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物權是指什麼
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內有權、用益物權容和擔保物權。或者說,指自然人、法人直接支配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不動產指土地以及建築物等土地附著物;動產指不動產以外的物。制定物權法,對明確物的歸屬,充分發揮物的效用,維護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http://ke..com/view/64482.html?wtp=tt
㈡ 物權法中物的內涵
物權法所稱的「物」,包括不動產和動產,也包括法律規定作為物權客體的權利。依法律規定理解,物權法所說的「物」,主要是指「有形財產」,即看得見、摸得著的財產,如土地、房屋、汽車等。而無形財產,如專利技術、商業秘密、商標、著作權等,則由其他相應的法律調整。
有形財產,以是否可以移動為標准,分為不動產和動產。土地、建築物等,屬於不動產;機動車、電視機、桌椅等,屬於動產。概括而言,物權法就是關於動產、不動產的歸屬和利用的法律規則。動產和不動產上所體現的物權,具體講,就是物權法所規定的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
㈢ 物權的概念和特徵是什麼
概念: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和他物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或者說,指自然人、法人直接支配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
特徵:
1、物權是支配權:物權是權利人直接支配的權利,即物權人可以依自己的意志就標的物直接行使權。
2、物權的構成體系:利,無須他人的意思或義務人的行為的介入。
3、物權是絕對權(對世權):物權的權利主體只有一個,權利人是特定的,義務人是不特定的第三人,且義務內容是不作為,即只要不侵犯物權人行使權利就履行義務,所以物權是一種絕對權。
4、物權是財產權:物權是一種具有物質內容的、直接體現為財產利益的權利,財產利益包括對物的利用、物的歸屬和就物的價值設立的擔保,與人身權相對。
5、物權的客體是物:物權的客體是物,且主要是有體物。
6、物權具有排他性:首先,物權的權利人可以對抗一切不特定的人,所以物權是一種對世權;其次,同一物上不許有內容不相容的物權並存(最典型的就是一個物上不可以有兩個所有權,但可以同時有一個所有權和幾個抵押權並存),即「一物一權」。
(3)簡述物權的內涵擴展閱讀:
依物權的這種性質,它當然具有優先的效力和物上請求權。除此之外還有追及權,即認為物權的標的物不論輾轉歸於何人之手,都不能妨礙物權的行使,物權人可以向任何佔有其物的人主張其權利。
例如,甲的所有物被乙偷走後賣給了丙,丙再轉讓給了丁,甲仍然不喪失其所有權,有權向現在佔有其物的丁請求返還。但是多數學者認為,追及權應當包括在優先效力和物上請求權之中,而不必另列。
關於物權之間依性質可否並存,就一般情形而言,以佔有為內容的物權的排他性較強,這類物權大多不可以並存。具體的各類物權依性質是否可以並存,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1)用益物權與擔保物權:原則上這兩種物權可以同時存在於一物之上,例外的是以佔有為要件的質權、留置權與用益物權不能並存。
(2)用益物權與用益物權:不管其種類是否相同,一般都難以並存。但是地役權有時可以與其他用益物權並存。例如消極地役權以某種不作為,如不得興建高層建築,為其內容,可附存於已經設立地上權的土地上。再如,兩個通行權可共存於同一供役地上等。
(3)擔保物權與擔保物權一般都能夠並存:例外的是當事人有特別約定時不能並存,以佔有為要件的留置權等擔保物權之間不能並存。
物權受到侵害的,權利人可以通過和解、調解等途徑解決,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物權的保護應當採取如下方式:
1、因物權的歸屬和內容發生爭議的,利害關系人可以請求確認權利。
2、被無權佔有人佔有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權利人可以請求返還原物;不能返還原物或者返還原物後仍有損失的,可以請求損害賠償。
3、造成不動產或者動產損毀的,權利人可以請求恢復原狀;不能恢復原狀或恢復原狀仍有損失的,可以請求損害賠償。
4、妨礙行使物權的,權利人可以請求排除妨害。
5、有可能危及行使物權的,權利人可以請求消除危險。
6、侵害物權,造成權利人損害的,權利人可以請求損害賠償。
上述物權保護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根據權利被侵害的情形合並適用。
㈣ 《物權法》 上物內涵.特徵及物權的概念
物是指存在於人身之外,能夠為人所支配和控制,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有體專物。
特徵:(屬1)非人格性;(2)有體性;(3)可控制性;(4)能滿足人們的某種需要;(5)獨立性
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的直接支配並排除他人干涉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
㈤ 物權法定主義的內涵是什麼樣
論物權法定 物權法定原則是大陸法系各國物權立法的一項基本原則,我國《物權法》沿襲各國物權法之慣例,確立了物權法定原則,在我國民事立法上具有重大進步和意義。但《物權法》對物權法定原則之規定沒有對其僵化性之缺陷給以改善。 一、物權法定原則的法律內涵和合法性 (一)物權法定原則的法律內涵 物權法定原則是大陸法系國家物權法的基本原則,物權法定原則的法律內涵, 大體有以下幾種: 1、物權的種類法定。 根據物權法定主義,當事人設定的物權必須符合現行法律的明確規定,即「只允許當事人按照法律規定的物權秩序確定他們之間的關系」。如果法律無明文規定物權種類時,則不能解釋為法律允許當事人自由設定,只可解釋為法律禁止當事人創設此種物權,例如,設定不移轉佔有的動產質權;約定租賃權為用益性質的他物權等,都因缺乏法律依據,違反了物權種類法定的強制性規定而無效。 2、物權的內容法定。 當事人不得逾越法律規定的物權內容的界限,改變法律明文規定的物權內容,如約定永久性地限制所有人對其所有物的處分權,亦即取消所有權中的處分權能。由於所有權是所有人對其所有物於法令限制范圍內的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除法律規定的限制外,無論設定用益物權還是擔保物權,都不能對物權人處分權設定永久的期限限制,否則將使所有權有名無實。 3、物權的效力法定。 物權的效力是指法律賦予物權的強制性作用力,是合法行為發生物權法上效果的保障力。物權為絕對權、對世權,具有對抗一般人的效力,關涉國家、社會和第三人的利益,影響物權的流轉和交易安全。因此物權具有的排他、優先及追及效力,都應當由法律明確規定,不容當事人通過協議隨意改變。例如,根據中國《擔保法》的規定,抵押權人有權就抵押物優先受償,如果當事人通過協議設定不具有優先受償性的抵押權,這種約定應歸於無效。 4、物權的公示方式法定。 關於物權變動的公示方法,世界各國的通例為:動產公示以交付(佔有)為原則,以登記為例外;不動產均以登記為公示方法。法律對物權變動時的公示方式均有明確規定,非以法定方式予以公示,物權的變動或者無效,或者不得對抗第三人,當事人不得協商不經公示的所有權轉移。 (二) 物權法定原則制定的必要性 1、物權制度是經濟基礎決定的。 如果允許物權任意創設,任意創設物權的人必然會對他人享有的所有權產生種種限制或者是負擔,這樣對於保護物權人的利益是非常不利的。物權的創設主要源自於土地所有制。我國的土地資源是屬於國家所有和集體所有的,這是我國的一項基本的政治制度,如果取消了物權法定原則,整個土地制度體系的根基將不存在,從而導致該體系的土崩瓦解。 2、契約自由是市場經濟的要求。 保障契約自由,防止強行法對私的交易秩序的介入,這就需要預先確定交易的物權的內容。在不採納物權法定的情形,為防止在一物上任意創設不相容的數個物權,對合同進行外部的控制是不可避免的,從而只能導致合同自由被否定的結局。因此,只有堅持物權法定原則,才能使合同自由得以實現。 3、為物權的公示制度奠定基礎。 物權不同於債權,它是一種絕對權、對世權,而債權只是一種相對權。物權則不同,它是特定物歸屬於特定主體的權利,除了該權利人,其他的人均是義務人,均負有不得侵犯該項物權的義務。所以作為物權,是很有公示的必要的。只有將物權加以公示,使人人得以知曉該項權利內容,才可以要求他人不得侵犯該項權利。 4、降低交易的成本,保障交易的安全與快捷。 在市場交易的談判中,談判者的權利明確,他們合作的可能性就越大,談判者的權利模糊,他們合作的可能性就越小。各方的權利明確界定,可以使談判者了解自己在法律中的地位和風險。因而確定一個明確又簡單的所有權規則。 二、物權法定原則的歷史分析及立法建議 (一)物權法定原則的法理缺陷 物權與債權的區分支撐了民法體系的建立,有助於明了權利的性質,同時為物權法定原則奠定了基礎。但是,這種二元劃分完全是一種人為的理論上的區分,而任何人為劃分均具有理論上的不周延性,不可能將所有財產權利在理論上區分得完全窮盡,難免有中間的模糊地帶。由此導致在理論和實務上出現了很多問題,物權與債權區分的理論受到了挑戰。 (二)物權法定原則的歷史局限性 法律永遠是滯後的。對於物權法定原則而言,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無論當時多麼先進的立法,總會出現其所規定的類型和內容不適合社會需求的情況。法定的物權種類和內容失去了靈活性,抑制了在市場交易與博弈過程中自發生成的新型權利和新生權利內容,壓抑了市民社會對權利的創新功能,將權利的源泉更多地視為來自立法的創制,而不是來自市民社會的自發運動。因此,嚴格固守物權法定原則必然導致其僵化的結局,僵化性也正是物權法定原則的局限所在。 (三)物權法定原則的立法建議 鑒於物權法定原則過於僵化,很多國家和地區都從立法上進行了修正,以彌補物權法定原則的不足。 德國民法典對物權法定原則雖無明文規定,但事實上在學說上和判例中承認物權法定原則,這是不爭的事實。日本法上,對物權法定的突破主要圍繞習慣法上的物權而展開的。我國台灣地區起初也堅持嚴格的物權法定原則,在動產抵押問題上經歷了從物抵押、特殊動產抵押和動產讓渡擔保創想艱苦爭論的歷程。 對於社會發展中新出現的權利類型,通過及時的立法承認,可以緩解物權法定製度的僵化。對於民事主體在實際中依債權行為創制的事實上的「物權」,應及時進行物權立法,除去其債權形式,還其物權的本來面目,使經濟關系的本質要求與法律規定統一起來。對於法律行為設定的「物權」在社會上比較普遍化以後,形成習慣時,只要有適當的公示方法就應承認此類權利為物權。但是,法律具有穩定性,如果對物權的承認均有賴於立法,則必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而與其脫節,也不能及時調整新的物權形式,對於產生的糾紛也不能很好地解決,容易造成社會的混亂。同時,還可能導致法律的朝令夕改,影響人們對法律的信任和行為預期的形成。因此,不能完全依賴立法對物權的承認。 三、我國物權法中的物權法定原則 (一)物權法定原則在中國物權法上的立法實踐 1986年頒布的《民法通則》作為我國的民事基本法,其在第五章「民事權利」中規定了債權,但沒有使用「物權」的字樣,而是規定了「財產所有權和與財產所有權有關的財產權」。 《民法通則》制定之後的法律和各種民事法規,仍然沿襲了《民法通則》的做法,沒有明確地提出物權的概念。 雖然民事立法沒有明文規定物權法定原則,但我國民法學說還是接受和承認物權法定原則和理論的。但是,「由於缺乏實在法的支撐,學說並沒有指明該項學說的法律淵源與效力,司法機關也沒有以解釋或判例的形式來確立這項規則。由於學說缺少實在法上的統一性,因而民法學說關於物權法定主義的認識並不一致。」 我國《物權法》立法的啟動和制定並出台,使「物權」的稱謂為眾多的老百姓耳熟能詳,物權的觀念也日漸深入人心,物權法定原則也最終為《物權法》所確認。但是,在物權法制定過程中,雖然大多數的學者贊成在物權法中規定物權法定原則,但仍然有頗多爭議,各個物權法草案建議稿所設計的物權法定原則也頗有不同。 2007年3月16日,《物權法》終於出台了。 在《物權法.》中對物權法定原則也作出了明文規定。其第5 條規定:「物權的種類和內容,由法律規定。」我們姑且不論這一原則規定得如何,其歷史意義在於物權法定原則終於在我國民事立法中得以確立了。 (二)我國物權法堅持物權法定原則的法律基礎 物權法定原則作為近現代物權法制度中一項重要的基本原則之一,在各國物權法中佔有重要地位,並發揮著重要作用。雖然物權法定原則伴隨時代的發展,顯現出某種程度的僵化性,但各國立法和民事理論並沒有全盤否定物權法定原則,而是對其進行適當的修正,彌補其缺陷,以使其順應社會發展變遷對法律提出的新要求。物權法定原則要求民事主體依照法律規定設定物權類型和物權內容,而不能憑借自己的自由意志任意創設法定物權之外的物權類型。在堅持物權法定原則的前提下才能依據本國歷史文化傳統,結合本國的政治和經濟條件架構築符合本國國情的物權法體系。如果否定物權法定原則,也就在某種程度上放棄了整個物權法體系。當然,鑒於物權法定原則的僵化特性,考慮到隨著社會的發展,新的物權類型和內容不斷涌現,舊的物權類型和內容也可能不斷消亡,而法律是不可能朝令夕改的。因此,堅持物權法定原則的同時,必須配以合理的制度設計與原理的構建,應當保留有一定的靈活空間,為將來新出現的物權種類打開大門。綜上所述,物權法定原則在我國還是有必要堅持的。我們不能因為它具有一定的缺陷與不足就抹殺了它的巨大的歷史功績。我國《物權法》對物權法定原則的規定恰恰證明了這一點。 在肯定《物權法》規定物權法定原則的積極意義基礎上,我們還必須客觀地評判物權法定原則的規定,而不能只唱高調,無視其規定的欠缺。這無異於盲目自大,而且無助於立法的發展和法律制度的完善。 伴隨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通過緩解、弱化等手段克服物權法定原則的不足與缺陷,使新的物權或物權的某些新內容也能納入到既有物權體系之內,則物權法定原則在新的時期一定能夠產生更加積極的影響。
㈥ 簡析物權法定原則的內涵
您好!
《物權法》第5條規定:「物權的種類和內容,由法律規定。」此即物權法定原則。由於物權是支配權具有,排他效力、優先效力和追及效力,為了維護交易安全,故適用法定原則。狹義的物權法的原則包括種類法定與內容法定。廣義的物權法定原則還包括效力法定與公示方法法定。我國採用廣義的物權法定原則。
1、種類法定。
又稱「類型強制」,指哪些權利屬於物權,只能由《物權法》或其他法律作出規定。違反物權法定創設的所謂「物權」,不具有物權的效力。
2、內容法定。
又稱「類型固定」,包括兩方面的含義:
①物權的內容由法律確定,當事人不得約定與物權的法定內容不相符合的權能內容。例如,當事人不得約定某一所有權不具有處分效力。
②當事人不得通過約定違反物權法關於物權內容的強行性規定。例如,當事人不得約定「流質契約」。
3、效力法定。
《物權法》未設明文。效力法定,包括兩方面的內容:
①當事人必須按照法律規定的效力來確定物權的效力。例如:《物權法》第158條規定,未登記的地役權不具有對抗善意第三人的效力,當事人如果約定未登記的地役權具有對抗善意第三人的效力,則當事人的約定對於善意第三人「不算數」。
②當事人不得改變法律關於物權效力的規定。例如:《物權法》第202條,抵押權人應當在主債權訴訟時效期間行使抵押權,如果抵押人與抵押權人約定,抵押權人可以在主債權訴訟時效期間完成後兩年內行使抵押權,則抵押權的效力必須「縮短至」主債權訴訟時效期間內。法律|教育網編輯整理
4、公示方法法定。
《物權法》未設明文,物權法定原則應當包含公示方法法定。例如,《物權法》第228條規定,以應收賬款質押的,登記機關為信貸徵信機構,如果當事人在「公證機關」進行出質登記,則權利質權「未設立」。
如能進一步提出更加詳細的信息,則可提供更為准確的法律意見。
㈦ 物權法上物內涵.特徵及物權的概念
物權法所稱的「物」,包括不動產和動產,也包括法律規定作為物權客體的權利。版依法律規定理權解,物權法所說的「物」,主要是指「有形財產」,即看得見、摸得著的財產,如土地、房屋、汽車等。而無形財產,如專利技術、商業秘密、商標、著作權等,則由其他相應的法律調整。
有形財產,以是否可以移動為標准,分為不動產和動產。土地、建築物等,屬於不動產;機動車、電視機、桌椅等,屬於動產。概括而言,物權法就是關於動產、不動產的歸屬和利用的法律規則。動產和不動產上所體現的物權,具體講,就是物權法所規定的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
㈧ 物權的概念
物權是民事主體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直接支配特定的物而享受其利益,並得排除他人干涉的權利。
2007年3月16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規定,
「國家、集體、私人的物權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
「物權的種類和內容,由法律規定。」
「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應當依照法律規定登記。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應當依照法律規定交付。」
「物權的取得和行使,應當遵守法律,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
「物權」一詞是由中世紀的注釋法學派首先提出來的。他們在解釋羅馬法時,以「對物之訴」為基礎,創立了具有近代意義的物權學說。1811年的《奧地利民法典》率先在立法上使用了物權的概念。1896年《德國民法典》以其為該法第三編的編名。其後,為大陸法系眾多國家接受。
概念2
根據《物權法》第二條第三款規定,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力,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
物權制度濫觴於羅馬法,但羅馬法並沒有出現物權這一抽象的概念,它是中世紀注釋法學派在研究、詮釋羅馬法時創造的。一般認為,1811年的《奧地利民法典》率先在立法上採用了物權的概念,該法第307條規定:「物權,是屬於個人財產上的權力,可以對抗任何人。」《德國民法典》率先在法典中設立了「物權」編,對物權制度作了系統、完整的規定。其後,物權概念為多數國家的立法所接受,但除奧地利民法外,各國立法上並未給物權下定義。
從法律關系闡釋物權的涵義,主要有對物關系說、對人關系說和兩方面說(又稱折中說)三種說法。我國通說為折中說,認為物權關系是以對物的佔有、支配為媒介而發生的人與人的關系。《物權法》也采折中說,在物權的概念中強調了對物支配與效力排他兩個基本要素,並點明了物權的基本類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