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產權 > 使用權上建立德地役權

使用權上建立德地役權

發布時間:2021-08-16 08:18:22

Ⅰ 用益物權人可否設定地役權請簡單闡釋下,謝謝

一來 可以的,原因源是用益物權是指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對他人所有的不動產,享有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包括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等。《物權法》第一百一十七條用益物權人對他人所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法享有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用益物權的自然人即為用益物權人。
二佔用的權利。「佔有」是對物的實際控制。用益物權作為以使用收益為目的的物權,自當以權利人對物的實際佔有為必要。利用他人之物為使用收益,必然要對物予以實際支配。沒有佔有就不可能實現對物的直接利用。根據《物權法》第一百一十六條的規定,天然孳息,由所有權人所得;一物之上既有所有權人,又有用益權人的,因該物產生的天然孳息由用益物權人取得。
三 使用、收益的權利。「使用」是依物的自然屬性、法定用途或者約定的方式,對物進行實際上的利用。「收益」是通過對物的利用而獲取經濟上的收入或者其他利益。用益物權的設立就是對物的使用和收益。比如在他人的土地上自建房屋以供居住;在他人的土地上耕種、畜牧以供自用或出售而獲得收益;在他人土地上建造樓宇用以出售、出租以取得收益等。

Ⅱ 關於地役權的一些問題!

你好!
一.首先要搞明白登記的內涵.A與B的地役權合同生效後,B支付了對價並獲權利,若約定登記的應去是土地產權登記部門辦理他項權利登記,主管部門會給B發放一本"土地他項權證",同時在A的土地證上記載存在地役權的"他項權利".
二.若未登記,如果A將土地使用權轉讓給C時也未告知有地役權的,C從土地證上是看不到有"他項權利"的記載的,雙方去主管部門辦理過戶手續時,主管部門處也沒有記錄,因此C從此至終不可能知情.如果允許B向C主張地役權的話,對C是不公平的,因為C並沒有獲得相應的對價,故也不應承擔相應的義務.為了保護善意第三人的利益,《物權法》158條於是規定了這樣一個條款:"當事人要求登記的,可以向登記機構申請地役權登記;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三.《物權法》167條規定,供役地以及供役地上的建設用地使用權部分轉讓時,轉讓部分涉及地役權的,地役權對受讓人具有約束力。
即如果沒有登記,A轉讓土地時有義務告知C地役權的事實,這樣C不能成為"善意第三人",地役權對C應當有約束力.若A未告知導致B不能向C主張權利的,A應向B承擔違約責任.
四.你的理解正確,地役權實質是地役權人對土地所有權人關於土地使用的一種限制.

希望有幫到你!

Ⅲ 我國物權法中的地役權制度存在哪些問題

論我國《物權法》中地役權制度存在的問題及立法完善

作者:彭曉雨 陳功 張錫杲 發布時間:2011-09-27 15:52:12

--------------------------------------------------------------------------------

在傳統民法上,相鄰不動產的兩個所有權人或使用權人,一方為自己土地的使用便利須使用他方土地時,有相鄰關系和地役權兩項制度可供選擇。我國《民法通則》上僅規定了相鄰關系,對地役權制度的規定卻付之闕如。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不動產糾紛層出不窮,僅僅依靠相鄰關系已經遠遠不能適應現實的需要。由於地役權的適用范圍廣泛,創設目的自由,雙方可根據實際需要來設定地役權的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物權法定及相鄰關系的不足。2007年我國《物權法》規定了地役權制度,這是立法上的一大進步。然而,該制度在司法實務中仍有缺漏亟待完善。

一、 地役權與相鄰關系的釐定
地役權與相鄰關系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兩項制度。二者之間的相同之處在於:(1)都是在不動產的利用過程中基於沖突而出生的;(2)在權利內容方面有重合之處。例如都涉及通行、排水、通風、採光等問題;(3)在法律救濟上,權利人都可以請求適用物權或債權的保護措施。盡管如此,兩者之間也存在一些差異,體現了各自調整的獨立價值。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法律性質和發生依據不同
相鄰不是一種獨立的物權類型,是基於法律的直接規定而產生的。地役權則是不動產所有人之間越出法律賦予的當然權益范圍之外,基於合同關系產生的,是一種獨立的永益物權類型。因此,相鄰關系無須登記即可成立,並可對抗第三人;而地役權則以登記為必要,未經登記,不得對抗第三人。
(二)調整范圍與方法不同
相鄰關系必須發生在相鄰的土地所有人或使用人之間,而地役權則是發生在土地所有人或使用人之間。地役權的主體可以是相鄰的,也可以是不相鄰的,只是基於需役地的需要去尋找能夠實現價值的供役地;相鄰關系調整時注重習慣的運用,而地役權側重當事人的自治性,可以是限制或排除當地習慣而另外約定相互間的權利義務。
(三)調解限度不同
相鄰關系作為不動產所有權或使用權的法定擴張,是基於法律自身的強制性對鄰近不動產使用給予的最低限度調節;地役權制度賦予了當事人在相鄰權之外的自治空間,其調節利用的限度更大。
(四)有無對價不同
正如上述,相鄰關系是不動產利用的最低限度的調節,被視為所有權內容的當然擴張,所以當事人在行使時只要不給相鄰人造成損失通常是無償的;地役權的設立則既可以是有償的,也可以是無償的,由當事人雙方根據需要商定。
(五)存續期間不同
相鄰關系具有永久性和一時性相結合的特性,永久性表現在有不動產相鄰近的事實就有相鄰關系的存在,一時性表現在具體相鄰關系的行使,可因一次行使就能實現;而地役權的存續期間可由當事人約定,並可設永久地役權。
相鄰關系的機能在於謀求實現不動產相鄰各方「沖突之際的利害的衡平調整」,是從社會利益的角度出發在法律上所作的規定,地役權的價值取向在於個別不動產權利人的利益,為提高個別不動產權利人的不動產效益。釐定地役權與相鄰關系的異同,有助於我們更全面了解二者的制度價值。地役權納入《物權法》以來,為解決不動產糾紛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彰顯了其制度優勢。但不可迴避的是,地役權在司法實務調整中仍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我們去探討並加以完善。

二、 地役權制度存在的問題
(一) 地役權的客體不明確
根據《物權法》第156條規定:「地役權人有權按照合同約定,利用他人的不動產,以提高自己的不動產的效益。前款所稱他人的不動產為供役地,自己的不動產為需役地。」這條規定表面上看,地役權是適用於所有的不動產,所謂不動產,不僅是指土地,還包括土地上的建築物、構築物以及其他附著物。然從後面幾條規定來看,《物權法》中的地役權只是針對土地這一不動產。例如,第159條規定:「供役地人應當按照合同約定,允許地役權人利用其土地,不得妨礙地役權人行使權利。」第160條規定:「地役權人應當按照合同約定的利用目的和方法利用供役地,盡量減少對供役地權利人物權的限制。」第161條規定:「地役權的期限由當事人約定,但不得超過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等用益物權的剩餘期限。」此外,第162條、第164條、第165條、第166條以及第167條都是根據土地來規定的。那麼,我國的《物權法》中規定的地役權,其客體究竟僅僅是土地包括國有土地和集體所有的土地本身,還是又包括所有的不動產?有學者認為:「地役權是存在於他人土地之上的他物權」,「地役權的標的是土地,而不是其他不動產,更不是動產」。[1]也有學者認為:「從我國《物權法》第159 條至第165 條有關地役權的規定上看,其中僅規定了土地上的地役權,而無建築物上的地役權,根據物權法定原則,我國的地役權僅在土地上設立。」[2]但另一種觀點主張,根據《物權法》第156 條的規定,地役權的客體不限於土地,也包括建築物以及其他不動產。[3]此外,還有觀點主張:「從我國《物權法》第156 條的規定來看,地役權的客體是不動產,包括土地和建築物。但是,從我國《物權法》的其他具體規定來看,地役權還是主要適用於土地之間,對建築物之間以及建築物與土地之間的地役權關系還缺乏具體規定。」[4]如果是前者,那麼目前大量的建築物專有部分之間相鄰糾紛的解決就只能求助於相鄰關系,而無法適用地役權制度加以調整;如果是後者,那麼地役權制度的作用就能更加充分地體現出來。
(二) 地役權的內容受限
我國《物權法》規定的地役權,限制於「利用他人的不動產,以提高自己的不動產的效益」,這是傳統民法上地役權的內容。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地役權的內容其實已經有所擴張。一般認為,地役權是用於提高自己不動產的效益,然而不動產的效益實際上是相對於個人的利益需求來說的,即沒有主體的利益需求,就無所謂不動產的利益。據此,從地役權制度中逐漸發展出一種限制的人役權,即「土地得以此種方式設定權利,使因權利而受利益的人,有權在個別關系中使用土地或享有其他可以構成地役權的內容的權能」。例如,權利人可以通過協議,使對方當事人在其土地上不得從事某種業務的經營。通過該協議,對方的土地就成為供役地,而權利人就因此享有利益。但是權利人獲得利益,並不是通過自己所在土地效用的增加,而仍然來源於自身業務的經營。值得注意的是,限制的人役權不同於人役權,人役權的權利人是通過對他人不動產的使用直接實現自己的利益,而限制的人役權與地役權具有共同的特徵,他們都是為了輔助或者增進權利主體的主要利益。所以限制的人役權可以視為是地役權的一種。例如,在一土地上建立一家百貨商店,則可在鄰地上登記一項禁止建造百貨商店為內容之地役權;反之,若需役地為住宅土地,所有權人在其住宅之一層經營一家會計師事務所時,則不能設定具有相應內容之地役權。在後一情形中,僅只能設立一項限制的人役權,因為在限制的人役權中,其內容以權利人之特殊使用為標准。[5]如果一個律師或者醫生設定在相鄰土地上不允許經營同類業務的役權,這就只對律師或者醫生本人具有利益,而對與現在的所有權人無關的土地使用沒有帶來利益。在這種情況下就不能設立地役權,而只能設定限制人役權。[6]而我國的《物權法》仍然只把地役許可權制在「提高自己的不動產效益」這方面上,可能是基於目前限制的人役權的現象並不多見這一原因。

三、 域外法關於地役權制度的規定
(一)法國民法典的規定
《法國民法典》第686條規定:「所有人得對其產業,並為其產業的利益設立其認為適當的役權。」所謂產業的利益,范圍十分廣泛,當然遠非止於我們所界定的界定的相鄰關系內容。《法國民法典》第637條規定:「土地上的建築物亦可作為地役權之標的。」
(二)德國民法典的規定
《德國民法典》第1019條第1款規定:「地役權只能存在於為了對土地的利用,地役權人的利益而設定的權利中。」以此條件,凡是為了對土地利用的需要,都可以設立地役權,絕不以相鄰不動產利用之調節為限。德國民法典中還規定了為個人利益而設立的地役權,即限制的人役權,該法第1090條規定:「土地得以此種方式設定權利,使因權利而受利益的人,有權在個別關系中使用土地或享有其他可以構成地役權的內容的權能。」即對限制的人役權准用地役權的規定。第1022條規定:「地役權的內容是在供役地的建築設施上保持其他建築設施的,如果沒有其他規定,在地役權的利益所需要范圍內,供役地所有人應當維護該設備。」
(三)瑞士民法典的規定
《瑞士民法典》第730條規定:「甲地所有人為乙地的利益,得允許乙地所有人進行某些特定方式的侵害,或為乙地所有人的利益,在特定范圍內不行使自己的所有權,以使自己的土地受負擔。」該法第779條還規定:「在土地的地上或地下建造並保留建築物上午權利,可設定為役權。」另外,依照該法第674條,建築突出佔用他人土地空間的,也可以設定為地役權。
(四)日本民法典的規定
《日本民法典》第280條規定:「地役權人,依設定行為所定的目的,有以他人土地供自己便宜之用的權利,但不得違反第三章第一節中關於公共秩序的規定。」根據該款,地役權設立的范圍僅以不損害公共秩序為限。因此,在理解上其范圍大大超出相鄰不動產利用之調和。此外,在日本民法中還有入會權概念,所謂入會權是指日本傳統習慣中一定范圍內的居民可以進入特定的山林、原野、河川,進行採集野果、放牧、捕魚,甚至採伐樹林、挖掘礦產等權利,《日本民法典》第294條規定:「關於無共有性質的入會權,除從各地方的習慣外,准用本章的規定。」這其實就是一種限制的人役權。
我國台灣地區民法典第851條規定:「稱地役權者,謂以他人土地供自己土地便宜之用之權。」對於「便宜」如何理解,立法理由書稱「便宜其類匪一,悉依設定行為定之。」根據此條款,地役權可適用的范圍更是授權當事人依意志決定,一概不加以限制。故有學者認為,為了禁止競業目的,也可以設定地役權。
四、 我國立法對地役權制度的改進
(一)明確界定地役權的客體
建築物相鄰關系,是指相鄰近的建築物所有人或利用人之間、建築物所有人或利用人與鄰近的土地所有人或利用人之間,以及一棟建築物內彼此鄰近的住宅所有人或利用人之間,因對建築物或土地的利用發生利益沖突從而產生的權利義務關系。一般包括以下三種類型:第一,一棟建築物(如區分所有建築物)內,因各所有人或利用人的專有部分彼此鄰近而發生的相鄰關系,又稱為「區分所有建築物相鄰關系」;第二,相鄰近的建築物所有人或利用人之間因其建築物彼此鄰近而發生的相鄰關系;第三,建築物所有人或利用人與鄰近的土地所有人或利用人之間,因建築物與土地相鄰近而發生的相鄰關系。《物權法》有必要將地役權制度推廣適用於建築物相鄰關系。對此,有學者認為,有兩種方案可供選擇:其一即設定建築物役權,使之與地役權並駕齊驅地規范相鄰不動產之間的利用關系;其二在立法上明確規定地役權的調整范圍為土地、建築物和地上定著物等。就目前的狀況而言,筆者認為選擇後者較為現實,因為只需要擴大地役權的適用范圍即可,這樣的立法成本較低。這樣需役建築物的所有人或利用人就可以通過協商而對他人土地的地面、地上建築物或者地上空間予以利用,從而產生彼此權利較高程度的調節。
(二)拓寬地役權的內容
將限制的人役權加以明確規定也是立法發展的趨勢,但是制度上應當怎樣安排則頗有爭議。使用限制人役權的概念很容易讓人誤以為限制的人役權是人役權的一種,徒增費解和爭議,也無必要。我國台灣地區的民法典不設限制的人役權,僅設定地役權,但是它將地役權的范圍適當擴張,即將限制的人役權也納入到地役權的體系,在理論上和實踐中都是值得肯定與借鑒的。有的學者主張將地役權根據其使用范圍重新進行定義,即地役權為不動產所有權人或者使用權人在利用不動產過程中,依設定行為所定的目的,而以他人不動產供自己使用的權利,但所設定的目的不得違背公序良俗。不動產所有權人或使用權人在其利用不動產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利益、需求,如果沒有其他合適的用益物權形式,就可以通過地役權的名義規定,以實現當事人的現實需要。

--------------------------------------------------------------------------------
[1]楊立新:《物權法(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年版,第238 頁。
[2]江平主編:《物權法教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 年版,第210 頁。
[3]江平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精解》,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 年版,第202 頁。
[4]江平主編:《物權法》,法律出版社2009 年版,第256 頁。
[5] [德]鮑爾、施蒂爾納:《德國物權法》(上冊),張雙根譯,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715頁。
[6] [德]M·沃爾夫:《物權法》,吳越、李大雪譯,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417頁。
第1頁 共1頁

Ⅳ 怎樣區別用益物權中的地上權、地役權、典權

地上權、地役權兩者同屬於用益物權。
1地上權是因建築物或其他工作物而使用國家或集體土地的權利;地役權是以他人土地供自己土地便利而使用的權利。
2產生的原因不同:前者因土地劃撥,鄉村建設用地,土地使用權出讓,土地使用權轉讓而產生;後者則是基於供役地的存在,一般是設定地役權的合同,也有根據遺囑的單獨行為的。
3消滅事由不同,前者是基於年限的規定;後者則是由於土地滅失,目的事實不能,拋棄,存續期間屆滿或其他預定事項的發生。
4權力不同,前者可以進行轉讓,抵押,出租等權利處分;後者則僅具有使用和為附屬行為的權利
5義務不同,地役權人在供役地上建設的設施可供供役地人使用。地上權人則無此義務。

關於典權
1、典權是中國固有的一種物權,屬於用益物權的一種。所謂典權,是指承典人支付典價而佔有、使用、收益出典人的財產,出典人在一定期間內有權回贖的一種民事權利。(佟柔主編《中國民法》,第278頁,法律出版社,1990年11月第1版)
2、典權是典權人支付典價,對他人的不動產進行佔有、使用、收益的權利。他具有以下的特徵:(1)典權是不動產物權;(2)典權是以支付典價而成立的物權;(3)典權是佔有、使用、收益他人不動產的物權。(錢明星著《物權法原理》,第307-308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1月第1版)
3、典權是支付典價、佔有他人不動產而為使用收益的限制物權。在典權關系中,支付典價而佔有他人不動產者,為典權人;其相對人,即取得典價而以自己的不動產供典權人用益者為出典人。該項不動產稱為典物。典權人交付於出典人的價金叫作典價。(張俊浩主編《民法學原理》,第416頁,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年7月第1次修訂版)
4、典權,是指支付典價而佔有他人不動產並為使用收益的權利。其法律特徵為:(1)典權為不動產物權,在動產或其他權利上不能設定典權;(2)典權以對典物的使用收益為目的;(3)典權以權利人佔有典物為要件;(4)典權因支付典價而成立。(溫世揚著《物權法要論》,第153頁,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
5、所謂典權,指支付典價,佔有他人不動產而為使用收益的權利。(1)典權為習慣法上的物權;(2)典權為不動產物權;(3)典權為他物權;(4)典權為定限物權;(5)典權為用益物權;(6)典權為有期限物權。(梁慧星、陳華彬編著《物權法》,第284-285頁,法律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
6、典權制度是我國特有的法律制度。典權一詞有兩種含義。廣義的典權的標的不限於不動產,也包括動產。民間所用的典當、典質即是從廣義上來理解典權的。狹義的典權,其標的僅限於不動產,其含義是指典權人支付典價而佔有出典人的不動產、並進行使用和收益的權利。從我國建國以來政府和司法部門頒布的有關政策、法規及司法解釋來看,我國法律和政策所認可的典權指狹義的典權。(王利明著《物權法論》,第659頁,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
7、稱典權者,謂支付典價佔有他人之不動產,而為使用收益之權。(1)典權系存在於他人不動產上之物權;(2)典權系佔有他人不動產而為使用收益之物權;(3)典權系支付典價而成立之物權。(謝在全著《民法物權論》(上冊),第453—456頁,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8、所謂典權,是指支付典價,佔有他人之不動產,而進行使用收益的權利。在典權關系中,佔有他人不動產而享有使用收益權利的一方,稱為典權人;收取典價而將自己的不動產交給典權人使用收益的一方,稱為出典人;作為典權客體的不動產,稱為典物。(郭明瑞、唐廣良、房紹坤著《民商法原理(二)——物權法 知識產權法》,第212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2月第1版)
9、典權是以支付典價為對價,佔有他人之不動產而為使用、收益的他物權。(1)典權是在他人的不動產上設定的有期限的用益物權;(2)典權以支付典價,佔有典物為要件;(3)典權是得以回贖的限制物權。(彭萬林主編《民法學》,第287-288頁,法律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10、典權是指支付典價,佔有他人的不動產而為使用、收益的權利。前款所稱不動產,僅指建築物。(王利明主編《中國物權法草案建議稿及說明》,第83頁,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

Ⅳ 請問一下,物權里的地役權這個概念怎麼理解,能否舉例說明,謝謝。

地役權復,是指為使用自己不動產的便制利或提高其效益而按照合同約定利用他人不動產的權利。其一,地役權是按照當事人的約定設立的用益物權。其二,地役權是存在於他人不動產上的用益物權。其三,地役權是為了需役地的便利而設立的用益物權。
地役權是以他人土地供自己土地便利而使用的權利。
(一)設立地役權的形式:應當採取書面形式訂立地役權合同。
(二)地役權登記效力:當事人要求登記的,可以向登記機構申請地役權登記;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三)地役權的期限:地役權的期限由當事人約定,但不得超過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等用益物權剩餘的期限。
比如:甲乙兩工廠相鄰。甲工廠原有一個東門,為了讓職工上下班進出方便,想開個西門,但必須借用乙工廠的道路通行。於是,甲乙兩工廠約定,甲向乙支付使用費,乙工廠允許甲工廠的員工通行,為此,雙方達成書面協議,在乙工廠的土地上設立「通行地役權」,利用期限為10年。

Ⅵ 請問一下,建設用地使用權設立是登記生效,可是地役權是合同成立時生效,為啥還要說未登記不產生效力啥意

地役權不用登記,主要是地役權重要性遠低於其他各種不動產物權。比如:在農版村水權溝的取水地役權,難道還要去有關部門登記嗎。採用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是不想給地役權成立的條件太簡單了,是為了保護其他人的權利。所以你如果覺得地役權比較重要,可去登記,確保自己的地役權完整,如果不重要,那就不去登記唄,反正也有效。

Ⅶ 土地上已設立(),未經用益物權人同意,土地所有權人不得設立地役權.

土地上已設立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等權利的,未經用益物權人同意,土地所有權人不得設立地役權。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一百六十三條土地上已設立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等權利的,未經用益物權人同意,土地所有權人不得設立地役權。

第一百六十四條地役權不得單獨轉讓。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等轉讓的,地役權一並轉讓,但合同另有約定的除外。

(7)使用權上建立德地役權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一百五十七條設立地役權,當事人應當採取書面形式訂立地役權合同。地役權合同一般包括下列條款:

(一)當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稱和住所;

(二)供役地和需役地的位置;

(三)利用目的和方法;

(四)利用期限;

(五)費用及其支付方式;

(六)解決爭議的方法。

Ⅷ 關於地役權和建築物土地使用權的問題

根據我國物權來法的規自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一百六十七條:「供役地以及供役地上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部分轉讓時,轉讓部分涉及地役權的,地役權對受讓人具有約束力。」
此外,物權法規定,地役權不經等級,不具有對世效力。不能對抗善意的第三人。也就是說,如果受讓人不知道地役權的存在,對受讓人不發生效力

Ⅸ 在已設立有地役權的土地上再設立建設用地使用權時,該建設用地使用權人是否得繼續享有已設立的地役權呢

地役權包括來供役地和需役地兩部分,自如果是在某地設立地役權,一般指的是供役地,也就是在該土地上設立的義務。
那麼,雖然設立了建設用地使用權,這並不影響地役權的行使,建設用地使用權人依然有履行供役地的義務。

物權法
第一百六十二條 土地所有權人享有地役權或者負擔地役權的,設立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時,該土地承包經營權人、宅基地使用權人繼續享有或者負擔已設立的地役權。

第一百六十四條地役權不得單獨轉讓。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等轉讓的,地役權一並轉讓,但合同另有約定的除外。

Ⅹ 地上權 地役權 永佃權 典權 抵押權 質權 留置權 的概念

地上權
又稱「借地權」,是指以在他人土地上有建築物或其他工作物為目的而使用他人土地的權利。

地役權
是指為使用自己不動產的便利或提高其效益而按照合同約定利用他人不動產的權力。其一,地役權是按照當事人的約定設立的用益物權。其二,地役權是存在於他人不動產上的用益物權。其三,地役權是為了需役地的便利而設立的用益物權。

永佃權
土地關系中佃方享有長期耕種所租土地的制度。佃農在按租佃契約交納地租的條件下﹐可以無限期地耕作所租土地﹐並世代相承。即使地主的土地所有權發生變化﹐佃農的耕作權一般仍不受影響。永佃權最早出現在宋代﹐明代有所發展﹐有永耕﹑長租﹑長耕等名。明代中葉以後﹐首先在福建等東南省份的某些地區流行﹐清代盛行於東南諸省及華北﹑西北﹑華南的部分地區﹐民國時范圍又有所擴大。

典權
是指支付一定典價,在一定期限內佔有他人的不動產,從而取得使用、收益的權利。

抵押權
指債務人或者第三人不轉移財產的佔有,將該財產作為債權的擔保,債務人未履行債務時,債權人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就該財產優先受償的權利。債務人或者第三人為抵押人,債權人為抵押權人,提供擔保的財產為抵押財產。如某人向銀行申請貸款,並以自己的住房作抵押,這時銀行即為抵押權人。

質權
是擔保的一種方式,指債權人與債務人或債務人提供的第三人以協商訂立書面合同的方式,移轉債務人或者債務人提供的第三人的動產或權利的佔有,在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債權人有權以該財產價款優先受償。也叫「質押」。

留置權
指債權人合法佔有債務人的動產,債務人不清償債務時,債權人有權留置該財產,以該財產折價或者以拍賣、變賣財產的價款優先受償

閱讀全文

與使用權上建立德地役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