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物權的物權取得
1,法律行為.這是物權取得的最常見的原因,如買賣互易贈與遺贈以及通過物的所有人與其他人的設定行為為他人設定抵押權質權等他物權.
1,由於法律行為以外的原因而取得物權,主要有:
(1)因取得時效取得物權;(2)因公用徵收或沒收而取得物權;(3)因拾得遺失物發現埋藏物取得所有權;(4)因附合混合或加工取得物權;(5)因繼承取得物權;(6)因法律的規定而取得物權;(7)孳息的所有權取得。 物權的優先效力,亦稱為物權的優先權。其基本含義是指同一標的物上有數個相互矛盾、沖突的權利並存時,具有較強效力的權利排斥具有較弱效力的權利的實現。考察先後成立的物權之間及物權與債權之間的關系,物權的這種優先效力都是存在的。
1、物權相互間的優先效力
這種優先效力,是以物權成立時間的先後確定物權效力的差異。一般說來,兩個在性質上不能共存的物權不能同時存在於一個物上,故而後發生的物權根本不能成立。例如在某人享有所有權的物上,不得再同時成立其他人的所有權。如果物權在性質上可以並存,則後發生的物權僅於不妨礙先發生的物權的范圍內得以成立。在這種情況下,先發生的物權優先於後發生的物權。例如在同一物上設立數個抵押權,先發生的抵押權優於後發生的抵押權。再如抵押權設立後再設立地上權時,地上權因抵押權的實行而消滅;但於地上權設立後再設立抵押權時,抵押權的實行不能使地上權消滅。物權相互之間以成立時間的先後確定其效力的強弱,本質上是對現存的、既得的物之支配權的保護。因為任何人都必須尊重物權人對於其物的支配范圍,不得干涉物權的行使。這也包括在同一標的物上,後成立的物權只有在不侵入、不幹涉先成立的物權的支配范圍的條件下才能得以成立;否則,成立時間在後的物權根本就不能成立。
關於物權之間依性質可否並存,就一般情形而言,以佔有為內容的物權的排他性較強,這類物權大多不可以並存。具體的各類物權依性質是否可以並存,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1)、用益物權與擔保物權:原則上這兩種物權可以同時存在於一物之上,例外的是以佔有為要件的質權、留置權與用益物權不能並存。
(2)、用益物權與用益物權:不管其種類是否相同,一般都難以並存。但是地役權有時可以與其他用益物權並存。例如消極地役權以某種不作為,如不得興建高層建築,為其內容,可附存於已經設立地上權的土地上。再如,兩個通行權可共存於同一供役地上等。
(3)、擔保物權與擔保物權一般都能夠並存:例外的是當事人有特別約定時不能並存,以佔有為要件的留置權等擔保物權之間不能並存。
關於物權相互之間的優先效力,一般的原則是根據不同種類的物權的排他性不同,並依物權成立時間的先後確定其間的優先順序。例外就是限制物權(定限物權)的效力優先於所有權。限制物權是於特定方面支配物的物權,一般是在他人所有之物上設定的權利。所以在同一標的物上,限制物權成立於所有權之後。但是。限制物權是根據所有人的意志設定的物上負擔,起著限制所有權的作用;因此限制物權具有優先於所有權的效力。例如在一塊土地上設定地上權之後,地上權人在地上權的范圍內,得優先於土地所有權人而使用土地。
2、物權對於債權的優先效力
在同一標的物上物權與債權並存時,物權有優先於債權的效力,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在同一標的物上,既有物權又有債權時,物權有優先於債權的效力。
例如甲同意將10噸水泥出賣給乙,乙就取得了請求甲交付該10噸水泥的債權。後來甲又將這10噸水泥出賣給丙,並交付給丙,丙就取得了已交付的10噸水泥的所有權,而乙只能請求甲承擔債務不履行的責任。再如甲將其房屋借給乙使用,又為丙設定了典權;此時丙的典權優先,他可以優先於乙對房屋進行使用、收益。這是因為物權是直接支配物的權利;而債權的實現則要依靠債務人的行為,債權人不能對物進行直接支配。基於兩者在性質上的不同,物權具有這種優先效力。但是這只是一般原則,在法律有特別規定的情況下也有極少數的例外。例如,不動產租賃使用權在民法上屬於債權,如甲將其所有的房屋出租給乙,以後又將該房屋出賣給丙,丙取得該房屋的所有權後,乙仍然可以對丙主張其租賃使用權。這在學理上稱為「買賣不破除租賃」。此外,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擔保法解釋》)第65條的規定,抵押人將已經出租的財產抵押的,抵押權實現後,租賃合同在有效期內對抵押物的受讓人繼續有效。
(2)、在債權人依破產程序或強制執行程序行使其債權時,作為債務人財產的物上存在他人的物權時,該物權優先於一般債權人的債權。
例如,在債務人的財產上設有擔保物權的,擔保物權人享有優先受償的權利,此為別除權;在破產時,非為債務人所有之物,所有人有取回該物的權利,此為取回權。例如,出賣人已將出賣物發送,買受人尚未收到,也沒有付清全部價款而宣告破產時,出賣人可以解除買賣合同,並取回其標的物。 物權人在其權利的實現上遇有某種妨害時,有權請求造成妨害事由發生的人排除此等妨害,稱為物上請求權,有時亦稱為物權的請求權。
物權是對物的直接支配權,權利的實現無須他人行為的介入。如果有他人干涉的事實使物權受到妨害或有妨害的危險時,必然妨礙物權人對物的直接支配,法律就賦予物權人請求除去此等妨害的權利。可見,物上請求權是基於物權的絕對權、對世權,可以對抗任何第三人的性質而發生的法律效力。它賦予物權人各種請求權,以排除對物權的享有與行使造成的各種妨害,從而恢復物權人對其標的物的原有的支配狀態。
1、物上請求權的性質
對於物上請求權的性質,向來有不同的觀點。有的學者認為,物上請求權是物權本身的作用,不是獨立的權利。有的學者則認為,物上請求權是純粹的債權,應適用有關債權的規定。還有的學者認為,物上請求權是一種准債權,類似於債權而又不同於債權。所謂類似於債權,是因為物權的內容在於直接支配其標的物;而物上請求權是對特定人的請求權,故不是物權的本體,而是一種類似於債權的獨立權利。所謂不同於債權,是因為物上請求權附屬於物權,其命運與物權相同,在物權的存續期間不斷地派生;這種請求權雖然是對特定人的請求,但在破產程序和強制執行程序中較一般債權優先,因而又與債權不同。
從性質上說,物上請求權是以物權為基礎的一種獨立的請求權。對此定性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說明:
(1)、物上請求權是請求權。
所謂請求權,是指權利人請求他人(特定的人)為一定行為(作為或者不作為)的權利。物上請求權在物權受到妨害時發生,是物權人請求特定的人(妨害物權的人)為特定行為(除去妨害)的權利,屬於行為請求權。它不以對物權標的物的支配為內容,故不是物權的本體,而是獨立於物權的一種請求權。作為請求權,物上請求權與債權有類似的性質,因而在不與物上請求權性質相抵觸的范圍內,可以適用債權的有關規定,如過失相抵、給付遲延、債的履行及轉讓等。
(2)、物上請求權產生物權的效用。
物權作為一種法律上的權利,受到法律的保護;於受到妨害時,物權人即有排除妨害的請求權。因此;物上請求權是物權的效用;它以恢復物權的支配狀態為目的,在物權存續期間不斷地發生。
(3)、物上請求權附屬於物權。
這是物上請求權作為物權效用的必然結果。物上請求權派生於物權。其命運與物權相同,即其發生、移轉與消滅均從屬於物權,不能與物權分離而單獨存在。因而物上請求權不同於債權等請求權。至於讓與物上請求權可以作為動產物權的交付方法,如第三人無權佔有某項動產時,出讓人轉讓所享有的返還請求權以代替現實交付,這是因為雙方已經有了物權移轉的合意,依此等方法而發生物權移轉的效力,並非將物上請求權與物權分離而單獨讓與。
2、物上請求權的行使
物上請求權的行使,不必非得依訴訟的方式進行,也可以依意思表示的方式為之:物權受到妨害後,物權人可以直接請求侵害人為一定的行為或不為一定的行為,包括請求侵害人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返還財產等。例如,甲的汽車發生故障,停在乙的門口,擋住乙的通道,甲有義務排除妨礙,乙有權直接請求甲排除妨礙。
物權人直接向侵害人提出物上請求權是一種自我保護措施,是物上請求權實現的有效途徑。實踐中,大部分妨害物權行使的行為,都是在侵害人應物權人的請求停止妨害行為而使物權恢復完全的支配狀態的情況下了結的。尤其是在情況緊急、來不及請求公力救濟的情況下,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物權人直接採取一定的自我保護措施,有利於避免或減輕自己財產遭受的損害。
物權人在其權利受到妨害時也可以直接向法院提出訴訟,請求確認其物權的存在或採取其他的保護措施。實踐中一般都是物權人在直接向侵害人提出請求未得結果,仍不能實現和保護其權利時,才依法請求法院裁判,責令侵害人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返還財產。在這種情況下,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返還財產同時就是對侵害人的民事制裁。
3、物上請求權與債權請求權
物權人在其標的物受到損害,例如甲的汽車撞壞了乙的房屋時,有權請求侵權人賠償損失。傳統民法理論認為這是一種債權請求權,又稱為損害賠償請求權。這種請求權不是直接以物權的存在為前提,而是以物權受到侵害後產生的物權人與侵權人間的債權關系為前提的。
物上請求權與損害賠償請求權不可混為一談。物上請求權旨在恢復物權人對其標的物的支配狀態,從而使物權得以實現。損害賠償請求權的目的在於消除損害。它是在不能恢復物的原狀時,以金錢作為賠償,補償物權人受到的財產損失。基於侵權行為的損害賠償,必須是實際上受有損害,即標的物價值的減少或滅失;物上請求權則不以此為要件。
在物權因他人的違法行為受到妨害時,如果有標的物的實際損害,可以同時發生損害賠償請求權,故物上請求權與損害賠償請求權是可以並存的。
『貳』 物權受到侵害時,權利人可以採取哪些救濟途徑
第三十抄二條 物權受到侵襲害的,權利人可以通過和解、調解、仲裁、訴訟等途徑解決。 本條是關於物權保護爭訟程序的規定。物權受到侵害,物權人有權選擇和解、調解、仲裁、訴訟途徑救濟。和解是當事人之間私了。調解是通過第三人調停解決糾紛。仲裁是當事人協議選擇仲裁機構,由仲裁庭裁決解決爭端。訴訟包括民事、行政、刑事三大訴訟,物權保護的訴訟主要指提起民事訴訟。
『叄』 善意取得而喪失原有權利的人的救濟措施。100-200字
既然你題目限定在原權利人已經喪失權利了,那麼就等於說沒有物權請求專權救濟方法了,屬是最普通的善意取得,而不是遺失物善意取得。所以,主張債權請求權的話,有如下選擇:
1、起訴無處分權人,主張不當得利,拿回無處分權人收到的價款
2、起訴無處分權人,主張違約(如有,比如保管合同、借用合同、租賃合同之類的),請求違約責任
3、起訴無處分權人,主張侵權,請求損害賠償
『肆』 因善意取得而喪失原有權利的人的救濟措施(物權法角度)
善意取得一經成立,會有如下兩方面法律效力(樓主所需是第二條):
1、善意取得一旦具備構回成要件,受讓人即答取得動產所有權。
2、善意取得既引起原所有人所有權之消滅,同時,也引起原所有人請求無權處分動產者返還不當得利或者賠償損失的權力的發生。當無權處分人有償轉讓所有權人財產時,他所獲利應以不當獲利返還給所有權人;當所有權人無償轉讓時,應依侵權法有關規定賠償原所有人損失。
也就是A(所有權人),B(無權處分人),C(善意取得人),此時A不可以向C追償,只能向B追償。謝謝!
『伍』 物權所有人對他人佔有的財產如何自力救濟
要看他人是合法佔有還是非法佔有;
如果是合法佔有,則不能取回;如果是非法佔有,可以直接取回。
『陸』 關於《物權法》191條,抵押財產轉讓時,抵押權人的權利救濟
你好!小弟在此發表一下意見,但不代表正確的,希望能幫到你。
1、「未經同意轉讓行為無效」,該「行為」系物權行為。在這里抵押物的轉讓行為對抵押權人的影響是抵押人對該抵押物的所有權的滅失,使得抵押權人的債權無法得到保障。對物權主張無效而不是債權,一方面是保障抵押權人的法益而另一方面是保障第三人的法益。因為對物權行為主張無效實質上抵押人和第三人仍然存在合法的合同之債關系,依據私法自治的原則不能使債之關系無效。
2、若該物業已登記,則可對抗第三人,使該物的轉讓行為的法律效果消滅實質是抵押權人行使形成權的後果。形成權則包括追認和撤銷等權利。形成權本身所依據的是所有權或債權的歸屬,在這里,抵押權人擁有債權,所以,雖然所有權僅在抵押人和讓與人之間流轉,不涉及抵押權人,但抵押權人依據債權仍可行使形成權使其轉讓行為的法律效果消滅。
3.在債務清償期屆滿前,抵押人擅自轉讓之行為抵押權人就能以對方違約為由而直接主張債權,而不需要等債務清償期屆滿。抵押權基於合同而產生,因此應聯系合同法的知識。
4.如果提起確認之訴,請求法院確認轉讓行為無效,是物權行為無效。而抵押人和第三人的合同是當然有效的,前提是善意第三人。第三人向抵押人主張債權。
『柒』 物權受到侵害時,權利人可以採取哪些救濟途徑
如果物權來受到侵害,《物權法》自第三十二條 物權受到侵害的,權利人可以通過和解、調解、仲裁、訴訟等途徑解決。本條是關於物權保護爭訟程序的規定。物權受到侵害,物權人有權選擇和解、調解、仲裁、訴訟途徑救濟。和解是當事人之間私了。調解是通過第三人調停解決糾紛。仲裁是當事人協議選擇仲裁機構,由仲裁庭裁決解決爭端。訴訟包括民事、行政、刑事三大訴訟,物權保護的訴訟主要指提起民事訴訟。
『捌』 如何物權法
以下是中國最權威的民法學家對物權法的解讀:
者:物權法從著手起草到最終通過,跨越14年,歷經八審,這在我國立法史上是空前的。這部法律為什麼會受到如此大的關注?
王利明: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最根本的就是財產歸屬和利用關系。物權法是一部關乎國計民生的基礎性法律,涉及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觸動了社會的每個神經。可以說,大到一所房子,小到一針一線,都是物權法調整的對象。所以,在起草過程中出現了各種爭議,這是非常正常的。
記者:物權法審議過程中的一大亮點,是面向社會徵集意見。這些意見對物權法的出台有何影響?
王利明:在向全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和建議時,全國人大收到了一萬多條,反饋的信息非常多。很多群眾的意見都得到了採納。應該說,物權法的出台,經過了立法機關、法學家和實務部門、社會各界充分交流意見,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是幾代中國法學家的研究成果,也樹立了我國民主立法的典範。
記者:作為起草者之一,您如何看待物權法出台的意義?
王利明:物權法的出台是中國法律界的一件大事,在我國法制建設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物權法的首要功能就是確認財產歸屬、平息沖突和紛爭。一整套對財產予以確認和保護的規則,隨著物權法的出台而形成,這必將為維護公民的切身利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更加堅實的法律保障。物權法是民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起支架作用、不可或缺的重要法律。這部法律的通過,為中國民法典的誕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物權法有三大主要功能
記者:對許多人來說,剛剛出台的物權法還比較陌生。概括來說,物權法究竟是干什麼的?
王利明:簡單地說,物權法的主要任務就是講物是誰的、怎麼利用、在受到侵害以後怎麼保護。所以,物權法的功能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即確認產權、保護物權、物盡其用。產權應該是物權法的核心。確認產權其實就是通過明確物的歸屬,從而定分止爭。舉個例子,商鞅在《商君書》裡面曾經說過,為什麼一個兔子奔跑,每個人都去追趕,不是因為兔子可以分為一百份,而是因為兔子的歸屬沒有確定,所以,大家都去搶。但是,在歸屬確定之後,滿街都是賣兔子的,卻沒有人去搶。用今天的眼光來看,界定產權就是為市場經濟體制奠定基礎。
記者:在中國老百姓眼裡,物權還是一個比較晦澀難懂的概念。物權法對物權具體是怎樣界定的?為什麼要保護物權?
王利明:所謂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財產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保護物權,就是在物權受到侵害的情況下,如何對權利人給予救濟。英國學者洛克有句名言,沒有個人物權的地方,就沒有公正。現代西方法治正是在對財產權的切實保護中逐步建立起來的,最經典的就是「波茨坦磨坊」的故事。1866年,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為在波茨坦建造行宮,強行拆掉了一座他人的舊磨坊,被磨坊主告上法庭。最後,法院一致裁決威廉一世因擅用王權侵犯原告人的財產權利,責成他在原址上重建一座同樣大小的磨坊。在我國,保護物權為依法行政確立了標准,其實就是奠定法治的基礎。
記者:對資源的有效利用,是當今世界面臨的共同課題。我國物權法在促進「物盡其用」方面作了哪些規定?
王利明:物盡其用,就是通過明確權利人對物享有的權利和對物的保護,充分發揮物的效用。我國物權法為了強化對資源的有效利用,主要在如下方面作出了制度性突破:第一,規定了空間利用權,使對土地的利用由平面變為立體,以充分利用土地資源;第二,擴大了建設用地使用權,必須按照招標、拍賣方式適用的范圍,嚴格限制以劃撥方式建立用地使用權;第三,承認海域使用權、探礦權、采礦權、取水權、養殖權、捕撈權等可以作為用益物權;第四,擴大了擔保物的范圍,只要法律、法規沒有禁止抵押的財產,都可以設置抵押。
平等保護是中國物權法的特色
記者:我國物權法確定了平等保護原則,這與西方物權法的規定有何不同?
王利明:我國物權法強調必須平等保護國家、集體和個人三種不同的所有權。平等保護是物權法的首要原則,是民法平等原則的具體化。物權法所說的平等保護,是指物權的主體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不管是窮人還是富人,各種不同類型的財產,在遭受侵害後都要受到平等救濟。在西方國家,物權法以維護私有財產為其主要功能,所以沒有必要對所有權按照主體進行分類,並在此基礎上提出平等保護的問題。從這個角度上說,平等保護原則是我們社會主義物權法特色的鮮明體現。
平等保護原則,第一次以基本法的形式,在法律上宣告把個人的財產可以置於和國家財產同等的地位,這個意義是怎麼評價都不過分的。它體現了一種對個人的關懷,體現了人本主義的精神和理念,有利於更充分地關注民生,保護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民生的問題首先是一個權利問題,權利問題得不到基本的保護,老百姓的房子想拆就拆,就根本談不上民生。平等保護強調了對人民群眾財產的尊重,包含的內涵是非常深刻的。
記者:物權法的平等保護原則,與憲法中「公共財產神聖不可侵犯」以及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是否存在矛盾?
王利明:憲法規定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並存的基本經濟制度。怎麼才能保障多種經濟形式共同發展呢?前提就是必須要實行平等保護。假如說優先保護一種,對其他所有制就採取歧視的態度,就不可能有共同發展。同時,我們也看到,物權法只有確立平等保護原則,才能夠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鞏固20多年來的改革開放成果。只有對各類財產實行平等保護,才能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促進市場經濟的發展,並最終有利於公有制的發展。
記者:物權法的平等保護原則,對個人和社會有哪些意義?
王利明:物權法對各類財產實行平等保護,有利於鼓勵人民創造財富,促進社會經濟發展。舉例來說,假設一位村民承包一片水面搞鮑魚養殖,他對於未來的利益期待要求他進行一定規模的投資。但是否要投資、投資規模該有多大,則要取決於他對自己是否享有長期穩定的財產權利的信心。如果將他的承包經營權界定為物權,那就成為一種長期穩定的財產權利,這無疑是給這位村民吃下了一顆「定心丸」,他可以大膽投資、努力經營。正所謂「有恆產者有恆心。」
強化對國有財產的保護
記者:防止國有資產流失,是社會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物權法對國有財產的保護體現在哪些方面?
王利明:物權法在堅持平等保護原則的基礎上,強化了對國有財產的保護。
首先,物權法規定了國家所有的范圍,尤其是強調了專屬於國家所有的動產和不動產。
其次,物權法對國家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管理和使用國家財產的許可權作出了規定。
再次,針對實踐中較為突出的國有資產流失形式,比如企業改制、合並分立、關聯交易等過程中,低價轉讓、合謀私分、擅自擔保或者以其他方式造成國有財產損失的行為,物權法規定了相應的責任。
此外,物權法還對監管不力造成國有財產流失的機構和工作人員的責任作了規定。針對國有財產監管中存在的問題,物權法規定:履行國有財產管理、監督職責的機構及其工作人員,應當依法加強對國有財產的管理、監督,促進國有財產保值增值,防止國有財產損失;濫用職權,玩忽職守,造成國有財產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法律責任。
物權法的這些規定,體現了憲法關於加強對社會主義公共財產保護的精神,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
記者:土地承包經營權是農民非常關心的問題,物權法有哪些特殊規定?
王利明:農民承包土地即將獲得收益時,承包合同突然被終止,類似這樣損害農民利益的事例並不鮮見。《物權法》首次規定土地承包經營權是物權,同時也規定任何單位在徵收土地時,要對承包經營權人進行補償。土地承包經營權明確為物權之後,有利於保護農民對土地的長期投資與改良,促進農業經濟的持續發展。農民可以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對所承包的土地行使充分的佔有、使用、收益以及依法處分的權利,對承包權進行轉包、出租、互換、轉讓等,從而促進土地流轉,提高農地經營效率。
記者:現在農民工大量進城,農村宅基地長期閑置;與此同時,一些城鎮居民希望到鄉下居住、種地。但目前物權法並沒有放開農村宅基地使用權,主要是出於什麼考慮?
王利明:在這個問題上,物權法適用國務院的有關規定,禁止宅基地轉讓。之所以這樣考慮,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嚴格保護耕地,我國地少人多,應當實行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一旦宅基地市場放開,有可能會導致村幹部利用職權多佔宅基地,從而導致耕地的大量流失。二是保護廣大農民的安身立命之本,實際上是保護農民的長遠利益。目前,我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尚未全面建立,農村居民在失去宅基地和住房,大量湧入城市之後,城市確實無力提供足夠的社會保障,因而會給城市帶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物權法的規定既維護了現行法律和現階段國家有關農村土地政策,也為將來條件成熟後,修改法律和調整政策留有餘地。
徵收徵用制度更加完善
記者:在物權法制定過程中,不少人建議,應當在物權法中明確界定公共利益的范圍,以防止、限制有的地方政府濫用徵收徵用權力侵害群眾利益。對此你怎樣看待?
王利明:公共利益的概念很難在物權法上進行界定。因為公共利益本身在法律上是一個彈性條款,具有一定程度上的開放性和變動性,在不同領域內和不同情形下,公共利益的內涵並不相同,情況相當復雜,即使是商業利益,也可能會涉及稅收、就業等問題,從而間接地涉及社會公共利益。因此,物權法難以對公共利益作出統一的具體的界定,還是分別由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等單行法律作出具體規定較為切合實際。
記者:現實生活中,以公共利益為名、濫用徵收權力的現象時有發生,例如違法征地、野蠻拆遷問題。物權法制定了哪些預防措施?
王利明:盡管難以對公共利益進行明確界定,但可以考慮通過規定一些必要的程序與制度,防止「公共利益」的濫用,比如對徵收程序、補償標准、權利救濟等作相應的規定。為此,物權法一方面規定了徵收、徵用土地的基本條件,即必須是出於公共利益需要,必須符合法定程序和法定許可權,在徵收後必須給予充分補償。另一方面完備了徵收後的補償制度,區分了對集體土地徵收與對公民住宅土地徵收的不同,同時規定了不同的補償標准,對被徵收人的權益保護得很充分。此外,物權法還嚴格區分了徵收、徵用兩個概念。
城市居民購房有了「定心丸」
記者:物權法規定,房產70年後自動續期。現在大家比較關注的是,將來延期後是否需要補交有關費用呢?
王利明:中國的不動產權利比較特殊,從法律上看,房子的所有權是沒有期限的,但土地使用權卻是有期限限制。土地使用權的期限性與所有權的永久性,是財產法律制度中的一對矛盾。為了解決這一矛盾,物權法規定,「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期間屆滿的,自動續期。」至於住宅建設用地續期後,是否支付土地使用費,該問題關繫到廣大群眾切身利益,需要慎重對待,物權法對此未作規定,屆時,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再作慎重考慮。
記者:現在小區內車位、車庫的歸屬問題,以及停放在小區內道路上車位收費問題而引發的糾紛不少,物權法規定小區車庫車位需首先滿足業主需要。對這一規定應如何理解?
王利明:有關車庫、車位,物權法明確規定:建築區劃內,規劃用於停放汽車的車位、車庫應當首先滿足業主的需要,其歸屬由當事人通過出售、附贈或者出租等方式約定。佔用業主共有的道路或者其他場地用於停放汽車的車位,屬於業主共有。我們認為,首先滿足需要,就是指開發商在修建了車位、車庫之後應當首先將其出租出售給業主,而不能高價賣給第三人。
配套法規尚需完善
記者:物權法將從今年10月1日起施行。物權法的順利推行,還需要哪些配套法律的完善?
王利明:社會生活千變萬化,不可能指望通過一部法律解決所有矛盾。物權法中有些規定還比較原則,相關內容需要通過出台配套法規和司法解釋逐步細化、逐步完善。尤其是要制定國有資產管理法、不動產登記法、拆遷法等配套法律。
比如現在有人認為,管線、煤氣等公共設施應該歸業主共有,其實這么做有利有弊,因為這會給業主帶來相應的維護成本,他們也要承擔更多的維護義務,而物業服務的缺失也會增加公共設施的安全隱患。
另外,關於業主大會是否能夠具有訴訟主體資格也是難點。我個人認為業委會當然可以代表業主進行訴訟,但是在被訴時問題比較復雜。一旦業主作為被告,官司打輸了,業主卻不認賬,很多官司往往難以判決,或者就算判決了也執行不了。
物權法出台後,侵權責任法也需要提上議事日程。物權法明確了物的權屬,侵權責任法則將明確權屬受到侵害該怎麼辦。前者是後者的基礎。目前,無論從理論准備還是從實踐積累來看,起草侵權責任法的條件都已非常成熟,這部法我想會很快出台。
『玖』 物權所有人對他人合法或非法佔有的財產如何自力救濟或行使取回權
如何自力救濟得看具體情況,他人是如何取得財產的、雙方是什麼關系、有什麼糾紛等都要具體考慮。
『拾』 物權救濟有哪些途徑
物權公力救濟是指國家機關依權利人請求運用公權力對被侵害物權實施的救濟,包括司法救濟和行政救濟,其中最重要的形式是民事訴訟。物權的公力救濟集中體現了國家通過積極作為的方式保護物權人的合法權益。
根據物權保護法律依據的不同,物權的公力救濟分為公法保護和私法保護。二者相互區別又彼此配合,各有側重,共同為物權人保護其合法權利提供法律支持。
1.物權的公法保護
物權的公法保護,是指國家通過憲法、行政法、刑法及訴訟法等公法性質的法律法規對物權進行的保護。我國《刑法》中對盜竊罪、搶奪罪、搶劫罪、毀壞公私財物罪等罪名的規定就是從公法角度對民事主體的物權進行的保護。
2.物權的私法保護
物權的私法保護,是指國家通過民法、商法特別是物權法等私法性質的法律法規對物權進行的保護。我國《物權法》第4條規定:「國家、集體、私人的物權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這是我國《物權法》對物權私法保護的宣示性規定。
按效力性質的不同,物權的私法保護細分為物權性質的物權保護和債權性質的物權保護。我國《物權法》第三章集中對這兩種性質的物權保護方式作了規定。該章規定了物權確認請求權、返還原物請求權、排除妨害請求權、防止妨害請求權等物權性質的請求權保護方式,也規定了恢復原狀請求權、損害賠償請求權等具有債權性質的請求權保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