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知識產權的分割

知識產權的分割

發布時間:2021-08-19 05:14:56

⑴ 離婚案件中知識產權的處理如何分割

(一) 關於對知識產權還未曾實現的經濟利益的處理
在夫妻存續期間,一方所取得的知識產權,離不開配偶他方的支持。對已經實現的經濟利益,無疑應該按夫妻共同。問題集中在對離婚時尚未實現的經濟利益如何處理。知識產權經濟利益的實現是需要一定時間的,並且利益能否實現還要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存在一定風險。某項智力成果,有可能將來能獲得巨大經濟利益,但也可能沒有市場而一文不值。創作者也許願意實現知識產權的經濟利益,,但也有可能根本不想讓自己的研究成果進入商品市場。這樣,無形財產是否有期待利益,這種期待利益到底有多大,就缺少衡量的標准。一種觀點認為,對於離婚時未曾實現的知識產權的經濟利益應當根據期待權與既得權的理論來解決。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就其知識產權尚未與他人訂立使用或轉讓合同,該項知識產權的經濟利益只是一種期待利益。創作者獲得報酬權也只是期待權,該項知識產權的經濟利益不能歸夫妻共有。況且知識產權具有雙重性,作為人身權只能由權利人行使而不能轉讓,而財產權的行使往往與人身權不能分離,即使將其分割給不享有知識產權的一方,因權利行使上的限制,該方當事人實際上也並不能取得財產利益。我們認為,從正常情況來說,一項知識產權的取得是離不開另一方的支持的,是夫妻雙方共同努力的結果,一次成果的取得,投入研究的財產往往都是。如果僅僅規定既得知識產權收益為夫妻共同財產,而對期待利益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對當事人中的一方是不公平的。根據民法與婚姻法的原則和規定,知識產權中的經濟利益應當包括財產期待權。理由是:1、婚姻法是將財產權的取得作為確定財產所有權歸屬的依據,這其中取得是指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只要夫妻沒有約定,夫妻一方或雙方已取得所有權的財產,均應作為夫妻共同財產,這當然包括夫妻一方在婚姻期間所取得知識產權的現實與期待的經濟利益,否則將與婚姻法的精神相抵觸。2、基於知識產權的專有性,夫妻一方婚內所得知識產權是該方個人享有的專有權,只有由知識產權所生的經濟利益才歸夫妻共同所有,如果在該知識產權所生經濟利益中又排隊期待利益,就意味著縮小了屬於夫妻共同財產的范圍,有悖民法的公平原則。3、一些國家的立法和司法實踐已將夫妻一方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取得的某些財產期待權或預期利益作為夫妻共同財產,離婚時由夫妻進行分割並給予了法官較大的自由裁量權。
我國關於離婚時知識產權如何分割,最高人民法院已經審理了類似案件並有過判例,而且也有相關的司法解釋。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處理財產分割問題的若干意見》第15條規定,離婚時一方尚未取得經濟利益的知識產權,歸一方所有,在分割夫妻共同財產時,應根據具體情況,對另一方給予適當照顧。由於知識產權作為夫妻財產的情況十分復雜,該規定只部分解決了知識產權作為夫妻財產分割問題。有的知識產權雖未實際取得經濟利益,但可以預見其未來將產生較大甚至巨大的商業價值,僅給以適當補償難以充抵。且這適當尺度為多少也很難把握。實踐中可採取兩種方式解決:一是折價補償,可參照民法中不可分物的分割方法,聘請專業人員對該知識產權的預期利益進行估價,由享有知識產權的一方,給予另一方相應的補償。二是暫不分割,在判決中將知識產權中的財產權歸雙方共有,保留一方訴權,待今後取得經濟利益後再行分割。
(二)婚前完成的智力成果,婚後才取得經濟利益的處理
當事人的婚前財產應屬於個人財產,但是婚前財產權利在婚後取得的收益,究竟是按婚後所得而成為共同財產,還是按婚前財產而屬於個人,值得研究。第一種觀點認為應當認定為夫妻共同財產。理由是:1、《婚姻法》第17條第1款規定的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法律沒有強調付出勞動的時間在婚前還是婚後。強調付出勞動時間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對婚姻當事人整體而言並不公平。2、婚後所得共同財產制的精神在於強調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得到財產都歸夫妻共有(特有財產除外)而不論得到的原因和根據。因此,將付出勞動的時間加以深究,是與該財產制度的精神相悖的。第二種觀點認為該財產不能認定為夫妻共同財產:1、因為《婚姻法》第17條第1款規定的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為夫妻共同財產,這其中所得是指財產所有權的取得而非實際財產的取得。當所有權人取得時間與財產實際取得時間不一致時,應該以所有權取得時間作為區分婚前財產與婚後財產的分界線。一方在婚前已經完成了智力成果,已經取得了知識產權,應為婚前個人財產。2、對一方婚前付出了大量辛勤勞動和巨大財力的知識產權,一方沒有任何付出就均等分割該財產,顯然有失公平,且容易導致某些人利用婚姻獲取財產。實際上婚前完成的智力成果,婚後取得經濟利益能否作為共同財產,我們認為不能一概而論。而要區別不同情況予以處理:1、當智力成果,比如著作權婚前一方已經創作完成並發表,只是在婚後才取得稿酬。對這種情況,應該視為是婚前財產。因為婚前一方作品一經發表,即取得財產權利,是一種既得財產權利,只是在婚後實際取得所以不影響婚前財產性質。2、當婚前完成智力成果創作,比如一項發明,由於種種原因沒有轉讓或投入市場,而在婚後投入市場。對這種情況,我們也通常認為原則上不應視為夫妻共同財產,但對知識產權的經濟利益在婚後較長一段時間內才取得的,且另一方對經濟利益的取得付出勞動的,可分給適當的財產。
(三)對已具有很高知名度並能帶來巨大經濟利益的知識產權的歸屬問題的處理
這種情形一般是指商標所有權在夫妻間的歸屬。我國《商標法》第5條規定: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共同向商標局申請注冊同一商標,共同享有和行使商標專用權。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成立的公司(夫妻公司)、個體工商戶,以公司或個體工商戶名義申請商標注冊登記並成為商標所有人,或者以夫妻一方名義申請注冊的,離婚時該商標已成為馳名商標或具有較高知名度,雙方均要求擁有商標所有權。對此法院能否判決商標所有權為夫妻共有。
我們認為,如果公司為商標注冊人,則不存在夫妻共有的問題,商標所有權應為公司所有。只有在分割夫妻財產時對不擁有公司產權的一方,就此商標的經濟利益可給予適當補償。但當一方要求法院判決其繼續使用該商標的使用許可時,就是一個法律難題。特別是雙方對該商標的形成及馳名均作過貢獻時。如我省某名牌瓜子公司其瓜子品牌是夫妻共同創業所得,當男方向法院提出離婚時,女方即要求享有該商標的使用許可。我國《商標法》第40條規定,商標注冊人可以通過簽訂商標使用許可合同,許可他人使用其注冊商標。也就是說,雙方須簽訂使用許可合同方能使用。如一方不同意他方使用,法院能否以判決形式許可使用。該案雙方通過調解協商解決,男方允許女方繼續無償使用該商標。如果該案雙方不以協商解決,法院該如何判決?我們認為,商標權的內容包括使用權、禁止權兩個方面,使用是商標權人可以在其注冊商標所核定的商品上獨自使用該商標,並取得經濟利益,也可根據自己的意願,將注冊商標轉讓給他人或許可他人使用。事實上許可他人使用是商標使用權的一個方面。既然是使用權,法院就可以根據民法的相關理論判決給一方使用。
如果商標注冊人以個體工商戶或夫妻一方名義申請注冊的,則存在著離婚時能否由夫妻雙方共有商標所有權的問題。雖然我國商標法規定商標權可以共有,但存在著與注冊登記不符的問題,以及實踐中存在著對商標權的使用難以操作的問題。如商標的轉讓,我國商標法雖未規定對共同所有的商標之轉讓的限制,但根據《民法通則》及有關司法解釋可知,共同所有的商標為共同財產,共有人對其享有共同的權利承擔共同的義務。在共有關系存續期間,部分共有人擅自處分共有財產的,一般認定無效。所以對共同所有的商標,任何一個共有人或部分共有人不得私自轉讓。夫妻如不能協商離婚,矛盾往往都非常尖銳,就商標轉讓問題也就難以達成一致,導致權利不能很好地實現。除了轉讓外,在商標的使用許可中亦存在同樣問題。在我國商標的使用許可形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普通使用許可。對於獨占使用許可,它具有獨占性和排他性,在合同約定的范圍內,許可人不能再允許第三人使用其注冊商標,許可人自己也不能使用。故實踐處理上最好以工商部門登記的商標注冊人為商標的所有人,以避免法律上的沖突。對以個體工商戶名義注冊的商標可歸繼續經營的一方,由於知名商標所帶來的利潤是巨大的,對另一方可給予較大比例的補償或對注冊商標無形資產進行評估,以確定補償數額。

⑵ 知識產權的財產收益離婚時如何進行分割

對於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內,已經明確但實際取得卻在離婚之後的這部分知識內產權性收益,也應為夫妻容共同所有。根據此標准,實踐中可以知識產權財產性收益已經明確的時間是否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內,作為判斷該部分收益歸屬的標准。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十二條規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實際取得或已經明確可以取得的知識產權的財產性收益為夫妻共同所有。具體如下:

一、知識產權財產性收益明確的時間在婚前的,即使收益實際取得在婚後,該收益仍為個人婚前財產。

二、知識產權財產性收益明確的時間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的,則無論收益的實際取得是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還是在離婚之後,該收益均為夫妻共同所有。

三、知識產權財產性收益明確的時間在離婚後的,該收益為個人財產。

⑶ 離婚時,知識產權收益該如何分割

1、權利歸屬
知識產權的所有人原則上應當是智力成果的創造人,內故婚姻法應當明確知識容產權歸創作方所有。但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取得知識產權,考慮到系在婚姻存續期間以家庭整體投入換取的個人權利,其收益應當屬於夫妻雙方共同所有,該收益包括既得權和期待權。
2、分割辦法
知識產權的特殊性決定了在離婚時對知識產權的分割應當充分考慮各種可能的方式。
首先,考慮對分割的知識產權折價分割,可先行評估或協商確定專利權、商標權、和著作權等知識產權價值,然後由權利人作為知識產權所有方給付對方一定折價款;對於著作權,在雙方協商一致的情況下,還可以對著作權的物質載體進行分割,這樣雙方可以分擔知識產權價值漲跌的風險。
其次,另一方可以行使財產期待請求權。在離婚時無法確定具體的經濟價值的,可以允許夫妻雙方在離婚時暫時不予分割,但一方對另一方處分知識產權取得的收益享有請求權,該請求權的標的應當是收益扣除知識產權的維持費用後的余額。

⑷ 李啟來律師:請問離婚時知識產權如何分割

我國現行《婚姻法》及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對於夫妻財產中的知識產權分割問題做出了相應的規定。
(一)知識產權的收益屬於夫妻共同財產。
《婚姻法》第17條規定:「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下列財產,歸夫妻共同所有:(一)工資、獎金;(二)生產、經營收益;(三)知識產權的收益;(四)繼承或贈與所得的財產,但本法第18條第三項規定除外;(五)其他應當歸共同所有的財產。……」。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處理財產分割問題的若干具體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第2條也做出類似規定:「夫妻雙方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為夫妻共同財產,包括:(l)一方或雙方勞動所得的收入和購置的財產;(2)一方或雙方繼承、受贈的財產;(3)一方或雙方由知識產權取得的經濟利益;(4)一方或雙方從事承包、租賃等生產、經營活動的收益;(5)一方或雙方取得的債權;(6)一方或雙方的其他合法所得。」
(二)知識產權的收益不包括尚未明確取得的財產性收益。
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以下簡稱《婚姻法解釋(二)》)第12條規定:知識產權的收益,是指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實際取得或者已經明確可以取得的財產性收益。
所謂「明確可以取得的財產性收益」,最高人民法院做出這樣的解釋:創作人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己和出版社簽訂了合同,關於稿酬的約定也是明確的,只是尚未拿到這筆稿酬。
(三)離婚時雙方對尚未取得收益的知識產權均具有財產性權利
《意見》第15條規定:「離婚時一方尚未取得經濟利益的知識產權,歸一方所有。在分割夫妻共同財產時,應根據具體情況,對另一方給予適當照顧。」
綜上所述,我國婚姻法視野下的知識產權分割有以下幾點值得肯認:第一,考慮到了知識產權的雙重性,將組成知識產權的人身權與財產權解剖開來,規定只有知識產權的經濟收益可作為離婚財產分割的對象,人身權部分的專屬原則不可被突破。第二,明確了知識產權收益的范圍,特別是「明確可以取得的財產性收益」,這為司法實踐奠定了立法基礎。第三,法律也留意到了對離婚時一方尚未取得經濟利益的知識產權的處理,隱約提到雙方對之均有財產權。然而,正如同一枚硬幣具有正反兩面一樣,我們不能僅僅強調其進步意義而忽略其不足。現行婚姻法對知識產權在離婚訴訟中的分割問題規定的較為簡單籠統,缺乏完備的可操作性規定,僅對知識產權的既得利益歸屬做出明確,對尚未實現的經濟利益(期待收益)卻隻字未提,這為司法實踐造成了極大的困擾。

⑸ 知識產權分割85%的權利歸屬甲方、分割15%的權利歸屬乙方 上面是關於知識產權的合同條款,可以這么寫嘛

你好!這種分割應該是指經濟權利吧,知識產權包括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等,著作權的署名權等屬於精神權利,這樣可不好分割哦。

⑹ 關於知識產權的分割比例問題。

涉及經濟權利及來利益.

知識產權是一種自無形的財產權,也稱智力成果權,它指的是通過智力創造性勞動所獲得的成果,並且是由智力勞動者對成果依法享有的專有權利。這種權利包括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也稱之為精神權利和經濟權利。所謂人身權利是指權利同取得智力成果的人的人身不可分割,是人身關系在法律上的反映。權利人可利用智力勞動成果取得報酬或者得到獎勵的權利,這種權利也稱之為經濟權利,知識產權保護的客體是人的心智、人的智力的創造,是人的智力成果權,它是在科學、技術、文化、藝術領域從事一切智力活動而創造的智力成果依法享有的權利。知識產權是國際上廣泛使用的一個法律概念。

⑺ 離婚時知識產權怎麼分割

一、知識產權財產性收益明確的時間在婚前的,即使收益實際取得在婚後,該版收益仍為權個人婚前財產。

二、知識產權財產性收益明確的時間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的,則無論收益的實際取得是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還是在離婚之後,該收益均為夫妻共同所有。

三、知識產權財產性收益明確的時間在離婚後的,該收益為個人財產。

⑻ 如何分割夫妻共同財產中的知識產權收益

知識產權作為一種智力成果權,既是一種財產權,也是一種人身權,具有較強的人身性,只歸知識產權人專有,不因婚姻關系而發生共有。知識產權財產性收益明確的時間在婚前的,即使收益實際取得在婚後,該收益仍為個人婚前財產。知識產權財產性收益明確的時間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的,則無論收益的實際取得是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還是在離婚之後,該收益均為夫妻共同所有。知識產權所得的報酬屬於夫妻共同財產的,夫妻雙方在離婚時產生多少就分割多少,離婚後其知識產權及收益歸知識產權人所有!

⑼ 知識產權利用分配的問題

不會造成知識產權濫用的。建議你採用普通許可的方式。

專利實施許可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獨占實施許可。簡稱「獨占許可」,是指一定時間內,在專利權的有效地域范圍內,專利權人只許可一個被許可人實施其專利,而且專利權人自己也不得實施該專利。因為專利實施獨占許可是授予被許可方在某一地域、某段時間內的獨占實施權利,因而獨占許可的技術使用費要比其他許可形式高得多。
(2)排他實施許可。簡稱「排他許可」,也稱「獨家許可」,是指在一定時間內,在專利權的有效地域范圍內,專利權人只許可一個被許可人實施其專利,但專利權人自己有權實施該專利。排他許可與獨占許可的區別就在於排他許可中的專利權人自己享有實施該專利的權利,而獨占許可中的專利權人自己也不能實施該專利。通常,排他實施許可的技術使用費要比獨占實施許可低些。
(3)普通實施許可。簡稱「普通許可」,是指在一定時間內,專利權人許可他人實施其專利,同時保留許可第三人實施該專利的權利。這樣,在同一地域內,被許可人同時可能有若干且專利權人自己也仍可以實施。普通許可是專利實施許可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普通實施許可適用於市場容量大的情形。
(4)分實施許可。簡稱「分許可」,即被許可人依照與專利權人的協議,再許可第三人實施同一專利,被許可人與第三人之間的實施許可就是分許可。被許可人簽訂這種分許可合同必須得到專利權人的同意。分許可一般適用於原許可為獨占實施許可的情況。
(5)交叉實施許可。簡稱「交叉許可」,也稱「互換實施許可」,是指兩個專利權人互相許可對方實施自己的專利。這種許可,兩個專利的價值大體是相等的,所以一般是免交使用費的,但如果二者的技術效果或者經濟效益差距較大,也可以約定由一方給予另一方以適當的補償。
交叉許可通常適用於三種情況:
①一項取得專利權的發明或者實用新型比前已經取得專利權的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在技術上先進,而其實施有賴於前項專利的,兩個專利權人在這種情況下互相給予對方以實施權;②原許可合同的許可方與被許可方在合同中或事後約定,雙方各自對合同技術作出後續改進並取得專利權的,相互給予對方以實施權;③利益密切相關的企業為始終處於技術上的優勢地位,對自己取得的專利權相互許可對方實施其專利。

閱讀全文

與知識產權的分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