的保護傘了?」:不會和你理解的概念「一致」,也不會發生你所擔心的誤解和現象,因為即使不懂一點法理的人也會有一個基本的概念:交錢拿貨,呵呵。
8、「比如借出去的東西。被別人賣了。是無法從第三人那追回物權的。只能從跟你借東西那追究債權,也就是說這時候只有債權,已經喪失了物權」:
(1)借東西的人擅自出賣借來的物品:屬於無權處分行為,不一定就追不回來,不是「只能」、只是「可能」,即:如果購買人是知道內情的,購買人不屬於善意第三人,購買人與借物人之間的買賣合同屬於效力待定合同,如果原物所有人追認買賣合同,買賣有效;如果原物所有人不承認買賣合同:買賣無效,原物所有人有權追回原物。惡意購買人的損失應和借物人共同承擔。
如果購買人不知道內情;屬於善意第三人,買賣有效、購買人取得該物所有權。此時:原物所有人的物權因為借物人的侵犯的權行為而喪失,所有權轉化為債權,借物人應以全權方式補償侵權損失。
9、「第一把別人擁有物權的物,也就是借來的或者租來的物給賣掉這本身不符合社會公共道德,這種行為違反了民法通則第7條的規定,買賣合同條款應該不受法律承認」:這說法不準確:
(1)把借來的或租來的物賣掉:不僅是「不符合社會公共道德」,而且屬於違法的侵權行為,正像你所說,違反了《民法通則》,但不僅是違反民通第7條,還違反了《民法通則》第五章 民事權利第一節 財產所有權和與財產所有權有關的財產權、和《物權法》中關於物權的保護規定。
(2)「買賣合同條款應該不受法律承認」:法律並沒有無條件「承認」這買賣合同,但也沒有全部否定,而是將這合同作了區分處理,
即:區分購買人是否善意第三人、區分原物所有者的態度來處理,如果是原物所有人也在事後追認這買賣合同:買賣合同有效。
如果原物所有人不予追認這買賣合同:購買人是善意第三人的,購買人可以取得物的所有權以保護交易的的善良交易對象的交易公平,同時確定無權處分的出賣人為侵犯原物所有人的所有權的侵權人,由侵犯物權人承擔對原物所有人的物權損害賠償責任。
如果原物所有人不予追認這買賣合同、且購買人是惡意第三人的:買賣合同無效,原物所有人有權追回原物。
8、「第二.這種賣把別人擁有物權的物賣掉本身是違法行為,所獲得的利益就是非法的利益,也就是構成了以非法佔有為目的。而又是以通過欺騙的手段,騙了物權所有人也騙了第三人而獲得的非法利益,這就構成了詐騙,主觀要件是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客觀要件是以欺騙作為手段。侵犯的客體是公私財產所有權,因為把物賣掉,對方就只有債權,喪失了物權,等於把物轉化為錢的這種財產所有權歸為己有了,詐騙罪的構成要件完全符合,可是現在的物權法這樣一規定只有債權,就等於否定他詐騙罪,物權法不是憲法,所以不能大過刑法,這時候又怎麼解釋呢?」:
(1)朋友,你應是個法學愛好者亦或是自學者?學了一些概念卻沒能融會貫通,自己把自己繞了個結實。把俺都快繞糊塗了,真是服了你了。
(2)借物人沒有通過欺騙原物所有人而取得物:他是合法佔有、是「借」而不是「騙」:界定為民事無權處分事件的,應是在當初的真實意思表示是「借」,借到手後才產生「賣」的意思。
(3)如果借物人在當初「借」時的目的就是為了「借」(或租)來後轉賣:這不再是侵犯物權的民事糾紛、也不再是無權處分,而是純粹的詐騙犯罪,此時你所說的就是正確的,即:「詐騙罪的構成要件完全符合」,不能再作為民事案件處理,在詐騙數額達到詐騙罪的立案標准時,應以詐騙罪立案偵查;在沒有達到詐騙罪的立案標准時,應以違反治安管理的詐騙行為進行處理。
(4)「可是現在的物權法這樣一規定只有債權,就等於否定他詐騙罪,物權法不是憲法,所以不能大過刑法,這時候又怎麼解釋呢?」:是你理解錯了,《物權法》只調整民事糾紛范圍內的物權行為,如果真像你所說的那種只是以「借」為幌子、真實目的就是為了「借」來或租來後賣掉謀利,就是純粹的詐騙行為,不能再適用《物權法》來調整,《物權法》沒有「否定他詐騙罪」(因為那已經不是《物權法》能管的范圍,而是有《刑法》作了相關規定),也沒有「大過刑法」。
⑤ 什麼是物權交付
所謂交付是指移轉佔有,即將自己佔有的物直接移轉與他人或以回其他替代方式如移轉答所有權憑證而發生所有權變動的事實行為。但僅僅從佔有轉移的角度並不能完整地理解交付的意義,由於我國採取了債權基礎行為+事實行為的交付的動產物權變動模式,導致必須從債的合意與事實行為交付二者結合的角度來理解交付。也只有這樣,從能夠區別合同法中的交付與物權法中的交付。
對於不動產而言,同樣存在交付的問題,但是,由於不動產的物權變動原則依據法律的強行性要求——登記而發生,所以,交付的法律意義在不動產中越發顯得不重要了,而且由於不動產在物理空間上不能發生移動,所以,不動產的交付多表現為將不動產的鑰匙或者其他象徵管領的標識轉讓給他人。
⑥ 交付的四種具體形態
1)現實交付,指將財產的佔有現實地轉移給債權人,這也是日常生活中最為常見的交付方式。
2)簡易交付,指債權人已佔有標的物,依債權人與債務人所達成的讓與物的合意,即完成交付,如基於保管、租賃等合同佔有讓與物的前提下,讓與人與受讓人達成轉移物的所有權的協議,交付即完成。
3)佔有改定,指於交付後,債務人仍然佔有讓與物,依債權人與債務人所達成的讓與物的協議,即為完成交付。
4)指示交付,指財產為第三人佔有時,債務人將物的返還請求權移轉於債權人時,即為完成交付。簡易交付、佔有改定、指示交付與現實交付的法律後果相同,在所有權自交付時起轉移的民法理論之下,均發生所有權轉移的法律效果。
(6)物權交付形式擴展閱讀
交付作為給付的形態,與給付本身有著不同。給付是債的標的,而交付是給付諸多形態中的一種,除交付這種形態外,給付 的形態還有支付金錢、提供勞務、轉移權利等。
此外,給付通常具有財產內容,但也不盡如此,不作為的給付就不具有財產內容,而交付財物均具財產利益,可以以金錢計算,並會給債權人帶來一定的物質利益。因而不能將給付與交付作為同義使用。
⑦ 物權法規定的擬制交付形式有哪些
交付三種:現實、觀念、擬制。觀念分三種:簡易、指示、佔有改定。擬制例子:運單代替貨。
⑧ 不動產交付都有哪些方式
不動產交付的形式
我國《民法通則》第72條規定:財產所有權的取得,不得違反法律規定。按照合同或者其他合法方式取得財產的,財產所有權從財產交付時起轉移,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合同法》第133條規定: 標的物的所有權自標的物交付時起轉移,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第16條規定:土地使用者在支付全部土地使用權出讓金後,應當依照規定辦理登記,領取土地使用證,取得土地使用權。《物權法》第6條規定: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應當依照法律規定登記。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應當依照法律規定交付。第9條規定: 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經依法登記,發生效力;未經登記,不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139條規定:設立建設用地使用權的,應當向登記機構申請建設用地使用權登記。建設用地使用權自登記時設立。登記機構應當向建設用地使用權人發放建設用地使用權證書。但這些規定,均沒有對不動產交付的形式作出明確的說明。因此,就不動產交付的形式,實踐中存在以下三種意見:
一習慣交付。該觀點認為,對於房屋的交付,可以領取鑰匙、交房通知或者在交房通知上簽字為表現形式;對於土地的交付,可以實地踏勘土地,驗收用地圖紅線坐標各拐點,核定土地面積無疑後簽字確認或者在土地登記時經四鄰指界無異後,在地籍調查表上簽字確認為表現形式。
二轉移佔有交付。該觀點認為,對於房屋的轉移佔有視為交付使用。其依據為:《最高院關於審理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1條規定: 對房屋的轉移佔有,視為房屋的交付使用,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房屋毀損、滅失的風險,在交付使用前由出賣人承擔,交付使用後由買受人承擔;買受人接到出賣人的書面交房通知,無正當理由拒絕接收的,房屋毀損、滅失的風險自書面交房通知確定的交付使用之日起由買受人承擔,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轉移佔有是指,佔有人以法律行為將其佔有物交付與他人, 受讓人因此而取得佔有。佔有人轉移佔有,自受讓人取得事實上物的管領力時完成。轉移佔有具有如下特徵:1、必須有讓與佔有的意思表示;2、必須將佔有物交付給受讓人。因此,轉移佔有是一種事實狀態的佔有,但因沒有進行登記而不發生所有權轉移的效力。
三法定登記交付。該觀點認為,依據《物權法》第6條:「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應當依照法律規定登記。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應當依照法律規定交付。」的規定,物權在設立和變動時,必須經過一定的公示方法向社會公開, 從而使第三人知道物權變動的情況,以保護交易安全。 物權在設立和變動時之所以要公示,是因為物權具有絕對的排他性效力。如果沒有公示制度,則不利於物權交易的安全, 不利於保護第三人的利益,從而導致財產交易秩序的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