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FOB 貨物風險轉移
貨物越過船舷,肯定是完成貨物的風險轉移了;
至於你說的第三個條件,應該是一個例外條件,即在貨物尚未越過船舷,但是在買方的指示下停止裝船,但是貨物歸屬經雙方約定已經轉移的情況;這個情況在時間操作中比較少,可以忽略;就以越過船舷為界限。
『貳』 在貿易術語FOB,CFR,CIF條件下貨物的物權是如何轉移的
書上講的是都挺復雜的,文縐縐的
一般在操作中,說白了,FOB,就是貨上船了,賣家就不管了
CFR,CIF,貨到港了,賣家就不管了
『叄』 FOB的風險轉移是什麼
貨物越過船舷,即風險轉移。 言下之意就是貨物越過船舷 貨物出問題就是買方的事了。賣方不負責。
『肆』 如果FOB交易方式下,提單此時在船運公司,是否可認為貨權轉移所有權呢是否可認為船運公司擁有貨物控制
記得以前看過書呢,好像FOB交易下是沒有提到這個。貨交承運人的貿易方式有這個貨物所有權的轉移。不過好像有提到要有一個具體的標示。都忘了……國際貿易的書上是有的……
『伍』 國際貿易的貨物所有權轉移問題請教
提單才是王道!
合同靠邊站,他說是port of loading就是port of loading啦?
當偶們跟他一樣無知啊?
海運提單是物權憑證不假,但空運不是,注意區分
『陸』 國際貿易中貨物風險轉移與所有權轉移的聯系
FOB:買方負責海運費和海運保險費;
CIF:賣方負責海運費和海運保險費,但是裝船後的風險由買方承擔;
CFR:賣方承擔海運費,買方承擔海運保險費。
以上3種情況的風險轉移都是在裝運港的貨物越過船舷前後,也就是說,不管運費,保險費誰出,貨物裝船後的風險都由買方承擔;
以上3種情況的所有權的轉移都是隨正本提單而轉移的,只有正本提單交到買方,買方才正式獲得了貨物所有權,但是在貨物裝船後發生了意外的話,雖然貨物所有權沒有發生根本性轉移,但是依照術語的風險承擔的原則,買方要根據保險向保險公司索賠,但是要照付給賣方正常的貨款!
『柒』 FOB條件下風險什麼時候轉移
FOB是貿易條款里里離岸價格。所以風險在貨物裝船後離開船弦後風險就從賣方轉移到了買方手裡。
『捌』 fob和cif中,貨權是什麼時候發生轉移的
fob可以由指定貨代來安排拖車報關。也可以自己找車隊,找報關行來報。還可以自己找熟的貨代來操作。
訂艙當然是貿易公司去同貨代定。
散貨分大量的,幾千噸的需要租船。少量的可以走拼箱。和別人的貨拼一個櫃子。操作都差不多。
單證需要提供訂艙委託,報關用的單據,如箱單發票合同。
cif只不過沒有指定貨代。自己找個好的貨代訂艙就行了。
『玖』 FOB destination 和 FOB shipping point,運費分別是誰付的,貨物所有權的轉移發生在哪個環節
我知道做外貿的時候報價,FOB價格後只能跟裝運港,不能加目的港,FOB成交方式的話,運費是買家付的,不過如果後面跟了destination,我的理解是CFR destination ,那麼運費就是賣家付,FOB shipping point貨物所有權是在裝運港船舷為分界點,只要貨物到了裝運港船舷,那麼賣家就不承擔風險。 不知道對你有沒有幫助
『拾』 FOB與CIF風險轉移有何不同
FOB與CIF風險轉移有3點不同:
一、兩者的實質不同:
1、FOB風險轉移的實質:因為FOB是買方負責海運定艙,貨代為指定貨代,因此FOB的付款方式最好選擇T/T(預付款),或者起碼得爭取到一定的預付,這樣才能保證安全。
2、CIF風險轉移的實質:賣方必須承擔貨物丟失或損壞的一切風險,直至貨物在裝運港裝運上船為止。
二、兩者的特點不同:
1、FOB風險轉移的特點:由於貨物出口中海運是主要的運輸方式,且大部分出口採用的是FOB的交易方式,根據《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2000版》,在FOB的價格術語下,當貨物在指定的裝運港越過船舷,賣方完成交貨。這就意味著買方必須承擔從該點起貨物滅失或損壞的一切風險。
2、CIF風險轉移的特點:買方必須從約定的裝運日期或裝運期限屆滿之日起,承擔貨物滅失或損壞的一切風險,但是以該項貨物已正式劃歸合同項下,即清楚地劃出或者以其他方式確定為合同項下之貨物作為限。
三、兩者的性質不同:
1、FOB風險轉移的性質:在FOB價格術語下,盡管海上運輸相關的工作是應由買方來完成的,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往往是由買方委託賣方(出口方)來完成的,因此,在此種情況下,賣方面臨更大的商業和法律風險,筆者從實務操作中對如何預防和減少風險提出如下建議,供對外貿易企業參考。
2、CIF風險轉移的性質:貨價的構成因素中包括從裝運港至約定目的地港的通常運費和約定的保險費,故賣方除具有與CFR術語的相同的義務外,還要為買方辦理貨運保險,支付保險費,按一般國際貿易慣例,賣方投保的保險金額應按CIF價加成10%。
如買賣雙方未約定具體險別,則賣方只需取得最低限底的保險險別,如買方要求加保戰爭保險,在保險費由買方負擔的前提下,賣方應予加保,賣方投保時,如能辦到,必須以合同貨幣投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