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提問關於物權法
我可以明確的告訴你,甲在其宅基地上建造房屋,他對房屋的所有權是在房屋建造好後即擁有!而不是在其登記後擁有的。樓上的回答有對也有錯,這部法律並不存在沖突。物權法第九條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經依法登記,發生效力;未經登記,不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下面的第三十條就是法律另有規定的情形:第三十條 因合法建造、拆除房屋等事實行為設立或者消滅物權的,自事實行為成就時發生效力。 按照常理你也想的明白吧,難道合法建築的房屋,就是因為還沒來得及辦理登記手續,房屋就成了無主物嗎?任何人就可以侵佔,顯然是荒唐的吧!
② 如何繼承合法建造的未登記房產
一、合法的未登記房產所有權的設立必須經過登記才有物權效力
《物權法》第30條「因合法建造、拆除房屋等事實行為設立或者消滅物權的,自事實行為成就時發生效力」。據此可知,合法建造的房屋竣工後,所有權人就取得了該房屋的物權。《物權法》第9條「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經依法登記,發生效力;未經登記,不發生效力」明確指出不動產物權的設立經依法登記後才具有物權效力。物權效力包括物權的優先效力、追及效力、排他效力和物上請求權等。根據物權的公示、公信原則,登記作為不動產物權的公示方法,是將物權變動的事項登載於特定國家機關的簿冊上,其目的是使第三人在物權變動時,知道權利狀態,維護交易安全。因此,不經過登記,合法建造房屋所有權的設立和取得後的物權變更、轉讓(包括繼承)等均無法進行,物權效力無法發揮。
二、初始登記是合法的未登記房產具有物權效力的首要前提
(一)初始登記是對合法建造房屋的首次登記,是所有權設立的本登記,是辦理房屋其他登記(除預登記)的基礎和前提。沒有初始登記,其他登記(除預登記)都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二)根據《物權法》第16條「不動產登記簿是物權歸屬和內容的根據」和《房屋登記辦法》第24條「房屋登記簿應當記載房屋自然狀況、權利狀況以及其他依法應當登記的事項」。筆者認為,房屋登記簿記載的是房屋從產生到滅失自然狀況和權利狀況變化的全過程。如果沒有初始登記,房屋登記簿的記載就不完整,就不能准確反映房屋權屬變化的軌跡。
三、不能把對合法的未登記房產的繼承作為初始登記來做
有的同志提出,根據《物權法》第29條「因繼承或者受遺贈取得物權的,自繼承或者受遺贈開始時發生效力」。此案中合法建造的自建房雖然沒有辦理房屋初始登記,但繼承人已經取得了物權。為了方便群眾,登記部門可以憑土地證、規劃證、繼承公證書等材料直接辦理初始登記,將房產登記到繼承人名下。筆者認為不妥,理由如下:
(一)違反《房屋登記辦法》的規定。此案中繼承人取得被繼承人合法建造的房屋所有權的途徑是繼承。繼承人不是合法建造房屋的首個權利人。根據《房屋登記辦法》第20條規定,房屋登記機構予以登記並將申請登記事項記載於房屋登記簿必須符合「三個一致」的要求:一是申請人與依法提交的材料記載的主體一致;二是申請初始登記的房屋與申請人提交的規劃證明材料記載一致;三是申請登記的內容與有關材料證明的事實一致。雖然繼承人可以代位申請,但直接將房屋所有權人登記為繼承人是不符合這「二個一致」的要求的。因此,繼承人不具備作為初始登記權利人的條件,不能成為房屋初始登記的權利人,唯一具備條件的是房屋的被繼承人。
(二)影響國家稅收、將來國家必定要開征遺產稅,如果將合法建造的沒有登記的房產直接登記到繼承人名下.就無法認定此房產為遺產,勢必造成國家稅收的損失。
(三)不利於國家即將出台的不動產登記制度的實施。如果可以將合法建造的未登記房產直接登記到繼承人名下,勢必會助長合法建造的自建、自住房不登記、不辦證的情況。造成個人住房信息不完整,房屋登記簿不能真實反映房屋的權屬變化狀況。
四、如何繼承合法建造的未登記房產
房屋權屬證書是權利人享有房屋產權的證明。根據《民法通則》第9條:「公民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權利人已經死亡,就無法享有民事權利,因此,為已死亡的人辦理產權證的確不妥。但我們不能將記載於登記簿與房屋發證混為一談。原權利人已死亡,現在的權利人為其繼承人,為原來的已死亡的權利人發放房屋產權證已沒有任何意義。《物權法》第14條「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自記載於不動產登記簿時發生效力。」明確不動產登記是記載於不動產登記簿,而不是發證。一般來講,不動產從產生到滅失,權屬狀況要發生多次變化,登記簿上記載的不同時期的權利人有死亡是正常現象,沒有任何法律規定權利人死亡登記簿就不可以記載或必須將其從登記簿中刪除。也就是說,登記簿可以記載死亡人的房產信息。因此,房產登記部門可以憑繼承人的代位申請材料和繼承公證書等相關材料將被繼承人生前對此房產擁有物權的情況記載於房屋登記簿中,作為此房產的初始登記,不頒發房屋權屬證書和登記證明,同時為繼承人辦理房屋繼承的轉移登記。
③ 自建房的使用權 歸屬 正房所有人, 這屬於物權法哪一條規定的
這屬於民法基本原理添附的概念,正房屬原物,你的自建房屬添附物,不動產添附物的歸屬原則,一般是房隨地走,故自建房的歸屬權屬為原房地所有人。
④ 違法建築能用物權法第9、30、34條連用嗎
《物權法》第9、30、34條可以連用,但並沒有保護違法建築的內容。
第九條規定所有權可不版登記的,是「依法屬權於國家所有的自然資源」,違法建築既不是國家所有,也不是自然資源,不屬於「可不登記」的對象;第三十條說的是「合法建造、拆除」,與違法建築沒有關系;第三十四條說的「權利人」是指擁有物權的人,而違法建築還沒有取得物權。
附:《物權法》第9、30、34條摘錄:
第九條 不動產物權登記生效以及所有權可不登記的規定
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經依法登記,發生效力;未經登記,不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依法屬於國家所有的自然資源,所有權可以不登記。
第三十條 因事實行為而設立或者消滅物權
因合法建造、拆除房屋等事實行為設立或者消滅物權的,自事實行為成就時發生效力。
第三十四條 返還原物權請求權
無權佔有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權利人可以請求返還原物。
⑤ 房屋合法建造的標准
一般情況說是兩個:
一是首先看是否有土地證(農村住房是宅基地證);否則就是違反土地法系非法佔地;二是有的話,再看是改房屋否取得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農村是「鄉村建設規劃許可證」),是否按照建設工程規劃許可的要求進行建設。否則,就是違反規劃法」。
還有一個是特殊情況,如果房屋工程投資額超過30萬元或面積超過法律規定的額定,那還需要辦理建築施工許可證,否則,就是違反建築法。
⑥ 請問「合法建造房屋,拆除房屋的事實行為」中的「事實行為」是否表示法律事實中人的行為中的事實行為
首先事實行為不等於法律行為,所有不能改。
法律行為要符合法律規定的構成要件才成立並生效。
但事實就是客觀存在的,有這個事實,法律規定就有效力。
比如合法建造房屋,房屋建完這就是事實,一旦完成,物權就變動了。拆除房屋,房子拆完是個事實,一旦完成物權就消滅了。
但不是所有事實都能成為法律承認的事實行為,比如接吻也是事實,但法律不評價這個行為,也就沒有接吻權存在。
⑦ 不動產物權的設立:合法建造房屋的事實行為成就發生效力與登記發生效力的區別。
你好,不屬於一個分類,依行為取得物權還是依據事實取得。
不必糾結,凡是需要不動產物權登記的,都是登記取得。
⑧ "自建房"的定義出自哪個法律條文
這位仁兄,所謂「自建房」只是普通人的通常理解,無論是開發商建造商品房、還是擁有農業戶口的人在自己的宅基地上建造平房(農村的瓦房)、或者是單位集資為職工建的「福利房」,總之這些房屋都歸屬於「建造房屋」,在法律層面上所有的房屋都只被稱為「建造房屋」,所有建造的房屋都必須經過審批,包括土地使用性質、建造面積、層數等,開發商開發樓盤更是有一套嚴格的審批手續,法律上只承認經過合法審批而進行建造的房屋。具體體現在: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
第三十條 因合法建造、拆除房屋等事實行為設立或者消滅物權的,自事實行為成就時發生效力。
需要注意的是,自建房屋仍然要經過審批,即合法的建造,自建造行為成就時(也就是房屋主體結構封頂的時候)建造的人對該房屋享有所有權。它的特點是無需在房產部門登記自動享有所有權,但不登記不能進行所有權的轉讓,即使轉讓後進行了登記,也不發生無權轉讓的效力,這被規定在《物權法》的第31條。
仁兄所稱的「自建房「,是不是指農村自己建造的平房,即使是自己建造的平房,仍然需要進行審批,未經審批的即使建造了也不想有所有權,不受法律保護,超出審批范圍(即未按照審批要求)建造,通說認為超出的部分是不想有所有權的,未超出的還是享有所有權的。
回答了這么多,不知道有沒有回答道點上,你問的太籠統,我也只能根據相關規定,回答一些很關鍵的問題。
⑨ 合法建造房屋的物權自事實行為成就時發生效力這里所說的事實行為是什麼意思
您好!
這里的事實行為是指您建好了您自己的房屋,那麼這個房屋就是屬於你的,不用再去辦理登記。但是如果您要將此房屋轉讓給別人,您應當先把這個房屋登記在自己的名下,然後再進行轉讓。
⑩ 基於合法建造取得房屋所有權的條件有哪些
業主並非當然就是專有部分的所有權人。
根據《物權法》及司法解釋,業主應該包括三類情況:
1. 依法登記取得建築物專有部分所有權的人。
2.
因人民法院、仲裁委員會的法律文書或者人民政府的徵收決定取得專有部分所有權的人;因繼承或者受遺贈取得專有部分所有權的人;因合法建造取得專有部分所有權的人。
3. 基於與建設單位之間的商品房買賣民事法律行為,已經合法佔有建築物專有部分,但尚未依法辦理所有權登記的人。
前兩種情況下的業主就是專有部分的所有權人,兩者可以劃等號,但是第三種情況下的業主是司法解釋明確為「可以認定為業主」的情況,認定其具有業主身份並不等於承認其當然享有該專有部分的所有權,因為:
《物權法》第三十條規定因合法建造、拆除房屋等事實行為設立或者消滅物權的,自事實行為成就時發生效力。第三十一條又規定:依照本法第二十八條至第三十條規定享有不動產物權的,處分該物權時,依照法律規定需要辦理登記的,未經登記,不發生物權效力。
開發商基於合法建造原始取得房屋所有權,現將該房屋通過買賣合同處分給業主,雖已交付房屋買方已經合法佔有建築物專有部分,但在辦理登記手續之前不發生物權變更的效力,買方即業主並未取得房屋的所有權,因此出現可以認定為業主但並非所有權人的情況。