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動產用益物權案例

動產用益物權案例

發布時間:2021-08-16 21:22:52

1. 用益物權的動產

用益物權是對他人所有的不動產或動產,在一定范圍內進行佔有、使用、收益的他物權。這是用益物權的概念。所以不存在只能設立於不動產之上的說法。對於建設用地權、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來說,是針對不動產的。但也有對動產的,例如你借了他人的動產或是通過合同等合法方式對他人所有物(動產)進行佔有、使用,收益,你借來的物品所有權屬於他人,但你合法對動產進行佔有、使用、收益。

2. 為什麼動產不能設定用益物權

其實對於117條我是這樣理解的,117條規定動產可以設定用益物權,但是為什麼現在物回權法規定的四種用答益物權都是不動產,就是因為如果將用益物權只是局限於不動產,將來的法律很難對動產設定用益物權,這就不利於法律的發展。現在中國很多的法律處於發展狀態,這樣的規定就是為將來物權法的發展留後路。

3. 物權法中有哪些用益物權

益物權是來物權的一種,是指非所有自人對他人之物所享有的佔有、使用、收益的排他性的權利。依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117條規定:用益物權人對他人所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法享有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

其大分類主要有地上權、地役權、典權、用益權。具體有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地役權、自然資源使用權(海域使用權、探礦權、采礦權、取水權和使用水域、灘塗從事養殖、捕撈的權利)、租賃權等。

比如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地役權、自然資源使用權(海域使用權、探礦權、采礦權、取水權和使用水域、灘塗從事養殖、捕撈的權利)。

"用益物權"這一概念在中國《民法通則》中沒有出現,有關用益物權的規定也只有零星幾條。物權法草案第123條規定:"用益物權人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對他人所有的不動產,享有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嚴格說來這也不是用益物權的立法定義。因此,在中國民事立法上難以給用益物權一個明確定義。在民法學上,所謂用益物權,是指非所有人在他人所有的物上享有的佔有、使用和收益的他物權。

4. 什麼是物權糾紛 用益物權糾紛典型案例 物權請求權及

對於用益物權比如你借用他人的自行車,那麼你就享有對該自行車的使用權,這版就是你的權利。
對於權擔保物權比如你向你朋友借1萬元錢,你朋友要求你提供擔保,那麼你說以你的房子來設定抵押,那麼這時你朋友對你房子享有抵押權。

5. 用益物權 動產 關系

我不知道你前面的問題和後面的舉例假設有什麼關聯,彷彿是兩個問題

1 你的舉例是版不必要的,因為我想你權自己也清楚法律不會有這樣的規定,法是拿

來反應普遍狀況,不是拿來假設極端例子的

2 按我對你想法的理解,你想表達的是「用益物權可以建立在不動產和動產之

上」這句話是錯誤的該怎麼回答,是嗎?

事實就是目前大陸法系、英美法系都認為用益物權是可以建立在不動產和動產之

上的,只是在用益物權目前在我國主要是以不動產為標的物,是主要而非絕對,

所以只能建立在不動產之上自然是不合理的縮小解釋,而且平心而論相信你也無

意做法學泰斗去創建自己的學說,所以還是接受通說比較好

(附)我國用益物權的主要對象:
土地承包經營權 建設用地使用權 宅基地使用權 地役權 典權

6. 用益物權案例分析

1、《擔保法》第三十五條規定,財產抵押後,該財產的價值大於所擔保債權的余額部分,可以再次抵押,但不得超出其餘額部分。轎車總價值25萬元,故可以在向工商銀行抵押後再向乙和丙設定抵押。
2、根據《擔保法》第四十一條和第四十二條的規定,以車輛抵押的必須進行抵押登記,未辦理登記的,其抵押不生效力。故甲與丙簽訂的抵押合同還未生效,當然不得對抗第三人。
3、《擔保法》第五十一條規定:「抵押人對抵押物價值減少無過錯的,抵押權人只能在抵押人因損害而得到的賠償范圍內要求提供擔保。抵押物價值未減少的部分,仍作為債權的擔保。」本案中,既然造成抵押物損失的全部責任在貨車司機,甲並無可歸責的過錯,因此,銀行無權要求甲提供新的擔保。
4、保險公司支付的5萬元作為抵押物價值減少的賠償金,根據抵押權的物上代位效力以及第五十一條的相關規定,應認為屬於擔保。銀行與乙都可以就5萬元賠償金主張抵押權。
5、根據《擔保法》第五十四條,同一財產向兩個以上債權人抵押的,拍賣、變賣抵押物所得的價款按照以下規定清償:抵押合同以登記生效的,按照抵押物登記的先後順序清償;順序相同的,按照債權比例清償.這樣在本例中,工商銀行作為先獲得抵押登記的抵押權人,首先獲得清償,故可就重5萬元的債權獲得完全清償,剩餘3萬元,由乙受償,而丙由於抵押合同未生效,無法使自己的債權得到清償。

7. 動產作為用益物權標的會面臨什麼法律問題

由於社會物質財富存在一定的差異,並且對物進行利用的需求也不盡相同,所有權人在一定情況下並不需要直接利用所有物,而非所有權人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急需利用該物,同時又不願或者不能取得該物的所有權。基於此有了《物權法》動產用益物權的規定。
《物權法》第四十條規定:「所有權人有權在自己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上設立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用益物權人、擔保物權人行使權利,不得損害所有權人的權益。」同時第一百一十七條又規定:「用益物權人對他人所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法享有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針對這兩個法律條文,筆者想談談自己對動產用益物權的理解與適用:
一、對動產用益物權的理解。
與財產所有權、擔保物權相比較,用益物權具有自己的一些獨特的法律屬性,表現在:
(一)用益物權以對標的物的使用、收益為其主要內容,並以對物的佔有為前提。
用益物權之「用益」,顧名思義,就是對物的使用、收益,以取得物的使用價值。在這一點上用益物權與擔保物權不同,也由此決定了用益物權的設立,以對標的物的佔有為必要條件。也就是說,必須將標的物的佔有(直接佔有)移轉給用益物權人,由其在實體上支配標的物。否則,用益物權的目的就無法實現。
(二)用益物權是他物權、限制物權和有期限物權。
用益物權是在他人所有之物上設定的物權,是非所有人根據法律的規定或當事人的約定對他人所有之物享有的使用、收益的權利。因而從其法律性質上講,用益物權屬於他物權。用益物權作為他物權,其客體是他人所有的物(包括不動產和動產)。它是所有人為了充分發揮物的效用,將所有權與其部分權能相分離,由用益物權人享有和行使對物的一定范圍的使用、收益權能的結果。因此,用益物權是由所有權派生的權利。但是,用益物權的這種派生性並不影響用益物權作為一種獨立的財產權的存在。用益物權一旦產生,其權利人就在設定的范圍內獨立地直接支配其標的物,進行使用和收益。用益物權人不僅可以排除一般的人對於其行使用益物權的干涉,而且用益物權人在其權利范圍內可以依據用益物權直接對抗物的所有人對其權利的非法妨害。用益物權之所以附有一定的存續期限,是因為用益物權是在他人之物上設定的權利,起著限制所有權的作用。如果允許設定永久無期限的用益物權,則所有權會處於一種有名無實的境地,有損所有權的本質。
?
(三)用益物權具有獨立性。
用益物權不以用益物權人對所有權人享有其他財產權利為其存在的前提。用益物權的獨立性表明了用益物權不具有擔保物權所具有的從屬性和不可分性的屬性。也可以這樣說,用益物權不以其他權利的成立為其成立的前提,也不隨其他權利的讓與而讓與,亦不隨其他權利的消滅而消滅。此外,用益物發生變化,比如部分滅失或者價值減少等,用益物權將會隨之發生變化。
(四)用益物權的客體為不動產或者動產。
用益物權是在他人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上成立的物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首先,用益物權只能存在於他人之物上。其次,用益物權的客體可以是不動產也可以是動產。一般而言,用益物權的標的主要是不動產。《物權法》制定以前都將用益物限定為不動產,主要因不動產(尤其是土地)價值較高,擁有不容易。而動產通常價值較低,獲得也比較容易,將其利用價值與所有權分離而由不同的人來支配,並沒有多大社會意義。而隨著時代的不同,社會物質財富的不均衡,只規定不動產才可以設定用益物權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故《物權法》在第四十條增加了用益物權的適用范圍,把動產也可以設定用益物權用法律加以規定。
二、動產用益物權是不違反「物權法定」的。
《物權法》出台前,我國任何一部涉及到用益物權的法律都只規定了不動產的幾種形態。所以大多數人只要提到用益物權就會說:「物權法定」是鐵打不動的,動產是不享有用益物權的,只有法律列出的不動產那幾種形態才是用益物權。而筆者卻有不同的看法,動產用益物權是不違反「物權法定」的。大多數人認為動產不能設定用益物權是對「物權法定」的理解錯誤。《物權法》第五條明文規定:「物權的種類和內容由法律規定。」這應該是人們所說的「物權法定」,是指物權的種類及其內容是由法律規定的,當事人只能依法律規定的種類和內容設定物權。眾所周知物權的種類分自物權和他物權。自物權,即指權利人對自己所有的標的物依法進行全面支配的物權。「全面支配」意味著支配范圍的全面性和支配時間的無限性。只有所有權符合這一特徵,故自物權即所有權。他物權,是指權利人在他人所有的標的物享有的被限定於某一特定方面或某一特定期間的物權。它是由非所有權人對物享有的一定程度的支配權。從設立目的的角度對他物權進一步分類,可將其分為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用益物權,是指以標的物的使用和收益為目的而設立的他物權,是「物權法定」中的種類法定的一種。用益物權人可以根據不同種類的用益物權所限定的范圍依自己的意思對物進行利用,並排除他人包括所有權人的干涉,享有物上的利益。物之所有權人通過設定用益物權,將其所有物交給他人使用、收益,以取得一定的利益,從而可以不必親自使用其所有物而獲得收益。物的所有權人和使用權人都取得了各自的利益,說明了物的使用價值得到了最大的實現。用益物權不僅是要確認和維護用益物權人的利益,同時也反映物之所有權人的利益要求,從而達到所有權人與利用權人之間的利益的平衡。
我們再來看看什麼是「物權的內容」?錢明星在《物權法理論》一書是這樣寫的:「物權的內容,就因對標的物的利益的不同,而有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的區別。」由此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動產用益物權是「物權法定」中種類法定中的他物權,是內容法定中的用益物權。《物權法》只是在法條中提了一下,所有權人可以在自己的動產上設定用益物權,為什麼不像不動產那樣把每種形式列舉出來呢?筆者認為要把動產用益物權列舉出來不現實也沒有必要。不動產用益物權可以列舉窮盡,動產不計其數,是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列舉出來的。《物權法》把動產用益物權設定的權利賦予給了所有權人,這在第四十條中已經充分說明了。也就是說動產用益物權根據不同的動產需要設定的用益物權的范圍、期限的不同而由所有權人跟用益物權人自己約定。
三、動產用益物權適用的法律依據。
目前在我國動產用益物權是以《物權法》為唯一依據。《物權法》第四十條規定:「所有權人可以在自己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上設立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用益物權人、擔保物權人行使權利,不得損害所有權人的權益。」第一百一十七條又規定:「用益物權人對他人所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法享有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這兩個法律條文就是動產用益物權設立和行使的法律依據。因以前各種法律並不承認動產可以設立用益物權,所以因動產用益物權發生糾紛,只有在《物權法》中才有規定,就變成了《物權法》是動產用益物權的唯一法律依據。
談到用益物權就不可避免地要談到天然孳息收取權的問題,《物權法》第一百一十六條規定:「天然孳息,由所有權人取得;既有所有權人又有用益物權人的,由用益物權人取得。當事人另有約定的,按照約定。」基於此法條,筆者談談動產用益物天然孳息收取權應該由誰取得的問題。
筆者舉一個例子,張三租了李四一頭母牛耕種,在租期內母牛產下一頭小牛,小牛應該歸誰呢?大數人會說當然歸所有權人。其實並不必然歸所有權人,為什麼我會這樣說呢?如果張三和李四之間簽定的是動產用益物權合同,那麼根據《物權法》第一百一十六條的規定,當事人另有約定的,按照約定,沒有約定的應該歸用益物權人所有。對於此例小牛當然歸張三所有。根據《物權法》的規定只有在物之所有人沒有設定用益物權時才享有天然孳息收取權。這就給所有權人提了個醒,如果要設定用益物權就應簽定書面合同,並在合同中約定好天然孳息收取權歸誰?否則所有權人可能因沒有約定而喪失了收取天然孳息的權利。
有人看到筆者舉的例子就會說租賃合同產生的不是債權關系嗎?筆者的回答是:如果是一般的租賃關系當然產生的是債權關系,如果在租賃期間為所有權人設定了一些限制,對租賃人設立了一定許可權那就是動產用益物權了。因動產用益物權人是對他人所有的動產依法享有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就很容易讓人聯想這會不會發生債權和用益物權的競合呢?筆者認為此時是不會發生債權和動產用益物權競合的。因《物權法》第四十條明確規定:「所有權人可以在自己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上設立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用益物權人、擔保物權人行使權利,不得損害所有權人的權益。」也就是說動產用益物權必須要所有權人和用益物權人設定,既然提前設定了,那麼發生糾紛時法律依據自然是《物權法》。到目前為此,我國除了《物權法》對動產用益物權有規定外,其他法律並沒有涉及,所以動產用益物權人與所有權人發生糾紛時的法律依據只能是《物權法》。

8. 什麼是用益物權,舉個例子

用益物權,是物權的一種,是指非所有人對他人之物所享有的佔有、使用、收益版的排他性的權利權。比如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地役權、自然資源使用權(海域使用權、探礦權、采礦權、取水權和使用水域、灘塗從事養殖、捕撈的權利)。

(8)動產用益物權案例擴展閱讀

用益物權,是指用益物權人對他人所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法享有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

《物權法》第一百一十七條「用益物權人對他人所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法享有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

用益物權作為物權之一種,著眼於財產的使用價值。在現代民法上,各國物權法貫徹效益原則,已經逐漸放棄了傳統民法注重對物的實際支配、財產歸屬的做法,轉而注重財產價值形態的支配和利用。這種立法趨勢反映到理論研究上即是學者越來越注重對用益物權的研究,然而,對用益物權的法律性質則有不同的闡述。

參考資料用益物權_網路

9. 請舉一下用益物權人的例子,通俗點的

比如是土地承包商就是用益物權人。用益物權是物權的一種,是排他性的權利。比如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從所有權的角度來所,實際上是物的所有人將所有權中的佔用權、使用權、收益權轉移給了他人,但處分權還在所有權人手裡。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一百一十七條規定:用益物權人對他人所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法享有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

(9)動產用益物權案例擴展閱讀

用益物權人的權利:

(一)佔用的權利。「佔有」是對物的實際控制。用益物權作為以使用收益為目的的物權,自當以權利人對物的實際佔有為必要。利用他人之物為使用收益,必然要對物予以實際支配。沒有佔有就不可能實現對物的直接利用。

根據《物權法》第一百一十六條的規定,天然孳息,由所有權人所得;一物之上既有所有權人,又有用益權人的,因該物產生的天然孳息由用益物權人取得。

(二)使用、收益的權利。「使用」是依物的自然屬性、法定用途或者約定的方式,對物進行實際上的利用。「收益」是通過對物的利用而獲取經濟上的收入或者其他利益。用益物權的設立就是對物的使用和收益。

比如在他人的土地上自建房屋以供居住;在他人的土地上耕種、畜牧以供自用或出售而獲得收益;在他人土地上建造樓宇用以出售、出租以取得收益等。

10. 舉例說明我國民法中所有權與用益物權的區別及其相互關系

聯系:
1、都來是物權。
2、都有自對物使用收益的權利。
比如土地,土地的所有權和用益物權都是物權;土地的所有權當然可以對土地享有使用收益的權利,土地的用益物權,比如說出租土地使用權,就是通過出租土地獲得收益,現實中就是土地承包經營權。

區別:
1、所有權包括佔有、使用、收益、處分4項權能,是最完善的物權;用益物權只是具有所有權中的一部分權能 。
2、所有權指動產的所有權和不動產的所有權;用益物權,在我國法律上僅指不動產用益物權(這點很多人容易搞混,我想你大概也是想了解這點)。
3、在權利流轉中,為了保證有效流轉,用益物權要優先於所有權。

比如土地,土地的所有權包括佔有房屋土地,使用土地,依靠土地取得收益,處分土地;土地的用益物權指包括使用土地取得利益的權利。
土地可以談所有權、杯子也可以談所有權,但是土地可以談用益物權,杯子卻沒有法律意義上的用益物權。
當土地的所有人甲,為乙在該土地上設立了用益物權,那麼在發生沖突的時候,這個用益物權就優先於土地的所有權,否則用益物權的設置就沒有意義了。

閱讀全文

與動產用益物權案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