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半醉半醒半浮生。怎麼意思
「一生一世一雙人,半醉半醒半浮生」的意思是:一生一世只想與結發夫妻過屬於兩個人的生活,時而沉醉在美好的理想世界中、時而清醒的活在當下的生活中,凡事不必太較真,不貪求長命百歲,也不用整天為世事繁瑣、名利聲望而奔波。
「一生一世一雙人,半醉半醒半浮生」此句出自納蘭性德的畫堂春,
原文:
畫堂春
[清]納蘭性德
一生一代一雙人,爭教兩處銷魂。
相思相望不相親,天為誰春?
漿向藍橋易乞,葯成碧海難奔。
若容相訪飲牛津,相對忘貧。
譯文:
明明是一生一世,天作之合,卻偏偏不能在一起,兩地分隔。
整日里,相思相望,而又不得相親,枉教得凄涼憔悴,黯然銷魂。不知道上蒼究竟為誰,造就這美麗青春。
一為裴航,乞漿藍橋,而得妻雲英;一為嫦娥,竊不死葯,而飛奔月宮。
如果能夠像牛郎織女一樣,於天河相見,即使拋卻榮華富貴也心甘。
2. 一生一世一雙人,半醉半醒半浮生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一生一世只想與結發夫妻過屬於兩個人的生活,時而沉醉在美好的理想世界中、時而清醒的活在當下的生活中,凡事不必太較真,不貪求長命百歲,也不用整天為世事繁瑣、名利聲望而奔波。
一生一世一雙人就是兩人結為夫妻(一夫一妻),白頭偕老。
半醉半醒半浮生是指人生無常,凡事不必太認真,半醉半醒的看待就好。
前後兩句一起應該是兩人在一起度過飄渺的人生,有點歸隱山林、冷眼看世人的感覺。
出自——清朝納蘭性德的《畫堂春》。
原文:一生一代一雙人,爭教兩處銷魂。相思相望不相親,天為誰春?漿向藍橋易乞,葯成碧海難奔。若容相訪飲牛津,相對忘貧。
譯文:明明是一生一世,天作之合,卻偏偏不能在一起,兩地分隔。整日里,相思相望,而又不得相親,枉教得凄涼憔悴,黯然銷魂。不知道上蒼究竟為誰,造就這美麗青春。
一為裴航,乞漿藍橋,而得妻雲英;一為嫦娥,竊不死葯,而飛奔月宮。如果能夠像牛郎織女一樣,於天河相見,即使拋卻榮華富貴也心甘。
(2)半醒半醉半浮生有版權嗎擴展閱讀:
半醉半醒半浮生,一生一世一雙人。
其實說的是一種處世為人的態度,所謂半醉半醒半浮生指的就是人這一生都要經歷由醉到醒已半生的過程,從迷迷糊糊的呱呱墜地到大徹大悟的如夢初醒所走過的大半個人生。
同時也表達了對於為人處世不可斤斤計較,凡事不要過於較真的處世之道,正所謂人生在世,難得糊塗也。
一生當中只想過屬於兩個人的親密生活,一半沉醉在美好的幻想中、一半把清醒的精神用在當下的生活中,不貪求延年益壽長命百歲,只要能實現「願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的理想、不用整天為世事繁瑣、名利聲望而奔波,活到半百知足了。
最好的時光,是彼此都在,互相理解。最好的感情,是雙方都懂,卻不用說出來,找一個暢所欲言的伴,讓精神舒緩,守一份不離不棄的情,讓心靈靠岸。惟願,一生一世一雙人,半醉半醒半浮生。如此,安好。
3. 「半醉半醒半浮生」的全詩是什麼
《畫堂春》 作者:納蘭性德
一生一代一雙人,爭教兩處銷魂.相思相望不相親,天為誰春!
漿向藍橋易乞,葯成碧海難奔.若容相訪飲牛津,相對忘貧.
譯文
明明是一生一世,天作之合,卻偏偏不能在一起,兩地分隔。整日里,相思相望,而又不得相親,枉教得凄涼憔悴,黯然銷魂。不知道上蒼究竟為誰,造就這美麗青春。一為裴航,乞漿藍橋,而得妻雲英;一為嫦娥,竊不死葯,而飛奔月宮。如果能夠像牛郎織女一樣,於天河相見,即使拋卻榮華富貴也心甘。
(3)半醒半醉半浮生有版權嗎擴展閱讀
賞析
上片化用成句,說相親相愛的「一雙人」無端被拆散。不曾交代相關故事,也沒有具體情節。下片以「故事」說故事,借古老傳說,為透露消息。
劈頭便是「一生一代一雙人,爭教兩處銷魂」,明白如話,更無絲毫的妝點;素麵朝天,為有天姿的底蘊。這樣的句子,並不曾經過眉間心上的構思、語為驚人的推敲、詩囊行吟的揣摩,不過是脫口而出,再無其他道理。
下片轉折,接連用典。小令一般以頻繁用典為大忌,此為通例,而才子手筆,再多的禁忌也要退避三舍。
用典很講究,也很完美。連用典而顯不生澀,絲毫沒有堆砌的感覺。這兩個典故又是截然相反的意思,用在一起不沖突,還有互相推動的感覺,豐富了詞義,這是難得的。我一向主張,詩詞要麼就少用典,沒那功力別急著顯擺,要用就用到大音若稀,大象無形的境界,乾乾脆脆融匯貫通。
結句則採用了中國詩詞用典時暗示的力量。容若有意讓詞意由"飲牛津"過渡到"牛衣對泣"容若乃權相之子,本不貧,現在用"相對忘貧"之語,無非說如果我能同她相見,一個像牛郎,一個像織女,便也可以相對忘言了。如若能結合,便是做睡在牛衣中的貧賤夫婦,我們也滿足。
參考資料網路-納蘭性德
4. 一生一世一雙人,半醉半醒半浮生什麼意思
一生一世一雙人,半醉半醒半浮生的意思是共度一生一世的兩個人,時而沉醉在美好的理想世界中、時而清醒的活在當下的生活中。
出處:清 納蘭性德《畫堂春·一生一代一雙人》:「一生一代一雙人,爭教兩處銷魂。相思相望不相親,天為誰春?漿向藍橋易乞,葯成碧海難奔。若容相訪飲牛津,相對忘貧。」
譯文:明明是共度一生一世的兩個人,命運卻偏偏安排他們兩地相隔,不能在一起。相思相望,而又不能相親相愛,那麼這春天又是為誰而來的呢?
藍橋相遇並不是難事,難的是即使有不死的靈葯,也不能像嫦娥那樣飛入月宮與她相會。如果能像牛郎織女一樣,渡過天河雙雙團聚,日子再貧苦也心甘情願。
(4)半醒半醉半浮生有版權嗎擴展閱讀
《畫堂春·一生一代一雙人》賞析:
傳聞納蘭性德與表妹青梅竹馬,情投意合,但表妹被康熙帝納為妃子,兩人生生分離,其痛難抑,織女牛郎仙凡相戀,尚且能每年相會一次,而納蘭性德對心上人的愛戀,卻只能通過此詞來遙寄,此詞亦被解作悼亡之作。
全詞直抒胸臆,落落大方,將一段苦戀無果乃至悲痛終生的感情完美呈現,絲毫沒有其他愛情詞中小女人式的委婉,表達了詞人縱然無法相守也保留著一線美好的願望。
5. 「一生一世一雙人,半醉半醒半浮生」是什麼意思
「一生一世一雙人,半醉半醒半浮生」的意思是:一生一世只想與結發夫妻過屬於兩個人的生活,時而沉醉在美好的理想世界中、時而清醒的活在當下的生活中,凡事不必太較真,不貪求長命百歲,也不用整天為世事繁瑣、名利聲望而奔波。
「一生一世一雙人,半醉半醒半浮生」此句出自納蘭性德的畫堂春。
原文:
畫堂春
[清]納蘭性德
一生一代一雙人,爭教兩處銷魂。
相思相望不相親,天為誰春?
漿向藍橋易乞,葯成碧海難奔。
若容相訪飲牛津,相對忘貧。
譯文:
明明是一生一世,天作之合,卻偏偏不能在一起,兩地分隔。
整日里,相思相望,而又不得相親,枉教得凄涼憔悴,黯然銷魂。不知道上蒼究竟為誰,造就這美麗青春。
一為裴航,乞漿藍橋,而得妻雲英;一為嫦娥,竊不死葯,而飛奔月宮。
如果能夠像牛郎織女一樣,於天河相見,即使拋卻榮華富貴也心甘。
6. 半醉半醒半浮生是什麼意思
思是:一生一世只想與結發夫妻過於兩個人的生活,時而沉醉在美好的理想世界中、時而清醒的活在當下的生活中,凡事不必太較真,不貪求長命百歲,也不用整天為世事繁瑣、名利聲望而奔波。
「一生一世一雙人,半醉半醒半浮生」此句出自納蘭性德的畫堂春。
原文:
畫堂春
[清]納蘭性德
一生一代一雙人,爭教兩處銷魂。
相思相望不相親,天為誰春?
漿向藍橋易乞,葯成碧海難奔。
若容相訪飲牛津,相對忘貧。
譯文:
明明是一生一世,天作之合,卻偏偏不能在一起,兩地分隔。
整日里,相思相望,而又不得相親,枉教得凄涼憔悴,黯然銷魂。不知道上蒼究竟為誰,造就這美麗青春。
一為裴航,乞漿藍橋,而得妻雲英;一為嫦娥,竊不死葯,而飛奔月宮。
如果能夠像牛郎織女一樣,於天河相見,即使拋卻榮華富貴也心甘。
(6)半醒半醉半浮生有版權嗎擴展閱讀:
《畫堂春》,最初見於《淮海居士長短句》。因為秦觀詞中有"畫屏"字樣,所以有了畫堂春這樣的詞牌。唐時豪貴之家雕梁畫棟、富麗堂皇的廳堂都叫畫堂。白居易《三月三日詩》中有詩句"堂三月初三日,絮撲窗紗燕拂檐"。到薜能《贈韋氏歌人》中詩句"一曲新聲慘畫堂,可能心事憶周郎","畫堂"似乎已經是一種曲調了。唐代時富貴之家,將裝飾華麗的房子都稱為畫堂,該曲調的名稱可能即由此來。
《畫堂春》,調見《淮海集》,詠畫堂春色,取以為名"(《欽定詞譜》載)。清沈謙詞有"萬峰攢翠"句,故又名《萬峰攢翠》。王詵詞名《畫堂春令》。
7. 一生一世一雙人,半醉半醒半浮生.出自哪裡
1、「一生一世一雙人,半醉半醒半浮生」出自納蘭性德的詞《畫堂春》。意思是——
一生一世只想與結發夫妻過屬於兩個人的生活,時而沉醉在美好的理想世界中、時而清醒的活在當下的生活中,凡事不必太較真,不貪求長命百歲,也不用整天為世事繁瑣、名利聲望而奔波。
2、附原文:
畫堂春
[清]納蘭性德
一生一代一雙人,爭教兩處銷魂。
相思相望不相親,天為誰春?
漿向藍橋易乞,葯成碧海難奔。
若容相訪飲牛津,相對忘貧。
【譯文】:
明明是一生一世,天作之合,卻偏偏不能在一起,兩地分隔。
整日里,相思相望,而又不得相親,枉教得凄涼憔悴,黯然銷魂。不知道上蒼究竟為誰,造就這美麗青春。
一為裴航,乞漿藍橋,而得妻雲英;一為嫦娥,竊不死葯,而飛奔月宮。
如果能夠像牛郎織女一樣,於天河相見,即使拋卻榮華富貴也心甘。
3、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清順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納蘭氏,原名成德,後改名為性德,字容若,號飲水、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是清代最為著名的詞人之一,與朱彝尊、陳維崧並稱「清詞三大家」。
父親是康熙朝武英殿大學士、一代權臣納蘭明珠。母親愛新覺羅氏是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一品誥命夫人。其家族——納蘭氏,隸屬正黃旗,為清初滿族最顯的八大姓之一,即後世所稱的「葉赫那拉氏」。納蘭性德的曾祖父,是女真葉赫部首領金石台。金石台的妹妹孟古,嫁努爾哈赤為妃,生皇子皇太極。
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文元賞識,推薦給內閣學士徐乾學。十八歲參加順天府鄉試,考中舉人。十九歲參加會試中第,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
拜徐乾學為師。他於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匯編——《通志堂經解》,深受皇帝賞識,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
他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
納蘭性德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抱病與好友一聚,一醉一詠三嘆,而後一病不起。七日後,於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公元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