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美國登記的軟體著作權在中國受保護嗎
受保護的,理由如下:
中美均是WTO成員國,均應遵守TRIPS(《與貿易有關的內知識產權協定》《TRIPS協定》)協容定,同時雙方又均是《保護文學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和《世界版權公約》的成員國。
因此在美國享有著作權的軟體在中國應當得到同樣的保護。根據《保護文學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的自動保護原則規定,文學藝術作品的創作一經完成即自動取得保護。從理論上而言,作者創作成功後就在任一《保護文學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的簽約國范圍內享有著作權,並不以登記為條件。
軟體登記機構發放的登記證明文件是登記事項的初步證明。外國人或單位在我國申請作品著作權登記時依據國民待遇原則,與我國公民所需登記材料一致,外文資料需提交中文翻譯件(作品樣本除外)。
㈡ 中國對外國人作品的著作權保護有什麼矛盾和問題
以得到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類型。我國著作權法列舉了八種作品類型。無法納入以上類別的作品是否得到著作權法保護,不同的學者有不同觀點。但是至少在網路傳播領域,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司法解釋已經確認,作品的外延是沒有限制的,根據實際情形由法官判斷決定。
根據著作權法的規定,版權所有人可以根據法律在法律規定的年限內對作品享有獨占權。一般而言,其他人需要使用作品,應當事先取得版權所有人的許可,並向其支付報酬。但是著作權法也規定了若干情形,在法律規定的使用方式下,該種使用無需取得版權所有人的許可,或者無需向其支付報酬。版權的期限,簡單來說,對個人而言,是死後五十年,署名權等精神權利期限無限制;對單位和法人而言,使作品首次發表後五十年。
外國人或者外國在中國國內首次出版的,受我國法律保護,其他的根據國際條約確定,多數重要國家已經和中國一起參加了共同的國際條約,在這些締約國境內產生的作品同樣受到我國著作權法的保護。根據學理,版權具有地域性,也就是說,各國承諾保護作品的知識產權,但是如何保護,作者有哪些權利,保護期限多長,由各個國家自己決定,在中國發生的作品使用行為顯然就需要按照中國的著作權法來判定,在美國發生的著作權使用行為就需要按照美國的版權法來判定。
㈢ 中國和美國之間為什麼沒有引渡協議
美國國會反對這一條約,因為他們不信任中國的司法制度。
中美引渡條約,需要美國國會批准。
因為中國在保護被引渡人的人權與司法公正方面,與國際通行法則還不接軌:譬如政治犯(宗教信仰)不引渡的庇護原則;
譬如雙重(兩國均)認定犯罪才引渡的原則;
譬如本國國民不引渡的原則;
譬如死刑犯不引渡的廢除死刑原則;
譬如可引渡也可就地起訴的原則等等,都需要我國改革國內的司法制度,升高到與國際接軌的高度。
引渡條約是指國家根據條約或基於其他理由把在其境內而被別國指控或判定犯罪的人,應該國的請求,移交該國審判或處罰的行為。是國家之間刑事司法協助的一種形式。
截至2017年2月,我國已與70個國家締結司法協助條約、資產返還和分享協定、引渡條約和打擊「三股勢力」協定共135項(108項生效)。
數據來源:外交部(http://www.fmprc.gov.cn/web/ziliao_674904/tytj_674911/wgdwdjdsfhzty_674917/t1215630.shtml)
㈣ 了解美國著作權的請進
非商業性質的使用可以放心使用,著作權的保護,可以依據《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來處理,美國也是這個公約的締約國。
㈤ 國內著作權主體和外國著作權主體的差別和聯系
內國主體與外國主體。以著作權人所具有的國籍為標准而分類。
聯系:著作權主體都是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社會組織,都受到法律的保護。
區別:由於著作權法具有非常嚴格的地域性,因此內與外待遇差異明顯。
(1)保護條件不同:中國作者和其他著作權人的作品無論是否發表,依據著作權法直接 取得保護;外國人的作品若首先在中國境內發表,依照我國著作權法享有著作權。外國人在中國境外發表的作品,根據其所屬國與中國簽訂的協議或者共同參加的國 際條約享有的著作權,受我國法律保護。
(2)作品首次發表的規定不同:中國作者的作品的首次發表,指作品首次在中國境內或 境外發表。對外國作者來說,其作品首次在中國境內發表,指外國人未發表的作品首先在中國境內出版,或外國人的作品首先在中國境外出版後,30天內又在中國 境內出版的,也被視為作品首先在中國境內發表;或外國人的作品未發表,但經授權改編,編譯後在中國境內出版的,也視為該作品首先在中國境內發表。
(3) 著作權保護期的起算不同:中國公民、法人或非法人單位的作品,其著作權從作品創作完成之日起產生。外國人的作品首先在中國境內發表的,其著作權保護期自首 次發表之日起計算。外國人在中國境外發表的作品,其保護期根據其所屬國同中國簽訂的協議或共同參加的國際條約及我國著作權法的規定來確定。
㈥ 請教各位律師:外國(美國)公司如何申請中國軟體著作權專利
這不是找不找律師的問題,跟律師沒關系。首先要搞清楚兩個問題,一是你是要申請軟體專利還是軟體著作權。著作權和專利程序不同;二是你的公司在中國是否有經常居所或營業所。我以下會說明。
首先說軟體著作權,依據《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第4條的規定,外國(美國)公司跟中國公司一樣,直接到中國中國版權保護中心進行著作權登記就行了。如果經審查沒有問題,2個月內就可以拿到登記證書。相關程序見《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登記辦法》。很簡單。
其次說專利申請。一般的軟體進行著作權登記就好了,不需要申請專利權。但其中有一些與硬體有關的計算機軟體也可以申請專利,使保護更加充分有效。例如,應用於工業化生產的自動化設備,需要通過計算機軟體加以控制,那麼科研人員設計了一套新的計算機軟體,使其控制精度得以提高,自動化設備的運行效率也大為提高,從而有效地提高了生產效率,產生了良好的技術效果,這類計算機軟體就可以通過申請專利的形式加以保護,使保護更有力度。要申請專利,這就復雜了,不像著作權登記一下就好了。根據《專利法》第19條的規定,在中國沒有經常居所或者營業所的外國人、外國企業或者外國其他組織在中國申請專利和辦理其他專利事務的,應當委託依法設立的專利代理機構辦理。具體詳情請咨詢相關專利代理機構。
㈦ 中國與美國是否有fatca協議
fatca 是美國的一項法律
規定所有的美國公民,居民或者報稅者
在美國以外地區的財產,收入,獲利
不但要在當地交稅,在美國也要交稅
簡稱「肥咖」法案(全稱是什麼想不起來了)
有了這條法案,就是為什麼致使許多人放棄美國國籍的原因
當然了,都是有錢人
㈧ 投國內期刊,如果作者單位是國外,怎麼寫版權協議
1.相關的外文報刊及書目
外文報刊是出版社引進版權信息的重要來源,通過它我們可以更快、更直接地掌握國外出版與版權貿易信息,這類報刊比如說有美國的《出版商周刊》,英國的《書商》雜志,法國的《圖書周刊》,日本的《出版月報》,德國的《德國圖書報》等。另外,《紐約時報》、《泰晤士報》等報紙的書評版也是較為重要的外文出版資訊載體。此外,美、英、法、德、日等國每年出版的《在版圖書》也是值得參考的資料。目前,我國的出版社對這些外文報刊還缺少足夠的重視,這就使得原本已不充分的海外版權貿易信息渠道更加顯得狹窄。
除了外文報刊之外,一些書目信息也應是出版社不可忽視的版權信息源。比如中國圖書進出口總公司、中國教育圖書進出口總公司等從事原版圖書進出口貿易的公司提供的進口圖書出版信息較為全面,它們編發的新書征訂目錄也應是我們暈要的版權貿易信息參考資料。此外,國外出版社發行圖書時編制的新書目錄,以及由國外同行寄贈的書刊目錄,同樣是我們直接獲取圖書出版信息的較好渠道。
2.國際書展
在現代出版業中,連接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的直接形式就是國際書展、國際圖書博覽會以及現代互聯網技術。國際書展已演變為促進圖書市場全球化的主要形式。
版權貿易歷來是國際書展的主要目的之一,而書展在現實中也已成為版權貿易的重要場所。參加書展,我們不僅可以探測世界出版氣候、溝通出版信息、開發圖書貿易市場、了解出版界的最新行業動態以及預測國際出版趨勢,而且還可以獲得豐富的出版與版權貿易信息。
3.版權代理機構
中外版權代理機構是出版社獲得版權貿易信息的又一個重要渠道。它們一般都掌握有一定作者和出版者的相關信息,甚至還經常擁有一些作品在某一地區授權的優先權。我國目前經國家版權局批准成立的版權代理機構現已達28家,它們一般可向國內外(包括我國港、澳、台地區)著作權人和作品的使用者提供有關版權轉讓或版權許可的咨詢服務,同時還向社會各界提供版權信息、資料和法律咨詢服務等,比如遼寧版權代理中心定期發布相關的版權貿易信息,與之聯系便可得到某本書的詳細信息及樣書,它還可根據要求,提供相應的版權信息。
4.網路
網路作為一種信息溝通的工具,在出版界的版權貿易中已經嶄露頭角。海外的重要出版公司大多都設立了自己的網站,通過他們的網站,我們可輕松地獲得相關的出版與版權貿易信息。另外,上述的許多外文報刊也都部分或全部地將報刊的內容上網,通過它們的網路版來瀏覽獲得其中的版權信息,要比查閱國內購買的種類不全且數量有限的紙質類資料快捷和方便得多。需要注意的是,網路版存在一個定期更新的問題,即它的數據更新可能很快,且一旦更新,就不能通過免費瀏覽的途徑來獲得,而是需要以用戶的身份來進入查閱,因此,及時跟蹤對於出版社而言是非常有必要的。
5.書評
在國外,書評被視為一種最有效的暢銷書營銷手段,據稱,美國書評至少可以使一種書多銷售2000本。美國的書評歷史悠久,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不管是全國性還是地方性的報刊,大都擁有著專門的書評欄目,其中以《紐約時報書評》和《出版商周刊》為代表。以前者為例,1896年《紐約時報》「星期六書評版」刊載書評,創辦《紐約時報書評》。每年16位編輯選評2000本圖書,由於書評公正,所以在讀者中有較高威信,經其評論的圖書銷量往往直線上升,成為美國相當部分暢銷書的起飛基地。現在美國人已經養成了先看書評再買書、讀書的習慣。《紐約時報書評》挑選書籍很嚴格,主要選的是社會科學類的書籍,且面對的是廣大普通讀者,而非專業人士。據悉,它上面的文章決不參與炒作,主要是從文化、學術的高度對書籍進行評論,並介紹一些新的思想和學術動向,使讀者能挑選到好的書來閱讀。因此,我們認為,在版權引進時,多注意參考一下國外的這些知名書評,對我們的引進是有著一定的參考、引導和借鑒價值的。
6.專家、學者的推薦
一些專家、學者經常出國進行學術訪問或參加國際性會議,他們在探討學術問題之餘,通常也會交流專業文獻出版方面的信息,互相推薦本專業的好書,並獲取一些圖書征訂單。此外,他們一般都很了解本學科的歷史、淵源、變遷、各國研究現狀、發展趨勢,以及本學科的學術帶頭人等,所以他們推薦的圖書是比較有價值的。據此,常與一些專家、學者聯系,是我們獲取一些圖書版權信息的重要的信息渠道。不過這條渠道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那就是他們所提供的版權信息大多是有關學術方面的,因此,我們只應將它作為引進版權信息的重要參考,而不把它作為主要的信息來源。
7.合作出版社的間接提供
與國外出版社成功合作的出版企業,有助於在國外其他出版社同行眼中形成良好的印象,這就有利於該社日後的版權引進-丁作的開展。此外,在我們目前出版信息不足的狀況下,還可以通過我國港、台這兩座橋梁,間接取得國際暢銷書版權。因此,通過曾直接合作的外國出版公司或通過曾合作過的港、台出版社問接獲得國外相關版權信息,也足我們在版權引進中有時會採用的一種信息渠道。
8.各種駐外機構
許多外國駐華機構中都有文化官員,他們對本國的文化、科技狀況都十分了解。此外,許多我國駐外使、領館或其他駐外機構的相關人員,對於當地的文化、科技狀況也很熟悉。通過他們,我們能獲得很多有用的信息,通過他們與外方聯系,既便捷,又降低了我方的很多成本
㈨ 中國與美國簽協議用什麼語言定稿
兩國之間的條約,一般一式三份,分別採用簽約國的母語進行編寫。並在雙方對條約解釋不同時,以英語版本作為最終解釋版本。
一戰前法語是國際外交通用語存在的,所以那時是以法語作為最終解釋版本。
㈩ 國外的作品版權在國內受保護么
《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簡稱《伯爾尼公約》,是關於版著作權保護的國際條約,1886年9月權9日制定於瑞士伯爾尼。截至2019年7月4日,隨著索羅門群島的加入,成為該公約新締約國,該公約締約方總數達到177個國家,1992年10月15日中國成為該公約成員國。
因為我國加入了《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而另外的176個國家也是這個公約的公約締約國家。 聯盟任何一成員國公民的作者,或者在任何一成員國首次發表其作品的作者,其作品在其他成員國應受到保護,此種保護應與各國給予本國國民的作品的保護相同。
所以,這個公約締約方,177個國家的作品版權在國內受保護。具體,你可以查一查該國有沒有簽訂該公約。但是,大部分的國家都有簽訂該公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