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物權異議人

物權異議人

發布時間:2021-08-16 12:29:29

A. 房產異議登記是什麼

所謂異議登記就是將因繼承、買賣等發生房地產權屬爭議的房地產予以異議登記,以警示買房人該房屋有權利瑕疵,它為保護真正房地產權利人提供了登記救濟的手段,也保護了買房人的利益。實施異議登記後,若在法院等部門受理房地產權屬爭議民事訴訟前,申請異議登記,以警示有意向購買該房產的買家,買家若視而不見,那麼該交易將被視作為惡意交易;若在法院等部門受理爭議後,申請異議登記,則可限制房地產權利轉移。如一買房人購買了一套有權屬爭議的房屋,因此而陷入訴訟之中,最終該交易行為被法院確認無效。實施異議登記後即可避免這種情形發生。
異議登記的作用
異議登記期間,房屋登記簿記載的權利人處分房屋申請登記的,房屋登記機構應當暫緩辦理。
權利人處分房屋申請登記,房屋登記機構受理登記申請但尚未將申請登記事項記載於房屋登記簿之前,第三人申請異議登記的,房屋登記機構應當中止辦理原登記申請,並書面通知申請人。
異議登記與所有權登記的區別
異議登記與所有權登記和他項權利登記不同,它不直接發生物權變動的效力,異議登記的目的在於阻卻登記簿的公信力,在登記簿上並不構成一項獨立的登記項目,只是在某一主登記上加以記錄。《房屋登記辦法》第七十七條規定「房屋登記機構受理異議登記的,應當將異議事項記載於房屋登記簿。」市民在申請辦理房屋異議登記時應注意幾下幾點。
一是受理機關。市房地產檔案館受理市轄三區房屋異議登記申請。二是受理范圍。《房屋登記辦法》第七十六條規定「利害關系人認為房屋登記簿記載的事項錯誤,而權利人不同意更正的,利害關系人可以持登記申請書、申請人的身份證明、房屋登記簿記載錯誤的證明文件等材料申請異議登記。」因此,異議登記的范圍僅限於房屋登記簿記載的錯誤事項,而權利人不同意更正的情況。三是異議期限。《物權法》第十九條規定,「登記機構予以異議登記的,申請人在異議登記之日起十五日內不起訴,異議登記失效」。四是謹慎使用異議登記。《物權法》第十九條規定「異議登記不當,造成權利人損害的,權利人可以向申請人請求損害賠償。」
辦理異議登記的流程
1、申請人提交相關材料,填寫登記申請表;
2、登記機構對申報材料進行審核;
3、登記機構受理異議登記並將異議事項記載於房屋登記簿;
4、申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訴訟;
5、登記機構憑人民法院、仲裁委員會的生效法律文書辦理相應的登記。

B. 異議登記期間,所有權人可以變更不動產的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嗎

可以的,異議登記不能阻卻物權變動。

C. 物權法 正式的全文

目 錄

第一編 總則

第一章 一般規定

第二章 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

第一節 不動產登記

第二節 動產交付

第三節 其他規定

第三章 物權的保護

第二編 所有權

第四章 一般規定

第五章 國家、集體和私人所有權

第六章 業主的建築物區分所有權

第七章 相鄰關系

第八章 共有

第九章 所有權取得的特別規定

第三編 用益物權

第十章 一般規定

第十一章 土地承包經營權

第十二章 建設用地使用權

第十三章 宅基地使用權

第十四章 地役權

第十五章 居住權

第四編 擔保物權

第十六章 一般規定

第十七章 抵押權

第一節 一般抵押權

第二節 最高額抵押權

第十八章 質權

第一節 動產質權

第二節 權利質權

第十九章 留置權

第五編 佔有

第二十章 佔有

附則

第一編 總則

第一章 一般規定

第一條 為明確物的歸屬,保護權利人的物權,充分發揮物的效用,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維護國家基本經濟制度,制定本法。

第二條 本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因物的歸屬和利用而產生的財產關系。

本法所稱物,包括不動產和動產。法律規定權利作為物權客體的,依照其規定。

本法所稱物權,指權利人直接支配特定的物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

第三條 物權的種類和內容,由本法和其他法律規定。

第四條 物權應當公示。記載於不動產登記簿的人是該不動產的權利人,動產的佔有人是該動產的權利人,但有相反證據證明的除外。法律規定不經登記即可取得物權的,依照其規定。

第五條 物權的取得和行使,應當遵守法律,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

第六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負有不妨礙權利人行使物權的義務。

第七條 權利人享有的物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害。

第八條 其他法律對物權的種類和內容等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第二章 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

第一節 不動產登記

第九條 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應當登記;未經登記,不發生物權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依法屬於國家所有的自然資源,所有權可以不登記。

第十條 不動產登記,由不動產所在地的登記機構辦理。

國家對不動產實行統一登記制度。統一登記的范圍、登記機構和登記辦法,由法律、行政法規規定。

第十一條 當事人申請登記,應當提供權屬證書、合同書、法院判決或者徵收決定以及標明不動產位置、面積等的其他必要材料。

第十二條 登記機構應當履行下列職責:

(一)查驗申請人提交的必要材料;

(二)就有關登記事項詢問申請人;

(三)如實、及時地登記有關事項;

(四)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職責。

登記機構認為對申請登記的不動產的實際狀況需要查看的,申請人以及其他有義務協助的人應當協助。

第十三條 登記機構不得有下列行為:

(一)要求對不動產進行評估;

(二)以年檢等名義進行重復登記;

(三)超出登記職責范圍的其他行為。

第十四條 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應當登記的,自記載於不動產登記簿時發生效力。

第十五條 當事人之間訂立有關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不動產物權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合同另有約定外,自合同成立時生效;未辦理物權登記的,不影響合同效力。

第十六條 不動產登記簿記載的事項,是物權歸屬和內容的根據。

不動產登記簿由登記機構管理。

第十七條 不動產權屬證書是權利人享有該不動產物權的證明。不動產權屬證書記載的事項,應當與不動產登記簿記載的事項一致;記載不一致的,以不動產登記簿為准。

第十八條 登記機構應當向權利人和利害關系人提供查閱、復制登記資料的便利,同時應當對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內容保守秘密。

第十九條 利害關系人對不動產登記簿記載的物權歸屬等事項有異議的,可以申請異議登記。登記簿記載的權利人書面同意異議登記或者人民法院裁定予以異議登記的,登記機構應當將該異議記載於不動產登記簿。

申請人自登記簿記載的權利人書面同意異議登記之日起三個月內不起訴也不申請更正登記的,或者自人民法院異議登記裁定生效之日起十五日內不起訴的,異議登記失效。

有證據證明異議登記不當,權利人有權申請登記機構注銷異議登記。異議登記造成權利人損害的,權利人可以向異議登記的申請人請求損害賠償。

第二十條 利害關系人認為不動產登記簿記載錯誤的,可以申請更正登記。有證據證明登記確有錯誤的,登記機構應當予以更正。

登記更正後,原權利人在異議登記期間對該不動產作出的處分,登記更正後的權利人未追認的,不發生效力。

第二十一條 當事人約定買賣期房或者轉讓其他不動產物權的,債權人為限制債務人處分該不動產,保障將來取得物權,可以向登記機構申請預告登記。債權人已經支付一半以上價款或者債務人書面同意預告登記的,登記機構應當進行預告登記。預告登記後,債務人未經債權人同意,不得處分該不動產。

預告登記後,債權人自能夠進行不動產登記之日起三個月內未申請登記的,或者債權消滅的,預告登記失效。具有預告登記失效事由的,債務人有權申請注銷預告登記。

第二十二條 一個不動產上有兩個以上物權的,一個物權變更或者拋棄,不影響其他物權的效力。

第二十三條 基於不動產登記簿享有的物權受法律保護,但記載於不動產登記簿的權利人在取得權利時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權利有瑕疵的除外。

第二十四條 當事人提供虛假的權屬證書等證明材料申請登記,給他人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因登記錯誤,給他人造成損害的,登記機構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登記機構賠償後,可以向造成登記錯誤的責任人追償。

第二十五條 不動產登記費不得按照不動產的面積、體積或者價額的比例收取,具體收費標准由國務院規定。

第二十六條 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規定,對動產物權、權利質權進行登記的,參照不動產登記的有關規定辦理。

第二節 動產交付

第二十七條 動產所有權的轉讓和動產質權的設立等,除法律另有規定外,自交付時發生效力。

第二十八條 船舶、飛行器和機動車等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第二十九條 動產物權設立、轉讓前,權利人已經佔有該動產的,物權自法律行為生效時發生效力。

第三十條 動產物權設立、轉讓前,第三人佔有該動產的,可以通過轉讓請求第三人返還原物的權利代替交付。

第三十一條 動產物權轉讓時,出讓人應當將該動產交付給受讓人,但雙方約定由出讓人繼續佔有該動產的,物權自約定生效時發生效力。

第三節 其他規定

第三十二條 因人民法院的法律文書、人民政府的徵收決定等行為導致物權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的,自法律文書生效或者人民政府作出的徵收決定等行為生效時發生效力。

第三十三條 因繼承取得物權的,自繼承開始時發生效力。

第三十四條 因合法建造、拆除住房等事實行為設立和消滅物權的,自事實行為成就時發生效力。

第三十五條 依照本法第三十二條至第三十四條規定,導致不動產物權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的,應當依照法律規定及時辦理登記;未經登記,不得處分其物權。

第三章 物權的保護

第三十六條 物權受到侵害的,權利人可以通過和解、調解等途徑解決,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第三十七條 因物權的歸屬和內容發生爭議的,利害關系人可以請求確認權利。

第三十八條 無權佔有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權利人可以請求返還原物;不能返還原物或者返還原物後仍有損失的,可以請求損害賠償。

第三十九條 造成不動產或者動產毀損的,權利人可以請求恢復原狀;不能恢復原狀或者恢復原狀後仍有損失的,可以請求損害賠償。

第四十條 妨害行使物權的,權利人可以請求排除妨害。

第四十一條 有可能危及行使物權的,權利人可以請求消除危險。

第四十二條 侵害物權,造成權利人損害的,權利人可以請求損害賠償。

第四十三條 本章規定的物權保護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根據權利被侵害的情形合並適用。

侵害物權,除承擔民事責任外,違反行政管理規定的,應當依法承擔行政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四條 權利人請求排除妨害或者消除危險,不適用訴訟時效。

第二編 所有權

第四章 一般規定

第四十五條 所有權人對自己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

第四十六條 所有權人有權在自己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上設立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

第四十七條 國家、集體和私人所有權受法律保護。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用任何手段侵佔或者破壞國家、集體和私人的財產。

第四十八條 依照法律規定只能屬於國家所有的不動產和動產,任何單位和個人不能取得所有權。

第四十九條 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可以徵收、徵用單位、個人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但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給予補償;沒有國家規定的,應當給予合理補償。

第五章 國家、集體和私人所有權

第五十條 國家維護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

第五十一條 礦藏、水流、海域和城市的土地等屬於國家所有。

第五十二條 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等自然資源,屬於國家所有,但法律規定屬於集體所有的除外。

第五十三條 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野生動植物資源等,法律規定國家所有的,屬於國家所有。

第五十四條 礦藏、水流、海域和國家所有的土地、草原等自然資源,由國務院代表國家行使所有權。

第五十五條 道路、電力、通訊、天然氣等公共設施,依照法律規定為國家所有的,屬於國家所有。

第五十六條 國家機關對其直接支配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享有佔有、使用以及依照法律和國務院的有關規定處分的權利。

第五十七條 國家舉辦的事業單位對其直接支配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享有佔有、使用以及依照法律和國務院的有關規定收益、處分的權利。

第五十八條 國家投資設立的企業,由中央人民政府和地方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分別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享有所有者權益。

第五十九條 集體所有的不動產和動產包括:

(一)法律規定屬於集體所有的土地和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

(二)集體所有的建築物、生產設施、農田水利設施;

(三)集體所有的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等設施;

(四)集體所有的其他不動產和動產。

第六十條 城鎮集體所有的不動產和動產,屬於勞動群眾集體所有。

第六十一條 農民集體所有的不動產和動產,屬於本集體的成員集體所有。

下列事項應當依法經本集體村民會議討論決定:

(一)土地承包方案以及將土地發包給本集體以外的單位或者個人承包;

(二)個別農戶之間承包地的調整;

(三)土地補償費等費用的使用、分配辦法;

(四)集體企業的所有權變動等事項;

(五)法律規定的其他事項。

第六十二條 集體所有的土地和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依照下列規定行使所有權:

(一)屬於村農民集體所有的,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代表集體行使所有權;

(二)分別屬於村內兩個以上農民集體所有的,由村內各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小組代表集體行使所有權;

(三)屬於鄉(鎮)農民集體所有的,由鄉(鎮)集體經濟組織代表集體行使所有權。

第六十三條 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等,應當依法實行家庭承包經營。

第六十四條 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的管理人作出的決定侵害集體成員合法權益的,該集體成員可以請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銷。

村民會議通過的決定侵害集體成員合法權益的,該集體成員可以請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銷。

第六十五條 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應當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章程、村規民約向本集體的成員定期公布集體財產的狀況。

第六十六條 私人對依法取得的房屋、收入、生活用品等生活資料享有所有權。

私人對依法取得的生產工具、原材料等生產資料享有所有權。

第六十七條 國家保護私人儲蓄、投資及其收益。

國家保護私人的財產繼承權及其他合法權益。

第六十八條 國家保護私人的所有權。禁止以拆遷、徵收等名義非法改變私人財產的權屬關系。

拆遷、徵收私人的不動產,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給予補償;沒有國家規定的,應當給予合理補償,並保證被拆遷人、被徵收人得到妥善安置。

違法拆遷、徵收,造成私人財產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六十九條 國家、集體和私人依法可以設立合資經營企業、合作經營企業,也可以設立獨資企業。國家、集體和私人所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投到企業的,由出資人按照出資比例享有資產收益、重大決策以及選擇經營管理者等權利。

第七十條 企業法人對其不動產和動產依照法律或者章程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公司制企業,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的有關規定。

企業法人以外的法人,其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歸屬,依照法律或者章程的規定。

第七十一條 違反國家規定,以無償或者以低價折股、低價出售等手段將國有財產、集體財產轉讓,造成國有財產、集體財產流失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七十二條 國有企業、集體企業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嚴重不負責任,造成國有企業、集體企業破產或者嚴重虧損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六章 業主的建築物區分所有權

第七十三條 業主對建築物內的住宅、商業用房等專有部分享有所有權,對專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享有共有和共同管理的權利。

第七十四條 業主對其建築物專有部分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但不得危及建築物的安全,不得損害其他業主的合法權益。

第七十五條 業主轉讓其建築物專有部分所有權的,其對建築物共有部分享有的共有和共同管理的權利視為一並轉讓。

第七十六條 建築區劃內的綠地、道路以及物業管理用房,屬於業主共有,但屬於市政建設的除外。

會所、車庫的歸屬,有約定的,按照約定;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除建設單位等能夠證明其享有所有權外,屬於業主共有。

第七十七條 業主可以設立業主會議,選舉業主委員會。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對設立業主會議或者選舉業主委員會,給予指導和協助。

第七十八條 下列事項由業主依法共同決定:

(一)制定和修改業主會議議事規則;

(二)制定和修改建築物及其附屬設施的管理規約;

(三)選舉和更換業主委員會;

(四)選聘和解聘物業管理機構或者其他管理人;

(五)籌集和使用建築物及其附屬設施的維修基金;

(六)修繕、改建、重建建築物及其附屬設施;

(七)有關共有和共同管理權利的其他重大事項。

決定前款事項,應當經專有部分佔建築物總面積二分之一以上的業主且占總人數二分之一以上的業主同意。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第七十九條 業主決定本法第七十八條第一款第五項和第六項規定的事項,應當經專有部分佔建築物總面積三分之二以上的業主且占總人數三分之二以上的業主同意。

第八十條 將住宅改變為餐飲、娛樂等商業用房的,應當經有利害關系的全體業主同意。

第八十一條 業主會議或者業主委員會的決定,對業主具有約束力。

第八十二條 建築物及其附屬設施的維修基金,屬於全體業主共有,經業主決定,可以用於電梯、水箱等共有部分的維修。維修基金的籌集、使用情況應當定期公布。

第八十三條 建築物共有部分及其附屬設施的費用分攤、收益分配等事項,有約定的,按照約定;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按照業主專有部分所佔比例確定。

第八十四條 業主可以自行管理建築物及其附屬設施,也可以委託物業管理機構或者其他管理人管理。

對建設單位聘請的物業管理機構或者其他管理人,業主有權更換。

第八十五條 物業管理機構或者其他管理人根據業主的委託管理建築區劃內的建築物及其附屬設施,並接受業主的監督。

第八十六條 業主應當遵守法律、法規以及業主會議制定的管理規約。

業主會議和業主委員會,對任意棄置垃圾、侵佔通道、排放大氣污染物、施放雜訊、違反規定飼養動物、違章搭建、拒付物業費等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的行為,有權按照法律、法規以及管理規約,要求行為人停止侵害、消除影響、排除妨害、賠償損失。

建設規劃、環境衛生、公安等行政主管部門應當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對建築區劃內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的行為予以處理。

第八十七條 對侵害業主共同權益的行為,對物業管理機構等違反合同發生的爭議,業主會議經三分之二以上業主同意,可以以業主會議的名義提起訴訟、申請仲裁;業主也可以以自己的名義提起訴訟、申請仲裁。

第七章 相鄰關系

第八十八條 不動產的相鄰權利人應當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則,正確處理相鄰關系。

第八十九條 法律、法規對處理相鄰關系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法律、法規沒有規定的,可以按照當地習慣。

第九十條 不動產權利人應當為相鄰各權利人用水、排水提供必要的便利。

對自然流水的利用,應當在不動產的相鄰權利人之間合理分配。對自然流水的排放,應當尊重自然流向。

第九十一條 不動產權利人有權禁止他人進入其土地,但對相鄰權利人因通行等必須利用該土地的,應當提供必要的便利。

第九十二條 不動產權利人因建造、修繕建築物以及鋪設電線、電纜、水管、暖氣和煤氣等管線必須利用相鄰土地、建築物的,該土地、建築物的權利人應當提供必要的便利。

第九十三條 建造建築物,應當遵守國家有關建築規劃的規定,不得妨礙相鄰建築物的通風、採光和日照。

第九十四條 不動產權利人有權依照法律規定,禁止相鄰權利人排放大氣污染物、水污染物、固體廢物以及施放雜訊、光、磁波輻射等有害物質。

第九十五條 不動產權利人挖掘土地、建造建築物、鋪設管線以及安裝設備等,不得危及相鄰不動產的正常使用和安全;相鄰不動產權利人有權要求施工的不動產權利人提供相應的擔保。

第九十六條 不動產權利人因用水、排水、通行、鋪設管線等利用相鄰不動產的,應當盡量避免對相鄰的不動產權利人造成損害;造成損害的,應當給予補償。

第九十七條 本章規定的不動產權利人,包括不動產的所有權人、用益物權人和佔有人。

第八章 共有

第九十八條 不動產或者動產可以由兩個以上單位、個人共有。共有分為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

第九十九條 按份共有人按照其份額對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

第一百條 共同共有人對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共同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

第一百零一條 共有人按照約定管理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各共有人都有管理的權利和義務。

第一百零二條 處分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以及對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作重大修繕的,應當經占份額三分之二以上的按份共有人或者全體共同共有人同意,但共有人之間另有約定的除外。

第一百零三條 對共有物的管理費用以及其他負擔,有約定的,按照約定;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按份共有人按照其份額負擔,共同共有人共同負擔。

第一百零四條 共有人約定不得分割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以維持共有關系的,應當按照約定,但共有人有重大理由需要分割的,可以請求分割;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按份共有人可以隨時請求分割,共同共有人在共有的基礎喪失或者有重大理由需要分割時可以請求分割。因分割對其他共有人造成損害的,應當給予補償。

第一百零五條 共有人可以通過協議確定分割方式。達不成協議,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可以分割並且不會因分割減損價值的,應當對實物予以分割;難以分割或者因分割會減損價值的,應當對拍賣、變賣等取得的價款予以分割或者折價補償。

共有人分割所得的不動產或者動產有瑕疵的,其他共有人應當分擔損失。

第一百零六條 按份共有人可以轉讓其享有的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份額。其他共有人在同等條件下享有優先購買的權利。

第一百零七條 因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產生的債權債務,在對外關繫上,共有人享有連帶債權,承擔連帶債務,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第三人知道共有人不具有連帶債權債務關系的除外;在共有人內部關繫上,除共有人另有約定外,按份共有人按照其份額享有債權,承擔債務;共同共有人共同享有債權,承擔債務。償還債務超過自己應當承擔份額的按份共有人,有權向其他共有人追償。

第一百零八條 共有人對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沒有約定為按份共有或者共同共有,或者約定不明確的,除共有人具有家庭關系等以外,視為按份共有。

第一百零九條 按份共有人對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享有的份額,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按照其出資額確定;不能確定出資額的,視為等額享有。

第一百一十條 兩個以上單位、個人共同享有用益物權、擔保物權的,參照本章規定。

第九章 所有權取得的特別規定

第一百一十一條 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但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即時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

(一)在受讓時不知道或者不應當知道轉讓人無處分權;

(二)以合理的價格有償轉讓;

(三)轉讓的財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

(四)轉讓合同有效。

受讓人依照前款規定取得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的,原所有權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賠償損失。

當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權的,參照前兩款規定。

第一百一十二條 對被盜、被搶的財物或者遺失物,所有權人等權利人有權追回。該動產通過轉讓被他人佔有的,所有權人、遺失人等權利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損害賠償,或者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動產喪失佔有之日起兩年內向受讓人請求返還原物,但受讓人通過拍賣或者向具有經營資格的經營者購得該動產的,所有權人等權利人請求返還原物時應當支付受讓人所付的費用。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第一百一十三條 善意受讓人取得動產後,該動產上的原有權利消滅,但善意受讓人在受讓時知道該權利的除外。

第一百一十四條 拾得遺失物,應當返還權利人。拾得人應當自拾得遺失物之日起二十日內通知所有權人、遺失人等權利人領取,或者送交有關部門。

第一百一十五條 有關部門收到遺失物,知道所有權人、遺失人等權利人的,應當及時通知其領取;不知道的,應當及時發布招領公告。

第一百一十六條 拾得人在遺失物送交有關部門前,有關部門在遺失物被領取前,應當妥善保管遺失物。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使遺失物毀損、滅失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第一百一十七條 所有權人、遺失人等權利人領取遺失物時,應當向拾得人或者有關部門支付遺失物的保管費等必要費用。所有權人、遺失人等權利人懸賞尋找遺失物的,領取遺失物時應當按照承諾向拾得人支付報酬。拾得人侵佔遺失物的,無權請求遺失物的保管費等必要費用和報酬。

第一百一十八條 遺失物自發布招領公告之日起半年內無人認領的,歸國家所有。

第一百一十九條 拾得漂流物、發現埋藏物或者隱藏物的,參照拾得遺失物的有關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等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第一百二十條 主物轉讓的,從物隨主物轉讓,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第一百二十一條 天然孳息,由所有權人取得;既有所有權人又有用益物權人的,由用益物權人取得;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法定孳息,當事人有約定的,按照約定取得;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按照交易習慣取得。

第一百二十二條 因加工、附合、混合而產生的物的歸屬,有約定的,按照約定;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依照法律規定;法律沒有規定的,按照充分發揮物的效用以及保護無過錯的當事人的原則確定。因一方當事人的過錯或者確定物的歸屬給另一方當事人造成損失的,應當給予賠償。

第三編 用益物權

第十章 一般規定

第一百二十三條 用益物權人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對他人所有的不動產,享有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

第一百二十四條 國家所有或者國家所有由集體使用以及法律規定屬於集體所有的自然資源,單位、個人依法可以佔有、

D. 關於物權法的問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一百三十條買賣合同是出賣人轉移標的物的所有權於買內受人容,買受人支付價款的合同。

法律並沒有規定買賣合同必須要書面形式。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一百三十三條標的物的所有權自標的物交付時起轉移,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你把手機交給對方時所有權轉移。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六十四條盜竊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或者多次盜竊、入戶盜竊、攜帶凶器盜竊、扒竊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盜竊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一條 盜竊公私財物價值一千元至三千元以上,三萬元至十萬元以上、三十萬元至五十萬元以上的,應當 分別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條規定的「數額較大」、「數額巨大」、「數額特別巨大」。

如果再拿回來,已涉嫌盜竊罪。
對方未給你的錢屬民事債務。

E. 提出異議申請的條件是什麼,或者說國土管

異議登記是根據《物權法》的相關規定新增的一種登記類型。所謂異議登記,一般是指登記機關將事實上的權利人以及利害關系人對土地登記簿記載的權利所提出的異議記入登記簿的行為。異議登記的目的是暫時限制土地登記簿上(記載)的權利人的權利,以保障提出異議登記的利害關系人的權利。
異議登記旨在對登記錯誤狀態下的真正權利人提供救濟。異議登記與更正登記一樣都是保護真正權利人以及真正權利狀態的法律措施,但是更正登記的程序可能較為費時,有時申請更正的權利人與登記簿上記載的權利人之間的爭議一時難以化解,因此法律有必要建立異議登記制度,作為一種對真正權利人利益的臨時保護性措施存在。
異議登記並不是一種終局的對錯誤登記的救濟,但它可以及時或臨時性的提供一種保護,並在被證明為正確有效的情況下與更正登記結合形成了保護真正權利人的制度體系,是不動產物權法中的重要制度。
異議登記具有以下功能:一是對事實上的真正權利人提供臨時性保護。異議登記期間,不經異議登記權利人同意,不得辦理土地變更登記或土地抵押權登記,為真正權利人及時維護自己的權利爭取了一定時間。避免原土地權利人惡意轉移土地權利或為土地權利設立其他負擔;二是可以對第三人起警示功能。土地發生轉讓、抵押等交易時,如果登記簿上存在異議登記,第三人可以提前得知該土地存在產權異議而終止交易,避免其利益受到損害;三是具有對抗第三人的效力,異議被記載之後,原登記的權利推定不復存在,第三人也不能再主張因為有登記的存在仍信賴登記權利人為實際權利人。

基於異議登記制度本身的目的和功能,異議登記的特徵主要有以下幾點:
1、異議登記的申請人為登記權利的利害關系人,利害關系人主要是指與爭議的法律關系或某一事件、事實或人有權利義務關系的人。如果異議登記獲得承認,利害關系人將轉為真正權利人。
2、根據《土地登記辦法》的規定,異議登記屬於可單方申請的登記類型。由於異議登記是在土地登記簿記載的權利人不同意對記載錯誤的事項更正的情況下提起的,可以想像,土地登記簿記載的權利人不會主動與異議登記申請人一起去申請異議登記,為及時保護異議登記申請人的合法權益,辦法規定異議登記屬於可單方申請的登記類型。
3、申請的條件是只要異議登記申請人認為土地登記簿記載的事項錯誤,並且土地登記簿記載的權利人不同意更正就可以申請,但如登記不當造成權利人損害的,異議登記申請人應當賠償。
4、登記機關在收到異議登記申請後,應當及時審查,對符合異議登記條件的應當在土地登記簿上予以記載,並向異議登記申請人頒發異議登記證明書,同時書面通知土地登記簿記載的權利人。
5、土地登記簿記載的權利被提起異議登記後,異議登記期間,未經異議登記權利人同意,不得辦理土地權利的變更登記或者設定土地抵押權登記。
由於異議登記只是一種臨時性的保護,因此《辦法》還規定了在三種情況下異議登記失效。
第一種情況是關於異議登記存續期間的規定,由於異議登記擁有較強的臨時救濟的特點,為保證土地權利人的處分權利不因為異議登記而受長時間的限制,給不動產物權交易造成一種不穩定的狀態,《辦法》根據《物權法》的規定規定異議登記的存續期間為15日。15日內異議登記申請人沒有起訴的,異議登記失效。
第二種情況則是人民法院對異議登記申請人的起訴不予受理,異議登記未能進入訴訟階段。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的裁定做出後,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當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審裁定的,有權在裁定書送達之日起十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十日之內,當事人不上訴的,裁定生效,當事人申請的異議登記失效;當事人上訴的,受《民事訴訟法》關於二審程序的規定調整。
第三種情況則是異議登記得以進入正常訴訟階段,異議登記的效力延續至人民法院做出最終裁判,並受《民事訴訟法》規定的期間的調整。人民法院對異議登記申請人的訴訟請求不予支持的,異議登記失效。
為避免土地權利人因為同一事項多次受異議登記的限制,同時,也為避免異議登記申請人濫用權利,《辦法》規定異議登記失效後,當事人不得就同一事項再次提起異議登記。對於惡意利用異議登記程序的當事人或者異議登記不當造成真實權利人損害的,應當追究其民事賠償責任。
附:《物權法》關聯法條
《物權法》第19條第二款 不動產登記簿記載的權利人不同意更正的,利害關系人可以提出異議登記。登記機構予以異議登記的,申請人在異議登記之日起十五日內不起訴,異議登記失效。異議登記不當,造成權利人損害的,權利人可以向申請人請求損害賠償。
《土地登記辦法》關聯法條:
第六十條 土地登記簿記載的權利人不同意更正的,利害關系人可以申請異議登記。
對符合異議登記條件的,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將相關事項記載於土地登記簿,並向申請人頒發異議登記證明,同時書面通知土地登記簿記載的土地權利人。
異議登記期間,未經異議登記權利人同意,不得辦理土地權利的變更登記或者設定土地抵押權。
第六十一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異議登記申請人或者土地登記簿記載的土地權利人可以持相關材料申請注銷異議登記:
(一)異議登記申請人在異議登記之日起十五日內沒有起訴的;
(二)人民法院對異議登記申請人的起訴不予受理的;
(三)人民法院對異議登記申請人的訴訟請求不予支持的。
異議登記失效後,原申請人就同一事項再次申請異議登記的,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不予受理。

F. 物權法 第十九條的解釋

不是.此處的申請人是指:對登記機構提出異議的人。而不是對異議登記有異議的人。

G. 物權法第十九條第二款:登記機構予以異議登記的,申請人在異議登記之日起十五日內不起訴,異議登記失效。

這是為了保證已經登記的權利人的權益.
因為異議登記的期間會導致原來不動產登記的權利的的權利失去效力,若不規定期限,而異議登記人是惡意的話,就會損害原權利人的利益.

H. 不動產異議登記後權利人還有權處分嗎

異議登記是利害關系人對不動產登記簿記載的權利提出異議並記入登記簿的行為,是在更正登記不能獲得權利人同意後的補救措施。異議登記使得登記簿上所記載權利失去正確性推定的效力,因此異議登記後第三人不得主張基於登記而產生的公信力。

異議登記的最基本法律效果是阻斷登記公信力,避免登記簿記載的權利人濫用登記的公信力,損害真正權利人的利益。異議登記不是對物權變動狀態本身所進行的登記。異議登記通過打破登記的公信力。避免存在產權爭議的房屋為第三人善意取得,從而為其通過民事訴訟進行權利確認收取更多的證據,提供一種臨時的保障。

先申請異議登記,再在受理異議登記之日起十五日內提起民事訴訟,由人民法院來確認買賣合同效力,並判決或裁定該房的權利歸屬。

異議登記不能阻礙權利人行使其對於不動產的處分權,異議登記不當,造成權利人損害的,權利人可以向申請人請求損害賠償。

I. 發生物權爭議時應向誰申請確認權利行政機關還是人民法院

所謂行政爭議,是行政機關在行政管理過程中與行政相對人之間產生的爭議。不動產物權申請人與登記機關之間由於申請物權登記而產生了行政管理關系,如果申請人與登記機關之間因為物權登記產生了爭議,這應該屬於行政爭議。但是,利害關系人因物權的歸屬、內容發生的爭議則不可能是行政爭議。這是因為,不動產物權登記行為不是物權的設立、變動行為,而是行政機關對物權設立、變動結果的確認行為,或者說是物權設立、變動結果的公示。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動除特殊情形下由人民法院的裁判或仲裁機關的裁決產生外,一般由合法建造、買賣、繼承、受贈等民事行為產生。由此可見,由於物權設立、變動而產生的法律關系是民事法律關系,在物權設立、變動中產生的爭議是民事爭議。因此,如果利害關系人對物權歸屬和內容有異議,只能是平等主體之間的民事爭議,不是行政爭議。也就是說,物權法第三十三條所說的物權歸屬、內容的爭議是民事爭議,不是行政爭議。
那麼,因物權的歸屬、內容發生爭議的,利害關系人應該向誰請求確認權利?即有權確認物權爭議的機關是人民法院,還是行政機關?這將決定最終產生的訴訟是民事訴訟還是行政訴訟。
物權法是關於物權規范的基本法,但不是關於物權規范的唯一法律。當不動產物權的歸屬、內容發生爭議的時候,物權法第三十三條之所以不明確指出利害關系人應以何種途徑請求確認權利,就是因為在物權法出台之前,我國已有土地管理法、農村土地承包法、森林法、礦產資源法、擔保法等多部法律涉及到對物權的規范,包括對解決物權爭議的規范。因此,筆者認為,如果其他法律對解決物權爭議有明確規定、且與物權法的規定無矛盾的,應優先適用其他法律的規定。
對於物權規范來說,土地管理法、農村土地承包法、森林法、礦產資源法等法律與物權法的關系是物權的專門法與物權的普通法的關系,而優先適用專門法的規定是法律適用的一般規律。例如,我國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條規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處理。單位之間的爭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的爭議,由鄉級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當事人對有關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處理決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在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解決前,任何一方不得改變土地利用現狀。我國森林法第十七條規定:單位之間發生的林木、林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發生的林木、林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當地縣級或者鄉級人民政府依法處理。當事人對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通知之日起一個月內,向人民法院起訴。在林木、林地權屬爭議解決以前,任何一方不得砍伐有爭議的林木。根據土地管理法、森林法的上述規定,因為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產生的爭議,或因為林木、林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產生的爭議,在協商不成時,當事人、利害關系人應該先向行政機關請求處理,對行政機關處理不服的,才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而不能未經行政機關處理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礦產資源法等法律也有類似的規定。上述規定,確定了先行政確認、後行政訴訟的解決物權爭議的模式。這種模式也適用於已經進行了不動產物權登記的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及林木、林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
由於利害關系人對物權歸屬和內容的爭議是平等主體之間的民事爭議,因此,除土地管理法、森林法、礦產資源法等法律專門規定的行政確認程序之外,對於其他物權歸屬和內容有爭議的,利害關系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確認,由此產生的訴訟是平等主體之間的權利確認之訴,顯而易見,這是民事訴訟程序。例如,利害關系人對已經登記的房產所有權歸屬或共有權發生爭議,其性質就是平等主體之間的民事權利爭議,相關當事人可以通過民事訴訟程序請求確認權利歸屬。當然,如果物權爭議的各方達成仲裁協議,同意將爭議提交仲裁裁決,那麼,仲裁程序也可以成為確認有爭議的物權歸屬的有效程序。
對於法律明確規定必須由行政機關確認的物權爭議,當事人只能請求行政機關確認,對行政機關確認不服產生的訴訟是行政訴訟;對於其他物權歸屬和內容的爭議,當事人既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確認,也可以在達成仲裁協議後通過仲裁程序確認。由此可見,在適用物權法第三十三條有關因物權的歸屬、內容發生爭議的,利害關系人可以請求確認權利的規定時,對這種確認是行政程序還是民事訴訟程序,不能一概而論。但對於一個具體的物權爭議,要麼是先行政確認後行政訴訟,要麼是直接提起民事訴訟;當事人在行政訴訟與民事訴訟之間並無選擇權。
那麼,對於已經登記的物權,如果利害關系人與登記的權利人對物權的歸屬發生爭議,利害關系人在請求確認權利之前,是否必須依照物權法第十九條的規定申請更正登記和異議登記?即更正登記與異議登記是否是物權確認的必要前置程序?例如利害關系人對已經登記的房產所有權歸屬有異議,在提起訴訟之前,應否先申請更正登記和異議登記?
應該說,在不動產權利人、利害關系人認為不動產登記簿記載的事項錯誤而需要糾正時,物權法第十九條所規定的更正登記制度和異議登記制度,是一種簡便可行的糾正不動產登記錯誤和保護不動產物權的法律途徑,但不應該將這兩種登記制度理解為不動產權利人及利害關系人申請糾正登記錯誤的必經程序。對於不動產登記簿記載的權利人來說,如果發現不動產登記簿記載的事項錯誤已經造成不良後果,應該有權直接通過行政確認程序或民事訴訟程序來維護自己的權利。對於利害關系人來說,如果發現不動產登記簿記載的事項錯誤且侵犯了自己的利益,既可以在申請更正登記無果後申請異議登記,然後通過行政確認程序或民事訴訟程序解決爭議;也可以繞過申請更正登記的程序,在與不動產登記簿記載的權利人進行協商無果後,直接申請異議登記,然後通過法定程序確認權利歸屬以解決爭議;還可以不進行異議登記而直接申請權利確認或提起訴訟。
異議登記制度的意義在於,在登記的有效期間,不動產登記簿記載的權利人對有異議的不動產不能行使處分權。例如對已登記的房產所有權有異議的利害關系人,如果沒有申請異議登記而直接向法院起訴,該房產有可能在訴訟期間被登記的業主處分。當然,利害關系人可以援用訴訟中的財產保全程序或訴前財產保全程序,來達到異議登記制度所要達到的目的。可見,異議登記制度是利害關系人用於保護自己合法權利的法律制度,但不是申請權利確認的前置程序,因此,也不應該成為不動產利害關系人維護不動產權利的必經程序。蔡 暉 王瑞峰

閱讀全文

與物權異議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