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兩歲寶寶物權意識太強烈老是打人,別的小朋友只要拿了他的東西,肯定要打別人,平時跟他講道理也能聽懂
病情分析: 你好,寶寶發育期均是這樣的。 指導意見: 應注意積極耐心誘導的,建議逐漸給寶寶添加輔食,多曬太陽來增加鈣的吸收。
⑵ 孩子獨特的物權意識,這是在幾歲的時候開始出現的有何表現
不同的心理學家對於孩子的成長過程有不同的界定,但是有一點是大家公認的,並且也普遍得到家長們的認可。那就是一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當中,總會出現三個叛逆期。那就是嬰幼兒叛逆期,兒童叛逆期以及青春期叛逆期。一提到叛逆期,很多家長深感頭疼。因為這時候不知道如何來應對這樣一個孩子。當孩子處在第一個叛逆期時,也就是嬰幼兒叛逆期,大致出現在孩子兩三歲的時候,他們最典型的表現就是自我意識開始確定,開始擁有了獨特的物權意識。那麼什麼是物權意識?有什麼表現呢?
物權意識確定的階段,作為家長要理解這種過程。在孩子發生沖突的時候,我們要幫助他們順利度過並確定正確的物權意識。比如孩子不願意出借自己的玩具,我們要支持他,這確實是他的東西,他可以拒絕出借;當小朋友非要別人的東西時候,我們也要明確告訴他,那是別人的東西,除非人家同意,否則不能佔用。
⑶ 缺乏物權意識,會對孩子造成何種影響呢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其中有一個問題對於大部分家長來說,應該都是非常棘手的,那就是孩子總是有小偷小摸的習慣。
明明自己平時嚴格地控制著孩子接受信息的渠道,確定沒有任何人教給孩子這一不良的行為習慣,但是孩子卻還是出現了“偷東西”的問題。
教育孩子是一條很長的路,很多的家長都屬於這條路上的學齡前孩童,很多的東西都還不明白。
但正是因為這樣,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才要從多方面考慮,不要一遇到什麼事情就以成年人的思維來為孩子的行為定性。要主動去思考孩子做出這種行為的原因,試著去引導孩子走向正確的道路,而不是在孩子出現了家長自以為的錯誤時,採用暴力手段。
同樣的,家庭教育對每一個孩子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家長們在教育孩子之前,要先有正確的意識,如果連家長自己都沒有物權意識的話,那麼孩子自然也不可能會有。
當然,這里說的也不僅僅只是物權意識,家長想要教育好孩子就一定要以身作則,了解教育孩子需要的東西,了解每一個階段的孩子需要的不同的教育。
⑷ 什麼是物權意識 如何培養孩子的物權意識
(一)物權意識的定義
物權意識是培養孩子的"物權"觀念,讓孩子擁有自尊自主的意識,幫助孩子懂得珍惜自己的物品,維護自己的權利,尊重別人的物品。
(二)培養孩子物權意識的方法如下:
1、灌輸輪流」、借用」的觀念
通常孩子搶奪或撕毀別人的東西,有可能是因為好奇,此時父母應趁機灌輸孩子輪流」、借用」的觀念。告訴他:長針走到5的時候,你才可以玩那些拼圖,現在讓弟弟先玩。」或是那是姐姐的彩色筆,你要先問姐姐願不願意借給你!」
2、訂立規矩
鼓勵孩子想要什麼要跟大人講,規定在公共場所或別人家裡,什麼東西是可以拿的,什麼是不可以的。最基本的規矩是:想要什麼,在拿起來之前,先詢問大人可不可以。」
3、讓孩子知道凡事要商量
孩子還小,也許不了解為什麼看到喜歡的東西不能拿走,這時家長可以這樣回應他們:如果你想要這個東西,可以告訴媽媽,讓我看看可不可以?」讓親子之間,可以有談」和商量」的餘地。
4、明白偷」與借」的差別
父母必須讓孩子明了借與偷之間的差異,及其不同的後果,當你對孩子說:不可以偷拿別人的東西」時,讓他了解偷」,是不對的行為,是不被允許的。
5、為拿(偷)東西付出代價
為了幫助孩子了解,隨意拿人家東西是不對的行為,是需付出代價的。當孩子有不當行為時,父母可以罰他做一些額外的工作,或是要他放棄一樣他很珍愛的物品,讓他同樣感到失去喜愛東西的痛苦感受。
6、將拿(偷)的東西歸還
孩子拿(偷)了別人的東西,還得自己規還;如果有必要,父母可以陪同孩子一起去。父母若發現孩子拿(偷)別人東西時,應先了解其動機,再做適當的處理。父母可以批評和處罰他,但不要忘記孩子也有自尊心,父母若能尊重孩子,孩子就學會尊重自己,有了自尊心,就不會輕易去拿(偷),或是做其他不好的事了。
7、學習分享
當家中來小朋友做客時,正是大孩子學習分享的最佳時機,父母可以請大孩子為小Baby拿奶瓶、遞尿片或說故事,賦予他責任感和使命感,藉此方式讓他跨過成長的門檻。
8、重承諾
處理孩子搶奪別人東西時,父母千萬不要使用哄騙的方式。如隨口承諾:你先把東西還給別人,以後媽媽再買給你。」說完也就忘了,孩子一旦有受騙的感覺,下次就很難再相信父母的話了。
9、適時的贊美
如果經過父母的解釋、教導,孩子逐漸改正了壞習慣,父母應適時地給予孩子贊美和鼓勵,如:你真乖,媽媽很高興你這樣做。」孩子便會知道這個行為是媽媽喜歡的,在鼓勵和贊美之下,他自然會慢慢養成良好的社會行為。
10、堅持原則
父母對孩子訂出獎懲規則後,就要切實遵守。千萬不要為了貪圖方便或疏忽,今天可以,明天卻又不可以,朝令夕改,會使孩子莫名其妙,產生混淆不清的誤導。
11、有效的親子關系
良好的親子對話是很重要的,借著溝通可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並鼓勵他說出生活中所發生的大小事,便可提早防範許多觀念上的偏差或不良的行為。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到您,祝您和家人生活愉快!寶寶健康成長!
⑸ 二胎家庭,如何培養孩子的物權意識
一,誰先拿到誰來玩。
任何一個玩具,哪個孩子先拿在手裡玩,這個玩具暫時的歸屬權就屬於這個孩子。或者更准確地說,是哪個孩子先想要玩,這個玩具就應該先給他玩。這么說是因為小編在自己家推行「誰先拿到誰來玩」的規則時,我大兒子因為觀察力行動力占優勢,有時候,他留意到我小女兒想要哪個玩具,他就先發制人沖過去拿起這個玩具,然後按照我之前制定的規則,他先拿到的,他就可以先玩。可是,他當時並不是想玩這個玩具,只是想「欺負」妹妹,看妹妹手足無措的樣子。而我的小女兒,因為手慢了一步就被哥哥捷足先登,沒有拿到她真正想玩的玩具。有過幾次以後我發現,我的規則有漏洞。所以我對它進行了改良。變成「誰先想要誰來玩」因為意識一定是在行動前,這樣,觀察力行動力更有優勢的一方就沒辦法再鑽空子了。先想要的可以優先玩,另外一個如果也恰巧非常想玩,那麼就要在一旁耐心等待。等先玩的一方把玩具放到一邊並明確不再玩時這個玩具就又重新變成了公共屬性的了。
二,每人同一時間只能玩一個玩具
根據「誰先想要誰來玩」的規則,大兒子又動起了歪腦筋。「那我第一時間就盡可能的把更多玩具都放手裡,表明這些都是我先想要玩的,這樣是不是又佔得了先機,可以讓妹妹傻眼呢?心裡的小算盤打的叮當響,可是還沒等他付諸行動,我就頒布了第二條法令-每個人同一時間只能玩一個(一套)玩具。這樣一來,既能保證我的第一條法令可以有效實施,同時又能培養孩子專注的好習慣。
三,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神聖不可侵犯的玩具
在以上兩點規則都推行實施以後,我發現我的孩子們確實不會再因為搶玩具而發生爭執了。可是,無論是大兒子還是小女兒,總有那麼幾件玩具是恨不得時時刻刻都拿在手裡,不想被當作公共玩具一樣去分享的。我覺得,他們的這一丁點的獨占的意識應該被保護起來。於是我又推出了第三條規則,那就是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有的玩具。另外現在的科技發達,我就嘗試用數字產品幫助自己教育孩子,之後也試用果很多款名為「早期閱讀」或「學字」的應用軟體,都不是十分滿意,要麼是到後期課程需要交費,要麼就是說是免費,但內置廣告頻繁,影響學習效果。直到朋友向我推薦了手機應用,貓。小;帥『學,漢,字、可積累識字量,養成閱讀好習慣,快速適應幼小銜接。這真的是讓我們做家長的輕松不少呢。
⑹ 寶寶的物權意識敏感期被破壞了怎麼辦還能補救嗎
我這么看: 1,相對於佔有意識,風度感更難在幼兒期培養,在幼小時植入過這個思想對孩子成長是很有益的。 2,孩子現在對於自己的東西不太會保護,不會強硬的搶回來,這也不是大問題。一方面可以請老師稍為照顧,制止、批評這些爭搶舉動,第二這個意識也好培養,讓孩子選喜愛的玩具,然後告訴他如何愛惜好這些玩具,輕拿...輕放,用心玩,玩過回復原裝放好。然後滲透一些東西是你的,可以給小朋友玩但要記得收回的意識,沒問題的。
⑺ 寶寶的物權意識太強了,該怎麼引導
2~3歲是抄寶寶物權意識的敏感期,這個時期的寶寶就像嘟嘟一樣,完全是一個「小霸王」的樣子,把自己的東西管得特別牢,誰都不能碰一下,一旦動了他的東西,就會發脾氣、大哭大鬧。爸爸媽媽千萬不要以為這是寶寶自私的表現,也不要跟寶寶太較真,對寶寶進行批評教育。這樣會讓寶寶產生反抗心理,為了保護自己的東西不被侵佔,從而採取更加激烈的方式來對抗,甚至會產生暴力傾向。
對於這個時期的寶寶,父母應該採取溫和的態度,首先肯定寶寶對物品的所有權,安撫寶寶的情緒;其次再向寶寶講道理,告訴他為什麼會動他的東西,爸爸媽媽雖然動了寶寶的東西,但是這個東西還是屬於寶寶的。如果寶寶還是不能接受,那就暫時放棄,不要跟寶寶對抗。等過了這個年齡段,寶寶自然會放開這些「佔有欲」。
⑻ 寶寶護食不讓別人碰,如何度過孩子的「物權意識敏感期」
寶寶總“護食”,家長很擔憂
你見過小貓咪護食的樣子嗎?即使是一隻孱弱的小貓咪,當面對有可能奪走它食物的人或者動物,它都會亮出自己的爪牙,發出威脅的聲音來宣布自己對食物的主權。
年幼的孩子也是一樣,最近在網上看到的一段視頻就是如此,一個在餐廳里吃飯的孩子,每當看到別人企圖夾走自己面前的菜的時候,都會邊哭邊阻止對方的動作,似乎在他眼裡看在,飯桌上的這道菜就是一塊“不容侵犯的聖地”,明明這么大一盤菜,他自己根本吃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