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關於購房合同中露台的使用權
1、從圖紙來看,該露台屬於公共使用部位,不能買賣產權和使用權,也無法在合同專上屬明確的。
2、個人建議,最好不要買類似房屋。在使用權無法明確的情況,對面的商鋪肯定也會動這個露台的腦筋,今後可能糾紛不斷。
3、如果你一定要嘗試,建議在合同中明確該露台的產權或使用權歸屬,是你這戶的附屬設施,畫圖紙並蓋章。
❷ 贈送的露台可以封嗎
露台和你的房子不可分割,並有合同為證,就能封。
❸ 商品房贈送露台使用權問題
開發商不讓用。不得私自改變建築外觀。等小區老舊了就沒人管了。過幾年再說吧!你先養花試試。沒人管了再行動
❹ 買的新房子的時侯銷售人員說贈送露檯面積,但接房的時侯物業的給我說露台屬於公共面積,不屬於我所有,我該
這種情況你只能找開發商,要求其賠償你損失。
❺ 贈送的露台可以封嗎
有個前提:露台和你的房子不可分割,並有合同為證,就能封。
❻ 購買商品房露台,有使用權嗎
這個問題比較復雜來,首先,需要源明確露台是否納入了公攤面積,如果納入了公攤面積,應該由全體業主共有,開發商是無權出賣的,那您的損失應該找開發商;
其次,如果露台是獨立的沒有納入公攤的,應該不會被城管局拆除,所以推測是開發商無權出賣導致的您的損失。
❼ 一樓贈送的露台使用權歸誰使用;是有護攔的;隔壁占過來使用
仔細閱讀購房合同看合同有沒說明露台歸屬權,如果沒明確歸屬的就是公共用地,有明確歸屬的你可以有權不讓隔壁使用
❽ 開發商有權贈送露台嗎
「買房贈送露台」成為時下售房廣告中某些開發商的單方承諾。買東贈西這本是商業的一種讓利促銷的手段和方式,無可厚非,問題是開發商有權贈送露台嗎?就此有必要做一點探究。 具有獨家露台退層式結構的樓房以前在城市中為數不少,但舊時整棟樓房為獨家產權,露台應否計入建築面積及產權歸屬未出現過矛盾。後來這種結構的新建樓房以單元套房裁割為單一的分體產權,於是問題就出來了。 初時,開發商將露台按敞開式陽台即按一半建築面積出售,後來建設部《建築面積計算規則》規定露台(規范用語應為曬台)不屬於計算建築面積的范圍。依據這個規定,開發商不允許將露台作為整套房屋有效建築面積出售,因此,國家頒發的房屋所有權證也將露台標畫在整體產權的紅線外,只作為屋頂標畫在下層的產權證上。從權屬的角度上看,露台僅是下層的「頂」而不是上層的「台」。 這種情況就造成了「獨家所用露台」所有權上的一個法律盲點。獨家所用僅是上層購房戶一種「順勢就坡」的使用,而並非是具有法律意義上所有權范疇內的獨占排他性。 由於露台的這種法律權屬上的盲點,造成了所有權與使用權的不統一。獨家所用露台在房屋所有權上不予體現,獨家的法律保障就是一項空白,當有人主張權利時,卻沒有法律依據去維護獨家使用的權利。 我國目前還沒有頒布《物權法》和《住宅法》,對露台的相關規定還只能依照建設部《建築面積計算規則》。有的認為應歸上層,有的認為應歸下層,有的認為應為露台垂直投影所含各戶的公共屋頂,有的認為應為全樓棟的公共屋頂,但這些都是個人的理解,而不是法律法規的具體規定。由此可見,開發商在出售此類房屋時還不能輕言「贈送」,免得日後出現「官司」把自己裹進去。
❾ 頂層露台的使用權和所有權
問:這個露來台的使用權就自屬於購買頂層套房的住戶咯?
不是的,頂層露台的所有權屬於全體業主,其面積也屬於公攤面積,使用權當然屬於全體業主。
問:如果其他業主的合同沒有這條,那這條還有效么?
答:即使其他業主沒有這條,但他們對頂層露台的使用權不可剝奪,開發商的承諾是一廂情願的事,今後麻煩多多。
❿ 露台可否作為專有部分贈給業主
許多市民在購買住宅時,也會關心一個問題,那就是頂層露台是否可以在買房時贈給業主。《關於審理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糾紛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稱司法解釋)出台後,明確界定了房屋買賣合同的「露台」認定為專有部分的組成部分,從而最終明確界定了「列入房屋買賣合同的露台」為業主專有部分的產權歸屬,有效地維護了業主的合法權益。
本期嘉賓:曦暉律師事務所律師 李坤案例:楊先生在市內購買了一套頂層商品房。開發商為了盡快售出頂層住宅,給出優惠條件,購買頂層住宅後,還贈送頂層露台的使用權。楊先生覺得很劃算,很快就交納了購房款。可楊先生入住時,卻被開發商告知,頂層露台所有權歸全體業主所有。
楊先生不明白了,既然開發商稱,頂層露台的產權歸全體業主所有,在沒有經過全體業主同意的情況下,開發商怎麼有權擅自轉讓不屬於開發商的「產業」?那麼,頂層的露台到底屬不屬於楊先生呢?分析:作為開發商附贈的屋頂露台,能否界定為專有部分要分為兩種情況。目前,開發商附贈的露台有多種形式,一種是通過公共通道就可以到達的露台;一種是需要通過某一家人特定後門才能到達的露台。參照專有部分認定的三個條件,可以通過公共通道到達的露台不具備構造上的獨立性、功能利用上的排他性,不能視為專有部分,應為共有部分,這樣的露台也不能劃給特定的業主單獨使用,而具備上述三個條件的部分可視為專有部分。
那麼,哪些屬於共有部分呢。共有部分包括法定共有部分和天然共有部分。除《物權法》第六章規定的法定共有部分,如建築區劃內的道路、綠地等,司法解釋還就天然共有部分作出了明確規定。天然共有部分,即法律沒有規定,合同也沒有約定,而且一般也不具備登記條件,但從其屬性上天然屬於共有的部分,包括建築物的基本結構部分、公共通行部分、公共設施設備部分和公共空間等,其中明確列舉外牆面、屋頂、通道等屬於共有部分。
此外,司法解釋還專門強調,滿足下列兩個條件的應當認定為共有部分:不屬於業主專有部分;不屬於市政公用部分或者其他權利人所有。
依據:《關於審理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糾紛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建築區劃內符合下列條件的房屋,以及車位、攤位等特定空間,應當認定為物權法第六章所稱的專有部分:(一)具有構造上的獨立性,能夠明確區分;(二)具有利用上的獨立性,可以排他使用;(三)能夠登記成為特定業主所有權的客體。規劃上專屬於特定房屋,且建設單位銷售時已經根據規劃列入該特定房屋買賣合同中的露台等,應當認定為物權法第六章所稱專有部分的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