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合同法和物權法在調整市場經濟運行中作用的不同
第一,將進一步鞏固改革開放成果,維護國家基本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體制已發生了深刻變化。變化之一,就是確立了市場經濟對資源配置的基礎地位。市場經濟的本質,是財產交換。財產交換的前提是該財產在法律上必須有明確的歸屬。完善的所有權制度,是實行市場經濟體制的必要條件之一。
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建立了土地承包經營制。體現在法律上,物權法通過用益物權制度,固定發包方與承包方之間的農地使用關系,從而鞏固了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即「土地承包經營制」。城市經濟體制改革,逐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國民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依賴企業的穩定發展。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對資金的大量需求。企業獲利資金最主要的方式是向金融機構融資,融資的關鍵問題是風險。《物權法》在總結《擔保法》實施以來的經驗基礎上,參考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立法,規定了較為完善的擔保物權制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和降低金融機構的融資風險,滿足企業發展的資金需求。我國在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實行國有土地有償使用制度,主要採用行政法規形式(即1990年《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轉讓暫行條例》)規定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轉讓制度。國有土地使用權的性質和內容,不甚明朗。有鑒於此,《物權法》確定國有土地使用權的性質是用益物權,內容是用於經濟建設,稱為「建設用地使用權」。
《物權法》正是通過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等法律制度,進一步鞏固改革開放成果,維護國家基本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
第二,將進一步明確物的歸屬,發揮物的效用,保護權利人的物權。《物權法》通過第45-69條規定,規定了國家、集體和私人財產所有權,進一步明確了物的歸屬。財產歸屬只有涇渭分明,所有權人才能通過設立用益物權,將自己的財產交給他人利用;或者通過設立擔保物權,予以融通資金,進一步促進「物盡其用」。
物權法實施,將進一步保護私人的財產權。盡管我國新修訂的《憲法》第13條第1款和第3款規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公民的私有財產實行徵收或者徵用並給予補償。」但公民的財產權仍然得不到有效的保護。究其原因,憲法上的權利,不是可訴性權利,公民的財產權利即使受到不法侵害,也不能依據憲法提起訴訟,法院也不能援引憲法進行判案。《物權法》就是將憲法上有關公民財產權保護的原則性規定,予以細化、具體化,使憲法上的權利,成為在物權法中可以找到相對應的可訴性的權利。
第三,進一步促進行政機關依法行政,完善我國財產權的法律保障體系。物權法第2條第3款明確規定物權是排他性權利。物權「排他性」,不僅排除一般人的干涉,而且排除國家的干涉,同時劃分了「公權力」與「私權利」之間的界限。「依法行政」要求政府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實施行政行為時,不僅行政行為在職權范圍內,而且行政程序必須依法。「依法行政」是對具體行政行為的要求,更是法治理念體現。
物權法頒布實施之前,我國的財產權的法律保障體系,除憲法外,主要還包括保護動態財產權的合同法,保護靜態無形財產權的知識產權法,以及保護財產權的民法通則。保護靜態有形財產權的法律顯然缺失。物權法實施,將進一步完善我國財產權的法律
② 物權與債權的區別
債權是一種民法上的權利,而債務則是一種民法上的義務。和物權不同的是,債權是一種典型專的屬相對權,只在債權人和債務人間發生效力,原則上債權人和債務人之間的債之關系不能對抗第三人。從會計意義看,債權是指單位未來收取款項的權利,包括應收賬款、應收票據、預付賬款、其他應收款、應收股利、應收利息和應收補貼款告等。從會計意義看,債務是指由過去交易、事項形成的,由單位或個人承擔並預期會計導致經濟利益流出單位或個人的現時義務,包括各種借款、應付及預收款項等。有時也指所欠的債。兩者的區別如下:1、債權債務是不可以單獨存在的。錢是債權人的,他借給債務人。2 、債權是一種典型的相對權,只在債權人和債務人間發生效力,且債權人和債務人之間的債之關系不能對抗第三人。3、 債發生的原因在民法通則中主要可分為契約、無因管理、不當得利和侵權行為;債的滅失則有清償、提存、抵銷、免除等。4、 債權債務中的物權行為客觀存在,它是法律行為的一種,只要承認債權與物權的劃分,就必然要承認債權行為之外還有物權行為。
③ 什麼是物權所屬和內容的根據
物權法是關於財產歸屬和利用的法律規則,它的功能在於明確財產所有、充分發揮財產的效用。物權法中規定的所有權制度、用益物權制度和擔保物權制度,是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制度。因此可以說,物權法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律之一。
④ 物權法在市場經濟中的地位
鳳凰台網站前段時間有此類相關的評論,很詳細,你可以參考一下.
⑤ 為什麼說物權法是市場經濟的重要支柱
市場經濟本質上是產權經濟,沒有清晰產權為基礎的市場經濟本身是不完善的市場經濟~
而物權法的作用就是完善產權,清晰產權~
中國目前的市場經濟只能說開放了,但國內的市場經濟制度體系仍不完善,從產權不清晰就是一例~
⑥ 物權法339條是什麼呢和經濟法有什麼關系呢
不好意思,物權法所有條文一共二百四十七條,沒有339條。
第二百四十七條:「本法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
⑦ 談談民法與商品——市場經濟的關系
一、民法的基本法律制度與市場經濟 (一)民法原則民法的私權神聖、意思自治、平等、誠實信用、權力濫用之禁止原則最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也是對市場經濟基本精神的反映和概括,以誠實信用原則為例,即民事活動中的任何一方必須本著善意進行民事活動,任何惡意的即以損害對方或社會利益為代價獲得己方利益的民事行為都違反了誠實信用原則。違反這一要求,盡管不違反任何法律條款和合同,但是,法官仍可裁定惡意方敗訴,以求達到個體公正。目前我國的經濟還遠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市場經濟。這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誠實信用原則沒有得到很好的遵循。這也說明我國市場經濟發展對民法基本原則提出更高的要求。(二)民事主體制度民法的民事主體制度,包括對自然人、法人以及合夥組織的法律規范,是規范市場經濟主題的基本法律制度。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各類民事主體的經濟利益的實現是通過市場交易完成的。作為民事主體的當事人,絕大多數是商品的所有者。民法就是以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各項財產和人身關系為基礎的。它的民事主體制度賦予了參與市場運行的商品所有人以主體資格,賦予了市場參與者以平等的地位和自由的意志,使一切人均可以真正獨立和平等的身份進入市場,參與商品的交換和流通,實現各自的利益需求。從而形成一個規范、秩序的市場運行體制。(三)物權制度民法的物權制度是保障市場經濟主體支配其有形財產從事商品生產經營活動的基本法律制度。市場經濟的不同參與者必須以交換的形式開展經濟活動,而所有權是商品生產和交換的前提。民法中的所有權制度對產權歸屬及行使作了明確的界定,用益物權制度和擔保物權制度為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過程中的用益關系以及擔保關系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依據,充分尊重和平等保護了各類市場參與者的財產權,為在商品交換中權利的正常轉移和交易秩序的穩定提供了法律保障。(四)合同制度民法的合同制度是規范市場交易行為的基本法律制度。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需要簽訂的合同越來越多,合同的內容越來越豐富,合同的形式越來越多樣化,簽約的程序、手段越來越規范。民法的各類合同制度,對合同履行的原則,合同的訂立程序,合同的主要條款,成立及生效條件,違約責任及承擔違約責任的構成要件及形式等主要內容都作了詳盡的規定,為市場交換的安全順利的運行提供了法律保障。二、民法在維護市場經濟運行中的局限性(一)民法平等主體的定義在市場經濟中不切實際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間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但是平等原則在民法中只是片面的重視抽象的人格平等,而忽略了在現實生活中出現的不平等現象,這些不平等現象很多是從經濟個體的規模和社會群體的差異而導致的。在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里,這些現實狀態存在的不平等對於民法而言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因此民法的調整方式在市場經濟下顯得捉襟見肘。(二)民法與市場經濟缺陷市場缺陷表現為宏觀經濟失衡、收入分配不公和經濟秩序失范,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民法的人格自由理念和意思自治的觀念造成的。民法作為市民社會的法,私法自治是市民社會的基本要求,所以民法從產生之日起就以維護私法自治原則為己任,排斥國家權力介入私人經濟領域。在簡單商品經濟和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時期,以亞當斯密的古典經濟理論為指導,管的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經濟在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的作用下迅速發展以自發的交易和生活關系為規范對象的民法及其相應的民法的精神得到了弘揚。但是,生產力和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導致壟斷和不正當競爭的出現,經濟危機爆發,社會不平等現象加劇。面對這些,私法陷入空前的困惑之中。市場經濟離不開民法,民法的發展與完善也脫離不開市場經濟的促進。因此,我國的市場經濟的發展依賴以民法為核心的綜合法律體系的保障。我們應當不斷完善民法體系,讓民法及其相關法律發揮出其最大的作用,積極調整和保護市場經濟建設的順利進行,建設更加法制化的和諧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⑧ 物權的功能是什麼答案
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關系的法律。是伴隨市場經濟的發展而逐步完備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於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央政策很明確,就是要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利用市場的手段,發揮經濟規律的作用,合理配置資源,發揮人力物力資源的最大效益,通過市場主體的公平競爭,發展生產力,促進經濟繁榮,提高生活水平,增強綜合國力。發展市場經濟,就要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法律制度,而規范市場經濟關系的基本法律就是民法。物權法作為民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通過確立物權歸屬和利用的基本規則。規范市場主體因物的歸屬和利用而產生的財產關系,保障市場主體的權利,維護市場經濟秩序,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服務。因此,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秩序是物權法的立法目的之一。
制定物權法最直接的目的是明確物的歸屬,發揮物的效用。這與物權法的作用密切相關。物權法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1.定分止爭。
商鞅在《商君書》中說:「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兔可分以為百也,由名分之未定也,夫賣兔者滿市,而盜不敢取,由名分已定也,故名分未定,堯、舜、禹、湯且皆如鶩焉而逐之,名分已定,貧盜不取。」生活中常常發生這樣的事,有一個房東,把自己的房子先賣給甲,並把房子交給甲使用;後由於價格、熟人等等多種原因又把該房子賣給乙,並和乙辦理了房屋過戶手續。試問,該房子究竟屬於誰,乙能否要求甲騰出房子?解決一物二賣的問題,有多種辦法,比如按照訂立合同的先後確定房屋的歸屬,按照有無付款或者付款的先後確定房屋的歸屬,按照買方有無實際佔有該房屋確定房屋的歸屬,還有一種辦法就是按照房屋有無辦理過戶登記手續確定房屋的歸屬。上述幾種解決辦法都有一定道理。沒有物權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了物權法,物權法從維護經濟秩序和市場交易安全出發,規定誰是該房屋的所有人,首先看該房屋有無辦理過戶登記手續,如果已
2.經辦理過戶登記手續,不動產登記簿上登記的人就是房屋的所有人。
甲雖然先買,但沒有辦理過戶手續,乙雖然後買,但已經辦理過戶手續,不動產登記簿上的所有人是乙,因此,乙有權要求甲騰出房子。甲雖然沒有辦理過戶手續,但甲和原房主之間訂立的房屋買賣合同是有效的,甲受到的損失,可以按照合同要求原房主賠償。因此,依靠物權法確定的規則就能夠明確歸屬,定分息爭,穩定經濟秩序。
3.物盡其用。
物可以自己用,也可以交由他人用,可以依法轉讓給更有經營才能的人使用。物權法為權利人充分利用財產留下很大的活動空間,物權法不僅有物的所有權人佔有、使用、收益權利的規定,也有他人利用物的權利的規定,如用益物權、擔保物權等。同時,從合理利用資源、維護公共利益出發,對權利人的權利也有不少限制,如物權法有關嚴格保護耕地的規定,有關相鄰關系的規定,以及徵收、徵用的規定等。制定物權法,就是要充分發揮物權法定分LE爭和物盡其用這兩個方面的作用,為權利人充分利用財產創造一個良好的法制環境,鼓勵權利人創造財富,積累財富。使「有恆產者有恆心」。保障安居樂業,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因此,物權法把明確物的歸屬,發揮物的效用作為立法目的。
保護權利人的物權是物權法的目的之一。這主要體現在:一是通過_一系列確定物權歸屬的規則明確物權屬於誰,二是通過規定物權保護的途徑與方式使物權受到侵害的權利人可以保護自己的合法權利。三是通過規定國有財產的范圍、行使以及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加大對國有資產的保護力度保護國有資產;通過規定集體財產的范圍、行使等保護農村和城鎮的集體財產;通過規定私人所有權、業主的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等保護私人所有的合法財產;通過規定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等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保護權利人對物的利用的權利。總之,制定物權法的目的之一,就是切實保護權利人的物權,維護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激發人們創造財富的活力,促進社會和諧。
⑨ 物權與國家基本經濟制度有什麼關系
一下引自陳維國的博客
一、《物權法》的立法目的是「維護社會主義國家基本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
《物權法》第一條 規定「為了維護國家基本經濟制度,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明確物的歸屬,發揮物的效用,保護權利人的物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我國《憲法》第六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社會主義公有制消滅人剝削人的制度,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
根據《憲法》的這一規定,可以看出,《物權法》的立法宗旨就是要維護「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公有制是國家的經濟主體,在國家經濟制度中起主導作用。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國家基本經濟制度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在法律規定范圍內的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共同維護社會主義國家基本經濟制度的發展。 國家在堅持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的同時,保護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並對非公有制經濟依法實行監督和管理,也極大的促進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發展。這種關系就象一棵大樹,如果只有樹桿沒有枝葉,則大樹無法正常生長。反之,如果沒有樹桿和樹根,則枝葉也無法成活。公有制經濟就是樹桿,而多種所有制經濟就是枝葉。二者相輔相承,不可割裂。
國家在維護「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原則下,「明確物的歸屬,發揮物的效用和保護權利人的物權」就可以更好地維護社會主義國家基本經濟制度的健康發展。因為社會主義國家的基本經濟制度是市場經濟,「在消滅人剝削人的制度,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下,通過法律實現物權的合法性,才能維護社會主義國家基本經濟制度不受破壞。所以因「物的歸屬和利用而產生的民事關系」必須適用物權法,通過《物權法》進行調整,才可以建立和諧的社會主義社會。
二、《物權法》堅持「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保障一切市場主體的平等法律地位和發展權利。」
我國是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生產力並不十分發達,市場經濟發展也並不充分。社會主義發展的初級階段,必須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才可以實現相對的公平。《憲法》第十五條規定「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加強經濟立法,完善宏觀調控。國家依法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擾亂社會經濟秩序。」市場經濟是以等價交換為原則的,只要有市場經濟存在,就會有不同的市場主體參與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建設,就會有不同價值的物權參與到市場經濟之中。而發展市場經濟必須遵循的等價交換原則,必須保證一切市場主體法律地位的平等和發展權利的平等,也只有這樣,才能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獲得健康發展。所以,《物權法》規定的第二項原則就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保障一切市場主體的平等法律地位和發展權利。」
三、《物權法》規定「國家、集體、私人的物權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原則。
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必然要產生不同所有制的具體物權,也就是「國家、集體、私人的物權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在其他法律規定中這種不同的物權要體現為具體的財產價值。《憲法》第十二條規定「 社會主義的公共財產神聖不可侵犯。 國家保護社會主義的公共財產。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用任何手段侵佔或者破壞國家的和集體的財產。」第十三條規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國家依照法律規定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權和繼承權。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公民的私有財產實行徵收或者徵用並給予補償。」從憲法的這一規定來看,《物權法》強調的「物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不得侵犯。」是《憲法》這一規定的具體闡釋。法律保護的是各種所有制的合法物權,而合法物權具有不可侵犯性。只有在為了公共利益需要的特殊條件下,國家才可以對公民的財產予以徵收或徵用,但應該給予補償。 「補償」恰恰是體現了合法物權不受侵犯的原則。
四、《物權法》確立「物權的種類和內容由法律規定」的原則。
確立「物權的種類和內容由法律規定」的原則是非常重要的,在發展社會主義國家基本經濟制度的過程中,必然要涉及不同的物權法律保護,而不同的物權則是由具體內容所體現的,物權的概念、種類、內容不能因人而異,也不能由物權所有人進行解釋,只能由法律規定。確立法律規定原則,可以保證對物權的理解及保護在同一法律標准和法律原則下進行。
確立法律規定的原則,不是指專門的單一法律,而是不同的法律。因為物權的種類不同,內容不同,只能由不同的專門法律來規定。如《憲法》對物權的規定是財產權、所有權、土地權。而《民法通則》規定的是財產權、債權、土地權、所有權、收入權、著作權、發明權以及由人身權利派生的財產權利等。而這些不同的物權都在具體的專門法律中有專門的規定和保護程序。
五、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應當依法登記原則。
不動產物權必須依法登記,這是《物權法》區別於其他涉及物權的法律的一個重要特點。我國長期以來對不動產物權是否必須登記,並沒有強制性規定,而大都是一些原則性規定,對沒有依法登記的不動產,則以是否交付和是否實際轉讓來判斷其是否擁有所有權。《物權法》規定的「應當依法登記」則明確的一個重要的物權確認原則,即沒有登記的不動產物權,應該視為物權沒有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這一規定對於人們長期以來的形成的「實際佔有」觀念應該是一個較大的沖擊。另外,這一規定也對過去那種為了避免交納稅收而故意對實際已經轉移的不動產物權長期不予登記的違法行為是一個強制性限制。
六、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應當依照法律規定交付的原則。
對於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過去的法律沒有明確的具體規定,不同主體之間的動產物權設立及轉讓,往往會按照習慣性原則處理。動產具有易流動性,動產如果沒有統一規定的交付原則,一旦發生動產物權爭議或動產物權涉及第三人權利損害賠償時,將會造成法律裁判上的盲區。而法律的自由裁量權在同一類動產物權的確認上,往往會因為裁判人員的素質不同、所在地域的不同而發生根本性質不同的裁判。因此「依照法律規定交付」原則將對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後的實際歸屬及法律關系的確認,提供了有效執行的法律依據。
七、物權的取得和行使合法性和不得損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原則
判斷物權的取得和行使的合法性,必須堅持不得損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的原則是十分重要的。物權往往涉及的是私權、公權和他人權利的沖突,如果只強調保護了物權所體現的私權及排他權,而忽視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不受侵犯的權利,將可能導致私物權的侵權行為的合法化。同樣道理,公有物權的取得和行使的合法性也不得損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而他人的合法權益的行使和主張也不能侵害物權和公共利益及他人的合法權益。《物權法》作出的這一規定,則有效地解決了物權的合法性與公共利益和他人權益同步保護的沖突。
八、其他相關法律對物權另有特別規定的,依照其他法律規定的原則
《物權法》的這一規定與我國其他有關物權的法律規定是一致的,因為一個國家的法律體系是龐大而復雜的,任何一部法律都不可能把涉及物權的各種法律關系都規定得十分詳細,因此就需要不同的專門法律來進行調整。《物權法》作出這一規定的目的就是要解決法律規范沖突的問題。在我國任何一部法律規定的物權,都不能與《憲法》沖突,如果發生了與《憲法》沖突的情況,則必須適用《憲法》。而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法律的地位僅次於《憲法》,布景同於其他法律,如《民法通則》《合同法》等。《物權法》是由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法律,它的地位低於《民法通則》而高於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所以根據法律級別的不同解決法律規范的沖突,可以保證國家法律規范的統一性,這是我國立法系統的一個共同規定。這種規定,既強化了法律的嚴肅性,又保障了必要的靈活性。
從以上八項原則,我們可以明確,《物權法》的立法目的就是保護我國特有的「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並堅持物權的取得和消滅必須遵循法律和不得損害公共利益及他人合法權益的原則。只有在這個原則下主張的物權才具有合法性,只有在這些原則下行使的物權才可以得到有效的法律保護。當然,這些原則還需要通過具體的法律條款進行闡釋和規定,才可以被人們有效地執行。
⑩ 物權法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物權立法為國富民強、社會和諧奠定堅實法律基石
國家、集體、個人;住房、車位、存款……物權法,與十三億人的利益息息相關。歷經全國人大常委會七次審議的物權法草案8日將提請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
「制定物權法是國家法制建設的一件大事。」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主任胡康生說,這對於維護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維護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順應改革大潮服務現代化建設大局
追溯到13年前,我國物權法起草工作始於20世紀90年代初。2002年12月,物權法草案作為民法草案的一編,與其他部分一起提請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進行初次審議。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深入發展,我國進入了發展機遇期與矛盾凸顯期相互交織的關鍵階段。我們的身邊不難發現,在城市,房主和物業公司為樓梯、車庫等空間的所有權爭吵已不鮮見;在農村,有農民為宅基地權屬不明起紛爭結下怨仇;全國法院受理的民事案件逐年上升……
根據2001年的統計,全國各級法院當年受理的刑事案件50萬件左右,行政訴訟不到10萬件,而民事案件大約500萬件,占各類案件的80%以上。新的形勢下,加快制定綜合調整民事法律關系的民法典已成為各方共識。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要進一步加大對我國經濟社會生活中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的研究……切實化解不安定因素,解決影響社會穩定的問題。
2004年10月,物權法草案提請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進行再次審議。這表明,中國民法典草案將以分編方式審議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胡康生說:「考慮到民法涉及面廣、內容復雜,一並研究修改歷時較長,以分編審議通過為宜,應抓緊制定修改物權法。」
「我國的民法通則、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等法律對物權作了不少規定。」民法學家王家福說:「但對涉及物權制度的共性問題和現實生活中迫切需要規范的問題亟需作出規定,從而進一步明確物的歸屬,發揮物的效用。因此有必要依據憲法,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制定物權法。」
制定物權法總的原則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從我國的國情和實際出發,全面准確地體現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依據憲法和法律規定,對國家、集體和私人的物權給予平等保護;加大對國有財產的保護力度,防止國有財產流失;全面准確地體現現階段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維護農民利益;針對現實生活中迫切需要規范的問題,統籌協調各種利益關系,促進社會和諧。
彰顯憲法精神體現憲法原則
物權是一種重要的財產權。在草案制定過程中,保護公、私財產的對立成為主要爭議之一。有人認為,物權法是私法,應以保護私有財產為主,有人則認為應突出對公有財產的保護。
公私財產對應的是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許多常委會委員和法律專家都指出,制定物權法應當把憲法規定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兩個「毫不動搖」作為物權法的基本原則,貫穿並體現在整部草案的始終。
物權法草案第一條開宗明義,將「為了維護國家基本經濟制度,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置於立法宗旨的最前面。草案還規定,「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國家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王勝明認為,物權法通過明確國有財產和集體財產的范圍、國家所有權和集體所有權的行使、加大對國有財產的保護力度等規定,以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通過明確私有財產的范圍、依法對私有財產的保護等規定,以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
胡康生曾在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匯報時指出:「堅持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和對國家財產、集體財產和私有財產給予平等保護是一個統一的有機體」。
憲法規定,「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尹田說,制定物權法是規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需要。物權法草案規定平等保護原則,是由市場經濟的特點決定的,符合憲法精神。公平競爭、平等保護、優勝劣汰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則。市場經濟要求市場主體享有相同的權利、遵循相同的規則、承擔相同的責任。如果市場主體不平等,我國的市場經濟肯定就沒法搞下去。
「實行平等保護,有助於完善我國平等競爭、優勝劣汰的市場環境。只有實行平等保護,才能堅持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王利明說,「如果國家的財產和私人的財產受到同樣的侵害,而保護不同,老百姓也不會答應。至於非法的財產,當然不受法律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