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物權法和擔保法的沖突
你說的車輛抵押,未登記(向相關車管所登記)不影響抵押合同的成立和生效,也就是說車輛抵押是否登記與抵押合同本身是否成立和生效無關。因此,車輛抵押合同如果生效了,抵押權即設立了。
對於該抵押效力的判定,適用《物權法》,因《物權法》不但是《擔保法》的上位法而且是新法,「上位法優於下位法」「新法優於舊法」。
所謂「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的意義在於,車輛抵押權雖然可以不經登記而設立,但是存在風險。
以上述車輛抵押為例,假如車主向A借錢並將車抵押給A,但未做登記,後車主將車賣給B並且做了過戶,B對車主之前將車抵押給A的情況一無所知。如果此時,A要求車主還錢,並且依據抵押合同找到B要求拍賣該車實現抵押權,法院不會支持A的請求,即A無法向B行使擔保物權的追及效力,只能追究車主的違約責任。因車輛抵押未做登記,且B屬於善意第三人。
請仔細研究《物權法》187/188/189三條相對於《擔保法》相關規定的重大區別。
3樓,看你的回他我可以這樣理解嗎:合同是成立且生效的。也就是說擔保法規定的(抵押合同自登記時生效)廢除了,而且你說新法優於舊法,上位法優於下位法,那麼請問合同法規定的(其他法律法規特別規定的除外)我怎麼理解?糾結嗎兄弟~~~~~~~~~
擔保法與物權法就相同問題的規定有沖突,以物權法為准,實際上表明擔保法的規定被「廢除」了。合同法只負責「合同」的成立和生效問題,與「抵押權」的成立和生效不是一回事。物權法相對於擔保法的修改,最明顯的是,將抵押合同的生效與抵押權的設立(或者說生效)時間做出了區分,你可以再研究一下物權法條。
為了讓大家提出有針對性且能為我解惑的答案我舉個例子:當天20點,我與債務人約定,我借10萬元給對方,對方用他的車作為抵押物,但是因為時間關系無法辦理登記,於是雙方口頭約定於翌日9點去相關部門辦理登記。請問當天20點—翌日9點這段期間,抵押合同的效力如何確定? 如果不生效,「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這句話是不是就多餘了?
你說的例子,第二天9點之前,抵押合同的效力取決於雙方對合同內容的約定,如果沒有特別約定生效條件,那麼合同簽署完畢即成立並生效了,與第二天的抵押登記沒有關系。如果抵押合同本身因為雙方的約定沒有生效,那麼車輛抵押權也就沒有設立(或者生效),此時,當然也就談不到第三人的問題了。
之所以有「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肯定是基於抵押權已經設立並生效的前提下。
Ⅱ 物權法對金融法中擔保的影響
與金融擔保相關的幾個物權法問題
汪 泂
一、應收賬款質押
《物權法》一改以前《擔保法》含糊其辭,模稜兩可的態度,明確規定應收賬款可以質押(第223條)。這對一直苦於無足值房地產來抵押貸款的中小企業無疑是個利好消息。但是,在具體操作程序上,《物權法》的規定卻又過於簡略,缺乏可操作性。
首先,《物權法》第228條第一款前段規定,「以應收賬款出質的,當事人應當訂立書面合同。」這里的「當事人」概念就比較含糊。應收賬款質押,不僅涉及到出質人和質權人,還涉及到應收賬款的債務人。那麼當事人訂立書面合同,究竟是指出質人和質權人訂立合同;還是指出質人、質權人和應收賬款的債務人三方訂立書面合同?如果是指前者,由於應收賬款質押實際上已經啟動了債權(應收賬款)轉讓程序,根據債權轉讓理論,轉讓行為是應該通知債務人的。如不通知,債權的轉讓對債務人不生效力。同理,如不通知,質權人屆期行使應收賬款質權時,應收賬款的債務人則可憑不知曉質押事宜來抗辯。但從物權法的規定看,該不該通知債務人、由誰來通知、以什麼方式通知等問題都沒有明確的規定。退一步說,如果以三方當事人訂立質押合同來代替質押通知,則無疑是增加了應收賬款質押操作的難度。因為對於應收賬款的債務人來講,他只是負有到期支付應收賬款的義務,而讓他去再去莫名其妙地簽訂一個質押合同,則無疑是加重了其義務和負擔,難有公平可言。恐怕很少有人願意去簽這樣的合同,使自己簡單的義務變得復雜。
其次,應收賬款質押時,記載或體現應收賬款的合同、憑據、借條和欠條要不要交付給質權人佔有,《物權法》也避而不談。記載應收賬款的合同、憑據等書面憑證是應收賬款債權人行使債權的重要證據,如不移交佔有,則債權人有可能憑此證據再次轉讓應收賬款,從而導致質權人權益無法保障的尷尬局面。
再次,《物權法》第228條第一款後段規定,「質權自信貸徵信機構辦理出質登記時設立。」即規定以登記公示的方式來設立應收賬款質權。這可以說是我國的一個立法創新。但是,信貸徵信機構的質押登記究竟能起到多大的公示、監督和控製作用,還有待於實踐證明。
最後,應收賬款的范圍該如何界定。應收賬款是一個會計學概念,是指企業由於銷售商品、材料或提供勞務等業務,而應向購貨單位或接受勞務單位收取的款項。但是在《物權法》上,根據立法者和專家學者的闡釋,應收賬款的概念不僅指前述款項,而且還指公路橋梁、公路隧道和公路渡口的收益權。而從法律上講,這些收益權是期待權,根本無法等同於應收賬款這種既得權利。這是一個概念混淆的問題,應給予重視。
二、浮動擔保
浮動擔保是企業以其現有的和將來取得的全部資產或某一類資產,為債權人利益而設定的一種擔保物權。我國《物權法》移植了這一國際通行的擔保方式,在181條做出具體規定。但是作為一種新生的擔保方式,在擔保財產的控制與使用、擔保財產上的權利沖突、權利順位和權利實現方面遠沒有抵押、質押等章節的規定詳細。加之,所謂企業將來取得的資產本身就具有不確定性和不可預測性,如在操作上缺乏明確的規定,則分明是加大了擔保權人的風險,導致新一輪的不良資產風波,這非常不利於我國信用體系的建設。因此,雖然這種新的擔保方式目前法定化了,但估計在實際操作起來碰到的種種難題可能需要最高人民法院反復出台司法解釋來規制了。
三、信託財產所涉及的物權問題
首先,信託法律關系中,受託人對信託財產享有的權利也是一種特殊的物權類型。由於我國信託業的經營現狀偏重資金信託,不大重視動產信託和不動產信託業務,我國《信託法》對信託財產以何種方式進行登記沒有明文規定,而現在《物權法》也沒有具體規定。信託財產的登記有不同於所有權登記和抵押權登記的特殊性,目前的立法狀況勢必造成以後我國發展動產、不動產信託業務的障礙。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信託業越來越顯示出其獨到的金融、理財和資產管理的獨特功能,而信託財產登記的問題不加以解決,無疑是信託業下一步擴大業務范圍的瓶頸。
其次,《物權法》在物權的設立上確立了「債權行為」和「物權行為」的區別。物權行為不生效並不導致債權行為無效。比如商品房買賣合同,如果房子沒有過戶登記,購房人雖然不能取得所有權,但依據買賣合同所享有的債權是有效成立的。不象過去,如果不登記就會產生買賣合同也歸於無效的後果。但是在《信託法》中信託財產的設立上,由於採取登記生效主義,就和《物權法》產生了矛盾和沖突。在這種情況下,究竟是按照新法優於舊法的原則確定信託財產的有效無效呢;還是按照《物權法》第8條「其他相關法律對物權另有特別規定的,依照其規定」的原則來確定信託財產的有效無效呢?
Ⅲ 物權法規定的擔保物權制度對擔保法中的規定做了哪些方面的修改
一、明確了獨立擔保的約定無效
我國《擔保法》第五條第一款規定:「擔保合同是主合同的從合同,主合同無效,擔保合同無效。擔保合同另有約定的,按照約定。」
我國《物權法》第一百七十二條第一款規定:「設立擔保物權,應當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規定訂立擔保合同。擔保合同是主債權債務合同的從合同。主債權債務合同無效,擔保合同無效,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通過對比可知,物權法實施後,除非法律對獨立擔保另有規定,法規、規章、規范性文件,當然還有當事人的約定中有關擔保合同的效力獨立於主合同的條款均屬無效。物權法的立法理由為:擔保物權依附於主債權債務而存在,沒有主債權債務,就沒有擔保物權。法律如允許當事人作出主債權債務無效,擔保合同仍有效的約定,那麼即使不存在主債權債務,擔保人也要承擔擔保責任。這不但對擔保人不公平,而且可能導致欺詐和權利的濫用,還可能損害其他債權人的利益。我國擔保法調整的范圍除了包括抵押權等物權性擔保方式外,還包括保證、定金等非物權幸擔保方式,擔保法允許約定的情形是針對國際貿易中通行的見索即付、見單即付的保證合同。物權法只調整抵押權等物權性擔保,因此,不在物權法中作這樣的規定是合適的。
二、明確了擔保合同與擔保物權的效力區分
我國《擔保法》第四十一條規定:「當事人以本法第四十二條規定的財產抵押的,應當辦理抵押物登記,抵押合同自登記之日起生效。」第六十四條第二款規定:「質押合同自質物移交於質權人佔有時生效。」
我國《物權法》第十五條規定:「當事人之間訂立有關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不動產物權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合同另有約定外,自合同成立時生效;未辦理物權登記的,不影響合同效力。」第一百八十七條規定:「以本法第一百八十條第一款第一項至第三項規定的財產或者第五項規定的正在建造的建築物抵押的,應當辦理抵押登記。抵押權自登記時設立。」第二百一十二條規定:「質權自出質人交付質押財產時設立。」
通過對比可知,我國物權法摒棄了擔保法將「基礎關系(合同)與物權變動的效力混為一談」的觀念,將基礎關系(合同)與物權變動的效力區分開來,除非法律另有規定或合同另有約定,擔保合同一經成立即生效。合同生效後,如一方不依約辦理抵押登記或者轉移佔有的,另一方可依法追究其違約責任。
三、抵押物的范圍擴張
我國《擔保法》第三十四條採取列舉加概括方式對抵押物的范圍作了規定:「下列財產可以抵押:(一)抵押人所有的房屋和其他地上定著物;(二)抵押人所有的機器、交通運輸工具和其他財產;(三)抵押人依法有權處分的國有的土地使用權、房屋和其他地上定著物;(四)抵押人依法有權處分的國有的機器、交通運輸工具和其他財產;(五)抵押人依法承包並經發包方同意抵押的荒山、荒溝、荒丘、荒灘等荒地的土地使用權;(六)依法可以抵押的其他財產。抵押人可以將前款所列財產一並抵押。」也就是說,只有法律明文規定可以抵押的財產才能辦理抵押。
我國《物權法》第一百八十條則採取列舉加排除的方式:「債務人或者第三人有權處分的下列財產可以抵押:(一)建築物和其他土地附著物;(二)建設用地使用權;(三)以招標、拍賣、公開協商等方式取得的荒地等土地承包經營權;(四)生產設備、原材料、半成品、產品;(五)正在建造的建築物、船舶、航空器;(六)交通運輸工具;(七)法律、行政法規未禁止抵押的其他財產。抵押人可以將前款所列財產一並抵押。」
通過對比可知,較之擔保法,物權法規定,只要法律、行政法規未禁止抵押的財產,就可以進行抵押,賦予當事人更大的意思自治權,如對動產抵押的范圍不作限制。
四、新增了浮動抵押制度
我國《擔保法》對浮動抵押制度未作規定。
我國《物權法》第一百八十一條對浮動抵押作了明文規定:「經當事人書面協議,企業、個體工商戶、農業生產經營者可以將現有的以及將有的生產設備、原材料、半成品、產品抵押,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或者發生當事人約定的實現抵押權的情形,債權人有權就實現抵押權時的動產優先受償。」
所謂浮動抵押,是指權利人以現有的和將有的全部財產或者部分財產為其債務提供擔保。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或者發生當事人約定的實現抵押權的情形,債權人有權就約定實現抵押權時的動產優先受償。如企業以將現有的以及將來的生產設備、原材料、半成品、產品抵押,抵押權設定後,抵押人仍可以將抵押的原材料投入成品生產,也可以賣出抵押財產。當發生債務履行期限屆滿債務未受清償、抵押人被宣告破產或者被撤銷、當事人約定的實現抵押權的情形成就或者嚴重影響債權實現的情形時,抵押財產確定,也就是說此時企業有什麼財產,這些財產就是抵押財產。抵押財產確定前企業賣出的財產不追回,買進的財產作為抵押財產。抵押人以其全部財產設定浮動抵押的,只需要在登記時註明全部財產抵押,即對抵押財產作概括性描述,不必詳列抵押財產清單。以部分財產抵押的,則需要列明抵押財產的類別。
浮動抵押具有不同於固定抵押的兩個特徵:一是,浮動抵押設定後,抵押的財產不斷發生變化,直到約定或者法定的事由發生,抵押財產才確定。二是,浮動抵押期間,抵押人處分抵押財產不必經抵押權人同意,抵押權人對抵押財產無追及的權利,只能就約定或者法定的事由發生後確定的財產優先受償。
五、部分抵押物的抵押登記效力規定不一致
我國《擔保法》第四十一條、第四十二條規定,以航空器、船舶、車輛抵押的,應當辦理抵押物登記,抵押合同自登記之日起生效。
我國《物權法》第一百八十八條規定,以交通運輸工具抵押的,抵押權自抵押合同生效時設立;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因此,自2007年10月1日起,以航空器、船舶、車輛等交通運輸工具辦理抵押,,只要簽訂抵押合同,抵押權即成立,只是登記後才能對抗善意第三人。
六、物的擔保與人的擔保先後效力規定不一致
我國《擔保法》第二十八條規定:「同一債權既有保證又有物的擔保的,保證人對物的擔保以外的債權承擔保證責任。債權人放棄物的擔保的,保證人在債權人放棄權利的范圍內免除保證責任。」
我國《物權法》第一百七十六條規定:「被擔保的債權既有物的擔保又有人的擔保的,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或者發生當事人約定的實現擔保物權的情形,債權人應當按照約定實現債權;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債務人自己提供物的擔保的,債權人應當先就該物的擔保實現債權;第三人提供物的擔保的,債權人可以就物的擔保實現債權,也可以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提供擔保的第三人承擔擔保責任後,有權向債務人追償。」
通過對比可知,物權法沒有採納擔保法關於「物的擔保優於人的擔保」的理論,而堅持物的擔保與人的擔保沒有先後之分的原則下,兼顧公平的原則對債務人提供的物的擔保與第三人提供物的擔保的法律效力作了區分。這既有利於保護債權的實現,也避免了程序的繁瑣和費用的擴大。
七、抵押財產轉讓的限制更加嚴格
我國《擔保法》第四十九條第一款規定:「抵押期間,抵押人轉讓已辦理登記的抵押物的,應當通知抵押權人並告知受讓人轉讓物已經抵押的情況;抵押人未通知抵押權人或者未告知受讓人的,轉讓行為無效。」
我國《物權法》第一百九十一條第二款規定:「抵押期間,抵押人未經抵押權人同意,不得轉讓抵押財產,但受讓人代為清償債務消滅抵押權的除外。」
通過對比可知,我國擔保法對抵押財產轉讓的限制採取通知主義,也就是抵押人轉讓抵押財產時只需要通知抵押權人和受讓人即可。而我國物權法對抵押財產轉讓作了更嚴格的限制性規定,即抵押人轉讓抵押財產必須經抵押權人同意,從根本上說就是,要轉讓抵押財產,必須消除該財產上的抵押權。
八、擔保物權的存續期間規定不一致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二條規定:「當事人約定的或者登記部門要求登記的擔保期間,對擔保物權的存續不具有法律約束力。擔保物權所擔保的債權的訴訟時效結束後,擔保權人在訴訟時效結束後的二年內行使擔保物權的,人民法院應當予以支持。」
我國《物權法》第二百零二條明確規定:「抵押權人應當在主債權訴訟時效期間行使抵押權;未行使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第二百二十條規定:「出質人可以請求質權人在債務履行期屆滿後及時行使質權;質權人不行使的,出質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拍賣、變賣質押財產。出質人請求質權人及時行使質權,因質權人怠於行使權利造成損害的,由質權人承擔賠償責任。」第二百三十七條:「債務人可以請求留置權人在債務履行期屆滿後行使留置權;留置權人不行使的,債務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拍賣、變賣留置財產。」
通過對比可知,較之擔保法,我國物權法縮短了抵押權的存續期間。抵押權的存續期間限制在主債權的訴訟時效期間,比擔保法的司法解釋減少了兩年,各位抵押權人對此應予以重視,避免抵押權因期間屆滿失權。但與抵押權不同的是,我國物權法並未規定質權、留置權時效,也就是說質權、留置權不受所擔保的債權的訴訟時效的限制。但為了避免質權人、留置權人濫用權利、怠於行使權利,物權法賦予了出質人、債務人行使質權、留置權的請求權。
九、留置權的適用范圍擴大
我國《擔保法》第八十四條規定:「因保管合同、運輸合同、加工承攬合同發生的債權,債務人不履行債務的,債權人有留置權。法律規定可以留置的其他合同,適用前款規定。當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約定不得留置的物。」
我國《物權法》第二百三十二條規定:「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不得留置的動產,不得留置。」
通過對比可知,擔保法規定的留置權的適用范圍過分狹窄,只有因保管合同、運輸合同、加工承攬合同和法律規定可以留置的其他合同發生的債權,才能適用留置權,不符合經濟實踐需要,也不利於保護債權人的利益。因此,我國物權法擴大了留置權的適用范圍,只規定了法定或約定不得留置這兩種情形,賦予當事人更大的自由。
十、明確了留置財產與債權的關系
我國《擔保法》對留置財產與債權的關系未作明確規定。
我國《物權法》第一百三十一條規定:「債權人留置的動產,應當與債權屬於同一法律關系,但企業之間留置的除外。」
通過對比可知,我國物權法明確規定了留置財產應當與債權屬於同一法律關系。同時,考慮到商業實踐的特殊性,企業之間交易頻繁,追求交易效率,講究商業信用,如果嚴格要求留置財產必須與債權的發生具有同一法律關系,有悖交易迅捷和交易安全,因此,我國物權法特別規定,企業之間留置的財產,可以不與債權屬於同一法律關系。這無疑有利於保護企業的合法權益,必將促進我國市場經濟更加快速、健康地向前發展。
Ⅳ 關於擔保物權的幾個問題
物權與債權的來區別:
1物權是絕對權自,債權是相對權:相對權即需要義務人履行積極義務權利人才能實現權利,義務人是特定的。如甲欠乙的債,乙的權利實現必須通過甲積極還錢。絕對權是義務人消極地履行義務,義務人是世界上的所有人。如甲對其房屋享有抵押權,世界上所有人的義務是不去破壞他的房子。
2物權的客體是物,債權的客體是一種行為。
3物權是有優先力的,債權是平等的。如甲欠乙丙兩人的錢,如果不夠還,只能平均分配。但如果甲欠乙丙的錢,但乙享有擔保權,則優先受償,可以完全享受債權。
4物權一般沒有訴訟時效,債權則受到訴訟時效限制。
5侵權後的補償措施不同。物權侵權後一般是恢復原狀等保護物的原有性,而債權一般是賠償損失。
Ⅳ 不承認物權行為獨立性,那麼法律行為無效,交付標的物所有權發生移轉嗎
無效。如果認為物權變動是有因的,即物權變動的前提是法律行為的有效,那麼法律行為無效自然物權就不發生變動。
Ⅵ 物權法的問題、求解
1,,該聯營合同違反法律規定而無效,抵押合同因聯營合同無效而無效。法律規定,禁止企業之間互相拆借資金,以聯營沒名義,由一方收取利息的,應當承擔相應法律責任。《擔保法》規定:擔保合同是主合同的從合同,主合同無效,擔保合同無效。擔保合同另有約定的,按照約定。所以抵押合同無效,抵押權不成立。2,化肥廠明知且應當知道聯營協議無效,還提供抵押的,應當按照其過錯程度,對各方造成的損失承擔相應責任。《擔保法》第五條第二款:擔保合同被確認無效後,債務人、擔保人、債權人有過錯的,應當根據其過錯各自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Ⅶ 物權法第172條第二款,能在混合擔保中物保無效中使用嗎
1,第三人擔保和物保的成立是基於擔保合同的成立為前提條件的,既然擔保合同被確認無效,人保、物保的擔保責任均無效。
2,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七條規定:主合同有效而擔保合同無效,債權人無過錯的,擔保人與債務人對主合同債權人的經濟損失,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債權人、擔保人有過錯的,擔保人承擔民事責任的部分,不應超過債務人不能清償部分的二分之一。
Ⅷ 如何理解「抵押權不得與債權分離而單獨轉讓或者作為其他債權的擔保」
這句話的法律原理是抵押權屬於從物權,不能脫離主債權單獨存在。
《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第五十二條 抵押權與其擔保的債權同時存在,債權消滅的,抵押權也消滅
根據物權有無從屬性可以將物權區分為主物權和從物權。主物權是可以獨立存在的物權,它與其他權利沒有從屬關系。從物權則是指必須依附於其他權利而存在的物權。
主物權是獨立存在的,而從物權的命運取決於主權利,主權利消滅,從物權也消滅。
抵押權、質權、留置權、地役權等都是從物權。
抵押權、質權和留置權是為擔保的債權而設定的,從屬於債權而存在,屬於從物權。
(8)獨立保證針對物權無效擴展閱讀: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五十一條抵押人所擔保的債權超出其抵押物價值的,超出的部分不具有優先受償的效力。
第五十二條當事人以農作物和與其尚未分離的土地使用權同時抵押的,土地使用權部分的抵押無效。
第五十七條當事人在抵押合同中約定,債務履行期屆滿抵押權人未受清償時,抵押物的所有權轉移為債權人所有的內容無效。該內容的無效不影響抵押合同其他部分內容的效力。
債務履行期屆滿後抵押權人未受清償時,抵押權人和抵押人可以協議以抵押物折價取得抵押物。但是,損害順序在後的擔保物權人和其他債權人利益的,人民法院可以適用合同法第七十四條、第七十五條的有關規定。
Ⅸ 獨立擔保糾紛案例
滬深證交所公開譴責上市公司案例統計(2003年1月至2005年6月)
被譴責的違規行為 次數 比例
未及時報表信息披露 22 17%
未披露重大關聯交易 6 5%
未披露重大擔保事項 34 26%
未披露大股東佔用資金 27 21%
未披露理財事項 5 4%
未披露訴訟事項 3 2%
未披露股權轉讓事項 3 2%
未披露其他重大事項 9 7%
披露虛假信息 9 7%
業績預測結果不準確 13 10%
合計 131 100.00%
○自2003年1月至2005年6月10日,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公開譴責上市公司的97件案例中,被譴責的違規行為合計131次
○不披露重大信息是上市公司從事違法違規活動的重要方式。不披露重大信息,上市公司更容易逃避內部控制系統和外部監管系統的監督和控制。另外,部分上市公司隱瞞重大真實信息的同時,還編造虛假信息
○上市公司的違規違法行為給投資者和債權人造成重大損失,甚至將上市公司推到破產倒閉或退市的邊緣
○外部監管系統和內部控制系統為什麼未能防範和制止上市公司的違規違法行為?怎樣不斷加強和完善外部監管系統和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系統?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企業研究中心
劉姝威 李輝:新太科技:違規擔保之痛
2005年2月6日,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廣東監管局對新太科技(600728)立案調查。2005年3月31日,上證所對新太科技及原董事長鄧龍龍公開譴責。新太科技和下屬子公司累計擔保總額為6.12億元,其中對外擔保總額為4.4億元,對外擔保中違規擔保共計4.1億元;公司第一大股東廣州新太新技術研究設計有限公司及其下屬子公司在2004年發生大量佔用上市公司資金的情況,2004年1月至2005年1月共計發生46筆,余額總計1.47億元。上述資金往來均未履行董事會或股東大會審議程序,也未及時進行信息披露。
為什麼新太科技能夠在一年之內違規擔保6億元?巨額違規擔保對新太科技產生了什麼影響?
監事會未盡職
根據新太科技2003年度報告,公司的監事會出具了公司沒有關聯擔保和內幕交易的報告。實際上,截至2003年末,新太科技對外擔保額已經接近2億元。
新太科技的監事會4名成員中,有兩名在新太科技的大股東處任職,一名擔任公司副總裁,另一名是職工代表。《公司法》第一百二十四條規定:董事、經理及財務負責人不得兼任監事。新太科技副總裁擔任監事,違反《公司法》。
2004年8月28日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一百二十六條規定,監事會行使的職權之一是檢查公司的財務。根據新太科技2003年監事會報告,檢查公司的財務情況時,監事會只是聽取了公司的中期財務報告和年度財務報告,而沒有對公司的財務情況做任何實質性檢查。
雖然公司原董事長等人違規擔保,未告知董事會其他成員,並且,對外擔保屬於或有事項,但是,根據《公司法》,監事會可以行使檢查公司財務的職權。監事會有權向公司所在地各家銀行發函,核實本公司的借款和擔保事項。如果監事會認真履行職權,原董事長等人違規擔保事項可以被及時發現。
獨立董事未盡職
根據新太科技2003年度報告,公司獨立董事出具了《關於公司對外擔保情況的專項說明與獨立意見》,稱對新太科技"對外擔保的情況進行了認真負責的核查和核實。經查實,公司沒有為控股股東及本公司持股50%以下的其他關聯方、任何非法人單位或個人提供擔保,控股股東及其他關聯方沒有強制公司為他人提供擔保。"
顯然,新太科技的獨立董事未能"認真負責地核查和核實"公司的對外擔保事項。與公司監事會相同,獨立董事有權向公司所在地各家銀行核實本公司的借款和擔保事項。如果獨立董事認真負責的核查和核實新太科技對外擔保情況,原董事長等人違規擔保事項可以被及時發現。
信貸審查部門未盡職
新太科技違規擔保不僅給公司造成巨大損失,也給銀行帶來巨大的信貸風險和壞賬損失。
截至2004年末,新太科技的擔保總額分別占凈資產和總資產的比例為275%和68.95%;表內負債和擔保余額合計分別占凈資產和總資產的比例為525.10%和131.45%。顯然,新太科技的擔保額已經嚴重超過法定的最高擔保限額,信貸風險也超出了銀行所能承受的范圍。
中國人民銀行《企業貸款登記系統》保有借款企業和擔保企業的全部借款和擔保記錄,而銀行信貸審查部門有權登陸該系統,查詢借款企業和擔保企業的全部記錄。只要在接受新太科技的擔保前,銀行信貸審查部門查詢公司的全部擔保記錄,可以立即發現新太科技已經超過最高擔保限額,信審部門可以立即拒絕接受新太科技的擔保。
在新太科技的違規擔保中,銀行最有可能及時發現和制止新太科技的違規行為。但是,銀行信貸審查部門未盡職。
劉姝威 覃甲:中科健:一年時間兩度違規
2005年5月27日,ST科健(000035)因未能在2005年4月30日前披露2004年度報告和2005年第一季度報告,嚴重違反了有關規定,被深交所公開譴責。早在2001年9月10日,中科健因未及時披露6.3億元貸款擔保以及5000萬元關聯交易,遭到深交所的第一次公開譴責。2002年6月10日,中科健再次因為對外擔保行為未及時送深交所備案,也未及時披露相關信息而遭到深交所的第二次公開譴責。
中科健的財務問題由來已久。早在1995至1996年,中科健尚以醫療器械為主營業務時,曾因經營不善等諸多原因而連續巨額虧損兩年,虧損額分別為1161萬元和4802萬元,公司嚴重缺乏資金,到1996年時還有8000多萬元銀行貸款無力償還。
在經營規模高速擴張時,中科健一直沒有解決歷史遺留的由經營不善引發的現金短缺問題。1999年,為了解決業務擴張急需的資金,中科健與當時已經存在財務問題的企業相互擔保貸款,由此埋下更加危險的隱患。
中科健不僅與信用不良的企業建立互相擔保關系,而且擔保總額超出了安全警戒線。2001年中科健的擔保總額達到7.66億元,相當於凈資產的3.8倍。2005年1月中科健發布公告,公司有約5億元對外擔保未及時披露,若再加上2004年上半年擔保總額為3.98億元,中科健2005年上半年的擔保總額達到近9億元,相當於凈資產的3.1倍。
與此同時,巨額投資沒有給公司帶來預期收益,中科健的經營決策和投資決策的失誤進一步加劇了企業潛在的財務風險。
劉姝威 柯自強:科大創新:虛增利潤逾千萬
科大創新(600551)於2002年9月上市。上市第二年,科大創新虧損5012萬元。2004年5月19日,因虛報利潤、未及時披露對外擔保和委託理財等事項,科大創新及其9名原董事和6名現任董事被上證所公開譴責。2004年4月1日,科大創新發布公告,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獲得者------原公司總裁陸曉明因涉嫌私自將異地存款違規對外擔保以及委託理財資金難以收回,被合肥市人民檢察院逮捕。
具有良好高科技背景的上市公司,為什麼會發生違規行為?
上市不久遭遇重大損失
根據2004年5月17日上證所對科大創新及其董事會成員的公開譴責公告,2001年和2002年,科大創新的主要經營責任人隱瞞了部分會計資料,通過虛構合同以增加收入等方式,使2001年和2002年財務報告中凈利潤增加831.56萬元和592.07萬元,分別佔2001年和2002年調整後的凈利潤的479.5%和408.8%。科大創新於2002年10月將2500萬元存入中信銀行廣州分行,並將其中的2000萬元用於對廣東中粵公司的擔保,該金額占科大創新2001年末凈資產的26%,直到2004年1月13日,科大創新才公告了該擔保事項。科大創新於2003年3月投入3000萬元用於委託理財,該金額占科大創新2002年末凈資產的17.5%,直到2003年6月6日科大創新才公告了相關委託理財事項。
2004年4月1日科大創新發布公告,公司以銀行存款為被擔保者提供質押擔保,由於被擔保者無力償還貸款,銀行劃扣公司2000萬元存款;另外,公司3000萬元委託理財資金存在風險。
根據科大創新上市招股說明書,2002年科大創新上市募集資金9328萬元,截至2003年12月31日,科大創新遭受擔保損失2000萬元,委託理財損失3000萬元,兩項損失合計相當於募集資金總額的53.6%。
董事會人員構成有缺陷
根據《公司法》賦予董事會的職權,上市公司的董事會成員應該由技術專家、財務專家、法律專家、現代企業管理專家等多方面的專家組成。由任何單一方面專家組成的董事會不可能全面履行董事會的職權。
2002年9月上市時,除了1名獨立董事外,科大創新的董事會11名董事中,10名為教授級技術專家。科大創新的董事會成員大部分是著名的技術專家,在各自的科學研究領域內做出了巨大貢獻,正因為如此,科大創新擁有一流的技術產品。但是,對於公司經營管理和財務管理,這些科學家卻是門外漢。他們很難判斷一些財務決策隱含的風險和隱患,也很難發現公司內部控制系統的漏洞。
科大創新上市第二年便發生巨額虧損,第三年便被中國證監會公開譴責,董事會結構存在嚴重缺陷是重要原因。
在發達國家,公司的董事會成員結構是監管機構和銀行判斷公司經營風險的重要評價指標。如果公司的董事會成員全部由技術專家組成,銀行將提高公司的信貸風險等級。
根據2004年度報告,除了四名獨立董事外,科大創新的董事會7名董事全部是教授級技術專家。可見,至今科大創新仍然沒有彌補董事會成員結構的缺陷。
劉姝威 程超:*ST閩電:挪用巨額募資
2005年3月23日,*ST閩電(000993)被深圳證券交易所公開譴責。自2004年4月起,閩電先後挪用募集資金3.2億元償還銀行貸款,不僅未及時履行相關決策程序和信息披露義務,而且在2004年半年報中披露的募集資金情況與上述事實嚴重不符。另外,2000年閩電將募集資金1億元挪作證券交易結算資金,既未及時履行信息披露義務,也未在相關定期報告中如實披露該事件。2005年4月4日,閩電發布退市風險預警公告。
決策調查不足
2003年4月,閩電簽訂3000萬元互相擔保合同,8個月後,2003年12月因被擔保方無法償還銀行貸款而被銀行劃走。
在簽訂擔保合同前,擔保方必須調查分析被擔保方的經營狀況、償債能力和違約風險。短短八個月,閩電便因擔保損失3000萬元,這至少有三種可能的原因:一是在董事會決議前,董事會沒有對被擔保方做調查分析;二是董事會成員不具備起碼的能力判斷被擔保方的違約風險;三是董事會成員的道德。
2000 年,寧榕房地產已經欠閩電200 萬元,2002年12月閩電又接受該公司900萬元的債權,而寧榕房地產於2004年停業。按照常理,2004年停業的房地產公司在停業前一年肯定已經顯露出明顯的衰退跡象。
在閩電董事會決議前,只要對寧榕房地產做初步的調查分析,董事會肯定能發現這家公司已經喪失償債能力,不應該再接手這家公司的債務。閩電董事會決議再次接手寧榕房地產的債務,至少有三種可能的原因:一是董事會成員的道德;二是外力逼迫閩電接受債務,董事會不具備維護公司利益的能力;三是董事會成員玩忽職守。
缺乏內控機制
2000年10月18日,閩電董事會通過決議,投資成立上海東溟投資有限公司,卻發生巨額資金不翼而飛的荒唐事件。
《公司法》第三章第三節第一百二十一條規定,董事會應當決定公司內部管理機構的設置,制定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只要公司建立內部管理機構和基本管理制度,公司決不會發生巨額資金不知去向的荒唐事件。由此可見,閩電的管理混亂,同時,也反映了前董事會不具備能力履行《公司法》賦予的職權。
上市伊始,閩電違規挪用募集資金1億元用於委託理財。此事項未經過董事會決議,也沒有及時披露。不經過董事會決議,高達1億元募集資金可以輕而易舉地被挪用,這至少證明閩電幾乎不存在內部控制系統。
經營管理能力有限
在2003年一年內,閩電因新力源違約而遭受損失合計達1600多萬元。另外,閩電與福安市賓館和福安市財政局的土地使用權轉讓交易,因福安市賓館違約至今尚有500萬元欠款未追回。
在簽署任何一項交易合同前,公司應該反復調查了解交易對方的資信情況,並且在合同條款中充分保護公司的利益,防止對方違約風險。閩電屢次"上當受騙",證明公司董事會成員不具備應有的經營管理能力。
劉姝威 郭振煒:*ST美雅從行業龍頭到退市邊緣
2005年4月28日,因涉嫌信息披露違規案,*ST美雅(000529)被證監會立案調查。
曾經作為行業龍頭,廣東美雅生產出國內第一條拉舍爾毛毯,上市募集資金累計11億元,到2005年第1季度,美雅的凈資產卻為-6345萬元,上市12年來,美雅將募集資金損失殆盡。
1998年美雅顯現出業績惡化的苗頭,這一年美雅的凈利潤比上年下降50%。此後,除2000年盈利678萬元以外,美雅一直虧損,2002年凈虧損達8.5億元,2003年和2004年凈虧損額均在2億元左右。2005年第一季度,美雅仍然虧損3824萬元。
美雅業績惡化的系統性原因主要有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兩方面,但1998年公司業績開始惡化更重要的是來自於內部非系統性方面的原因。
一、產品市場份額下降。在日本等發達國家將毛毯行業向我國和東南亞地區轉移後,大量具有相同技術水平的毛毯生產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出來,而美雅卻未能及時建立起新的技術優勢壁壘,也未能推出具有競爭力的新產品,市場佔有率逐步下降。
二、過度依賴銀行貸款。美雅的借款占資產總額的比例從1998年24%上升到2004年的60%,2005年第1季度達到62%。
可見,自1998年以來,美雅不僅經營活動的現金流量缺口較大,需要外部融資彌補,而且償還借款本息的現金主要來自外部融資,或借新還舊,公司的債務負擔越滾越大,越來越依賴借款維持公司的生產經營活動。一旦銀行緊縮貸款,美雅的生產經營將立即受到嚴重影響。
三、應收賬款和存貨佔用巨額資金。美雅的經營活動現金流量缺口主要由於大量的應收賬款和存貨佔用大量現金。自1998年以來,美雅的應收賬款與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一直超過30%,2001年達到45.97%,2004年為31.64%。1998年和1999年,美雅的應收賬款同比增長率明顯高於主營業務收入。
四、管理效率低下。自1998年以來,美雅各項費用佔主營業務收入比例逐年上升。期間費用的增長不但沒有帶來銷售收入和利潤的同比增長,反而越來越多地吞噬主營業務收入。
五、決策失誤。1993年至1997年間,美雅共做出十三項重大投資決策,其中十項重大投資用於擴大經營規模和擴大毛毯生產能力。但是,這些投資決策只注重生產能力的擴張,忽視了市場營銷和技術研發,結果導致產品滯銷。
劉姝威 郭振煒:四大建議提高上市公司誠信與質量
通過分析,我們認為,監管部門共享監管信息、提高違規成本、保證董事會成員的合理結構和任職能力以及進一步細化審批和監管程序等四個方面對防範和及時發現制止上市公司的違規違法行為具有重要的作用。
監管部門共享監管信息
我們建議,中國人民銀行"企業貸款登記系統"定期向中國證監會和中國銀監會提供上市公司的借款和擔保記錄,以及公司擔保余額與凈資產的比率,被擔保方的資產負債率等監管指標。若發現上市公司的擔保余額已經超出規定的擔保最高限額,中國證監會可以立即採取監管措施,制止和處罰上市公司的違規行為,同時,中國銀監會可以立即採取監管措施,制止銀行接受上市公司的違規擔保,處罰接受違規擔保的銀行。
提高上市公司違規成本
為了防範上市公司的違規行為,我們建議,大幅度提高上市公司的違規成本,一方面對違規違法行為責任人實施"市場禁入",另一方面,違規違法行為責任人應該終身承擔投資者損失的民事賠償責任。
對於第一次發生違規擔保事項的上市公司,我們建議,中國證監會應該公開宣布上市公司違規擔保的主要責任人不得在任何上市公司及其控股公司擔任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
另外,我們建議,在有關審理證券市場違規違法行為的民事賠償案件司法解釋中,上市公司違規違法行為的責任人應該終身承擔投資者損失的民事賠償責任。
保證董事會成員任職能力
我們建議,合理的董事會成員結構應該成為股票發行審核的內容之一。
董事會成員的職業道德和專業能力直接影響上市公司的誠信度和盈利能力。我們建議,股票發行審核程序應該包括考核董事會成員的法律、財務、現代企業管理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進一步細化監管程序
加強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系統和外部監管系統,關鍵在於不斷發現其漏洞,不斷及時修改和細化內部控製程序和外部監管程序以便及時彌補漏洞。
上市公司的監事會和獨立董事應該成為公司內部控制的主要力量。《公司法》和中國證監會頒布的《關於在上市公司建立獨立董事制度的指導意見》賦予了監事會和獨立董事的職權。但是,為了保證監事會和獨立董事能夠充分履行職權,上市公司應該制定監事會和獨立董事的工作程序,這些工作程序是公司內部控制系統的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