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劉希夷的字及其緣由
《唐才子傳》稱:劉希夷,字延芝,潁川人。
《全唐詩·小傳》說:劉希夷,一名庭芝,潁川人。歷代選本,或稱劉庭芝,或稱劉希夷,大概他的名與字已無法辨正了。
《唐才子傳》又記錄他是上元二年(公元六七五年)的進士,是宋之問的外甥。但宋之問也是上元二年進士及第的,可知甥舅年齡差不多。劉希夷作《代悲白頭翁》,宋之問看到「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一聯,極其喜愛,知道這首詩還沒有流傳出去,就向劉要這一聯,用入他自己的詩中。劉希夷當時答應了,但後來又反悔,因而泄漏了這件秘密,使宋之問出醜。宋之問大怒,叫人用土袋壓死劉希夷,當時劉還不到三十歲。這是唐人小說中所記的一段文藝軼事,未必可信,但由此可知這首詩是很著名的。
『貳』 揭秘詩人被殺迷案,劉希夷真的是死於舅舅宋之問之手
雖然史料中有所記載,但是依然有人質疑它的真實性。大唐詩人劉希夷將自己最得意的一首詩送給自己的舅舅宋之問評判時,宋之問也認為這是一首好詩,並且在當時還要求劉希夷將這首詩送給自己。雖然當時的劉希夷沉浸在詩作中,但是最後也稀里糊塗的答應了。
而劉希夷的舅舅宋之問則是酷愛寫詩,並且在詩中還表達了強烈的政治意圖。所以對官場極為感興趣的宋之問,在當時想要憑借自己的詩躋身官場。
『叄』 劉希夷是不是宋之問害死的
劉希夷的死與宋之問無關。
據《舊唐書》詩文:「之問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詩,當時無能出其右者。」對劉希夷評價:「體勢與時不合」、「不為所重」,也就是說,宋之問的詩名遠在劉希夷之上,這樣一來,宋之問應不會有理由因詩奪命。
『肆』 劉希夷的劉希夷墓
夷園,即初唐詩人劉希夷的墓園。劉希夷墓位於汝州風穴寺山門東側,背依龍山,面朝黃虎山。墓始築於唐,原為土冢,唐時墓前植有柏樹。千年後,樹高近三丈,一株四人方可合抱,樹莖分三枝,故稱「三柱香」。另一株需五人合抱,樹蔭面積百多平方,狀如巨傘,故稱「一蓬傘」。解放前遭毀。
清朝初年,劉希夷墓年久失修,只剩下一個土丘,清雍正七年(1729年),汝州文人用青石將劉墓護砌,周圍廣植松柏,並立碑刻「唐詩人劉希夷墓」。使劉希夷墓成為汝州一景。光緒二十四年(1898),州署在墓周用青磚砌成長寬各5米,高2米的透花圍牆,臨路辟圓券門,門口立雍正十年所刻碑石。
文革時墓被平,1984年,在張紹文等24位知名人士倡議下,原臨汝縣人大常委會於同年6月14日第22次會議通過,縣財政撥專款5萬元,於1985年建紀念堂廂房各5間,大門一個,門額請張紹文先生書丹「夷園」之名,並刻墓碑一塊立於墓前。但因管理不善,5間紀念堂不久被山火焚毀。
1994年,風穴寺文管所砌園林式圍牆近400米,1998年重建紀念堂5間,又將一對清代石獅移立門前。
1999年秋,用青石重砌圓形墓冢,高一米,直徑為2.9米,象徵劉希夷享年29周歲。
劉希夷墓周圍,建有一個古樸典雅的青磚小院落,看上去像是古建,同行的汝州市宣傳部新聞科長張萬強倒很實在,告訴我這「古建」不過20年歷史。上世紀80年代時,劉希夷墓只剩下一塊清代光緒年間開封人馮承志父子撰文的石碑,旁邊還有半塊殘碑。當時「文化大革命」剛過,國家百廢重興,汝州一些文化人就打算修復墓園。在他們的極力游說下,1985年,當地政府出資修建了墓園。
『伍』 唐代詩人劉希夷真的是被自己的舅舅因為一句詩殺害的嗎
初唐與盛唐之交的詩人劉希夷,本來擁有成為詩壇頂尖大師的所有條件。
但詩人靈光乍現妙手偶得的詩,並沒有為他帶來好運,正是因為這首詩,他死於舅舅宋之問之手。
抄就抄吧,幹嘛還要殺人?宋之問是武則天的文學近臣,武則天喜歡寫詩,就整天找一幫詩人到處遊山玩水寫詩,頻率一高,再天才的詩人也有詞窮的時候,我估計宋之問實在是找不出能讓武則天眼前一亮的句子了,就看中了劉希夷的這句詩。當他知道劉希夷的這首詩還沒有公開發表的時候,就想據為己有。劉希夷一開始欣然同意,後來又反悔,竟然還把這個事情給說了出去。這個事情,晚唐的李商隱也干過,他替令狐家族寫文章然後又把事情說出去,結果雖然沒死,也是悲劇一生。
劉希夷沒有給舅舅宋之問面子,宋之問也沒有給劉希夷留活路,於是就派人用土袋子壓死了劉希夷。「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可見平時給人面子有多重要。這一年,劉希夷才三十歲。
問題是,宋之問作為劉希夷的舅舅,真的有必要殺害外甥嗎?
這里邊有幾個問題。
第一,宋之問到底是不是劉希夷的舅舅?目前尚無明確的材料加以證明。
第二,宋之問和劉希夷的年齡問題。有一種說法,劉希夷比宋之問大25歲。也就是說,劉希夷被殺的時候,宋之問才5歲,根本就沒有殺人的可能。還有一種說法是劉希夷比宋之問大五歲,這樣就讓宋之問有了犯罪的可能。
第三,是殺人動機問題。傳說宋之問看上了劉希夷的那一句好詩。但事實上,這種可能性有,但因此殺害外甥的可能性不大。因為宋之問是唐朝詩壇的魁首,在詩歌創作上與劉希夷的路子不同。宋之問擅長五律,還是七律的創始人之一。也就是說,宋之問走的是正統路子。而劉希夷走的是樂府民歌的路子,據說這種形式在當時並不為人所重。因此,宋之問實在沒有必要去殺害外甥劉希夷。
第四,正史中並沒有明確記載。《舊唐書》說劉希夷為奸人所殺,但並未說兇手是宋之問。而記載了宋之問殺害劉希夷的幾本書,如《唐新語》《劉賓客嘉話錄》和《唐才子傳》,基本上是筆記小說,很有可能是作者為了銷量,記錄了街頭巷尾的議論加以渲染,如同馮夢龍編排莊子誘惑妻子去偷情然後殺死一樣,基本沒有可信度。
那麼,為何民間會有宋之問謀殺外甥劉希夷的傳言呢?因為宋之問的品行相當惡劣,他攀附權貴賣友求榮,為時人所不齒。人們樂意編排這樣的故事,去惡心一個惡心的人。
『陸』 讀史讀到傷心處人物梗概怎麼寫
述的是捲入政治漩渦的才子佳人的故事。才子,才華橫溢,卻不融於世俗;佳人,傾國傾城,卻最終花落人亡。才子佳人,非正常死亡。於是,他們的故事成了對歷史的另一種詮釋,由於他們的存在,歷史不再乏味。他們是凝固在歷史上的美麗。
讀史讀到傷心處才子篇屈原,死亡埋葬痛苦禰衡,狂傲也要埋單曹植,雙重失落者嵇康,我打鐵我快樂謝靈運,因旅行而掉頭的人劉希夷,死於版權糾紛駱賓王,挑戰女皇的鬥士李白,從此逐水去黃庭堅,今生無此爽金聖嘆,無辜的撰稿人納蘭性德,只道當初是尋常佳人篇娥皇,愛情女神的化身妲己,最毒婦人心褒姒,千金難買一笑西施,英雄難過美人關戚夫人,死得最悲慘的美女陳阿嬌,長門宮的寂寞衛子夫,一個女奴的傳奇李夫人,北方有佳人鉤弋夫人,最單純的美女趙飛燕、趙合德,那張被慾望撐破的臉貂蟬,政治陰謀的祭品魚玄機,一代才女的墮落花蕊夫人,巾幗不讓須眉唐琬,沈園愛情往事李香君,血泣桃花扇董鄂妃,恨不相逢未嫁時
『柒』 劉希夷的疑雲一生
初唐著名詩人劉希夷的死因,舊說多謂為宋之問所害。 此說肇始於唐人筆記《大唐新語》及《劉賓客嘉話錄》。《大唐新語》雲:
「劉希夷,一名挺之,汝州人。少有文華,好為宮體,詞旨悲苦,不為所重。善掐琵琶。嘗為《白頭翁詠》曰:『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既而自悔曰:『我此詩似讖,與石崇「白首同所歸」何異也?』乃更作一句雲:『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既而嘆曰:『此句復似向讖矣,然死生有命,豈復由此!』乃兩存之。詩成未周,為奸所殺。或雲宋之問害之。」《劉賓客嘉話錄》雲:「劉希夷曰:『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其舅宋之問苦愛此兩句,懇乞,許而不與。之問怒,以土袋壓殺之。宋生不得其死,天報之也。」
宋以後不少著作,每每沿襲此說。現當代一些名家著作乃至一些文學史、辭典等,也採用此說。如聞一多《宮體詩的自贖》、劉大傑《中國文學發展史》、《辭海》、《中國文學家大辭典》。以致1981年臨汝縣(今汝州市)重修劉希夷墓,林冠夫先生撰寫碑文時,仍宗此說。
然而,仔細推敲一下,便會發現此說不僅既乏確鑿的根據,也無有力的旁證;而且無論從時間上抑或從情理上似乎都講不通,因此,難以成立。
從時間上說。劉、宋二人的生卒年月均史無明載,只能從比較隱微的材料中推測。倘若果如《唐才子傳》所言,即劉希夷上元二年(公元675)中進士時「年二十五」、死時「未及三十」;那麼他當生於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聞一多《唐詩大系》即定劉希夷生於是年),卒於儀鳳、調露間,至遲不晚於高宗永隆元年(公元680)。而據宋之問《秋蓮賦》一文自序雲:
「天授元年,敕學士楊炯與之問分直於洛城西」,分直,指分直習藝館(據《通鑒卷二○八注,習藝館本名內文學館,武後改為習藝館,又改為翰林內教坊)。又據《新唐書·宋之問傳》雲:
「甫冠,武後召與楊炯分直習藝館。」則宋之問在武則天天授元年(公元690)時方才「甫冠」(即剛剛二十歲)。
那麼他當生於高宗咸亨二年(公元671)。也就是說,宋之問比劉希夷小了整整二十歲。可見當劉希夷三十歲死時,宋之問只不過是個十歲的幼童,試問其如何能「以土袋壓殺之」?或者「使奴以土囊壓殺於別舍」?
就情理上說。據傅璇琮先生考證,《新唐書》中「『甫冠』的記載是錯誤的」,並引《唐才子傳》言宋之問亦「上元二年進士」,進而推斷宋之問當生於公元656年(聞一多《唐詩大系》即定宋之問生年為公元656年)。這樣一來,劉希夷死時,宋之問已二十五歲,自然單從年齡上講,足以能夠殺人奪詩了。但據史載宋之問自少時即以詩著稱,如《舊唐書》雲:「之問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詩,當時無能出其右者。」而劉希夷則「體勢與時不合」、「不為所重」,也就是說,宋之問的詩名遠在劉希夷之上,何至為了區區兩句詩而用極殘忍的手段殺人?何況被殺者還是自己的外甥(二人是否真有甥舅關系尚待另考)
『捌』 晚春 劉希夷的譯文
晚春
作者:韓愈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賞析]
這是一首描繪暮春景色的七絕。乍看來,只是寫百卉千花爭奇斗艷的常景,但進一步品味便不難發現,詩寫得工巧奇特,別開生面。詩人不寫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卻寫草木留春而呈萬紫千紅的動人情景:花草樹木探得春將歸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渾身解數,吐艷爭芳,色彩繽紛,繁花似錦,就連那本來乏色少香的楊花、榆莢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隨風飛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詩人體物入微,發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詩人晚春遲暮之感,摹花草燦爛之情狀,展晚春滿目之風采。寥寥幾筆,便給人以滿眼風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說這首詩平中翻新,頗富奇趣,還在於詩中擬人化手法的奇妙運用,糅人與花於一體。「草樹」本屬無情物,竟然不僅能「知」能「解」還能「斗」,而且還有「才思」高下有無之分。想像之奇,實為詩中所罕見。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讀者大可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進行毫無羈絆的大膽想像,使人思之無窮,味之不盡。
再細加揣摩,此詩熔景與理於一爐。我們可以透過景物描寫領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詩人通過「草樹」有「知」、惜春爭艷的場景描寫,反映的其實是自己對春天大好風光的珍惜之情。面對晚春景象,詩人一反常見的惜春傷感之情,變被動感受為主觀參與,情緒樂觀向上,很有新意。你看,「楊花榆莢」不因「無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門弄斧」之譏,為「晚春」添色。這就給人以啟示:一個人「無才思」並不可怕,要緊的是珍惜光陰,不失時機,「春光」是不負「楊花榆莢」這樣的有心人的。
錢鍾聯《集釋》系此詩於元和十一年。注引朱彝尊《批韓詩》雲:"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卻是如此。"的確,僅就描寫暮春景色而言,此詩可謂有情有趣,亦不落俗套。詩題又作《游城南晚春》,可知所寫乃春遊郊外所見。詩人全用擬人手法,不說人之惜春,而說草樹亦知春將不久,因而百花爭艷,各呈芳菲。湊熱鬧的還有樸素無華的楊花榆莢,像飛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飄舞。人言草木無情,詩偏說它們有知,或"斗"或"解",活潑有趣。這是此詩明白有趣之處。
然而"無情思"三字頗怪異,遂引起後人諸多猜測。或謂勸人勤學,不要像楊花那樣白首無成;或謂隱喻人之無才,作不出好文章;或言有所諷喻;或言贊賞楊花雖無芳華,卻有情趣和勇氣。細審詩意,詩人當是贊賞楊花的。"無才思"應是故作頓挫的諧謔之筆。
『玖』 詩人劉希夷,為什麼會被大麻袋壓死
詩人劉希夷,之所以會被大麻袋壓死,是因為其舅舅宋之問,借用了劉希夷的一首詩中的兩句話,劉希夷事後對別人提起這件事,說宋之問的文章是盜用他的,這話傳到了宋之問的耳朵里,他非常生氣,所以就找人在半夜偷偷用麻袋壓死了劉希夷。
宋之問看到這句詩之後就起了私心,他當時正在寫詩,覺得這一句與自己的詩極為般配,於是就向劉希夷開口說借他的詩句用一下,劉希夷當時也不好意思拒絕,但是後來宋之問的詩大火,當劉希夷聽到大夥兒紛紛稱贊宋之問的時候,劉希夷就按捺不住了,他告訴了大家這首詩是宋之問抄襲的。這件事傳到了宋之問的耳朵里,他控制不住自己的怒火,於是就起了殺心。但是畢竟劉希夷是他的親外甥,他沒有自己動手而是請了一個人,在半夜的時候潛入了劉希夷的家中,用大麻袋壓死了劉希夷。
『拾』 劉希夷是怎麼死的
他二十五歲中進士,但沒做過什麼官就死了,死時還不到三十歲。元代辛文房編的《唐子才傳》里說他是「寸祿不沾,長懷頓挫,斯才高而見忌者也。」更離奇的是他的死因,相傳竟然是由於不肯出讓自己的好詩而被害死的,這斷送了他性命的詩,便是他最為傳誦的長篇歌行《代悲白頭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